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自卑与超越》,社会情感

读后感:《自卑与超越》,社会情感,第1张

生活的意义是什么,什么才算是正确的生活意义呢?

刚刚阅读完了《自卑与超越》中的相关内容:社会情感。作者指出:所有失败者,神经病患者、精神病患者、罪犯、酗酒者、问题少年、自杀者、堕落者、娼妓——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他们缺乏归属感和社会兴趣。他们在面对职业、友谊和性等问题时,都不相信可以通过合作的方法来加以解决。事实上,属于私人的意义是完全没有意义的,意义只在和他人交往时才有存在的可能。只对某个人意味着某些事情的东西实在是毫无意义的。我们的目标和动作也是一样,它们唯一的意义,就是它们对别人的意义。每个人都想努力使自己变得重要,但是如果他不能认识到人类的重要性是依赖他们对别人的生活所做出的贡献而定的,那么他必定会踏上错误的道路。

所谓真正的“生活意义”的标准是:它们都是共同的意义,也就是说,它们是别人能够分享的意义,也是能被别人认定为有效的意义。能够解决一个人所面临的生活问题的好方法,必然也能为别人解决类似的问题,这些成功的方法对人类来说具有共同的意义,也是可以分享的。能够成功地应付人类生活中所存在的问题的人,他的行为方式明显告诉我们:生活的意义在于对别人发生兴趣以及互助合作。他所做的每件事情似乎都被其同类的喜好所指引,当他遭遇困难时,他会选择用不和别人利益发生冲突的方法来加以克服。

假如一个人在他赋予生活的意义里,希望对别人能有所贡献,而且他的情感也都指向了这个目标,他自然会把自己的人格塑造到理想形态,一种对他人,对社会都有贡献的状态。他会根据自己的目标调整自己,他会根据自己的社会感觉来训练自己,他也会从练习中获得种种能力和技巧。只要他认清了目标,学习达成目标的能力和技巧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假如我们没有奉献的目标,而只想凭空发展自己的人格,那就只是在装腔作势,只会使自己更不愉快而已。在我们现代的文化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不完美之处;一旦我们发现了各种弊病,我们就应该致力于改变它,当然,这种改变必须以为人类谋取更多福利为前提。

了解这种事实,抱持这种观念的人在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有。生活的意义在于对人类全体发生兴趣并与之合作为我们的世界做出贡献,他们也正在努力培养着爱情和对社会的兴趣。关注“C果的修炼笔记”微信公众号,C果带你走向美好的未来。由于科学使人类对其同类的兴趣大为增加,所以它或许比政治和宗教等其他运动更能接近这一目标,也更能让人类了解生活的意义。我们赋予生活的意义,就好像是我们事业的守护神一样,而我们赋予生活的错误意义却像附在我们身上的恶魔,因此我们必须了解这些意义是如何形成的,它们彼此之间有哪些不同,如果它们犯了重大的错误又应如何纠正等问题,这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选择真正的生活意义方式去生活,而非按照消极的错误的生活意义去生活,只有按照真正的生活意义方式去生活,我们个人才能得到进步和发展,也才会对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社会发展也才会越来越健全。

社会感情是指伴随整个社会心理过程产生的心理体验和心理感受,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心理过程。

在对认知人的领域,感情是认知的向导,人之喜怒哀乐无不露之于表,形之于色,在感情背后是感情世界。从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相统一的本质看,人的感情就是社会感情。

社会感情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主要有三点:

第一,社会感情对社会行为起发动作用,使行动活性化。

行为的发动总是处于一定的感情状态(感情状态总是表现为一定的情绪状态),情绪状态好,常常是充满热情,人的干劲也最容易鼓舞,效率也高;反之,情绪状态不好,则懒于动弹,做起事来也有气无力。良好的情绪状态能够提高行为效果水准。欠佳的情绪状态又会降低行为效果水准,通常说的“临场发挥”,主要是或者说直接是情绪状态的作用,情绪状态直接影响临场的发挥。因此,是否能唤起人们的良好情绪对于工作的成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让公众了解组织,向公众描绘组织未来的美好前景,将组织的发展目标具体化,这些往往能唤起公众的热情,获得十足的干劲。

