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渔《闲情偶寄 柳》 原文 柳贵乎垂,不垂则可无柳。柳条贵长,不长则无袅娜之致,徒垂无益也。此树为纳蝉之所,诸鸟亦集。长夏不寂寞,得时闻鼓吹者,是树皆有功,而高柳为最。总之种树非止娱目,兼为悦耳。目有时而不娱,以在卧榻之上也;耳则无时不悦。 鸟声之最可爱者,不在人之坐时,而偏在睡时。鸟音宜晓听,人皆知之;而其独宜于晓之故,人则未之察也。鸟之防弋,无时不然。卯辰以后,是人皆起,人起而鸟不自安矣。虑患之念一生,虽欲鸣而不得,鸣亦必无好音,此其不宜于昼也。晓则是人未起,即有起者,数亦寥寥,鸟无防患之心,自能毕其能事。且扪舌一夜,技痒于心,至此皆思调弄,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者是也,此其独宜于晓也。庄子非鱼,能知鱼之乐;笠翁非鸟,能识鸟之情。凡属鸣禽,皆当以予为知己。 种树之乐多端,而其不便于雅人者亦有一节:枝叶繁冗,不漏月光。隔婵娟而不使见者,此其无心之过,不足责也。然匪树木无心,人无心耳。使于种植之初,预防及此,留一线之余天,以待月轮出没,则昼夜均受其利矣。 参考译文 柳树贵在柳枝下垂,柳枝不下垂就宁可没有柳树。柳枝贵在长,柳枝不长久没有袅娜的景致,只是下垂没有什么益处。这种树是招纳蝉的处所,各种鸟也往往栖息在上面。漫长的夏天不让人感到寂寞,能时时听到虫唱鸟鸣,这树都有功劳,而高高的柳树是功劳最大的。总之种树不只是让眼睛娱乐,还能使耳朵愉悦。眼睛有时却不能娱乐,因为人躺在卧榻上;耳朵就没有什么时候不愉悦。 鸟鸣中最可爱的,不在于人坐着的时候,却偏在于人睡着的时候。鸟音适宜在早晨听赏,人们都知道这个情况;然而正是它单单适宜于早晨听赏的缘故,人们就没有察觉它。鸟儿防备射猎,没有那个时候不是这样。过了卯时到辰时之后,人们都起床了,人们起床了而鸟就不能自在安宁了。忧虑担心的念头一萌生,虽然想要鸣叫却不能,鸣叫起来也一定没有动听的声音,这是它(听赏鸟鸣)不适宜在白天的原因。早上人们却都没起床,即使有起床的,人数也是寥寥无几,鸟儿没有防患的想法,自然能尽情表现它(善于鸣唱)的本领。况且舌头憋了一夜,心里痒痒的只想一展唱技,到这时都想摆弄歌喉了,所说的“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情况就是这样,这是它(听赏鸟鸣)适宜在早晨的原因。庄子不是鱼,能知道鱼儿的快乐;笠翁不是鸟,能懂得鸟儿的心情。凡属是啼鸟鸣禽,都应当把我当作它们知己呀。 种树的乐趣有多种,但是它对于高雅的人不便的情况也有一个:枝叶繁茂,不透月光。阻隔着月亮而不使人看到的情况,这是它无意而造成的过错,不值得责备它。然而不是树木无心,而是人无心罢了。假使在种植树木的当初,预防到这一点,留下一线闲余的天空,用以等待明月(在树木之间)出没,那么白天晚上都得到它的好处了。 柳树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的枝条下垂,如果没有下垂枝条则不叫柳树了。柳条的可贵之处就在它长,不长就没有袅娜的样子,只是下垂也没有什么好处。这种树是蝉喜欢接受的,很多鸟也喜欢聚集在上面。漫长的夏天不感到寂寞,可以经常听到鼓吹的声音,柳树都是起作用的,特别是长得很高大的柳树。总之种树不仅仅是为了赏心悦目,也为了悦耳。眼睛不一定能欣赏美好的东西,譬如在闭目休息的时候。