小学生该如何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生该如何养成好的学习习惯?,第1张

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最基础的学习阶段。这个阶段不仅要学习基础知识,还要形成一些学习习惯。这些学习习惯会影响其一生。因此从小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非常重要、非常必需的。 [关键词] 小学生 学习习惯 培养 小学是教育的基础阶段,是一个人一生学习的开始,因此在小学阶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会终身受益。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陈鹤琴先生也曾这样说过“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身受其累。”这些话语足以让我们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如此的重要。我们发现,成绩不稳定的孩子,往往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是新入学的孩子,更应该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利于为后继学习打好基础,为孩子的发展打好底色。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本能。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小学阶段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制定学习计划的习惯 学习有计划,学习效率也就会得到提高。反之,学习没有计划,常常会看上去花费了不少时间,但学习效果并不好。大多数孩子学习缺乏计划,也没有制定学习计划的意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最开始的时候,能够帮助孩子们制定学习计划,然后督促他们按计划安排学习时间(特别是低年级学生),这样时间长了,他们就有了做计划的意识和习惯了。其实,制定学习计划并不复杂。每天的计划安排,除了正常上课时间之外,双休日等自由时间,我们就可以进行一下计划,比如早晨起床后可以背诵、预习等内容,放学回家后可以复习,当然还要安排时间出玩和做劳动。总之,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学习计划,计划内容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实际。否则,难以实施也就失去了计划的意义。 二、提前预习的习惯 古人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学习,养成预习习惯是十分重要的。通过预习学生不仅可以让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变得轻松而有自信,还可以积累一些好的学习方法。预习能增强求知欲望,带着预习中的问题听课,就能启动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前预习还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养成提前预习的习惯很必要的。 就学习过程而言,教师只是引路人,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体,学习中的大量问题,主要靠学生去解决,而预习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学能力,而且习惯课前预习的学生,总能在学习中处于主动地位,从而从学习中感受到快乐。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那么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我们可以先把预习拿到课堂上来,有选择的上几次预习的指导课,带着学生一起预习,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培养学生预习习惯,主要靠学生持之以恒的预习实践。我想只要长期坚持,经常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也就指日可待了。 三、专心致志的习惯 大量的实践证明,拥有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能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水平,促进学生的发展。新课程背景下,我们仍然要坚持提倡学生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在课堂教学中,专心致志学习习惯依然显示其独特的重要性,并发挥巨大的作用。试想一堂课,学生不思学习,教学效果肯定是很糟糕的。所以只有上课认真听讲的同学才会走进课堂和书本,将学习和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而对学习无关的事做到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古语云“一心不可二用”。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做事就会事半功倍。孩子上学以后,有条件的父母就得给孩子准备一张书桌,或者相当于书桌的适合孩子学习的专用的地方,决不能让孩子今天趴在床上应付,明天又在椅子上凑合。 四、观察思考的习惯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习惯,一定要向学生强调后者,看了不想,不是真正的观察,不可能真正地认识客观事物。一定要做到观察和思考相结合,这绝对是一个不错的学习习惯。对观察、思考这二种能力的培养应该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要真正在教学中以体现,则必须依靠实践活动。这其中的关键在于勤,要让学生的观察、思考成为一种习惯,在观察的同时进行思考,二者最终融为一体。另外还要让学生勤于练笔,把观察、思考的结果用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坚持着做,相信同学们的观察思考能力一定会有一个质的提升。 五、善于提问,质疑的习惯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提问是思维的导火线,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探索和创新的源头,加强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感悟、有所发现,进而有所创新。这就是善于提问的习惯所带来的好处。小时候读书的时候,老师说不懂就问才是个好学生,孔老夫子常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也就是说要谦虚实在,不能不懂装懂。人们自古一直把不懂就问当作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不学不成,不问不知。”学起源于问,学总是和问紧密相连的,我们让学生学会做学问,首先让学生学会问,学会质疑。课程改革中质疑习惯的培养是情感态度的重要目标之一,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质疑习惯,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小学生质疑习惯的培养是新课程情感态度目标的新突破口。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让学生敢问、会问、爱问,对培养创新型人才有着长远的意义。 六、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 长久以来,我们的教学模式一直是“满堂灌”,一堂课老师自己不停地讲,学生就如没有独立生存能力的小鸟,只顾着张着嘴巴被动地接受着“食物”。现在虽说实施课改了,极力批判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但是学生自主学习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大多数老师还是习惯于“硬性地灌”。其实,为什么不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呢?多给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面对新知识,先让他们自己去琢磨去思考,一个人搞不明白的,就建立互助小组,几个学生一个小组,在一起讨论、分析,然后得出他们的结论。而我们老师不妨也做一个“懒老师”,有些问题不包办代替,只是启发和引导学生,让他们靠自己的力量去完成去解决。 七、及时复习的习惯 复习的目的,当然是和遗忘做斗争。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创制的“遗忘速度曲线”表明遗忘是有规律的,即先快后慢,刚记住的东西最初几小时内遗忘速度最快,两天后就缓慢。因此要巩固所学知识,必须及时复习,加以强化,并养成习惯。但是 “复习”不等于简单重复,并不是刚刚学过的课文,要你复习,你就反复朗读;刚刚学过的单词,要你复习,你就反复地抄写………复习是一个融会贯通、梳理联想、归纳总结的过程,使得所学的知识系统化、规律化、结构化。 八、自主阅读积累的习惯 人才源自知识,而知识的获得跟广泛的阅读积累是密不可分的。朱熹曾经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杜甫所提倡的“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等,无不强调了多读书广集益的好处。因此,及早引导学生去正确面对纷坛繁杂而又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博览群书,开拓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不断提升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从而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的成长,潜能得以充分开发,而这一切都跟自主阅读积累的习惯的养成是密不可分的。 总之,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耐心地对待学生进行长期坚持。同时,教师要充分运用自己的榜样作用。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有着一定的威信,教师的行为习惯经常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家长经常会从小学生的口里听到一句话:“我们的老师是这样说的。”所以,教师在要求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同时,自己也要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只要在这样,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得以更好地实现。 多一个好习惯,心中就将多一份自信;多一个好习惯,人生中就多一份成功的喜悦;多一个好习惯,我们生命里就多了一份享受美好生活的能力。所以,为了孩子,从现在开始重视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吧。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质量的重要保证,高质量的学习让学生快乐,也让我们老师、家长开心!作为老师,应当关注学生一生的发展。让我们大家共同努力,使每一个孩子都载着良好习惯这艘帆船,乘风破浪,顺利地到达成功的彼岸。

