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从“仁者爱人”的立场出发,想要拯救斯民于水火,这种为世而忧,为国而忧,为民而忧,为时而忧,身处逆境而心忧天下的胸襟抱负是很可宝贵的,是儒家精神的精髓。问津在文中有双重的含义,一方面是指自然意义上的渡口,另一方面是指现实生活中人生道路的选择,无论从哪一种意义上来说,这个小故事都表现了孔子四处碰壁而志向不改,走投无路却毫不懈怠的崇高精神境界,这种坚贞不移,锲而不舍的入世精神已经融入中国封建士大夫的人格。
从孔子的话我们还可以领悟到人是社会性的动物, 不能离开社会而独自生活, 否则就失去了作为一个人存在的价值。作为一个人, 理应关心人、同情人,尽自己力量改造社会,把人类从动乱痛苦中解救出来。
显然,长沮、桀溺是隐逸之士的代表人物,他们不满于当时的黑暗现实,不与统治者合作,选择了避世隐居,以求洁身自好的人生道路。这与孔子信守自己的政治理想,积极入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生态度正好背道而驰。正如孔子所说的,“道不同,不相与谋”。不过有意思的是,对入世执著的孔子并没有感化隐士一道救世的意图,反倒是应该与世无争的隐士企图说服孔子的弟子改弦易辙,跟随他们一起隐居。俗话说,人各有志,不能相强,从这个角度说,长沮、桀溺的气度确实是有点小了。
《长沮桀溺耦而耕》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译文长沮、桀溺两个人一块耕田,孔子从旁边经过,让子路去询问渡口。长沮问子路说:“驾车子的那个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长沮说:“他早该知道渡口在哪儿了。”子路又去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是仲由。”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学生吗?”子路回答说:“是的。”桀溺说:“(社会纷乱)洪水弥漫,天下都是这样,谁能改变得了呢?你与其跟着(孔丘那样)避人的人,是不是还不如跟着(我们这些)避世隐居的人呢?”说完,就不停地往种子上盖土。子路回来(把这些)告诉孔子。孔子失望地叹息说:“我们既然无法跟鸟兽待在一起,若不跟天下人待在一起又跟谁在一起呢?天下如果太平,我就不会和你们一起来从事改变现实的工作了。”
其实,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是什么呢?孔子在《论语》中有一句最简明扼要的回答:“爱人”。《论语·颜渊》中写道: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诚然、孔子在《论语》中所说的“爱人”、与我们今天的“爱情”是有所不同的、孔子所说的“爱人”的含义更加广泛,尽管如此、孔子关于“爱人”的许多经典论述、依然能对我们今天怎样“爱人”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最起码也能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发。
《论语》不但有怎样爱人、为什么要爱人等的论述,还有许多关于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的论述。用孔子的话说,就是论述了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仁人”、“君子”、乃至成为“圣人”,而成为“仁人”的不二法门就是“学习”。
中国古人认为,除了吃饭和呼吸之外,什么都要学习才能会。在马王堆出土古书《天下至道谈》中写道:“人产而所不学者二,一曰息,二曰食。非此二者,无非学与服”。爱情是人类的一种比较复杂的精神需求,不学习就更加不会了。如今许多人为爱情而苦恼、痛苦,远离爱情的幸福、甜蜜、快乐,主要不是没有爱心,也不是没有爱人,而主要是不知道怎样去爱:既不知道怎样爱自己,也不知道怎样爱别人,整天守着一个爱得要死要活的爱人,却往往由于不懂得怎样去爱,结果越爱、让爱人离自己越远。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婚姻相对来说比爱情简单得多,有人总结为一句话“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在相当长的年代里,人类的婚姻主要是考虑能否保障生存的需要。可是在人类进入了小康和文明的年代,尤其是在消除了对生存优先条件的依赖之后,婚姻变得越来越复杂,甚至出现了这样的一种趋势:越是有钱人的家庭,越容易出现婚姻危机。
怎样成为一个“仁人”、怎样“学习”、是《论语》的两大精华。本书结合作者多年学习《论语》的心得体会和长期考察中国当代社会爱情、婚姻问题的所得,以开放社会的理论为指导,针对“怎样爱人”的话题,选择了《论语》中的相关精华语录,分为“自我之爱、亲情之爱、男女之爱、熟人之爱、生日之爱、兴趣之爱、职业之爱、物质之爱、精神之爱和爱的学习”十个部分,以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感事件为案例,逐一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希望能为培养爱心、提高爱的能力和经营婚姻的能力、减少爱情和婚姻中的烦恼和痛苦、获得爱情和婚姻的幸福和甜蜜尽一点微力。也热忱欢迎对此话题有兴趣的朋友一起探讨、交流。
论语中的名言名句赏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自己不喜欢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饥寒是自己不喜欢的,不要把它强加给别人;耻辱是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把它强加给别人。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从自己的利与害想到对别人的利与害,多替别人着想,这是终生应该奉行的原则。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
