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白居易《琵琶行》在当时的现实意义。本篇对音乐的描写尤为人称道,请谈谈其成功之处。

谈谈白居易《琵琶行》在当时的现实意义。本篇对音乐的描写尤为人称道,请谈谈其成功之处。,第1张

一、现实主义的构思

琵琶行》在序中说道:“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闻其人,本长安倡女……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这一段点明了写作的背景,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缘由、经过及结果。从这段文字可以判断出在内容上具有一定的真实性,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琵琶行》所描写的是当时现实社会中的一幅真实客观地画面,诗中的人物是生活中可以遇到的人物,事情也是生活中会时常发生的事,而且在当时社会里是可以经常遇到和时常发生的。诗篇中所描写的两个人物:一个是辗转于江湖间而漂沦憔悴的长安妓女;一个是遭谗受贬居江州的朝官——也就是诗人自己,在他们的身世遭遇中却都体现着十分深刻的社会内容。

在封建社会中,妇女的人格受到歧视,妇女的身心遭到摧残,而其中最突出的是妓女,她们成为酒足饭饱后的王公大臣的公开的玩物,她们的青春,她们的容貌是作为一种商品出卖的,年轻美貌的妓女,可能得到一时的宠幸,可是随着红颜的销残,接着来的就是无情的抛弃,她们的命运是那么悲惨的握在别人手里。她们的生活是空虚的,她们的前途是渺茫的,她们一生在精神上忍受着沉重的折磨,诗人以真挚的感情描写了这样一个被压迫,被蹂躏的妇女形象,在切切嘈嘈的琴弦上揭示了她的痛苦的内心世界,写出了她的不平,激愤和哀怨。封建社会曾经有“自古红颜多薄命”的话,但这“命”真是她们自己带来的?玩弄她们的是谁——也许这个可怜的女子在当时还不能明确的意识到自己的命运是一个社会问题。“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她的泪珠只是饱含着对自己的青春易逝,红颜不驻的感叹和对生活的今不如昔的哀怨,但作为现实主义形象的客观意义来看,她的身世遭遇却不能不使读者联想到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难道造成她悲惨命运的原因,只能归结为不驻的红颜岁月么?一个人为什么不应该得到纯真爱情的安慰,终身过着健康快乐的生活,她的空虚,寂寞和无慰,难道不是上层社会对她的玩弄和抛弃的结果?在封建社会,多少年来,多少女子就重复着这样一条悲惨的命运。琵琶女和一个重利轻感情的商人结合是一个悲剧,而她不可能和那些王公贵族终结连理,是因为在封建社会里除了较为森严的等级外,还有家族的利益,恩格斯曾以指出:在封建贵族阶级那里“结婚是一种政治行为,是一种借新的联姻采扩大自己势力的机会,起决定作用的是家族的利益,而不是个人的意愿。在这种条件下,关于婚姻问题最后决定权怎么属于爱情呢?”①何况琵琶女是一个妓女,地位低下,婚姻问题只能如此而已。而商人在封建社会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下,历代统治王朝都轻视商人,虽然在经济是富有,但是社会低下,因此他们的结合不得已而为之。而诗中另一个人物是抒情主人公自己。他借着对妓女身世遭遇的同情,借着“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永叹,而将自己的不幸遭遇和失意凄苦的心情完全突现和倾泻出来了。诗人的遭遇,他的寂寞,苦闷和不平,并不仅仅是诗人自己的东西。因为在诗人肩上承担着的是封建社会里所有被压迫者的苦难,他的“青衫泪”中所闪现的是压抑才能,摧残理想的封建制度的罪恶。诗人的遭遇所体现的是封建社会残酷的阶级压迫和进步人类对反动阶级的尖锐斗争。他的失意,苦闷和愤激在封建制度下具有深广意义的。由此可以看出,文中的两个人物不仅是真实的,而且在当时社会具有典型的代表性,代表了当时两种不同身份人悲剧的普遍性,体现文章在构思上的现实主义。

二、在艺术手法上,故事性的情节和隽永的抒情性巧妙结合。

这首长诗是以主人秋江送客开端的,其中描写了环境,人物的行动,对话和自白,它是一首有开端,发展和结局的叙事诗,但在整个情节进展中,却一直充满着抒情性的激动,每一诗句都渗透着作者十分浓郁的感情。

在《琵琶行》中,在诗人送别客人时,诗篇就渲染了一种伤别的环境“枫叶荻花秋瑟瑟”,秋天是花落的季节,万物凋零,诗人看到枫叶变黄,落花在萧瑟秋风中抖瑟着,已经让人伤感了,但偏偏在某个秋天的一个晚上与客人在浔阳江上分离,确是让人有些依依不舍,而送客上船饮酒,没有音乐相伴,只有和客人举杯饮酒,感到伤别的气氛浓了。而渴完之后准备离别情绪低落之时,忽然听到有琵琶声从江中响起,给这寂寞的告别增添了一些亮色,两人在依声寻找,在千呼万呼始出来后的琵琶女便开始她高超的技艺表演,让人沉醉其中,而后自叙其年轻时辉煌的经历及婚后不得意的婚姻生活,让人颇感同情,其后诗人感叹其遭遇联想到自身的境况,便有“同时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似”的感叹,使这个故事由送客缘起,引出了一段和琵琶女平凡而辛酸的故事,其中有故事有发展,高潮和结局。在这段故事的叙述中融合着抒情性的成分,在琵琶女高超的技艺表演中,其曲子就表现了她复杂的心情:“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乎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在琵琶女自叙其身世过程中就饱含着对昔日辉煌的留恋和青春不再的感叹以及婚姻不如意生活的悲伤。“夜深忽梦少年事,攀啼妆泪红阑干”那种无言而酸楚的心情跃然纸上。尤其是诗人自身的遭遇。更是如此,居住环境的恶劣“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月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和被贬后苦闷的心情,“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及听琵琶声后同病相怜的感受。“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更好的表达了当时诗人悲伤的心情。诗人这种隽永的抒情性和故事性情节结合在一起,便构成了这篇长诗的一大特色。

