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文化的核心源头是其价值观,而价值观是情感模式的选择,所以,要探寻一个文化的根基就必须追溯其情感模式!
如果我们在百度搜"情感模式",会发现其对情感模式的定义非常奇怪,正好与心理学的共识相反!认为,人类的情感模式是被价值观所决定的,即价值观塑造情感模式,这样的谬论和唯物论及进化论是一脉相承的!我们想要对自我和中国文化有理性的认知,就要突破这个谬论!
情感模式是一切体验和价值定义的前提,人类是先有情感模式,后有价值定义!中国文化之所以成为一个蒙昧的文化、一个残酷的文化,就是因为因为中国文化的情感模式过于低级和病态!
一个文化的情感模式也可以被称为"内视角",即内心所关注的内容!中国文化的内视角关注两个内容:一个是安全,一个是尊荣,通俗来说,就是恐惧和面子!这样的内视角和动物差别不大,这使得中国文化停留在了一个动物性本能的蒙昧之中,而中国人的人生动力则在"生存"和"荣华富贵"的两极之中摇摆,数千年来没有丝毫的改变!
不管是个人还是一个文化,其情感模式下的内视角都是决定性的,既是起点又是目的!情感模式就像一个隐藏的驱动程序,必将驱动人生走向其预设的目的,可以说,一个人的一生就是对其情感模式呼应的过程!如果一个人在童年被塑造了扭曲病态的情感模式,那么他的一生必然是追逐病态体验的一生!
"生存恐惧"和"荣华富贵"必然造就麻木、隐忍、对抗、贪婪的民族性格,也必然造就"等级尊卑"的病态价值观!如果我们不改变和提升中国文化的情感模式,就永远不可能抗拒其隐藏的"必然性的驱动力",永远的回到野蛮的原点!对一个文化来说(或者对一个人来说),其情感模式主导的价值驱动是不可抗拒的!
西方文明的情感模式是关爱和崇高,其内视角的内容是自由和平等,那么,这个情感模式是如何被塑造的呢?原因很复杂,比较普遍的共识是被宗教、艺术和理性哲学所塑造的,而这些高贵的情感源头,却似乎从来没有在中国文化里出现过,所以,也有人说"中国人是被上帝遗忘的民族":上帝虽然创造了中国人的肉体,却没有赋予中国人审美性的情感模式,这让我们永远停留在了一种动物性的蒙昧之中,被生存的恐惧和贪婪的欲望死死的拖住,并会本能的抗拒一切的文明!
情感模式包含了动力和目的,它就是自我实现的驱动力本身,这种必然性是不可抗拒的!
这个是我发现的一篇文章,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审美的过程是审美主体与客体的一种有效互动,是审美主体把见诸于己的物像在脑海中进行再加工制作,并使之带有自己的喜好恨恶和价值评判标准,这是一个极其主观的过程。体育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包含着丰富的美学原理,体育之美,凝聚着速度、灵巧、协调和准确,是体力、智力、精神的综合,是人类智慧和理想交融的审美意识的表现,由次而形成了独特的体育文化之美。体育的美,是在竞技场上体现的,而在实际生活中并不表现出同等的审美价值,就像生活的真实并不等于艺术的真实一样。我们赞叹和呼唤一个精彩的扣篮动作,或是运动员在飞越横杆时一瞬间的精巧,或是期待着运动员在冲刺的刹那间所闪现出的千姿百态;这都是对美的一种期待。当你作为一名带有倾向的观众在观看体育比赛时,你会身不由己地加入到这场搏击之中去,那么,这场比赛的胜负对于你就不只是具有欣赏价值,而且有强烈的参与意识,这种参与意识会给你带来无限的快乐,也许会是痛苦,但这种痛苦也将是具有一定审美意识的情感。
有关体育的文学、摄影、绘画和雕塑艺术,在艺术领域里占据了一个醒目的位置,它对于美化人们的生活、美化自然、美化人的心灵和美化一个民族的形象,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和功能。谈到体育我们就想起奥运会,但我们却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奥林匹的克精神;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从诞生之日起就由三大部分组成:奥林匹克主义、奥林匹克组织和奥林匹克运动会。而占支配地位的却是奥林匹克主义而不是奥运会。奥林匹克主义是将身体和精神方面的各种品质,均衡结合起来并使之得到提高的人生哲学、人生美学,它将体育与文化、教育和美学融为一体,它所开创的是在奋斗中体验的乐趣,是在追求完善、挑战自我、挑战极限的过程中所体验到的一种征服的美,一种“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舍我其谁的美。
奥运冠军的榜样力量更是无穷大的,优秀榜样的教育价值不仅体现在一时的热血沸腾上,更体现在体育精神潜移默化的持久行动上;体现在奥运会对公众体育意识的引导上;体现在体育文化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上。“以人为本”是当下比较流行的一种前卫理念,奥林匹克主义的中心思想是人的和谐发展,多年来,奥运大赛上俊杰辈出,如,奥运会第一个马拉松冠军希腊的鲁易斯,芬兰的努尔米,美国的刘易斯、中国的李宁等,一个个在奥运史册上留下了自己闪闪发光的名字。不容否认,他们不畏艰难、不怕挫折的顽强拼搏精神是美的,他们用自己的行动阐释着美,他们用自己的精神传递着美,他们成为激励广大青少年的巨大精神力量,他们是美的使者、美的化身。
