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诗句表达最奇特的江水

用诗句表达最奇特的江水,第1张

奇特的江水(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最荒凉的地方(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最长的头发(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最深的感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唐诗宋词之最

最快的船----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 《早发白帝城》 )

最多的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 《虞美人》 )

最消瘦的人----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 《醉花阴》 )

最憔悴的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 《蝶恋花》 )

最忧愁的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

眼力最差的人----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 《青玉案》 )

最深的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 《赠汪伦》 )

最高的楼----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李白 《夜宿山寺》 )

最美的笑容----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白居易 《长恨歌》 )

最深的雪---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白居易 《卖炭翁》 )

世上最长的脸----去年一滴相思泪,今年刚流到腮边。 (苏小妹戏苏东坡句)

白的最快的头发----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 《将进酒》 )

最长的头发----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 《秋浦歌》 )

最高的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李白 《望庐山瀑布》 )

最大的雪花----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李白 《北风行》 )

最壮观的登顶----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 《望岳》 )

最大的柏树----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杜甫 《古柏行》 )

最难请的人----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白居易 《琵琶行》 )

最难寻的人----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白居易 《长恨歌》 )

最亮的灯----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 (钱起 《送僧归日本》 )

最让人感动的音乐----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李颀 《古意》 )

最长的桥----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 杜甫 《野望》 )

最长的一觉----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杜牧 《遣怀》 )

从征时间最长的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 《出塞》 )

最不值钱的诗赋----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直一杯水。 (李白 《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

最有威力的剑----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 (王维 《老将行》 )

最长的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白居易 《长恨歌》 )

最贵的信----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杜甫 《春望》 )

阁 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题解

  这首七言律诗是杜甫于大历元年(766)冬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是诗人感时、伤乱、忆旧、思乡心情的真实写照。当时,蜀中发生了崔旰、郭英乂、杨子琳等军阀的连年混战,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加之杜甫好友郑虔、苏源明、李白、严武、高适等人相继亡故,所以杜甫深感寂寞悲哀。诗人流寓于荒僻的山城,面对峡江壮丽的夜景,听到悲壮的鼓角声,感慨万千。他由眼前的情景想到国家的战乱,由历史人物想到自己的境遇,力图在内心超越令人悲伤的现实。诗中虽有悲凉哀伤之情,却也有壮情和超然之意。“阁夜”,即西阁之夜。

  句解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时令到了寒冬,天就越来越短;我浪迹天涯,在这霜雪初散的寒宵。首联用流水对起题,点明时间、环境。“岁暮”,指冬季。“阴阳”,指日月。短景,冬天日短夜长,所以说“短景”,而此处深意是说光阴苦短。“催”这一动词,逼真地写出衰年岁暮,久客不归,使人觉得光阴荏苒,岁月相催。“天涯”,这里指夔州,又有沦落天涯之意。“霁”。霜雪停止、消散。“寒宵”寒冬之夜。当此霜雪方歇的寒冬夜晚,天涯沦落的诗人对此凄凉寒怆之景,不由感慨万千。这一联写实景,而寓深情,为全诗奠定了一种沉痛的笔调。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五更时分传来的鼓角声,起伏悲壮;三峡倒映着银河星辰,随着江波动摇。颔联上承“寒宵”,写夜中所闻所见。“鼓角”,古代军中用以报时和发号施令的鼓声、号角。当时安史之乱虽已平定数年,但各地时有战事。古时将一夜分为五更,“五更”即接近天明了。此时,愁人不寐,那鼓角之声更显得悲壮感人。这从侧面烘托出兵革未息、时局动荡、战争频仍的气氛。天上星河虽然壮观无比,但映照于峡江时,因湍急的江流,而呈现出破碎、摇曳不定的景象,这似乎与诗人风雨飘摇的人生、时局的纷乱有些相似。这两句气势苍凉,音调雄浑铿锵,辞采清丽壮阔,于《东坡志林》所言“伟丽”之外,还蕴含着诗人悲壮深沉的情怀。正如刘辰翁所云:“第三四句对看,自是无穷俯仰之悲”。

