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西贝柳斯的作品赏析

让·西贝柳斯的作品赏析,第1张

芬兰最伟大的民族主义音乐作品也许就是《芬兰颂》:一首用芬兰民歌和故事以及忧伤的旋律组成的音诗,它的作曲者就是伟大的芬兰人西贝柳斯

1899年夏,处于沙俄统治下的芬兰人民不满于统治者的压迫和独裁政治,掀起了一场捍卫芬兰的自由和维护宪法权利的运动,人们为了声援被迫相继停刊的报界,组织起为新闻记者募集资金的义演活动,在义演最重要的一次晚会上,展示了以芬兰神话和历史主题组成的在当时最受欢迎的一系列生活画面,这个节目称作“历史场景”。西贝柳斯为这一“历史场景”所写的配乐,包括一首总的序曲、每一场的前奏曲,为诗朗诵而作的柔和伴奏,以及一首最重要的总结性音诗《芬兰颂》。

《芬兰颂》这首举世闻名的杰作,曾对芬兰民族解放运动起过很大的推动作用。它在向全世界诉说位于北极圈的这个小国为生存而进行的殊死斗争,并使全世界确信芬兰并不是沙俄独裁统治下的一个附属国,所起的作用比千万本小册子和报刊论文都重要得多。它被誉为芬兰的“第二国歌”。

整个乐曲由若干个性格突出的主题动机及其展开构成。音乐一开始的铜管合奏有力地呈现出主题,粗犷、强烈而沉重,被称为“苦难的动机”,表达出一种受禁锢的人民所蕴藏的反抗力量和对自由的强烈渴望,音乐的进行突然加快,在低音弦乐器阴森森的背景的衬托下,铜管乐器和定音鼓带出的一个极其刺激的节奏型,把听者带入了充满紧张的戏剧性冲突的战斗场面,掀起了一个强有力的高潮,后来,音乐在低音乐器简单反复的音型中,传出了一曲胜利的颂歌,这支旋律从铜管乐器的战斗呐喊中发展出来,但它的纯朴明朗,就像是一支具有舞蹈性节奏的欢快民歌。紧接着,木管乐器呈示出的充满必胜信心的斗争动机,和胜利颂歌的主题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气势磅礴的斗争场面。 后来,乐曲出现了颂歌主题,曲调庄严舒缓,渗透了人民热爱祖国的崇高而神圣的感情。 这首交响曲,E小调,OP.39,作于1898—1899年,1899年4月 26 日在赫尔辛基首演。此曲未显示西贝柳斯的个性,更多受柴科夫斯基影响。却不失为是一首很有味道的作品。共4个乐章:

1.不太快的行板,导人部,独奏单簧管奏哀怨又带有冥想的旋律,成为重要动机,由单簧管微弱的表现引人快板主部。先在第二小提琴节奏上,第一小提琴奏G大调第一主题,中提琴。大提琴以模仿作答,双簧管。低音号、圆号将其扩大,长笛、小提琴、小号推向高潮。然后在弦乐与竖琴升C小调和弦上,长笛、圆号奏安详的动机过渡后,双簧管奏升F小调第二主题,木管以对位缠绕。这种优美被低音所奏短小的动机破坏,最后以弦乐拔奏尖锐的3个B音结束呈示部。发展部幻想性地发展各动机,单簧管先以B大调奏导人部动机,以G小调、E小调转调发展;2把小提琴以升G小调奏第二主题,各乐器接替形成充满不安的低音弦乐的半音阶性动态后,第一主题后半部旋律以G人调出现。进人再现部后,第一主题以G大调,第二题以E小调再现。管乐以断奏奏E小调叠句后,进人结尾部,以E小调和弦结束。

2不太慢的行板转广板,降E大调。第一小提琴与大提琴,先在圆号和单簧管和弦支持下,奏抒情的民歌主题,速度减慢后,以卡农进行G小调旋律,形成高潮。主题旋律大提琴回想后,4把圆号以降A大调奏新旋律,木管应答后,圆号用慢板再现主题,小提琴、大提琴以降E小调奏悲歌。转为降C大调,在乐队狂热发展中,以主题动机推成高潮,减速后,以降E大调再现主题而结尾

3.谐滤曲,快板、C大调,三段体。在中提琴、大提琴拨奏上,小提琴奏主题,木管以快速音群对比作答,轻快的C大调旋律有第二主题功能。长号与木管对话后,由广板而进人E大调中段,中段有巧妙的和弦处理,圆号与长笛对话,回归C大调谐谑曲,第二主题以C大调重现,在粗野的狂热中快速结束。

