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传说故事有什么

黄山传说故事有什么,第1张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那你知道黄山有什么 传说 故事 吗下面是我给大家分享的黄山传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黄山传说故事:文殊台和猕猴酒

 凡到过黄山玉屏楼的人,都必然要以迎客松为背景拍纪念照,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就在拿相机拍的人的右边悬崖边那一块老大石头——文殊台,却有一个十分美妙的佛教玄美故事和黄山高僧普门大师的来历传说。

 先从佛教文殊菩萨说起。佛经《文殊顺利涅磐经》说,文殊是释加如来佛的大弟子,原本是古印度舍卫国一个婆罗门贵族公子,看破红尘,弃家随释加牟尼学道,修成了菩萨。后来云游到山西五台山,五台山就成了文殊菩萨圣地。

 为什么在玉屏楼前,迎客松旁有个文殊台呢原来文殊菩萨曾来黄山选择道场。来到玉屏峰上,见左天都,右莲花,纵目开阔,风云绝妙,打算在这里开山建寺。特别是峰前有巨石一块,简直是绝佳打坐处,随即走到石边准备打坐休息一会。谁知刚往上一坐,岩石就被坐陷下去尺把深,石下轰轰作响。文殊见状,觉得自己身重,此地尚不宜,立即拔脚就走。文殊的坐骑是青狮,他就把狮子峰作为他的永久宝座了。

 文殊来黄山不知何年何月的事了,但玉屏楼处原来就有个“文殊院”,是明代万历四十一年(1613)八月,由高僧普门禅师建。几兴几废,崇祯十年(1637)失火、咸丰十一年(1861)兵火,1952年冬失火,1955年才在原址起建了玉屏楼。

 普门法师是在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来黄山的,入主朱砂庵即后来的慈光寺,万历三十八年(1610)普门进北京找到万历皇帝明神宗,得到神宗皇帝、太后、皇后许多赏赐,于是有了起造文殊院的资金。

 普门禅师俗家姓奚,名淮安,陕西眉县人,在五台山出家。入佛门受戒后,为求证佛法,30多年间,奔波于五台与少林、太行、伏牛、普陀等名山禅寺。怎么忽儿在万历三十四年(1606)来到黄山就没离开黄山呢这有个神奇的故事传说。

 却说普门在五台,一天他参禅至深夜,似梦非梦,见两个童子飘然来到座前,道:“我等乃文殊左右的金童玉女,奉法旨特来请大师前往 天下 第一奇山,文殊古道场一游!”普门心中升起一股虔诚之意,当即随两童子腾云朝东南而来。须臾,只见一座奇峰叠起的大山,只听两童子道:“已到文殊古道场。”便一齐降落在玉屏峰前:“这里就是大师开创名山、弘扬佛法的胜美宝地。”普门一看,只见群山环抱、云光缥渺,前面还有一座天然岩石宝座,云光中仿佛见文殊跏趺的庄严宝相。童子指道:“这便是文殊菩萨打坐处。”普门对石座十分恭敬。童子又道:“这里也是你将来打坐修炼处。”说来也怪,普门对云光中石座上文殊礼拜毕,文殊妙相便不见踪影。两童子接着说:“请大师升登法座演说佛法,此岩是白云缭绕金刚体,紫石形成玉作基。”两童子左右扶持,普门毅然升座,眼前云涛汹涌,足下群山拱服,境界广阔,心底洁净,他想:“我能得此一片宝地,常年修行,虽在云山,也胜过极乐世界了。”正想着,突然被两童子用力一推,大叫一声:“不好!”惊醒过来,一身冷汗,佛前油灯正明,听时正交五鼓。普门回想梦中,如在眼前,心下暗计:两童子点化,我已不宜在五台山,应去寻找梦中仙山重开道场了。不久,即告别了五台,随身携带衣钵禅杖南行了。

 却说普门辗转数千里遥,拜过无数名山,没有一处能与梦中景象相合。一日来到黄山,挂褡朱砂庵(今慈光阁初始之名),庵主见普门仙风道骨,不同凡俗,提出请普门当住持。普门一心要寻找梦中仙境,就说出了自己的心思:“如果在此山寻到梦中仙境,修建佛家丛林,乃是本愿。”于是每天都身背干粮,手柱禅杖,攀岩越岭,拽藤顺葛。一日,过天门坎,爬小心坡,穿一线天,钻转身洞,猛一抬头,见一巨大苍松正在头顶,这气象已是不凡。待登上平台,见玉屏峰前狮、象二石左右分列,已是吃了一惊。回过身来,那文殊台赫然眼前,梦中景象成为现实,当即如醍醐灌顶,明证了因果。随即合掌对空,默默祝祷,然后如梦中一般登上文殊打坐处,打坐参禅,元神悠悠,又不同五台。心中默默立下大愿:以朱砂庵为丛林,于此处建文殊院为独修处。

 职工 “一线天”下,两峰之间,有一座长4米,宽2米的单孔石桥,原名断凡桥,后名渡仙桥。传说普门上玉屏,仙人在此点化伐松搭桥,后即在此搭建了石桥,留下一个美丽传说。

 找到了梦中福地,心下释然,认定募化扩建朱砂庵,创建文殊院。回到朱砂庵后,即应承了当朱砂庵住持,改朱砂庵为“法海禅院”,日渐一日,僧众渐多,名声远震北京皇宫。

 万历三十八年(1610)秋天,普门进京,参见了万历皇帝、皇太后和郑皇后,得到他们佛牙、金佛、七层万佛塔和300两白银等厚重赏赐。万历皇帝又敕额“护国慈光寺”,法海禅院重新更名,逐渐成为黄山佛教寺院中的四大丛林之一。

 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八月,普门即在玉屏峰下,修建起石墙体的文殊禅院,由晦昙和尚住持。普门自己虽为慈光寺住持,可是心中印下了文殊台,常来文殊院诵经参禅。文殊院成为慈光寺支寺。

 因为普门在五台山梦见了玉屏峰前文殊台和文殊妙相,所以文殊台又名“梦像台”。

 却说普门和尚不仅是个得道高僧,也是个棋艺高手,方圆百里喜欢 下棋 的都曾与他对奕,但都不是他的敌手,只有桃源水帘洞一个白猕猴,两下可以不分胜负。

 这年春天“ 谷雨 ”过后,黄山春色渐浓,风光渐美,游山的人多了起来,文殊院香火也兴旺起来。那徽州府的臧知府极好下棋,棋艺也算不错,曾找多人较量,对手里不乏高手,可都因为他是知府,都让他几招。那臧知府便眼里无人,自以为打遍天下无敌手。听说普门棋艺高超,就想跟他杀几盘。这天,带着一班衙役也上文殊院来了,派人传话,要和普门拼杀。那普门正在和白猕猴严阵对峙。那臧知府一看这局势,便心痒手急,一把就拉开了白猕猴,接着就杀。这种狂妄不礼貌行为,普门道行高深,心中也不免生憎,便让了一招。但那臧知府不但看不出这是普门的礼貌行为,反而出言不逊:“久闻法师棋艺高超,怎么就这样轻轻松松让本府轻取一局,哈哈哈。”那哈哈,那神情,分明又是“打遍天下无敌手”。

 普门微微一笑:“大人,此言谬矣。古人云:‘强中自有强中手’,赢我一局算不了什么,我可以请我师父出手。”臧知府环顾左右:“好好好,你师父在哪请出来我好请教。”可心中暗道:他师父看来也是平常之辈。普门挥手一招,臧知府顺眼看去,只见那白猕猴早已跳到眼前,两眼对知府直闪直眨。那知府见是个猴儿,心中直冷笑:一只畜牲,能有多高志气。可是下吧,居然是与猴儿对手,不下吧,话已说出了口,只得硬着头皮。那白猴虽不说话,可那眼看臧知府,看普门神情,心中却透亮得很。棋子布好,局势一开,白猴儿可不知道讲面子,招招辣手,步步进逼,杀得臧知府节节败退,毫无反攻能力。不多几个回合,臧知府的“帅”就被钉在那里,死了一局。臧知府输棋却输不起面子,硬说猴子毛手毛脚,赖帐不算。不算就不算,摆局重开盘。第二局更惨,没几招,臧知府便被逼进死宫,动弹不得,像大虾进了汤锅脸红心急。

 谁知那猴儿却唱了起来:

 知府下棋玉屏前,给脸不要耍骄蛮。

 盛气凌人不知丑,可笑牛皮吹上天。

 那臧知府连连惨败,心中窝火,正无处发作,这下抓到把柄,立即变脸道:“猴子说话,定是妖孽。普门不守清规潜心修道,却与妖孽为伍,坏了佛门清规。来人,与我将普门与妖猴锁了带回衙门审问治罪。”

 说时迟,那时快。衙役正待动手,只见普门拉起白猴“飕”的一声,便腾空飞往桃源水帘洞去了。臧知府恼羞成怒,下令放火烧山。可那山高,又无什么杂草灌木,火根本无法烧进水帘洞。于是又下令封山,要困死饿死普门和白猴。臧知府可真狠毒,一封就封了两个月,满以为普门必死无疑,便撤了封山衙役。

 普门的徒弟和山上山下僧众都以为普门已不在人世,谁知衙役一撤,普门便飘然回来,而且满面红润,身体康健。大家就问:“师父两个月来在那洞中吃什么何以这般康健”

 普门笑道:“我吃的这桃儿,喝的就是这桃儿做的酒。”说罢,便从衣袋里摸出几个桃儿。大家一看,原来就是山中一种藤上结的,成熟了,甜中带酸,很好吃。又解下一个小葫芦,让大家尝试一下那酒的口味,果然味美无比。普门接着说:“这桃儿都是猕猴在桃儿成熟时采进洞的,贮藏过冬,又用这桃果酿酒,所以我才吃喝不愁。因为这果这酒 营养 丰富,所以我的身体反变 健康 了。”普门这话这事实,直让大家啧啧称奇,称赞不已。

 因为这桃是猕猴发现、采集、贮藏的,所以大家就叫它叫“猕猴桃”,酿的酒便叫“猕猴桃酒”。

 从那以后,普门便不食人间烟火了,渐渐人们也不知他到哪里去了,但却给黄山留下了许多佳话。

黄山传说故事:罗汝芳与仙人观榜

 黄山后海,有许多奇景妙迹,像仙人峰上的关公挡曹,宝塔峰上的三尊大佛,骆驼峰下的天鹅孵蛋,书箱峰上的叠叠天书,无一不令人一见叫绝,百思而不得其解。尤其是飞龙峰上的仙人榜,传说更加神奇。

 仙人榜此景怎么看方便呢从清凉台下北海,或从北大门进山,到“仙人铺路”处,抬头北望,飞龙峰有一块长方形的巨大石片,如同悬挂在那悬崖峭壁上一般。石片微**,与周围的丹崖、石柱、青松、白云相辉映,显得格外突出。远远看去,那仙人榜平正光滑,上面好像刻着一行行篆书文字,若隐若现。而那字形似乎又古怪离奇,难以辨认。相传那是古代仙人游览黄山留下的神迹。

 更离奇的是,仙人榜正南对面宝塔峰下,有座巨大的石头形成的仙人,形貌岸然,衣冠楚楚,正昂首遥看那仙人榜,于是形成了这有名的、令人难解其妙的一处奇景妙境。

 这个名景却又有一个联系着真人真事的离奇故事。

 却说明朝嘉靖三十二年(1553),江西建昌府南城县人罗汝芳(号近溪),是嘉靖甲辰年(二十三年,1544)进士,钦点为宁国府太守。唐宋元明以来,黄山属太平,太平属宁国府,罗太守自是关心黄山。罗太守酷爱 书法 ,松谷庵的匾额“东土云山”,就是他的手笔。罗太守又酷爱探奇走险。他早就听说“仙人观榜”的传说,既当了宁国府的太守,不能放弃探研“仙人观榜”奥秘的机会,谁知几乎丢掉性命。

 一次,罗太守因公来太平,公务余暇, 自然 少不得游览黄山,搜奇揽胜,曾两上黄山。罗太守是个学问家,公务、游览都不烦拢地方官员,只身与随从,背着干粮,带着银两,写有《重登天都峰》《观天都夕照》等绝句。

 《重登天都峰》绝句云:

 两拜天都峰顶峰,风云万派起虬龙。

 乘风便欲归天上,觅取蓬莱归旧宫。

 《观天都夕照》绝句云:

 云敛长空夕照开,黄金万叠拥层台。

 山灵可是还留客,我欲长歌归去来。

 可见罗太守十分爱黄山,对黄山的风物景观观察如此细致,描写如此传神,把自己的情感和黄山神韵融为了一体。

 罗太守游览黄山,心中总不忘“仙人观榜”。他作好了准备,也带足了银两,其他景观均可近观远望,唯这仙人观榜要下一番功夫。他先花钱请人买好杉木、毛竹,修好栈道、阁架,以便方便上下,把仙人榜所有地方都仔细考察到,揭出其中奥秘。谁知那榜上文字似有却无,若现却隐,罗太守费了不少功夫,刚刚辨认出个繁体仙字。忽然间,天昏地暗,飞砂走石,电闪雷鸣,风雨大作,霹雳一声炸响,把那“仙”字击去。那电火把仙榜周围烧得个乌焦巴黑,把那竹木阁架顷刻变为焦炭。罗太守站的位置离栈道不远,狂风大作之际,见情况不妙即踏上栈道,准备下来。刚上栈道两步,那阁架即如一堆焦炭一样,稀里哗啦塌了下去。罗太守顿时面如土色,赶紧下了栈道。神魂甫定,看那榜,颜色又如雷击之前一般模样,方信天机不可泄露,凡人岂可随便窥探天机。从那以后,再也没人敢去辨认仙人榜上的字了。

黄山传说故事:有功不傲的胜虹桥

 从谭家桥北行,过了感梓里不远,就在黄帝源景区大门边,横跨麻川河的那座桥,名叫胜虹桥,是黄山区现存古石桥最长的一座,长1172米,宽8米,高10米。为什么叫胜虹桥呢因为他建有7个孔,象征着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

 一座石桥,怎么说它“有功不傲”呢这里面有个人的故事。

 这桥建于明末清初,据谭家桥镇新洪村程氏宗谱记载,是清初康熙年间(1622—1723)感梓里程姓名程源的独个儿捐资建造的,一共花了7年时间,耗费银子10万两。

 这座桥不但是黄山区前身太平县 历史 上所造的最长的一座桥,又是个人捐资耗时长的一座桥;不但方便了麻川河这一带两岸的老百姓,更是太平南线与徽州、旌德交通的重要桥梁。鉴于这座石桥建成后的历史功绩,竣工后,地方上一致要求为他在桥上立碑。程源推辞再三,勉强立碑记了这一件事。在碑的两边还刻了一幅 对联 :“二山通佳气,一桥落彩虹”,说出了这桥沟通了黄山与九华山的“佳气”,描画了它的壮观气象。

 忽一日,来了一位须眉已然灰白的崔姓老先生,先托人捎话给程源,商谈买桥的事。程源觉得蹊跷,怎么会有人要花银子买这座桥呢莫非有 精神病 么

 正乱猜间,那崔老先生已经来到家中。一看,哪有精神病的样子,只见肤色红润,目光有神,面带微笑,举止大方。一见面,便抱拳当胸:“这位敢是程源先生吗你独立捐资,造出此桥,其功大矣,其名彰矣。某薄有家私,愿以白银10万,买断此桥,先生允否不过那碑可就要重新立过了。”

 程源是何等样人,所谓“听弦歌而知雅意”,尤其是那要重新立碑一句。程源当下热情邀引崔先生到正堂客座,命家人沏茶,又命备酒。那崔先生也不推辞,笑吟吟安然高座,看着程源安排指挥。程源轻轻唤过一个年轻力壮的家人耳语几句,那家人吃惊而迟疑,程源果断挥手令他退去。回头来重新招呼、寒喧,说些“久仰”的话,知道那老先生原来是甘棠崔家一得道高士。那崔先生复又提出买桥的事,程源无言以对,道:“这事好说,待会饭后,到桥上再议。”那崔先生也不谦让。酒饭过后,程源前引,去桥上面议“卖桥”之事。来到桥中段一看,那块五尺多高的大记事碑,已经碎成几块。二人看罢,相视一会,朗朗大笑。

 崔先生说:“先生果然高风亮节,性情透明,适才在先生府上,见先生之行动,我已了然于胸矣,可敬可敬。”

 程源道:“不才原无此心,乡间邻里盛情难却,一时糊涂。既已慷慨为地方解囊,何在一点虚名勒碑呢!且为乡里尽绵薄之力,当是程某责无旁贷之事,何足挂齿。多蒙先生及时点破,程某三生有幸。”

 从那以后,桥上的记事碑就没了,是程氏宗谱后来补记了。但太平县地方官府后来上奏朝廷,在桥南头建了“乐喜好施”石坊一座,直到1958年时拆毁。

 现在这座桥仍然发挥它的历史作用,不仅使“二山通佳气”,而且是黄山与安徽省会合肥之间103省道上的一座十分重要的津梁。

猜你感 兴趣 :

1 关于黄山的神话故事

2 黄山历史传说故事

3 黄山的神话故事

4 黄山神话传说

5 关于黄山的神话传说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那你知道黄山有什么 传说 故事 吗下面是我给大家分享的黄山传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黄山传说故事:文殊台和猕猴酒

 凡到过黄山玉屏楼的人,都必然要以迎客松为背景拍纪念照,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就在拿相机拍的人的右边悬崖边那一块老大石头——文殊台,却有一个十分美妙的佛教玄美故事和黄山高僧普门大师的来历传说。

 先从佛教文殊菩萨说起。佛经《文殊顺利涅磐经》说,文殊是释加如来佛的大弟子,原本是古印度舍卫国一个婆罗门贵族公子,看破红尘,弃家随释加牟尼学道,修成了菩萨。后来云游到山西五台山,五台山就成了文殊菩萨圣地。

 为什么在玉屏楼前,迎客松旁有个文殊台呢原来文殊菩萨曾来黄山选择道场。来到玉屏峰上,见左天都,右莲花,纵目开阔,风云绝妙,打算在这里开山建寺。特别是峰前有巨石一块,简直是绝佳打坐处,随即走到石边准备打坐休息一会。谁知刚往上一坐,岩石就被坐陷下去尺把深,石下轰轰作响。文殊见状,觉得自己身重,此地尚不宜,立即拔脚就走。文殊的坐骑是青狮,他就把狮子峰作为他的永久宝座了。

 文殊来黄山不知何年何月的事了,但玉屏楼处原来就有个“文殊院”,是明代万历四十一年(1613)八月,由高僧普门禅师建。几兴几废,崇祯十年(1637)失火、咸丰十一年(1861)兵火,1952年冬失火,1955年才在原址起建了玉屏楼。

 普门法师是在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来黄山的,入主朱砂庵即后来的慈光寺,万历三十八年(1610)普门进北京找到万历皇帝明神宗,得到神宗皇帝、太后、皇后许多赏赐,于是有了起造文殊院的资金。

 普门禅师俗家姓奚,名淮安,陕西眉县人,在五台山出家。入佛门受戒后,为求证佛法,30多年间,奔波于五台与少林、太行、伏牛、普陀等名山禅寺。怎么忽儿在万历三十四年(1606)来到黄山就没离开黄山呢这有个神奇的故事传说。

 却说普门在五台,一天他参禅至深夜,似梦非梦,见两个童子飘然来到座前,道:“我等乃文殊左右的金童玉女,奉法旨特来请大师前往 天下 第一奇山,文殊古道场一游!”普门心中升起一股虔诚之意,当即随两童子腾云朝东南而来。须臾,只见一座奇峰叠起的大山,只听两童子道:“已到文殊古道场。”便一齐降落在玉屏峰前:“这里就是大师开创名山、弘扬佛法的胜美宝地。”普门一看,只见群山环抱、云光缥渺,前面还有一座天然岩石宝座,云光中仿佛见文殊跏趺的庄严宝相。童子指道:“这便是文殊菩萨打坐处。”普门对石座十分恭敬。童子又道:“这里也是你将来打坐修炼处。”说来也怪,普门对云光中石座上文殊礼拜毕,文殊妙相便不见踪影。两童子接着说:“请大师升登法座演说佛法,此岩是白云缭绕金刚体,紫石形成玉作基。”两童子左右扶持,普门毅然升座,眼前云涛汹涌,足下群山拱服,境界广阔,心底洁净,他想:“我能得此一片宝地,常年修行,虽在云山,也胜过极乐世界了。”正想着,突然被两童子用力一推,大叫一声:“不好!”惊醒过来,一身冷汗,佛前油灯正明,听时正交五鼓。普门回想梦中,如在眼前,心下暗计:两童子点化,我已不宜在五台山,应去寻找梦中仙山重开道场了。不久,即告别了五台,随身携带衣钵禅杖南行了。

 却说普门辗转数千里遥,拜过无数名山,没有一处能与梦中景象相合。一日来到黄山,挂褡朱砂庵(今慈光阁初始之名),庵主见普门仙风道骨,不同凡俗,提出请普门当住持。普门一心要寻找梦中仙境,就说出了自己的心思:“如果在此山寻到梦中仙境,修建佛家丛林,乃是本愿。”于是每天都身背干粮,手柱禅杖,攀岩越岭,拽藤顺葛。一日,过天门坎,爬小心坡,穿一线天,钻转身洞,猛一抬头,见一巨大苍松正在头顶,这气象已是不凡。待登上平台,见玉屏峰前狮、象二石左右分列,已是吃了一惊。回过身来,那文殊台赫然眼前,梦中景象成为现实,当即如醍醐灌顶,明证了因果。随即合掌对空,默默祝祷,然后如梦中一般登上文殊打坐处,打坐参禅,元神悠悠,又不同五台。心中默默立下大愿:以朱砂庵为丛林,于此处建文殊院为独修处。

 职工 “一线天”下,两峰之间,有一座长4米,宽2米的单孔石桥,原名断凡桥,后名渡仙桥。传说普门上玉屏,仙人在此点化伐松搭桥,后即在此搭建了石桥,留下一个美丽传说。

 找到了梦中福地,心下释然,认定募化扩建朱砂庵,创建文殊院。回到朱砂庵后,即应承了当朱砂庵住持,改朱砂庵为“法海禅院”,日渐一日,僧众渐多,名声远震北京皇宫。

 万历三十八年(1610)秋天,普门进京,参见了万历皇帝、皇太后和郑皇后,得到他们佛牙、金佛、七层万佛塔和300两白银等厚重赏赐。万历皇帝又敕额“护国慈光寺”,法海禅院重新更名,逐渐成为黄山佛教寺院中的四大丛林之一。

 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八月,普门即在玉屏峰下,修建起石墙体的文殊禅院,由晦昙和尚住持。普门自己虽为慈光寺住持,可是心中印下了文殊台,常来文殊院诵经参禅。文殊院成为慈光寺支寺。

 因为普门在五台山梦见了玉屏峰前文殊台和文殊妙相,所以文殊台又名“梦像台”。

 却说普门和尚不仅是个得道高僧,也是个棋艺高手,方圆百里喜欢 下棋 的都曾与他对奕,但都不是他的敌手,只有桃源水帘洞一个白猕猴,两下可以不分胜负。

 这年春天“ 谷雨 ”过后,黄山春色渐浓,风光渐美,游山的人多了起来,文殊院香火也兴旺起来。那徽州府的臧知府极好下棋,棋艺也算不错,曾找多人较量,对手里不乏高手,可都因为他是知府,都让他几招。那臧知府便眼里无人,自以为打遍天下无敌手。听说普门棋艺高超,就想跟他杀几盘。这天,带着一班衙役也上文殊院来了,派人传话,要和普门拼杀。那普门正在和白猕猴严阵对峙。那臧知府一看这局势,便心痒手急,一把就拉开了白猕猴,接着就杀。这种狂妄不礼貌行为,普门道行高深,心中也不免生憎,便让了一招。但那臧知府不但看不出这是普门的礼貌行为,反而出言不逊:“久闻法师棋艺高超,怎么就这样轻轻松松让本府轻取一局,哈哈哈。”那哈哈,那神情,分明又是“打遍天下无敌手”。

 普门微微一笑:“大人,此言谬矣。古人云:‘强中自有强中手’,赢我一局算不了什么,我可以请我师父出手。”臧知府环顾左右:“好好好,你师父在哪请出来我好请教。”可心中暗道:他师父看来也是平常之辈。普门挥手一招,臧知府顺眼看去,只见那白猕猴早已跳到眼前,两眼对知府直闪直眨。那知府见是个猴儿,心中直冷笑:一只畜牲,能有多高志气。可是下吧,居然是与猴儿对手,不下吧,话已说出了口,只得硬着头皮。那白猴虽不说话,可那眼看臧知府,看普门神情,心中却透亮得很。棋子布好,局势一开,白猴儿可不知道讲面子,招招辣手,步步进逼,杀得臧知府节节败退,毫无反攻能力。不多几个回合,臧知府的“帅”就被钉在那里,死了一局。臧知府输棋却输不起面子,硬说猴子毛手毛脚,赖帐不算。不算就不算,摆局重开盘。第二局更惨,没几招,臧知府便被逼进死宫,动弹不得,像大虾进了汤锅脸红心急。