而人的听觉则每时每刻都可以欣赏美妙的声音。鸟鸣的声音最可爱之处不在人坐着的时候,而偏偏在睡下的时候。大家都知道,鸟的叫声适合在早上的时候听,为什么早上的鸟声特别中听,人们通常没有很好地想过。鸟的警惕性随时都是很高的,卯辰以后的时间,人们都起床活动了,人的活动就会使鸟感到不安了。如果鸟一旦产生了虑患的念头,想畅快地鸣叫就不可能了,所以想叫也没有动听的声音,这就是白天听鸟叫的声音不太好的原因。早上人们尚未起床,即使有起床的,人数也不多,鸟还没有产生防备之心,所以还能叫得比较好听。况且鸟儿沉默了一个晚上,心里想叫的念头痒痒的,此刻就想好好表现一下,这就是所谓的“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就是为何鸟声只适合早上听的原因。庄子不是鱼,却能知道鱼的快乐;笠翁(作者自称)不是鸟,却能够理解鸟的心情。所有的鸣禽都应该把我当成知己。种树有许多乐趣,但也有不便于雅人的地方:树的枝叶很密,不能透过月光。枝叶使人看不到月光,这是树的无心之过,不能责怪树。这不是树木无心,而是人没有考虑周到。假如在种植之初,事先就考虑到这一点,让枝叶给天空留一点余地,让月光可以从缝隙中透入,那么昼夜都可以得到种树的好处了。
清代戏剧家李渔的《闲情偶寄;声容部》这是一部专论妇女生活起居的著作,可看作清代妇女研究的一部专著,其中对女性美多有论述。李渔的女性美观念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士大夫、文人女性美观念的集大成者。如果说卫泳的女性美观念是注重女性的神、态、情、趣之美,注重男女相亲相爱,以心相交的精神方面。那么,李渔的女性美观念则注重于女子的容貌、形体之美,既注重外在的美。李渔认为,"妇人妩媚多端,毕竟以色为主"。女性的美色第一在肌肤,而以肤色白为最难得。"妇人本质,惟白最难。常有眉目口齿般般入画,而缺陷独在肌肤者。"生为黄种人的汉民族,自先秦以来就以肌肤白为美,到明、清时代,这种"一白遮百丑"的观念更为强烈。李渔经过多年观察,总结女演员化妆的经验,认为某些肌肤不白的人,也可以使其变白。他把皮肤是否白嫩看作是女性美的第一标准。其次是眉眼。"面为一身之主,目又为一面之主"。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察心之邪正,莫妙于观眸子。"李渔认为,女人的眼睛大小粗细与其人的情性刚柔,心思愚慧有密切关系。眉眼以细长清秀为最美,其性格必然柔和聪慧。再次为手足。手以"纤纤玉指"为最美,但具有"纤纤玉指"的女子太少,"十百之中,不能一二靓也",因而在"或嫩或柔,或尖或细之中,取其一得"就可以了。美女的脚"但求窄小"而又善于走路者为最美。"直而正者,非止美观便走,亦少秽气。"最后是修饰,李渔认为女人"无论妍媸美恶",都要讲究修饰。但他同时又指出,修饰不能太过份,也"不可不及",而要适度。对妇女的衣着,提倡洁和雅。"妇人之衣,不贵精而贵洁,不贵丽而贵雅,不贵与家相称,而贵与貌相宜。"他特别强调衣服的色调要与人的脸色相协调。"面颜近白者,衣色可深可浅;其近黑者,则不宜浅而独宜深,浅则愈彰其黑矣。"值得注意的是,李渔主张女性美是德、色、才的统一,反对"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旧说,他认为"无才是德"是"前人愤激之辞",是"见噎废食之说。""