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渠李渔原文及翻译

芙渠李渔原文及翻译,第1张

《芙蕖》李渔的原文和翻译如下:

原文:

《芙蕖》

李渔

芙蕖与草本诸花似觉稍异,然有根无树,一岁一生,其性同也。谱云:产于水者曰草芙蓉,产于陆者曰旱莲。则谓非草本不得矣。予夏季以此为命者,非故效颦于茂叔而袭成说于前人也,以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

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

译文:

芙蕖和草本花卉好像稍有不同,然而它有根没有木质的树干,是一年生的植物,这些性质和草本是相同的。花谱书中说:在水中生长的叫草芙蓉,在陆地生长的叫旱莲。那么这就不能说芙蕖不是草本了。我爱芙蕖,在夏季靠这花才能活下去,不是故意效仿周敦颐重复前人早已说过的话。

而是因为芙蕖适合人的心意,它的可爱不是一两点就可以讲尽的,请让我一一把它说出。在花的最佳观赏时节,只在花开的那几天,在此以前、以后都属于无人问津的时候。芙蕖就不是这样:从初生的小荷叶出水那一天起,(小荷叶)就点缀在碧绿的水面上。到了荷叶长大后,则一天一天地高起来,一天比一天美丽。

有风的时候就做出飘摇的姿态,没风时也呈现出袅娜的身姿。这样,我们在花未开的时候,便先享受它那无穷的逸致情趣了。花开的时候,娇艳得像要滴下来,先后相继开放,从夏天直开到秋天。这对于花来说是它的本性,对于人来说就是应该得到的享受了。

写作特色:

在写法上,虽以说明为主,也用描写、抒情、议论。文章如行云流水,清新自然,内中有作者感情的流动,可谓文情并茂,只有反复朗读,方能体味本文语言风格,感受作者情感的节律。本文对芙蕖生态的描写,说明它的可目。

如荷钱出水时的点缀绿波。茎叶既生时的飘摇之态、袅娜之姿,菡萏成花时的娇姿欲滴,花之既谢后的亭亭独立,与翠叶并擎。这些词语形象生动,美感较足,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芙蕖的酷爱与推崇。对芙蕖价值功用的议论,说明它的种植之利。

1 品读原文,举例分析作者写芙蕖可目时的语言特点

一般的说明文,只要求语言准确、平易、朴实,比较强调科学性;而本文则属于科学小品(也是说明文的一类),为了提高读者的阅读趣味,就得在准确的基础上力求生动形象,多一点文艺气息。

又由于作者对荷花有深厚感情,所以字里行间鲜明地体现了作者的主观感受,并且运用较多的修辞手法——映衬、拟人、顶针、对偶、引用(暗引《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通感(第3段由嗅觉升华到整个感官的感受“享受”)、排比、反问等,适当穿插一些议论、抒情的句子;在句式上,则骈散结合;奇偶交替,使文章节奏明快、音调和谐。这一语言特色,使它既和一般的说明文有别,也和一般的古文有别。

2 芙蕖文言文指出了它与其他花卉的哪些不同点

一、总的特点:可人——下面又分四点加以分说:可目、可鼻、可口、可用。

二、1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2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

三、文章说zd明芙蕖“可目”的特点是按照时间顺序:即花未开之时,成花之时,花谢之后。四、一般的说明文,版只要求语言准确、平易、朴实,比较强调科学性;而本文则属于科学小品(也是说明文的一类),为了提高读者的阅读趣味,就得在准确的基础上力求生动形象,多一点文艺气息。

又由于作者对荷花有深厚感情,所以字里行间鲜明地体现了作者的主观感受,并且运用较多的修辞手法——映衬、拟人、顶针、对偶、引用(暗引《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通感(第权3段由嗅觉升华到整个感官的感受“享受”)、排比、反问等,适当穿插一些议论、抒情的句子;在句式上,则骈散结合;奇偶交替,使文章节奏明快、音调和谐。这一语言特色,使它既和一般的说明文有别,也和一般的古文有别。

3 急

原文 《芙蕖》(李渔) 芙蕖与草本诸花似觉稍异,然有根无树,一岁一生,其性同也。

谱云:“产于水者曰草芙蓉,产于陆者曰旱莲。”则谓非草本不得矣。

予夏季倚此为命者,非故效颦于茂叔而袭成说于前人也,以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叙之。 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

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

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 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 予四命之中,此命为最。

无如酷好一生。 竟不得半亩方塘为安身立命之地,仅凿斗大一池,植数茎以塞责,又时病其漏,望天乞水以救之,怠所谓不善养生而草菅其命者哉。

译文 芙蕖和草本花卉好像稍有不同,然而它有根没有木质的树干,是一年生的植物,这些性质和草本是相同的。 花谱书中说:"在水中生长的叫草芙蓉,在陆地生长的叫旱莲。

"那么这就不能说芙蕖不是草本了。我爱芙蕖,在夏季靠这花才能活下去,不是故意效仿周敦颐重复前人早已说过的话,而是因为芙蕖适合人的心意,它的长处不是一两点就可以讲尽的,请容我一一说说它的好处。

在花的最佳观赏时节,只在花开的那几天,在此以前、以后都属于人们经过它们而不过问的时候。芙蕖就不是这样:自从荷钱出水那一天,便把水波点缀得一片碧绿;等到它的茎和叶长出,则又一天一天地高起来,一天比一天好看。

有风时就作出飘动摇摆的神态,没风时也呈现出轻盈柔美的风姿。 因此,我们在花未开的时候,便先享受了无穷的逸致。

等到花苞开花,姿态娇嫩得简直要滴水,(花儿)先后相继开放,从夏天直开到秋天,这对于花来说是它的本性,对于人来说就是应当得到的享受了。等到花朵凋谢,也可以告诉主人说,没有对不住您的地方;于是又在花蒂下生出莲蓬,蓬中结了果实,一枝枝独自挺立,还象未开的花一样,和翠绿的叶子一起挺然屹立(在水面上),不到白露节下霜的时候,它所擅长的本领不会(呈献)完毕。

以上都是说它适于观赏的方面。 适宜鼻子(的地方),那么还有荷叶的清香和荷花特异的香气;(以它来)避暑,暑气就因它而减退;(以它来)纳凉,凉气就因它而产生。

至于它可口的地方,就是莲籽与藕都可以放入盘中,一齐摆上餐桌,使人满口香味芬芳。 只有霜打的枯萎的叶子,七零八落很不好看,好象成了被遗弃的废物;但是把它摘下贮藏起来,又可以在明年用来裹东西。

这样看来,芙蕖这种东西,没有一时一刻不适于观赏,没有哪部分哪一点不供家常日用。(它)有五谷的实质而不占有五谷的名义,集中百花的长处而除去它们的短处。

种植的利益难道还有比它还大的吗? 我视为生命的四种花草中,以芙蕖最为宝贵。可惜酷爱了它一生,却不能得到半亩方塘作它容身立足赖以生存的地方。

只是挖了个凿斗大的小水池,栽几株来安慰自己,又时常为小池漏水而忧虑,祈求上天降雨来拯救它,这大概是所说的不善于培养生灵而把它的生命当作野草一样作贱吧。 注释: ①《芙蕖》,作者李渔,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著有《闲情偶寄》,是他对自己生活的所见所闻的总结性的书。

