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读本篇,深深地被作者的爱国热忱所感动。在深秋的寒夜,一位六、七十岁的老人,带病登城巡视,回望中原那一大片被金人夺去的土地,不能收复,南宋小朝廷也岌岌可危,他的心情沉重而且惆怅,那又怎么办呢?一味地借酒浇愁吗?不,他还要“与客习射”,走马练武,于是就出现了“叠鼓闹清晓,飞骑引雕弓”的场面,“将领岳德,弓强二石五斗,连发三中的,观者尽惊。”词作者曾为抗击金兵立下汗马功劳,现在年事已高,还想与客走马比武,以振当年雄风,却又“偶病不能射”,感愧老病,不能报效祖国于疆场,只好回首长望北方的云中郡,那魏尚和李广奋勇抗击匈奴的土地。作者不是一般地悼惜流年,感叹病老,而是热切地关注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只因为报国有心、回天无力而抱愧和感喟。虽有力不从心的悲慨,却仍然豪气逼人,给人以激励和振奋。
上半阕前四句写“霜降”、“碧天”、“秋事”、“西风”、“梧桐”,表明到了深秋,气候已经开始寒冷起来。“起瞰”三句,写作者年老偶病,在大风之后的寒夜,登上高城,遥望北方大片沦陷了的土地,无奈与客同饮,借酒浇愁,说的是作者在特定背景中的活动。“叠鼓”二句写武士操练、演习骑射的热闹场景:天将破晓,鼓棰小击,声声细密而急促;闹鼓声中,武士飞马上场,拉弓搭箭,射向目标。这是多么令人振奋和跃跃欲试的场面啊!以上写的都是客观的景物和事象,却又处处表现着作者的内在心情和心理。如:写秋寒以表现作者的老病忧国;写“起瞰”、夜饮等活动,以表现作者的国愁;写骑射活动场面,以表现作者的爱国豪情和民族自强的精神。景中有情,象中有意,所以才能写得情景历历,意象生动,境界鲜明。
下半阕抒发议论,但那议论都被情感化、形象化了的,而且设客争笑问难,生活气息极浓。所发感慨,同上半阕写出的时令、气候、活动场景紧密相连,所以毫不感觉突兀。“岁将晚”以下七句,说作者已到垂暮之年,有位客人同他说笑话,问他这个病弱的老人:你平生的豪迈气概跑到哪里去了?你往昔奔马骑射为谁争雄,还不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今你哪能比得酒筵上的武士,举手拉弓,弦声响处,便见有双雁从远空堕落。结尾“老矣”二句,作者回答了自己因年老力衰而不能为国效力,抒发了“真堪愧”的悲凉、痛苦心情,然而他还在“回首望云中”,向往历史上抗击异族侵略者的爱国志士。
(一)、日本民歌
日本位于亚洲东部,是太平洋西部的一个岛国。它与我国隔海相望。日本的民间音乐十分丰富多彩。日本音乐多与戏剧等其他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并成为戏剧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如谣曲是古典剧逗能剧地的一个要素,义太夫调是大阪木偶戏的音乐,常盘津调、清无调是日本歌舞伎的音乐。日本的民歌同日本人民的劳动、日常生活、宗教祭祀和民间的风俗紧密联系在一起,反映出日本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日本民歌按体裁可分为10类:田歌、场地歌曲、山歌、海歌、作业歌、路歌、祝贺歌、节日歌、游戏歌、儿歌。`
日本音乐受我国传统音乐的影响较大,特别是受五声调式的影响,因此日本民歌的显著特点是多运用五声音阶性质的调式。日本民歌的五声调式可分为无半音调式和有半音的五声调式两种。
如无半音调式有:Sg5M=Z
律调式: 5 6 1 2 3 5 民谣调式: 6 1 2 3 5
有半音调式的有:
都节调式: 3 4 6 7 1 3 琉球调式: 1 3 4 5 7 1 作品赏析
《拉网小调》
顾名思义,《拉网小调》是日本渔民的拉网号子。日本周围环海,国土又呈四个大岛和若干小岛,渔业发达。渔民在海上捕鱼是跟大海及风浪搏斗,有捕获鱼群的喜悦,也有许多风险,这种生活使他们性格坚毅豪迈,也对命运把握不定,所以难免又有些迷信色彩。这首歌的实际内容并不多,但生动地体现了海上渔民的生活情景。大量的虚词、语气词、半说半唱的逗喊号地表现了拉网时的紧迫节奏。
这首歌在我国也曾广泛传唱,有些歌唱家以此歌作为自己的代表曲目。
