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来时期,绘画能否被人工智能取代?

在未来时期,绘画能否被人工智能取代?,第1张

不会。因为人生的复杂,人类情感的丰富,是机器永远不能取代的。“艺术即情感”(罗丹),生活是艺术唯一的源泉。真正的艺术不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因为真正的艺术是心灵冲动的结果。科学技术是人创造出来的,万变不离其宗,替代也需要人来操作,所以我们不用担心将来绘画不需要人了。

绘画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因为人工智能的绘画和人工绘画都是绘画中的一部分。人可以用绘画表达自己的思想,人工智能也可以用绘画表达它的思想,如果它那算思想,并且值得表达和欣赏。不是曾经有过黑猩猩画画的事情吗。黑猩猩能画画,人工智能画画也不稀奇。

绘画会被人工智能影响,但不会被取代。即使人工智能真的具有了情感和创造力,它也不能取代人类自己的创造。

单从人类范畴来说,任何一个画家,不论他的艺术成就如何,他也不能取代其他的画家,更不要说人工智能要取代人类的艺术创作了。因为人类艺术需要的是创造性和多样性。

不过,对于那些没有创造力,只会模仿抄袭的绘画工作来说,可能确实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因为,人工智能最擅长的就是进行没有灵魂的伪创作了。

如果艺术家能保持自己的独创性,那他的作品只能被模仿,不能被取代。原则上,人工智能首先取代的应该是流水化作业的艺术品仿制工作。不管什么时候,创造力是不可取代的。

人工智能可以用来绘画,但绘画不可能被人工智能所完全取代,而且人工智能越是进步,就越显示人工绘画之珍贵。因为绘画艺术与其他工艺美术一样,只有人工所为,才更昭示其本质和价值。

艺术作为人们对物质社会的一种精神反应,它体现在内容上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情感性,即以情动人。中外文论家、艺术家对此也多有论述。阿·托尔斯泰说:“艺术就是从感情上去认识世界,就是通过作用于感情的形象来思维。”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亦曾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西方现代文艺理论家们对艺术表现情感也有类似的论述,苏珊·朗格指出:“凡是语言难以完成的那些任务——都可以由艺术来完成。艺术品本质上就是一种表现情感的形式,它们所表现的正是人类情感的本质。”艺术的情感属性,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

艺术与情感的关系在古代中国被广泛探讨。许多艺术家和理论家都试图通过艺术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想。以下是一些关于艺术与情感关系的中国古代理论和观点:

1 “心画派”理论:心画派”理论是南朝齐、梁间画家、绘画理论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他认为画是画家“意思”的表达,是“心画”。

2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理论:这是唐代画家张璪所提出的,他认为艺术创作来源于对大自然的师法,但是艺术家内心的感悟和情感也是非常重要的,“造化”是客观自然,而“心源”则是艺术家的内心世界。

3 “气韵”理论:这是南朝齐、梁间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的,他认为“气韵”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特殊的美学品质,它既包括外在的形式美,也包括内在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4 “意境”理论:这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在《诗格》中提出的,他认为诗歌的意境是诗人的情感和客观景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它是一种超越具体物象的艺术境界。

5 “情感”理论:这是明代文学家李贽在《焚书》中提出的,他认为艺术是艺术家情感的表现,是艺术家内心的自然流露,艺术家应该摆脱世俗的束缚,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以上是一些中国古代关于艺术与情感关系的理论和观点,它们都试图说明艺术是艺术家情感的表现和表达,是艺术家内心的自然流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82549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