世锦赛、世界杯、奥运会,这种空前规模的大聚会,首先遇到的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就是各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来自各个国家的运动员、教练员、体育官员、工作人员具有不同的肤色、穿着不同的服装、操着不同的语言、习于不同的生活方式、进行不同的宗教仪式、用不同的行为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将世界上所有的文化面对面地集中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和时间范围,不同文化间的矛盾就可能发生冲突。这就需要一种文化氛围和精神境界,使人们可以比较容易地跨越文化心理上的障碍,学会容忍、欣赏和借鉴别的文化,进而促进文化的世界流与交融,这就是奥林匹克精神。
强调友谊、团结、互相了解,其目的就在于它为奥林匹克运动提供了一种必不可少的文化氛围和精神境界;只有在这种氛围中,人们才有可能摆脱各自的文化带来的种种偏见,在不同文化的展现中看到的不是各种文化之间的差异、矛盾与冲突,而是人类文化百花齐放、千姿万态的壮丽图景。 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是一种美,是一种文化碰撞交融、相互作用、相互砥砺、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和谐之大美。
美是易的,因为它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美是难的,因为它千姿百态、包罗万象。作为万物之灵长、宇宙之精华,人们在不断地追求着美、发现着美、创造着美、改变着美,正是因为这样,我们的世界才一天天变得美好,我们才一天天地进步。我美,故我在。
文化性包装设计的目的是将传统文化的精神与艺术内涵有机的结合到产品中去,文化性设计要表现这样一些方面。一是要对传统饮食文化核心的准确认知。二是要昭示这种传统文化精神并扩大其市场影响力和市场号召力。三是要利用传统文化的影响增加商品的文化附加值。使消费者在获得满意的物质享受的同时,得到更好的精神享受。综合文化人类学对于物质文化的研究成果,结合传统饮食文化的精神特点,可以将产生文化特质的一些基本物质要素作为传统特色食品包装的文化性设计的主要参照。
1、造型题材:造型题材赋予商品独特的文化涵义,传统特色食品的形成产生于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和不同风俗习惯,这些都不同程度的反映出当时当地的社会思想意识和社会生活状态,同时也反映了不同历史条件下不同民族的文化审美意识。巧妙的运用造型题材,可以强化设计的文化性。例如在传统酒类的包装设计中导入传统器物造型的因素在传统食品的包装中加入传统编织物的因素等,可以取得良好的视觉效果。
2、色彩:色彩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反映的是不同文化对色彩的认知差异。与民间大红大绿的色彩习俗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文人士大夫清淡雅致的色彩情趣。而东西方文化对色彩的不同情感认知则反映了不同的审美指向。包装设计中要注意运用色彩的表现力!选择合适的色彩形式可以恰当的表现色彩的文化含义。
3、材质:材质是包装设计中为产品的包装而选用的原材料。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地域对于原材料的选择和要求是各不相同的,因而产生特殊的文化意义。有些传统特色食品的包装因材质应用而显现出来的文化品位,表现出设计者对产品中文化理念的认识。比如日本的一些传统特色食品中采用天然草绳和天然纺织物的辅助性包装,既表现了传统文化的人文品质,又表现了食品的纯天然,绿色的理念,体现出特殊的文化含义。
4、功能:功能是物质与精神需求的双重体现。物质功能是满足消费者物资层面的需求,而精神功能则反映出消费者因社会意识、价值取向、审美旨趣、民族宗教的差异而产生的精神与情感需求。随着物质条件的不断改善,消费者对于精神功能的需求也逐渐扩大。
5、工艺:工艺是指产品包装的制作加工方式。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是不同文化要素在包装设计中的具体体现,恰当的工艺方式可以有效的反映产品的文化品质。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的完美结合可以使包装兼有现代审美的时尚需求和传统美学的内在品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