“予有四命,各司一时:春以水仙、兰花为命,夏以莲为命,秋以秋海棠为命,冬以腊梅为命。无此四花,是无命也。”

下文“予四命之中,此命为最”亦本此。 ②茂叔:北宋哲学家周敦颐,字茂叔,他写过《爱莲说》。

③菡萏(hàn dàn):荷花的别称。④病其漏:以池水渗漏为苦。

作者简介 李渔( 1611 ~ 1680 ),原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中年改名李渔,字笠鸿,号笠翁,明末清初著名戏曲家。 江苏如皋人,祖籍浙江兰溪。

李渔出生时,由于其祖辈在如皋创业已久,此时 “ 家素饶,其园亭罗绮甲邑内 ” ,故他一出生就享受了富足生活。其后由于在科举中失利,使肩负以仕途腾达为家庭光耀门户重任的李渔放弃了这一追求,毅然改走 “ 人间大隐 ” 之道。

康熙五年( 1666 )和康熙六年( 1667 )先后获得乔、王二姬,李渔在对其进行细心 后组建了以二姬为台柱的家庭戏班,常年巡回于各地为达官贵人作娱情之乐,收入颇丰,这也是李渔一生中生活得最得意的一个阶段,同时也是李渔文学创作中最丰产的一个时期,《闲情偶寄》一书就是在这一段内完成并付梓的。 1672 、1673 年,随着乔、王二姬的先后离世,支撑李渔富足生活的家庭戏班也土崩瓦解了,李渔的生活从此转入了捉襟见肘的困顿之中。

4 《芙蕖》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式的整

译文:荷花与其它草本植物似乎有些不同,但也有根没有树,一年生一次,这些特点是相同的。

花谱上说:“生长在水中的叫草芙蓉,生长在陆地上的叫旱莲。”就不能不说是草本植物了。

我夏天视它为生命,不是故意效仿周敦颐以因袭前人现成的说法,而是因为芙蕖恰如人意的地方不止一样,请让我详细地叙说它。各种花正当时(惹人注目)的时候,只在花开的那几天,在此以前、以后都属于人们经过它也不过问的时候。

芙蕖就不是这样:自从荷钱出水那一天,便把水波点缀得一片碧绿;等到它的茎和叶长出,则又一天一天地高起来,一天比一天好看。有风时就作出飘动摇摆的神态,没风时也呈现出轻盈柔美的风姿。

因此,我们在花未开的时候,便先享受了无穷的逸致。等到花苞开花,姿态娇嫩得简直要滴水,(花儿)先后相继开放,从夏天直开到秋天,这对于花来说是它的本性,对于人来说就是应当得到的享受了。

等到花朵凋谢,也可以告诉主人说,没有对不住您的地方;于是又在花蒂下生出莲蓬,蓬中结了果实,一枝枝独自挺立,还像未开的花一样,和翠绿的叶子一起挺然屹立(在水面上),不到白露节下霜的时候,它所擅长的本领不会(呈献)完毕。以上都是说它适于观赏的方面。

适宜鼻子(的地方),那么还有荷叶的清香和荷花特异的香气;(以它来)避暑,暑气就因它而减退;(以它来)纳凉,凉气就因它而产生。至于它可口的地方,就是莲籽与藕都可以放入盘中,一齐摆上餐桌,使人满口香味芬芳。

只有霜打的枯萎的叶子,七零八落很不好看,好象成了被遗弃的废物;但是把它摘下贮藏起来,又可以在明年用来裹东西。这样看来,芙蕖这种东西,没有一时一刻不适于观赏,没有哪部分哪一点不供家常日用。

(它)有五谷的实质而不占有五谷的名义,集中百花的长处而除去它们的短处。种植的利益难道有比它还大的吗?我视为生命的四种花草中,以芙蕖最为宝贵。

可惜酷爱了它一生,却不能得到半亩方塘作它容身立足赖以生存的地方。只是挖了个斗大的小池,栽几株敷衍了事,又时常为小池漏水而忧虑,盼望天上降雨来救它,这大概是所说的不善于养生而把它的生命当作野草一样作贱吧。

注释:①倚此为命者:李渔《笠翁偶集·种植部》:“予有四命,各司一时:春以水仙、兰花为命,夏以莲为命,秋以秋海棠为命,冬以腊梅为命。无此四花,是无命也。”

下文“予四命之中,此命为最”亦本此。②茂叔:宋周敦颐,字茂叔。

南宋文学家,道州营道人,著有《太极图说》 《通书》等。③菡萏(hàn dàn):荷花的别称。

④病其漏:以池水渗漏为苦。⑤逸致:情趣。

⑥迨:及,等到。⑦然:认为。

⑧飘飖:随风摇摆。⑨可目:适合观赏,看着悦目。

目,作动词用。出自:《闲情偶寄·种植部》作者:李渔( 1611 ~ 1680 ),原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征,中年改名李渔,字笠翁,号笠鸿,明末清初著名戏曲家。

江苏如皋人,祖籍浙江兰溪李渔出生时,由于其祖辈在如皋创业已久,此时 “ 家素饶,其园亭罗绮甲邑内 ” ,故他一出生就享受了富足生活。其后由于在科举中失利,使肩负以仕途腾达为家庭光耀门户重任的李渔放弃了这一追求,毅然改走 “ 人间大隐 ” 之道。

康熙五年( 1666 )和康熙六年( 1667 )先后获得乔、王二姬,李渔在对其进行细心 后组建了以二姬为台柱的家庭戏班,常年巡回于各地为达官贵人作娱情之乐,收入颇丰,这也是李渔一生中生活得最得意的一个阶段,同时也是李渔文学创作中最丰产的一个时期,《闲情偶寄》一书就是在这一段内完成并付梓的。1672 、1673 年,随着乔、王二姬的先后离世,支撑李渔富足生活的家庭戏班也土崩瓦解了,李渔的生活从此转入了捉襟见肘的困顿之中,经常靠举贷度日。

1680 年,古稀之年的李渔于贫病交加中泯然于世。著有《凰求凤》、《玉搔头》等戏剧,《肉蒲团》、《觉世名言十二楼》、《无声戏》、《连城壁》等小说,与《闲情偶寄》等书。

解析:本文具体地说明芙蕖属于草本花及其“可人”的种种优点,从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两个方面阐述了它的种植之利甚大。作者并对自己不能辟半亩方塘种植芙蕖而感到遗憾,抒发了他酷爱芙蕖的感情。

但他过分强调了芙蕖的观赏价值,甚至夸大它的种植之利在“五谷”之上。这是悖逆实际和事理的,表现出一种脱离劳动人民的封建文人的情趣,与劳动者的感情是格格不入的。

文章主要说明“芙蕖之可人”。作者围绕这一中心,按照事物本身的条理,安排结构和线索。

它以“可人”二字为“意脉”,以芙蕖生长的时间(春、夏、秋,即花开之前、花开之时、花开之后)为“时脉”,以芙蕖生长的规律(叶、茎、花、蓬、藕)为“物脉”,将三脉理成三线,交织于文、中,缝合为一体,脉络清晰,条理井然,层次分明,结构谨严。文章中段主要说明芙蕖的种种可人之处,是全篇的中心,重点。

