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油画的初学者,都是需要进行油画写生的,而关于油画写生的事实,我们都是会遇到一些关于色彩的处理问题的,由于经验尚浅,所以总是得不到窍门。下面我教给大家处理油画色彩的一些技巧。
初学油画者在进行油画写生时,其中造型能力较强者会不约而同地把“写实”作为最高的境界来要求自己。所谓“写实”,就是用一种严谨的态度去研究客观物象的自然属性,并以艺术手段去忠实地表现出物象的基本外在特征(包括物象的形态和色光的基本特征)。
另有一些同学(大多是素描基础较差的)在进行这种练习时,由于难以驾驭这种理性的色光关系,因而在其作业中用色往往会显得随心所欲。
当我们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停下笔来,常常可以发现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一幅造型严谨的作品,忠于客观物象的色光关系固然给人真实自然的感觉,而那些不够写实甚至和客观物象的色光关系大相径庭的作业,说不定反而会因其百无禁忌的主观色彩处理而显出格外动人的魅力。
于是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启示,那就是我们用油画这种工具对着同一对象进行写生时,可以产生出某些完全不同的色调,并都有其合理性,即便是那些画得被认为是完全失败的作业也未见得一无可取。说不定有经验的画家将某些因素略加点染,一幅难得的佳作竟得以诞生(事实上即便同样是“写实”的作品,不同的作者都会画出完全不同的色调来)。这又给我们提出一个新的课题——如何在油画的学习中大胆主动地进行色彩的变调处理
用下面一些方法也许可以迅速地培养学生进行色彩的变调处理能力。
①以一幅已经完成的油画写生作业作为参照,在不改变其大的色彩感觉为前提下,加强或削弱某些色彩的倾向,看看其与现场写生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②将原作的色彩高度纯化,去掉中间的灰色层次,使画面的色彩形成浓缩的装饰美感和强烈对比,并设法寻找其中的协调关系。
③颠倒画面的明度和色彩对比,使画面的色彩呈现出一种与客观物象完全相反的“底片”效果。
④在作画时进行限色处理,即在有限选用的三、五种颜色中去营造画面的色彩关系,这三、五种颜色的选用,既可在邻近色中进行,也可以强调出它们彼此之间的对比关系,甚至追求一种接近单色的效果。
⑤参照各种可能搜寻到的图像资料的色彩因素作画。各种原始艺术品、各种被毁损甚至被各种涂染物所污染过的画面,各种废旧照相底片上的图像都可能是一种很好的参照物。运用现代化手段,在计算机中随意地改变画面色彩的基调,可以在同一幅画面上创造出各种完全不同的色彩效果,并且一目了然。
方法/步骤:
1、训练用几种简单的颜色来调配丰富色彩的能力。
对于一个训练有素的考生来说,调配颜色无疑是基本的技能之一,通过五到十节课的训练,熟悉调色的基本规律,能用八九种颜色表现丰富的色彩关系。色彩大师们作画,用色一般很少,但色彩往往很丰富、到位。
大家往往要经过这样一个训练过程:开始练习,颜色种类不易过多,练习调色能力。中间阶段可能要练习所有的常用色,避免对哪一种颜色过分偏爱,尽可能掌握每一种颜色的性能。最后,大家又要努力简化画面的颜色,做到用最少的颜色表达最多的色彩感觉。
2、训练不断寻求变化明度、纯度、冷暖的能力
明度、纯度、冷暖是色彩基本的要素,几乎所有的色彩语言都与他们有关,三者的自身变化和三者的交叉变化才使我们画面的绚丽色彩有了可能。
3、训练捕捉光色变化能力。
“光之不存,色之焉附”,没有光就没有丰富的色彩效果。同时,自然光也是变化最多的光,一天中,早中晚色彩就有明显的特点。即使同一时间段,光色变化也是瞬息万变。利用外光写生能很好训练捕捉光色变化的能力。
4、训练用色彩的纯度变化、冷暖变化表现空间的能力。
空间表现是色彩写生中的一大难题,除了运用素描关系表现空间以外,大家更要充分利用色彩关系表现空间。对比强(鲜灰对比、冷暖对比等)有往前的感觉。反之,有往后退的感觉。一般规律为:冷退暖进(色彩的冷暖)、灰退鲜进(颜色的鲜灰)、湿退干进(水份多为湿、水份少或无水分为干)、薄退厚进(颜色的薄厚)、疏退密进(概括、细节少的往后、变化多、细节丰富的往前)、弱退强进(对比弱、边缘弱往后退,反之往前)。
5、训练利用色彩来表现背光部的能力。
背光部的的颜色不易判断,要善于把它放到整体中来比较。背光的颜色也应该用一定的色彩倾向。
6、训练形色结合的能力。
美术考试不但考察大家驾驭色彩的能力,还考察大家形色结合的能力,水粉画一般采用直接画法,不同于罩染技法,要求以色塑形,这就要求有素描造型的能力,在这里形和色是紧密相连的,做到形色结合是大家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进行色彩的变调练习必须意在笔先,切忌看一眼画一笔。我们可以在作画之前将画底薄薄的刷成各种不同的底色,用这种方法可以使我们在作画时先人为主,自然而然地就被带入某种色彩的基调之中,从而打破客观物象对我们的束缚。这种对色彩的变调处理,同时也是我们发展情感色彩的一个重要途径。
