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情感教育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情感教育,第1张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情感教育

一、创设情感氛围         在语文教学中,新颖独特的导入语,可以起到一鸣惊人的效果;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导入新课作为教学过程的第一个环节,是可以点燃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渴望知识的“星火”,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它是激发学生情感的关键性的一环。优美奇妙的导语,往往像磁铁一样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登堂入室,进入教学环境,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我的母亲》时,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在唐诗中有一首赞美母爱的诗歌,那就是孟郊的《游子吟》;同学们还能背出这首古诗吗?这首诗写出了母亲对孩子的一片爱心,而这种爱心又具有普遍性,所以能拨动无数读者的心弦。

如在教学《春》一课时导语可设计为:“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出一幅阳光明媚,春风浩荡,绿满天下,花开遍地的美景;一提到春,我们就感到有无限生机,有无穷力量,内心洋溢着无比的喜悦。古往今来,多少诗人曾用彩笔描绘出春天迷人的景色。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是大家熟悉的。”像这样的导语,既能描绘出文章的内容,又把学生诱导到作者对春天赞美之情中去。

二、教学内容的情感化

1、阅读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新课标指出要重视学生主体性的阅读,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伴随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教师作为文本与学生的中介,应积极引导学生在读中深入文章情感世界。首先把学生引入文本中的“情境”,让其“设身处地”,真切感悟后形成理性认识,进而转化为自己的世界观,那么“情感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2、写作教学中体现“情感教育”。文章是作者感情的载体,情感充沛的文章,必然会匠心凸显。因此,在写作教学中进行情感培育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又是写作教学理应承担的责任。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在写作初始设定目标时就要强调情感态度方面的因素,重点放在培养兴趣和自信上,让学生“真心”想写。要培养学生善于在生活中展现美,要培养学生注意表达美。

总之,情感教育是良好个性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保证,是知识与技能目标实现的动力,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不容忽视。只有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情感,提高他们的自我情感控制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语文教学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浅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引导学生爱国爱家、尊老爱幼,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达到提高语文教育教学水平的目标。本文结合实际阐述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和措施,具有借鉴意义。

当讲涉及到亲情友情爱情等方面的课文时,老师可以联系课文发表一下自己的感慨,再让学生小组讨论,每个组选一个发言人依次说说自己的看法,甚至于有争议的地方可以花一节课来搞个辩论会,都有助于学生理解这些情感,先理解了才能逐渐形成自己的情感三观,

教育只能是引导学生去发现,不要灌输自认为最合适的三观。

找准一个点可以反复探讨,为此查阅资料,观看视屏,只有了解得才能逐渐就能形成自己的一些看法,而不被他人的言论所迷惑。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摘要:教师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挖掘教材的魅力,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教材发挥积极的效应,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感悟课文所表达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和思想产生的共鸣,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并不断完善美好的品德。关键词:语文教学 情感 渗透学习过程是以人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和情意相统一的过程。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国学经典教育21

国学所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结晶。在经济高速发展、拜金主义日益严重的今天,对青少年进行国学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继承传统美德,建立正确的行为规范,提高文明素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敦厚善良的心性。本文着重探讨了国学教育的意义和方法,强调了国学教育不仅要多读,更要践行,将国学中的理论精髓,内化为行动和气质,从而达到学习国学的真正目的。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情感教育