而中段又以“可目”为“主脑”,“可鼻”、“可口”、“可用”为“陪宾”,详细得体,繁简得宜,不仅中心鲜明,而且重点突出。用语生动形象,精炼俏丽,活泼新颖。

如“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

5 李渔芙蕖原文及翻译

原文:芙蕖与草本诸花似觉稍异,然有根无树,一岁一生,其性同也。

予夏季倚此为命者,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 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

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

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 予四命之中,此命为最。

无如酷好一生。竟不得半亩方塘为安身立命之地,仅凿斗大一池,植数茎以塞责,又时病其漏,望天乞水以救之,怠所谓不善养生而草菅其命者哉。

翻译:荷花与其它草本植物似乎有些不同,但也有根没有树,一年生一次,这些特点是相同的。花谱上说:“生长在水中的叫草芙蓉,生长在陆地上的叫旱莲。”

就不能不说是草本植物了。我夏天视它为生命,不是故意效仿周敦颐以因袭前人现成的说法,而是因为芙蕖恰如人意的地方不止一样,请让我详细地叙说它。

各种花正当时(惹人注目)的时候,只在花开的那几天,在此以前、以后都属于人们经过它也不过问的时候。芙蕖就不是这样:自从荷钱出水那一天,便把水波点缀得一片碧绿;等到它的茎和叶长出,则又一天一天地高起来,一天比一天好看。

有风时就作出飘动摇摆的神态,没风时也呈现出轻盈柔美的风姿。因此,我们在花未开的时候,便先享受了无穷的逸致。

等到花苞开花,姿态娇嫩得简直要滴水,(花儿)先后相继开放,从夏天直开到秋天,这对于花来说是它的本性,对于人来说就是应当得到的享受了。等到花朵凋谢,也可以告诉主人说,没有对不住您的地方;于是又在花蒂6261696475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1333264643739下生出莲蓬,蓬中结了果实,一枝枝独自挺立,还像未开的花一样,和翠绿的叶子一起挺然屹立(在水面上),不到白露节下霜的时候,它所擅长的本领不会(呈献)完毕。

以上都是说它适于观赏的方面。 适宜鼻子(的地方),那么还有荷叶的清香和荷花特异的香气;(以它来)避暑,暑气就因它而减退;(以它来)纳凉,凉气就因它而产生。

至于它可口的地方,就是莲籽与藕都可以放入盘中,一齐摆上餐桌,使人满口香味芬芳。 只有霜打的枯萎的叶子,七零八落很不好看,好象成了被遗弃的废物;但是把它摘下贮藏起来,又可以在明年用来裹东西。

这样看来,芙蕖这种东西,没有一时一刻不适于观赏,没有哪部分哪一点不供家常日用。(它)有五谷的实质而不占有五谷的名义,集中百花的长处而除去它们的短处。

种植的利益难道有比它还大的吗。

李渔:芙蕖

李渔

芙蕖与草本诸花似觉稍异,然有根无树,一岁一生,其性同也。谱云:”产于水者曰草芙蓉,产于陆者曰旱莲。”则谓非草本不得矣。予夏季倚此为命者,非故效颦于茂叔而袭成说于前人也,以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

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莲,莲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

予四命之中,此命为最。无如酷好一生,竟不得半亩方塘为安身立命之地。仅凿斗大一池,植数茎以塞责,又时病其漏,望天乞水以救之,殆所谓不善养生而草菅其命者哉。

芙蕖,又名芙蓉、菡萏,即我们熟知的荷花、莲花。那凌波独立的红裳翠盖,是画家彩笔刻意摹绘的对象;田田莲叶,映日粉荷,也常见诸骚人墨客的吟咏。更有一些以清白高洁、耿介自持而名世的隐逸文人,赋予荷花以象征意义,将她比为隐君子。宋代周敦颐就曾写过一篇言约而意丰的《爱莲说》,对荷花“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性倾心赏爱。作者所着意的,是借花作出自己的社会道德评判。这和周敦颐理学开山的身分是相合的。李渔的这一篇《芙蕖》,“非故效颦于茂叔(敦颐字茂叔)而袭成说于前人”,而要别出心裁,备述荷花的“可人”之处。作为一个身带世俗味、市民气的作家,他并不属意于荷花的象征品性,而要还她以自然的本性,突出她固有的审美价值,甚至她的实用经济价值,表现其固有价值与自己生活情趣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

荷花作为天生尤物,其愉悦人心的审美价值是显而易见的。作者在文中历述荷花之可目、荷香之可鼻、莲藕之可口,从人的视觉、嗅觉、味觉诸方面感受来赞美她赐予人们的恩惠;“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云云,都不唯洋溢着作者自己的生活情趣,而且诱发读者对个中境界的回味与向往,受到作者那种强烈的爱荷之心的感染。

写荷花之“可目”,即其观赏价值,是全文用力之处,而作者写得次第井然,历历如画。写花开前的景象:“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字里行间生意拂拂,真是写足了花精神!写到荷花盛开,仅以”娇姿欲滴”四字状其动人容色,视觉形象极为鲜明。至于写到花开之后,那“蒂下生莲,莲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的赞美,既与花开前景象后先辉映,见出荷花之异于群葩;又为下文述荷花之可用——“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埋下伏线,文心词笔,颇堪玩味。

李渔曾说:”予有四命,各司一时:春以水仙、兰花为命,夏以莲为命,秋以海棠为命,冬以腊梅为命。无此四花,是无命也。一季缺予一花,是夺予一季之命也。”在本文中,他又宣称荷花为四命之最,“酷好一生”。他是将荷花视为自我生命价值的不可或缺的部分,钟情之深,莫此为甚!

此文大约是李渔晚年所作。他晚景凄凉,既无田地,又无官职,所以把荷花看成了精神的寄托,不禁在文中发出”竟不得半亩方塘为安身立命之地”的感叹。然而当他凿斗大一池,植数茎塞责时,却又因池漏水、荷花难以成活而忧心。文章末尾,作者写道:“望天乞水以救之,殆所谓不善养生而草菅其命者哉。”爱荷之心至此化成了生命的呼喊。作者岂仅是哀怜荷花的命运,他不也在为热爱世间一切美好事物的自己自哀吗!