;油画作品的内容及艺术感染力是通过各种艺术手段表现出来的。就色彩而论,它在视觉上给我们留下什么印象,产生什么样的感情和情绪)其效果强烈与否,取决于贴切地表达作品主题的,富有魅力和独创性的色调
对比色的调和:即色相。明度、饱和度都相差较远的颜色配和,通过对比而组织在统一的关系中,给人以强烈的感觉。梵高于1888年画的《向日葵》、用色相轮中相隔较远的铬**的花与浅蓝色的背景形成色相、明度、色度三方面因素的对比,又用茶色的轮廓线和少量绿时相对比。由于将整幅画面上的次要部分:背景、茶色线、绿时等来陪衬主要部分浓烈铬**的花,取得所有部分在形体和色彩细节上相互谐调,”统一在**调之中,给人以平衡和美的感觉。《播种者》则以互为补色的黄与紫构成整幅画面的色彩基调。柠檬黄的天空和金**的太阳与占画面三分之二的蓝紫色地面形成强烈的对比。那洋溢着生命感的大地又由紫色系统里的古蓝、蓝紫、玫瑰紫和**系统里的土黄、中黄、黄绿相互交替、对比,整个色调运用由大至小的补色关系的色块和线对比构成的效果,充满着强烈的光感,从而呈现出大自然生机勃勃的景象。梵高的色彩创作方法基本上采取对比色调和的色彩原理。由补色对比关系而产生的强烈。浓郁、闪烁的色调,正反映出忱高狂热、神经质的生命像一团烈火在燃烧。
所谓对比色调是两个相挨的色表现出构成它们对照的效果,还可以说成是根据双方的颜色产生对比作用的现象。一般来说,对比调和在色相轮中利用**与紫色、红色与绿色,蓝色与桔色等的补色关系。像这样非常对立的配色以及相互的衬托,构成有韵律感的色彩方法,在马蒂斯和毕加索有些作品中表现得很成功。1939年马蒂斯的《音乐》以近乎原色的红与绿、黄与紫、黑与白对比色主宰整个画面,运用它们的大小色块的比例变化。线与面的节奏变化组织出有旋律感的、轻重照应的色彩结构,产生绚烂富丽的效果。色彩感本身就呈现出强弱、冷暖、明暗、高低的音乐旋律。毕加索的《镜前的少女》(1932年)也采用了类似的方法。中国民间年画和彩色剪纸的用色,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随着十九世纪物理学和化学的发展,以及色彩科学理论的普遍兴起,法国印象派对光和色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和实践、为色彩中对比调和的规律性的认识与应用;开拓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他们更重视掌握运用自然色彩本身的规律,抓往大自然的光和色种种变化的色调,分析,进而表现出了在同一光源下色相上的冷暖关系。明度上的黑、白、灰关系,色度上的鲜灰关系,由这些因素相互对比又相互依存于统一的总色调,即称条件色色调。苏里柯夫、谢洛夫、福楼拜尔、列维坦等都是运用这种色调的大师,他们纯熟的色彩技巧,完美而有力地表现了创作内容。苏联近代画家普拉斯托夫是一位表现大自然色调美的歌手。他对自然和人有着真挚淳朴的感情。从而使他创作中的色彩真实而集中地传达出大自然浓厚淳朴的情调;他满怀激情地把在生活中捕捉到的各种情深意浓的色调,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深深地牵动着人们的心灵。
以上从色相轮中所探讨的色彩的三种关系,是便于清楚他说明问题和寻求色彩的内在规律。那么是否在色相轮中的色彩都被包含在这三种关系之中而都调和了呢?不然,这里所探求达到三种色彩调和的前提是从色彩的三属性:色相、明度和色度三个方面,通过艺术法则的处理运用,求得变化统一,达到色调的创作。例如:从色相轮中取出任何一个色相,就无从说它的调和与否。又如对比色调和的中“国古建筑彩画,常常并列采用红、黄、绿、紫等色,有强烈的对比,并不调和,但巧妙地发挥了金银色的镇抑作用而使之调和并产生富丽堂皇的效果。
造型、色彩、光影、笔触是创作和欣赏油画时,都要考虑的元素,造型通过科学写实手段,可以让油画画面的外在形象贴合真实性的要求,色彩不但可以表现强化造型的精确性,还能展现画家的情绪和思想,更能提升视觉冲击力。光影和笔触是体现画面节奏感和韵律感必不可少的元素,同时,笔触跟色彩结合起来,能展现出强烈的主观情感。
(雷诺阿风景)
自始至终,色彩在油画创作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文艺复兴中期,威尼斯画派大师提香是第一位重视色彩感受的画家,通过他对色彩的发扬,自此后,从巴洛克、洛可可、浪漫主义,一直到印象派,色彩在油画中的比重越来越高。
(雷诺阿作品)
尤其到了印象派时代,色彩的作用在油画创作中上升到了第一位,给油画进入现代性开了一个好头。
实际上,色彩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能很好地提升画面趣味,若用不好的话,画面会呈现出凌乱,跳跃,拼凑,没有主题的感觉。归根结底,画面中的色彩组合到一起,以和谐为基准。