作者/ 董红勤 摘要:语文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性。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教育;渗透 前苏联霍姆林斯基曾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撒在这块土地上。可见,情感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看重的是自己的教师地位,注重的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和能力训练等,很少挖掘情感教育在教学中的作用,师生之间更是很少进行情感的沟通与交流。课文本身就文质兼美、富含丰富的情感,蕴藏着大量的情感因素,教师若能充分发挥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得天独厚的优势,用情感人、以情悟文,用情促知,课堂就会变得轻松、活跃,教学定能收到意料之外的效果。作者通过亲身的教学经历,谈谈情感因素在教学中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和教学效果的显现。 一、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情感渗透的前提 课堂教学离不开师生互动,特别是情感间的交流。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是平等的,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认知的前提和基础。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是统治整堂课的,学生只有写和记的份,根本不可能提出自己独特的想法,要完全服从于教师的领导。这种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造成了学生思维僵化,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改变一切以自己为中心的想法,做到与学生的关系为朋友式的、亲人式的。学生所喜欢的老师是“能言善辩”的,是既庄重又有幽默感的,既严肃又不失活泼的,既是师长又能与他们有共同兴趣爱好,不仅能在课堂上传授知识,还能够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的舞台。教师要营造宽松、融洽的课堂气氛,用真诚和爱心感染每一名学生,肯定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地位。教学中,教师要时刻面带微笑,用真诚的目光与学生交流。学生从教师肯定的目光中读出了关心与爱护,更增添了一份学习的动力。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都要与学生打成一片,多倾听他们的心声与感受,对学生积极的情感与学习态度要给予热情鼓励,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学习态度与情感态度,促进他们健康的学习和成长。 二、创设情感渗透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所创设引 感的氛围,是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关键所在,通过创设与文章内容相近的情境,能够有效地营造出浓郁的情感氛围, 激起学生感情的波澜,使学生产生对所学知识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可以准确地把握文章情感。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各种感官,调动各种积极情感,采用多种有效的手段来创设情感氛围。创设教学情境与氛围来调动学生的 ,使学生如“身临其境”,能够亲身体验,仔细揣摩,把作者的写作情感转变为自己的情感体验,学生就会真正地懂得了文章的内涵,从中受到了熏陶和教育。创设情感氛围的方法有很多,如可以通过多媒体素材来渲染气氛,可以让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从中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等。总之,教师要用心去给学生创设学习的氛围,不断发现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因素,引导学生真切感受作者的情感,真正地走近作者,走近文本。 三、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发挥以情感人的作用 托尔斯泰曾说:“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使别人也为这种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语文教材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为学生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首先要求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细心钻研、耐心品味与揣摩,挖掘作品蕴涵的思想,精心设计教学方法,体会出作者所要表现的真情实感,为学生创造出思考、探究的学习情境。如果学生能够被课文的言辞美和人情美所感动,他们就会与课文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大大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 四、“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参与体验 教学中,教师应把学生原有的生活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经验。因此,分析、研读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是必不可少的。生活经验本是学习知识的沃土。体验是亲身经历、联系自身的体味。它具有亲历性、内发性和独特性,是通过学生亲身实践来认识周围事物的过程,它是优化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当学生贮藏的生活经验被激活后,他们便能够与文章形成最佳的体验态势,迅速和作品的情感内容取得联系,完全融入到作品当中。这样,对于文本学生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对其进行更深层次地理解与品味。 五、给学生自信的评价,让其快乐成长 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评价观念,树立起评价要着眼于学生的进步与发展的理念,评价应以鼓励、表扬为主,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经常尝到成功的喜悦。在具体教学中我采取在不同阶段对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行分层评价。一个赞许的眼神、一番表扬的语言、一个真心的微笑,都会让学生充满惊喜和感激,从而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内外,教师要经常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尽心尽意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学习上的困难。真爱的付出,学生也会“报之以桃李”——尊敬、爱戴老师,并把这份感激之情转移到学习中,从而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情感也就这样在评价中得到激励,在评价中获得了升华。 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参考文献:

猫猫有感情的!我认为猫猫智商比狗还高!因为它会有自己的想法,它不像狗一样的愚忠,它会选择它感觉更好的方式生活,所以人们常说猫不如狗好驯化,但是仔细想想,又有多少人听过狗狗会蹲马桶,便便后还会冲水的?猫就可以,因为猫天生爱干净,它愿意着这做!而且我养过一只猫,她病了,我守着她,陪她看病打针,后来我病了,她也会在床边守着我,哪怕我上个厕所,她也不放心似的跟在我后面,睡觉时还会把一只手搭在我身体的某个位置,好像生怕我突然走掉了。养过猫猫的人(特别是母猫)都会知道猫猫比狗狗黏人、乖巧,而且聪明伶俐。

浅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中学语文学科有着丰富的内涵,最能影响人的精神世界。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这昭示了语文教学在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同时,还要进行德育渗透,以此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水准。