 谁知那猴儿却唱了起来:

 知府下棋玉屏前,给脸不要耍骄蛮。

 盛气凌人不知丑,可笑牛皮吹上天。

 那臧知府连连惨败,心中窝火,正无处发作,这下抓到把柄,立即变脸道:“猴子说话,定是妖孽。普门不守清规潜心修道,却与妖孽为伍,坏了佛门清规。来人,与我将普门与妖猴锁了带回衙门审问治罪。”

 说时迟,那时快。衙役正待动手,只见普门拉起白猴“飕”的一声,便腾空飞往桃源水帘洞去了。臧知府恼羞成怒,下令放火烧山。可那山高,又无什么杂草灌木,火根本无法烧进水帘洞。于是又下令封山,要困死饿死普门和白猴。臧知府可真狠毒,一封就封了两个月,满以为普门必死无疑,便撤了封山衙役。

 普门的徒弟和山上山下僧众都以为普门已不在人世,谁知衙役一撤,普门便飘然回来,而且满面红润,身体康健。大家就问:“师父两个月来在那洞中吃什么何以这般康健”

 普门笑道:“我吃的这桃儿,喝的就是这桃儿做的酒。”说罢,便从衣袋里摸出几个桃儿。大家一看,原来就是山中一种藤上结的,成熟了,甜中带酸,很好吃。又解下一个小葫芦,让大家尝试一下那酒的口味,果然味美无比。普门接着说:“这桃儿都是猕猴在桃儿成熟时采进洞的,贮藏过冬,又用这桃果酿酒,所以我才吃喝不愁。因为这果这酒 营养 丰富,所以我的身体反变 健康 了。”普门这话这事实,直让大家啧啧称奇,称赞不已。

 因为这桃是猕猴发现、采集、贮藏的,所以大家就叫它叫“猕猴桃”,酿的酒便叫“猕猴桃酒”。

 从那以后,普门便不食人间烟火了,渐渐人们也不知他到哪里去了,但却给黄山留下了许多佳话。

黄山传说故事:罗汝芳与仙人观榜

 黄山后海,有许多奇景妙迹,像仙人峰上的关公挡曹,宝塔峰上的三尊大佛,骆驼峰下的天鹅孵蛋,书箱峰上的叠叠天书,无一不令人一见叫绝,百思而不得其解。尤其是飞龙峰上的仙人榜,传说更加神奇。

 仙人榜此景怎么看方便呢从清凉台下北海,或从北大门进山,到“仙人铺路”处,抬头北望,飞龙峰有一块长方形的巨大石片,如同悬挂在那悬崖峭壁上一般。石片微**,与周围的丹崖、石柱、青松、白云相辉映,显得格外突出。远远看去,那仙人榜平正光滑,上面好像刻着一行行篆书文字,若隐若现。而那字形似乎又古怪离奇,难以辨认。相传那是古代仙人游览黄山留下的神迹。

 更离奇的是,仙人榜正南对面宝塔峰下,有座巨大的石头形成的仙人,形貌岸然,衣冠楚楚,正昂首遥看那仙人榜,于是形成了这有名的、令人难解其妙的一处奇景妙境。

 这个名景却又有一个联系着真人真事的离奇故事。

 却说明朝嘉靖三十二年(1553),江西建昌府南城县人罗汝芳(号近溪),是嘉靖甲辰年(二十三年,1544)进士,钦点为宁国府太守。唐宋元明以来,黄山属太平,太平属宁国府,罗太守自是关心黄山。罗太守酷爱 书法 ,松谷庵的匾额“东土云山”,就是他的手笔。罗太守又酷爱探奇走险。他早就听说“仙人观榜”的传说,既当了宁国府的太守,不能放弃探研“仙人观榜”奥秘的机会,谁知几乎丢掉性命。

 一次,罗太守因公来太平,公务余暇, 自然 少不得游览黄山,搜奇揽胜,曾两上黄山。罗太守是个学问家,公务、游览都不烦拢地方官员,只身与随从,背着干粮,带着银两,写有《重登天都峰》《观天都夕照》等绝句。

 《重登天都峰》绝句云:

 两拜天都峰顶峰,风云万派起虬龙。

 乘风便欲归天上,觅取蓬莱归旧宫。

 《观天都夕照》绝句云:

 云敛长空夕照开,黄金万叠拥层台。

 山灵可是还留客,我欲长歌归去来。

 可见罗太守十分爱黄山,对黄山的风物景观观察如此细致,描写如此传神,把自己的情感和黄山神韵融为了一体。

 罗太守游览黄山,心中总不忘“仙人观榜”。他作好了准备,也带足了银两,其他景观均可近观远望,唯这仙人观榜要下一番功夫。他先花钱请人买好杉木、毛竹,修好栈道、阁架,以便方便上下,把仙人榜所有地方都仔细考察到,揭出其中奥秘。谁知那榜上文字似有却无,若现却隐,罗太守费了不少功夫,刚刚辨认出个繁体仙字。忽然间,天昏地暗,飞砂走石,电闪雷鸣,风雨大作,霹雳一声炸响,把那“仙”字击去。那电火把仙榜周围烧得个乌焦巴黑,把那竹木阁架顷刻变为焦炭。罗太守站的位置离栈道不远,狂风大作之际,见情况不妙即踏上栈道,准备下来。刚上栈道两步,那阁架即如一堆焦炭一样,稀里哗啦塌了下去。罗太守顿时面如土色,赶紧下了栈道。神魂甫定,看那榜,颜色又如雷击之前一般模样,方信天机不可泄露,凡人岂可随便窥探天机。从那以后,再也没人敢去辨认仙人榜上的字了。

黄山传说故事:有功不傲的胜虹桥

 从谭家桥北行,过了感梓里不远,就在黄帝源景区大门边,横跨麻川河的那座桥,名叫胜虹桥,是黄山区现存古石桥最长的一座,长1172米,宽8米,高10米。为什么叫胜虹桥呢因为他建有7个孔,象征着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

 一座石桥,怎么说它“有功不傲”呢这里面有个人的故事。

 这桥建于明末清初,据谭家桥镇新洪村程氏宗谱记载,是清初康熙年间(1622—1723)感梓里程姓名程源的独个儿捐资建造的,一共花了7年时间,耗费银子10万两。

 这座桥不但是黄山区前身太平县 历史 上所造的最长的一座桥,又是个人捐资耗时长的一座桥;不但方便了麻川河这一带两岸的老百姓,更是太平南线与徽州、旌德交通的重要桥梁。鉴于这座石桥建成后的历史功绩,竣工后,地方上一致要求为他在桥上立碑。程源推辞再三,勉强立碑记了这一件事。在碑的两边还刻了一幅 对联 :“二山通佳气,一桥落彩虹”,说出了这桥沟通了黄山与九华山的“佳气”,描画了它的壮观气象。

 忽一日,来了一位须眉已然灰白的崔姓老先生,先托人捎话给程源,商谈买桥的事。程源觉得蹊跷,怎么会有人要花银子买这座桥呢莫非有 精神病 么

 正乱猜间,那崔老先生已经来到家中。一看,哪有精神病的样子,只见肤色红润,目光有神,面带微笑,举止大方。一见面,便抱拳当胸:“这位敢是程源先生吗你独立捐资,造出此桥,其功大矣,其名彰矣。某薄有家私,愿以白银10万,买断此桥,先生允否不过那碑可就要重新立过了。”

 程源是何等样人,所谓“听弦歌而知雅意”,尤其是那要重新立碑一句。程源当下热情邀引崔先生到正堂客座,命家人沏茶,又命备酒。那崔先生也不推辞,笑吟吟安然高座,看着程源安排指挥。程源轻轻唤过一个年轻力壮的家人耳语几句,那家人吃惊而迟疑,程源果断挥手令他退去。回头来重新招呼、寒喧,说些“久仰”的话,知道那老先生原来是甘棠崔家一得道高士。那崔先生复又提出买桥的事,程源无言以对,道:“这事好说,待会饭后,到桥上再议。”那崔先生也不谦让。酒饭过后,程源前引,去桥上面议“卖桥”之事。来到桥中段一看,那块五尺多高的大记事碑,已经碎成几块。二人看罢,相视一会,朗朗大笑。

 崔先生说:“先生果然高风亮节,性情透明,适才在先生府上,见先生之行动,我已了然于胸矣,可敬可敬。”

 程源道:“不才原无此心,乡间邻里盛情难却,一时糊涂。既已慷慨为地方解囊,何在一点虚名勒碑呢!且为乡里尽绵薄之力,当是程某责无旁贷之事,何足挂齿。多蒙先生及时点破,程某三生有幸。”

 从那以后,桥上的记事碑就没了,是程氏宗谱后来补记了。但太平县地方官府后来上奏朝廷,在桥南头建了“乐喜好施”石坊一座,直到1958年时拆毁。

 现在这座桥仍然发挥它的历史作用,不仅使“二山通佳气”,而且是黄山与安徽省会合肥之间103省道上的一座十分重要的津梁。

猜你感 兴趣 :

1 关于黄山的神话故事

2 黄山历史传说故事

3 黄山的神话故事

4 黄山神话传说

5 关于黄山的神话传说

“石峙者则鹤鸣锋也开先诗当其前”主要是出自《游庐山日记》中的戊午(1618年),余同兄雷门、白夫,以八月十八日至九江。易小舟,沿江南入龙开河,二十里,泊李裁缝堰。登陆,五里,过西林寺,至东林寺。寺当庐山之阴,南面庐山,北倚东林山。山不甚高,为庐之外廊。

中有大溪,自东而西,驿路界其间,为九江之建昌孔道。寺前临溪,入门为虎溪桥,规模甚大,正殿夷毁,右为三笑堂。

  

十九日出寺,循山麓西南行。五里,越广济桥,始舍官道,沿溪东向行。又二里,溪回山合,雾色霏霏如雨。一人立溪口,问之,由此东上为天池大道,南转登石门,为天池寺之侧径。

余稔知石门之奇,路险莫能上,遂倩请、雇其人为导,约二兄径至天池相待。遂南渡小溪二重,过报国寺,从碧条香蔼绿树香雾中攀陟五里,仰见浓雾中双石屼立,即石门也。

一路由石隙而入,复有二石峰对峙。路宛转峰罅,下瞰绝涧诸峰,在铁船峰旁,俱从涧底矗耸直上,离立咫尺,争雄竞秀,而层烟叠翠,澄映四外。

其下喷雪奔雷。腾空震荡,耳目为之狂喜。门内对峰倚壁,都结层楼危阙。徽人邹昌明、毕贯之新建精庐书斋,僧容成焚修其间。

从庵后小径,复出石门一重,俱从石崖上,上攀下蹑,磴穷则挽藤,藤绝置木梯以上。如是二里,至狮子岩。岩下有静室。

越岭,路颇平。再上里许,得大道,即自郡城南来者。历级而登,殿已当前,以雾故不辨。逼之走近它,而朱楹彩栋,则天池寺也,盖毁而新建者。

由右庑(wǔ廊屋)侧登聚仙亭,亭前一崖突出,下临无地,曰文殊台。出寺,由大道左登披霞亭。亭侧岐路东上山脊,行三里。

由此再东二里,为大林寺;由此北折而西,曰白鹿升仙台;北折而东,曰佛手岩。升仙台三面壁立,四旁多乔松,高帝御制周颠仙庙碑在其顶,石亭覆之,制甚古指制作工艺和格式都很古雅考究。

佛手岩穹然轩峙,深可五六丈,岩靖石岐横出,故称“佛手”。循岩侧庵右行,崖石两层,突出深坞,上平下仄狭窄,访仙台遗址也。台后石上书“竹林寺”三字。

竹林为匡庐即庐山幻境,可望不可即;台前风雨中,时时闻钟梵声佛寺敲钟和诵经之音,故以此当之,时方云雾迷漫,即坞中景亦如海上三山即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何论竹林?还出佛手岩,由大路东抵大林寺。