4.终乐章,幻想曲似的,行板转极快的快板。导人部行板先奏情意绵绵的E小调旋律,此旋律来自导人部动机,但把它改变成灰暗的悲剧性。2支长笛奏优雅的旋律,低音弦的叹息加定音鼓引出快板主部。木管奏E小调主题,弦乐奏另一主题,两个主题以木管表达为中心发展,形成高潮后转行板。在C音上持续,小提琴奏充满表情的C大调旋律,充满憧憬。铜管接替后,向抒情高潮发展,快板主题作赋格发展,乐队咆哮后,回复行板,形成B大调颂歌,最后以E小调和弦结束。 《D大调第二号交响曲》完成于1902年,虽然有受到勃拉姆斯《第二交响曲》(也是D大调,而且配器几乎相同)和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的影响,但西贝柳斯在音乐语言上,却有鲜明的个人色彩,尤其偏好踏步一般的旋律架构和音阶和声,赋予音乐一种明显的庄严感。就情感层面而言,《第二交响曲》和其他交响曲截然不同,乐曲中洋溢着变化多端的芬兰民族精神,能快速地在乐观和悲观两极之间转化。

第一乐章的田园心境很快地变得混乱。旋律有些只是零星的音符,而不是成熟圆满的主题,似乎是杂乱地攀升,又散乱地消失。在漫无章法的背后,是微妙连贯的承续,乐章的所有内容若不是来自两个在开头以弦乐与木管奏出的重复音符主题,就是来自木管和铜管的沉思。而在回到一开始那种轻柔温和前,有一段波澜壮阔的高潮。在行板乐章,西贝柳斯在两个相竞争的不同调性主题之间,制造强烈的冲突。第一个主题以挽歌般的d小调(表情标示为“悲哀地”),以八度音的巴松管配合忽隐忽现的低音大提琴拨奏,而木管和铜管则制造攀升的高潮;第二主题是弦乐二部演奏的虚无飘渺的升F大调,传递出一种柔和、怯懦的精神,充满痛苦与救赎的希望。西贝柳斯的手稿原就标明了死亡和基督这两个主题,但乐章到结尾时仍充斥着混乱,而且缺乏慰藉,似乎意味着胜利者仍是“死亡”。

谐谑曲乐章表现出机关枪一般的弦乐装饰音,因而产生显著的活力。虽然三重奏中木管充满田园风味的主题大多以重复的单一音符为主,但却代表极强烈的对比。依循着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的先例,直接经由华丽装饰音的桥梁,导入终乐章;该乐章传承了浪漫主义的传统:在单调的节奏上配以恢宏的旋律,使D大调从沉重的d小调中脱颖而出。西贝柳斯再次像贝多芬那样,重现转调的乐句。因此,大调的胜利听起来别有一番风味。之后他以赞美诗般的旋律来总结全曲。这是西贝柳斯最后一次的仿古之作,在后来的作品里,他将专注于追求形式上的简洁,以及使这首交响曲的前两个乐章别具特色的自我表现方式。 小提琴协奏曲,D小调,OP47,作于1903年,修改于1905年。1903年版1904年2月8日由诺瓦切克(Novacek)主奏首演,1905年版该年10月19日由哈里尔(Karl Halir)主奏首演。

第一乐章:中庸的快板,D小调,第一、二小提琴先分成四个声部,奏1)小调主和弦,主奏小提琴奏哀伤的第一主题,单簧管模仿主题开头后,主奏小提琴再将主题动机加以发展。呈示华丽动态、18世纪风格短小华彩后,单簧管以扩大五度下降动机结束第一主题部。在定音鼓持续D音上,先由大提琴、低音管为第二主题铺垫,低音管才呈示完整的第二主题,单簧管模仿,主奏小提琴予以对位。主奏小提琴奏降E大调上行琶音后转为降D大调,复弦奏第二主题,单簧管、低音管、中提琴对位。进入很快的快板,在木管与低音弦乐和弦上,小提琴齐奏降B小调第三主题,变为长笛柔和旋律后,由单簧管承接。主奏小提琴再出现转为确实的中板,G小调,华丽地展开华彩。然后再现前面三个主题,变为中庸的快板,低音管先以G小调奏第一主题,主奏小提琴承接。第二主题先由单簧管再现转为D大调,主奏小提琴承接发展终止于单簧管、低音管、中提琴予以对位。转为活泼的极快板,中提琴先以D小调再现第三主题,主奏小提琴装饰后,以第一主题动机而成尾奏,以八度音程奏华彩的开头快速音群,以强力主和弦结束。