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关键是从小开始,建立起正确的行为模式。以下是一些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建议:

1为孩子树立榜样: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他们的行为和言语都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父母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树立良好的行为榜样。

2建立规则和约定:家庭中应该建立一些基本的规则和约定,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行为模式。

3奖励和惩罚:当孩子做出良好的行为举止时,应该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以激励他们继续保持良好的习惯。同时,当孩子做出错误的行为时,也应该及时予以惩罚,并告诉他们这种行为的后果。

4给孩子足够的自由和自主权:孩子需要有一定的自由和自主权,这样才能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责任感。

5重视孩子的情感需求:孩子需要得到父母的关爱和陪伴,只有在这种安全和温暖的环境中,才能更容易地培养出良好的习惯。

6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父母应该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让孩子知道他们可以随时向父母寻求帮助和支持,这样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良好的习惯。

培养一些生活小习惯可以逐渐改变一个人的性格或生活方式。下面是我分享的几个小习惯,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1 早起:养成早起的习惯可以让你有更多的时间安排和计划你的一天。早起可以带来宁静和思考的时间,让你更加有条理和高效。2 健身:定期参与体育锻炼对身体和心理健康都有益处。无论是跑步、瑜伽还是举重,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并坚持下去。通过锻炼,你可以培养毅力和坚持的品质。3 阅读: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可以拓宽你的知识面和视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籍、文章或新闻,培养阅读的兴趣,不仅可以提升你的思维能力,还能带来愉悦和启发。4 学习新技能:持续学习是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方面。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领域,学习新的技能或知识。可以通过参加课程、培训、阅读相关书籍或观看教育视频来实现。5 社交互动:与他人保持良好的社交关系有助于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和增强情感连接。尝试主动与他人交流,参加社交活动,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6 做好时间管理:学会合理规划和管理时间,高效利用每一天。制定优先事项,设定目标并制定计划,确保自己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重要任务和追求个人兴趣。7 培养感恩之心:每天花一些时间思考和感恩你拥有的事物和人际关系。培养感恩之心可以让你更加乐观、满足和幸福。8 均衡饮食: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对身体和精神健康至关重要。尽量选择新鲜、营养丰富的食物,限制糖分和加工食品的摄入。9 心理调适: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尝试冥想、放松技巧、深呼吸或写日记等方法来调节情绪和减轻压力。10 追求自我成长:不断追求个人成长和进步,设定目标并不断努力实现。挑战自己,克服恐惧,发展新的技能和兴趣。以上是一些可以慢慢改变一个人性格或生活的小习惯。记住,培养习惯需要时间和坚持,但通过逐步实践,你会发现自己的变化和成长。