第二,社会感情对社会行为起定向作用,稳定行为方向。

高尚的社会情感和平静的社会情绪,会使人们专心致志于某种目标,为实现既定目标去努力;处于不安、危险和恐惧状态下的行为,其方向往往不集中。这从另一方面表明社会感情稳定方向的作用。组织在处理危机事件时,首先就要稳定人们的社会感情,才能迅速控制局势,防止损失的继续。拿政府部门来说,当有自然灾害、交通事故或是其他灾害事故发生时,首要的就是要稳定好人们的情绪,统一行动的方向,才能号召人们齐心协力度过难关。

第三,社会感情对人际关系起纽带作用。

人际关系的建立靠沟通。沟通又分为两种:一种是星系沟通,如搭话、聊天、交谈、开会、讨论、动作、书信、电话等;另一种是感情沟通,如问候、祝愿等。信息沟通是载体,传递着人们的感情,感情沟通隐藏于信息沟通之中,来往于人际之间。无论是心传、言传、身传还是媒传,社会感情总是包含其中,对人际关系起纽带作用。信息沟通必须包纳感情才能更深入、更牢固可靠。有声有色的表达因为有了感情就能传出深情,就能深入内心、通达灵魂。

情绪情感及其种类

一、情绪情感的定义

人类在认识外界事物时,会产生喜与悲、乐与苦、爱与恨等主观体验。我们把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称之为情绪情感。

情绪的构成包括三种层面。众多的情绪研究者们大都从三个方面来考察和定义情绪:在认知层面上的主观体验,在生理层面上的生理唤醒,在表达层面上的外部行为。当情绪产生时,这三种层面共同活动,构成一个完整的情绪体验过程。

(一)主观体验

情绪的主观体验是人的一种自我觉察,即大脑的一种感受状态。人有许多主观感受,如喜怒哀乐爱惧恨等。人们对不同事物的态度会产生不同的感受。人对自己、对他人、对事物都会产生一定的态度,如对朋友遭遇的同情,对敌人凶暴的仇恨,事业成功的欢乐,考试失败的悲伤。这些主观体验只有个人内心才能真正感受到或意识到,如我知道"我很高兴",我意识到"我很痛苦",我感受到"我很内疚"等等。

(二)生理唤醒

人在情绪反应时,常常会伴随着一定的生理唤醒。如激动时血压升高;愤怒浑身发抖;紧张时心跳加快;害羞时满脸通红。脉搏加快、肌肉紧张、血压升高及血流加快等生理指数,是一种内部的生理反应过程,常常是伴随不同情绪产生的。

(三)外部行为

在情绪产生时,人们还会出现一些外部反应过程,这一过程也是情绪的表达过程。如人悲伤时会痛哭流涕,激动时会手舞足蹈,高兴时会开怀大笑。情绪所伴随出现的这些相应的身体姿态和面部表情,就是情绪的外部行为。它经常成为人们判断和推测情绪的外部指标。但由于人类心理的复杂性,有时人们的外部行为会出现与主观体验不一致的现象。比如在一大群人面前演讲时,明明心里非常紧张,还要做出镇定自若的样子。

主观体验、生理唤醒和外部行为作为情绪的三个组成部分,在评定情绪时缺一不可,只有三者同时活动,同时存在,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情绪体验过程。例如,当一个人佯装愤怒时,他只莉愤怒的外在行为,却没有真正的内在主观体验和生理唤醒,因而也就称不上有真正的情绪过程。因此,情绪必须是上述三方面同时存在,并且有一一对应的关系,一旦出现不对应,便无法确定真正的情绪是什么。这也正是情绪研究的复杂性,以及对情绪下定义的困难所在。

二、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在现实生活中,情绪情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但二者却存在着一些差异。

(一)从需要的角度看差异

情绪更多地是与人的物质或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态度体验。如当人们满足了饥渴需要时会感到高兴,当人们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时会感到恐惧,这些都是人的情绪反应。情感更多地与人的精神或社会需要相联系。如友谊感的产生是由于我们的交往需要得到了满足,当人们获得成功时会产生成就感。友谊感和成就感就是情感。

(二)从发生早晚的角度看差异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情绪发生早,情感产生晚。人出生时会有情绪反应,但没有情感。情绪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而情感是人所特有的,它是随着人的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如人刚生下来时,并没有道德感、成就感和美感等,这些情感反应是随着儿童的社会化过程而逐渐形成的。