三、在琵琶女人物形象塑造上,形象生动。

人物形象塑造在故事性情节篇目中是一大重点,篇中的故事取决于人物矛盾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一般而言,人物形象塑造主要通过人物神态、表情、语言等来完成,来表现人物性格,为文章主旨服务。诗歌《琵琶行》中的琵琶女,是诗中一个受害者的形象。文章主要借琵琶女高超的技艺和凄惨的遭遇来抒发作者被贬后内心苦闷的心情,在文中琵琶女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其中所谓线索:董兆杰曾对它有较全面的界定:“线索是把作品的全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脉络”。②在《琵琶行》中,线索不仅贯穿了文章的材料,还推动了故事情节向前进一步发展。诗中对琵琶女的形象塑造主要通过简炼的语言、神态、动作表现出来。作者善于捉住具有代表性的细节,把人物的情态,心理形象地描绘出来。在诗的第一段,诗人描写琵琶女出场的情景,“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就非常形象地写出了一个女子在生人面前迟疑,腼腆的情态及她的欲出不出的矛盾心情。又如在诗中描写女子弹过一曲而要述及自己遭遇的时候:“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用两个描写肖像的句子向“自言”句过渡。“沉吟”的神态,显然与询问有关,这反映了她欲说还休的内心矛盾,“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等一系列动作和表情则表现她克服矛盾,一吐为快的心理活动,“自言”以下,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抒情笔调为琵琶女的半生遭遇谱写了一曲扣人心弦的悲歌。最后一段女子听到诗人一席同情的话后:“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其中“良久立”则表现了琵琶女对诗人把自己当为知已叙述自身遭遇后感叹,在感情上与诗人产生共鸣,有同病相怜之意。“却坐促弦弦转急”虽说是动作的描绘,描写定调急迫,通过外部情态写出琵琶女对对诗人所言后激动的心情,展示了女子内心复杂的精神世界,到这里与“说尽心中无限事”乐曲互相照应,完成了对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使人物塑造形象生动。

四、在语言上,《琵琶行》成功地对音乐进行具体形象地描绘,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在语言上,《琵琶行》这一首诗歌对音乐形象的描绘取得高度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靠使用具体的比喻;一是靠着的对演奏者意图的揭示和听众感受后的心理反映的描写;三是适当地运用叠字。在诗歌中对音乐描绘给人印象最深的一段是琵琶女高超演技的表演: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情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声,唯见江心秋月白……”

对以上诗歌从三个方面分析如下

(1) 靠使用具体的比喻

从“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四弦一声如裂帛”这十四句中,诗歌借助语言的音韵写音乐的时候,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其形象性。“大弦嘈嘈如急雨”把大弦弹奏的“嘈嘈”的声音比作“急雨”,既用“嘈嘈”这个叠字摹声,又用“如急雨”使它形象化,“小弦切切如私雨”亦然,把小弦弹奏的声音“切切”比作“私雨”,既用“切切”这个叠字摹声,又用“如私语”使它形象化,这还不够,“嘈嘈切切错杂弹”已经再现了“如急雨”,“如私语”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比,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就同时显露出来,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旋律交错继续变化,出现了先“滑”后“涩”的两种意境,“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象“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幽咽”之声,悲抑哽塞,而这种声音又好象“泉流冰下”,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的冷涩。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诗人用“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弹奏至此,满以为已经结束了,谁知那“铁骑突出”,刀枪轰鸣,把“凝绝”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才到高潮,曲终收拨一画把“四弦”发出声音比喻成“裂帛”来标志着弹奏的结束。这其中作者在运用比喻描写弹奏的声音运用得灵活自如。袁行需曾对《琵琶行》在语言方面的成就作出这样的评价:“《琵琶行》对音乐的描绘有独到之处,音乐形象是难以捕捉的,白居易却借助语言把它变成读者易于感受的具体形象。他用生活中可以感受到的声音比喻各种不同的音乐和旋律。”③这种评价恰当地把他在描绘音乐时适当运用比喻具体表现出来,化抽象为具体,使人耳目一新。