  叶梦得《石林诗话》评价说:“七言难于气象雄浑,句中有力,而纡余不失言外之意,自老杜‘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与‘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揺’等句之后,常恨无复继者。”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荒野中多少人家的恸哭声中,传来战争的讯息;惟有数处渔人樵夫唱起的夷歌,还透着一点生命的声息。颈联写拂晓前所闻,真实刻画了夔州的偏远凄凉的景象。“野哭”、“夷歌”,一个富有时代感,一个具有地方性。对忧国忧民诗人来说,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感悲伤。“几家”,一作“千家”。“战伐”,指当时蜀中自永泰元年开始,崔旰、郭英乂、杨子琳等军阀割据混战。“夷歌”,指蜀地少数民族的歌谣。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诸葛亮和公孙述,一样最终归于黄土;人事变迁,音书断绝,使人感到寂寞无聊,但又算得了什么?“漫”,任随。“卧龙”,指诸葛亮。“跃马”,指公孙述。公孙述在西汉末曾乘乱据蜀,自称白帝。这里用晋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之意,诸葛亮和公孙述都曾在夔州活动。尾联看似自宽自慰,实则有着诗人深入的思考,正如卢世?所说:“意中言外,怆然有无穷之思”。诗人并不只是一般地描写他早已写过多次的战乱,而是将眼前的动荡放到更深广的历史背景中去思考。古往今来,不论贤愚忠逆,最终都不免归卧黄土;战争无论延续多久,终会结束;生命无论受到多少摧残,总会延续。就像诗中所说,虽然有“野哭”,但也闻“夷歌”。

  评解

  此诗前四句写阁夜景象,后四句写阁夜情事。《批点唐诗正声》分析说:“全首悲壮慷慨,无不适意。中二联皆将明之景,首联雄浑动荡,卓冠千古。次联哀乐皆眼前景,人亦难道。结以忠逆同归自慰,然音节犹婉曲。”

  全诗激越悲凉,气象雄阔,诗人围绕题目,从几个重要侧面抒写夜宿西阁的所见所闻所感,从寒宵雪霁写到五更鼓角,从天空星河写到江上洪波,从山川形胜写到战乱人事,从当前现实写到千年往迹,大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慨。明代胡应麟《诗薮·内编》称赞此诗“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并说它是“老杜七言律全篇可法者”,七言律诗的“千秋鼻祖”。《杜诗解》称赞此诗“笔势又沉郁,又精悍,反复吟之,使人增长意气百倍”。

1 有关于成长,生命力,文言文的,各10句

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 《管子权修》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 《战国策赵策》始

百金买骏马,千金买美人;万金买高爵,何处买青春? —— 屈原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 《满江红》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萧绎

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王充《论衡》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之,是知也。 —— 孔子《论语·为政》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成行。 —— 韩婴《韩诗外传》

顽 强 的 生 命 力 不要以为:只有动物和人才有生命。其实,万物都是有生命的;而且有顽强的生命力。让我说说植物的生命吧。 在我家门前,有一棵大树,前几天,它的枝丫、树干被别人故意地砍断了,一副惨状。不过今天,树上又发出了许多嫩芽,而且在被砍断的地方抽出更多青青的嫩芽。虽然嫩芽还很纤弱,但它是大树的“重要成分”呀!嫩芽随着风轻轻地左右摇晃,象征着生命的顽强。 草,是大家最常见的植物之一,它也是生命的代表。山火时,火把草烧个精光,表面上草已经完全被烧毁。但短短的几个月的时间,又有一批批小草冒出来,慢慢地,它们把山野染成了绿色。啊!那一棵棵不起眼的小草居然有如此的气魄。这么随遇而安,在土里茁壮成长。其实,这是生命的力量鼓动着它们,使草儿们有了向上的勇气。 在一块岩石下,压着一颗种子,因为有岩石,阻挡了种子成长的脚步。可是,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种子经过了漫长的时间,终于掀翻了那块重重的岩石,顽强地继续生长。在黄山就有许多这样的例子。最令我惊讶的是黄山绝处逢生的松树了。它们都是野生的。黄山,到处都是悬崖峭壁,那些松树就在缝隙中慢慢地生长。这些光滑的峭壁是植物难以生存的地方,这些松树的根在缝隙中吸收着极少的养分,靠着每天早晨的雾水生存。寒冬,它不怕狂风暴雪,依然默默地成长,永不罢休。这难道还不是生命的壮举吗? 微不足道的植物竟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人是万物之灵,就更应该克服困难,珍惜生命!