浅谈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心理学家认为:情感是认知活动启发、发展和维持的动力,是构成心理素质的重要成分,没有情感就没有智力。所以,很多中外名家都十分重视情感教育。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高中语文教学,必须高度重视情感教育。 一、情感教育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中阶段的学生情感丰富,当他们的情感与教师的情感一致是,他们会全心全意地投入学习中去,反之,他们对教师的教学便会产生抵触情绪,教学效果就会差得多。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明确情感教育的地位,探索对高中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发挥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情感教育的迫切性也是由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入选高中语文教材的文章大多是古今中外名篇,这些作品大多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是情的喷涌结晶。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引导出文章中渲泄奔腾着的感情的激流,和学生一起体会字里行间跳到着的感情脉搏,想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1,发挥情感的感染作用,以情动情。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人的情感往往可以感染别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条件,以作者之情来打动学生之情,要发掘教材中蕴藏的思想感情。那怎样发掘课文的思想感情在语文教学中,相对来说,教师是客体,处于主导地位;学生是主体,处于主动地位。教师在备课、讲课时,心灵必然受到震颤,动情于心,激起情感的波澜,同作者或爱,或憎,或喜,或忧,或褒,或贬。总而言之,教师要首先进入角色。 2,创造引 感的情景,营造气氛。引导学生入情于境是关键。如何引导学生入情于境通过形象的感染,激起学生感情的波澜。比如,教《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时,我先提问看到马克思的肖像后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这个问题。一位同学回答是马克思睿智的眼神。我分析了睿智一词的含义,概括介绍了马克思一生的丰功伟绩。面对革命导师的肖像,联想其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所作的贡献,同学们便会产生一种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崇高敬意,然后披情入文,整堂课的教学就处在一种特殊氛围之中,同学们既受到思想教膏,又提高了语文能力。其二,通过吟诵朗读 。对于诗歌和抒情性散文的教学,采取这种方法能收到较好效果。其三,通过讲述品析 。对于小说之类的叙事作品,通过精湛的语言,着重再现形象,勾勒画面,渲染气氛,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受教。再者,创造情景,营造氛围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易于进入教材的情感世界,以体味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特定情感。 3,把握情感的倾向性,调节情绪。情感具有倾向性,面对不同的对象或同一对象,不同的人则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情感倾向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如消沉可以转化为振作,讨厌可以转化为喜欢,消极可以转化为积极,憎恨可以转化为热爱。 在教学实践中,愉快、积极的情绪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活动;而低沉、消极、否定等消极情绪则会阻碍学生积极、主动、自觉的学习活动。学生的情感倾向,如同一把双刃剑,对其学习行为可以起积极作用,也可以起消极作用。二、语文教学的情感体验方法 1,大胆创设情感体验的氛围。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认为,在文学作品教学中,认识形象,理解形象,受形象感染,学生不步入特定的情景之中,难以有深切的感受。 除了导入的精心设计外,还可以借助一些现代化的教学媒体来渲染某种气氛。教学白居易的《琵琶行》,可先让学生听一曲《十面埋伏》;鉴赏姜夔的《扬州慢》,可放一段编钟古乐的录音,让学生和着旋律浅唱低吟;品读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可配以小提琴曲《思乡曲》这些都是能辅助学生进入作品的特定情景,引导他们沉浸在作品所表现的情感氛围之中。 2,紧扣作品语言来体验。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作品情感内容的载体。紧扣作品语言来进行情感体验首要的是扣住作者作品中的关键语句,因为关键语句一经点拨,文章精神全出,就会使得学生情思萌发,乘兴翱翔,进入作品描述的境地。除了扣住关键语句外,指导学生有盛情地朗读也是情感体验的一种有效方法。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称为美读。他认为。要根据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内容的不同运用不同的朗读方法。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大量实践证明,通过那细若春蚕吐丝,壮如骏马奔腾,轻似山泉淙淙,重则雷霆隆隆等不同方式的美读,文学作品所蕴含的不同的情感内容,就能教学生真切地体验出来,使他们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3,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参与体验。人认识艺术形象是以他的直接和间接的生活经验为依据的,要让学生更深切地体验作品的情感内容。教师就要注重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来参与体验。如有的教师在教学朱自清《背影》一文时,就引导学生联系他们自己和父母亲生活的有关往事,带着对自己父母亲的亲昵感和崇敬感去体验文章流露出的思想感情。学生贮藏的生活经验一被激活,他们就能很快与作品行成最佳的体验态势,迅速和作品的情感内容取得认同,这样,学生既受到了美的熏陶,又加深了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形成了美感和道德感。 总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方法恰当,学生在课堂上就会出现这样一种体验状态,正如著名心理学家詹姆士描述艺术美的审美心理活动: 当美激动我们的那一瞬间,我们可以感到胸际的一种灼热,一种剧痛,呼吸的一种颤动,一种饱满,心脏的一种翼动,全身的一种摇撼,眼睛的 一种湿润以及除此而外的千百种不可名状的征兆。 这种境界,正是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所企盼、追求的。泸县一中 李群