吾谓才德二字,原不相妨,有才之女,未必人人败行;贪*之妇,何尝历历知书?"才与德是可以统一的,兼备的。他主张妻为正室,应当以德为主;妾婢"原为娱情而设,所重在耳目"。因而婢妾更侧重于色与才。明未文学家叶绍袁认为"德才色为妇人三不朽",李渔把德归属于妻,才色属妾,更接近于封建时代男性权势者娶妻纳妾的实际标准。李渔主张妇女所学技艺"以翰墨为上,丝竹次之,歌舞又次之",而女工则是必修课。女子除了学会过硬的女工外,最好能读书识字,又能懂得琴棋书画,兼通歌舞,才艺双全,便是全才;稍懂些技艺也比一点不懂要好。主张女性要较全面的发展,这是颇有见地的。
李渔汲取了前人如王骥德《曲律》中的理论成果,联系当时戏曲创作的实践,并结合他自身的创作经验,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戏曲理论体系,其深度和广度都达到了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的高峰,为戏曲理论批评史乃至中国文学批评史树立了一块里程碑。李渔的戏曲理论以舞台演出实践为基础,因而能够揭示戏曲创作的一般规律。他认为:“填词之设,专为登场。”批评金圣叹评《西厢记》只是文人在案头把玩的《西厢》,并非优伶扮演的《西厢》。李渔提出了“结构第一”的命题,含有命意、构思和布局,把结构放在首位,依次为“词采第二”,“音律第三”,“宾白第四”,“科诨第五”,“格局第六”,全面广泛地论述了戏曲创作中的诸多问题,其中对结构、语言、题材等论述尤为精辟。
李渔提出结构第一的原则,同时又提出“立头脑”、“减头绪”、“密针线”等一整套理论,都是针对当时戏曲舞台上的弊病而发的。李渔主张结构谨严,情节紧凑,组织得天衣无缝,这不仅在当时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而且至今仍具艺术实践意义。关于语言,他认为要赋予它舞台艺术的特征,是写给观众听的而不是给人看的案头之作,在这个原则下,他提出了曲文应当贵显浅、重机趣、戒浮泛、忌填塞,宾白应当语求肖似,说一人肖一人,勿使雷同;文贵洁净,声务铿锵等一系列独特见地。谈到题材,李渔认为贵在创新,以脱窠臼为第一使命,既然剧本名为传奇,就是因为其事奇特,未经人见而传之,绝不可亦步亦趋,东施效颦。至于导演和表演,李渔也发表了很多中肯之言。总之,李渔是元、明以来戏曲理论的集大成者,为中国戏曲理论批评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家前辈李渔,明末清初时的文青一枚,戏曲编剧,只是显名晚,人到中年才拿了稿费,属于文青里穷酸的那一波,不过文青之所以叫文青,就是穷也要把日子按照小资的调调过,在其散文集《闲情偶寄》里可见一斑。
今节选一二,以娱众目。
一、饮食
先说煮饭,实在是因为小宅自己在这上面吃过亏。当初刚学做饭时,加水无度,水少糊了,然后学乖,中间掀开看一下,觉得水少就加,不够再加,结果吃了半年“软饭”,白粥无香,味同嚼蜡,也是够了。李渔说得好,米之精华皆在饭汤,嫌饭稀撇去一点就少一点,而煮粥添水,就如同往酒里兑水,自然是越兑越淡了。正确做法,多数主妇煮夫应该都知道,就是一次性把水加够,中间不去也不添,至于加多少要靠自己的经验揣摩,当然现在高级点的电饭煲都有刻度,掌握起来更简单。
至于添香,我们现代人法子更多,不必拘泥于花露一盏,各种蜜饯、杂粮、山药、莲子通用,亦可用香草、竹筒、芦叶之类卷裹增香。