参考资料:

2 表达“植物茁壮成长”的古诗词有哪些

1、《感遇》

年代: 唐 作者: 岑参

北山有芳杜,靡靡花正发。未及得采之,秋风忽吹杀。

君不见拂云百丈青松柯,纵使秋风无奈何。

四时常作青黛色,可怜杜花不相识。

2、《赠元绂》

年代: 唐 作者: 李群玉

相逢在总角,与子即同心。隐石那知玉,披沙始遇金。

兰秋香不死,松晚翠方深。各保芳坚性,宁忧霜霰侵。

3、《寄题刁景纯藏春坞》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白首归来种万松,待看千尺舞霜风。

年抛造物陶甄外,春在先生杖屦中。

杨柳长齐低户暗,樱桃烂熟滴皆红。

何时却与徐元直,共访襄阳庞德公。

4、《古柏行》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孔明庙前有老柏,柯如青铜根如石。

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君臣已与时际会,树木犹为人爱惜。

云来气接巫峡长,月出寒通雪山白。

忆昨路绕锦亭东,先主武侯同閟宫。

崔嵬枝干郊原古,窈窕丹青户牖空。

落落盘踞虽得地,冥冥孤高多烈风。

扶持自是神明力,正直原因造化功。

大厦如倾要梁栋,万牛回首丘山重。

不露文章世已惊,未辞翦伐谁能送。

苦心岂免容蝼蚁,香叶终经宿鸾凤。

志士幽人莫怨嗟,古来材大难为用。

5、《孤桐》

年代: 宋 作者: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3 描写植物茁壮成长的诗句

以下是有关草木的诗词句子,有许多是描写茂盛或者茁壮成长的 如竹苞矣,如松茂矣 苞:茂盛。

《诗经·小雅·斯干》 草木秋死,松柏独存 汉·刘向《说苑·谈丛》 长松落落,卉木蒙蒙 落落:高超不凡的样子。卉:草。

汉·杜笃《首阳山赋》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罹:遭遇。汉·刘桢《赠从弟》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郁郁:茂盛的样子。

离离:繁茂的样子,苗:指幼树。径:直径。

茎:树于。荫:遮蔽。

百尺条:指高大的松树。晋·左思《咏史八首》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连林:树多而结成林。

独树:指青松独立。晋·陶渊明《饮酒·二十首》朝华之草,戒旦零落;松柏之茂,隆冬不衰 朝:早晨。

华:开花。戒旦:指黎明。

隆冬:严冬。南朝梁萧绎《金楼子·戒子篇》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 唐·李白《古风》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 唐·李白《南轩松》青松寒不落,碧海阔愈澄 唐·杜甫《寄峡州刘伯华使君四十韵》君不见拂云百丈青松柯,纵使秋风无奈何 松柯:松树枝。

唐·岑参《感遇》兰秋香不死,松晚翠方深 唐·李群玉《赠元绂》流而不返者,水也;不以时迁者,松柏也 意谓水性流动,松柏坚定。宋·苏轼《送杭州进士诗叙》白首归来种万松,待看千尺舞霜风 霜风:秋风。