寺四面峰环,前抱一溪。溪上树大三人围,非桧非杉,枝头着子累累,传为宝树,来自西域,向原来有二株,为风雨拔去其一矣。

  二十日晨雾尽收。出天池,趋文殊台。四壁万仞,俯视铁船峰,正可飞舄(xì神仙来去)。山北诸山,伏如聚螘(yì蚁之本字)。

匡湖洋洋山麓鄱阳湖在山下一片汪洋,长江带之,远及天际。因再为石门游,三里,度昨所过险处,至则容成方持贝叶佛经出迎,喜甚,导余历览诸峰。

上至神龙宫右,折而下,入神龙宫。奔涧鸣雷,松竹荫映,山峡中奥寂境也。循旧路抵天池下,从岐径东南行十里,升降于层峰幽涧;无径不竹,无阴不松,则金竹坪也。

诸峰隐护,幽倍天池,旷则逊之。复南三里,登莲花峰侧,雾复大作。是峰为天池案山,在金竹坪则左翼也。峰顶丛石嶙峋,雾隙中时作窥人态,以雾不及登。

  越岭东向二里,至仰天坪,因谋尽汉阳之胜。汉阳为庐山最高顶,此坪则为僧庐之最高者。坪之阴北,水俱北流从九江;其阳南,水俱南下属南康。

余疑坪去汉阳当不远,僧言中隔桃花峰,尚有十里遥。出寺,雾渐解。从山坞西南行,循桃花峰东转,过晒谷石,越岭南下,复上则汉阳峰也。先是遇一僧,谓峰顶无可托宿,宜投慧灯僧舍,因指以路。

未至峰顶二里,落照盈山,遂如僧言,东向越岭,转而西南,即汉阳峰之阳也。一径循山,重嶂幽寂,非复人世。里许,蓊然竹丛中得一龛,有僧短发覆额,破衲僧衣赤足者,即慧灯也,方挑水磨腐。

竹内僧三四人,衣履揖客,皆慕灯远来者。复有赤脚短发僧从崖间下,问之,乃云南鸡足山僧。灯有徒,结茅于内,其僧历悬崖访之,方返耳。余即拉一僧为导,攀援半里,至其所。石壁峭削,悬梯以度,一茅如慧灯龛。僧本山下民家,亦以慕灯居此。

至是而上仰汉阳,下俯绝壁,与世夐(xiòng远)隔矣。暝色已合,归宿灯龛。灯煮腐相饷,前指路僧亦至。灯半一腐,必自己出,必遍及其徒。徒亦自至,来僧其一也。

  二十一日别灯,从龛后小径直跻汉阳峰。攀茅拉棘,二里,至峰顶。南瞰鄱湖,水天浩荡。东瞻湖口,西盼建昌,诸山历历,无不俯首失恃指眼见之山都比汉阳峰低,因而无法与之抗衡。

惟北面之桃花峰,铮铮比肩,然昂霄逼汉,此其最矣。下山二里,循旧路,向五老峰。汉阳、五老,俱匡庐南面之山,如两角相向,而犁头尖界于中,退于后,故两峰相望甚近。

而路必仍至金竹坪,绕犁头尖后,出其左胁,北转始达五老峰,自汉阳计之,且三十里。余始至岭角,望峰顶坦夷,莫详五老面目。及至峰顶,风高水绝,寂无居者。因遍历五老峰,始知是山之阴,一冈连属;阳则山从绝顶平剖,列为五枝,凭空下坠者万仞,外无重冈叠嶂之蔽,际目视野甚宽。

然彼此相望,则五峰排列自掩,一览不能兼收;惟登一峰,则两旁无底。峰峰各奇不少稍让,真雄旷之极观也!

  仍下二里,至岭角。北行山坞中,里许,入方广寺,为五老新刹。僧知觉甚稔熟悉三叠之胜,言道路极艰,促余速行。北行二里,路穷,渡涧。随涧东西行,鸣流下注乱石,两山夹之,丛竹修枝,郁葱上下,时时仰见飞石,突缀其间,转入转佳。

既而涧旁路亦穷,从涧中乱石行,圆者滑足,尖者刺履。如是三里,得绿水潭。一泓深碧,怒流倾泻之上,流者喷雪,停者毓黛毓同“育”,生出之意,整句意为驻留下来的水积蓄起来,则变成深青色。又里许,为大绿水潭。

水势至此将堕,大倍之,怒亦益甚。潭有峭壁乱耸,回互逼立,下瞰无底,但闻轰雷倒峡之声,心怖目眩,泉不知从何坠去也。于是涧中路亦穷,乃西向登峰。峰前石台鹊起,四瞰层壁,阴森逼侧。泉为所蔽,不得见,必至对面峭壁间,方能全收其胜。乃循山冈,从北东转

。二里,出对崖,下瞰,则一级、二级、三级之泉,始依次悉见。其坞中一壁,有洞如门者二,僧辄指为竹林寺门云。顷之,北风自湖口吹上,寒生粟起,急返旧路,至绿水潭。详观之,上有洞翕然敛缩的样子下坠。僧引入其中,曰:“此亦竹林寺三门之一。”然洞本石罅夹起,内横通如“十”字,南北通明,西入似无底止。出,溯溪而行,抵方广,已昏黑。

  二十二日出寺,南渡溪,抵犁头尖之阳。东转下山,十里,至楞伽院侧。遥望山左胁,一瀑从空飞坠,环映青紫,夭矫屈曲滉漾水势大而飞溅,亦一雄观。五里,过栖贤寺,山势至此始就平。

以急于三峡涧,未之入。里许,至三峡涧。涧石夹立成峡,怒流冲激而来,为峡所束,回奔倒涌,轰振山谷。桥悬两岩石上,俯瞰深峡中,进珠戛玉形如珠溅,声如击玉。过桥,从岐路东向,越岭趋白鹿洞。路皆出五老峰之阳,山田高下,点错民居。横历坡陀不平的山坡,仰望排嶂者三里,直入峰下,为白鹤观。

又东北行三里,抵白鹿洞唐代江州刺史李渤曾在此读书,并随身养一白鹿,因此得名,亦五老峰前一山坞也。环山带溪,乔松错落。出洞,由大道行,为开先道。盖庐山形势,犁头尖居中而少逊,栖贤寺实中处焉;五老左突,下即白鹿洞;右峙者,则鹤鸣峰也,开先寺当其前。

于是西向循山,横过白鹿、栖贤之大道,十五里,经万松寺,陟一岭而下,山寺巍然南向者,则开先寺也。从殿后登楼眺瀑,一缕垂垂,尚在五里外,半为山树所翳(yì遮掩),倾泻之势,不及楞伽道中所见。惟双剑崭崭众峰间,有芙蓉插天之态;香炉一峰,直山头圆阜耳。

从楼侧西下壑,涧流铿然泻出峡石,即瀑布下流也。瀑布至此,反隐不复见,而峡水汇为龙潭,澄映心目。坐石久之,四山暝色,返宿于殿西之鹤峰堂。

  二十三日由寺后侧径登山。越涧盘岭,宛转山半。隔峰复见一瀑,并挂瀑布之东,即马尾泉也。五里,攀一尖峰,绝顶为文殊台。孤峰拔起,四望无倚,顶有文殊塔。对崖削立万仞,瀑布轰轰下坠,与台仅隔一涧,自巅至底,一目殆无不尽。不登此台,不悉此瀑之胜。

下台,循山冈西北溯溪,即瀑布上流也。一径忽入,山回谷抱,则黄岩寺据双剑峰下。越涧再上,得黄石岩。岩石飞突,平覆如砥。岩侧茅阁方丈,幽雅出尘。阁外修竹数竿,拂群峰而上,与山花霜叶,映配峰际。鄱湖一点,正当窗牖。纵步溪石间,观断崖夹壁之胜。仍饭开先,遂别去 。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那你知道黄山有什么 传说 故事 吗下面是我给大家分享的黄山传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黄山传说故事:文殊台和猕猴酒

 凡到过黄山玉屏楼的人,都必然要以迎客松为背景拍纪念照,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就在拿相机拍的人的右边悬崖边那一块老大石头——文殊台,却有一个十分美妙的佛教玄美故事和黄山高僧普门大师的来历传说。

 先从佛教文殊菩萨说起。佛经《文殊顺利涅磐经》说,文殊是释加如来佛的大弟子,原本是古印度舍卫国一个婆罗门贵族公子,看破红尘,弃家随释加牟尼学道,修成了菩萨。后来云游到山西五台山,五台山就成了文殊菩萨圣地。

 为什么在玉屏楼前,迎客松旁有个文殊台呢原来文殊菩萨曾来黄山选择道场。来到玉屏峰上,见左天都,右莲花,纵目开阔,风云绝妙,打算在这里开山建寺。特别是峰前有巨石一块,简直是绝佳打坐处,随即走到石边准备打坐休息一会。谁知刚往上一坐,岩石就被坐陷下去尺把深,石下轰轰作响。文殊见状,觉得自己身重,此地尚不宜,立即拔脚就走。文殊的坐骑是青狮,他就把狮子峰作为他的永久宝座了。

 文殊来黄山不知何年何月的事了,但玉屏楼处原来就有个“文殊院”,是明代万历四十一年(1613)八月,由高僧普门禅师建。几兴几废,崇祯十年(1637)失火、咸丰十一年(1861)兵火,1952年冬失火,1955年才在原址起建了玉屏楼。

 普门法师是在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来黄山的,入主朱砂庵即后来的慈光寺,万历三十八年(1610)普门进北京找到万历皇帝明神宗,得到神宗皇帝、太后、皇后许多赏赐,于是有了起造文殊院的资金。

 普门禅师俗家姓奚,名淮安,陕西眉县人,在五台山出家。入佛门受戒后,为求证佛法,30多年间,奔波于五台与少林、太行、伏牛、普陀等名山禅寺。怎么忽儿在万历三十四年(1606)来到黄山就没离开黄山呢这有个神奇的故事传说。

 却说普门在五台,一天他参禅至深夜,似梦非梦,见两个童子飘然来到座前,道:“我等乃文殊左右的金童玉女,奉法旨特来请大师前往 天下 第一奇山,文殊古道场一游!”普门心中升起一股虔诚之意,当即随两童子腾云朝东南而来。须臾,只见一座奇峰叠起的大山,只听两童子道:“已到文殊古道场。”便一齐降落在玉屏峰前:“这里就是大师开创名山、弘扬佛法的胜美宝地。”普门一看,只见群山环抱、云光缥渺,前面还有一座天然岩石宝座,云光中仿佛见文殊跏趺的庄严宝相。童子指道:“这便是文殊菩萨打坐处。”普门对石座十分恭敬。童子又道:“这里也是你将来打坐修炼处。”说来也怪,普门对云光中石座上文殊礼拜毕,文殊妙相便不见踪影。两童子接着说:“请大师升登法座演说佛法,此岩是白云缭绕金刚体,紫石形成玉作基。”两童子左右扶持,普门毅然升座,眼前云涛汹涌,足下群山拱服,境界广阔,心底洁净,他想:“我能得此一片宝地,常年修行,虽在云山,也胜过极乐世界了。”正想着,突然被两童子用力一推,大叫一声:“不好!”惊醒过来,一身冷汗,佛前油灯正明,听时正交五鼓。普门回想梦中,如在眼前,心下暗计:两童子点化,我已不宜在五台山,应去寻找梦中仙山重开道场了。不久,即告别了五台,随身携带衣钵禅杖南行了。

 却说普门辗转数千里遥,拜过无数名山,没有一处能与梦中景象相合。一日来到黄山,挂褡朱砂庵(今慈光阁初始之名),庵主见普门仙风道骨,不同凡俗,提出请普门当住持。普门一心要寻找梦中仙境,就说出了自己的心思:“如果在此山寻到梦中仙境,修建佛家丛林,乃是本愿。”于是每天都身背干粮,手柱禅杖,攀岩越岭,拽藤顺葛。一日,过天门坎,爬小心坡,穿一线天,钻转身洞,猛一抬头,见一巨大苍松正在头顶,这气象已是不凡。待登上平台,见玉屏峰前狮、象二石左右分列,已是吃了一惊。回过身来,那文殊台赫然眼前,梦中景象成为现实,当即如醍醐灌顶,明证了因果。随即合掌对空,默默祝祷,然后如梦中一般登上文殊打坐处,打坐参禅,元神悠悠,又不同五台。心中默默立下大愿:以朱砂庵为丛林,于此处建文殊院为独修处。

 职工 “一线天”下,两峰之间,有一座长4米,宽2米的单孔石桥,原名断凡桥,后名渡仙桥。传说普门上玉屏,仙人在此点化伐松搭桥,后即在此搭建了石桥,留下一个美丽传说。