第二乐章:很慢的慢板,降B大凋,浪漫曲表情,自由的三段体。单簧管奏导入动机,双簧管承接,主奏小提琴奏主要主题,弦乐予以装饰。第一段以降B大调结束后,中段弦乐奏导入部动机,长笛、小号变形模仿,再产生新的旋律,构成三重交错。第三段重现发展第一段。

第三乐章:不太快的快板,D大调,回旋曲式。在定音鼓与低音弦乐节奏上,主奏小提琴呈示回旋主题,高八度反复后,主奏小提琴把顽固音型发展成快速音群,经降B大调、G小调,在D大调属七和弦结束回旋主题。第一、二小提琴、大提琴齐奏G小调第一插句,圆号持续D音与弦乐震音将这个上题分化,主奏小提琴以三连音型向前发展,单簧管以强音奏回旋主题动机,引出回旋主题再现。单簧管以D小调再引出第二插句,主奏小提琴以泛音对应,合奏再现回旋主题,主奏小提琴华丽地发展,第二插句缠绕后发展至高潮变为D大调。主奏小提琴以复弦奏跳跃的旋律,小提琴群与中提琴以齐奏反复第一主题节奏动机,圆号与低音弦乐反复节奏尖锐的D音后,华丽地结束。

 Sibelius,Jean芬兰出生的最伟大的作曲家、指挥家。父亲是医生,母亲为望族之后,家庭音乐及艺术气氛浓厚。虽然西贝柳斯是芬兰人,但却有瑞典血统,主要的原因在于祖先由于婚姻关系而混有瑞典血统,再加上他母亲家族瑞典血统更多于父亲那一边的缘故。

九岁开始学钢琴,十五岁时接受小提琴训练,并开始自修音乐理论并尝试作曲。由于他的小提琴拉得相当好,所以一度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小提琴家,然而十九岁时,为了顺从家人的意愿,还是进入了赫尔辛基大学修读法律课程,不过同时也在音乐院中选修小提琴及作曲。隔年冬天,因为对音乐的热爱持续增强,使他决定放弃法律并专注于音乐,所以便转往音乐院就读。离开学校后,西贝柳斯于该年年底得到政府奖学金,使他可以前往柏林音乐院继续进修,一年后又前往维也纳跟随高德马克和佛克斯学习。在高德马克指导下,西贝柳斯的管弦乐法有很大进步,不过他个人独特的管弦乐风格则是在回国后才逐渐确立的。

1890年芬兰因受俄国暴政的压迫,全国掀起了一股爱国抗暴的风潮。西贝柳斯于1891年返国后,自然也深受同胞爱国精神影响,因此根据芬兰史诗〈卡列瓦拉〉做为蓝本写作了一首由独唱、合唱及管弦乐团演奏的乐曲库列弗,并于1892年4月在赫尔辛基首演。尽管曲中所运用的创作手法仍不够成熟,但已显示出西贝柳斯的独特气质以及他对大自然与本国神话的深刻喜爱。同年,27岁的西贝柳斯与芬兰著名艺术家庭的艾诺雅妮嘉**结婚。同年还接受芬兰指挥家卡扬努斯邀请,写了一首颇具新意的交响诗传奇,也因这首交响诗的发表开始受到国际乐坛注意。

1893年应聘返回母校担任音乐理论老师,并于该年完成卡瑞利亚组曲。此后至1897年间,陆续写出管弦乐组曲春之歌,四部交响诗组曲雷敏凯连的传奇等为数不少的钢琴曲、歌曲与合唱曲。由于他这些年的杰出表现,芬兰政府于1897年决定颁赠他每二千马克年金,好让他可以无后顾之忧地安心从事作曲。

1899年,完成交响诗芬兰颂,由于芬兰颂具有激发芬兰人民爱国情操的力量,因此在俄国统治期间遭到禁演,然而在芬兰境外,世界上许多国家却不断将它排入音乐会的曲目。芬兰颂引起世人对芬兰抗暴运动的注意,并促成了芬兰的独立自主,所以它深具时代意义。同年,西贝柳斯也完成第一号交响曲,迈出成为重要交响曲作曲家的第一步。

1902年西贝柳斯在赫尔辛基首演第二号交响曲,1903年完成唯一的一首小提琴协奏曲,这首作品是本世纪重要的小提琴协奏曲杰作之一,不过首演成绩不好,主要是听众觉得第一乐章太过冗长,因此西贝柳斯在1905年又对此曲做了若干修正,现行所流通的便是修订后的版本。