宋·苏轼《寄题刁景纯藏春坞》 寒暑不能移,岁月不能败者,惟松柏为然 为然:是这样的。宋·苏辙《服茯苓赋叙》松柏何须羡桃李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老门生三世报恩》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两句形容柏树之粗壮高大。

唐·杜甫《古柏行》落落盘踞虽得地,冥冥孤高多烈风 落落:高超出群的样子。冥冥:深远的样于。

烈风:大风。唐· 杜甫《古柏行》不露文章世已惊,未辞剪伐谁能送 文章:树木上的纹路。

唐·杜甫《古柏行》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岁老:年代久长。弥:更加。

阳骄:太阳暴晒。阴:枝叶繁茂。

宋·王安石《孤桐》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 宋·张耒《夜坐》凛然相对敢相欺,直干凌云未要奇。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 相对:两棵桧树相对。

敢:不敢。未要奇:不标新立异。

九泉:指地下。蛰龙:潜伏着的龙。

宋·苏轼《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二首》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沃若:润泽的样子。《诗经·卫风·氓》燕草如碧丝,泰桑低绿技 唐·李白《春思》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 绿筱:嫩绿的小竹。

媚:妍美动人。清涟:水清澈而有波纹。

意谓白云环绕着远处隐僻的山石,绿竹在清澈的水边妩媚动人。南朝宋·谢灵运《过始宁墅》何可一日无此君 此君:指竹。

《世说新语·任诞》载:“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怜:爱。

唐·刘长卿《晚春归山居题窗前竹》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唐·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 绿垂句;被风吹折的细嫩竹下垂着。唐·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 寒天草木黄落尽,犹自青青君始知 唐·岑参《范公丛竹歌》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 立:长成。

露:呈露。显:突出。

唐·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撩:引逗,挑弄。

清·郑燮《板桥题画·竹》描写树木的古诗词名句(二) 描写杨柳树的诗句和描写其他草木的诗句 Artsdome汇编 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 萧萧:风声。愁杀:愁煞。

汉·无名氏《古诗十九首·去抓日已疏》:“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

杨柳千条花欲绽,葡萄百丈蔓初萦 唐·沈佺期《奉和春日幸望春宫应制》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碧玉:青绿色的玉石,这里用来形容柳条的新绿色。丝绦:丝织的带子。

唐·贺知章《咏柳》柳枝经雨重,松色带烟深 烟:雾。唐·张谓《郡南亭子宴》此地曾居住,今来宛似归。

可怜汾上柳,相见也依依 唐·岑参《题潘阳郡汾桥边柳树》城中桃李须臾尽,争似垂杨无限时 须臾:一会儿。争:怎。

唐·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柳色看犹浅,泉声觉渐多 唐·张籍《酬白二十二舍人早春曲江见招》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唐·白居易《杨柳枝词》柳丝袅袅风缲探出,草缕茸茸雨剪齐 袅袅:纤长柔弱的样子。缲:抽茧出丝。