(2) 靠着对演奏者意图的揭示和听众感受后的心理反映的描写

在琵琶女弹奏中,其出场后分别用“似诉平生不得意”,“说尽心中无限事”来对于演奏者意图的领略,其中“似诉”表现了作者对琵琶女弹奏音乐目的揣摩。“说尽”表现了通过音乐展现出来的事似乎说不完。其后的“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也是与弹奏者意图的照应。对于听众感受后的心理的描写用了“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等诗句来描绘,其中“此时无声有声”的叙述展现听众的心理听完歌声弹奏后最后的感触,最好的效果是沉默无言,独自品味。“唯见江心秋月白”则用描绘环境来渲染听众寂静无声的感受。“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则表现了听众对女子重弹琵琶后深深感受,掩面而泣的动人场景,这些诗句很好地从侧面反映了琵琶女精彩的弹奏给听众所带来好的效果。

(3) 适当地运用叠字,加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前面诗句中加点的叠字一系列的运用,如“弦弦”、“声声”的重叠,着重表现了琵琶女每一弦弹奏的连贯流畅。“嘈嘈”、“切切”分别表现了大弦,小弦弹奏在音质上的差别:一个舒长浑厚,一个急促细碎,很好地反映出歌声弹奏所表现出的情感,音乐内容的节奏及流畅性。褚斌杰在《白居易传》中对《琵琶行》语言中叠字的运用作了如下的评价“诗人是如此巧妙地发挥了汉语词汇和表现方法上的特点,利用了它的象声和节奏感,加强了形象的表现力。”④的确如此。参考书目: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意思是:春江花朝秋江月夜那样好光景,也无可奈何常常取酒独酌独饮。这句话以侧面描写手法表现出被贬而沦落天涯的孤独与无助的苦闷。

出处节选《琵琶行》——唐·白居易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白话译文在这里早晚能听到的是什么呢?尽是杜鹃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鸣。春江花朝秋江月夜那样好光景,也无可奈何常常取酒独酌独饮。

扩展资料

1、《琵琶行》创作背景

《琵琶行》创作于公元816年(元和十一年),为七言古诗。在浔阳江头送别客人,偶遇一位年少因艺技红极一时,年老被人抛弃的歌女,心情抑郁,结合自己路途遭遇,用歌行的体裁,创作出了这首著名的《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2、《琵琶行》鉴赏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现实主义杰作,全文以人物为线索,既写琵琶女的身世,又写诗人的感受,然后在“同是天涯沦落人”二句上会合。歌女的悲惨遭遇写得很具体,可算是明线;诗人的感情渗透在字里行间,随琵琶女弹的曲子和她身世的不断变化而荡起层层波浪,可算是暗线。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开篇便奠定感情基调。

秋凉袭身,表达出诗人凄凉的心情境,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谢谢。

白居易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有着“诗魔”和“诗王”之称。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琵琶行》经典语句写尽人生悲欢愁苦!

一、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出自唐·白居易《琵琶行》。描写琵琶女弹奏收束时琴声戛然而止, 曲终收起拨子时当心一画,四弦齐响,声音强烈,如绷紧的丝绢突然断裂。一曲虽终,而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回肠荡气,余音绕梁,久久不息,让人回味无穷的魅力。

二、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出自唐·白居易《琵琶行》。描写琵琶女弹奏的琵琶声起伏跌宕、内涵丰富、真切感人的情态。琵琶弹到此处,有个“声渐歇”的过程,琵琶女埋藏在内心深处的怨愤情绪,似乎在琵琶声停之后,表现得最充分;幽情暗恨,笼罩空间,此时“无声”比“有声”更能引起听者的共鸣。这种描绘余音袅袅、余韵无穷的艺术境界,所表达的感情更为深沉悠长后句常被引申运用,形容在沉默中蕴含着无穷的力量。

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出自唐·白居易《琵琶行》。处于沦落落魄的处境,何必管对方是否是自己的旧识呢白居易在这时被贬江州,正是凄哀苦楚的不得志境地,而琵琶女因年老色衰青春已经逝去得到了个“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的悲凉结局,一个是被朝廷遗弃,一个得不到丈夫的重视,年老色衰而被遗弃加上琵琶女浑然天籁的凄惨琵琶声,更是让两人想到了各自的处境,白居易对这位和自己有一样处境的琵琶女充满同情,也是同情自己的处境,既然两个人都身不由己的陷入悲情,管他是来自何方,姓甚名谁呢

四、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出自唐·白居易《琵琶行》。前句运用摹声修辞手法,以“嘈嘈”、“切切”两个摹声词描写琵琶弹奏中两种不同旋律交错的声音形象。后句以比喻修辞手法,写出了琵琶之声的清脆悦耳的听觉形象,同时“珠”与“玉盘”还有一种特殊的视觉形象。由此,便让读者由听觉形象及于视觉形象,展开丰富的联想,从而体味到“京城琵琶女”琴声独特的韵味。

忽听得江面上传来琵琶清脆声;我忘却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声音从水面上飘过来,是来自船上,这声音一下子就吸引了主人和客人的注意,他们走的不想走、回的不想回了,他们一定要探寻探寻这种美妙声音的究竟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将情节推向另一个境界

琵琶行(白居易诗作)_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8GoWXOloWaVFkMcim37WLoGj3k6gb1sPdn_qPZ9qSFB-FDLh29fXfdKwMX83IlEFlezuoPAGwggpXKyGwj_I2cuO5C9pVobf7J1aYK1zjDO

《琵琶行》[1] 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长篇乐府诗之一。作于元和十一年(816年)。此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她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