(三)从反映特点看差异

情绪与情感的反映特点不同。情绪具有情境性、激动性、暂时性、表浅性与外显性,如当我们遇到危险时会极度恐惧,但危险过后恐惧会消失。情感具有稳定性、持久性、深刻性、内隐性,如大多数人不论遇到什么挫折,其民族自尊心不会轻易改变。父辈对下一代殷切的期望、深沉的爱都体现了情感的深刻性与内隐性。

实际上,情绪和情感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总是彼此依存,相互交融在一起。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同时又通过情绪反应得以表达,因此离开情绪的情感是不存在的。而情绪的变化也往往反映了情感的深度,而且在情绪变化的过程中,常常饱含着情感。

三、情绪情感的种类

情绪本身是非常复杂的,因此要对情绪进行准确的分类就显得尤为困难。许多研究者对此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其中有两种分类方法颇具代表性。

(一)情绪的基本形式

人类具有四种基本的情绪:快乐、愤怒、恐惧和悲哀。快乐是一种追求并达到目的时所产生的满足体验。它是具有正性享乐色调的情绪,具有较高的享乐维和确信维,使人产生超越感、自由感和接纳感。愤怒是由于受到干扰而使人不能达到目标时所产生的体验。当人们意识到某些不合理的或充满恶意的因素存在时,愤怒会骤然发生。恐惧是企图摆脱、逃避某种危险情景时所产生的体验。引起恐惧的重要原因是缺乏处理可怕情景的能力与手段。悲哀是在失去心爱的对象或愿望破灭、理想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体验。悲哀情绪体验的程度取决于对象、愿望、理想的重要性与价值。

在以上四种基本情绪之上,可以派生出众多的复杂情绪,如厌恶、羞耻、悔恨、嫉妒、喜欢、同情等。

(二)情绪状态

依据情绪发生的强度、速度、紧张度、持续性等指标,可将情绪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

1心境

心境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当人处于某种心境时,会以同样的情绪体验看待周围事物。如人伤感时,会见花落泪,对月伤怀。心境体现了"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的弥散性特点。平稳的心境可持续几个小时、几周或几个月,甚至一年以上。

2激情

激情是一种爆发快、强烈而短暂的情绪体验。如在突如其来的外在刺激作用下,人会产生勃然大怒、暴跳如雷、欣喜若狂等情绪反应。在这样的激情状态下,人的外部行为表现比较明显,生理的唤醒程度也较高,因而很容易失去理智,甚至做出不顾一切的鲁莽行为。因此,在激情状态下,要注意调控自己的情绪,以避免冲动性行为。

3应激

应激是指在意外的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当人面临危险或突发事件时,人的身心会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引发一系列生理反应,如肌肉紧张、心率加快、呼吸变快、血压升高、血糖增高等。例如,当遭遇歹徒抢劫时,人就可能会产生上述的生理反应,从而积聚力量以进行反抗。但应激的状态不能维持过久,因为这样很消耗人的体力和心理能量。若长时间处于应激状态, 可能导致适应性疾病的发生。

(三)情感的种类

情感是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高级的主观体验。

1道德感

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社会的道德标准,对人的思想、行为做出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当自己或他人的言行符合道德规范时,对己会产生自豪、自慰等情感,对他人会产生敬佩、羡慕、尊重等情感;当自己或他人的言行不符合道德规范时,对己会产生自责、内疚等情感,对他人会产生厌恶、憎恨等情感。

2理智感

理智感是在认知活动中,人们认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如发现问题时的惊奇感,分析问题时的怀疑感,解决问题后的愉快感,对认识成果的坚信感等等。理智感常常与智力的愉悦感相联系。

3美感

美感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它是人对自然和社会生活的一种美的体验。如对优美的自然风景的欣赏,对良好社会品行的赞美。美感的产生受思想内容及个人审美标准的制约,丑陋的内涵冠以漂亮的外表,也无法使品德高尚的人产生美感。而且,不同人的审美标准不同,也会使不同个体的美感产生差异。