文言文《芙蕖》翻译和原文如下:

原文:芙蕖与草本诸花似觉稍异,然有根无树,一岁一生,其性同也。谱云:“产于水者曰草芙蓉,产于陆者曰旱莲。”则谓非草本不得矣。予夏季倚此为命者,非故效颦于茂叔,而袭成说于前人也,以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

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

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是芙蕖者也,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予四命之中,此命为最。无如酷好一生。竟不得半亩方塘,为安身立命之地,仅凿斗大一池,植数茎以塞责,又时病其漏,望天乞水以救之,殆所谓不善养生而草菅其命者哉。

翻译:芙蕖和草本花卉好像稍有不同,然而它有根没有木质的树干,是一年生的植物,这些性质和草本是相同的。花谱书中说:“在水中生长的叫草芙蓉,在陆地生长的叫旱莲。”那么这就不能说芙蕖不是草本了。在夏季靠这花才能活下去,不是故意效仿周敦颐重复前人早已说过的话,而是因为芙蕖适合人的心意,它的可爱不是一两点就可以讲尽的,请让我一一把它说出。

在花的最佳观赏时节,只在花开的那几天,在此以前、以后都属于无人问津的时候。芙蕖就不是这样:从初生的小荷叶出水那一天起,小荷叶就点缀在碧绿的的水面上;到了荷叶长大后,则一天一天地高起来,一天比一天美丽。有风的时候就作出飘摇的姿态,没风时也呈现出袅娜的身姿。这样,我们在花未开的时候,便先享受它那无穷的逸致情趣了。

花开的时候,娇艳得像要滴下来,先后相继开放,从夏天直开到秋天,这对于花来说是它的本性,对于人来说就是应该得到的享受了。到了花朵凋谢,也可以告诉主人说,没有对不住您的地方;莲花竟然又在花蒂下生出莲蓬,蓬中结了果实,在水中亭亭独立,还像未开的花一样,和翠绿的荷叶一起耸立,不到白露成霜的时候,它所能做的事不会停止。

这都是说它适合观赏啊。嗅着香气宜人,有荷叶的清香,荷花特别的香味;用它来避暑,暑气就会因它而减退;用它来纳凉,凉气就会因它而产生。说到它适合人们吃的地方,就是莲籽与藕都可以放入盘中,一齐摆上餐桌,使人牙齿和脸颊香味芬芳。

只有经过霜打的残枯的叶子,零落不堪,似乎成了被遗弃的废物;但是把它摘下,收藏起来,又可以在以后用来包裹东西。所以,荷花这种东西,没有一时一刻不适于人们眼睛的观赏,没有哪部分哪一点不供家常的用途。它有五谷的实质而不占有五谷的名义,集中百花的长处而除去它们的短处。

种植的利益难道还有比它还大的吗?我视为生命的四种花草中,以芙蕖最为宝贵。可惜酷爱了它一生,却不能得到半亩方塘作它容身立足赖以生存的地方。只是挖了个凿斗大的小水池,栽几株来安慰自己,又时常为小池漏水而忧虑,祈求上天降雨来拯救它,这大概是所说的不善于培养生灵而把它的生命当作野草一样作贱吧。

《芙蕖》作品赏析

《芙蕖》是明末清初文学家李渔创作的一篇散文,《芙蕖》一文紧扣“可人”的特点,从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两个方面阐述莲花的种植利益之大,抒发酷爱莲花的感情。全文共七段,可分三个层次,首尾各成一段。开篇从莲花归属“草本”讲起,确定以说明、抒情为主的行文格调。一句“芙蕖之可人”,一句“予夏季倚此为命”,直率动人。

从写作手法上看,此文骈散结合,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用语生动,节奏鲜明,富有韵味。第二段对“可目”集中描绘:先以“群葩(百花)”花期之短来反衬莲花可供欣赏的时间之长。再以莲花的生长时间和生长规律为顺序,随四季推移,从荷钱出水开写,一直写到莲花茎叶生长、花苞开放、花朵凋谢(生蓬结子)等各个阶段。

-芙蕖

1、原文:

《芙蕖》

李渔

芙蕖与草本诸花似觉稍异,然有根无树,一岁一生,其性同也。谱云:“产于水者曰草芙蓉,产于陆者曰旱莲。”则谓非草本不得矣。予夏季倚此为命者,非故效颦于茂叔而袭成说于前人也,以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

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

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至其可人之口者。

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是芙蕖者也,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

予四命之中,此命为最。无如酷好一生。竟不得半亩方塘为安身立命之地,仅凿斗大一池,植数茎以塞责,又时病其漏,望天乞水以救之,怠所谓不善养生而草菅其命者哉。

2、译文:

芙蕖和草本花卉好像稍有不同,然而它有根没有木质的树干,是一年生的植物,这些性质和草本是相同的。花谱书中说:"在水中生长的叫草芙蓉,在陆地生长的叫旱莲。"那么这就不能说芙蕖不是草本了。我爱芙蕖,在夏季靠这花才能活下去,不是故意效仿周敦颐重复前人早已说过的话。

而是因为芙蕖适合人的心意,它的可爱不是一两点就可以讲尽的,请让我一一把它说出。在花的最佳观赏时节,只在花开的那几天,在此以前、以后都属于无人问津的时候。芙蕖就不是这样:从初生的小荷叶出水那一天起,(小荷叶)就点缀在碧绿的的水面上。

到了荷叶长大后,则一天一天地高起来,一天比一天美丽。有风的时候就作出飘摇的姿态,没风时也呈现出袅娜的身姿。这样,我们在花未开的时候,便先享受它那无穷的逸致情趣了。花开的时候,娇艳得像要滴下来,先后相继开放,从夏天直开到秋天。

这对于花来说是它的本性,对于人来说就是应该得到的享受了。到了花朵凋谢,也可以告诉主人说,没有对不住您的地方;(莲花)竟然又在花蒂下生出莲蓬,蓬中结了果实,在水中亭亭独立,还像未开的花一样,和翠绿的荷叶一起耸立(在水上),不到白露成霜的时候。

它所能做的事不会停止。这都是说它适合观赏啊。嗅着香气宜人,有荷叶的清香,荷花特别的香味;(用它来)避暑,暑气就会因它而减退;(用它来)纳凉,凉气就会因它而产生。说到它适合人们吃的地方,就是莲籽与藕都可以放入盘中,一齐摆上餐桌,使人牙齿和脸颊香味芬芳。

只有经过霜打的残枯的叶子,零落不堪,似乎成了被遗弃的废物;但是把它摘下,收藏起来,又可以在以后用来包裹东西。所以,荷花这种东西,没有一时一刻不适于人们眼睛的观赏,没有哪部分哪一点不供家常的用途。(它)有五谷的实质而不占有五谷的名义。

集中百花的长处而除去它们的短处。种植的利益难道还有比它还大的吗?我视为生命的四种花草中,以芙蕖最为宝贵。可惜酷爱了它一生,却不能得到半亩方塘作它容身立足赖以生存的地方。只是挖了个凿斗大的小水池,栽几株来安慰自己,又时常为小池漏水而忧虑。

祈求上天降雨来拯救它,这大概是所说的不善于培养生灵而把它的生命当作野草一样作贱吧。

扩展资料:

写作特色:

在写法上,虽以说明为主,也用描写、抒情、议论。文章如行云流水,清新自然,内中有作者感情的流动,可谓文情并茂,只有反复朗读,方能体味本文语言风格,感受作者情感的节律。本文对芙蕖生态的描写,说明它的“可目”。如“荷钱出水”时的“点缀绿波”。

“茎叶既生”时的“飘飖之态”、“袅娜之姿”,“菡萏成花”时的“娇姿欲滴”,“花之既谢”后的“亭亭独立”,“与翠叶并擎”。这些词语形象生动,美感较足,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芙蕖的酷爱与推崇。对芙蕖价值功用的议论,说明它的“种植之利”。

巧选虚词,衔接得体、语流通畅。全文选用8个具有领起作用的虚词,其中“自”、“及”、“迨至”、“及”领起了芙蕖从初生到衰败的各个阶段,“便”“则又”、“此则”、“乃复”领起了各阶段芙蕖的可人。从这些虚词中明显可以看到作者感情起伏。