作品原文编辑

(诗前小序)元和十年,予左迁(1)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2)然有京都声(3) 。问其人,本长安倡女(4)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5),年长色衰,委身(6)为(7) 贾人(8) 妇。遂命酒(9) ,使快(10)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11)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12)二年,恬然(13)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14)意。因为(15)长句(16) ,歌(17) 以赠之,凡(18) 六百一十六言(19),命(20)曰《琵琶行》。[1]

琵琶行。郑重作

浔阳江(21)头夜送客,枫叶荻花(22)秋瑟瑟(23)。

主人(24)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25)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26)声声思(27),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28) 续续弹(29),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30)慢捻(31)抹(32)复挑(33),初为《霓裳》(34)后《六幺》(35)。

大弦(36)嘈嘈(37)如急雨,小弦(38)切切(39)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40)莺语花底滑,幽咽(41)泉流冰下难(42)。

冰泉冷涩弦凝绝(43),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44)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45),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46)收拨当心画(47),四弦一声如裂帛(48)。

东船西舫(49)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50)。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51)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52)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53)妒。

五陵(54)年少争缠头(55),一曲红绡(56)不知数。

钿头(57)银(云)篦击节(58)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59)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60)。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61)买茶去。

去来(62)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63)红阑干(64)。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65)唧唧(66)。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67)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68),如听仙乐耳暂(69)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70)促弦(71)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72),满座重闻皆掩泣(73)。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74)湿。[2]

注释译文编辑

词句注释

(1)左迁:贬官,降职。与下文所言“迁谪”同义。古人尊右卑左,故称降职为左迁。

(2)铮铮:形容金属、玉器等相击声。

(3)京都声:指唐代京城流行的乐曲声调。

(4)倡女:歌女。倡,古时歌舞艺人。

(5)善才:当时对琵琶师或曲师的通称。是“能手”的意思。

(6)委身:托身,这里指嫁的意思。

(7)为:做。

(8)贾(gǔ)人:商人。

(9)命酒:叫(手下人)摆酒。

(10)快:畅快。

(11)漂沦:漂泊沦落。

(12)出官:(京官)外调。

(13)恬然:淡泊宁静的样子。

(14)迁谪(zhé):贬官降职或流放。

(15)为:创作。

(16)长句:指七言诗。

(17)歌:作歌,动词。

(18)凡:总共。

(19)言:字。

(20)命:命名,题名。

(21)浔阳江:据考究,为流经浔阳城中的湓水,即今江西省九江市中的龙开河(97年被人工填埋),经湓浦口注入长江。

(22)荻(dí)花: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边,叶子长形,似芦苇,秋天开紫花。

(23)瑟瑟:形容枫树、芦荻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24)主人:诗人自指。

(25)回灯:重新拨亮灯光。回:再。一说移灯。

(26)掩抑:掩蔽,遏抑。

(27)思:悲伤的情思。

(28)信手:随手。

(29)续续弹:连续弹奏。

(30)拢:左手手指按弦向里(琵琶的中部)推。

(31)捻:揉弦的动作。

(32) 抹:顺手下拨的动作

(33)挑:反手回拨的动作。

(34)《霓裳》:即《霓裳羽衣曲》,本为西域乐舞,唐开元年间西凉节度使杨敬述依曲创声后流入中原。

(35)《六幺》:大曲名,又叫《乐世》《绿腰》《录要》,为歌舞曲。

(36)大弦:琵琶上最粗的弦。

(37)嘈嘈:声音沉重抑扬。

(38)小弦:琵琶上最细的弦。

(39)切切:形容声音急切细碎。

(40)间关:象声词,这里形容“莺语”声(鸟鸣婉转)

(41)幽咽:遏塞不畅状。

(42)冰下难:泉流冰下阻塞难通,形容乐声由流畅变为冷涩。难,与滑相对,有涩之意。

(43)凝绝:凝滞。

(44)暗恨:内心的怨恨。

(45)迸:溅射。

(46)曲终:乐曲结束。

(47)当心画:用拔子在琵琶的中部划过四弦,是一曲结束时经常用到的右手手法。

(48)帛:古时对丝织品的总称。

(49)舫:船。

(50)敛容:收敛(深思时悲愤深怨的)面部表情。

(51)虾(há)蟆陵:“虾”通“蛤”。在长安城东南,曲江附近,是当时有名的游乐地区。

(52)教坊:唐代管理宫廷乐队的官署。第一部:如同说第一团、第一队。

(53)秋娘:唐时歌舞妓常用的名字。泛指当时貌美艺高的歌伎。

(54)五陵:在长安城外,指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五个汉代皇帝的陵墓,是当时富豪居住的地方。