草缕:如线的嫩草。茸茸:柔软细密的样子。

唐·白居易《天津桥》含风鸭绿粼粼起,弄日鹅黄袅袅垂 鸭绿:指春季溪水的颜色。粼粼:清澈的样于。

鹅黄:淡**,指嫩绿的柳条。袅袅:随风摇曳的样子。

前句说绿水在春风中泛起微波;后句说嫩柳在春日中轻摇。宋·王安石《南浦》花燃山色里,柳卧水声中 燃:形容极红。

宋·范成大《清明日狸渡道中》江上雪初消,暖日晴烟弄柳条 宋·吴亿《南乡子》他日差池春燕影,只今憔悴晚烟痕 他日:过去。差池:参差不齐。

差池春燕影:谓燕子往来交飞于春柳之间。憔悴晚烟痕:谓柳条枯槁,在暮霭中显得凄凉。

两句写秋柳已失去春天时那种盎然的生机。清·王士祯《秋柳》橘逾淮而北为枳 淮:淮河。

逾:越过。枳:亦称“枸橘”,果实肉少而味酸。

《周礼·冬官考工记》柴门杂树向千。

4 表达“盼望孙子茁壮成长”的诗句有哪些

1、淮上渔者

唐代:郑谷

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船移浦浦风。

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荻花中。

译文

无边淮河白浪滚滚,白发渔翁以船为家。水边轻风阵阵,渔船随处飘流。

老渔夫刚刚钓得的尺把长的鲈鱼,儿孙们在荻花从中忙着吹火饮食。

2、渔家傲·和门人祝寿

宋代:苏辙

七十馀年真一梦。朝来寿斝儿孙奉。忧患已空无复痛。心不动。此间自有千钧重。

早岁文章供世用。中年禅味疑天纵。石塔成时无一缝。谁与共。人间天上随他送。

译文

七十多年的人生真像一场大梦。而今寿辰儿孙奉酒。从前的是非忧患早已乘风早已成空,再不引痛楚凄恻。心如磐石风雨不动。其中播迁怎生沉重,千钧形容。

早年文章为政为世。中年时笔落生禅,却像是上天要让我明白的。石塔当年落成时不生缝隙,完好无损。如今如何了,又有谁与我同游?人间已换,天上似远,随意吧,随意谁送谁游。

3、《村居》

清代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译文

农历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经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

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如同烟雾般凝集着。杨柳似乎都陶醉在这浓丽的景色中。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4、《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宋代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译文

白天在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线,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

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阴下学着种瓜。

5、

《清平乐·村居》

宋代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译文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

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6、《小儿垂钓》

唐代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译文

一个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着大人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

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小孩漠不关心地摆了摆手,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5 形容孩子茁壮成长的成语有哪些

精进不休、发荣滋长、旦种暮成、雨后春笋、竿头日上

一、精进不休 [ jīng jìn bù xiū ]

释义:精进:专心努力上进;休:停止。 指人不停追求进步。

出自:覃子豪《追求》:“刻苦,沉着,精进不休。”

二、发荣滋长 [ fā róng zī zhǎng ]

释义:草木繁茂地萌发生长。

出自:明 高攀龙 《讲义·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仁义礼智者,求则得之者也……四者之入於心,如木之於地,根深柢固,故能发荣滋长,畅茂条达而生色也。”

译文:仁、义、礼、智的人,寻求就能得到的事……四者的深入于心,像树木的在地上,根深柢固,所以能萌发生长,生长茂盛而产生颜色的。

三、旦种暮成 [ dàn zhòng mù chéng ]

释义:比喻收效极快。

出自:汉·焦延寿《易林》卷九:“旦树椒豆,暮成藿羹。”

译文:第二棵树椒豆,傍晚做成豆叶汤。

四、雨后春笋 [ yǔ hòu chūn sǔn ]

释义:指春天下雨后,竹笋一下子就长出来很多。 比喻事物迅速大量地涌现出来。

出自:宋·张耒《食笋》诗:“荒林春雨足,新笋迸龙雏。”

译文:没有人烟的林子里只有春雨的脚步,新长出来的笋一下子就长出来很多

五、竿头日上 [ gān tóu rì shàng ]

释义:竿头:竹竿尖头;上:上升。比喻学业进步很快。

出自:周作人《秉烛谈》:“招贤大师赠一偈曰:百丈竿头不动人,虽然得人未为真。百丈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译文:招贤大师赠一偈说:百丈竿头不动人,虽然这样得人还不算真。百丈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6 关于“茁壮成长”成语有哪些

关于“茁壮成长”的成语有精进不休、发荣滋长、旦种暮成、雨后春笋、竿头日上等。

1 精进不休 [ jīng jìn bù xiū ]

释义:精进:专心努力上进;休:停止。 指人不停追求进步。

例句:《追求》:“刻苦,沉着,精进不休。”

2 发荣滋长 [ fā róng zī zhǎng ]