“自”、“及”、“迨至”、“及”句的感情处于低潮,“便”、“则又”、“此则”、“乃复”句的感情处在高潮。这些虚词起了衔接的作用,使描述头绪更加清晰,语流更通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突出了芙蕖生长的四个阶段的特点。

1、顶针,如“蒂下生蓬,蓬中结实”就突出了蓬与实的关系,其语句也联系紧密,气势通畅。“日高日上,日上日妍”一天天地高起来,一天天地向上,一天天地向上,一天天地长得姿态美丽。

2、拟人,如“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赋予芙蕖以的感情,读来亲切可爱。

3、对偶,如:“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有风的时候已能做出飘荡的姿态,无风的时候也能呈现出袅娜的姿态。“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在荷叶的清香气味中避暑,则暑气因它而退,在荷花少有的香味中纳凉,则凉气随之而生。

语言形式整齐,读起来富有节奏感,听起来悦耳,便于记忆。

4、反问,如“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加强了语气。

5、比较,如第 2 段开头,先以“群葩”作比较,如“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芙蕖则不然:……”以群葩花期短暂,来反衬出芙蕖“可目”的时间很长。以“群葩”衬托芙蕖,使其优点更加突出、鲜明。第6段以“五谷”“百花”作比较,也有助于突出主题。

6、引用,如,暗引《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7、通感,如,第 3 段由嗅觉升华到整个感官的感受“享受”等。

在句式上,则骈散结合;奇偶交替,使文章节奏明快、音调和谐。这一语言特色,使它既和一般的说明文有别,也和一般的古文有别。在语言上,从“可人”、“可心”、“可口”等传统用法中,仿造出“可目”、“可鼻”等词语,整齐、清晰地举出荷花的多种功能。

另外,文中用了一些民间口语,既感新鲜,用语清楚,新鲜,句式整齐。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芙蕖有稚嫩无暇的美,有成年娇姿的美,还有老残而犹有风韵之美,美不胜收,各尽情致。这些美感都是通过作者流畅而自然,平朴而清新的语言透射出来。

我们从作者对芙蕖的描述中,看到了作者对芙蕖由衷的喜爱以至于为自己不能善待芙蕖而深感歉意。文章整体的感情流动波澜起伏,并逐渐达到高潮。

-芙蕖

1 芙蕖文言文阅读答案

原文

《芙蕖》(李渔)

芙蕖与草本诸花似觉稍异,然有根无树,一岁一生,其性同也。谱云:“产于水者曰草芙蓉,产于陆者曰旱莲。”则谓非草本不得矣。予夏季倚此为命者,非故效颦于茂叔而袭成说于前人也,以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叙之。 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

予四命之中,此命为最。无如酷好一生。竟不得半亩方塘为安身立命之地,仅凿斗大一池,植数茎以塞责,又时病其漏,望天乞水以救之,怠所谓不善养生而草菅其命者哉。 译文

芙蕖和草本花卉好像稍有不同,然而它有根没有木质的树干,是一年生的植物,这些性质和草本是相同的。花谱书中说:"在水中生长的叫草芙蓉,在陆地生长的叫旱莲。"那么这就不能说芙蕖不是草本了。我爱芙蕖,在夏季靠这花才能活下去,不是故意效仿周敦颐重复前人早已说过的话,而是因为芙蕖适合人的心意,它的长处不是一两点就可以讲尽的,请容我一一说说它的好处。

在花的最佳观赏时节,只在花开的那几天,在此以前、以后都属于人们经过它们而不过问的时候。芙蕖就不是这样:自从荷钱出水那一天,便把水波点缀得一片碧绿;等到它的茎和叶长出,则又一天一天地高起来,一天比一天好看。有风时就作出飘动摇摆的神态,没风时也呈现出轻盈柔美的风姿。因此,我们在花未开的时候,便先享受了无穷的逸致。等到花苞开花,姿态娇嫩得简直要滴水,(花儿)先后相继开放,从夏天直开到秋天,这对于花来说是它的本性,对于人来说就是应当得到的享受了。等到花朵凋谢,也可以告诉主人说,没有对不住您的地方;于是又在花蒂下生出莲蓬,蓬中结了果实,一枝枝独自挺立,还象未开的花一样,和翠绿的叶子一起挺然屹立(在水面上),不到白露节下霜的时候,它所擅长的本领不会(呈献)完毕。以上都是说它适于观赏的方面。

适宜鼻子(的地方),那么还有荷叶的清香和荷花特异的香气;(以它来)避暑,暑气就因它而减退;(以它来)纳凉,凉气就因它而产生。

至于它可口的地方,就是莲籽与藕都可以放入盘中,一齐摆上餐桌,使人满口香味芬芳。 只有霜打的枯萎的叶子,七零八落很不好看,好象成了被遗弃的废物;但是把它摘下贮藏起来,又可以在明年用来裹东西。

这样看来,芙蕖这种东西,没有一时一刻不适于观赏,没有哪部分哪一点不供家常日用。(它)有五谷的实质而不占有五谷的名义,集中百花的长处而除去它们的短处。种植的利益难道还有比它还大的吗?

我视为生命的四种花草中,以芙蕖最为宝贵。可惜酷爱了它一生,却不能得到半亩方塘作它容身立足赖以生存的地方。只是挖了个凿斗大的小水池,栽几株来安慰自己,又时常为小池漏水而忧虑,祈求上天降雨来拯救它,这大概是所说的不善于培养生灵而把它的生命当作野草一样作贱吧。

2 芙蕖文言文阅读答案

问题是这个么?如果是下面的就是标准答案。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含义。

①请备述之 备:

②及花之既谢 谢:

③与翠叶并擎 擎:

④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芬:

2下列每组中加粗词的意义或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及其茎叶既生

B只在花开之数日 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

C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 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D乃复蒂下生蓬 乃摘而藏之

3翻译下列句子。

①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答:

②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

答:

4作者是从哪些方面介绍芙蕖的?表现了它的什么特点?

答:

5第②段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

6“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写出了芙蕖的什么特点?

7联系实际,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受。

答:

1①详尽 ②凋谢 ③挺立 ④使……感到芳香

2C

3①(用它来)避暑,暑气就因它而减退;(用它来)纳凉,凉气就因它而产生。

②(它)有五谷的实用价值而没有五谷的名义,兼有许多花的长处而除去了它们的短处。

4从芙蕖的“可目”、“可鼻”、“可口”、可用四个方面介绍芙蕖的,表现了它“可人”的特点。

5对比,通过拿群葩的争艳之日短暂与芙蕖的“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进行比较,说明芙蕖可目的优点略胜一筹。

6写芙蕖的优美姿态,不但用词准确,而且在动与静的组合对列中传达出摇曳、妩媚的意态。

7“略”。(开放性试题,可以表达对芙蕖的赞美喜爱之情,也可以表达仿效学习之意,言之有理即可。)

3 芙蕖文言文阅读答案

问题是这个么?如果是下面的就是标准答案。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含义。 ①请备述之 备: ②及花之既谢 谢: ③与翠叶并擎 擎: ④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芬: 2下列每组中加粗词的意义或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及其茎叶既生 B只在花开之数日 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 C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 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D乃复蒂下生蓬 乃摘而藏之 3翻译下列句子。