(雷诺阿·河边沉思的姑娘)
中国画中经常有浓破淡、淡破浓、干破湿、湿破干等画法,是指先在纸上画出浓墨或淡墨,未等它们干透后,在浓墨或淡墨的基础上,继续施加淡墨或浓墨,这样画出来,等画面完全干透后,就能看到浓淡相宜,虚实相生的层次感,让画面体现出一种自然节奏,给观者没有死板的感觉。
(梵高·花园花开)
油画跟国画都是视觉艺术,它们的画理实际上都一样,都是采取一定方法,让画面色彩不产生冲突和遏制。
从这个意义来讲,油画中在设色时,不能使用同一种色彩或色调,每种色彩或色调在画面不同地方使用时,要有明显的区分,哪里轻哪里重都要贴合画面的主题。在这一点,完全可以参考梵高和雷诺阿的油画色彩。
浅谈油画中构图与色彩的魅力
摘 要:我通过创作《郊外的田垅》来阐述自己对油画中构图与色彩的想法和理解。在创作过程中我的论文始终围绕创作进行,详细记录创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最终使得论文与创作达到文图合一的效果。
关键词:油画的构图 色彩 文图合一
一、创作初期的选题
偶然一次机会我在系办公楼看到位于楼后面那一片农家菜园时,它立刻给予我的那种惊奇感,至今让我记忆犹新。风景很不错,看着它就觉得眼前俨然就是一副天然的油画画面。于是我就有了将它用油画的方式把自己对它的感觉画下来的冲动。
这片郊外的风景让我联想到梵高风景油画中的某些感觉,因为很钟情于梵高绘画的构图与色彩,以及他所运用的油画语言,笔触本身饱含的生命力、油彩的厚度与明显分开的线条、强烈的色彩对比,表达着大自然那无穷的生命力。所以我决定在自己的创作中借鉴梵高的关于在油画中构图与色彩某些方面的技法来完成我的毕业创作。
二、创作中期画面构图的设置与色彩的运用
1创作中画面构图的设置
构图是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设置合理与否关系到整个画面的效果。我采用的是方形构图法,简单、平凡但是又力图不失情趣,因为我将画面分割成简单的几何图形,加上曲线形的笔触处理,使得画面效果不至于呆板。比如树木的表达,运用线条按照树木生长的趋势表达出来,突出它们繁茂的精神面貌。规划在几何图形里的地面植物则是利用蜿蜒的线条表现它们的整体倾向性。从而让树木的笔势与地面植物的笔势形成对比。在构图视点的最远处即天地衔接处处理则是设置了高低不一的房屋,利用它们的曲线来打破直线形的地平线,增加画面的纵深感。
2创作中色彩运用方面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
创作过程的初期,我面对着‘郊外的田垅’渐渐进入绘画状态,可是在绘画过程中慢慢地我感觉我已经不知道自己正在走向何方了。也许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绘画激情已经倦怠了。眼下我所画出来的东西已经距离我最初的激情的想法相去甚远了,色彩沉郁、暗淡,非是我原来想要的了。而且我发现绘画过程中使用的色彩又情不自禁地跑到了平时惯于运用灰暗色彩的道路上去了。在指导老师向我指出色彩倾向不明显、局限于惯用色彩时,我决定暂时停笔,使自己平静下来,重新审视自己最初绘画的动机和目的,寻找走出这种色彩晦暗的方法。
接下来我舍弃了直接面对‘郊外的'田垅’,即我把它放进我的内心加以印象化,凭借记忆施以强烈的色彩对比和自然舒畅的笔触,籍由个人画笔笔触本身所带有的生命力、使用的油彩的厚度与或明显或隐去的线条,使得整幅画沉浸在我的主观下的色调之中,一改先前沉郁、暗淡的色彩,最终使得明丽、快乐的色彩出现在我的画布上。而且,我发现自己以前不常用的普兰、深 褐 色颜料可以使得画面更成熟、更深沉,比如在我的创作中树干、路坡等蓝调的运用;另外,我把一种颜料和紫罗兰或其他紫色混合,只要那颜色里有一点**,就会产生**的更为强烈的效果,比如在画面中距离视线最近处的黄调的运用。如此整体画面开始变得明朗化,色彩的表现范围也扩大了。色彩明快,以及他们之间的呼应关系也渐渐细腻起来。
3创作中的细节刻画
曾经,在我的绘画中,我总是尝试着用色彩来表达我所谓的空间、透视等原则的意义,因为对于我来说,只有表达出淋漓尽致的色彩的魅力才能将内心的心绪传达出来。色彩的最大魅力在于对比,非是用黑色与白色的对比性,反之,是用色彩之真正内在的感觉。因为我要画我真正有“感觉”的眼睛所看到的东西,甚至有可能当我去表现的时候仍旧不能不将我所知道的一切统统予以忘掉,这样才能真正、真实地表达出自己心中的大自然。比如在我的画面中树木的细节刻画上,我利用笔触旋转的动势,结合树木本身结构所具有的生长趋势,画出像黑色火焰般树的枝干的力量感,较大笔触表达绿色质地的树叶蜷曲着,加上树叶的最外层面用较高色调的粉绿色直接描绘,使其犹如沐浴在阳光地带中。泉涌着的白云与湛蓝的天空所构成的厚重感自天际压迫过来,来加强画面的纵深感,突出表现空气的流动性,使平面的空间在它们表现力的作用下变得更加有深度。地面上金**与粉绿色起伏着的植物,藉由笔触本身的生命力来表达它们那种摇动着、蜷曲着的生长面貌,暖色与冷色的对比、轻重与形状的对比,不但使得我的画面形成结实的构图,而且统一着整个画面,从而使得整个画面中的事物呈现着一种生命力的动势感。之前我总是深思着我要以什么样的心情去表达我画面中的事物,毕竟人的情绪在一段时间内并非都是那么稳定和易于用理智驾驭,经过我这次静心刻画一个个细节时发现,让自己真正进入画面里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策,即内心与对象达到真正情感的融合。这关系到画面中事物的结构与色彩的表达,也不如说是情感的表达。