(二)、印度尼西亚民歌
在亚洲大陆与澳洲大陆之间,太平洋与印度洋浩瀚辽阔的洋面上,有上万个大小岛屿组成的,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那就是美丽的千岛之国—印度尼西亚。印尼是一多民族的国家,共居住着100多个民族,历史上印度、中国、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都有过经济、文化的交往,近代又长期成为荷兰的殖民地,由于种种原因,印尼音乐的形态多种多样。在印尼人民的生活中,音乐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在中爪哇发展并流行于全爪哇岛和巴厘岛的一种叫做逗佳美兰地的音乐,印尼人民视加美兰音乐为国宝,在世界上(特别在西方国家中)也有很大的影响。
佳美兰音乐使用二种音阶。一种叫逗斯连德罗地的五声音阶;一种叫逗佩洛洛地的七声音阶。印尼歌曲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流行于西爪哇的传统歌曲逗邓邦地。它分为大、中、小、3种类型。不同类型的歌曲,表现其特定的内容,如爱情、思乡、道德等,:逗邓邦地的节奏缓慢,曲调一般带有伤感孤寂的情调。到了近代,在印尼各地流行着一种叫逗克龙宗地的歌曲。它是一种受西方文化影响而发展起来的歌曲形式。16世纪,葡萄牙人因战败而成为荷兰人的俘虏,居住爪哇各地,在他们中间传唱一种叫逗法多地的葡萄牙民歌,在印尼人民中流传,并与佳美兰音乐和邓邦歌曲的一些因素融合,从而形成了克龙宗歌曲的风格。著名的《梭罗河》、《椰岛之歌》、《莎丽楠蒂》等就是克龙宗歌曲。>)
作品赏析
《星星索》
星星索是一首印尼苏门答腊中部地区巴达克人的船歌。巴达克的主要分布有苏门答腊中部和北部山区,大多数聚居在多巴湖的周围。他们主要从事农业,这里湖水清澈,风和日丽,阳光明媚,巴达克人经常在湖上泛舟歌唱。星星索是划船时随着浆起落节奏而发出声音。
(三)、俄罗斯民歌
俄罗斯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原始氏族公社时就出现了崇拜偶像的仪事歌曲。这种歌曲与一定的祭祀仪式结合在一起,或是表现婚丧内容,或是欢乐的歌舞,或是哀伤的哭腔,以后又产生了仪式歌曲以外的抒情民歌。俄罗斯民歌在15至16世纪渐完善和定型,并形成 了其独特民族风格。俄罗斯民歌体裁众多,最曲型的是逗悠长歌地。这种歌曲的旋律自由宽广,调式交替变更,节拍节奏灵活,单声部和多声部结合。此外还有仪式歌曲、历史歌曲、叙事歌曲、颂歌等。仪式歌曲主要反映人民的生活习俗,如婚礼歌,是由新娘的亲属,女伴们唱的,表示离别之情。像《飞去的燕子》就是这类歌曲。抒情歌曲以反映爱情为内容,旋律优美,并多采用二声部或三声部,或一人领唱众人合唱,歌手们可自由选择声部自由组合,并可随时调整,以保持声部的均衡,如《渔夫之歌》。这首歌声部采用富有特色的俄罗斯自然小音阶,低声部采用旋律小音阶,旋律抒情。有名的叙事歌曲有《儿子战死在疆场》、《一个果园绿丛丛》等,常用四声部合唱形式,且有明显地庄严肃穆的色彩。
1、《三套车》
这是一首反映俄罗斯劳动人民贫困生活经历的民歌。我国民歌《脚夫调》、《长江苦》等与之近似,也表现了同样的内容。这首歌调式为和声小调式,4/4拍分节歌形式。歌曲以中庸的速度和忧郁的音调,诉说着人世间的不平。歌曲共有三段歌词,第一段词是以叙述者的口吻唱出的,第二段是乘车人的问话;小伙子你为什么愁,为什么低着你的头看第三段是赶车人道出积郁在心中的苦闷,这一段旋律以变奏的手法冲向高音区,形成全曲的高潮,而后歌曲又重新回到前面的旋律上来,并反复着这一音调而结束全曲,表现出一种悲哀和无奈的叹息。
2、《伏尔加船夫曲》
这首歌曲反映出伏尔加河岸边纤夫的痛苦生活,歌曲的性格沉重,粗犷而富于反抗精神。此曲为4/4拍,调式为自然小调,适合于男低音演唱。俄罗斯杰出的男低音歌唱家夏利亚平对这首歌的艺术处理深入细致,使这首本来只是在民间传唱的歌曲,艺术形象更加完整,他采用极好声音控制力从弱到强再到弱的演唱处理手法,十分形象地表现出纤夫拖着沉重的货船由远到近,又由近到远的情景,经过夏利亚平的演唱这首歌已流传到世界各地,并成为一首世界名曲。
(四)、英国民歌
