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九交响曲(自新世界)
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的《第九交响曲(自新世界)》是交响乐经典作品里较为通俗的一部。创作年代较为晚近和作品本身的成功固然使它易于流行,而另一个辅助因素是这部交响曲里的一个主题被后人改编成各种器乐独奏曲,还填配歌词,在许多国家传唱,歌词内容大多是怀念家乡。
2、《思乡曲》
《思乡曲》作于72年前的1937年。马思聪行脚北国之后折回广州,从一首绥远民歌中引发灵感,谱下了这首《思乡曲》,拨动了多少为抗日救亡而奋战的中华儿女的心弦,并且一直流传下来,引发了一代代爱国爱乡的炎黄子孙的共鸣,成为了中国现代民族音乐不朽的经典。
3、《芬兰颂》
《芬兰颂》是西贝柳斯的代表性作品,创作于1899年。19世纪后半期,处于沙皇俄国压迫下的芬兰,民族意识正在觉醒,争取独立、解放的潮流日渐强大。作为一个音乐家,西贝柳斯以音乐为武器,积极投身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写下了大量的富于芬兰民族特色的优秀作品,并以此奠定了作曲家本人以及芬兰音乐在世界音乐史中的地位。
4、《我的祖国》
《我的祖国》是斯美塔那创作一首交响诗。作品创作于1874-1879年间,在音乐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历来被认为是捷克民族交响音乐的起点。作品中充满了爱国的热情,乐曲结构宏伟绚丽,音乐形象富有诗意。
5、《罗马的松树》
交响诗《罗马的松树》(The Pines of Rome),由意大利作曲家雷斯庇基作于1924年,为所作以罗马为题材的著名交响三部曲的第二部。于同年12月14日在罗马首演。1926年由雷斯庇基亲自指挥费城管弦乐团演出时,曾在节目单上写道:“为了唤起对罗马亲切的回忆,我以罗马自然风景中富有特征意义的罗马松树,作为这首乐曲的描绘对象。”
西贝柳斯(1865~1957)生于芬兰的塔瓦胡斯。父亲是一位医生。5岁开始学钢琴。11岁即尝试作曲,15岁学习小提琴,16岁自修作曲法并热衷创作室内乐曲。20岁时遵从家庭意愿入赫尔辛基大学法律系学习,同时在赫尔辛基音乐学院选修作曲和小提琴,师从音乐院院长M.韦盖柳斯学习音乐理论。21岁从赫尔辛基大学退学,转入赫尔辛基音乐院专攻小提琴。后因在学期间参加小提琴比赛失败,于是才专攻作曲。1889年于音乐院毕业后获奖学金,遂即赴柏林、维也纳留学。1891年归国任母校教授。
19世纪末,芬兰正处于俄国沙皇的统治之下,芬兰人民反对沙皇俄国的统治的斗争异常尖锐,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在民族意识不断高涨的形势下,文艺上则形成振兴民族文化的强烈思潮。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西贝柳斯根据芬兰50卷本的民族史诗《卡莱瓦拉》,于1892年创作了含声乐的交响诗《库莱尔沃》,遂扬名于世。1893~1895年又根据《卡莱瓦拉》,创作了传奇曲《列明基宁组曲》,组曲由《列明基宁和岛上的少女们》《图奥内拉的天鹅》《图奥内拉的列明基宁》和《列明基宁的归来》等四曲组成,其中以《图奥内拉的天鹅》最为著名。1897年西贝柳斯获芬兰政府颁发的年金。1899年创作交响诗《芬兰颂》。当时,面对帝俄对新闻界的弹压,爱国人士奋起举办募捐游艺会为报纸筹募基金,《芬兰颂》就是为这种游艺会上上演的雕塑剧《芬兰的觉醒》的配乐中的终曲。《芬兰颂》壮阔的音调、充满战斗的激情以及满怀必胜信念的辉煌壮丽的尾声,激起了芬兰人民强烈的爱国热情,也是一部为国际上所公认的杰作,并被认为是芬兰民族精神的象征。后诗人维科•哥斯肯尼埃米将《芬兰颂》的主题旋律填上歌词成为合唱曲,从而更加广泛流传。此后,在20余年中,他致力于交响曲,以及标题管弦乐曲、室内乐曲、钢琴曲、歌曲和合唱曲等创作。
西贝柳斯作为民族主义作曲家,几乎在音乐所有领域中都留下了宝贵的音乐遗产,特别是他的器乐创作。他并不直接引用民歌旋律为主题,而是在后期浪漫派以及俄罗斯音乐的影响下,消化了芬兰固有的音乐语法,并创造性地创造了独特的形式,成为北欧独树一帜的重要作曲家。1929年,他停止创作。终年92岁。
《芬兰颂》展现了一系列的特征元素,其中最后表现的是()。
A压迫
B斗争
C胜利
D受难
正确答案:C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