三、创作后期的所得
绘画里面有两件重要的事:一个是视觉,一个是心灵。但此两者在绘画中却必须要调和一致才行,所以作为绘画者,一方面要用自己的视觉来观看自然,另一方面,要用自己的心灵的逻辑来统驭个人的感觉。这样才能将此二者和谐地的表现出来,以达到自己所要表达的目的。我通过创作《郊外的田垅》来阐述自己对油画中构图与色彩的想法和理解。在创作过程中我的论文始终围绕创作进行,详细记录创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最终使得论文与创作达到文图合一的效果。
创作过程结束了,但是这个过程给予我所得的快乐挥之不去,在这里有段我个人很喜欢的话,也算是对我创作时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的最好诠释。梵高关于“艺术家的命运”的话:“人跟自然格斗不是简单的事情,我虽然无法知道自己未来的成功,但唯一确定的是,有人成功,也有人失败。假如空白的画布笑你没有精神的时候,跑上去提起笔大胆地画下去。空白的画布好像会对你说:你什么都不懂。你们不知道那空白的画布多么令人失去斗志,许多的画家都很怕空白的画布,可是一方面,空白的画布是怕毅然面对画布的真热情的画家的”。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话语给予了我个人时有的无奈之下所面临的毫无生机的画面时以莫大的勇气和信念。通过毕业作品《郊外的田垅》,使我渐渐明白了:起初努力描 摹 的自然都是劳而无功,所画的一切都不对头,当我平静下来,凭借自己的调色板进行创造性的描绘时,自然反而顺从起来了,并随着我的笔触渐渐出现在我的画布之上。当同学看到我的创作画面还以为我是臆想出来时,我只能回答他们说,“不是的,是凭借我的记忆”。这种对油画中构图与色彩的自觉的喜悦的获得确实是我以前所不曾有的。
文森特·凡高的绘画是以绚烂的色彩、奔放的笔触表达狂热的感情又不失引人深思的象征内涵而为人们熟知的。凡高开始其艺术生涯的年代正是西方绘画艺术在诸多层面都发生根本性变革的年代,而色彩的解放就是其中最明显且极具本质影响的变革之一。印象主义画派受西方现代光学发展的影响和启发,主张室外作画,注重外光分析,追求瞬间光色印象的表现,把文艺复兴以来的静态的色彩再现转变为动态的色彩再现。而凡高从印象主义出发,并超越印象主义,将这种动态的色彩再现发展到由主观体验所控制的感情色彩的表现,从而成为现代绘画色彩全面解放过程中的不可或缺的环节和有着重要的影响及意义。
一、凡高绘画中的色彩语言的形成
凡高油画作品中的这种强烈的情感色彩也并不是在他刚开始其艺术生涯时就具备的,他对于自身这种感情色彩本质的觉醒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它的形成首先是与凡高那苦难的人生经历、独特的性格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凡高1853年出生于荷兰的一个新教牧师家庭,他早年做过职员和商行经纪人,还当过矿区的传教士。他充满幻想、爱走极端,在生活中屡遭挫折和失败,最后他投身于绘画,决心“在绘画中与自己苦斗”。
凡高在学画的初期,感受到德拉克罗瓦绘画的“头脑里的太阳和心中的风暴”的强大震动和滋养,他也分外敬重米勒,他朴素而充满强烈的宗教意味和道德意识的绘画艺术,引起了凡高的强烈的感情共鸣。在他学画的早期就大量临摹了米勒的印刷品。虽然后来的艺术风格已经与米勒大异其趣,但他仍然梦想着画一件像米勒一样深深触动人们心灵的作品。《食土豆的人》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品,在画中表达了自己对跟他一样生活在苦难之中的农民的同情和尊敬。在绘画表现上重视农民形体和姿态的塑造、环境氛围的营造,以粗犷的笔触,浓重的色彩去填充他的画稿。颜色由于反复涂抹,显得厚重混浊,缺乏透明度。
很明显,这一时期光和色彩并不是他关注的重点,它所追求的这种“真实”也并不是学院式的视觉再现的真实,而是一种他的主观感受的真实。就像在给他弟弟泰奥的信中所说:“如果我的人物是准确的,我将感到绝望,你应该明白,我不愿意他们是学院式的准确……这些话告诉我们,凡高的绘画从一开始就有着非常强烈的主观表达的意识,这种主观感情的表达并不是通过色彩来实现的,但这种情感倾向使他得以牢牢把握住自己以后的发展方向。