1903年完成管弦乐曲悲伤圆舞曲,这首曲子原来是他为戏剧死所写剧乐中的一首,现今同样成为音乐会上最常被演出的西贝柳斯曲目之一。

1906年完成交响诗北国女儿,1907年亲自指挥首演第三号交响曲。同年完成了交响诗夜骑与日出,该曲所呈现出来的音色对此及流畅旋律,常使聆赏者留下深刻印象。1911年发表第四号交响曲,创作风格有大转变。此曲中西贝柳斯采用许多大胆的创新手法,使乐曲充满新奇的乐念,另外这首曲子也因为使用乐器比过去的作品少,而呈现出极为浓缩的室内乐风格。第四号交响曲不论是在他个人创作生涯或是在交响曲音乐形式的发展,都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1914年访问美国受到热烈欢迎,在诺福克音乐节中指挥演出自己的作品,曲目包括芬兰颂、北国女儿、管弦乐组曲克利斯钦二世,以及专为这个音乐节而特别写的具有印象派风格的交响诗海洋女神。音乐节结束后,耶鲁大学颁赠了名誉博士学位给西贝柳斯。自美返国后,西贝柳斯开始写作第五号交响曲,此时因为欧战的关系,炮声时常打断他的工作,所以这首作品直到隔年秋天才完成,并在该年12月8日50岁生日当天,在赫尔辛基的特别庆祝音乐会上首演。

1923年他推出第六号交响曲。1924年完成只有一首单乐章的第七号交响曲。虽然第七号交响曲只有一个乐章,但西贝柳斯却巧妙地将传统交响曲四个乐章的要素织入其中,因此有评论家认为这是西贝柳斯最具特色的一首交响曲,也是他的交响曲中最崇高不朽的杰作。

1925年应纽约爱乐交响乐团委托,写作交响诗塔比奥拉,另外也应哥本哈根皇家剧院的邀请,为戏剧暴风雨谱写剧乐。在完成这两首作品后,西贝柳斯就很少再创作,自1929年起直到去世为止,不曾再有任何新作发表。虽然在后半生有将近三十年不再写曲,可是在芬兰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并未因此降低,当他七十岁时,芬兰政府还特别将他的生日订为国定假日,而且当他过七十五岁、八十岁、八十五岁及九十岁生日时,芬兰政府也都分别为他举行了盛大的祝寿活动,以表达对这位乐坛耆宿的崇伟敬意。1957年9月29日逝于嘉文帕的别墅,享年92岁。

巴洛克时期迄今,北欧斯堪第纳维亚地区的国家中只有挪威的格里格和芬兰的西贝柳斯是大家所最熟悉的。葛里格以抒情及谱写小巧形式的音乐见长,西贝柳斯以擅长于写作雄浑、壮阔的大型管弦乐曲而知名。有论者甚至认为西贝柳斯是继贝多芬和伯拉姆斯之后最杰出的交响曲作曲家,因此虽然葛里格和西贝柳斯同样是北欧国家中最具知名度的作曲家,但是他们两人的音乐其实有着相当大的差异。德彪西曾说:葛里格的音乐就像是『包着雪的粉红色软糖』﹐但西贝柳斯可不一样。他的音乐没有雪花飘舞期间的安适慰藉,没有美丽冰池塘上惬意的华丽景致,也没有沈浸在耶诞佳节欢乐中的自我陶醉,只有存在冰天雪中尖锐刺耳的声音与残酷的现实,迭雪覆冰的森林以及欲催毁一切的无情暴风,既呈现了北欧的凄绝景色,也刻画出人类心灵的荒原。

让·西贝柳斯(Jean·Sibelius,1865年(乙丑年)12月8日-1957(丁酉年)年9月20日),又译西贝流士,芬兰著名音乐家,民族主义音乐和浪漫主义音乐晚期重要代表;早年初学小提琴和音乐理论,毕业于赫尔辛基音乐学院,后赴柏林、维也纳进修;其音乐作品凝聚着炽热的爱国主义感情和浓厚的民族特色,主要作品有交响诗《芬兰颂》、七部交响曲、交响传奇曲四首(《图内拉的天鹅》)、小提琴协奏曲、交响诗《萨加》(即《冰洲古史》)、《忧郁圆舞曲》(戏剧配乐)、弦乐四重奏及为莎士比亚戏剧《暴风雨》的配乐;此外还作有大量的歌曲、钢琴曲等等。

1897年西贝柳斯获芬兰政府颁发的年金。1899年创作交响诗《芬兰颂》。当时,面对帝俄对新闻界的弹压,爱国人士奋起举办募捐游艺会为报纸筹募基金,《芬兰颂》就是为这种游艺会上上演的雕塑剧《芬兰的觉醒》的配乐中的终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2338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