(55)缠头:用锦帛之类的财物送给歌舞妓女。指古代赏给歌舞女子的财礼,唐代用帛,后代用其他财物。

(56)绡:精细轻美的丝织品。红绡:一种生丝织物。

(57)钿(diàn)头:两头装着花钿的发篦;银篦(bì):一说“云篦”,用金翠珠宝装点的首饰。

(58)击节:打拍子。歌舞时打拍子原本用木制或竹制的板

(59)等闲:随随便便,不重视。

(60)颜色故:容貌衰老。

(61)浮梁:古县名,唐属饶州。在今江西省景德镇市,盛产茶叶。

(62)去来:离别后。来,语气词。

(63)梦啼妆泪:梦中啼哭,匀过脂粉的脸上带着泪痕。

(64)红阑干:泪水融和脂粉流淌满面的样子。

(65)重:重新,重又之意。

(66)唧唧:叹声。

(67)呕哑嘲哳( zhāo zhā):呕哑,拟声词,形容单调的乐声;嘲,形容声音繁杂,也作啁哳”。

(68)琵琶语:琵琶声,琵琶所弹奏的乐曲。

(69)暂:突然,一下子。

(70)却坐:退回到原处。

(71)促弦:把弦拧得更紧。

(72)向前声:刚才奏过的单调。

(73)掩泣:掩面哭泣。

(74)青衫:唐朝八品、九品文官的服色。白居易当时的官阶是将侍郎,从九品,所以服青衫。[3]

白话译文

(序)唐宪宗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季的一天,送客到湓浦口,夜里听到船上有人弹琵琶。听那声音,铮铮铿铿有京都流行的声韵。探问这个人,原来是长安的歌女,曾经向穆、曹两位琵琶大师学艺。后来年纪大了,红颜退尽,嫁给商人为妻。于是命人摆酒叫她畅快地弹几曲。她弹完后,有些闷闷不乐的样子,自己说起了少年时欢乐之事,而今漂泊沉沦,形容憔悴,在江湖之间辗转流浪。我离京调外任职两年来,随遇而安,自得其乐,而今被这个人的话所感触,这天夜里才有被降职的感觉。于是撰写一首长赠送给她,共六百一十六字,题为《琵琶行》。

秋夜我到浔阳江头送一位归客,冷风吹着枫叶和芦花秋声瑟瑟。

琵笆行插图 (16张)

我和客人下马在船上饯别设宴,举起酒杯要饮却无助兴的音乐。

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临别时夜茫茫江水倒映着明月。

  忽听得江面上传来琵琶清脆声;我忘却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

  寻着声源探问弹琵琶的是何人?琵琶停了许久却迟迟没有动静。

  我们移船靠近邀请她出来相见;叫下人添酒回灯重新摆起酒宴。

  千呼万唤她才缓缓地走出来,怀里还抱着琵琶半遮着脸面。

  转紧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几声;尚未成曲调那形态就非常有情。

  弦弦凄楚悲切声音隐含着沉思;似乎在诉说着她平生的不得志;

  她低着头随手连续地弹个不停;用琴声把心中无限的往事说尽。

  轻轻地拢,慢慢地捻,一会儿抹,一会儿挑。初弹《霓裳羽衣曲》接着再弹《六幺》。

  大弦浑宏悠长嘈嘈如暴风骤雨;小弦和缓幽细切切如有人私语。

  嘈嘈声切切声互为交错地弹奏;就像大珠小珠一串串掉落玉盘。

  琵琶声一会儿像花底下宛转流畅的鸟鸣声,一会儿又像水在冰下流动受阻艰涩低沉、呜咽断续的声音。

  好像水泉冷涩琵琶声开始凝结,凝结而不通畅声音渐渐地中断。

  像另有一种愁思幽恨暗暗滋生;此时闷闷无声却比有声更动人。

  突然间好像银瓶撞破水浆四溅;又好像铁甲骑兵厮杀刀枪齐鸣。

  一曲终了她对准琴弦中心划拨;四弦一声轰鸣好像撕裂了布帛。

  东船西舫人们都静悄悄地聆听;只见江心之中映着白白秋月影。

  她沉吟着收起拨片插在琴弦中;整顿衣裳依然显出庄重的颜容。

  她说我原是京城负有盛名的歌女;老家住在长安城东南的虾蟆陵。

  弹奏琵琶技艺十三岁就已学成;教坊乐团第一队中列有我姓名。

  每曲弹罢都令艺术大师们叹服;每次妆成都被同行歌妓们嫉妒。

  京都豪富子弟争先恐后来献彩;弹完一曲收来的红绡不知其数。

  钿头银篦打节拍常常断裂粉碎;红色罗裙被酒渍染污也不后悔。

  年复一年都在欢笑打闹中度过;秋去春来美好的时光白白消磨。

  兄弟从军姊妹死家道已经破败;暮去朝来我也渐渐地年老色衰。

  门前车马减少光顾者落落稀稀;青春已逝我只得嫁给商人为妻。

  商人重利不重情常常轻易别离;上个月他去浮梁做茶叶的生意。

  他去了留下我在江口孤守空船;秋月与我作伴绕舱的秋水凄寒。

  更深夜阑常梦少年时作乐狂欢;梦中哭醒涕泪纵横污损了粉颜。

  我听琵琶的悲泣早已摇头叹息;又听到她这番诉说更叫我悲凄。

  我们俩同是天涯沦落的可悲人;今日相逢何必问是否曾经相识!

