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一生放荡不羁,晚年生活如何?

他被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一生放荡不羁,晚年生活如何?,第1张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士农工商”,从这两句话,便可以看出古代士人即读书人的超然地位,以及商人地位之低。

所以古代文人多是一些自视清高之辈,他们认为读书最大的意义便是谋取功名,即便是杜甫都没能逃出这个怪圈,杜甫也曾参加过科举考试,却遗憾落榜。

文人自然会写作,不过古代文人写作不像现如今的那些作家靠稿费度日,他们写作只是为了抒发内心情感以及政治抱负,对他们而言,写诗赋文就像现代人喝茶一样,纯属是修身养性的业余爱好。

不过明末清初时期有一位文人就十分特殊了,他从来不以文人身份自居,反倒是经常将作品拿去卖钱,甚至自己也涉及商贾之事。这在现在看来很正常,不过在当时却属于离经叛道,因此他在当年没少受到一些自视清高之辈的指责。

这个文人便是李渔,他的文学成就比起那些指责他的凡夫俗子就像是拳击手与婴儿的力量差距。李渔平生酷爱研究戏剧戏曲,对此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他的著作《闲情偶寄》当中所涉及到的戏曲知识十分全面以及深奥,对整个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的发展都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李渔也因此被一些后人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汤显祖,关汉卿等人也曾获得此等殊荣,不过这只是个人见解的不同,毕竟一千个读者尚且有一千本《哈姆雷特》,更何况是对一个人的评价。)

李渔的特殊,要从他的童年谈起。李渔小的时候家里甚至都没有自己的房子,而是住在村里的一个破祠堂里,祠堂是用来祭祀祖先的,与死人相关的地方在中国人看来是不吉利的,李渔儿时住在这种地方,可见其家境究竟有多么贫穷。

李渔所居住的那个祠堂位于夏李村,村里有不少人为了谋生都跑去外地做生意,李渔的大伯李如椿也在江苏开了一家药铺,生意兴隆,后来李渔的父亲李如松实在养活不了一家老小,便带着李渔跑去投奔李如椿。

过去后,在李如椿的帮助下,李渔家境有所改善,李渔也得以步入私塾读书,闲时会在大伯药铺中帮一些忙。在大伯的言传身教以及耳濡目染下,李渔充分了解了商人这一行业的艰苦,他也受起了对商人的偏见,这也是他后来不忌讳卖文从商的最主要原因。

不久后,李如松去世,李渔家中失去了顶梁柱,此时的李渔已经及冠,并且饱读诗书多年,他深知若想更改命运,就必须要考取功名。

公元1639年,李渔满怀信心地前去参加乡试,却不幸落榜,这并不能说明李渔知识储备文学修养不过关,毕竟古代科举考的东西实在死板,便是杜甫,韩愈,孟浩然这些人也曾名落孙山。

此番科举过后,没几年清兵入关,整个大明王朝随时都可能覆灭,李渔也彻底失去了自己通过科举谋取功名的机会,他开始躲避战乱,四处隐居。

后来,李渔来到了受战乱影响较少的杭州,杭州虽美,可李渔一个外乡人,又是囊中羞涩,实在是难以在此地立足。在困境中,李渔想起年幼时跟大伯所学,便对市场进行了一些走访调研,发现杭州不少百姓甚至是一些达官贵人都对小说戏剧有着浓厚的兴趣,于是李渔便走向了一条卖文谋生之路,他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作家。

《闲情偶寄》

短短数年内,李渔就写出了《风筝误》《玉搔头》等多部戏剧以及两篇短篇小说集,他的笔名“湖上笠翁”也在苏杭等地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以及影响力。

士农工商四大阶级,文人怒骂李渔离经叛道,农民工人对李渔的戏剧痴迷无比,商人则拿李渔的盗版书籍去赚钱,为此李渔没少跟这些人作斗争,他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捍卫自己著作权的作家。

在这之后,随着出名,李渔的作品越来越好卖,他也有了更多的时间以及金钱去游历增长自己的见识,史称“过一地即览一地之人情,经一方则睹一方之胜概,且食所未食,尝所未尝。”所以李渔晚年的作品,更有灵魂,其代表作《闲情偶寄》便是在康熙十年,游历完多地后而写。

公元1680年,69岁的李渔贫病交加,与世长辞,他的一生并不算长,但他对中国戏剧界的影响却持续了数百年。

1、诗意

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2、原文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竹里馆》当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

二、赏析

起句写诗人活动的环境非常幽静。开头一个“独”字便给读者留下了突出印象,这个“独”字也贯穿了全篇。“幽篁”指幽深的竹林。仅诗的第一句就塑造了一个悠然独处者的形象。

次句承上写诗人悠然独处,借弹琴和长啸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我们知道王维是著名的音乐家,所以考取进士后,当上了太乐丞。但是他独自坐在竹里馆中弹琴显然不是供人欣赏的,而是抒发自己的怀抱。

三、四两句写自己的内心世界没有人能理解。“深林人不知”本来就是诗中应有之意,如果对人知与不知毫不在意,那他就不会写出这句诗。

既然写了这句诗,就表明他还是希望有人能够理解自己的,遗憾的是陪伴他的只是天空中的一轮明月。起句写“人不知”,结句写“月相照”,也可谓相互呼应了。

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

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但四句诗合起来,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