如何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培养学习习惯

1、立规矩

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适时为孩子立规矩。中央电视台的《生活空间》栏目中曾报道过一名五岁儿童生活很有条理,自己的玩具柜、小书架、抽屉等都是自己主动整理,小小的年纪已初步养成了爱整洁、爱劳动和有条理的良好习惯,令人称赞。从报道中得知,自孩子两岁开始母亲就对他立下规矩,要求他玩完玩具必须收回原处,若不收,妈妈就将玩具没收。正是由于这位母亲注意立规矩并严格要求,孩子才逐渐养成了自己的东西自己整理和爱整洁、有条理的好习惯。

2、方法对头

培养幼儿良好习惯要依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采用相应的方法。对于幼小儿童应使用孩子喜闻乐见的方法来引导培养良好习惯。比如培养两三岁的孩子玩完玩具收回原处的习惯。在开始训练时,家长可以用游戏的口吻对孩子说:“玩具要回家了,你帮它找找家在哪儿,把它送回家去吧!”这就比干巴巴地向孩子提要求效果好得多。当孩子把玩具收放好以后,家长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孩子受到称赞后,下次定会再重复这种良好行为的。

3、坚持不懈,严格要求

习惯是在不断重复中逐渐养成的一种比较稳定的行为倾向。因此,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作为家长不能想起来就要求一下,想不起来又听之任之,要始终如一,持之以恒,日复一日地进行训练,使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当前,对家长说来最难做到的是严格要求,是将爱与严结合起来。这主要是由于家长在对自己子女的教育上,最容易情感失控。不少家长也知道应该如何要求孩子,但做起来又往往以感情代替理智,这在家庭教育上是常见的情况。例如,说好了不能随便吃零食,但只要孩子一哭一闹,家长就心软,常常迁就、退让,直至“败下阵来”,以妥协告终,继而发展到有求必应,致使孩子养成了随便吃零食的坏习惯。也有不少家长在培养孩子良好习惯方面取得了成效,这是由于他们能理智地爱孩子,把爱与严结合起来,始终如一,坚持不懈地要求和耐心训练的结果。

4、教者要求一致

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特别需要施教者在教育上要求一致。首先是家庭内部(父母、祖辈及家中的其他人)对孩子的要求要一致,如培养孩子不随便吃零食的习惯,如果父母严格要求而爷爷奶奶放纵,那是不可能培养起好习惯的。其次是家庭与幼儿园的教育要一致。现在,不少孩子在幼儿园里能自己吃饭、自己穿衣,一到家中则判若两人。如果孩子在家、在园表现不一,就说明还没有养成好习惯,也反映出家园在这方面未能很好配合。如果家庭与幼儿园彼此密切配合,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好习惯成就大未来。拥有好习惯的人就一定会取得好成绩好习惯也是指在学习上。

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儿童才能和别人友好相处,积极追求美好的事物,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具有高度责任感,将来才能成为社会上成熟可敬的人。它包括各种行为规则,尊敬关爱长辈,不随地大小便、不损坏花草、树木、爱护公共财物,遵守交通规则,能换位思考、团结友爱等等。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儿童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成绩有很大的影响,与儿童的成材直接相关。它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

学习好的孩子学习习惯都比较好,而学习不好的孩子多数并不是因为脑子笨,而是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不长时间看电视、玩电脑游戏,不需要父母的督促、陪伴能自觉完成学习任务,学习专心认真,经常进行广泛的阅读,知道珍惜时间,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等。

扩展资料:

春秋战国时代,儒家和墨家是最有代表性的两个思想流派,但是有很多问题的认识是一致的。墨子最有名的关于习惯的思想就是“

染丝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故染不可不慎也。”对孩子的教育也是这样的道理。不同的家庭教育出不同的孩子,这就与染丝一样。明代的思想家王廷相这样说:“凡人之性成于习。”由此,我们要认识到习惯的重要性。

序言:习惯决定命运,一些优秀的人总有着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就要注重培养孩子的生活习惯以及独立能力,这样才能够让孩子成为一个更加优秀的人。家长千万不要忽视习惯的力量,这种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往往可以决定成为什么样的人。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一下如何培养孩子好的习惯。