所以说,羊肉贵是这么来的。比如你100块买了十斤羊腿,剔骨扒皮,再烤熟或炖汤,最后吃到嘴里的可能只有三斤,100块买三斤当然贵了。这么贵,从古至今吃羊肉的也不少,实在是因为它管饱抗饿,出远门头前吃一顿,一天不用进食,你以为只吃了三斤,其实是塞了十斤下去,能不管饱吗?此即所谓的“熟羊易长”,所以吃羊肉切忌贪多,吃个半饱就好,否则撑破了肚皮,伤了脾胃,就得不偿失了。
蟹,小宅不是很爱,嫌吃起来麻烦。现在人吃蟹,总是十八般兵器都要用上的,有的还要人剥好蟹肉吃现成的,比如蟹羹、蟹柳、蟹粉之类。而在李渔看来,此类吃法完全是暴殄天物!他自己是个嗜蟹如命的人,每年蟹上市前就早早储钱备下,名曰“买命钱”,称九月十月为“蟹秋”,家里善于做蟹的婢子叫“蟹奴”……他认为蟹在色香味方面已达到人间美食的极致,再搭配他物不但毫无裨益还会拉低蟹的纯味。吃蟹就该整只蒸熟,冰镇着,自己动手,剥一个吃一个,剥一螯吃一螯,就像嗑瓜子,吃好茶,非得自斟自饮,方得其中妙味。
不知爱吃蟹的诸君,是否真如此若果真如此美妙,那小宅今秋也去尝一下。正好在苏州,离阳澄湖近的很。
显然,咱们现代人吃的多是家味,甚至家味都算不上,简直是流水线生产的工业品。至于野味,求而不得,偶尔尝一口还可能犯了法。若想二者得兼,只能包个山头,找个溪水环绕的山野村落放养了。
当然,这话还有一层引申的意思,就是说:胖子们,别在家里窝着了,是该出去活动活动了。除了眼前的苟且,我们还有西瓜和眼霜!
以前在重庆,经常去吃老鸭汤,店家说是雄鸭,养生。原来竟如此,这么看来,鸭竟是少有的禁欲系男神。其他动物,包括人在内,一旦开了情窦,雄的精气渐渐就为雌性夺去了。所以我们喝母鸡汤,烤乳猪,蒸羊羔,无非是想趁着它们精气未泄时,夺来补益己身罢了。
小宅自己嗜酒,身边也不乏海量的酒肉朋友。观之,确实没有喜欢果品甜食的,喝酒时倒也饮茶,但仅限大碗茶,功夫茶、英式红茶之类并不感冒。所以茶与酒是友是敌姑且不论,果者酒之仇是肯定的。
据此,拿些糖果糕点正可验一人的酒量深浅,吃得津津有味多数就是茶客,反之则为酒徒。茶客清寡,适合做诤友,君子之交;而酒徒热忱,当引为知己,为闺蜜为死党,生死相托。
当然,此处酒专指我中华之陈酿,葡萄酒类在我辈看来实非酒也。
这是李渔的饮食之道,小宅冒昧再加两条:车旅行走勿食,话不投机多食。
二、花事
姑苏女子爱美,素有佩花的习惯。前两周正逢茉莉花开,街头经常见到白发苍苍一派优雅的婆婆,或簪花于鬓角耳畔,或拿丝线穿了花苞挂在胸前,或做耳坠吊在耳下,风铃一样透着清新俏皮,仿佛是一个个韶华正好的青春少女。遥想那饰品匮乏而单调的古代,又当是怎样的盛况梅子时节家家雨,茉莉花开户户妆……
茉莉有两种,一为木本小灌木,一为藤本。女子佩戴的多为前者,不过木本畏寒又怕旱,冬天很难伺候,不是冻死就是枯死,李渔说不可浇水而应浇冷茶,不知有用否?而藤本相对好活许多,不惧寒枯,适合盆栽观赏。
玉兰,小宅自己最爱的花。爱它的傲娇和任性,开时一起开,气势磅礴;败时一起败,义无反顾,去留皆随己意。果真花有花神的话,那玉兰当属最任情任性、潇洒不羁的一位。大学时,宿舍后山植了成片的玉兰树,在那里,小宅开了浪漫的情窦,收获了最初的爱情,如是对它的喜爱又随着流年刻进了记忆里,年龄愈长,记忆延长,已越来越刻骨了。
正如李渔所说,玉兰先开花后长叶,其绝美得益于此,同样凄惨亦由此而来。没有绿叶烘托呵护,孤零零翘立枝头的花瓣自然耐不得雨打。所以欲赏玉兰,切忌等到盛开,只待花苞吐露时就该日日盯着,看一天是一天,赏一时赚一时。正所谓“花开堪看直须看,莫待雨过捡残瓣。”