—竹里馆

在众多解释审美现象、总结审美规律的理论中,崛起于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的移情说,影响最为广泛和深远。整整一个世纪过去了,移情说并未减少它的理论魅力。在中国,自三十年代朱光潜先生的《文艺心理学》评介此说以来,接受此说的人也很多。移情究竟是怎么回事?移情理论的要点是什么?移情说能不能解释所有的审美体验?这就是本篇着重要回答的问题。

所谓“移情作用”,通俗地说,就是指人面对天地万物时,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外在的天地外物身上去,似乎觉得天地万物也有同样的情感。这种经验最为普通,是每一个人都有过的。当自己心花怒放之时,似乎天地万物都在欢笑,当自己苦闷悲哀之时,似乎春花秋月也在悲愁。当然,天地万物不会欢笑,春花秋月也不会悲愁,是人自己的悲欢移置到它们身上。描述此种移情现象的第一人是庄子。《庄子·秋水》篇中写道:“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之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从自己“出游从容”;体会到快乐之情,他看见鱼儿“出游从容”,于是把自己在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是快乐的。庄子所述,是典型的审美移情现象。

然而,对此种移情现象作出真正的理论概括是晚近的事。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他们认为,我们对周围世界的审美观照,是情感的自发的外射作用。这就是说,审美观照不是主体面对客体的感受活动,而是外射活动,即把自己的心灵的感情投射到我们的眼睛所感知到的人物和事物中去。“它不是Einempfindung(感受),而是EinfhIung(移情)。外射的动作是紧接着知觉而来的,并且把我们的人格融合到对象中去,因此,它不可能被说成是一种联想或回忆。在这种情况下,光线和颜色,看起来不是欢快的,就是悲哀的。当移情作用完成时,我们自己的人格就与对象完全融合一致了。”显然,在费舍尔父子那里,移情观念已大体上确定了。当然,把移情说通过形而上的论证从而把它提高到科学形态的是活跃于本世纪初的德国美学家、心理学家立普斯。移情说的建立是美学史上一件大事。它的影响是如此巨大,以至于有人把它与生物学的“进化论”相比,把立普斯誉为美学界的达尔文。

审美移情说的要点是:

(一)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立普斯说:“审美欣赏的‘对象’是一个问题,审美欣赏的原因却是另一个问题。美的事物的感性形状当然是审美欣赏的对象,但当然不是审美欣赏的原因。无宁说,审美欣赏的原因就在我自己,或自我,也就是‘看到’‘对立的’对象而感到欢乐或愉快的那个自我。”(立普斯:《移情作用,内摹仿和器官感觉》)立普斯的意思是,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你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自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例如,郑板桥的诗篇《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石作为对象本无情,竹也不会“咬”,也并无“坚劲”的人格,当然也不会有“任尔东南西北风”的情感、意志,这种种动作、人格、情感、意志不过是郑板桥的灵魂走进竹石中,因此诗中的竹石形象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这样,审美欣赏的对象不是自然的竹石,而是移入到竹石形象中的自我情感。

(二)审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赠。如上所述,移情和感受是不同的。在感受活动中,主体面对客体,主体与客体是分离的,其界限是清清楚楚的。但在移情活动中,主体移入客体,客体也似乎移入主体,主客体之融合为一,它们间已不存在界限。立普斯举例说明移情与感受不同:“如果我在一根石柱里面感觉到自己的出力使劲,这和我要竖立石柱或毁坏石柱的出力使劲是大不相同的。再如我在蔚蓝的天空里面以移情的方式感觉到我的喜悦,那蔚蓝的天空就微笑起来。我的喜悦是在天空里面的,属于天空的。这和对一个对象微笑不同。”(立普斯:《再论“移情作用”》)这话的意思是说,在感受中,主体与客体各自独立;但在移情中,主体与客体实现同一,互相沉入。对主体而言,他完全地沉没到对象中去,在对象中流连忘返,进入忘我境界;对客体而言,它与生命颤动的主体融合为一,实现了无情事物的有情化,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这也就是说,在移情之际,不但物我两忘、物我同一,而且物我互赠、物我回还。关于这一点,许多艺术家、作家都是深刻的体会。苏轼这样描写文与可画竹时的精神状态:“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庄周世无有,谁知此疑神。”(苏轼:《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三首》之一)所谓“其身与竹化”,就是物化,也就是人到竹里去,竹到人里来,实际上是竹已化为自己的精神,获得了人的生命的存在,这是移情中出现的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的境界。清代大画家石涛也讲到自己创作时的心理状态:“山川脱胎于予,予脱胎于山川”,“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石涛《画语录》)。这里所说的“山川”与“予”相互“脱胎”以及“神遇而迹化”,所讲的就是审美移情中的物我互赠、物我回还的情境。戏剧家李渔也谈到自己的体会:“言者,心之声也,欲代此一人之言,先以代此一人立心,若非梦往神游,何谓设身处地?无论立心端正者,我当设身处地,代生端正之想;即遇立心邪辟者,我亦当舍经从权,暂为邪辟之思,务使心曲隐微,随口唾出,说一人肖一人,勿使雷同,勿使浮泛。”他还举例说:“我欲做官,则顷刻之间便臻富贵;我欲致仕,则转盼之际又入山林:我欲做人间才子,即为杜甫、李白之后身;我欲娶绝代佳人,即作王嫱、西施之元配;我欲成仙作佛,则西天蓬岛,即在砚池笔架之前。”(李渔:《闲情偶寄》)这就是说,由于作家“梦往神游”、“设身处地”,所以能在顷刻之间使自己变成描写对象,实现主体与对象的同一。李渔在这里道出了创作中审美移情的典型心态。