侍奉父母是子女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孔子教育人们,父母在世时,子女轻易不要出门远行,以便守在父母身边,尽孝子之道。如果非要远出,首先要安顿好父母,也一定要告诉父母确切的行踪。因为“儿行千里母担忧”。子女只有对父母孝敬有加,才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不要让年事已高的父母无人照顾,还要牵挂远在他乡的子女。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
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却恰好相反。成人之美,积善成德,便成为君子;成人之恶,积怨日多,便是小人。君子受人尊敬,小人遭人唾骂。
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
做事勤快敏捷,说话谨慎。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人要多做实事,少说废话,不乱说话。
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面临着仁义,就是老师,也不必同他谦让。这句话与“我爱我的老师,我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语)的意思有些类似。阐发仁义,捍卫真理,伸张正义等应该做的事,要积极主动地去做,绝不能推让。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
君子心地平坦宽广,小人却经常局促忧愁。君子襟怀坦白,安贫乐业,与人为善,知足常乐,所以能坦荡荡。小人欲念太多,患得患失,忧心忡忡,怨天尤人,局促不安,所以常心怀戚戚。
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不将对甲的怒气转到乙的头上,也不重犯同一种过失。许多人对自己的过失并不引起注意,甚至习以为常,若能像颜回那样该多好啊!
论语经典的名句欣赏
先学好本领。(]今日读好书,来日才能大展鸿图。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
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这句话说的是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严格要求自己,进步就快;宽容别人,就会远离怨恨。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见到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学习;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自己反省,(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对不如自己的人喜欢讥笑﹑轻视,因而沾沾自喜;对比自己强的人喜欢贬低,甚至嫉妒﹑畏惧退缩,害怕与他们交往:这都是不正确的态度。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
君子一生中有三件事情应该警惕戒备:年轻的时候,正在长筋骨,气血尚未定型,在男女问题上必须警戒;到了壮年时期,身强力不亏,精力旺盛,要警戒无原则的纠纷和争斗;到了老年,体力和精力都差了,要警戒贪得无厌。这句话对于青少年来说,提出了早恋会影响身心健康的问题。在今天看来,孔子的“戒色、戒斗、戒得”的说法,对我们仍有教育意义。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一个人不讲信用,不知道他该怎么办了。 孔子认为,一个人不讲信用就寸步难行。在今天看来,一个企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如此。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也要守规则,讲诚信,才能在竞争中得到发展。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
三个人同路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当我的师长的人。人人都有相对的技能和特长,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只要虚心向别人学习,一定能找到可以教自己的老师。
三思而后行。——《论语·公冶长》
经过反复考虑然后才采取行动。这话适用于莽撞行事的人。
食不语,寝不言。——《论语·乡党》
吃饭的时候不交谈,睡觉的时候不说话。《论语》中记载孔子的生活习惯和养生之道的文字很多,这一条就很值得我们学习。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论语中的名言名句推荐
读书人须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因为他对社会责任重大,要走的路很长。(]对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人来说,远大的抱负、坚强的意志,是缺一不可的。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论语·子罕》
天寒地冻,才晓得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在艰苦的环境里才能看出一个人的节操和品格。在艰苦的环境里才能真正考验人。
温、良、恭、俭、让。——《论语·学而》
温和、善良、严肃、节俭、谦逊。孔子每到一个国家,必然听得到那个国家的政事,他就是靠“温、良、恭、俭、让”的美德和态度获得的。这也是我们求知、做人应具备的品格和态度。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论语·公冶长》
朽烂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垒起的墙壁,不能粉刷。比喻不堪造就的人,用不着去培养他。人的智力因素没有多大的差别,但人的情感因素有着很大的差别。孔子有个叫宰予的学生,大白天睡大觉,孔子说,对于宰予这样的人没有什么可责备的。因为他学习态度太差,已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