不可否认,凡高作品中这种强烈的情感色彩表达的形成得益于印象主义画派的色彩理论和实践,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凡高在荷兰期间——即在正式接触印象主义画派之前——就已经(即使仅仅是在直觉上)认识到色彩解放的可能性。“色彩自身就能表达某种东西”,这是1885年,也就是他创作《食土豆的人》的这一年,他在他所居住的荷兰小村期间所写下的。
1886年是凡高绘画艺术的一个转折点。这一年,他来到法国巴黎,被印象主义画风中的那种明亮且极具动感的色彩所吸引。在印象主义绘画光色理论和实践的启发之下,他逐渐改变了他的色彩感觉方式,由以前的那种传统的静态的色彩感觉方式转变为印象主义画派的动态的色彩感觉方式。色彩感觉方式的改变,大大地改变了他的绘画作品的面貌。他兴奋地说:“……法国的社会指导着我的思想,显得这么有益,非常有益,也有益于全世界。”他抛弃了荷兰时期的那种灰褐色调子,画面色彩开始变地鲜亮起来。原来画面中一直保持着的黑色不见了,也没有了灰色和褐色,画面所呈现出来的是印象派并置笔触的红黄蓝三个原色和由他们混合而成的绿色、紫色、橙色,特别注重色彩中的补色关系。
凡高从印象主义绘画中吸取自己所需要的营养,但是他从来都没有像印象主义画家那样完全沉溺于光与色的表现之中。就像我们前面所讲的,凡高是一个有着强烈的主观表达意识的艺术家,他的绘画不是为了再现视觉的真实,而要表现他对事物的真实的感受和自己的感情。这种强烈的自我表现的愿望和他心中所蕴藏的那股强烈的激情,使他必定要抛弃荷兰画派的那种灰色调子,也注定他会迅速远离印象派。凡高几乎在接受印象派的同时就已经开始对印象派的绘画理论产生质疑。他们在实现视觉的真实,追逐光与色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感情的表达,这与凡高那充满主体意识的精神状态相去甚远。凡高的绘画中独特的审美力量并不单单是视觉印象的强烈,而还有蕴涵在视觉因素之中的情感体验的深刻。在他给泰奥的信中曾明确提到这一点:“我在巴黎所学到的东西现在离开了我。我恢复了在我知道印象派之前我曾有过的理想,如果印象派画家不久就指责我的创作方法的话,我不会感到惊讶。因为滋养我的创作方法的,与其说是他们,不如说是德拉克罗瓦的思想。因为我并不力求精确地再现我眼前的一切,我自由而随意地使用色彩,是为了更有力地表现自我。”凡高不再满足于像一个印象主义者那样仅仅去表现自己的感觉色彩,而是将色彩看作是非自然主义的表现因素的直接工具,看作是精神领域(诉说人类命运的真相)的预言者,试图在色彩和感情之间找到一种契合的方式。
凡高通过各种色彩实验来研究色彩强度增加和减弱的自然规律,但是他的目的并不在于这些研究和实验本身,而是为了挖掘色彩自身所具有的那种强大的表现力。他对他的这种探索的前景充满了希望,在给他弟弟的信中说到:“我相信,一个新的色彩家画派将会在南方扎根,我越来越感到北方画家们只是把他们的理想寄托在用笔功夫和所谓的绘画性上,而不是依赖色彩本身来表达事物。”的确如他所说的那样,一种新的和感情紧密结合着的色彩表现形式开始出现在他绘画作品当中。他于这个时期所创作的《向日葵》、《夜间咖啡馆》以及众多的肖像作品中,可以明显地看到这种强烈的情感色彩的存在。凡高从自然物象中抽取颜色,然后通过色彩的对比或交融,来增强色彩的精神性,使颜料和深藏于心的真实感情达到了直接的重合。这不只是一个如何使用色彩的技巧问题,而是色彩观念从物到人的色彩本质的一种深刻变化。
二、凡高情感色彩语言的表现
从印象主义到后印象主义,凡高发展了一种有着清晰运动感的线条和强烈色彩的绘画表现形式,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情感色彩语言。因为,不论是古典主义对色彩的静态观念(固有色),还是印象派对色彩的动态观念(条件色)的认知,都只是把色彩作为观察的结果来表现,有意无意中阻隔了心与物的直接通联,而凡高则把动态的色彩观念引向观察过程本身的表现,这样,他就在绘画中真正引入了心灵世界的直接表达。
凡高绘画作品中的色彩具有明显的象征性倾向,这是他的情感色彩语言的特殊性之一,也是他与印象主义画家在色彩运用上的本质区别。色彩在印象主义者那里多半还只是一种物性表面的光色存在,只是对客观世界的光色变化进行“准确”描绘的手段。他们看重的仍然是色彩视觉的真实,并不关注色彩所具有的情感及象征意义。而凡高由于强烈的主观表达意识的介入,往往使色彩具有某种暗示性的力量。凡高对于色彩的暗示性力量有着浓厚的兴趣,在这方面他可能是受到了德拉克罗瓦有关色彩理论和实践的影响,他说:“我不知道在我之前是否有人谈过示意性的色彩,德拉克罗瓦和蒙蒂切里虽未谈及过,却实践过。”
凡高对于色彩的这种暗示性力量的运用,突出地体现在他的那幅《夜间咖啡馆》中,他说:“我在《夜间咖啡馆》里用红色和绿色表现人类的可怕的情调。这些色彩,不是呆板的按照现实主义立场的字句来说,是眼睛的欺骗者;而是一富暗示性的色彩,他表现出人们火热的情绪活动。”《夜晚的咖啡馆》是由深绿色的天花板、血红的墙壁和不和谐的绿色家具组成的梦魇。金灿灿的**地板呈纵向透视,以难以置信的力量进入到红色背景之中,反过来,红色背景也用均等的力量与之抗衡。这幅画,是透视空间和企图破坏这个空间的逼人色彩之间的永不调和的斗争。结果是一种幽闭、恐怖和压迫感的可怕体验。作品预示了超现实主义用透视作为幻想表现手段的探索。能有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一方面是熟练地应用了透视技法,但更主要的是由于画面中的极具暗示性、精神性的色彩关系的组织运用。凡高的创作始终是以一种感情上的“现实主义”为目标,是一种感情的集结和疏导,由此而产生的情感色彩形式往往显得更为单纯和强烈,因此具有更强烈的情感影响力。