四、情绪情感的表达

(一)表情

表情是情绪表达的一种方式,也是人们交往的一种手段。人们除了言语交往之外,还有非言语交往,如表情。在人类交往过程中, 言语与表情经常是相互配合的。同是一句话,配以不同的表情,会使人产生完全不同的理解。所谓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就更多地依赖于表情的作用。而且,表情比言语更能显示情绪的真实性。有时人们能够运用言语来掩饰和否定其情绪体验,但是表情则往往掩饰不住内心的体验。情绪作为一种内心体验,一旦产生,通常会伴随相应的非言语行为,如面部表情和身体姿势等。一些心理学家在研究人类交往活动中的信息表达时发现,表情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表情的种类

表情可以分为三类: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语调表情。

1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是由面部肌肉和腺体变化来表现情绪的,是由眉、眼、鼻、嘴的不同组合构成的。如眉开眼笑、怒目而视、愁眉苦脸、面红耳赤、泪流满面等。面部表情是人类的基本沟通方式,也是情绪表达的基本方式。面部表情有泛文化性,同一种面部表情会被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共同承认和使用,以表达相同的情绪体验。心理学家们经过研究发现,有七种表情是世界上各民族的人都能认出的,它们是快乐、惊讶、生气、厌恶、害怕、悲伤和轻视。研究者发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都能精确辨认这七种基本表情,5岁的孩子在辨认表惰的精确度上便等同于成人了。面部表情识别的研究还发现,最容易辨认的表情是快乐、痛苦,较难辨认的是恐惧、悲哀,最难辨认的是怀疑、怜悯。一般来说,情绪成分越复杂,表情越难辨认。

2身段表情

身段表情是由人的身体姿态、动作变化来表达情绪。如高兴时手舞足蹈,悲痛时捶胸顿足,成功时趾高气扬,失败时垂头丧气,紧张时坐立不安,献媚时卑躬屈膝等。身段表情不具有跨文化性,并受不同文化的影响。研究表明,手势表情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在不同的文化中,同一手势所代表的含义可能截然不同。如竖起大拇指在许多文化中是表示夸奖的意思,但在希腊却有侮辱他人的意思。手势表情具有丰富的内涵,但隐蔽性也最小。弗洛伊德曾描述过手势表情:"凡人皆无法隐瞒私情,尽管他的嘴可以保持缄默,但他的手指却会多嘴多舌"。

3语调表情

语调表情是通过声调、节奏变化来表达情绪的,也是一种副语言现象,如言语中语音的高低、强弱、抑扬顿挫等。例如人们惊恐时尖叫;悲哀时声调低沉,节奏缓慢;气愤时声高,节奏变快;爱慕时语调柔软且有节奏。

总之,面部表情、身段姿态和语调变化成为情绪的有效表达方式,它们经常相互配合,更加准确或复杂地表达不同的情绪。

情绪情感的功能

在人类生活中,情绪情感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情绪情感的动机作用

情绪与动机的关系十分密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情绪具有激励作用

情绪能够以一种与生理性动机或社会性动机相同的方式激发和引导行为。有时我们会努力去做某件事,只因为这件事能够给我们带来愉快与喜悦。从情绪的动力性特征看,分为积极增力的情绪和消极减力的情绪。快乐、热爱、自信等积极增力的情绪会提高人们的活动能力,而恐惧、痛苦、自卑等消极减力的情绪则会降低人们活动的积极性。有些情绪同时兼具增力与减力两种动力性质,如悲痛可以使人消沉,也可以使人化悲痛为力量。

(二)情绪被视为动机的指标

情绪也可能与动机引发的行为同时出现,情绪的表达能够直接反映个体内在动机的强度与方向。所以,情绪也被视为动机潜力分析的指标,即对动机的认识可以通过对情绪的辨别与分析来实现。动机潜力是在具有挑战性环境下所表现出的行为变化能力。例如当个体面对一个危险的情境时,动机潜力会发生作用,促使个体做出应激的行为。对这个动机潜力的分析可以由对情绪的分析获得。当面对应激场面时,个体的情绪会发生生理的、体验的以及行为的三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会告诉我们个体在应激场合动机潜力的方向和强度。当面临危险时,有的人头脑清晰,沉着冷静地离开;而有些人则惊慌失措,浑身发抖,不能有效地逃离现场。这些情绪指标可以反映出人们动机潜能的个体差异。