(三)审美移情发生的原因是同情感与类似联想。如前所述,移情的基本特征是物我同一、物我互赠,即物移入我,我移入物。但物我之间的同一、互赠、移入是怎样发生的呢?以什么做中介呢?或者说,移情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呢?对于这个问题,立普斯和德国学者谷鲁斯、英国学者浮龙·李的回答是不同的。谷鲁斯、浮龙·李认为移情之际物我之间的中介,或者说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即移情的发生须借重人的身体各部分所引起的适应活动。他们认为,移情现象起因于人的“内模仿”。模仿冲动是人皆有之的。挂钟的答的答地响,我们的筋肉也随之一松一紧地动,这实际上是以筋肉的松紧来模仿钟摆声的节奏。这是不产生美感的普通的模仿。同理,审美的模仿也有筋肉动作相配合,不过往往隐含在内而不真的表现出来,所以叫做“内模仿”。谷鲁斯曾举例说:“一个人在看跑马,真正的模仿当然不能实现,他不愿离开他的座位,而且他有许多理由不能去跟马跑,所以他只心领神会地在模仿马的跑动,在享受这种内模仿所产生的快感。”

立普斯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其观点与谷鲁斯等人不同。他承认在移情过程中有“内模仿”动作,但他认为“内模仿”与美感效应无关。立普斯的看法是,审美移情不是起因于人的生理活动,而是起因于人的一种心理活动——类似联想。立普斯说:“我们都有一种自然倾向或愿望,要把类似的事物放在同一个观点下去理解。这个观点总是由和我们最接近的东西来决定的。所以我们总是按照在我们自己身上发生的事件的类比,即按我们切身经验的类比,去看待在我们身外发生的事件。”(立普斯:《空间美学和几何学、视觉的错觉》)这就是说,审美的人都具有同情心,即以自己在生活中体验到的某类情感,去类比、理解周围的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这种同情,不但及于同类的人物,而且也及于生物、无生物。立普斯最常举的实例就是观照古希腊“多利克式”石柱时的情形。古希腊神庙常用一排石柱来支撑屋顶的重压。在高大的石柱上面刻有凹凸相间的纵直的槽纹。人们在观看“多利克式”石柱时产生了一种奇妙的感觉:不但没有产生下垂的感觉,反而产生一种耸立腾飞、不甘屈服的感觉。我们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这是因为“我们也硬着颈项,挨过艰难困苦,亲身领教过出身抵抗时的一种特殊的身心的紧张。这种经验已凝结为记忆,变为‘自我’的一部份。现在目前的石柱不也是在那里撑持重压么?不是仿佛在挺起腰干向上面的重压说:‘你要压倒我,我偏要腾起来’,我和石柱就出力抵抗这一点经验说,有些类似。这个类似点就成为移情作用的媒介。”立普斯肯定移情不是起因于人的生理动作,而是这种对天地万物的同情感,即类似联想。

我认为立普斯的观点比谷鲁斯、浮龙·李的观点更可信。中国古典诗词中有许多以移情为特点的诗句,我认为是由于诗人富于无与伦比的同情感,并善于进行类似联想才创作出来的。例如,“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谢灵运)“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杜甫)“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苏轼)“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山。”(张耒)“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辛弃疾)“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元好问)人们要问,白云如何会拥抱幽石,绿竹如何会取媚清流,人与山如何会相互久看而不厌,蜡烛如何会流泪,柳絮何以会颠狂,桃花何以会轻薄,野桃怎么会含笑,山峰如何会清瘦,蛛网如何会对春天献殷勤,野藤怎么会对战骨有情,残阳怎么会对空城有意,显然,这都是诗人把自己在生活中体验过的情感移置到景物身上的结果,是典型的审美移情现象。但问题还在于诗人何以会把自己的情感移入这些景物中,这就在于诗人有一种可以推广到天地万物的博大的同情感。在诗人的世界里,白云、石头、绿竹、山峰、柳絮、桃花等等生物、无生物,都是生气灌注的,所有的自然景物都活跃着像人一样的生命,流动着像人一样的感情,它们和人一样,也有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它们与人是平等的。因此,诗人见到白云环绕着幽石,就会以母亲抱子女、情人相拥抱去类比,“白云抱幽石”的诗句也就油然而生;见到燃亮的蜡烛流下了蜡油,就会以母子别离、情人相思时流下的泪去类比,“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诗句也就自然涌上心头。可以这样说,对于世间一切事物的博大的同情心及类似联想,既是审美移情的成因,也是一切艺术的奥秘之所在。

(四)审美移情的功能是人的情感的自由解放。在立普斯等人看来,尽管移情不一定伴随美感,但美感则必定伴随移情。因为审美移情能给人以充分的自由。人的不自由常常来自人自身。自身是有限的,它是自由的牢笼。可是在审美移情的瞬间,自身的牢笼被打破了,“自我”可以与天地万物相往来,获得了自由伸张的机会。“自我”与天地万物的界限消失了。“自我”进入了一种“非自我”的梦往神游的境界,你可以随朝阳的光芒一同放射,随海潮的浪花一同飞溅,随雄鹰搏击长空,随游鱼翱翔深水,你是白云,是雪山,是草原,是潺潺的小溪,是奔驰的骏马,是情人眼中那一瞥柔媚的眼波,是天地相接的那一抹地平线……总之,在审美移情的瞬间,人的情感从有限扩大到无限,你把你全部的悲愁、痛苦都交给了外物,你自由了,你解脱了。总之,审美移情的体验“包含了心灵的丰富化,开扩和提高”(立普斯语)。