 找到了梦中福地,心下释然,认定募化扩建朱砂庵,创建文殊院。回到朱砂庵后,即应承了当朱砂庵住持,改朱砂庵为“法海禅院”,日渐一日,僧众渐多,名声远震北京皇宫。

 万历三十八年(1610)秋天,普门进京,参见了万历皇帝、皇太后和郑皇后,得到他们佛牙、金佛、七层万佛塔和300两白银等厚重赏赐。万历皇帝又敕额“护国慈光寺”,法海禅院重新更名,逐渐成为黄山佛教寺院中的四大丛林之一。

 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八月,普门即在玉屏峰下,修建起石墙体的文殊禅院,由晦昙和尚住持。普门自己虽为慈光寺住持,可是心中印下了文殊台,常来文殊院诵经参禅。文殊院成为慈光寺支寺。

 因为普门在五台山梦见了玉屏峰前文殊台和文殊妙相,所以文殊台又名“梦像台”。

 却说普门和尚不仅是个得道高僧,也是个棋艺高手,方圆百里喜欢 下棋 的都曾与他对奕,但都不是他的敌手,只有桃源水帘洞一个白猕猴,两下可以不分胜负。

 这年春天“ 谷雨 ”过后,黄山春色渐浓,风光渐美,游山的人多了起来,文殊院香火也兴旺起来。那徽州府的臧知府极好下棋,棋艺也算不错,曾找多人较量,对手里不乏高手,可都因为他是知府,都让他几招。那臧知府便眼里无人,自以为打遍天下无敌手。听说普门棋艺高超,就想跟他杀几盘。这天,带着一班衙役也上文殊院来了,派人传话,要和普门拼杀。那普门正在和白猕猴严阵对峙。那臧知府一看这局势,便心痒手急,一把就拉开了白猕猴,接着就杀。这种狂妄不礼貌行为,普门道行高深,心中也不免生憎,便让了一招。但那臧知府不但看不出这是普门的礼貌行为,反而出言不逊:“久闻法师棋艺高超,怎么就这样轻轻松松让本府轻取一局,哈哈哈。”那哈哈,那神情,分明又是“打遍天下无敌手”。

 普门微微一笑:“大人,此言谬矣。古人云:‘强中自有强中手’,赢我一局算不了什么,我可以请我师父出手。”臧知府环顾左右:“好好好,你师父在哪请出来我好请教。”可心中暗道:他师父看来也是平常之辈。普门挥手一招,臧知府顺眼看去,只见那白猕猴早已跳到眼前,两眼对知府直闪直眨。那知府见是个猴儿,心中直冷笑:一只畜牲,能有多高志气。可是下吧,居然是与猴儿对手,不下吧,话已说出了口,只得硬着头皮。那白猴虽不说话,可那眼看臧知府,看普门神情,心中却透亮得很。棋子布好,局势一开,白猴儿可不知道讲面子,招招辣手,步步进逼,杀得臧知府节节败退,毫无反攻能力。不多几个回合,臧知府的“帅”就被钉在那里,死了一局。臧知府输棋却输不起面子,硬说猴子毛手毛脚,赖帐不算。不算就不算,摆局重开盘。第二局更惨,没几招,臧知府便被逼进死宫,动弹不得,像大虾进了汤锅脸红心急。

 谁知那猴儿却唱了起来:

 知府下棋玉屏前,给脸不要耍骄蛮。

 盛气凌人不知丑,可笑牛皮吹上天。

 那臧知府连连惨败,心中窝火,正无处发作,这下抓到把柄,立即变脸道:“猴子说话,定是妖孽。普门不守清规潜心修道,却与妖孽为伍,坏了佛门清规。来人,与我将普门与妖猴锁了带回衙门审问治罪。”

 说时迟,那时快。衙役正待动手,只见普门拉起白猴“飕”的一声,便腾空飞往桃源水帘洞去了。臧知府恼羞成怒,下令放火烧山。可那山高,又无什么杂草灌木,火根本无法烧进水帘洞。于是又下令封山,要困死饿死普门和白猴。臧知府可真狠毒,一封就封了两个月,满以为普门必死无疑,便撤了封山衙役。

 普门的徒弟和山上山下僧众都以为普门已不在人世,谁知衙役一撤,普门便飘然回来,而且满面红润,身体康健。大家就问:“师父两个月来在那洞中吃什么何以这般康健”

 普门笑道:“我吃的这桃儿,喝的就是这桃儿做的酒。”说罢,便从衣袋里摸出几个桃儿。大家一看,原来就是山中一种藤上结的,成熟了,甜中带酸,很好吃。又解下一个小葫芦,让大家尝试一下那酒的口味,果然味美无比。普门接着说:“这桃儿都是猕猴在桃儿成熟时采进洞的,贮藏过冬,又用这桃果酿酒,所以我才吃喝不愁。因为这果这酒 营养 丰富,所以我的身体反变 健康 了。”普门这话这事实,直让大家啧啧称奇,称赞不已。

 因为这桃是猕猴发现、采集、贮藏的,所以大家就叫它叫“猕猴桃”,酿的酒便叫“猕猴桃酒”。

 从那以后,普门便不食人间烟火了,渐渐人们也不知他到哪里去了,但却给黄山留下了许多佳话。

黄山传说故事:罗汝芳与仙人观榜

 黄山后海,有许多奇景妙迹,像仙人峰上的关公挡曹,宝塔峰上的三尊大佛,骆驼峰下的天鹅孵蛋,书箱峰上的叠叠天书,无一不令人一见叫绝,百思而不得其解。尤其是飞龙峰上的仙人榜,传说更加神奇。

 仙人榜此景怎么看方便呢从清凉台下北海,或从北大门进山,到“仙人铺路”处,抬头北望,飞龙峰有一块长方形的巨大石片,如同悬挂在那悬崖峭壁上一般。石片微**,与周围的丹崖、石柱、青松、白云相辉映,显得格外突出。远远看去,那仙人榜平正光滑,上面好像刻着一行行篆书文字,若隐若现。而那字形似乎又古怪离奇,难以辨认。相传那是古代仙人游览黄山留下的神迹。

 更离奇的是,仙人榜正南对面宝塔峰下,有座巨大的石头形成的仙人,形貌岸然,衣冠楚楚,正昂首遥看那仙人榜,于是形成了这有名的、令人难解其妙的一处奇景妙境。

 这个名景却又有一个联系着真人真事的离奇故事。

 却说明朝嘉靖三十二年(1553),江西建昌府南城县人罗汝芳(号近溪),是嘉靖甲辰年(二十三年,1544)进士,钦点为宁国府太守。唐宋元明以来,黄山属太平,太平属宁国府,罗太守自是关心黄山。罗太守酷爱 书法 ,松谷庵的匾额“东土云山”,就是他的手笔。罗太守又酷爱探奇走险。他早就听说“仙人观榜”的传说,既当了宁国府的太守,不能放弃探研“仙人观榜”奥秘的机会,谁知几乎丢掉性命。

 一次,罗太守因公来太平,公务余暇, 自然 少不得游览黄山,搜奇揽胜,曾两上黄山。罗太守是个学问家,公务、游览都不烦拢地方官员,只身与随从,背着干粮,带着银两,写有《重登天都峰》《观天都夕照》等绝句。

 《重登天都峰》绝句云:

 两拜天都峰顶峰,风云万派起虬龙。

 乘风便欲归天上,觅取蓬莱归旧宫。

 《观天都夕照》绝句云:

 云敛长空夕照开,黄金万叠拥层台。

 山灵可是还留客,我欲长歌归去来。

 可见罗太守十分爱黄山,对黄山的风物景观观察如此细致,描写如此传神,把自己的情感和黄山神韵融为了一体。

 罗太守游览黄山,心中总不忘“仙人观榜”。他作好了准备,也带足了银两,其他景观均可近观远望,唯这仙人观榜要下一番功夫。他先花钱请人买好杉木、毛竹,修好栈道、阁架,以便方便上下,把仙人榜所有地方都仔细考察到,揭出其中奥秘。谁知那榜上文字似有却无,若现却隐,罗太守费了不少功夫,刚刚辨认出个繁体仙字。忽然间,天昏地暗,飞砂走石,电闪雷鸣,风雨大作,霹雳一声炸响,把那“仙”字击去。那电火把仙榜周围烧得个乌焦巴黑,把那竹木阁架顷刻变为焦炭。罗太守站的位置离栈道不远,狂风大作之际,见情况不妙即踏上栈道,准备下来。刚上栈道两步,那阁架即如一堆焦炭一样,稀里哗啦塌了下去。罗太守顿时面如土色,赶紧下了栈道。神魂甫定,看那榜,颜色又如雷击之前一般模样,方信天机不可泄露,凡人岂可随便窥探天机。从那以后,再也没人敢去辨认仙人榜上的字了。

黄山传说故事:有功不傲的胜虹桥

 从谭家桥北行,过了感梓里不远,就在黄帝源景区大门边,横跨麻川河的那座桥,名叫胜虹桥,是黄山区现存古石桥最长的一座,长1172米,宽8米,高10米。为什么叫胜虹桥呢因为他建有7个孔,象征着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

 一座石桥,怎么说它“有功不傲”呢这里面有个人的故事。

 这桥建于明末清初,据谭家桥镇新洪村程氏宗谱记载,是清初康熙年间(1622—1723)感梓里程姓名程源的独个儿捐资建造的,一共花了7年时间,耗费银子10万两。

 这座桥不但是黄山区前身太平县 历史 上所造的最长的一座桥,又是个人捐资耗时长的一座桥;不但方便了麻川河这一带两岸的老百姓,更是太平南线与徽州、旌德交通的重要桥梁。鉴于这座石桥建成后的历史功绩,竣工后,地方上一致要求为他在桥上立碑。程源推辞再三,勉强立碑记了这一件事。在碑的两边还刻了一幅 对联 :“二山通佳气,一桥落彩虹”,说出了这桥沟通了黄山与九华山的“佳气”,描画了它的壮观气象。

 忽一日,来了一位须眉已然灰白的崔姓老先生,先托人捎话给程源,商谈买桥的事。程源觉得蹊跷,怎么会有人要花银子买这座桥呢莫非有 精神病 么

 正乱猜间,那崔老先生已经来到家中。一看,哪有精神病的样子,只见肤色红润,目光有神,面带微笑,举止大方。一见面,便抱拳当胸:“这位敢是程源先生吗你独立捐资,造出此桥,其功大矣,其名彰矣。某薄有家私,愿以白银10万,买断此桥,先生允否不过那碑可就要重新立过了。”

 程源是何等样人,所谓“听弦歌而知雅意”,尤其是那要重新立碑一句。程源当下热情邀引崔先生到正堂客座,命家人沏茶,又命备酒。那崔先生也不推辞,笑吟吟安然高座,看着程源安排指挥。程源轻轻唤过一个年轻力壮的家人耳语几句,那家人吃惊而迟疑,程源果断挥手令他退去。回头来重新招呼、寒喧,说些“久仰”的话,知道那老先生原来是甘棠崔家一得道高士。那崔先生复又提出买桥的事,程源无言以对,道:“这事好说,待会饭后,到桥上再议。”那崔先生也不谦让。酒饭过后,程源前引,去桥上面议“卖桥”之事。来到桥中段一看,那块五尺多高的大记事碑,已经碎成几块。二人看罢,相视一会,朗朗大笑。

 崔先生说:“先生果然高风亮节,性情透明,适才在先生府上,见先生之行动,我已了然于胸矣,可敬可敬。”

 程源道:“不才原无此心,乡间邻里盛情难却,一时糊涂。既已慷慨为地方解囊,何在一点虚名勒碑呢!且为乡里尽绵薄之力,当是程某责无旁贷之事,何足挂齿。多蒙先生及时点破,程某三生有幸。”

 从那以后,桥上的记事碑就没了,是程氏宗谱后来补记了。但太平县地方官府后来上奏朝廷,在桥南头建了“乐喜好施”石坊一座,直到1958年时拆毁。

 现在这座桥仍然发挥它的历史作用,不仅使“二山通佳气”,而且是黄山与安徽省会合肥之间103省道上的一座十分重要的津梁。

猜你感 兴趣 :

