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安·西贝柳斯1957年去世,享年91岁。1935年曾被纽约爱乐协会投票选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古典作曲家,超过了贝多芬。然而,在英国,在今年他逝世50年的纪念活动中,反响却不甚热烈,不像与他同一级别的肖斯塔科维奇和马勒那样受欢迎。
西贝柳斯以其简洁并极具独创性的声音著称区别于他的“对手”们(一般指马勒和勋伯格——译者注)他的声音是朦胧与“超验”的组合物。其七部交响曲里的任何一部都构思奇特,令人琢磨不透,甚至于使人“诧异”;他的主题、动机常常躁动却不散乱,有一种内在的整体感,庄严、质朴、不可思议地控制住人们的判断力……西贝柳斯的音乐非常个性化,和者却不寡。
西贝柳斯在其生命的最后30年里,几乎没产出过一个音符!他确曾写过第八首交响曲,并宣称那将是他最伟大的一部,然而终没有结果——他把它付之一炬了。
西贝柳斯生在距赫尔辛基100公里的Hameelinna的一个说瑞典语的家庭里,少年时曾经想当一名小提琴大师。他的早期作品的灵感来自故乡的民间传说和祖国的山山水水,并很快成了芬兰为争取民族自主权、反抗俄国占领的斗争的象征和标志,但他的创作却深受一个俄国人——柴可夫斯基的影响。
西贝柳斯早期颇多产,他的小提琴协奏曲为世界各民族所喜爱,《芬兰颂》《卡雷利亚组曲》和《悲伤圆舞曲》至今在各种音乐会上长演不衰,他的发自内心深处、令人心碎的凄美歌曲深情而明晰地印在了录音磁带上。他是ChristopherNupen大量宝贵影片里的记录对象,现已做成了DVD。在那些影片里,被飞旋的暴风雪所缠裹住的松林景象的背后,是惊怵颤抖的弦乐声,这是西贝柳斯的交响诗大作《塔皮奥拉》。
西贝柳斯确是“大音希声”,其“个别”的时间一长,便树敌无数。原本痛苦的天性,加上形象又不佳:秃头,一脸凶相,荒原般的阴冷面孔掩住了那颗热烈的心。他是个“自虐”型的酒精中毒者,那是他一生最大的麻烦,他喝的频率一密就得举债。在1900年他的第三个女儿Kirsti因伤寒去世之后,这一恶习即发展到了危险的程度。1908年,西贝柳斯不得不住院戒酒。之后的不久,医生从他喉咙里取出了个肿块,那以后,他就只能在死亡的威胁下偷生……由此他领悟到了生命的短暂、脆弱及美,遂改变了生活方式,过了他一生中的一段好日子,用他的公众形象所赢得的“作曲津贴”游历了世界,并访问了美国。
1915年,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肆虐之际,西贝柳斯在空中看到16只天鹅,并记下一段乐思,那乐思后来长成了他的《第五交响曲》。那是一种对飞翔的感叹和对自然力的一次礼赞;“那是我生命中一次最伟大的经历。噢,上帝,那有多美!”他写到。
之后,西贝柳斯一面置身于一战的硝烟和随之而来的俄国革命的动荡之外,不参与斗争,一面又痼瘾重犯,再次做起了“醉中仙”。缓慢地,他写着“第六”和《第七交响曲》,日益沉溺其中,同时又经受着由神经紊乱所引起的手颤和白内障。
假使当年西贝柳斯没被“捧”得那么高,他的“毛病”亦会被“既往不咎”。这实为他“历史”的遗憾……因为,在1930年代,纳粹的头头脑脑们“碰巧”偏爱上了他的音乐——当年,当希特勒正在发展壮大之际,西贝柳斯也正在独领风骚之时。其早期作品里的感人激情和民族主义的锋刃不期然、且自然而然地与德国法西斯的暴力意识形成了“共鸣”。的确,把西贝柳斯的“言简意赅”和理想主义情操与勋伯格或贝尔格们的“十二音”“号啕”相比较,前者显然更中法西斯主义者的下怀。于是,在1935年,作曲家70寿辰之际,希特勒就奖了西贝柳斯个“歌德奖”。1942年,戈贝尔还特为他建立了个“德国人”的“西贝柳斯学会”。西贝柳斯未致反对,也没有特别地拒绝那个“荣誉”。因此“污点”,西贝柳斯未能善终于他的荣誉。对他致命的攻击是从二战后开始的,发动者为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及音乐理论家西奥多·阿多诺。阿多诺厌恶起了当时正红正紫的西贝柳斯来,与纳粹“心有灵犀”是其最硬的口实;阿多诺指控西贝柳斯的追随者所高喊的“自然即一切,本性就是全部”实意为“血与土”,与纳粹的“血与铁”口号“性相近”。