  自从去年我离开繁华长安京城;被贬居住在浔阳江畔常常卧病。

  浔阳这地方荒凉偏僻没有音乐;一年到头听不到管弦的乐器声。

  住在湓江这个低洼潮湿的地方;第宅周围黄芦和苦竹缭绕丛生。

  在这里早晚能听到的是什么呢?尽是杜鹃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鸣。

  春江花朝秋江月夜那样好光景;也无可奈何常常取酒独酌独饮。

  难道这里就没有山歌和村笛吗?只是那音调嘶哑粗涩实在难听。

  今晚我听你弹奏琵琶诉说衷情,就像听到仙乐眼也亮来耳也明。

  请你不要推辞坐下来再弹一曲;我要为你创作一首新诗《琵琶行》。

  被我的话所感动她站立了好久;回身坐下再转紧琴弦拨出急声。

  凄凄切切不再像刚才那种声音;在座的人重听都掩面哭泣不停。

  要问在座之中谁流的眼泪最多?我江州司马泪水湿透青衫衣襟!

创作背景编辑

元和十年(815年)六月,唐朝藩镇势力派刺客在长安街头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哗,藩镇势力又进一步提出要求罢免裴度,以安藩镇“反侧”之心。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有“擅越职分”之嫌;而且,白居易平素多作讽喻诗,得罪了朝中权贵,于是被贬为江州司马。司马是刺史的助手,在中唐时期多专门安置“犯罪”官员,属于变相发配。这件事对白居易影响很大,是他思想变化的转折点,从此他早期的斗争锐气逐渐销磨,消极情绪日渐增多。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天,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已两年,在浔阳江头送别客人,偶遇一位年少因艺技红极一时,年老被人抛弃的歌女,心情抑郁,结合自己路途遭遇,用歌行的体裁,创作出了这首著名的《琵琶行》(原作《琵琶引》)。[1]

作品赏析编辑

内容鉴赏

作为一首叙事长诗,这首诗结构严谨缜密,错落有致,情节曲折,波澜起伏。

第一部分写江上送客,忽闻琵琶声,为引出琵琶女作交代。从“浔阳江头夜送客”至“犹抱琵琶半遮面”,叙写送别宴无音乐的遗憾,邀请商人妇弹奏琵琶的情形,细致描绘琵琶的声调,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首句“浔阳江头夜送客”,只七个字,就把人物(主人和客人)、地点(浔阳江头)、事件(主人送客人)和时间(夜晚)一一作概括的介绍;再用“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作环境的烘染,而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已曲曲传出。惟其萧瑟落寞,因而反跌出“举酒欲饮无管弦”。“无管弦”三字,既与后面的“终岁不闻丝竹声”相呼应,又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作铺垫。因“无管弦”而“醉不成欢惨将别”,铺垫已十分有力,再用“别时茫茫江浸月”作进一层的环境烘染,构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使得“忽闻水上琵琶声”具有浓烈的空谷足音之感,为下文的突然出现转机作了准备。从“夜送客”之时的“秋萧瑟”“无管弦”“惨将别”一转而为“忽闻”“寻声”“暗问”“移船”,直到“邀相见”,这对于琵琶女的出场来说,已可以说是“千呼万唤”了。但“邀相见”还不那么容易,又要经历一个“千呼万唤”的过程,她才肯“出来”。这并不是她在意身份。正象“我”渴望听仙乐一般的琵琶声,是“直欲摅写天涯沦落之恨”一样,她“千呼万唤始出来”,也是由于有一肚子“天涯沦落之恨”,不便明说,也不愿见人。诗人正是抓住这一点,用“琵琶声停欲语迟”“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肖像描写来表现她的难言之痛的。这段琵琶女出场过程的描写历历动人,她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未闻其语先已微露其内心之隐痛,为后面的故事发展造成许多悬念。[4]

第二部分写琵琶女及其演奏的琵琶曲,具体而生动地揭示了琵琶女的内心世界。琵琶女因“平生不得志”而“千呼万唤始出来”,又通过琵琶声调的描写,表现琵琶女的高超弹技。用手指叩弦(拢),用手指揉弦(捻),顺手下拨(抹),反手回拨(挑),动作娴熟自然。粗弦沉重雄壮“如急雨”,细弦细碎如“私语”,清脆圆润如大小珠子落玉盘,又如花底莺语,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描述。“弦弦掩抑声声思”以下六句,总写“初为《霓裳》后《六幺》”的弹奏过程,其中既用“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描写弹奏的神态,更用“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概括了琵琶女借乐曲所抒发的思想情感。此后十四句,在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写音乐的时候,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其形象性。“大弦嘈嘈如急雨”,既用“嘈嘈”这个叠字词摹声,又用“如急雨”使它形象化。“小弦切切如私语”亦然。这还不够,“嘈嘈切切错杂弹”,已经再现了“如急雨”“如私语”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比,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就同时显露出来,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接。旋律继续变化,出现了先“滑”后“涩”的两种意境。“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象“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幽咽”之声,悲抑哽塞,而这种声音又好象“泉流冰下”,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的冷涩。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诗人用“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弹奏至此,满以为已经结束了。谁知那“幽愁暗恨”在“声渐歇”的过程中积聚了无穷的力量,无法压抑,终于如“银瓶乍破”,水浆奔迸,如“铁骑突出”,刀枪轰鸣,把“凝绝”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才到高潮,即收拨一画,戛然而止。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诗人又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4]