一、家长要学会放手

对很多家长来说,想让自己的孩子变得更加优秀。而带来这些家长的印象里,优秀就是学习成绩好。他们想让孩子把所有的时间都放在学习上,无论是家务还是孩子日常需要做的事情,都由家长一手操办。长时间下去的话,就会让孩子失去独立生活的能力。我们会发现有一些巨婴,连基本的自理能力都没有,这主要是因为家长没有放手,让孩子去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情。

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在孩子还小的时候,是家长培养孩子的良好生活习惯最重要的时期。家长要培养孩子,自己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房间,那么家长就可以让孩子自己整理床单,自己整理玩具。在这个过程当中,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就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培养。家长要改变自己错误的教育方式,这样才能让孩子变成一个更加优秀的人。

三、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对每一个孩子来说,都有一定的能力,虽然说孩子的年龄还小,但是总有一些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家长不要把家务都揽在自己身上,一些孩子可以做的事情,比如说扫地拖地,都可以放手让孩子去做。这些家务不需要耗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同时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独立习惯以及生活能力,对每一位家长来说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教育的本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身以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使之内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将来就能自觉地去学习,去适应社会,去服务于社会。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 语文教学要“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着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那么,在小学阶段要让学生养成哪些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呢?我觉得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良好的写字、识字习惯

写字,不仅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而且是一个人文化素养的体现。俗话说:字如其人。如今越来越多的部门在招聘人才时,特别强调应聘者的应聘书必须手写,就是要从应聘者亲手写的字,来审视一个人的一些内在品质。所以要从小让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要教育学生从小就形成这样一种习惯:只要提起笔来,就要端端正正地一笔一画地写,力求做到姿势端正,笔划清晰,结构合理,行款整齐,美观大方。在识字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发现识字方法、识字规律以及适合自己的识字方法,把点点滴滴的发现积累起来,逐步养成独立识字的能力,进而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在校内,在家里,在社区……只要见到汉字,就有识字的欲望,自觉地识记。

2、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时常常会遇到一些自己不认识或难以理解的字、词,会影响学生对文章的正确理解,成为阅读障碍,或写作上的拦路虎。许多学生遇到困难时,要么跳过去不理睬,结果是囫囵吞枣;要么向别人求助,养成一种依赖心理,不利于学生独立人格的发展。因此读书要养成勤查工具书的习惯,让工具书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最常用的工具书为字典、词典,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近年来涌现了大量的语文知识、各种专业辞典等,如《唐诗鉴赏辞典》、《学生作文辞海》等,有条件的可以向学生推荐几种必备的工具书,培养学生勤查工具书的习惯。

3、倾听、交流的习惯

“倾听”是一种艺术。有的学生听老师讲课心不在焉,听了之后不知所言,这都是不好的习惯。我们无论在课堂中,还是在与学生的交谈中都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听力,使他们会听。 虽然“满堂灌”教学不可取,但培养学生们静静听讲的习惯却是必要的。学生们要想参与课堂讨论或交流,更得需要他们静心听取别人的发言,才可能达到充分理解,进而综合思维,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最终达到互动协作,互相提高的目的。

与人交流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交流”的习惯要从刚入学的儿童抓起,小学生在入学前已具有初步的听说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口语交际教学,在学生已有听说能力的基础上,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包括倾听、表达、应对的能力以及文明的态度和良好的语言习惯。在平时的交谈和学习中,要让学生养成用普通话发言与交流的习惯。

4、质疑问难的习惯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说的就是质疑问难的重要性。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创造的过程更是从发现疑点问题开始,没有疑点问题就谈不上创造。古人把学习称之为做“学问”,强调了学习必须一边学,一边问,要学好语文,就必须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做到孔子说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凡是不懂的,有疑惑的、把握不准的,都应当勇于向别人请教,问老师,问同学,问家长,问一切可能了解情况的人。

5、勤于朗读背诵的习惯

朗读背诵是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记忆力,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新课程标准》要求加强学生朗读背诵的指导,并且明确指出1—6年级的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在我国古代留下了大量的有关朗读、背诵的佳话,特别是明末著名文学家张溥的“七录七焚”的故事尤为著名。要扎实提高语文素养,非要养成朗读背诵的习惯不可。这样让学生从小背诵最有价值的经典,使儿童常常耳濡目染于圣贤的智慧思想之中,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学校和老师要给学生安排定时、定量的诵读内容,使学生可以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日有所读,日有所获,从而养成良好的朗读背诵习惯。

6、读书看报的习惯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凡是那些除了书以外什么也不读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79397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