事实是,在ErikTawaststjerna所著的五卷集《西贝柳斯传记》中,作曲家在他的日记里曾严厉抨击过反犹主义,称纳粹的种族政策为“彻头彻尾的胡言乱语”。然而,其名誉在这部传记发表前就已经被损坏了。因为阿多诺是个有影响力的思想家,战后美学的先锋,他断定西贝柳斯“遗害”了无数的后来的天才,“侵蚀”了他们的创作灵感,害他们丢了听众。
西贝柳斯为什么要烧掉自己的《第八交响曲》——是因为自我怀疑,还是对未来缺乏信心?无论哪种原因,都肯定是源自于严厉的谴责——是严酷的责难逼得这个最伟大的交响乐作曲家走向了“艺术自杀”。
要挽救那部交响曲已成为不可能。但是,还这位作曲家以应有的社会地位却为时不晚。音乐史家与政治家可以继续争论,怒火也尽可以冲天……然而,人们从今天这个被拉长了的历史距离看;勋伯格和西贝柳斯,他们在20世纪都有自己的位置。
西贝柳斯(1865-1957)是芬兰最伟大的音乐家,出生在海门林纳。西贝柳斯从古芬兰文化艺术作品中汲取灵感,创作了七部交响曲和无数交响诗,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西贝柳斯出生儿童时期的小屋,现改建纪念博物馆,展品包括西贝柳斯儿童和学生时代的家具、照片以及生活用品。
代表人物有以下作曲家:
早期:帕格尼尼,韦伯,罗西尼,伯特,柏辽兹;
前期:舒曼,李斯特,肖邦,门德尔松,苏佩;
中期:老约翰·施特劳斯,小约翰·施特劳斯,理查德·瓦格纳,普契尼,布鲁克纳,古诺,圣-桑,威尔第,德沃夏克,安东·鲁宾斯坦,比才,奥芬巴赫,格林卡,勃拉姆斯;
后期:格里格,朱尔斯·埃米尔·马斯涅,理查德·施特劳斯,柴可夫斯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埃尔加,西贝柳斯,鲍罗丁,莫什科夫斯基,巴拉基列夫,居伊;
晚期:亚历山大·康斯坦丁诺维奇·格拉祖诺夫,拉赫玛尼诺夫,马勒,穆索尔斯基,克莱斯勒,普罗科菲耶夫,沃恩·威廉斯,威廉·富特文格勒,肖斯塔科维奇,布里顿。
知识拓展:
浪漫主义乐派是继维也纳古典乐派后出现的一个新的流派,它产生在十九世纪初。这个时期艺术家的创作上则表现为对主观感情的崇尚,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幻想。艺术表现形式也较以前有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浪漫主义思潮与风格的形成与发展。
下图为肖邦
参考资料:
1、罗伯特·舒曼:代表作有钢琴曲《蝴蝶》、《狂欢节bai》、《C大调幻想曲》、《童年情景》等。
罗伯特·舒曼是十九世纪上半叶德国音乐史上突出的人物,在他的艺术创作中深刻地反映出德国浪漫主义的优点和弱点。
舒曼狂喜的、热情的精力增加了他音乐的个人特征。他关注高于他内在自我和灵感的源泉,无论是霍夫曼还是克拉拉。
2、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代表作品包括歌剧《费德里奥》、《D大调弥撒》、声乐套曲《致远方的爱人》等。
创作于1803年至1804年间的《第三交响曲》标志着其创作进入成熟阶段。此后20余年间,他数量众多的音乐作品通过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宏伟气魄,将古典主义音乐推向高峰,并预示了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到来。