①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答: ②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答: 4作者是从哪些方面介绍芙蕖的?表现了它的什么特点?答: 5第②段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好处?答: 6“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写出了芙蕖的什么特点?7联系实际,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受。

答: 1①详尽 ②凋谢 ③挺立 ④使……感到芳香 2C 3①(用它来)避暑,暑气就因它而减退;(用它来)纳凉,凉气就因它而产生。 ②(它)有五谷的实用价值而没有五谷的名义,兼有许多花的长处而除去了它们的短处。

4从芙蕖的“可目”、“可鼻”、“可口”、可用四个方面介绍芙蕖的,表现了它“可人”的特点。 5对比,通过拿群葩的争艳之日短暂与芙蕖的“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进行比较,说明芙蕖可目的优点略胜一筹。

6写芙蕖的优美姿态,不但用词准确,而且在动与静的组合对列中传达出摇曳、妩媚的意态。 7“略”。

(开放性试题,可以表达对芙蕖的赞美喜爱之情,也可以表达仿效学习之意,言之有理即可。)。

4 芙蕖文言文阅读,,答案

答:

1①详尽 ②凋谢 ③挺立 ④使……感到芳香

2C

3①(用它来)避暑,暑气就因它而减退;(用它来)纳凉,凉气就因它而产生。

②(它)有五谷的实用价值而没有五谷的名义,兼有许多花的长处而除去了它们的短处。

4从芙蕖的“可目”、“可鼻”、“可口”、可用四个方面介绍芙蕖的,表现了它“可人”的特点。

5对比,通过拿群葩的争艳之日短暂与芙蕖的“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进行比较,说明芙蕖可目的优点略胜一筹。

6写芙蕖的优美姿态,不但用词准确,而且在动与静的组合对列中传达出摇曳、妩媚的意态。

7“略”。(开放性试题,可以表达对芙蕖的赞美喜爱之情,也可以表达仿效学习之意,言之有理即可。)

5 《芙蕖》阅读题答案

(二)文言文阅读(25分)

①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

②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篷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③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④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⑤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⑥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①请备述之 备:

②及花之既谢 谢:

③与翠叶并擎 擎:

④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芬:

小题2下列每组中划线词的意义或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2分)

A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及其茎叶既生B只在花开之数日 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C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 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D乃复蒂下生蓬 乃摘而藏之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②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

小题4作者是从哪些方面介绍芙蕖的?表现了它的什么特点?(3分)

小题5第②段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好处?(4分)

小题6“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写出了芙蕖的什么特点?(4分)

小题7联系实际,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受。(4分)

答案

小题1①详尽 ②凋谢 ③挺立 ④使……感到芳香

小题1C

小题1①(用它来)避暑,暑气就因它而减退;(用它来)纳凉,凉气就因它而产生。

②(它)有五谷的实用价值而没有五谷的名义,兼有许多花的长处而除去了它们的短处。

小题1从芙蕖的“可目”、“可鼻”、“可口”、可用四个方面介绍芙蕖的,表现了它“可人”的特点。

小题1对比,通过拿群葩的争艳之日短暂与芙蕖的“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进行比较,说明芙蕖可目的优点略胜一筹。

小题1写芙蕖的优美姿态,不但用词准确,而且在动与静的组合对列中传达出摇曳、妩媚的意态。

小题1略。(开放性试题,可以表达对芙蕖的赞美喜爱之情,也可以表达仿效学习之意,言之有理即可。

6 文言文《芙蕖》的全文翻译

芙蕖给人感觉似乎跟各种草本花稍有不同,但是它有根却没有本质茎,一年一个生长周期,这个性质与各种花是相同的。花谱上说:“生长在水域中的叫做草芙蓉,生长在陆地上的叫做旱莲。”那就不能说它不是草本了。我在夏季里,依靠它才能活命,这并不是故意向茂叔胡乱模仿,因袭古人早已有了的说法,而是因为芙蕖称人心意,它的长处不止一种,请让我来全面地说一说。各种花当令的时节,只在花开的那几天,在这以前或以后,就都是无人过问的时候了。芙蕖却不是这样:铜钱似的小荷叶露出水面的那一天,它就替人们装点绿波,等到它茎叶一长出水面,就又一天比一天高起来,一天比一天向上长;一天比一天向上长,就一天比一天更好看。有风的时候,固然作出飘荡摇曳的娇态,没有风的时候,也呈现出苗条柔美的丰姿,这样,我在荷花未开的时候,就先享受到了无穷的悠闲情趣。等到苞蕾开成花,妩媚可爱的姿色就象要滴落下来,一批接着一批,从夏天一直开到秋天,这在荷花是本职应做的事,在人却是应得的享受。待到花儿凋谢,它也可以向主人宣告自己的无罪了;却又在花蒂下面生出莲蓬,在莲蓬中结出莲子,莲蓬高高地挺立着,仍象没有开放的花,和翠绿的荷叶一同挺立着,不到深秋露水结成白霜的时候,它所擅长的本领就不会呈献完毕。这些都是讲它适合子眼睛观赏方面的事。

适合于鼻子的嗅觉的,那就有荷叶的清香,荷花的特殊香味;避暑,暑气就因它而消退,乘凉,凉气就随它而产生。

至于它适合人的口味的,那么莲子和藕都是一道列为盘中餐,使人的牙齿和嘴边都感到芳香的呀。

只有霜露季节中衰败的荷叶,零零落落使人感到不好受,似乎成了可抛弃的废物了;可是把它采摘下来收藏着,又可供一年中包裹东西之用。

这样看来,芙蕖这种东西,没有一时一刻不适合于人们耳目的观赏,没有一丝一毫不具备着家常的用处。它有当五谷之用的实际,却没有五谷的名气;它兼有百花的长处,却摒弃了百花的短处,种植作物的利益,有比这还大的吗?

我视为生命的四种花草中,以芙蕖最为宝贵。可惜酷爱了它一生,却不能得到半亩方塘作它容身立足赖以生存的地方。只是挖了个斗大的小池,栽几株敷衍了事,又时常为小池漏水而忧虑,盼望天上降雨来救它,这大概是所说的不善于养生而把它的生命当作野草一样作贱吧

7 急

本文 芙蕖与草本诸花似觉稍异,然有根无树,一岁一生,其性同也。

予夏季倚此为命者,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 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

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

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 予四命之中,此命为最。

无如酷好一生。竟不得半亩方塘为安身立命之地,仅凿斗大一池,植数茎以塞责,又时病其漏,望天乞水以救之,怠所谓不善养生而草菅其命者哉。

译文 荷花与其它草本植物似乎有些不同,但也有根没有树,一年生一次,这些特点是相同的。花谱上说:“生长在水中的叫草芙蓉,生长在陆地上的叫旱莲。”

就不能不说是草本植物了。我夏天视它为生命,不是故意效仿周敦颐以因袭前人现成的说法,而是因为芙蕖恰如人意的地方不止一样,请让我详细地叙说它。

各种花正当时(惹人注目)的时候,只在花开的那几天,在此以前、以后都属于人们经过它也不过问的时候。芙蕖就不是这样:自从荷钱出水那一天,便把水波点缀得一片碧绿;等到它的茎和叶长出,则又一天一天地高起来,一天比一天好看。