二、情绪情感的调控功能

情绪情感对于人们的认知过程具有影响作用,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大量研究表明:适当的情绪情感对人的认知活动具有积极的组织功能,而不当的情绪情感对人的认知活动具有消极的瓦解功能。

(一)促进切能

良好的情绪情感会提高大脑活动的效率,提高认知操作的速度与质量。耶尔克斯--道森定律说明了情绪与认知操作效率的关系,不同情绪水平与不同难度的操作任务有相关关系。如图7-2所示,不同难度的任务,需要不同的情绪唤醒的最佳水平。在困难复杂的工作中,低水平的情绪有助于保持最佳的操作效果;在中等难度的任务中,中等情绪水平是最佳操作效果的条件;在简单工作中,高情绪唤醒水平是保证工作效率的条件。总之,活动任务越复杂,情绪的最佳唤醒水平也越低。我们了解了情绪与操作效率之间的关系,就能更好地把握情绪状态,使情绪成为我们认知操作活动的促进力量。

(二)瓦解作用

情绪对认知操作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不良情绪对认知活动功能的瓦解上。一些消极情绪,如恐惧、悲哀、愤怒等,会干扰或抑制认知功能。恐惧情绪越强,对认知操作的破坏就越大。考试焦虑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考试压力越大,考生考砸的可能性越大。一般来说,中等程度的紧张是考试的最佳情绪状态,过于松弛或极度紧张都会瓦解学生的认知功能,不利于考生正常水平的发挥。当一个人悲哀时,会影响到他的工作或学习状态,导致注意力不集中,易分神,思维流畅性降低等。

由此可见,情绪的调控功能是非常重要的。情绪的好坏与唤醒水平会影响到人们的认知操作效能。

三、情绪情感的健康功能

人对社会的适应是通过调节情绪来进行的,情绪调控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身心健康。常听人们叹息"人生苦短",在一般人的情绪生活中,常是苦多于乐。在喜怒哀乐爱惧恨中,正面情绪占3/7,反面情绪占4/7。情绪对健康的影响作用是众所周知的。积极的情绪有助于身心健康,消极的情绪会引起人的各种疾病。我国古代医书《内经》中就有"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记载。有许多心因性疾病与人的情绪失调有关,如溃疡、偏头痛、高血压、哮喘、月经失调等。有些人患癌症也与长期心情压抑有关。一项长达30年的关于情绪与健康关系的追踪研究发现,年轻时性情压抑、焦虑和愤怒的人患结核病、心脏病和癌症的比例是性情沉稳的人的4倍。所以,积极而正常的情绪体验是保持心理平衡与身体健康的条件。曾有人说过,一个小丑进城胜过一打医生,就非常形象地说明了情绪对人身体健康的影响。

四、情绪情感的信号功能

情绪是人们社会交往中的一种心理表现形式。情绪的外部表现是表情,表情具有信号传递作用,属于一种非言语性交际。人们可以凭借一定的表情来传递情感信息和思想愿望。心理学家研究了英语使用者的交往现象后发现,在日常生活中,55%的信息是靠非言语表情传递的,38%的信息是靠言语表情传递的,只有 7%的信息才是靠言语传递的。表情是比言语产生更早的心理现象,在婴儿不会说话之前,主要是靠表情来与他人交流的。表情比语言更具生动性、表现力、神秘性和敏感性。特别是在言语信息暧昧不清时,表情往往具有补充作用,人们可以通过表情准确而微妙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也可以通过表情去辨认对方的态度和内心世界。所以,表情作为情感交流的一种方式,它被视为人际

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党的十九大报告的明确要求。如何将这一要求落到实处,首先要对社会心理服务的根本目的与本质属性有更为清晰准确的定位与共识,从而明确其建设的方向与路径。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根本出发点

应当注意到,党的十九大报告是在“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这一部分的第六点“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中明确提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因此,必须紧紧围绕“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这一根本出发点来理解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功能定位,而不能仅仅将社会心理服务等同于心理健康服务。从社会治理角度理解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就是要通过科学规律和实务模式的探索,最终落脚于“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也就是说,应当从群体和社会的角度来研究社会心理的规律性,从而为社会心态的培育奠定科学基础。这就需要突破个体心理的小视角而从社会心理的综合性视角,突破狭义的社会心理学这一单一学科视角而从社会治理的协同视角,重点围绕疏解妨碍社会治理的负性社会心态和建构促进社会治理的良性社会心态这一反一正两个方面探索社会心理服务的实务工作模式。这至少有三个具体切入点。