英国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的简称。人口的80%是英格兰人,还有苏格兰人,威尔士人和爱尔兰人等。居民多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历史上英国和爱尔兰曾居住着凯尔特、朱特、盎格鲁、撤克逊和诺曼等民族,国世纪时法国北部某些地区也曾辖属于英国。爱尔兰独立后,英国与爱尔兰仍有不少微妙联系,因此英国音乐文化较为复杂。英国民歌是七声自然调式,还有很多是五声音阶的调式,曲调具有哀愁伤感的特色。英国的民间乡土音乐还有盎格鲁、撒克逊人的风俗习惯和基督相结合垢特色,有圣诞颂歌逗凯罗尔地和在节日里围着花柱跳舞的摩里斯舞曲。I
苏格兰、爱尔兰和威尔士的民间音乐独具特征,以至一直吸引着像海顿、贝多芬、格林卡等许多卓越的音乐家对这些民间音乐的兴趣。在英国、苏格兰的民间音乐中,叙事体裁有着重要意义,苏格兰民间音乐的特点是以五声音阶为基础的调式,旋律丰富,节奏明显。爱尔兰民间音乐的调式是采用七声自然调式为基础的,其中五声音阶的因素明显突出。爱尔兰民歌中有很多独特的五拍子和拍子节奏,从中可看到古老说唱所留下的痕迹。
作品赏析
《友谊地久天长》
这首民歌是苏格兰民歌中的佳作,由于这个曲子出现在美国40年代影片《魂断蓝桥》里,使这首歌曲在世界范围内已家喻户晓。这首歌还有一个名字叫《一路平安》,人们习惯在和朋友告别时演唱这支歌。这首歌的歌词是由18世纪苏格兰著名的诗人罗伯特•彭斯根据原苏格兰古老民歌《过去的好时光》而写的。歌曲为2/4拍,采用典型的苏格兰五声调式写成。歌曲分为AB两段,前八小节是A段,B段是副歌部分,歌曲结构规整,节奏鲜明,其特点是以附点的节奏型贯穿全曲。这首歌曲的旋律优美婉转,情感丰富,歌词纯朴自然,深切感人,歌曲还通过副段重复的歌词,更加渲染了分别时依恋不舍和分别后思恋之情的气氛,此歌唱出友谊地久天长的主题。这首歌还有三拍子的记谱,**《魂断蓝桥》中就是以三拍子的圆舞曲出现的。
(五)、意大利民歌
意大利人的性格热情豪放,喜欢歌唱,意大利的音乐有着悠久的传统,也是美声唱法的发源地。意大利民歌美丽动人,丰富多彩,按地区可分为南部、北部、中部和撒丁地区。南部的民歌特点是曲调清晰,采用小调式,节奏自由,曲调高亢。北部曲调以三和弦的和弦音为主,调式为大调和小调,曲调华丽而富于装饰性,常常有加复调的合唱,节奏型严格,多为分节歌形式。中部地区的民歌曲调华丽,富于装饰,节奏有严格的和自由的两种,撒丁地区的民歌有复杂的多声部结构的四重唱,歌唱以领唱开始,其它声部只唱衬词,歌手嗓音深沉,曲调华丽,多装饰音,近似西班牙和阿拉伯风格。
意大利民歌的种类有:船歌、恋歌、牧歌、叙事歌、情歌、小夜曲、饮酒歌等,意大利民歌流利生动,极富歌唱性和浪漫色彩。
作品赏析
1、《桑塔•露琪亚》
这是一首著名的意大利逗船歌地。船歌是一种声乐体裁,在意大利各地都有。《桑塔•露琪亚》是一首由意大利作曲家科特劳按民族风格创作的歌曲,这首歌采用了3/8拍的节奏,突出了船歌的特点,给人以一种水面上起伏晃动的感觉。歌曲采用了大调式音阶,用分节歌形式写成。这首歌配有伴奏,适合于用吉它伴奏,传说桑塔•露琪亚是一个女神的名字,她是美丽幸福的象征。桑塔•露琪亚是首爱情歌曲,歌曲表达了人们热爱生活和呼唤爱情的主题。这首歌的节奏充满活力,旋律优美婉转,歌调和唱词结合紧密,是一首美丽动人的歌曲。它受到世界各国听众的喜爱,也是男高音歌者喜欢的曲目之一,可谓逗雅俗共赏地。
2、《重归苏莲托》
这支歌不仅是一首著名的意大利民歌,也是男高音歌者最喜欢演唱的独唱曲之一。其实这首歌是由意大利人詹巴第斯塔•德•库尔蒂斯、埃尔内斯托•德•库尔蒂斯兄弟俩创作的,弟弟埃尔内斯托•德•库尔蒂斯曾写了很多拿坡里歌曲,《重归苏莲托》是最著名的一首。
拿坡里是个海滨城市,游览胜地苏莲托距此不远。这里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山坡上长满果树,每逢秋季,果实里面散发着诱人的芳香。许多建筑都建在海边的悬崖峭壁上,景观奇特。苏莲托还是逗文艺复兴地时期意大利著名诗人塔索的故乡,因此世界上许多名人都到过此处。