笔触和色彩的密切结合是凡高情感色彩语言的另一主要特色,他将印象派的色点发展成色线,他的这种色线不再仅仅服务于形体,它本身就是画家的感情的一种直接的表现。他画面中的无处不在的跳跃的、疯狂转动的笔触和着那饱含感情的色彩,暴风雨般地铺陈在画布上,形成一种强大的精神和视觉冲击。
三、凡高的色彩表现对现代绘画的影响及意义
从历史的角度来讲,凡高的作品中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其强烈的个性和在形式上的独特追求,远远走在时代的前面,的确难以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但凡高的绘画中独特的审美力量并不单单是视觉印象的表述,而是蕴涵在视觉因素之中的深刻情感体验、表现,以求达到实实在在的真实。在人们对他的误解最深的时候,正是他对自己的创作最有信心的时候。
综上所述,凡高及后印象主义绘画偏离了西方客观再现的艺术传统,建立了自己独特的审美原则,引发了两大现代主义艺术潮流萌芽,即强调结构秩序的抽象艺术(如立体主义、风格主义等)与强调主观情感的表现主义(如野兽主义、德国表现主义等)。在艺术史上,后印象主义被称为西方现代艺术的起源。
同时凡高也以自己的艺术实践,向后来的画家展示了色彩自身所具有的强大的精神表现力,为他们的进一步的探索指明了方向。以马蒂斯为代表的法国野兽派画家以及德国的表现主义画家在绘画中更加全面地展开了对色彩的情感本质力量追求,从而实现了现代情感色彩本质的全面解放。
■一意识和潜意识
所谓意识,是人所特有的反映客观现实的高级形式,是人有目的的自觉反映;这种反映,主要表现在认识活动上,即“意识到”的活动上。而所谓潜意识,一般是指不知不觉的、没有意识到的心理活动,不能用言语来表述的。意识是内心里的推理和思考,它会分析各种资讯和数据,意识是经验发展的结果。但潜意识不会思考和推理,它只会本能地对基本情绪做出反应。如果将人的心里比作一棵树,那么露出泥土我们见的到的,感觉的到的树枝树叶乃至果实是意识而藏在泥土之下我们看不到的,感觉不到的那个错综复杂的根叫做潜意识, 泥土之上会长什么样的枝叶,结什么样的果基本取决于泥土之下的种或根。
伟大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意识是与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它包括个人现在意识到的和现在虽然没有意识到但可以想起来的;而无意识则是不能被本人意识到的,它包括个人的原始的盲目冲动、各种本能以及出生后和本能有关的欲望。这些冲动、本能、欲望,与社会风俗、习惯、道德、法律不相容而被压抑或被排挤到到意识阈之下(所谓意识阈,是指能否意识到的分界线),但是,它们并没有被消灭,仍然在不自觉地积极地活动着,追求满足。所以,无意识部分是人们过去经验的一个“大仓库”。由于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具有这样的性质,所以人们把他的无意识称为“潜意识”或者称为下意识。
同时,弗洛伊德把潜意识(无意识)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意识只占一个次要的地位。他认为,“精神过程本身都是潜意识的”,他反对把心理学说成是“意识内容的科学”。他不但认为,“有意识的精神过程只不过是一些孤立的过程”,而且还认为有一种“类似潜意识的思维、潜意识的意志这样一种东西”。弗洛伊德甚至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应该是人的各种潜意识的精神过程,心理学应该是潜意识(无意识)内容的科学。
潜意识是人类原始思想,包括遗传,童年的经历, 过去深刻的回忆和创伤等。潜意识本性是活跃的,不安分守已的,在意识薄弱时,潜意识便闯进意识的领域。
二绘画史与潜意识
谈到潜意识与绘画艺术的关系,我们认为潜意识在西洋画中有更为突出的表现,特别是后期油画中。众所周知,中国传统儒佛文化始终讲的是“谦和,含蓄,忍让,内敛”等,特别在情感方面是要求克制人的深层本质意识即潜意识的。比如前些年,中国男人的爱情老被形容为“保温瓶”--内热外冷,所以说中国民族文化多少是一种带有压抑色彩的文化,潜意识在中国画中的表现当然是存在的,但是显然在西洋画中有更为突出的表现。