当然,美学理论的发展已证明移情说是有缺陷的。它既缺乏科学的界说,也不能解释所有的审美体验。第一,移情说实际上没有提出一个区别审美反应与非审美反应的标准,在人的普通知觉中也存在着大量的移情现象。第二,在艺术欣赏中,过分的移情,反会混淆艺术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界限,从而使人退出艺术世界,这就可能给人带来痛苦,而不是审美的愉悦。据记载,有一个女子读《红楼梦》,移情过分,把自己真的当成林黛玉,结果不但没有得到美感,反而同林黛玉一同哭个死去活来,最后竟然因忧伤过度而逝。第三,审美对象(例如文学作品)在读者身上引起两种激情,即共同的激情和个人的激情。如果我同贾宝玉、林黛玉一起体验痛苦、忧伤,这是共同的激情,移情说在解释这种共同的激情时是有成效的。但在贾母、王夫人等策划强迫宝玉娶宝钗,而宝、黛却还未觉察,还沉浸在热恋的幸福时,我却为他们担惊受怕,甚至流下了同情的泪,那么这就是读者自己个人的激情。要解释审美活动中这种个人的激情,移情说就无能为力了。

竹里馆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指作者隐居山林,不受俗世纷扰的超然世外的悠然闲适的心情,及在这心情之下的一丝寂寞惆怅。

王维写的《竹里馆》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独具匠心,妙手回春的大手笔。

作品原文: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作品释义: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

《竹里馆》是唐代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创作的一首五绝。全诗虽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但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实有虚,对立统一,相映成趣,是诗人生活态度以及作品特点的绝佳表述。

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雅舍 梁实秋 ①到四川来,觉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经济。火烧过的砖,常常用来做柱子,孤零零的 起四根砖柱,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看上去瘦骨嶙嶙,单薄得可怜;但是顶上铺了瓦,四面编了竹篦墙,墙上敷了泥灰,远远的看过去,没有人能说不像是座房子。我现在住的“雅舍”正是这样一座典型的房子。不消说,这房子有砖柱,有竹篦墙,一切特点都应有尽有。讲到住房,我的经验不算少,什么“上支下摘”,“前廊后厦”,“一楼一底”,“三上三下”,“亭子间”,“茅草棚”,“琼楼玉宇”和“摩天大厦”各式各样,我都尝试过。我不论住在哪里,只要住得稍久,对那房子便发生感情,非不得已我还舍不得搬。这“雅舍”,我初来时仅求其能蔽风雨,并不敢存奢望,现在住了两个多月,我的好感油然而生。虽然我已渐渐感觉它是并不能蔽风雨,因为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纵然不能蔽风雨,“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有个性就可爱。 ②“雅舍”的位置在半山腰,下距马路约有七八十层的土阶。前面是阡陌螺旋的稻田。再远望过去是几抹葱翠的远山,旁边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粪坑,后面是荒僻的榛莽未除的土山坡。若说地点荒凉,则月明之夕,或风雨之日,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客来则先爬几十级的土阶,进得屋来仍须上坡,因为屋内地板乃依山势而铺,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客来无不惊叹,我则久而安之,每日由书房走到饭厅是上坡,饭后鼓腹而出是下坡,亦不觉有大不便处。 ③“雅舍”共是六间,我居其二。篦墙不固,门窗不严,故我与邻人彼此均可互通声息。邻人轰饮作乐,咿唔诗章,喁喁细语,以及鼾声,喷嚏声,吮汤声,撕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而来,破我岑寂。入夜则鼠子瞰灯,才一合眼,鼠子便自由行动,或搬核桃在地板上顺坡而下,或吸灯油而推翻烛台,或攀援而上帐顶,或在门框棹脚上磨牙,使得人不得安枕。但是对于鼠子,我很惭愧的承认,我“没有法子”。“没有法子”一语是被外国人常常引用着的,以为这话最足代表中国人的懒惰隐忍的态度。其实我的对付鼠子并不懒惰。窗上糊纸,纸一戳就破;门户关紧,而相鼠有牙,一阵咬便是一个洞洞。试问还有什么法子?洋鬼子住到“雅舍”里,不也是“没有法子”?比鼠子更骚扰的是蚊子。“雅舍”的蚊虱之盛,是我前所未见的。“聚蚊成雷”真有其事!每当黄昏时候,满屋里磕头碰脑的全是蚊子,又黑又大,骨骼都像是硬的。在别处蚊子早已肃清的时候,在“雅舍”则格外猖獗,来客偶不留心,则两腿伤处累累隆起如玉蜀黍,但是我仍安之。冬天一到,蚊子自然绝迹,明年夏天——谁知道我还是住在“雅舍”! ④“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细雨蒙蒙之际,“雅舍”亦复有趣。推窗展望,俨然米氏章法,若云若雾,一片弥漫。但若大雨滂沱,我就又惶悚不安了,屋顶湿印到处都有,起初如碗大,俄而扩大如盆,继则滴水乃不绝,终乃屋顶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绽,素然一声而泥水下注,此刻满室狼藉,抢救无及。此种经验,已数见不鲜。 ⑤“雅舍”之陈设,只当得简朴二字,但洒扫拂拭,不使有纤尘。我非显要,故名公巨卿之照片不得入我室;我非牙医,故无博士文凭张挂壁间;我不业理发,故丝织西湖十景以及**明星之照片亦均不能张我四壁。我有一几一椅一榻,酣睡写读,均已有着,我亦不复他求。但是陈设虽简,我却喜欢翻新布置。西人常常讥笑妇人喜欢变更桌椅位置,以为这是妇人天性喜变之一征。诬否且不论,我是喜欢改变的。中国旧式家庭,陈设千篇一律,正厅上是一条案,前面一张八仙桌,一旁一把靠椅,两旁是两把靠椅夹一只茶几。我以为陈设宜求疏落参差之致,最忌排偶。“雅舍”所有,毫无新奇,但一物一事之安排布置俱不从俗。人入我室,即知此是我室。 笠翁《闲情偶寄》之所论,正合我意。 ⑥“雅舍”非我所有,我仅是房客之一。但思“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人生本来如寄,我住“雅舍”一日,“雅舍”即一日为我所有。即使此一日亦不能算是我有,至少此一日“雅舍”所能给予之苦辣酸甜我实躬受亲尝。刘克庄词:“客里似家家似寄。”我此时此刻卜居“雅舍”,“雅舍”即似我家。其实似家似寄,我亦分辨不清。 1、文章第一段对半山腰房子的描写很有特色,这房子就是文题之“雅舍”,作者在描写中透露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本文要写的是“雅舍”,而在第四段要写月色? 3、第五段中说“笠翁《闲情偶寄》之所论,正合我意。”句中“我意”指的是什么?第六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1.(1)乐观旷达。明明是陋室,却偏偏称“雅舍”.通过对自己生活环境幽默诙谐的自我调侃,表现了作者开朗乐观的心态和旷达超脱的情趣。 (2)对现实不满。从“孤零零”、“瘦骨嶙嶙”、“单薄”、“可怜”等词语中体会到作者对当前的社会、对自己的处境有不满的情绪。 2.①简陋、简朴、不俗。如中间部分就紧紧围绕雅舍的“个性”特征,细致入微地叙写了雅舍荒僻依山的地理位置、猖獗无奈的鼠蚊侵扰、月夜雨天的自然景况、疏落简朴的室内陈设等。作者如数家珍,娓娓道来,雅舍陋而不俗的特点跃然纸上。 ②衬托、渲染 3.(1)闲适心情。 (2)作者认为是寄是家没有什么分别。雅舍正不妨为家,进一步以表达了作者随缘自适的旷达情怀,其中隐隐也渗有一种人生的孤独与苦闷。这一段照应前文对雅舍自足洒脱的态度,同时总结全文.进一步表明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引人深思,产生余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4.幽默风趣。时时有三言两语的发挥和调侃,生活气息十分浓厚。如写邻居间的声息互通时的“荡漾而来”。写对付老鼠窜行的“没有法子”,写聚蚊成雷的“磕头碰脑”。写大雨滂沱时屋顶灰泥崩裂如“奇葩初绽”.写雅舍室内四壁无张的诸种理由等,雅洁恬淡,幽默活泼.又不流于生硬匠气和庸俗滑稽。 解析: 1.(1)可结合《陋室铭》《我的空中楼阁》《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来分析 (2)从“孤零零”、“瘦骨嶙嶙”、“单薄”、“可怜”等词语中体会 2.①要结合文章分析。不能只答术语;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②衬托、渲染 3.(1)闲适心情。 (2)要从作者对待“雅舍”的态度来分析。 4. (要结合文章分析,不能只答术语)