《重归苏莲托》这首歌属拿坡里船歌体裁,采用3/4拍节奏,节奏稍慢,歌词清新优雅,这首歌采用了大调式和小调式交替,第一部分从第1至第8小节为E小调,旋律优美柔和,第二部分为E大调,旋律也较明亮开放,从21小节处运用了调式的交替,使旋律的表现力丰富,歌曲的最后部分,结束在E大调上。
3、《我的太阳》
这是意大利19世纪作曲家卡普阿创作的歌曲,最初是在拿坡里民歌节上演出的,具有浓郁的拿坡里民歌风格,歌的旋律优美华丽,情绪奔放热情,加之类似探戈的伴奏音型的烘托,十分迷人,这首歌为2/4拍,大调式音阶,两段体写成,1至16小节为第一段,17至34小节为第二段。歌曲的第一段旋律在中低声区进行,曲调柔和宛转,赞美了辉煌的阳光,格调清晰。第二段的旋律高亢明亮情绪热情激动,与第一段对比强烈,歌中把爱人比喻成太阳,并以此来抒发内心的情怀。
4、《啊!朋友》
这是一首我国人民十分熟悉的歌曲,由于它出现在南斯拉夫**《桥》中,有人误认为它是南斯拉夫民歌,实际上它是一首意大利民歌,南斯拉夫**《桥》描写了第二世界大战中,南斯拉夫游击队在反法西斯斗争中战斗生活的内容,是我国观众十分喜爱的影片,**《桥》的插曲《啊!朋友》也在我国广泛传唱。
这首歌为2/4拍,弱起音型的节奏生动富有动力感,准确地反映出游击队机智勇敢,坚定乐观的形象,旋律舒展流利,质朴感人,由于使用了小调性的音阶,音调略带有些伤感的情调。
(六)、南斯拉夫民歌
南斯拉夫民间音乐中最重要的体裁是塞尔维亚即兴诗人的史诗性叙事歌曲。它具有传统的旋律型,音域不宽,塞尔维亚民歌的节奏变化丰富,其特点是旋律中常有增二度音程。调式多为自然大调式,南斯拉夫民歌的种类除古老的叙事歌曲外,还有抒情歌曲、诙谐歌曲、婚礼歌曲、仪式歌曲。单声部和二声部居多。
作品赏析
《深深的海洋》
这是一首十分有名的南斯拉夫民歌。歌曲以3/4拍的节拍特点描绘出浩翰大海的那种晃动和起伏不定的形象,歌曲的旋律委婉抒情,歌曲配置的二声部的低音旋律,抒情流畅,与高音旋律形成三、六度的和声关系,和声效果协和丰厚,突出了这首歌曲的抒情特点。歌曲的词曲结合紧密,在表现爱情歌曲的同类题材的民歌中,具有鲜明的特色,叙事、倾诉、抒情三者结合很好,较好地反映出这首民歌以情感人的艺术特色。这首歌曲的情绪内在深沉伤感和忧郁,反映出恋爱时的失落。
(七)、美国民歌
美国于北美洲中部,东临大西洋,西濒太平洋。所属阿拉斯加州位于北美州西北部,夏威夷州位于中太平洋北部。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今天,生活在美国的人民是汇集了各大洲100多个民族的后裔,美国也因此有逗民族熔炉地之称。因此美国民歌的特点是各式各样、品种繁多,美国民歌的形成和发展同原居住在美国境内的各民族的民族文化密切关联,并经过长时期的相互影响、融合而形成了独特的美国风格。在哥伦布发现之块新大陆之前,那里居住着印弟安人。当时印弟安人还处于原始公社的阶段,他们的歌曲主要是劳动、婚丧、作战的内容,用鼓等打击乐器伴奏,以五声音阶为基础,旋律和节奏都很独特。16世纪后,随着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先后在北美建立的殖民地,各国的移民也把各自国家的音乐文化带入了美国。其中英国音乐对美国音乐影响最大。移民们常唱起从家乡带来的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民歌。在偏僻的肯塔基,田纳西等地区,至今还保留着英国古老的民间歌舞,在与墨西哥接壤的南部,民歌和舞蹈的特点与墨西哥、西班牙的风格近似,在路易斯安那州的歌曲中明显带有法国民歌的痕迹,1619年当第一批非洲黑奴被贩运到北美,又给美国民歌增加了新的内容,非洲黑人酷爱音乐,善于边劳动边歌唱,非洲黑人音乐动人的曲调和独特的切分节奏,对美国的音乐发展起到巨大作用。美国19世纪杰出的作曲家福斯特热爱并钟情黑人音乐,他运用美国黑人的音调从事创作,并成为最优秀的黑人歌曲作家。他的代表作《老黑奴》、《故乡的亲人》、《我的肯塔基故乡》等,不但流行于美国,而且已成为世界名曲。他一生共创作了200余首歌曲,有很多歌曲都吸收了外国民歌的特点,最著名的还有《美丽的梦神》、《金发的珍妮》、《噢,苏姗娜》等。
作品赏析
1、《念故乡》