1 关于黄山的神话故事

2 黄山历史传说故事

3 黄山的神话故事

4 黄山神话传说

5 关于黄山的神话传说

1 徐霞客游记序的翻译

庐山可说是我国最著名的旅游风景区之一。

该篇游记虽记叙的内容多为众人所知,徐霞客也未记他有特别的探险,但文章

写得非常精彩,主要表现在对各山峰各流水的细致描摹,语言非常丰富,刻划各泉

水、飞瀑的不同特点非常准确,特别对三叠泉瀑布的描写,非但张弛有致描写准确,

更注重了石、水、潭、山势之间的联系,加上作者自己的主观感受,为此景增添了

无尽的魅力。

该记描绘多于记游,故笔法显得放纵舒畅,抒情写景也结合得很恰当,是一篇

不可多得的游记佳品。

戊午(1618年),余同兄雷门、白夫,以八月十八日至九江。易小舟,沿江南

入龙开河,二十里,泊李裁缝堰。登陆,五里,过西林寺,至东林寺。寺当庐山之

阴,南面庐山,北倚东林山。山不甚高,为庐之外廊。中有大溪,自东而西,驿路

界其间,为九江之建昌孔道。寺前临溪,入门为虎溪桥,规模甚大,正殿夷毁,右

为三笑堂。

十九日 出寺, 循山麓西南行。五里,越广济桥,始舍官道,沿溪东向行。又

二里,溪回山合,雾色霏霏如雨。一人立溪口,问之,由此东上为天池大道,南转

登石门,为天池寺之侧径。余稔知石门之奇,路险莫能上,遂倩请、雇其人为导,

约二兄径至天池相待。遂南渡小溪二重,过报国寺,从碧条香蔼绿树香雾中攀陟五

里,仰见浓雾中双石屼立,即石门也。一路由石隙而入,复有二石峰对峙。路宛转

峰罅,下瞰绝涧诸峰,在铁船峰旁,俱从涧底矗耸直上,离立咫尺,争雄竞秀,而

层烟叠翠,澄映四外。其下喷雪奔雷。腾空震荡,耳目为之狂喜。门内对峰倚壁,

都结层楼危阙。徽人邹昌明、毕贯之新建精庐书斋,僧容成焚修其间。从庵后小径,

复出石门一重,俱从石崖上,上攀下蹑,磴穷则挽藤,藤绝置木梯以上。如是二里,

至狮子岩。岩下有静室。越岭,路颇平。再上里许,得大道,即自郡城南来者。历

级而登,殿已当前,以雾故不辨。逼之走近它,而朱楹彩栋,则天池寺也,盖毁而

新建者。由右庑wǔ廊屋侧登聚仙亭,亭前一崖突出,下临无地,曰文殊台。出寺,

由大道左登披霞亭。亭侧岐路东上山脊,行三里。由此再东二里,为大林寺;由此

北折而西,曰白鹿升仙台;北折而东,曰佛手岩。升仙台三面壁立,四旁多乔松,

高帝御制周颠仙庙碑在其顶,石亭覆之,制甚古指制作工艺和格式都很古雅考究。

佛手岩穹然轩峙,深可五六丈,岩靖石岐横出,故称“佛手”。循岩侧庵右行,崖

石两层,突出深坞,上平下仄狭窄,访仙台遗址也。台后石上书“竹林寺”三字。

竹林为匡庐即庐山幻境,可望不可即;台前风雨中,时时闻钟梵声佛寺敲钟和诵经

之音,故以此当之,时方云雾迷漫,即坞中景亦如海上三山即蓬莱、方丈、瀛洲三

神山,何论竹林?还出佛手岩,由大路东抵大林寺。寺四面峰环,前抱一溪。溪上

树大三人围,非桧非杉,枝头着子累累,传为宝树,来自西域,向原来有二株,为

风雨拔去其一矣。

二十日 晨雾尽收。出天池,趋文殊台。四壁万仞,俯视铁船峰,正可飞舄xì

神仙来去。 山北诸山,伏如聚螘yì蚁之本字。匡湖洋洋山麓鄱阳湖在山下一片汪

洋,长江带之,远及天际。因再为石门游,三里,度昨所过险处,至则容成方持贝

叶佛经出迎,喜甚,导余历览诸峰。上至神龙宫右,折而下,入神龙宫。奔涧鸣雷,

松竹荫映,山峡中奥寂境也。循旧路抵天池下,从岐径东南行十里,升降于层峰幽

涧;无径不竹,无阴不松,则金竹坪也。诸峰隐护,幽倍天池,旷则逊之。复南三

里,登莲花峰侧,雾复大作。是峰为天池案山,在金竹坪则左翼也。峰顶丛石嶙峋,

雾隙中时作窥人态,以雾不及登。

2 文言文 滇游日记(明·徐霞客) 译文

译文:

突然发现层层悬崖的上面,有个洞口朝东的山洞,我抬着头攀岩上去。上面非常陡峭,攀登了半里路之后,土崖太陡峭搁不下脚,用手抓着草根向上攀登。

不一会草根也禁不住我了,幸亏到了石崖地带;但是石头也不结实,踩一下就掉落,扒一下也掉落,偶尔能找到一个稍微牢固的石头,绷紧了脚扒住了手指,就像平贴在崖壁上,不能动一步,想往上没有援助想往下也没有地方,是我生平经历的最危险的境地。

过了好长时间,先试着找到两手两脚周围牢固的石头,然后身体悬空挪动一只手,随即再悬空挪动一只脚,一只手一只脚抓牢以后,然后又悬空挪动另一只手另一只脚,幸亏石头没有掉落;手脚又感到没有力气想自己坠落,很长时间,幸好攀上去了。

原文:

忽见层崖之上,有洞东向,余竟仰攀而上。其上甚削,半里之后,土削不能受足,以指攀草根而登。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幸而及石;然石亦不坚,践之辄陨,攀之亦陨,间得一稍粘者,绷足挂指,如平帖于壁,不容移一步,欲上既无援欲下亦无地生平所历危境无逾此者。

久之,先试得其两手两足四处不摧之石,然后悬空移一手,随悬空移一足,一手足牢,然后悬空又移一手足,幸石不坠;又手足无力欲自坠,久之,幸攀而上。

扩展资料:

作品背景:

《滇游日记》是明代徐霞客的散文。作者自幼喜欢读古今史籍、舆地志和山海图等书,从21岁起开始漫游各地,历时30多年,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所到之处,他都以日记形式,记录下实地考察过的山川形胜、地质风貌、物产气候和民俗风情等。他逝世后,由友人将部分日记遗稿,整理编辑为《徐霞客游记》一书。

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人。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他经30年考察撰成的60万字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被称为“千古奇人”。

3 徐霞客写的的原文译文

蝴蝶泉 南二里,过第二峡之南,有村当大道之右,曰波罗村其西山麓有蝴蝶泉之异,余闻之已久,至是得土人西指,乃令仆担先趋三塔寺,投何巢阿所栖僧舍,而余独从村南西向望山麓而驰半里,有流泉淙淙,溯之又西,半里,抵山麓有树大合抱,倚崖而耸立,下有泉,东向漱根窍而出,清洌可鉴稍东,其下又有一小树,仍有一小泉,亦漱根而出二泉汇为方丈之沼,即所溯之上流也泉上大树,当四月初即发花如蝴蝶,须翅栩然,与生蝶无异;又有真蝶千万,连须勾足,自树巅倒悬而下,及于泉面,缤纷络绎,五色焕然游人俱从此月,群而观之,过五月乃已余在粤西三里城,陆参戎即为余言其异,至此又以时早未花询土人,或言蝴蝶却其花所变,或言以花形相似,故引类而来,未知孰是不好意思,只找到原文。

4 游庐山记徐霞客二十一日译文二十一日别灯,从龛后小径直跻汉阳峰

21日,徐霞客告别慧灯,从石室后的小路直奔汉阳峰一路上,他攀茅草,拉荆棘,涉溪流,穿林莽,登上了峰顶,向南俯看鄱阳湖,湖水浩荡,水天相连;向东望湖口,朝西见建昌州,群山历历在目庐山诸山峰在汉阳峰前没有一座山不低头的,只有北边的桃花峰,舒舒然与汉阳峰比肩徐霞客听说五老峰比汉阳峰更奇险两峰相距30里,徐霞客绕过犁头尖登上了五老峰见这里“风高水绝,寂无居者”于是,他遍游五老,看到五老峰的北面,山冈过绵相属;南面的山恋截然剖开,分为五枝,下面是万丈深谷五峰排列一起,彼此相望,但有所掩盖,不能一览五老全貌登上一峰,两旁都是无底深渊,各峰都奇,互不相让徐霞客在游记中赞叹说:“真雄旷之极观也!”。

5 登天都峰短文中徐霞客为什不叫苦

赞扬了徐霞客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精神。他这种坚持不懈,勇于克服困难为他人着想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汉族,明朝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人。著名的地理学家、旅行家,中国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的作者。被称为“千古奇人”。其一生志在四方,不避风雨虎狼,与长风云雾为伴,以野果充饥,以清泉解渴。足迹遍历北京、河北、山东、河南、江苏、浙江、福建、山西、江西、湖南、广西、云南、贵州等16省,所到之处,探幽寻秘,并记有游记,记录观察到的各种现象、人文、地理、动植物等状况。

《徐霞客游记》中对各地名胜古迹、风土人情,都有记载。徐霞客游记开篇之日(5月19日)被定为中国旅游日。

2014年11月25日,中国徐霞客游线标志地认证活动在京启动,主办方将在2015年5月19日公布第一批认证入选名单。

“中国徐霞客游线标志地”,指的是依据《徐霞客游记》基本记叙和其他佐证材料,经过实地对应考证并由专门认证机构认定的、构成徐霞客游线重要节点的徐霞客确曾游历考察的地区。

  (庐山位于江西省北部,长约25公里,宽约10公里,略呈椭圆形。它高踞长江南岸,可东瞰鄱阳湖。山上多巉岩峭壁,奇花异树,云雾变幻不定,气候凉爽宜人。多飞瀑、溪涧,亦有深潭、平湖。徐霞客于万历四十六年(即1618年)八月游此山。

 庐山可说是我国最著名的旅游风景区之一。

 该篇游记虽记叙的内容多为众人所知,徐霞客也未记他有特别的探险,但文章写得非常精彩,主要表现在对各山峰各流水的细致描摹,语言非常丰富,刻划各泉水、飞瀑的不同特点非常准确,特别对三叠泉瀑布的描写,非但张弛有致描写准确,更注重了石、水、潭、山势之间的联系,加上作者自己的主观感受,为此景增添了无尽的魅力。

 该记描绘多于记游,故笔法显得放纵舒畅,抒情写景也结合得很恰当,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游记佳品。)

 戊午(1618年),余同兄雷门、白夫,以八月十八日至九江。易小舟,沿江南入龙开河,二十里,泊李裁缝堰。登陆,五里,过西林寺,至东林寺。寺当庐山之阴,南面庐山,北倚东林山。山不甚高,为庐之外廊。中有大溪,自东而西,驿路界其间,为九江之建昌孔道。寺前临溪,入门为虎溪桥,规模甚大,正殿夷毁,右为三笑堂。

 十九日 出寺,循山麓西南行。五里,越广济桥,始舍官道,沿溪东向行。又二里,溪回山合,雾色霏霏如雨。一人立溪口,问之,由此东上为天池大道,南转登石门,为天池寺之侧径。余稔知石门之奇,路险莫能上,遂倩(请、雇)其人为导,约二兄径至天池相待。遂南渡小溪二重,过报国寺,从碧条香蔼(绿树香雾中)攀陟五里,仰见浓雾中双石屼立,即石门也。一路由石隙而入,复有二石峰对峙。路宛转峰罅,下瞰绝涧诸峰,在铁船峰旁,俱从涧底矗耸直上,离立咫尺,争雄竞秀,而层烟叠翠,澄映四外。其下喷雪奔雷。腾空震荡,耳目为之狂喜。门内对峰倚壁,都结层楼危阙。徽人邹昌明、毕贯之新建精庐(书斋),僧容成焚修其间。从庵后小径,复出石门一重,俱从石崖上,上攀下蹑,磴穷则挽藤,藤绝置木梯以上。如是二里,至狮子岩。岩下有静室。越岭,路颇平。再上里许,得大道,即自郡城南来者。历级而登,殿已当前,以雾故不辨。逼之(走近它),而朱楹彩栋,则天池寺也,盖毁而新建者。由右庑(wǔ廊屋)侧登聚仙亭,亭前一崖突出,下临无地,曰文殊台。出寺,由大道左登披霞亭。亭侧岐路东上山脊,行三里。由此再东二里,为大林寺;由此北折而西,曰白鹿升仙台;北折而东,曰佛手岩。升仙台三面壁立,四旁多乔松,高帝御制周颠仙庙碑在其顶,石亭覆之,制甚古(指制作工艺和格式都很古雅考究)。佛手岩穹然轩峙,深可五六丈,岩靖石岐横出,故称“佛手”。循岩侧庵右行,崖石两层,突出深坞,上平下仄狭窄,访仙台遗址也。台后石上书“竹林寺”三字。竹林为匡庐即庐山幻境,可望不可即;台前风雨中,时时闻钟梵声(佛寺敲钟和诵经之音),故以此当之,时方云雾迷漫,即坞中景亦如海上三山(即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何论竹林还出佛手岩,由大路东抵大林寺。寺四面峰环,前抱一溪。溪上树大三人围,非桧非杉,枝头着子累累,传为宝树,来自西域,向(原来)有二株,为风雨拔去其一矣。