它既反映了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普遍规律,体现了文学这种特殊的意识形态,一切文学作品都是审美作品,因而应当用美学的观点加以审视和评价,一切作品又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关系的产物,是建立在一定经济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就必须要有历史观点

微观的艺术解析,具体的思想评价及切中肯綮的高下得失的判断,只能在美学的和历史的宏观视野下才可能达到应有的准确尺度,发挥批评应有的效能;

美学和历史的观点制约着各种具体批评中的价值取向和方法原则

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作为文学理论的重要内容和文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批评主体按照一定的理论思想和批评标准,对批评对象进行分析、鉴别、阐释、判断的理性活动,表达着批评主体的立场观点和价值取向。

文学的审美属性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有三种代表性观点:无功利与功利。文学是无功利的,但这种无功利又间接地指向某种权利。确切地说,无功利是直接的,功利是间接的。直接的无功利性总是实现间接的功利性的手段。这一点正从目的的层面上显示了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形象与理性。文学直接是形象的,但在深层又具有某种理性。这是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在表现方式层面的显现。

情感与认识。在文学中,审美情感是直接的,理智认识则是间接的,直接的审美情感的深层往往隐伏着间接的理智认识。

这说明,文学的属性不是单一的,而是双重的

文学消费 泛指文学阅读活动 既是一种商品消费又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消费

因为其具有商品消费的一般性质,而文学作品是特殊的精神产品,主要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文字消费者所支付的货币只能与凝聚在文学产品的物质化生产过程中的劳动消耗相等价,文学作品具有超时代性,具有再创造的性质。