这首民歌是我国广大音乐爱好者最熟悉的歌曲之一,尤其是它的曲调,最早出现有捷克著名作曲家德沃夏克1893年创作的《自新大陆交响乐》第二乐章里,关于这首民歌,有两种说法,其一是说这首歌是德沃夏克所创作的曲调,由后人填词,其二是说本曲原是美国民歌,德沃夏克是经过整理改编后用于交响乐中。无论怎样,这首歌曲的音乐是非常优美迷人的,从歌曲的名字念故乡便可清楚地说明这是一首思乡歌曲。歌曲是带再现三段体结构,六声大调式音阶,音阶排列为:1、2、3、5、6、7,曲调中省去了第四级逗4地音,歌曲以缓慢的、节奏宽广悠长的旋律,细致而深入地刻画出人们怀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同其它的思乡曲一样,这首歌表现出一种寂寞、孤独的伤感情调。
2、《老人河》
这首歌是美国音乐剧《游揽船》中一首描写美国黑人悲惨生活的歌曲。这首歌曲采用歌谣体写成,每段采用了不同的节奏型,以突出不同段落的性质和情绪。此歌为大调式,2/2拍,歌曲旋律吸收了黑人灵歌的因素,每一段的情绪各不相同。第一段突出了叙事性,情绪压抑;第二段情绪激动,表现出一种愤怒的情绪;第三段和第一段相近;第四段速度徐缓,声区低沉,表现出一种无可奈何的叹息;第五段是歌曲的高潮,表达出黑人劳动者不甘心忍受白人统治者的奴役而奋起反抗的坚定信心。
(八)、加拿大民歌
加拿大位于北美洲北半部,东临大西洋,西濒太平洋,北临北冰洋,面积居世界第二。加拿大本土原居住着印弟安人和爱斯基摩人,他们的音乐具有独特的风格。印弟安人的音乐有着古老悠长的历史,民歌有狩猎歌、武士歌、巫医歌、宗教仪式歌、情歌等。歌声为2/4拍,伴奏的鼓声为3/4拍,音阶五声居多,也有六声、七声音阶的。生活在加拿大的爱斯基摩人的民歌主要是狩猎歌、划船歌、妇女劳动歌等,爱斯基摩伯音乐是单声部的,五声音阶式。加拿大是一个移民国家,因此加拿大的民间音乐既有法国风格的民歌,也有英国风格的民歌,这些歌都是由移民从原来国家带来的,形成了加拿大独具特色的民歌风格。
作品赏析
《红河谷》
这是一首反映爱情题材的歌曲,表达了一位姑娘即将与情人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歌曲的语言纯朴,感情真挚动人,以中速4/4拍的节奏和分节歌的形式,体现出歌曲 的叙事性特点。歌曲的音域不宽,只有一个八度,但旋律却十分悦耳动听,有百听不厌之感。
(九)、埃及民歌
埃及的民歌朴素动人,表现出阿拉伯民间音乐的风格,埃及民歌有劳动歌曲、生活歌曲、悼歌、战争歌曲、仪式歌曲等。19世纪埃及成为英国殖民地,欧洲音乐对埃及亦有很大影响,埃及的军乐也因此十分著名。
作品赏析
《尼罗河畔的歌声》
这是我国人民非常熟悉和喜爱的一首埃及民歌,歌曲表现了生活在尼罗河畔的埃及人民勤劳乐观的生活和精神风貌。歌曲为2/4拍,两段体结构,大调式音阶,歌曲由四小节前奏为引导,使歌唱部分进入。1至8小节是歌曲第一部分A乐段,A段两小节的过门之后是B乐段(11至18小节),B段重复演唱两遍,第二遍用逗啊地字唱出前四小节后面四小节,歌词与前面相同。歌曲结束时加入了一个小的尾声。
这首歌曲共有两段歌词,第一段歌词唱道:逗太阳刚刚爬上山冈,尼罗河畔闪金光,家乡美丽的土地上,劳动的人们在歌唱……地。描写了埃及人民在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劳动生活的场面。第二段歌词描写了月光下的夜晚,在椰树下面,人们吹奏起逗阿拉戈地,摇着铃鼓,载歌载舞的热闹情景,表现出埃及人爽朗豪放的性格。这首歌曲的节奏欢快活泼,具有浓郁的埃及民族特色。
(十)、西班牙民歌
西班牙的民间音乐具有地区特色,由于西班牙所处地理位置是地中海西岸,为欧洲、非洲交通枢纽,历史上除受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文化影响外,还受到阿位伯文化和吉卜赛文化的影响。因而西班牙的音乐丰富多采。西班牙人民能歌善舞,其中逗恰空地、逗萨拉班德地、逗霍塔地等舞在民间非常流行,这些舞曲体裁还被欧洲艺术音乐所采用。西班牙民歌主要是单声部的,同欧洲其它国家一样,12世纪时民间艺人和游吟歌手是世俗音乐的主要传播者和创作者。西班牙浪漫曲和田园歌是很重要的民歌形式。浪漫曲流行于16——17世纪,多为抒情的和史诗性的,内容多样,常带有哀怨的性质。田园歌在15——16世纪最为流行,其特点是叙事和抒情性相结合,有时富于东方色彩,表情丰富,力度变化多样,表达出人民对生活和历史事件的内心感受和丰富复杂的感情世界。西班牙的民间乐器主要是吉它等弹拨乐器,还有打击乐响板和铃鼓等。