今天我国南方大部分省份都有植玉兰,其中以伏牛山系、庐山、天目山为盛,河南南召称玉兰之乡,只是县城园子规模一般,倒是农户家里的玉兰山庄别有情趣。当然,以白玉兰为市花的大上海也是观赏玉兰花的胜地之一,上海博物馆——植物园——大观园——人民公园——徐家汇公园都是早春赏花的好去处。
这个……难怪古人都说“红杏出墙”,而非“红桃出墙”。小宅没种过杏,实在没条件尝试,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试一下真伪。若真如此,那处女穿过的亵衣岂非成了男科圣药小宅貌似发现了一条致富捷径……
其实独看杏花那楚楚风姿、颜色媚态,便觉透着一股说不出的风流形状。看杏花要去大西北,山西夏县、陕西泾阳太平镇、伊犁杏花沟、甘肃东乡等,都是凭杏花驰名的好地方。
山茶,古称海石榴,可见两者花期确实有的一比。石榴为落叶乔木,而山茶胜在常绿,从冬月可以一直开到第二年五月,确实久的离谱。
小宅最近就被这花给难住了,因为初学苏绣,绣好了一屏蓝莲花,禁不住老师夸奖,就想挑战一下师姐们望而却步的山茶,结果,玩脱了。层层叠叠的花瓣,不下50枚,颜色深浅不一,又要顾及层次感,套针套来套去就乱了……
关于芍药不如牡丹,李渔所说没错。二者花型上基本看不出区别,只不过牡丹属于灌木,枝梗为木质,经风雨依然可以傲立枝头,睥睨群芳,维持它作为花王的骄矜。而芍药属于草本,弱质纤纤的,还要顶着那么硕大的花朵,稍经风雨就趴下了。一个经常匍匐在地的,自然只能为人臣子了。
而蕙和兰,李渔说的就有待商榷了。现代人已经把兰和蕙混淆了,由此可见两者差别确实微乎其微。
古书上说:“兰,香草也。蕙,熏草也。”这话基本等于没说,大家都是草,此草、彼草有啥不一样的,估计只有羊知道。我初看这两句话时,脑袋里就想:难不成还能是薰衣草?
直到黄庭坚说:一干一花而香有余者,兰;一干数花而香不足者,蕙。总算有了比较明晰的界定。由此看,古人所谓的兰,当指今天的春兰;而蕙,当指今天的蕙兰。
可以看出,二者叶子并不像李渔所说一肥一瘦、一厚一薄,大相径庭。本来就都是草,能差到哪儿去
再说香,虽然古人称兰为香祖,各种诗词歌赋又是对其大肆渲染,事实上兰的香气是很寡淡的,在野外若不迎风细闻,根本感觉不到。只能说,咱们古代物质实在太匮乏,老祖宗见识又少,能拿得出手的香料也就兰、芷、杜若几样,奉承人全靠这几弟兄了。
弈棋尽可消闲,似难借以行乐;弹琴实堪养性,未易执此求欢。以琴必正襟危坐而弹,棋必整槊横戈以待。百骸尽放之时,何必再期整肃?万念俱忘之际,岂宜复较输赢?常有贵禄荣名付之一掷,而与人围棋赌胜,不肯以一着相绕者,是与让千乘之国,而争箪食豆羹者何异哉?故喜弹不若喜听,善弈不如善观。人胜而我为之喜,人败而我不必为之忧,则是常居胜地也;人弹和缓之音而我为之吉,人弹噍杀之音而我不必为之凶,则是长为吉人也。或观听之余,不无技痒,何妨偶一为之,但不寝食其中而莫之或出,则为善则善弈者耳。
翻译:
下棋可以消闲打磨时光,却好象难以用来行乐;操琴其实是用来修身养性的,不可能用来作为寻欢的;弹琴时必须正襟危坐方可以弹出琴的奥妙之处,而下棋必须像行军打仗一样严阵以待;当人们身心放松尽情享乐时怎么会像操琴时那般严整当寻欢忘乎所以时怎么有心思去在乎追求输赢呢像赌棋赌博时不惜一掷千金,甚至用官禄爵位抵押来计较一点点的得与失,这样(不过是赌注有大有小)让千乘之国和争取一担食一斗羹有什么区别呢