1 有关写作的名言

写作不是用白发而是用识见;写作如春蚕吐丝,呕心沥血。

总的来说,一个作家的风格是他的内心生活的准确标志。

作家的风格应该是他内心生活的准确标志。一个人若想写出明白的风格,他首先就要心里明白;若想写出雄伟的风格,他首先就要有雄伟的人格。

——歌德

如果你要写作(只有圣人才晓得你为什么要写作),你必须有知识、艺术和魔术——字句的音乐的知识,不矫揉造作的艺术,和热爱你读者的魔术。

——纪伯抡

为面包而写作,不久就会窒息我的天才,毁灭我的才华。

任何刚劲的东西,任何伟大的东西,都不会从一支唯利是图的笔下产生出来。

需求和贪欲也许会使我写得快点,却不能使我写得好些。

——卢梭

要写作就需要清静的头脑。

——茨威格

吟安一个字,折断数茎须。——卢延让

百锻为字,千炼成句。——皮日休

即使在游泳的时候,我也不由自主得斟酌着字句。——福楼拜

那你看看这里吧:

2 求一些比较有文采的名言

1、大多数人想要改造这个世界,但却罕有人想改造自己。

2、积极的人在每一次忧患中都看到一个机会, 而消极的人则在每个机会都看到某种忧患。

3、莫找借口失败,只找理由成功。(不为失败找理由,要为成功找方法)

4、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了信心,他却下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

5、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6、当你感到悲哀痛苦时,最好是去学些什么东西。学习会使你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7、世界上那些最容易的事情中,拖延时间最不费力。

8、人之所以能,是相信能。

9、一个有信念者所开发出的力量,大于99个只有兴趣者。

10、每一发奋努力的背后,必有加倍的赏赐。

11、人生伟业的建立 ,不在能知,乃在能行。

12、任何的限制,都是从自己的内心开始的。

13、含泪播种的人一定能含笑收获。

14、欲望以提升热忱,毅力以磨平高山。

15、一个能从别人的观念来看事情,能了解别人心灵活动的人永远不必为自己的前途担心。

3 要十则关于写作格言

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

南朝·梁·萧统《文选序》写文章应以确立意旨为宗旨,而不以擅长文采为根本。 ▓词句究竟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紧。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48回末事:非根本的、不重要的事情。 ▓属意立谋,心与笔谋,才为盟主,学为辅佐。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事类》命意构思,得心应手,以才力为主脑,以学识为辅助。 ▓体者,文之干也;意者,文之帅也;气者,文之翼也;辞者,文之华也。

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文章纲领总论》体裁是文章的主干,意旨是文章的统帅,气势是文章的双翅,辞采是文章的华表。即用比喻说明好的文章必须是体、意、气、辞俱备,并各司其责。

▓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 清·李渔《闲情偶寄》卷一主脑:喻主题,中心。

▓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 清·李渔《闲情偶寄》卷一立言:著书立说。

本意:根本的中心的意思或意旨。 ▓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

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清·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一意:意向,意旨。乌合:无组织的暂时聚会。

强调文章的意旨是统帅,是主脑,缺了它,那就会杂乱无章。 ▓大凡作诗,必须立意。

意者,一身之主也。 明·黄子肃《诗法》大抵作诗,必须确立意旨。

意旨即如人的一身的主心骨。 ▓未落笔时,先须立意。

清·蒋和《学画杂论》意:意旨,意境。 ▓题目繁杂者,必辨其主脑,如散钱之有串。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卷二十一主脑:即主题。题目复杂的作品必须辨析其主题,因为主题就如把散钱贯串起来的绳子。

▓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 唐·牡牧《答庄充书》凡是写文章应以阐明意旨为主帅,以气势为辅助,以辞采章句为卫士。

▓文章之道,必先立本,本丰则末茂。 清·魏禧《答蔡生书》道:道理,法则,规律。

本:根本,指文章的根基、中心。文章写作的法则,就是必须先确立中心,好象树木一样,它的主干丰实了,那么其枝叶也就茂盛了。

▓以意为主,以文传意。 南朝·宋·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文章以意旨为主,而用文采来传播意旨。

▓意似主人,辞如奴婢,奴强主弱,呼之不至。 清·袁枚《续诗品注·崇意》把写作中意旨与文辞的关系喻为主与奴的关系,说明文 辞受意旨的驱使,倘颠倒了,就无法运作了。

▓文以意为主,以言论为役。 《金史·文艺传》役:驱使。

文章以意旨为主宰者,而言论则受其驱使。 ▓以意为主,以辞辅之。

清·王之祯《师友诗传续录》以意旨为主干,以文辞为辅助。 ▓意则求其多,字唯求少。

清·李渔《闲情偶寄》意:意趣构思。字:文字表达。

▓文章犹舟也,舟之贵贱,不在大小华质,而视其所载者。 明·庄元臣《叔苴子·内篇》卷五华质:华丽的外表。

比喻文章的优劣,不在于长短和文辞华丽,而取决于内容的蕴含丰实。 ▓作文之事,贵于专一。

清·李渔《闲情偶寄》贵于专一:重要的是专心而全神贯注,或单一而不杂陈纷乱。 ▓附辞会义,务总纲领,驱万途于同归,贞百虑于一致。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附会》协调文辞融会意义,务必总提其纲领,使全文同归于一致的主旨。 ▓作文如治兵,择械不如择卒,择卒不如择将。

宋·杨万里《答徐赓书》治兵:治理军事。用治兵先要选择将领,比喻作文要抓住统帅全文的中心。

▓以意为主,则其旨必见;以文传意,则其词不流。 南朝·宋·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意:意趣,意向。