另外,从艺术发展进程可看到强调近代油画的理由。总结出"生物进化论"的西方人,却没有总结"艺术进化论",但他们的作品的演变,展示了这方面的发展。艺术史进程的情况是复杂的,在一个时代之中,甚至在同一个潮流之内,有"前卫"也有"后卫",总是会有许多种不同的风格在同时发展,互相影响。艺术风格的更替也不会象电脑产业中"奔腾"淘汰"486","WINDOWS"淘汰"DOS" 那么简单明了。
艺术家通过绘画表达意识,便会有个绘画作为传达媒介的表达能力与表达范围、艺术的手段与目的的相互关系的问题存在。艺术手段发展不成熟,艺术意识就无法被表达清楚,艺术意识是随着表达媒介的逐渐成熟而得以被充分传达与展开的,而当意识或潜意识超越了此手段所能传达的范围,便会出现意识或潜意识被传达得迷糊不清或残缺不全的情况。我们再以这个关系来考察西方艺术史,便会得出这样一条线索:十三、十四世纪之前,西方油画家们挣扎着如实描绘自然界,以图驾驭绘画这个工具,这是油画的萌芽、雏形阶段,再现自然的愿望显得困难;;十五、十六世纪,画家们已能很好地掌握绘画技巧,已具备了完整的造型能力,但并不很熟练,工作仍很拘谨,这是油画的发展阶段;到十七世纪,油画达到了它的成熟阶段,这便是巴洛克时期。在这个时期,画家的技巧娴熟完美,艺术的手段与画家的理念达至完美的和谐。
而从二十世纪初开始,西方绘画已经进入了我们所界定的“现代艺术”范畴,绘画技巧已降到次要地位,取而代之的是绘画的形式。画什么并不重要,而重要的是怎么画。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社会文明的进步,思想界各种学说的兴起,给已被照相术搞得不知所措的画家们注入了新的兴奋剂。以莫奈为代表的印象派虽然还在摹仿自然,但它已经逐渐抛弃了自然的外表,而有目的的去深究自然的内核;塞尚、凡高、高更则逐渐走出印象派的趣味,更多地去表达他们对客观世界的主观看法;毕加索是一个独树一帜的人物,他的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变化的艺术风格则是他大脑思维能力从有意识至无意识渐变的外在写照。我们可以从至上主义、立体主义、未来主义、野兽派、抽象主义、行动画派等众多繁杂的艺术现象中清楚的看到这样一根主线,即;绘画题材逐渐萎缩,客观世界已不再是画家们关心的主题,他们关注的是自己主观的内心情感。这样一来,失去摹仿对象的绘画,不得不从画家内心世界寻找灵感,“寻找自我”成了画家的口号。与写实绘画不同的是,现代派作品具有某种“不完全表达性”,画面没有具体的形象,没有明确的表达意图,模棱两可、辞不达意,使看惯了写实绘画的人十分茫然。我们了解到,这正是艺术家的潜意识在画面上的自然流露。(俄罗斯现代艺术家康定斯基感叹只有音乐完全摆脱了摹仿,是最纯粹的艺术方式。而绘画,或多或少总要受到现实因素的干扰。)纵观西方绘画的发展,总的框架是形式上由写实到写意的演变、具象朝抽象发展,而思维方法上就是意识转变为潜意识这一过程。
关于油画中色彩的明暗与冷暖运用思考论文
摘要作为我国最常见的绘画表现形式,油画凭借着自身的写实性以及艺术性而获得了人们的喜爱,并具有较为广泛的市场前景。事实上,画家在油画创作过程中为了表现自身的情感往往加强了对于色彩明暗以及冷暖的运用。本文基于此,着重论述色彩冷暖、明暗在油画绘制过程中的运用,并就色彩的运用所起到的作用进行了论述,最终为我国油画艺术的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油画;色彩;明暗;冷暖
画家在进行油画创作的过程中,为了增强画作的对比性并抒发自身的情感,往往加强了对于色彩的冷暖与明暗的合理运用。事实上,色彩的冷暖与明暗往往具有明显的关联性,且其在运用的过程中不仅实现了画作内容的丰富性,还能够体现出画作内在的情感寄托。本文基于此,着重论述画家在油画创作的过程中,如何进行色彩冷暖、明暗的搭配,并就色彩运用所起到的效果进行表述。
一、明确油画主体
在进行油画创作的过程中,为了确保色彩冷暖表现具有多样性,需要画家明确画作主体环境。一般而言,绘画对象的冷暖变化会受到外在因素以及光源照射角度的影响。诸如在白炽灯光的照射下,物体的受光面往往会呈现出冷光色的效果,而背光面则出现偏暖色的色彩效果。基于此,绘画者在进行作品创作时往往需要对光源的'来源以及角度进行预估,从而实现了绘画色彩的正确选择,确保作品的写实性更高。
诸如白墙在太阳光的直射下往往会呈现出偏橙色(**)的暖色效果,但是物体的投影部分则呈现出冷紫灰的效果。不仅如此,墙面即使处在相同的阴影,其所表现出的冷灰调仍旧具备多样性。事实上,这种冷调的变化尽管不受画家的主观控制,但是其与绘画者的心理以及生理视觉角度具有较为密切的关联。绘画者在进行油画创作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对色彩的多样性进行把握,还需要确保整个画作的色调保持协调统一。
二、加强对优秀作品创作思想的学习
通过对油画作品进行对比分析不难发现:不同时期、流派的油画作品对色彩的处理方面存在着差异性。为此,绘画者在进行油画创作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于各流派以及各时期著名画作的创作思想进行了解以及临摹。