 二十日 晨雾尽收。出天池,趋文殊台。四壁万仞,俯视铁船峰,正可飞舄(xì神仙来去)。山北诸山,伏如聚螘(yì蚁之本字)。匡湖洋洋山麓(鄱阳湖在山下一片汪洋),长江带之,远及天际。因再为石门游,三里,度昨所过险处,至则容成方持贝叶佛经出迎,喜甚,导余历览诸峰。上至神龙宫右,折而下,入神龙宫。奔涧鸣雷,松竹荫映,山峡中奥寂境也。循旧路抵天池下,从岐径东南行十里,升降于层峰幽涧;无径不竹,无阴不松,则金竹坪也。诸峰隐护,幽倍天池,旷则逊之。复南三里,登莲花峰侧,雾复大作。是峰为天池案山,在金竹坪则左翼也。峰顶丛石嶙峋,雾隙中时作窥人态,以雾不及登。

 越岭东向二里,至仰天坪,因谋尽汉阳之胜。汉阳为庐山最高顶,此坪则为僧庐之最高者。坪之阴(北),水俱北流从九江;其阳南,水俱南下属南康。余疑坪去汉阳当不远,僧言中隔桃花峰,尚有十里遥。出寺,雾渐解。从山坞西南行,循桃花峰东转,过晒谷石,越岭南下,复上则汉阳峰也。先是遇一僧,谓峰顶无可托宿,宜投慧灯僧舍,因指以路。未至峰顶二里,落照盈山,遂如僧言,东向越岭,转而西南,即汉阳峰之阳也。一径循山,重嶂幽寂,非复人世。里许,蓊然竹丛中得一龛,有僧短发覆额,破衲(僧衣)赤足者,即慧灯也,方挑水磨腐。竹内僧三四人,衣履揖客,皆慕灯远来者。复有赤脚短发僧从崖间下,问之,乃云南鸡足山僧。灯有徒,结茅于内,其僧历悬崖访之,方返耳。余即拉一僧为导,攀援半里,至其所。石壁峭削,悬梯以度,一茅如慧灯龛。僧本山下民家,亦以慕灯居此。至是而上仰汉阳,下俯绝壁,与世夐(xiòng远)隔矣。暝色已合,归宿灯龛。灯煮腐相饷,前指路僧亦至。灯半一腐,必自己出,必遍及其徒。徒亦自至,来僧其一也。

 二十一日 别灯,从龛后小径直跻汉阳峰。攀茅拉棘,二里,至峰顶。南瞰鄱湖,水天浩荡。东瞻湖口,西盼建昌,诸山历历,无不俯首失恃(指眼见之山都比汉阳峰低,因而无法与之抗衡)。惟北面之桃花峰,铮铮比肩,然昂霄逼汉,此其最矣。下山二里,循旧路,向五老峰。汉阳、五老,俱匡庐南面之山,如两角相向,而犁头尖界于中,退于后,故两峰相望甚近。而路必仍至金竹坪,绕犁头尖后,出其左胁,北转始达五老峰,自汉阳计之,且三十里。余始至岭角,望峰顶坦夷,莫详五老面目。及至峰顶,风高水绝,寂无居者。因遍历五老峰,始知是山之阴,一冈连属;阳则山从绝顶平剖,列为五枝,凭空下坠者万仞,外无重冈叠嶂之蔽,际目(视野)甚宽。然彼此相望,则五峰排列自掩,一览不能兼收;惟登一峰,则两旁无底。峰峰各奇不少稍让,真雄旷之极观也!

 仍下二里,至岭角。北行山坞中,里许,入方广寺,为五老新刹。僧知觉甚稔(熟悉)三叠之胜,言道路极艰,促余速行。北行一里,路穷,渡涧。随涧东西行,鸣流下注乱石,两山夹之,丛竹修枝,郁葱上下,时时仰见飞石,突缀其间,转入转佳。既而涧旁路亦穷,从涧中乱石行,圆者滑足,尖者刺履。如是三里,得绿水潭。一泓深碧,怒流倾泻之上,流者喷雪,停者毓黛(毓同“育”,生出之意,整句意为驻留下来的水积蓄起来,则变成深青色)。又里许,为大绿水潭。水势至此将堕,大倍之,怒亦益甚。潭有峭壁乱耸,回互逼立,下瞰无底,但闻轰雷倒峡之声,心怖目眩,泉不知从何坠去也。于是涧中路亦穷,乃西向登峰。峰前石台鹊起,四瞰层壁,阴森逼侧。泉为所蔽,不得见,必至对面峭壁间,方能全收其胜。乃循山冈,从北东转。二里,出对崖,下瞰,则一级、二级、三级之泉,始依次悉见。其坞中一壁,有洞如门者二,僧辄指为竹林寺门云。顷之,北风自湖口吹上,寒生粟起,急返旧路,至绿水潭。详观之,上有洞翕然(敛缩的样子)下坠。僧引入其中,曰:“此亦竹林寺三门之一。”然洞本石罅夹起,内横通如“十”字,南北通明,西入似无底止。出,溯溪而行,抵方广,已昏黑。

 二十二日 出寺,南渡溪,抵犁头尖之阳。东转下山,十里,至楞伽院侧。遥望山左胁,一瀑从空飞坠,环映青紫,夭矫(屈曲)滉漾(水势大而飞溅),亦一雄观。五里,过栖贤寺,山势至此始就平。以急于三峡涧,未之入。里许,至三峡涧。涧石夹立成峡,怒流冲激而来,为峡所束,回奔倒涌,轰振山谷。桥悬两岩石上,俯瞰深峡中,进珠戛玉(形如珠溅,声如击玉)。过桥,从岐路东向,越岭趋白鹿洞。路皆出五老峰之阳,山田高下,点错民居。横历坡陀(不平的山坡),仰望排嶂者三里,直入峰下,为白鹤观。又东北行三里,抵白鹿洞(唐代江州刺史李渤曾在此读书,并随身养一白鹿,因此得名),亦五老峰前一山坞也。环山带溪,乔松错落。出洞,由大道行,为开先道。盖庐山形势,犁头尖居中而少逊,栖贤寺实中处焉;五老左突,下即白鹿洞;右峙者,则鹤鸣峰也,开先寺当其前。于是西向循山,横过白鹿、栖贤之大道,十五里,经万松寺,陟一岭而下,山寺巍然南向者,则开先寺也。从殿后登楼眺瀑,一缕垂垂,尚在五里外,半为山树所翳(yì遮掩),倾泻之势,不及楞伽道中所见。惟双剑崭崭众峰间,有芙蓉插天之态;香炉一峰,直山头圆阜耳。从楼侧西下壑,涧流铿然泻出峡石,即瀑布下流也。瀑布至此,反隐不复见,而峡水汇为龙潭,澄映心目。坐石久之,四山暝色,返宿于殿西之鹤峰堂。

 二十三日 由寺后侧径登山。越涧盘岭,宛转山半。隔峰复见一瀑,并挂瀑布之东,即马尾泉也。五里,攀一尖峰,绝顶为文殊台。孤峰拔起,四望无倚,顶有文殊塔。对崖削立万仞,瀑布轰轰下坠,与台仅隔一涧,自巅至底,一目殆无不尽。不登此台,不悉此瀑之胜。下台,循山冈西北溯溪,即瀑布上流也。一径忽入,山回谷抱,则黄岩寺据双剑峰下。越涧再上,得黄石岩。岩石飞突,平覆如砥。岩侧茅阁方丈,幽雅出尘。阁外修竹数竿,拂群峰而上,与山花霜叶,映配峰际。鄱湖一点,正当窗牖。纵步溪石间,观断崖夹壁之胜。仍饭开先,遂别去。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那你知道黄山有什么 传说 故事 吗下面是我给大家分享的黄山传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黄山传说故事:文殊台和猕猴酒

 凡到过黄山玉屏楼的人,都必然要以迎客松为背景拍纪念照,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就在拿相机拍的人的右边悬崖边那一块老大石头——文殊台,却有一个十分美妙的佛教玄美故事和黄山高僧普门大师的来历传说。

 先从佛教文殊菩萨说起。佛经《文殊顺利涅磐经》说,文殊是释加如来佛的大弟子,原本是古印度舍卫国一个婆罗门贵族公子,看破红尘,弃家随释加牟尼学道,修成了菩萨。后来云游到山西五台山,五台山就成了文殊菩萨圣地。

 为什么在玉屏楼前,迎客松旁有个文殊台呢原来文殊菩萨曾来黄山选择道场。来到玉屏峰上,见左天都,右莲花,纵目开阔,风云绝妙,打算在这里开山建寺。特别是峰前有巨石一块,简直是绝佳打坐处,随即走到石边准备打坐休息一会。谁知刚往上一坐,岩石就被坐陷下去尺把深,石下轰轰作响。文殊见状,觉得自己身重,此地尚不宜,立即拔脚就走。文殊的坐骑是青狮,他就把狮子峰作为他的永久宝座了。

 文殊来黄山不知何年何月的事了,但玉屏楼处原来就有个“文殊院”,是明代万历四十一年(1613)八月,由高僧普门禅师建。几兴几废,崇祯十年(1637)失火、咸丰十一年(1861)兵火,1952年冬失火,1955年才在原址起建了玉屏楼。

 普门法师是在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来黄山的,入主朱砂庵即后来的慈光寺,万历三十八年(1610)普门进北京找到万历皇帝明神宗,得到神宗皇帝、太后、皇后许多赏赐,于是有了起造文殊院的资金。

 普门禅师俗家姓奚,名淮安,陕西眉县人,在五台山出家。入佛门受戒后,为求证佛法,30多年间,奔波于五台与少林、太行、伏牛、普陀等名山禅寺。怎么忽儿在万历三十四年(1606)来到黄山就没离开黄山呢这有个神奇的故事传说。

 却说普门在五台,一天他参禅至深夜,似梦非梦,见两个童子飘然来到座前,道:“我等乃文殊左右的金童玉女,奉法旨特来请大师前往 天下 第一奇山,文殊古道场一游!”普门心中升起一股虔诚之意,当即随两童子腾云朝东南而来。须臾,只见一座奇峰叠起的大山,只听两童子道:“已到文殊古道场。”便一齐降落在玉屏峰前:“这里就是大师开创名山、弘扬佛法的胜美宝地。”普门一看,只见群山环抱、云光缥渺,前面还有一座天然岩石宝座,云光中仿佛见文殊跏趺的庄严宝相。童子指道:“这便是文殊菩萨打坐处。”普门对石座十分恭敬。童子又道:“这里也是你将来打坐修炼处。”说来也怪,普门对云光中石座上文殊礼拜毕,文殊妙相便不见踪影。两童子接着说:“请大师升登法座演说佛法,此岩是白云缭绕金刚体,紫石形成玉作基。”两童子左右扶持,普门毅然升座,眼前云涛汹涌,足下群山拱服,境界广阔,心底洁净,他想:“我能得此一片宝地,常年修行,虽在云山,也胜过极乐世界了。”正想着,突然被两童子用力一推,大叫一声:“不好!”惊醒过来,一身冷汗,佛前油灯正明,听时正交五鼓。普门回想梦中,如在眼前,心下暗计:两童子点化,我已不宜在五台山,应去寻找梦中仙山重开道场了。不久,即告别了五台,随身携带衣钵禅杖南行了。

 却说普门辗转数千里遥,拜过无数名山,没有一处能与梦中景象相合。一日来到黄山,挂褡朱砂庵(今慈光阁初始之名),庵主见普门仙风道骨,不同凡俗,提出请普门当住持。普门一心要寻找梦中仙境,就说出了自己的心思:“如果在此山寻到梦中仙境,修建佛家丛林,乃是本愿。”于是每天都身背干粮,手柱禅杖,攀岩越岭,拽藤顺葛。一日,过天门坎,爬小心坡,穿一线天,钻转身洞,猛一抬头,见一巨大苍松正在头顶,这气象已是不凡。待登上平台,见玉屏峰前狮、象二石左右分列,已是吃了一惊。回过身来,那文殊台赫然眼前,梦中景象成为现实,当即如醍醐灌顶,明证了因果。随即合掌对空,默默祝祷,然后如梦中一般登上文殊打坐处,打坐参禅,元神悠悠,又不同五台。心中默默立下大愿:以朱砂庵为丛林,于此处建文殊院为独修处。