第三部分写琵琶女自述身世。从“沉吟放拨插弦中”至“梦啼妆泪红阑干”:诗人代商妇诉说身世,由少女到商妇的经历,亦如琵琶声的激扬幽抑。正象在“邀相见”之后,省掉了请弹琵琶的细节一样;在曲终之后,也略去了关于身世的询问,而用两个描写肖像的句子向“自言”过渡:“沉吟”的神态,显然与询问有关,这反映了她欲说还休的内心矛盾;“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等一系列动作和表情,则表现了她克服矛盾、一吐为快的心理活动。“自言”以下,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抒情笔调,为琵琶女的半生遭遇谱写了一曲扣人心弦的悲歌,与“说尽心中无限事”的乐曲互相补充,完成了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得异常生动真实,并具有高度的典型性。通过这个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艺人们的悲惨命运。[4]

第四部分写诗人深沉的感慨,从“我闻琵琶已叹息”到最后的“江州司马青衫湿”共二十六句写诗人,为第四段,写诗人贬官九江以来的孤独寂寞之感,感慨自己的身世,抒发与琵琶女的同病相怜之情。诗人和琵琶女都是从繁华的京城沦落到这偏僻处,诗人的同情中饱含叹息自己的不幸,“似诉生平不得志”的琵琶声中也诉说着诗人的心中不平。诗人感情的波涛为琵琶女的命运所激动,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抒发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情怀。诗韵明快,步步映衬,处处点缀。感情浓厚,落千古失落者之泪,也为千古失落者触发了一见倾心之机。[4]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现实主义杰作,全文以人物为线索,既写琵琶女的身世,又写诗人的感受,然后在“同是天涯沦落人”二句上会合。歌女的悲惨遭遇写得很具体,可算是明线;诗人的感情渗透在字里行间,随琵琶女弹的曲子和她身世的不断变化而荡起层层波浪,可算是暗线。这一明一暗,一实一虚,使情节波澜起伏。它所叙述的故事曲折感人,抒发的情感能引起人的共鸣,语言美而不浮华,精而不晦涩,内容贴近生活而又有广阔的社会性,雅俗共赏。[5] [5]

艺术手法

情节曲折

在“醉不成欢惨将别”的时候,便“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将情节推向另一个境界。第一次琵琶演奏已毕,“东船西舫悄无言”,似乎可以结束了,忽然又“沉吟”“敛容”,琵琶女要诉说自己的身世了。琵琶女诉说一完,诗人便抒发自己的感慨,将自己的遭遇与琵琶女的遭遇联系起来,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更奏一曲,乐声进入了高潮,但诗人不再作正面描写,只说其声“凄凄”,并“不似向前”,写到这里,就戛然而止。这样,既能使人感慨不已,又能使人产生意深境远的感觉。这种曲折多变的情节,使琵琶女富于戏剧性的遭遇得到突出表现,她的琵琶绝技也得到了细致的描绘;而作者的心情和感慨也能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以情动人

这首诗以情动人,叙述事件,描写人物全都充满抒情色彩。送客一节即以“秋瑟瑟”“惨将别”“茫茫江浸月”,给环境制造了伤感的气氛。琵琶女第一次演奏,诗人在描写琵琶女演奏的手法和曲调时,让情思幽恨贯穿始终。自叙身世一段,是“幽愁暗恨”的根源,更是充满了人物因昔盛今衰而产生的种种哀伤。诗人自叹经历,处处以环境衬托自身的感慨,充分描写了漂沦流落的悲切之情。末段,凄凄的弦声与哭泣声相互照映,更是写尽了诗人的悲痛之情。全诗使用的典故很少,语言精练明畅。诗人逝世不久,唐宣宗李忱写诗吊念他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音乐画面

这首诗最令人称道的是诗对琵琶乐声的描写。由“大弦嘈嘈如急雨”到“曲终收拨当心画”几句,将抽象的、难以感知的乐曲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模拟出来,既有听觉形象,又有视觉形象,读过后让人感到余音袅袅,余味无穷。其中“大珠小珠落玉盘”、“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等成了写乐声的经典诗句。“急雨”、“私语”、“莺语”、“泉流”、“珠落玉盘”、“瓶破水迸”、“骑出刀呜”、“裂帛”等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匠心独运,无与伦比。这一段音乐描写与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李贺《李凭箜篌引》和李欣的《听董大弹胡笳弄寄语房给事》并列为古典音乐的四篇妙文。但由于它的比喻平实、贴切,语言流畅、情感丰富,因此比其他三篇流传更广,也更为知名。[5]

(1)以景物烘托感情氛围。如秋江夜别“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这种萧瑟的秋景对离情别绪是有力的烘托。“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四句描写了环境的恶劣,有力地烘托了“天涯沦落”之情。

(2)用人物的神态、动作描绘出画面,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如“犹抱琵琶半遮面”,画面传神地描绘了琵琶女娇羞的神情和犹豫迟疑的复杂心理。再如“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这里描绘琵琶女曲终时的动作、神态,不仅使人感到她的教养、经历不俗,而且自然地表现她由弹奏到自叙身世的内心活动。另外“满座重闻皆掩泣”之后的一个特写镜头,诗人“泪湿青衫”。画面的基调落在一个“泣”字上。当然对曲调理解最深的,动情最浓的,以至“泪湿青衫”的,还是诗人自己。“泣”的内涵显然是丰富的、深沉的。