旨:主旨。流:流散。

▓老坡作文,工于命意,必超然独立于众人之上。 宋·范温《潜溪诗眼》老坡:指苏东坡。

工于命意:擅长构思命意,确定主题。 ▓意贵远不贵近,贵淡不贵浓。

浓而近者易识,淡而远者难知。 明·李东阳《怀麓堂诗话》文意重在深远淡雅,不宜浅近浓艳。

前者使人品赏回味,后者则易识。 ▓诗文美者,命意必善。

清·姚鼐《答翁学士书》美:优美,美妙。善:美好,完善。

诗文写得美妙的,它的构思一定完善。 ▓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抒已,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

清·王国维《人间词话》文学的事业,在其内里能够充分抒发自己的心思和情感,而表现出来能够充分感染读者。这就是由于作者把思想与生活图景融合一致而达到完美的艺术境界而已。

▓意境者,文之母也。 清·林纾《春觉斋论文》母:母亲,泛指能有所滋生的事物。

喻生活图景与思想感情融合一致的艺术境界,正是文章赖以滋生的母体事物。 ▓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声音之外,乃得真味。

明·朱承爵《存余堂诗话》融彻:融通透彻。真味:本原的味道。

作诗的奥妙之处,全都在于意境的融通透彻而又表现在声音言辞之外,这才是获得了诗的真味。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清·王国维《人间词话》词:文体名,诗歌的一种。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

词以其达到的艺术境界为最高的标准,有了艺术境界,就会自然形成标高的格调,因而也就会有名句出现。 ▓诗以意为主,韵为辅。

清·何绍基《与汪菊士论诗》意:意旨,意境。韵:音律。

▓翰墨及文章至妙者,皆有深意。 唐·张怀瓘 《书议》翰墨:笔墨,文辞。

深意:深邃的意旨。 ▓气从意畅,。

4 要有点文采

领悟成功需要积累 作家就是要写作,写作,再写作 只有在不断写作中,才能知道什么写得好什么写得不好面对辽阔的世界,怎样用一笔概括,面对一粒沙子,怎样展开一个世界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的诗句,也可以用写作来套用,写作上万卷,下笔顺如神 我们在台下听钢琴家演奏优美的曲子,如醉如痴,如歌如泣,如风如雨,如爱如恨,交错有序,音律活跃,真是枚不胜举 然而,钢琴家在演奏前,日夜锻炼着,有辛酸,有泪水,有烦躁,有气,有恨,一切所谓的挫折,他(她)都得面临,每一天必抽一定的时间来炼琴,也许为了生存或生活,但是多的是出于兴趣和梦想,那就是让自己可人们享受到音乐的力量和激励为了辉煌的时刻,付出岁月的艰辛 我们站在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面前,我们惊讶,我们遐想,我们震撼,我们追忆,我们喜悦,我们思索,我们发问等等对蒙娜丽莎的微笑产生五彩缤纷的想法,为什么呢?因为画家画得达到了极致就犹如民间流转的故事,画龙不敢点睛,一旦点了眼睛龙就飞走了,画了九龙点了八条龙就飞走八龙,只剩下不点睛的龙当然只是对画家的赞美,画得太神奇且美丽,就像真的有龙那样 然而,达芬奇在画这幅名作之前,作的画不知有多少呀,有一个成为佳话的故事,就是他画蛋一个鸡蛋粗看是圆的,或是偏园型的,但是入画的时候,却可以用不同的角度作画,使鸡蛋有千种万种的姿态用几何学的观念,一个园可以分出许多的面,因为一个园也可以当作地球或星球那样达芬奇从辛苦的锻炼画蛋中领悟作画的本领和意境从此不断的开发一条光明之路 古代有一个著名的书法家用一个湖泊来炼笔,这可想而知,他日夜锻炼笔墨的辛酸 现在的运会将儿们,为了实现自我和为国争光的那时刻,他们曾洒下多少汗水和泪水 曹雪芹花了10年写成《红楼梦》,如今却有上千万人砖进红学里 司马迁花18年的岁月写成他的《史记》,并且在艰苦的环境里,让你震撼 李时珍用27年的时间写了他的《本草纲目》,给医学留下光辉的一页 哥白尼撰《天体运行论》用了30年,这样的精神就可以鼓舞你的人生 马克思奋斗了40年写成《资本论》,今天中国把它捧为真理对待 雨果写的《悲惨世界》用了30年,是人们精神的粮食 歌德用60年的光阴来写他的《浮士德》,光光为他的耐心和写作精神就敬佩 作家就是在写作中更生新的生命写作就是生活,写作就是思想,写作就是精神 没有不写作的作家,就犹如没有不弹琴的钢琴家,没有不画画的画家,没有不写字的书法家,没有不运动的运动将儿。

5 求有文采的句子,有名言,或有古诗词句,之类的议论散文句

1、当文学变成半是商品半是艺术的时候,就会繁荣鼎盛。

——拉尔夫·英 2、沉沉的黑夜都是白天的前奏。 —— 郭小川 3、闭门造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

——宋·杨万里 4、把语言化为行动,比把行动化为语言困难得多。——高尔基 5、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笛卡尔 6、文学就像炉中的 火一样,我们从人家借得火来,把自己点燃,而后传给别人,以致为大家所共同。——法 福楼拜 7、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是序。

——南北朝·刘勰 8、事之博者其辞盛,志之大者其感。

——唐·梁肃 9、事物的美存在于细心观察它的人们的头脑中。——Hume 10、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清·曹雪芹 11、诗言志,歌咏言。——尚书 12、诗文字画,大抵从胸臆中流出。