3、舒伯特:代表作:《未完成交响曲》;d小调弦乐四重奏《死神与少女》、钢琴五重奏《鳟鱼》、C大调弦乐五重奏、钢琴曲《流浪者幻想曲》、A大调奏鸣曲和配剧音乐《罗莎蒙德》等。
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也被认为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位巨匠,现闻名天下的《摇篮曲》便是在他的笔下完成的。
4、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代表作品有:钢琴协奏曲2首、钢琴三重奏、摇篮曲、幻想曲、回旋曲、变奏曲等,共21卷。
肖邦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以波兰民间歌舞为基础,同时又深受巴赫影响,多以钢琴曲为主,被誉为“浪漫主义钢琴诗人”。
5、弗朗茨·李斯特:
代表作《十二首超技练习曲》、《六首帕格尼尼大练习曲》、三部《旅行岁月》钢琴曲集、改编自莫扎特的《唐璜的回忆》、《诺玛的回忆》及《恶魔罗伯特的回忆》等等。
出生于匈牙利雷汀,匈牙利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伟大的浪漫主义大师,是浪漫主义前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
西贝柳斯作为民族主义作曲家,几乎在音乐所有领域中都留下了宝贵的音乐遗产,特别是他的器乐创作。他并不直接引用民歌旋律为主题,而是在后期浪漫派以及俄罗斯音乐的影响下,消化了芬兰固有的音乐语法,并创造性地创造了独特的形式,成为北欧独树一帜的重要作曲家。
Sibelius,Jean芬兰出生的最伟大的作曲家、指挥家。父亲是医生,母亲为望族之后,家庭音乐及艺术气氛浓厚。虽然西贝柳斯是芬兰人,但却有瑞典血统,主要的原因在于祖先由于婚姻关系而混有瑞典血统,再加上他母亲家族瑞典血统更多于父亲那一边的缘故。
九岁开始学钢琴,十五岁时接受小提琴训练,并开始自修音乐理论并尝试作曲。由于他的小提琴拉得相当好,所以一度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小提琴家,然而十九岁时,为了顺从家人的意愿,还是进入了赫尔辛基大学修读法律课程,不过同时也在音乐院中选修小提琴及作曲。隔年冬天,因为对音乐的热爱持续增强,使他决定放弃法律并专注于音乐,所以便转往音乐院就读。离开学校后,西贝柳斯于该年年底得到政府奖学金,使他可以前往柏林音乐院继续进修,一年后又前往维也纳跟随高德马克和佛克斯学习。在高德马克指导下,西贝柳斯的管弦乐法有很大进步,不过他个人独特的管弦乐风格则是在回国后才逐渐确立的。
1890年芬兰因受俄国暴政的压迫,全国掀起了一股爱国抗暴的风潮。西贝柳斯于1891年返国后,自然也深受同胞爱国精神影响,因此根据芬兰史诗〈卡列瓦拉〉做为蓝本写作了一首由独唱、合唱及管弦乐团演奏的乐曲库列弗,并于1892年4月在赫尔辛基首演。尽管曲中所运用的创作手法仍不够成熟,但已显示出西贝柳斯的独特气质以及他对大自然与本国神话的深刻喜爱。同年,27岁的西贝柳斯与芬兰著名艺术家庭的艾诺雅妮嘉**结婚。同年还接受芬兰指挥家卡扬努斯邀请,写了一首颇具新意的交响诗传奇,也因这首交响诗的发表开始受到国际乐坛注意。
1893年应聘返回母校担任音乐理论老师,并于该年完成卡瑞利亚组曲。此后至1897年间,陆续写出管弦乐组曲春之歌,四部交响诗组曲雷敏凯连的传奇等为数不少的钢琴曲、歌曲与合唱曲。由于他这些年的杰出表现,芬兰政府于1897年决定颁赠他每二千马克年金,好让他可以无后顾之忧地安心从事作曲。