释义:草木繁茂地萌发生长。

例句:明 高攀龙 《讲义·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仁义礼智者,求则得之者也……四者之入於心,如木之於地,根深柢固,故能发荣滋长,畅茂条达而生色也。” 叶圣陶 《倪焕之》十四:“有好几回,望着那些默默地发荣滋长的花草,竟发生一种酸味的凄然的感觉。”

3 旦种暮成 [ dàn zhòng mù chéng ]

释义:比喻收效极快。

例句:汉·焦延寿《易林》卷九:“旦树椒豆,暮成藿羹。心之所愿,志快意惬。”

4 雨后春笋 [ yǔ hòu chūn sǔn ]

释义:指春天下雨后,竹笋一下子就长出来很多。 比喻事物迅速大量地涌现出来。

例句:宋·张耒《食笋》诗:“荒林春雨足,新笋迸龙雏。”

5 竿头日上 [ gān tóu rì shàng ]

释义:竿头:竹竿尖头;上:上升。比喻学业进步很快。

例句:《秉烛谈》:“招贤大师赠一偈曰:百丈竿头不动人,虽然得人未为真。百丈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结合具体作品,分析作品中的抒情话语方式及其表达效果。

常见的抒情话语方式有比喻与象征、夸张与对比、悖论与反讽、反复与对偶等方式,这里的比喻、象征和反讽等概念,在第三章第四节曾从整个文学创作的语言技巧上描述过,下面有关这三个概念的说明只是从抒情文学的话语方式的角度展开的。

(一)比喻与象征

比喻是借它物来表现此物的一种抒情话语形式,它可以把抽象化为形象,从而将诗人理念化的哲理感悟或抽象化情感感悟形象化地传达出来。这样,比喻就成了化虚为实的一种重要的抒情手段。曹植的《释愁文》写道:“愁之为物,惟惚惟恍。不招自来,推之弗往。寻之不知其际,握之不盈一掌。寂寂长夜,或群或党。去来无方,乱我精爽。”这里,他把“愁”比成了某种莫名其妙的东西,可“推”,可“握”,能来能去,能多能少,从而将某种“愁”的无形心理物质化、形象化了。这样的例子很多,如:庾信“谁知一寸心,乃有万斛愁”,“愁”可以量;李清照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可以载;李后主词“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愁”可以剪。以上均是将对物的感觉用来比喻心中对愁的感觉,从而将“愁”物化、具体化、形象化。也有以自然之物直接喻“愁”而将其形象化的,如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当代诗中,余光中的《乡愁》亦为精品。“乡愁”,本为一种摸不着、看不到的抽象情绪,诗人却巧妙地运用比喻的手法,忽而把它化作“小小的邮票”,忽而把它化作“窄窄的船票”,忽而又将其大胆化作“矮矮的坟墓”,最后“乡愁”竟成了“一湾浅浅的海峡”,以此形象地表达出那复杂的眷眷思念之情、恋恋不舍之意、拳拳孝子之心,最后将强烈的思乡情绪推到极点,使作品产生出了迷人的艺术魅力。

象征,是以具体事物或形象间接表现思想感情的一种抒情话语形式。“这一术语较为确当的含义应该是,甲事物暗示了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也要求给以充分注意。”[1]即作品中的象征是用具体的形象或形象体系,来暗示性地意指这一形象或形象体系之外的事物或对象,它不仅表现自身所代表的事物的性质、意义,同时又能表现一种深远的思想感情或抽象意义。而在这一类抒情性作品的解读中,我们首先必须关注文本表层的形象解读,然后再由表层进入深层象征意蕴的体味与寻索。象征这种抒情话语方式使抒情性作品语言更加凝练而情感内涵更加丰富含蓄,从而给读者带来更加广阔的审美想象空间,在审美体验中收到绵长而深远的艺术效果。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诗句,都以其强烈的暗示性,成为典型的象征性话语。我国古代抒情性作品中这种象征性的抒情话语非常之多,而尤以山水田园诗为甚。在西方,进入20世纪,特别是象征主义诗歌流派兴起之后,作为一种表情形态的象征更是备受推崇。在波德莱尔、艾略特等象征派大师们那里,象征成为一种用有声有色的鲜明物象来暗示心灵世界的诗学原则。这“有声有色的鲜明物象”即为象征本体,正是通过它暗示着心灵世界、传达着某种普遍性的情感意义。如周敦颐笔下的“莲”,茅盾笔下的“白杨”,柯罗连科的“火光”,贾平凹的“丑石”,以至于波德莱尔加在我们每个人背上的“怪兽”……