有风时就作出飘动摇摆的神态,没风时也呈现出轻盈柔美的风姿。因此,我们在花未开的时候,便先享受了无穷的逸致。

等到花苞开花,姿态娇嫩得简直要滴水,(花儿)先后相继开放,从夏天直开到秋天,这对于花来说是它的本性,对于人来说就是应当得到的享受了。等到花朵凋谢,也可以告诉主人说,没有对不住您的地方;于是又在花蒂下生出莲蓬,蓬中结了果实,一枝枝独自挺立,还像未开的花一样,和翠绿的叶子一起挺然屹立(在水面上),不到白露节下霜的时候,它所擅长的本领不会(呈献)完毕。

以上都是说它适于观赏的方面。 适宜鼻子(的地方),那么还有荷叶的清香和荷花特异的香气;(以它来)避暑,暑气就因它而减退;(以它来)纳凉,凉气就因它而产生。

至于它可口的地方,就是莲籽与藕都可以放入盘中,一齐摆上餐桌,使人满口香味芬芳。 只有霜打的枯萎的叶子,七零八落很不好看,好象成了被遗弃的废物;但是把它摘下贮藏起来,又可以在明年用来裹东西。

这样看来,芙蕖这种东西,没有一时一刻不适于观赏,没有哪部分哪一点不供家常日用。(它)有五谷的实质而不占有五谷的名义,集中百花的长处而除去它们的短处。

种植的利益难道有比它还大的吗注释 注释 ①倚此为命者:李渔《笠翁偶集·种植部》:“予有四命,各司一时:春以水仙、兰花为命,夏以莲为命,秋以秋海棠为命,冬以腊梅为命。无此四花,是无命也。”

下文“予四命之中,此命为最”亦本此。②茂叔:宋周敦颐,字茂叔。

③菡萏(hàn dàn憾旦):荷花的别称。④病其漏:以池水渗漏为苦。

⑤逸致:情趣。⑥迨:及,等到。

出自 《闲情偶寄·种植部》扩展阅读/view/40458。

8 文言文《芙蕖》的全文翻译

芙蕖给人感觉似乎跟各种草本花稍有不同,但是它有根却没有本质茎,一年一个生长周期,这个性质与各种花是相同的。

花谱上说:“生长在水域中的叫做草芙蓉,生长在陆地上的叫做旱莲。”那就不能说它不是草本了。

我在夏季里,依靠它才能活命,这并不是故意向茂叔胡乱模仿,因袭古人早已有了的说法,而是因为芙蕖称人心意,它的长处不止一种,请让我来全面地说一说。各种花当令的时节,只在花开的那几天,在这以前或以后,就都是无人过问的时候了。

芙蕖却不是这样:铜钱似的小荷叶露出水面的那一天,它就替人们装点绿波,等到它茎叶一长出水面,就又一天比一天高起来,一天比一天向上长;一天比一天向上长,就一天比一天更好看。有风的时候,固然作出飘荡摇曳的娇态,没有风的时候,也呈现出苗条柔美的丰姿,这样,我在荷花未开的时候,就先享受到了无穷的悠闲情趣。

等到苞蕾开成花,妩媚可爱的姿色就象要滴落下来,一批接着一批,从夏天一直开到秋天,这在荷花是本职应做的事,在人却是应得的享受。待到花儿凋谢,它也可以向主人宣告自己的无罪了;却又在花蒂下面生出莲蓬,在莲蓬中结出莲子,莲蓬高高地挺立着,仍象没有开放的花,和翠绿的荷叶一同挺立着,不到深秋露水结成白霜的时候,它所擅长的本领就不会呈献完毕。

这些都是讲它适合子眼睛观赏方面的事。适合于鼻子的嗅觉的,那就有荷叶的清香,荷花的特殊香味;避暑,暑气就因它而消退,乘凉,凉气就随它而产生。

至于它适合人的口味的,那么莲子和藕都是一道列为盘中餐,使人的牙齿和嘴边都感到芳香的呀。只有霜露季节中衰败的荷叶,零零落落使人感到不好受,似乎成了可抛弃的废物了;可是把它采摘下来收藏着,又可供一年中包裹东西之用。

这样看来,芙蕖这种东西,没有一时一刻不适合于人们耳目的观赏,没有一丝一毫不具备着家常的用处。它有当五谷之用的实际,却没有五谷的名气;它兼有百花的长处,却摒弃了百花的短处,种植作物的利益,有比这还大的吗?我视为生命的四种花草中,以芙蕖最为宝贵。

可惜酷爱了它一生,却不能得到半亩方塘作它容身立足赖以生存的地方。只是挖了个斗大的小池,栽几株敷衍了事,又时常为小池漏水而忧虑,盼望天上降雨来救它,这大概是所说的不善于养生而把它的生命当作野草一样作贱吧。

9 芙蕖文言文翻译

原诗 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

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

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

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译文 芙蕖恰如人意的地方不止一样,请让我详细地叙说它。 各种花正当时(惹人注目)的时候,只在花开的那几天,在此以前、以后都属于人们经过它也不过问的时候。

芙蕖就不是这样:自从荷钱出水那一天,便把水波点缀得一片碧绿;等到它的茎和叶长出,则又一天一天地高起来,一天比一天好看。有风时就作出飘动摇摆的神态,没风时也呈现出轻盈柔美的风姿。

因此,我们在花未开的时候,便先享受了无穷的逸致。等到花苞开花,姿态娇嫩得简直要滴水,(花儿)先后相继开放,从夏天直开到秋天,这对于花来说是它的本性,对于人来说就是应当得到的享受了。

等到花朵凋谢,也可以告诉主人说,没有对不住您的地方;于是又在花蒂下生出莲蓬,蓬中结了果实,一枝枝独自挺立,还象未开的花一样,和翠绿的叶子一起挺然屹立(在水面上),不到白露节下霜的时候,它所擅长的本领不会 (呈献)完毕。以上都是说它适于观赏的方面。

适宜鼻子(的地方),那么还有荷叶的清香和荷花特异的香气;(以它来)避暑,暑气就因它而减退; (以它来)纳凉,凉气就因它而产生。 至于它可口的地方,就是莲籽与藕都可以放入盘中,一齐摆上餐桌,使人满口香味芬芳。

只有霜打的枯萎的叶子,七零八落很不好看,好象成了被遗弃的废物;但是把它摘下贮藏起来,又可以在明年用来裹东西。 这样看来,芙蕖这种东西,没有一时一刻不适于观赏,没有那部分那一点不供家常日用。

(它)有五谷的实质而不占有五谷的名义,集中百花的长处而除去它们的短处。种植的利益难道有比它还大的吗?。

芙蕖文言文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篇散文,全文: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全文翻译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在岐王的宅邸里是很平常的事,而在崔九堂前,我也来过几次。

注释岐王是唐朝宗室,他的宅邸是唐朝时期非常有名的宅邸之一,因此常常有人前来参观。崔九堂是一位知名的文学家,他的堂前也是一个景点,王之涣曾经多次到此游览。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现在正是江南美丽的风景,而且正好赶上落花的季节,再次遇见了你。 

注释江南是中国南方一个地域,地处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之间,以其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历史而闻名。落花是春天的一种美景,形容春天来临。逢君即指崔九堂,表示再次与他相见。

这篇散文描绘了作者在游览岐王宅和崔九堂时所见所闻,以及他在江南美景和春天来临的时候,再次遇见崔九堂的情景。该文结构简单,情感真挚,语言简练,富有诗意和韵味,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作者简介

王之涣(约844年—约868年),唐代文学家,字摩诘,号静安,河南开封府禹州(今河南禹州市)人。他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代表作品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登金陵凤凰台》等。

《爱莲说》

(一)作者为什么独爱莲花?