——宋·张戒 13、诗歌比历史更接近于事实真相。——Plato 14、生活是美好的,但它缺少形式,艺术的目标正是给生活某种形式。

——Jean Anouilh 15、文学是人的生活的教科书。——车尔尼雪夫斯基 16、文学使思想充满血和肉,它比科学和哲学更能给予思想以巨大的明确性和说明性——苏 高尔基 17、社会向文学提供素材,文学向社会提供规范。

——郭沫若 18、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宋·陆游 19、人的知识愈广,人的本身也愈臻完善。

——高尔基 20、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21、弄文学的人,只要一坚韧,二认真,三韧长,就可以了。——鲁迅 22、妙想就像在外流浪的孩子,会在你最意想不到的时候出现。

——Bern Williams 23、没有人能通过模仿别人而成名。——Samuel Johnson 24、过于长时间钻研一个狭窄的领域,则易使人愚蠢。

——贝弗里奇 25、风格就是人品。——巴尔扎克 26、文学是社会的家庭教师。

——别林斯基 27、文章均得江山肋。——宋·王十朋 28、一篇向人写肝肺,四海知我霜鬓须。

——宋·苏轼 29、一个能思考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 巴尔扎克 30、眼底江山皆净域,毫端兰竹见灵魂。

——近代·许乃钊 31、言者志之苗,行者文之根。——唐·白居易 32、言论关时务,篇章见国风。

——唐·杜荀鹤 33、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爱因斯坦 34、戏剧出于虚构:歪曲事实以表明真理。—— Edwevrd Albee 35、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

—— 鲁迅 36、无论掌握哪一种知识,对智力都是有用的,它会把无用的东西抛开而把好的东西保留住。——达·芬奇 37、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

——达尔文 38、一首伟大的诗篇象一座喷泉一样,总是喷出智慧和欢愉的水花。——雪 莱 39、知识不多就是愚昧;不习惯于思维,就是粗鲁或蠢笨;没有高尚的情操,就是卑俗。

——车尔尼雪夫斯基 40、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们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方法乃在书本之外。——培根 41、真理和美德是艺术的两个密友,你要当作家,当批评家吗?请首先做一个有德行的人。

——狄德罗 42、在一生中连一次诗人也未做过的人是悲哀的。——拉马丁 43、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宋·朱熹 44、语言赋予人类是为了表达思想。——Moliere 45、优秀的作品无论你怎样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

——歌德 46、优秀的作品无论你怎样去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歌 德 47、异端是生活的诗歌,因此有异端思想是无伤于一个诗人的。

——歌 德 48、艺术是让我们意识到真理的诺言。——Picasso 49、艺术不是一种观察方式是什么?——Thomas Berger 50、一首伟大的诗篇像喷泉一样,总是喷出智慧与欢愉的水花。

——雪莱句子51、知识有如人体血液一样宝贵。人缺了血液,身体就会衰弱;人缺少知识,头脑就要枯竭。

——高士其 52、只要人越来越堕落,文学也就一落千丈。——歌德 53、只有伟大的人格,才有伟大的风格。

——歌德 54、志者诗之本也。——宋·朱熹 55、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

——南北朝·刘勰 56、作家当然必须挣钱才能生活,写作,但是他决不应该为了挣钱而生活,写作。——马克思 57、爱心得匠意,则杰作在望。

—— JohoRukjh 时光溶解了外露的岩石أ斑驳粗糙的表面化成泡沫渐次消失。日复一日的夕阳侵蚀了年轻乖戾的岩石轮廓أ露出成年前光滑而润泽的内里。

回归线引导了所有人的回归。曾经犯过的错误أ曾经失败的爱情أ曾经幼稚的告白أ曾经起伏的感伤。

都在瞬间被上帝柔软地原谅。 剩下青春轰烈的声响أ像深夜的火车般开往下一个旅程。

九月·玖是久远的久 如果幸福太过久远أ就会变成模糊的回忆。 于是记忆中你的脸你的手你的毛衣就被分开放置在转盘不同的格子里。

谁都只能拿到零碎的幸福أ却再也无法拼成一个完整的大写的爱。 回忆里你的笑容可以染绿整个夏天أ但时节却无法沿路回溯从前。

八月·捌是疤痕的疤 受过伤的身体أ总会留下伤痕。 我不是如同岁月般神奇的治愈师أ可以平复曾经所有的伤痛。

也不是如同上帝般伟大的造物主أ可以撑开无限辽远的苍穹。 你依然很想他。

依然牵挂他。依然困在他随手撒下的无风的森林。

但我。

6 关于写作方面的名人名言

精打细算 油盐不断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李商隐)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 白居易

谁在平日节衣缩食,在穷困时就容易度过难关;谁在富足时豪华奢侈,在穷困时就会死于饥寒。

萨迪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恩格斯

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方志敏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陶渊明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易卜生

世间的活动,缺点虽多,但仍是美好的。 罗丹

如果天下平静无事,到处都是溢美和逢迎,那麽, 、欺诈和愚昧更将有滋长的余地了;没有人再揭发,没有人再说苛酷的真话! 别林斯基

金钱这种东西,只要能解决个人的生活就行,若是过多了,它会成为遏制人类才能的祸害。

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

隔岸观火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____李商隐

没有人再揭发,没有人再说苛酷的真话!---- 别林斯基

人寿几何?逝如朝霞。时无重至,华不在阳 ----陆机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庄子

人生太短,要干的事情太多,我要争分夺秒 ---爱迪生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如果您还有什么不满意的,请发消息给我,并附上问题的连接,谢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113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