比喻和象征的表达效果——形象而又含蓄,并以此开拓出更为广阔的审美想象空间,诱发读者进行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理性思考,从而获得更多的审美享受。

(二)夸张与对比

夸张,运用想象与变形,夸大事物的某些特征,以为表达情感服务的一种抒情话语形式。夸张,往往是“精言不能追其极”的情况下所采取的“壮言可以喻其真”的艺术手段,表达的是一种本质的、心理层面的真实。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杜甫《古柏行》)、“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出塞》)等。以上诗句中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正是夸张所带来的艺术效果。清代文学家叶燮就此评论说:“决不能有其事,实为情至之语。”[2]可见,夸张是服务于情感的需要的。在“黄河之水天上来”中,诗人所要表现的是面对奔腾呼啸的黄河时的某种强烈的心理感受,而并非在考察黄河之源;“霜皮溜雨四十围”强调的是于高大伟岸的古柏前诗人的某种特定心理感觉,而并非确指古柏的高度及其粗细;而“春风不度玉门关”则强调了关外的荒凉及驻守在关外的士兵的愁苦,因为玉门关外怎会真的没有春天呢?抒情性作品中往往运用这种夸张的手法,写出事实上看似不大合逻辑的事,而抒情者却恰恰可以通过这些准确地表达出某种真切的情感。由于感情是真切的,抒情话语中那些不大合逻辑的事实也变成合理的和真实的了,即我们所说的艺术真实。

对比,是把感觉特征或寓意上相反的词句组合在一起,形成对照,以强化语言表现力的一种抒情话语形式。作为一种美学法则,对比建立在人类思维中的对比联想的基础上。作为抒情话语,对比主要并不体现在形式上,而重在内容,只要在事物情理上形成强烈的对比,便能引起对比联想,突出所要表现的对象,产生艺术感染力。有直接鲜明的对比,如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等。也有暗含于联想所带来的虚实之中的对比。如“遍身罗绮者,非是养蚕人”(张俞《蚕妇》)、“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等。而元稹的《行宫》中“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意蕴的传达完全是通过联想中的对比而完成的。今天的行宫是“寥落”的,以前呢?——盛衰之理;今日宫花怒放,过去呢?——自然永恒;今日宫女白头,曾经呢?——青春易逝;另外,宫花怒放之“红”,与白头宫女之“白”,又形成了一层直接而鲜明的颜色对比。确实是“语少而意足,有无穷之味焉”。而这“无穷之味”正是建立在联想基础上的各种虚与实的对比之中的。

一般来讲,作为抒情话语形式,夸张与对比在抒情过程中都起到了准确表达并强化情感内容的作用。借助于形成夸张与对比的文学形象,情感内容的传达既含蓄又强烈,审美空间得以拓展,艺术感染力大大加强。