所以说喜好弹琴不如喜好听琴更能享受(行乐乐趣),喜欢下棋不如喜欢观棋更能享受(行乐乐趣)啊看到胜利了我回为之高兴,看到失败者我也不必为之烦恼,所以观棋得人才是常胜者(没有烦恼)啊旋律舒缓我(听琴得人)听了会感到心旷神怡,旋律肃杀焦躁我也不必为之心情焦躁,那么我就是常乐得人啊也许听常了看久了我也会手痒心动,跃跃欲试,那也不妨偶尔为之啊,不过千万不要为一试身手而身心身陷其中,(那就不能得到应有的乐趣乐),这才是最会下棋最会操琴的人(应有素养)啊
李渔在六十岁前后,开始系统地总结他的经验,使其上升为理论。康熙十年(1671),《笠翁秘书第一种》即《闲情偶寄》(又叫《笠翁偶集》)问世,这是李渔一生艺术、生活经验的结晶。《闲情偶寄》分为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八部,共有234个小题,堪称生活艺术大全、休闲百科全书,是中国第一部倡导休闲文化的专著。
其中,《词曲部》谈论戏剧的结构、词采、音律、宾白、科诨、格局;《演习部》谈论选剧、变调、授曲、教白、脱套;《声容部》中的《习技》详述教女子读书、写诗、学习歌舞和演奏乐器的方法,都和戏剧有关。后人曾把《词曲》、《演习》两部抽出来,独立印成一书,名《李笠翁曲话》。其中从创作、导演、表演、教习,直到语言、音乐、服装,都一一作了论述。
李渔在汲取前人(如王骥德《曲律》)的理论成果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经验,对中国古代戏曲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总结,从而形成了一套内容丰富、自成体系、具有民族特色的戏剧理论体系,它比法国著名文学家狄德罗的戏剧理论体系早出一百年;他的《闲情偶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戏剧理论著作,是中国古典戏剧理论集大成之作,是中国戏剧美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其中关于导演的论述,更比苏联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早出两个世纪,是世界戏剧史上第一部真正的导演学著作。
《闲情偶寄》的后六部主要谈娱乐养生之道和美化生活,内容丰富,切合实用,同时也为我们全景式地提供了十七世纪中国人们日常生活和世俗风情的图像:从亭台楼阁、池沼门窗的布局,界壁的分隔,到花草虫鱼,鼎铛玉石的摆设;从妇女的妆阁、修容、首饰、脂粉点染到穷人与富人的颐养之方,等等,无不涉猎,表现了作者广泛的艺术领悟力和无限的生活情趣。这六部的写法,和一般生活知识读物不同,往往结合抒情和说理。他希望人们读了他的书对美化生活有新的认识,能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他还希望通过草木虫鱼、摄生养性知识的论述,旁引曲譬,有助于规正风俗,警惕人心。
据说此书新出,一位友人借去看,此人对戏剧理论不感兴趣,翻了十来页都是这些东西,便觉乏味,把书退回。李渔得知写了一首诗回赠:“读书不得法,开卷意先阑。此物同甘蔗,如何不倒餐?”甘蔗根部最甜,《闲情偶寄》对一般读者来说,也是最后面这六部更能引起一般读者的兴趣。这位友人如果跳过前两部去阅读,就不会感到乏味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