在印象派之前,画家在进行油画创作的过程中往往注重色彩的明暗状况,而对其冷暖色调则较为忽略。以伦勃朗油画作品为例,其在创作的过程中往往借助“光”这一元素抒发自身的情感,并加强了对于色彩明暗、冷暖对比的运用,从而增强了画作的戏剧性。事实上高亮度光线的运用,能够有效地突出作品的主题,并进一步增强了画作的空间感。以其作品《夜巡》为例,其在绘画创作时就借助光线手法突出表现了几个人的身体,并将另外部分的人员安放在阴暗背景之中。这种色彩的明暗对比在一定程度上凸显出了作品中的戏剧性以及深邃性。此外,在该画作中,小姑娘裙子的米**、库克上尉军装的黑色,在一定程度上都为整幅画作的平衡性以及过渡性起到了推动作用,并增加了画面色彩的层次感以及多样性。
印象派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油画在创作过程中的色彩对比运用。印象派在绘画的过程中更加偏爱对于条件色的运用,注重色彩表现。不仅如此,印象派的画家在作品创作的过程中更加注重绘画与光学关系的研究,并注重运用色彩对比、冷暖、互补等方式进行画面色彩的凸显。
以雷诺阿的油画作品《阳光下的女人体》为例,画家在进行创作时,选用绿色、蓝色进行人体颜色的填充,但是这种有违常规的用色方法却凸显出画作的美观性以及协调性。不仅如此,雷诺阿还借助冷暖色彩的对比使用,从而凸显出阳光的光感,实现了阳光色彩的真实性。
除此之外,在画作中的暗面采用了较多的冷灰色,这一色彩的运用主要是为了凸显出树荫的斑驳。而雷诺阿在阳光的表现上也动了小心思,采用少量的暖色可表现出树叶缝隙下的阳光。事实上,这种鲜明的颜色对比能够凸显出整个画面的趣味性。
总而言之,印象派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优化了创作中色彩的明暗对比状况,而更多地关注到色彩冷暖的应用,从而突出了主观色彩感受的主导地位。
三、融入画家独特的个性
在油画创作中,为了确保油画色彩明暗、冷暖的合理运用,画家还需要加强对于自我个性的运用,从而确保画作中的色彩效果能够反映出观者情感。一般而言,油画作品中的冷暖色调能够引导观赏者对画家情感的了解,成为画家表达自我情感的媒介。这种色彩运用的方法实现了主客观的完美结合,故而能够充分展现出画家的情感,引发观赏者的共鸣。
此外,画家的情绪往往与油画的冷暖色存在明确的关系,但是如果画家完全凭借主观进行色彩运用,往往会导致观赏者无法产生共鸣。基于此,画家在色彩明暗、冷暖的运用过程中需要确保色彩的统一以及变化性,确保画面反映出人们的共感,从而帮助观赏者对于油画魅力的欣赏。
四、色彩明暗与冷暖应用的注意事项
为了确保绘画者能够创造出高品质的绘画作品,需要其在油画创造的过程中加强对于色彩明暗以及冷暖方式的运用。此外,为了确保各项作业效率的提升,工作人员需要遵循油画创作的相关事项。关于色彩明暗与冷暖应用于油画的注意事项,笔者进行了相关总结,具体内容如下。
画家在进行油画创作之前,需要对画作的色调进行明确,并对主体、背景的冷暖色彩处理状况进行确定,并选择正确的观察方法。在这一过程中,作业人员需要对绘画对象的整体以及对此物进行观察,并通过对比方法进行判断,合理确定各画面的关系。事实上,物体的色彩往往会受到光源色的影响,故而画家需要对光源色进行分析。一般情况下,在冷色光源的影响下,画作的亮部呈现出冷色,但是其暗部则呈现出暖色,反之则不同。
基于此,在画作处理的过程中需要在固有色考量的前提之下,加强对于环境分析探讨,从而实现了环境色与固有色关系的协调、一致,并凸显出冷暖色调的韵律感I实现整个画面的和蒜裔在这一过程中,绘画人员若无法对光冷暖色进行明确划分,其可以依据两个色彩的强弱程度进行相关的划分作业。一般而言,早晚的日光、火光、灯光等色调都为暖色系,而中 -午的阳光、天光等则属于冷光系列。
结语
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油画创作质量的提升,相关的人员需要在实际的作业过程中强调油画色彩的明暗以及冷暖。本文基于此,分析、探讨、明确油画主体,加强对于优秀作品创作思想的学习,融入画家独特的个性,并就色彩明暗与冷暖应用于油画的注意事项进行论述。笔者认为,随着相关措施的落实到位,我国的油曩裂作必将获得长足的发展,并由此促进相关的取得,确保我国的文化艺术事业的长足发展,满足社会居民的文化艺术需求,有助于促进我 。
参考文献:
1]杜昱兴,浅析色彩的明暗与冷暖在油画中的运用U]美与时代(中),2015(7)
[2]杨浩石论油画艺术中的主观性色彩Ⅱ]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
[3]王霄塞尚的色彩造型观念对油画写生教学的启发Ⅱ]美术教育研究,2012(5)
[4]盛梅冰,戚灵岭,张春华论欧洲油画中协调性的色彩表现U新美术,2012(5)
[5]张华清谈油画色彩写生训练U]南京艺术学院学报,1985(2)
6]马克油画风景写生教学谈D]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