作品赏析
《鸽子》
是西班牙著名作曲家塞巴斯蒂安•依拉蒂尔创作的一首歌曲。他写过很多歌曲,大都带有浓厚的西班牙民歌色彩。《鸽子》这首歌是依拉蒂尔在古巴的哈瓦那侨居时所作,歌曲采用古巴民间舞蹈哈巴涅拉的节奏。一般采用中速或慢速,2/4拍,哈巴涅拉是19世纪传入并流行于西班牙的一种舞曲,据说依拉蒂尔和法国作曲家比才是好朋友,依拉蒂尔给比才以西班牙音乐的影响,而比才的歌剧《卡门》中的著名的哈巴涅拉舞曲《爱情像一只自由鸟》就是直接引用依拉蒂尔的曲调。
《鸽子》为D大调,三段体曲式写成,1至19小节为第一段,20至34小节为第二段,后面的部分为第三段。每段都是由上下两乐句组成。它的句式特点是三段中后句均是前面乐句的完全重复,而每段终止处都是落在调式中的逗3地(mi)音上,只是歌曲结束句时旋律音略有变化,最后结束在调式主音上。第一乐段歌曲以弱起节奏进入与三连音和附点音符结合,给人一种动荡不安的感觉,音乐带有伤感的情绪。第二乐段旋律从正拍上进入,三连音音型热烈而激动人心,同后面切分音连接,使情绪就变得明朗奔放,表现了对恋人的一片深情。第三乐段仿佛是对昔日恋人的呼唤:逗亲爱的小鸽子呀!请您来到我身旁,我们飞过蓝色的海洋,走向遥远的地方。地这里主人公把恋人比喻成逗小鸽子地,非常充分地表达了主人公内心迫切地想与心上人相见的深厚的感情。这首歌节奏强烈,旋律优美,情绪热情奔放,三连音的运用独具特色,是首带有浪漫气质的优美迷人的歌曲。这首歌不仅流传于西班牙,而且在拉美国家中也广泛流传,我国人民也非常喜爱这支歌。
词的上片主要抒发自己对政治的感慨。开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两句,点明饮酒赏月。接下说“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表面上好像是赞美月夜;也有当今朝廷上情况不知怎样的含意。
末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两句是说,既然天上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好,这里所谓“人间”,即指作地方官而言,只要奋发有为,做地方官同样可以为国家出力。这样想通了,他仰望明月,不禁婆娑起舞,表现出积极的乐观的情绪。
下片抒发对兄弟的怀念之情。“千里共婵娟”,也就能做到“不应有恨”了。以美好境界结束全词,与上片结尾“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样,是积极乐观的。一方面是对兄弟不能团聚的安慰,同时也是对自己政治遭遇的安慰。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时所作。
扩展资料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
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文学家、词人、诗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
参考资料:
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苏轼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水调歌头》这首词的上片把酒颂月,抒写了由幻想超尘到复归现实的思想过程;下片对月怀人,阐发月有阴晴圆缺 ,人有悲欢离合的人生哲理。
全词意境清远,笔调深婉,表现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胸襟。表达出作者从苦闷的悲观中走出来,达到豁达乐观的人生境界,从失意矛盾中走向胸怀坦荡的达观,留给后人无尽温暖与美好。