1 作者眼中的莲花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等特征,这正是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形象。2 感叹仰慕富贵的人多了,希望出现更多向往君子的人。详见练习一。

(二)文章采取了托物言志的写法,为什么读来没有牵强附会的感觉?

对莲花的描写既表现了它的生物特性,又暗含了君子精神品格的特征。说牡丹是花之富贵者也,能与它的典雅艳丽形象联系起来。总之就是抓住了两者的某种相似点。参见练习四。

《芙蕖》

(一)《芙蕖》与《爱莲说》相比,不同之处和各自的独创之处在哪里?

一为说明文,一为散文。一重在写荷、爱荷本身,写得很细;一重在托物言志,爱莲花般的君子。两文的独创性分别是:以可人等妙语概括芙蕖价值;以君子形象赋予莲花。详见练习二。

(二)分析文章是如何做到层次井然的?

总分结构,条理清晰,前后呼应,以妙语提纲挈领,以下述线索逐层描述:“可读”——“可人”——“可目”——“可鼻”——“可口”——“可用”——“可赞”——“可叹”。详见练习三。

五 《爱莲说》《芙蕖》课文讲解

《爱莲说》

(一)文章主旨

《爱莲说》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格的描写,赞美了坚贞的品质,委婉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表现作者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

(二)文章思路

第一段:描写莲的形象,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清高风度等各个方面赋予莲以美好的品格。

第二段:从映衬中表白自己不慕富贵、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表白自己对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庸俗之风的鄙弃。

(三)重点语句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分析: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被沾染,在清水中洗涤过,却不显得妖艳。这句从生长环境方面描写了莲的洁身自好,不与恶浊的环境同流合污,但又不孤高自许,而是质朴无华。看似写花,其实是以花喻人。此句成为比喻人洁身自好,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质朴无华的千古名句。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分析:文章结尾的这两句话一问一叹,表达了作者不跟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高尚品质。作者有感于社会上真正有德者少,追名逐利的人太多,对他们表示了强烈的鄙视之情。

(四)写作特点

1 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立意高远。

文中分别寓菊、牡丹和莲以特定的象征意义,而对当时社会上的人们不同的处世态度作了精辟的概括,突出地表明作者“出淤泥而不染”这一为人立本的道德信念。“陶渊明独爱菊”,因为“菊,花之隐逸者也”,可见,陶渊明隐逸的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因为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可见世人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而“予独爱莲”,因为“莲,花之君子者也”,可见作者既不愿意隐逸,也不贪慕富贵,志在坚贞不渝地保持君子的操守。

2 衬托手法的运用,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本文从始至终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层层深入地写来,其中涵盖了大量社会现象,文虽短而意无穷,这种写法也很值得品味。

3 语言精练,骈散相间。

全篇仅10句话,119个字,对莲的形象的描写,尤为凝练而传神。文中的一些句子,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都是骈句。散句与骈句交错运用,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力。

(五)课后练习解答

第一题 作者认为君子应该心胸坦荡,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应行为正直,刚正不阿。文末作者的感叹,既表明了真正的隐逸之士,志行廉洁之士实在太少,又嘲讽了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

第二题1 多 2 洗涤 妖,美丽而不庄重 3 更加 4 助词,不译

《芙蕖》

(一)文章主旨

本文以作者酷爱芙蕖的情感为线索,以荷生长败落的时间为序表达了作者浓浓的爱荷之情。

(二)文章思路

本文全篇紧扣“可人”二字展开说明,从“可目”“可鼻”“可口”“可用”四个方面依次介绍,旨在说明芙蕖的价值与功能,抒发了对荷的酷爱之情。

(三)重点语句

1 以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

分析:因为荷花适合人的心意,它的优点不止一个,请让我一一把它说出。这句话点明了文章主旨,总领全文。其中“可人”一词,囊括了“可目”“可鼻”“可口”“可用”,紧接着用“不一而足”吸引读者,引起读者的兴趣,最后用“请备述之”提起下文。

2 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

分析:有风时(它)呈现出随风摇摆的美态,没有风的时候(它)也显示出袅娜的丰姿。“飘飖”“袅娜”不但用词准确,且在动静的组合对比中传达出摇曳、妩媚的意态。

(四)写作特点

1 全文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文章分说芙蕖“可人之事”,从“可目”“可鼻”“可口”“可用”四个方面依次介绍,这种安排与人们接触、认识芙蕖时先远观其花、近闻其香,然后再尝其果、用其叶的一般顺序相一致,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可口”“可用”说的是使用价值。这两个方面,作者推重的显然是观赏价值。而观赏价值又主要体现在“可目”上。作者有独到的体验,一般人所见不深,就详写;“可鼻”“可口”“可用”人所熟知,作者也无特别体验,便稍作介绍。这样处理,使文章于短小精悍之中见新颖。

2 以说明为主,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本文在文体分类上属于明清笔记小品,与今天常见的科技小品相类似,在写法上,虽以说明为主,也用描写、抒情、议论。本文对芙蕖生态的描写,说明它的“可目”;对芙蕖价值功用的议论,说明它的“种植之利”。

3 语言通俗形象,简洁生动。

如“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不但用词准确,而且在动与静的组合对比中传达出摇曳、妩媚的意态。又如“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用双重否定句式对比,写得明白晓畅,读来琅琅上口,充满意趣。

(五)课后练习解答

第一题 1 适合人的心意 不止一样2 备:全部3 明年4 用在句中表停顿,不译预备,供给 5 勉强敷衍 因……而苦恼 连词 大概

第二题 ①在立意上,《芙蕖》具体说明芙蕖的可人之处,强调它的种植之利,并渗入自己的独特感受,表明自己夏季以莲为命的原因,抒发了自己不能广为种植的感慨:而《爱莲说》则是通过描写荷花清逸秀美,出淤泥而不染这一特色,赞扬了所谓君子的优美品质和清高性格,表达了以君子自居、不肯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②在写法上,《芙蕖》属于科学小品(说明文的一种),以说明为主,适当穿插一些议论、抒情的句子,在句式上骈散结合,奇偶交替;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拟人、对偶、反问、反对等。《爱莲说》则属于散文;运用衬托、比喻的方法,借物写人,托物言志,意在言外。

第三题 文章第1自然段总起,用“可人”“不一而足”“备述”引出下文四个方面,然后2~5段分述芙蕖种植之利,从“可目”“可鼻”“可口”“可用”四个方面展开说明,最后6~7段抒发感叹,收束全文,表明芙蕖种植之利在百花之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8284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