1899年,完成交响诗芬兰颂,由于芬兰颂具有激发芬兰人民爱国情操的力量,因此在俄国统治期间遭到禁演,然而在芬兰境外,世界上许多国家却不断将它排入音乐会的曲目。芬兰颂引起世人对芬兰抗暴运动的注意,并促成了芬兰的独立自主,所以它深具时代意义。同年,西贝柳斯也完成第一号交响曲,迈出成为重要交响曲作曲家的第一步。
1902年西贝柳斯在赫尔辛基首演第二号交响曲,1903年完成唯一的一首小提琴协奏曲,这首作品是本世纪重要的小提琴协奏曲杰作之一,不过首演成绩不好,主要是听众觉得第一乐章太过冗长,因此西贝柳斯在1905年又对此曲做了若干修正,现行所流通的便是修订后的版本。
1903年完成管弦乐曲悲伤圆舞曲,这首曲子原来是他为戏剧死所写剧乐中的一首,现今同样成为音乐会上最常被演出的西贝柳斯曲目之一。
1906年完成交响诗北国女儿,1907年亲自指挥首演第三号交响曲。同年完成了交响诗夜骑与日出,该曲所呈现出来的音色对此及流畅旋律,常使聆赏者留下深刻印象。1911年发表第四号交响曲,创作风格有大转变。此曲中西贝柳斯采用许多大胆的创新手法,使乐曲充满新奇的乐念,另外这首曲子也因为使用乐器比过去的作品少,而呈现出极为浓缩的室内乐风格。第四号交响曲不论是在他个人创作生涯或是在交响曲音乐形式的发展,都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1914年访问美国受到热烈欢迎,在诺福克音乐节中指挥演出自己的作品,曲目包括芬兰颂、北国女儿、管弦乐组曲克利斯钦二世,以及专为这个音乐节而特别写的具有印象派风格的交响诗海洋女神。音乐节结束后,耶鲁大学颁赠了名誉博士学位给西贝柳斯。自美返国后,西贝柳斯开始写作第五号交响曲,此时因为欧战的关系,炮声时常打断他的工作,所以这首作品直到隔年秋天才完成,并在该年12月8日50岁生日当天,在赫尔辛基的特别庆祝音乐会上首演。
1923年他推出第六号交响曲。1924年完成只有一首单乐章的第七号交响曲。虽然第七号交响曲只有一个乐章,但西贝柳斯却巧妙地将传统交响曲四个乐章的要素织入其中,因此有评论家认为这是西贝柳斯最具特色的一首交响曲,也是他的交响曲中最崇高不朽的杰作。
1925年应纽约爱乐交响乐团委托,写作交响诗塔比奥拉,另外也应哥本哈根皇家剧院的邀请,为戏剧暴风雨谱写剧乐。在完成这两首作品后,西贝柳斯就很少再创作,自1929年起直到去世为止,不曾再有任何新作发表。虽然在后半生有将近三十年不再写曲,可是在芬兰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并未因此降低,当他七十岁时,芬兰政府还特别将他的生日订为国定假日,而且当他过七十五岁、八十岁、八十五岁及九十岁生日时,芬兰政府也都分别为他举行了盛大的祝寿活动,以表达对这位乐坛耆宿的崇伟敬意。1957年9月29日逝于嘉文帕的别墅,享年92岁。
巴洛克时期迄今,北欧斯堪第纳维亚地区的国家中只有挪威的格里格和芬兰的西贝柳斯是大家所最熟悉的。葛里格以抒情及谱写小巧形式的音乐见长,西贝柳斯以擅长于写作雄浑、壮阔的大型管弦乐曲而知名。有论者甚至认为西贝柳斯是继贝多芬和伯拉姆斯之后最杰出的交响曲作曲家,因此虽然葛里格和西贝柳斯同样是北欧国家中最具知名度的作曲家,但是他们两人的音乐其实有着相当大的差异。德彪西曾说:葛里格的音乐就像是『包着雪的粉红色软糖』﹐但西贝柳斯可不一样。他的音乐没有雪花飘舞期间的安适慰藉,没有美丽冰池塘上惬意的华丽景致,也没有沈浸在耶诞佳节欢乐中的自我陶醉,只有存在冰天雪中尖锐刺耳的声音与残酷的现实,迭雪覆冰的森林以及欲催毁一切的无情暴风,既呈现了北欧的凄绝景色,也刻画出人类心灵的荒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