(3)从“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开始到“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结束,诗人用极富想象力的语言再现了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术,曲调未成情以先出,是对音乐气氛的很好烘托,而弹的过程更是撵词摘句,活用比喻来描写音乐的进程。“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仿佛使人能够再次听到琵琶声一样,“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更是给人以无尽的想象,带入到文字和音乐无法描述的空间,“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可谓点睛之笔,从音乐和哲学角度表达了至高乃无的学问,短暂暂停之后便是“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由静入动,如同万匹野马,同时出动,万丈瀑布,瞬时倾泻,“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观众还沉浸在意犹未尽的音乐中琵琶女已经停止了演奏。

情景交融

本诗所叙之事(秋夜江头送客、琵琶女的悲剧命运、作者的贬谪生活)饱含的感情成分;景物的描写,气氛的烘托;人物的动作,心理的细致描写;人物以抒情方式倾诉悲怀;精当的说明和议论的巧妙穿插,“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初为《霓裳》后《六幺》”“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等等,对于塑造琵琶女的形象,有画龙点睛之妙,也是不容忽视的。凡此种种,都使这首诗满含着抒情气息,做到了叙事与抒情的密切融合,增强了作品的感情色彩和艺术魅力。他把歌咏者与被歌咏者的思想感情融二为一,说你也是说我,说我也是说你,命运相同、息息相关。琵琶女叙述身世后,诗人以为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诗人叙述身世后,琵琶女则“感我此言良久立”,琵琶女再弹一曲后,诗人则更是“江州司马青衫湿。”风尘知己,处处动人怜爱。

人物塑造

《琵琶行》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在中唐商业经济发达、城市畸形繁荣的生活环境里,在当时互相倾轧、仕途险恶的政治背景里,琵琶女的形象和诗人的形象,都具有其现实的典型意义。此诗用形象类比法把两人之间的悲愤情感、不幸遭遇等方面进行类比,最后融合为一,从而推出两个艺术形象都有怀才不遇、沦落天涯的感慨的结论。形象类比,抒情言志,富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结构谨严

诗从“送客”起笔,继而写了“寻声”,“邀弹”“询问”“诉衷”“感慨”等一系列互相关联,层层推进的情节。这些情节分则各为一个场面,合则是一篇完整、和谐的诗篇。

诗人通过对琵琶女高超的弹奏技艺的描写和悲凉身世的叙述,表达了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同时抒发了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苦闷与感慨。全诗主题鲜明,脉络清晰,情感真挚,文辞优美。

语言生动

作品的语言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概括力,而且转关跳跃,简洁灵活,所以整首诗脍炙人口,极易背诵。诸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别有幽情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等,凝炼优美、叩人心扉。

此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她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 。

出处节选《琵琶行 》——唐代:白居易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白话译文夜晚我到浔阳江头送别客人,枫树、 芦荻被秋风吹得发出飒飒声响。我和客人下马在船上饯别设宴,举起酒杯想要饮酒却无助兴的音乐。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临别时茫茫江水中浸着一轮冷月。忽然听见江面传来阵阵琵琶声;我忘却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

扩展资料

1、《琵琶行 》创作背景

《琵琶行》创作于公元816年(元和十一年),为七言古诗。在浔阳江头送别客人,偶遇一位年少因艺技红极一时,年老被人抛弃的歌女,心情抑郁,结合自己路途遭遇,用歌行的体裁,创作出了这首著名的《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2、《琵琶行 》鉴赏

通过写琵琶女生活的不幸,结合诗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声。社会的动荡,世态的炎凉,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对自身失意的感慨,这些本来积蓄在心中的沉痛感受,都一起倾于诗中。

《琵琶行 》在艺术上的成功还在于运用了优美鲜明的、有音乐感的语言,用视觉的形象来表现听觉所得来的感受;萧瑟秋风的自然景色和离情别绪,使作品更加感人。

《琵琶行》中描写音乐的句子: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意思是“大弦浑宏悠长嘈嘈如暴风骤雨,小弦和缓幽细切切如有人私语。嘈嘈声切切声互为交错地弹奏,就像大珠小珠一串串掉落玉盘。”

分析:这一部分写琵琶女演奏的琵琶曲,具体而生动地揭示了琵琶女的内心世界。通过琵琶声调的描写,表现琵琶女的高超弹技。“大弦嘈嘈如急雨”,既用“嘈嘈”这个叠字词摹声,又用“如急雨”使它形象化。

在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写音乐的时候,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其形象性。清脆圆润如大小珠子落玉盘,又如花底莺语,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描述,用“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比,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就同时显露出来。

创作背景: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六月,唐朝藩镇势力派刺客在长安街头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哗,藩镇势力又进一步提出要求罢免裴度,以安藩镇“反侧”之心。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有“擅越职分”之嫌,而且平素多作讽喻诗,得罪了朝中权贵,于是被贬为江州司马。

司马是刺史的助手,在中唐时期多专门安置“犯罪”官员,属于变相发配。这件事对白居易影响很大,是他思想变化的转折点,从此他早期的斗争锐气逐渐销磨,消极情绪日渐增多。

元和十一年(816)秋天,白居易在浔阳江头送别客人,偶遇一位弹琵琶的长安倡女,便用为题材,这首叙事长诗《琵琶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79751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