 职工 “一线天”下,两峰之间,有一座长4米,宽2米的单孔石桥,原名断凡桥,后名渡仙桥。传说普门上玉屏,仙人在此点化伐松搭桥,后即在此搭建了石桥,留下一个美丽传说。

 找到了梦中福地,心下释然,认定募化扩建朱砂庵,创建文殊院。回到朱砂庵后,即应承了当朱砂庵住持,改朱砂庵为“法海禅院”,日渐一日,僧众渐多,名声远震北京皇宫。

 万历三十八年(1610)秋天,普门进京,参见了万历皇帝、皇太后和郑皇后,得到他们佛牙、金佛、七层万佛塔和300两白银等厚重赏赐。万历皇帝又敕额“护国慈光寺”,法海禅院重新更名,逐渐成为黄山佛教寺院中的四大丛林之一。

 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八月,普门即在玉屏峰下,修建起石墙体的文殊禅院,由晦昙和尚住持。普门自己虽为慈光寺住持,可是心中印下了文殊台,常来文殊院诵经参禅。文殊院成为慈光寺支寺。

 因为普门在五台山梦见了玉屏峰前文殊台和文殊妙相,所以文殊台又名“梦像台”。

 却说普门和尚不仅是个得道高僧,也是个棋艺高手,方圆百里喜欢 下棋 的都曾与他对奕,但都不是他的敌手,只有桃源水帘洞一个白猕猴,两下可以不分胜负。

 这年春天“ 谷雨 ”过后,黄山春色渐浓,风光渐美,游山的人多了起来,文殊院香火也兴旺起来。那徽州府的臧知府极好下棋,棋艺也算不错,曾找多人较量,对手里不乏高手,可都因为他是知府,都让他几招。那臧知府便眼里无人,自以为打遍天下无敌手。听说普门棋艺高超,就想跟他杀几盘。这天,带着一班衙役也上文殊院来了,派人传话,要和普门拼杀。那普门正在和白猕猴严阵对峙。那臧知府一看这局势,便心痒手急,一把就拉开了白猕猴,接着就杀。这种狂妄不礼貌行为,普门道行高深,心中也不免生憎,便让了一招。但那臧知府不但看不出这是普门的礼貌行为,反而出言不逊:“久闻法师棋艺高超,怎么就这样轻轻松松让本府轻取一局,哈哈哈。”那哈哈,那神情,分明又是“打遍天下无敌手”。

 普门微微一笑:“大人,此言谬矣。古人云:‘强中自有强中手’,赢我一局算不了什么,我可以请我师父出手。”臧知府环顾左右:“好好好,你师父在哪请出来我好请教。”可心中暗道:他师父看来也是平常之辈。普门挥手一招,臧知府顺眼看去,只见那白猕猴早已跳到眼前,两眼对知府直闪直眨。那知府见是个猴儿,心中直冷笑:一只畜牲,能有多高志气。可是下吧,居然是与猴儿对手,不下吧,话已说出了口,只得硬着头皮。那白猴虽不说话,可那眼看臧知府,看普门神情,心中却透亮得很。棋子布好,局势一开,白猴儿可不知道讲面子,招招辣手,步步进逼,杀得臧知府节节败退,毫无反攻能力。不多几个回合,臧知府的“帅”就被钉在那里,死了一局。臧知府输棋却输不起面子,硬说猴子毛手毛脚,赖帐不算。不算就不算,摆局重开盘。第二局更惨,没几招,臧知府便被逼进死宫,动弹不得,像大虾进了汤锅脸红心急。

 谁知那猴儿却唱了起来:

 知府下棋玉屏前,给脸不要耍骄蛮。

 盛气凌人不知丑,可笑牛皮吹上天。

 那臧知府连连惨败,心中窝火,正无处发作,这下抓到把柄,立即变脸道:“猴子说话,定是妖孽。普门不守清规潜心修道,却与妖孽为伍,坏了佛门清规。来人,与我将普门与妖猴锁了带回衙门审问治罪。”

 说时迟,那时快。衙役正待动手,只见普门拉起白猴“飕”的一声,便腾空飞往桃源水帘洞去了。臧知府恼羞成怒,下令放火烧山。可那山高,又无什么杂草灌木,火根本无法烧进水帘洞。于是又下令封山,要困死饿死普门和白猴。臧知府可真狠毒,一封就封了两个月,满以为普门必死无疑,便撤了封山衙役。

 普门的徒弟和山上山下僧众都以为普门已不在人世,谁知衙役一撤,普门便飘然回来,而且满面红润,身体康健。大家就问:“师父两个月来在那洞中吃什么何以这般康健”

 普门笑道:“我吃的这桃儿,喝的就是这桃儿做的酒。”说罢,便从衣袋里摸出几个桃儿。大家一看,原来就是山中一种藤上结的,成熟了,甜中带酸,很好吃。又解下一个小葫芦,让大家尝试一下那酒的口味,果然味美无比。普门接着说:“这桃儿都是猕猴在桃儿成熟时采进洞的,贮藏过冬,又用这桃果酿酒,所以我才吃喝不愁。因为这果这酒 营养 丰富,所以我的身体反变 健康 了。”普门这话这事实,直让大家啧啧称奇,称赞不已。

 因为这桃是猕猴发现、采集、贮藏的,所以大家就叫它叫“猕猴桃”,酿的酒便叫“猕猴桃酒”。

 从那以后,普门便不食人间烟火了,渐渐人们也不知他到哪里去了,但却给黄山留下了许多佳话。

黄山传说故事:罗汝芳与仙人观榜

 黄山后海,有许多奇景妙迹,像仙人峰上的关公挡曹,宝塔峰上的三尊大佛,骆驼峰下的天鹅孵蛋,书箱峰上的叠叠天书,无一不令人一见叫绝,百思而不得其解。尤其是飞龙峰上的仙人榜,传说更加神奇。

 仙人榜此景怎么看方便呢从清凉台下北海,或从北大门进山,到“仙人铺路”处,抬头北望,飞龙峰有一块长方形的巨大石片,如同悬挂在那悬崖峭壁上一般。石片微**,与周围的丹崖、石柱、青松、白云相辉映,显得格外突出。远远看去,那仙人榜平正光滑,上面好像刻着一行行篆书文字,若隐若现。而那字形似乎又古怪离奇,难以辨认。相传那是古代仙人游览黄山留下的神迹。

 更离奇的是,仙人榜正南对面宝塔峰下,有座巨大的石头形成的仙人,形貌岸然,衣冠楚楚,正昂首遥看那仙人榜,于是形成了这有名的、令人难解其妙的一处奇景妙境。

 这个名景却又有一个联系着真人真事的离奇故事。

 却说明朝嘉靖三十二年(1553),江西建昌府南城县人罗汝芳(号近溪),是嘉靖甲辰年(二十三年,1544)进士,钦点为宁国府太守。唐宋元明以来,黄山属太平,太平属宁国府,罗太守自是关心黄山。罗太守酷爱 书法 ,松谷庵的匾额“东土云山”,就是他的手笔。罗太守又酷爱探奇走险。他早就听说“仙人观榜”的传说,既当了宁国府的太守,不能放弃探研“仙人观榜”奥秘的机会,谁知几乎丢掉性命。

 一次,罗太守因公来太平,公务余暇, 自然 少不得游览黄山,搜奇揽胜,曾两上黄山。罗太守是个学问家,公务、游览都不烦拢地方官员,只身与随从,背着干粮,带着银两,写有《重登天都峰》《观天都夕照》等绝句。

 《重登天都峰》绝句云:

 两拜天都峰顶峰,风云万派起虬龙。

 乘风便欲归天上,觅取蓬莱归旧宫。

 《观天都夕照》绝句云:

 云敛长空夕照开,黄金万叠拥层台。

 山灵可是还留客,我欲长歌归去来。

 可见罗太守十分爱黄山,对黄山的风物景观观察如此细致,描写如此传神,把自己的情感和黄山神韵融为了一体。

 罗太守游览黄山,心中总不忘“仙人观榜”。他作好了准备,也带足了银两,其他景观均可近观远望,唯这仙人观榜要下一番功夫。他先花钱请人买好杉木、毛竹,修好栈道、阁架,以便方便上下,把仙人榜所有地方都仔细考察到,揭出其中奥秘。谁知那榜上文字似有却无,若现却隐,罗太守费了不少功夫,刚刚辨认出个繁体仙字。忽然间,天昏地暗,飞砂走石,电闪雷鸣,风雨大作,霹雳一声炸响,把那“仙”字击去。那电火把仙榜周围烧得个乌焦巴黑,把那竹木阁架顷刻变为焦炭。罗太守站的位置离栈道不远,狂风大作之际,见情况不妙即踏上栈道,准备下来。刚上栈道两步,那阁架即如一堆焦炭一样,稀里哗啦塌了下去。罗太守顿时面如土色,赶紧下了栈道。神魂甫定,看那榜,颜色又如雷击之前一般模样,方信天机不可泄露,凡人岂可随便窥探天机。从那以后,再也没人敢去辨认仙人榜上的字了。

黄山传说故事:有功不傲的胜虹桥

 从谭家桥北行,过了感梓里不远,就在黄帝源景区大门边,横跨麻川河的那座桥,名叫胜虹桥,是黄山区现存古石桥最长的一座,长1172米,宽8米,高10米。为什么叫胜虹桥呢因为他建有7个孔,象征着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

 一座石桥,怎么说它“有功不傲”呢这里面有个人的故事。

 这桥建于明末清初,据谭家桥镇新洪村程氏宗谱记载,是清初康熙年间(1622—1723)感梓里程姓名程源的独个儿捐资建造的,一共花了7年时间,耗费银子10万两。

 这座桥不但是黄山区前身太平县 历史 上所造的最长的一座桥,又是个人捐资耗时长的一座桥;不但方便了麻川河这一带两岸的老百姓,更是太平南线与徽州、旌德交通的重要桥梁。鉴于这座石桥建成后的历史功绩,竣工后,地方上一致要求为他在桥上立碑。程源推辞再三,勉强立碑记了这一件事。在碑的两边还刻了一幅 对联 :“二山通佳气,一桥落彩虹”,说出了这桥沟通了黄山与九华山的“佳气”,描画了它的壮观气象。

 忽一日,来了一位须眉已然灰白的崔姓老先生,先托人捎话给程源,商谈买桥的事。程源觉得蹊跷,怎么会有人要花银子买这座桥呢莫非有 精神病 么

 正乱猜间,那崔老先生已经来到家中。一看,哪有精神病的样子,只见肤色红润,目光有神,面带微笑,举止大方。一见面,便抱拳当胸:“这位敢是程源先生吗你独立捐资,造出此桥,其功大矣,其名彰矣。某薄有家私,愿以白银10万,买断此桥,先生允否不过那碑可就要重新立过了。”

 程源是何等样人,所谓“听弦歌而知雅意”,尤其是那要重新立碑一句。程源当下热情邀引崔先生到正堂客座,命家人沏茶,又命备酒。那崔先生也不推辞,笑吟吟安然高座,看着程源安排指挥。程源轻轻唤过一个年轻力壮的家人耳语几句,那家人吃惊而迟疑,程源果断挥手令他退去。回头来重新招呼、寒喧,说些“久仰”的话,知道那老先生原来是甘棠崔家一得道高士。那崔先生复又提出买桥的事,程源无言以对,道:“这事好说,待会饭后,到桥上再议。”那崔先生也不谦让。酒饭过后,程源前引,去桥上面议“卖桥”之事。来到桥中段一看,那块五尺多高的大记事碑,已经碎成几块。二人看罢,相视一会,朗朗大笑。

 崔先生说:“先生果然高风亮节,性情透明,适才在先生府上,见先生之行动,我已了然于胸矣,可敬可敬。”

 程源道:“不才原无此心,乡间邻里盛情难却,一时糊涂。既已慷慨为地方解囊,何在一点虚名勒碑呢!且为乡里尽绵薄之力,当是程某责无旁贷之事,何足挂齿。多蒙先生及时点破,程某三生有幸。”

 从那以后,桥上的记事碑就没了,是程氏宗谱后来补记了。但太平县地方官府后来上奏朝廷,在桥南头建了“乐喜好施”石坊一座,直到1958年时拆毁。

 现在这座桥仍然发挥它的历史作用,不仅使“二山通佳气”,而且是黄山与安徽省会合肥之间103省道上的一座十分重要的津梁。

猜你感 兴趣 :

1 关于黄山的神话故事

2 黄山历史传说故事

3 黄山的神话故事

4 黄山神话传说

5 关于黄山的神话传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82504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