(三)悖论与反讽

悖论,是指矛盾着的两个方面同时出现在语句中,致使表面上自相矛盾,却在更高的真实层面上表达出了情感的复杂状态的一种抒情话语形式。如俄国诗人涅克拉索夫的诗句:“你又贫穷,又富有,/又强大,又孱弱,/俄罗斯,我的母亲。”表面看来“贫穷”与“富有”是矛盾的,“强大”与“孱弱”是相对的,然而正是通过这种矛盾、相悖的话语组织,在更高意义上却更加真实、准确地表达出了抒情者对于祖国的某种复杂的心理情感。我们再看《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一段抒情性很强的台词:“啊!吵吵闹闹的相爱,亲亲热热的怨恨!啊,无中生有的一切!沉重的轻浮,严肃的狂妄,整齐的混乱,铅铸的羽毛,光明的烟雾,寒冷的火焰,憔悴的健康,永远觉醒的睡眠,否定的存在!我感觉到的爱情正是这么一种东西……”罗密欧对爱情的感觉到底如何呢?也许从这段话中语言的互相冲突、互相排斥、互相抵消中我们能感受到某种对立的均衡,正是这种对立中的均衡准确地表达出了抒情主人公对爱情的复杂感受。事实上,现实世界、主观人生中总是充满着这样或那样的矛盾,这就决定了人们思想情感的矛盾性、复杂性和丰富性。悖论这种抒情话语形式,恰恰能够准确地表达出人的极其复杂同时又极其丰富的内心世界。正如德国浪漫主义批评家F·史雷格尔所指出的:“世界在本质上是诡论性的,一种模棱的状态才能抓住世界的矛盾整体性。”[3]

反讽,这类话语所表示的某些情感与评价往往与实际上暗含的情感与评价截然相反。它一般为强烈的义愤与严肃思考的产物。如闻一多《死水》: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诗中用“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等诸多美好的事物来写这沟“死水”,把丑的东西写得很美,所谓“以丑为美”。但我们发现,丑写得越美,就越令人憎恶。而这种切齿的憎恶才是作者真正的情感。诗的结尾更是以这种反讽的方式、以愤激的情绪写出了强烈不满之中的对祖国最深挚的情感,从中我们看到了“爱之愈深,恨之愈切”的火一样的爱国热情。

悖论与反讽,作为抒情话语方式,能充分表达人们精神生活中的多重心理内涵、极其复杂甚至矛盾的人生体验与感悟。反讽还能使思想情感的表达更鲜明更具战斗力。

(四)反复与对偶

反复,是指为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短语、句子或某种句式。戴望舒的《雨巷》即为一典型。诗中有词语的反复如“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短语的重复:“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句子或句式的反复如:“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这样,《雨巷》从局部到整体都给人以某种情感上的回环往复,连绵不绝之感,大大强化了其抒情的审美效果。余光中的《乡愁》,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等都有如上特点。在有的作品中,反复还会使抒情者激越的感情得以尽情抒发,给人以痛快淋漓、强烈奔放之感。如郭沫若《女神》中的诸多诗篇。反复这种抒情话语形式,可以追溯到《诗经》中被广泛使用的“重言”、“重章叠句”等。因此我们可以把它看做为一种古老的、颇具民族传统的抒情话语方式。

对偶,是指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连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表情话语形式。在所有的抒情话语形式中,对偶最具民族特色。古代诗文中,多用对偶,以形成句式的工整、节奏的鲜明;通过对偶又可以把不同时间和空间的意象组合在一起,使抒情者能够打破时空限制,在更为广阔的背景上自由抒发情感。“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一句是冬,一句是秋,一句是东南,一句是西北。在这里,对偶正如一座桥梁,将两组不同的时间、空间意象组合在一起,在自由的想象中,情感得以尽情抒发。“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上句着眼于空间的广阔,下句着眼于时间的悠长,以此表现出一派无边无尽的秋色和深沉、绵长的情感。现代诗文中,对偶同样被广为使用,而且由于突破了种种传统上的限制,使用更为灵活。对偶的独特表现力体现在:形式上颇具乐感,节奏齐整,音调铿锵;内容上精炼浓缩,互为补充,含义丰富。

反复与对偶,这两种颇具民族特色的抒情话语形式都与抒情语言的音乐性有关,它们的使用,使抒情性作品中情感的抒发更加充分、更具音乐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81291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