全文内容: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象在人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月亮转动,照遍了华美的楼阁,夜深时,月光又低低地透进雕花的门窗里,照着心事重重不能安眠的人。月亮既圆,便不应有恨了,但为什么常常要趁着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圆呢?人的遭遇,有悲哀、有欢乐、有离别、也有团聚。
月亮呢,也会遇到阴、睛、圆、缺;这种情况,自古以来如此,难得十全十美。只愿我们都健康和长在,虽然远离千里,却能共同欣赏这美丽的月色。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
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
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水调歌头
解答:
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x0d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x0d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很明显,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一方面,说明作者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当时虽已41岁,并且身处远离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对现实、对理想仍充满了信心;另方面,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对现实产生一种强烈的不满,滋长了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不过,贯穿始终的却是词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x0d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多少美好的憧憬与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诗人,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x0d上片写中秋赏月,因月而引发出对天上仙境的奇想起句奇崛异常,词人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诗意,用一问句把读者引入时间、空间这一带有哲理意味的广阔世界词人的提问,似乎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伊始,又好象是在赞叹中秋的美景、造化的巧妙其中蕴涵了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之情作者之所以要化用李白诗意,一是李白的咏月诗流传甚广,二是苏轼经常以李白自比,这里也暗含此意李诗语气比较舒缓,苏词改成设问句以后,便显得峭拔突兀苏轼将青天作为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豪放的性格与不凡的气魄“不知”二句承前设疑,引导读者对宇宙人生这一类大问题进行思考“天上宫阙”承“明月”,“今夕是何夕”承“几时有”,针线细密继续设疑,也将对明月的赞美向往之情推进了一层设问、思考而又不得其解,于是又产生了“我欲乘风归去”的遐想李白被称为“谪仙”,苏轼也被人称之为“坡仙”词人至此突发奇想,打算回到“天上”老家,一探这时空千古奥秘苏轼生平自视甚高,以“谪仙”自居,所以他当然能御风回家,看看人间“今夕”又是天上的何年仙境是否胜过人间词人之所以有这种脱离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来自他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