一是网络社会心态的净化。身处信息时代,网络空间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环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的要求,也应成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这方面,应当充分联合人工智能、信息科学和相关社会科学的力量,利用大数据技术的最新进展去探索网络社会心态的形成机制和演变规律,对可能出现的负面问题进行科学预警、疏导和化解,并探索长效管理机制与解决方案。

二是群体性事件心态的预防与化解。现阶段我国的群体性事件有两种基本形态,一是存在确实性的利益损害或受损风险,如征地拆迁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其治理主要通过利益协调机制的完善达成;二是并不存在直接利益相关的表达性或泄愤性暴力,其治理更依赖于社会心态的疏导与建设。如何采用合理的心理学技术及相关社会政策去除产生群体性事件心态的社会心理土壤,是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挑战,也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应当去努力弥补的治理短板。

三是共同体认同的建构。认同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是形塑“你”与“我”、“自己”与“他人”的基本社会心理纽带。没有发自内心的认同,就不可能有和谐共存的共同体。如何更有效地促进一个国家和民族内部的共同体认同,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基本前提。在社会转型期,常常会出现社会心理学上称之为“群际竞争受害者心理”的不良心态,这种心态往往预设了对外群体的消极刻板印象和防御性情绪,对原本应当和谐顺畅的群际关系认同具有极大的破坏性,进而瓦解社会信任、破坏社会团结。要建构共同体认同,首先就要通过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破除这种不良心态,更有效地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凝心聚力。

社会心理服务本质上是一种新型的公共服务

目前,理论界和实务界多强调联合教育机构、学术团体和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提供社会心理服务,这实际上是一种社会自治型的建设思路。但是,这一思路忽略了社会心理服务的公共物品属性。按学界一般观点,公共物品应当满足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两个基本特征,社会心理服务作为社会治理的特殊形式,无论从促进个体心理健康层面还是促进社会心态健康层面,都满足这两个标准,因此可以视为一种特殊的公共物品。既是公共物品,对应于私人物品,就应当由公共部门以非市场方式提供相应物品或劳务。而作为公共部门的主体,政府理应承担起社会心理服务的总供给者和总筹划者的职责。这是服务型政府在政府职能变革过程中需要充分重视的一点。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的内容、形式和途径都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这里提及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是有别于简单的经济增长的综合性社会评价指标,也是区别于公共交通、基础疫苗之类物化的、可见的传统公共物品。衡量社会心理服务的供给合格与否,也应当从这些指标着手进行判断。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提出的具体要求,也体现了破解经济增长未能带来幸福感提升这一“幸福悖论”的战略性举措。

实际上,在当下国际社会,公共政策也出现了类似趋势,即注重以满意度、信任感等体现公共利益与主观体验的社会心理指标来判断公共政策的执行情况,并利用相应的心理学效应与技术以提升公共管理质量、提高政策执行效率、促进社会公平与公正。这通常被称为是行为公共政策,即注重从具有价值观、意义感和情绪体验的“行为人”,而非只考虑经济收益与执行效率的“理性人”视角出发设计、执行和评估的公共政策,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政策的推行成本、放大政策的社会效益、提升政策的获得感。这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宗旨不谋而合。

鉴于此,我们理应从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的角度去重新定位和梳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方向与思路。只有明确了社会心理服务的公共服务定位,才能为这一体系的建设提供最强大的国家支持,从而打破纯市场化、社会化运作带来的碎片化、零散化服务弊端。在此基础上,就需要厘清社会心理服务的哪些类型、哪些层次、哪些事务可以作为基本公共服务提供,并通过公共政策的顶层设计进行强有力的输出与监管。为此,应进一步探究纳入政府公共服务的相关社会心理指标,科学测算财政支持的额度,划定相应财权事权,从顶层设计的角度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例如,在健康城市评价过程中,可以率先引入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等相关社会心理指标并建立配套的指标体系,从而促进城市社会心理服务水平的提升。此外,还需要科学有效地调动市场力量,增加和创新作为新型公共服务的社会心理服务供给,最终形成一个专业化、多类型、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当然,这其中还有更多的技术细节留待更深一步的研究与实践。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80000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