来自对现实人间的不满人世间有如此多的不称心、不满意之事,迫使词人幻想摆脱这烦恼人世,到琼楼玉宇中去过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苏轼后来贬官到黄州,时时有类似的奇想,所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以及《前赤壁赋》描写自己在月下泛舟时那种飘然欲仙的感觉,皆产生于共同的思想基础然而,在词中这仅仅是一种打算,未及展开,便被另一种相反的思想打断:“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两句急转直下,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同时,这里依然在写中秋月景,读者可以体会到月亮的美好,以及月光的寒气逼人这一转折,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因此为歌词带来一种旷达的作风“高处不胜寒”并非作者不愿归去的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才是根本之所在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码还可以与自己清影为伴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问的肯定,雄健的笔力显示了情感的强烈\x0d下片写望月怀人,即兼怀子由,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换头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夜深月移,月光穿过“朱阁”,照近“绮户”,照到了房中迟迟未能入睡之人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月圆人不圆是多么令人遗憾啊!词人便无理埋怨圆月:“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了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同时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不幸离人的同情词人毕竟是旷达的,他随即想到月亮也是无辜的,便转而为明月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呢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从语气上,好象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故结尾“但愿”便推出了美好的祝愿“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突破空间的阻隔,让对明月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这两句并非一般的自慰和共勉,而是表现了作者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态度,充分显示出词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张九龄《望月怀远》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许浑《秋霁寄远》说:“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苏轼就是把前人的诗意化解到自己的作品中,熔铸成对天下离人的共同美好祝愿\x0d全词设景清丽雄阔,如月光下广袤的清寒世界,天上、人间来回驰骋的开阔空间将此背景与词人超越一己之喜乐哀愁的豁达胸襟、乐观情调相结合,便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