内容摘要:呢?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整体感知课文;以诵读促进感悟,引发想象;抓住核心性问题,引领学生潜心会文;依托文本,注重拓展。这样,学生就可以走进文本,与文本展开对话。 关键词:引导 走进 文本《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可是,我们教材所选的文本,很多与学生有一定的距离,让在时空上都有距离的读者、作者、作品中的人物对相同的一件事产生共鸣,这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作为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使学生阅读文本时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历其事,使他们能够产生不读不快、欲罢不能之感。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呢?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整体感知课文,走进文本纵观现在的教学实际,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学生只读了一两遍课文,老师便组织学生讨论,于是学生便哗啦哗啦地发表议论,表面上看课堂很活跃,其实学生讲的都是一些表面的东西,根本没有走入文本,没有挖掘文本的内涵。“不读书”现在正成为一种时尚。所以,我觉得在讲授新课之前,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做好预习工作,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整体感知课文,走进文本。这样,学生不仅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也可以清楚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的疑问,以便带着期待步入课堂。布置预习作业时,教师可以巧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回归课文探究;可以要求学生于课前熟读甚至背诵课文;可以要求学生写读后感;可以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打动过你,引起你共鸣的地方或感触最深的话语”……不一样的预习方式,为学生感知课文,走进文本提供了多种渠道。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强硬地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因此,任何读者理解到的意义都不完全等同于作品原来的意义,而且不同读者面对同一作品所理解到的意义都不可能完全一样。预习可以使学生在接受新知识前自主阅读,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的内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甚至可以发现问题,对文本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质疑。预习,让学生走进文本,培养了学生独立阅读能力,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二、以诵读促进感悟,引发想象,走进文本诵读是中国古代语文教学最为显著的经验之一,朱熹对此有过精辟的解释:“大凡读书,须是熟读,读熟了自精熟,精熟后理自见得。”语文学习重在培养语感,而语感的培养最主要的渠道就是读与背。如今,轻读、轻背仍是普遍现象,许多语文课堂(特别是高中)几乎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了,没有了学生对语言品味之后的会心一笑——文本成了一种摆设。不读不背不积累语言,难怪学生无法写出好文章。在“课标”的引领下,我们的语文课堂要重视“读”,并且要真正的读——用眼看,用嘴读,用心想,读出感情,读出形象,读出感受……诵读适用于任何文体,特别适用于散文、古诗文。《我的空中楼阁》是一篇意境优美、深邃,有着诗一般语言的散文,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从听朗诵录音开始。录音一播放,朗诵者那深情的吟咏,犹如演员在背台词,好像把文字里蕴藏着的意义都诵读出来了,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感情,有气势……听着听着,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风景图:眉黛似的远山,苍翠欲滴的山林,虚无缥缈的小屋……学生听了一遍又听一遍,已能领会到原文的一点意义了----诵读者的诵读已帮助学习者开启了文本意义之门,它引领着学习者跨进文本世界,徜徉其中,涵泳体悟。接着,我要求学生依据个人的理解朗读、默读、诵读全文。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细嚼慢咽”,文本中一些细小的问题,诸如一个字、一个词语、一个标点,都能嚼出语文味。学生在诵读感知言语节奏之中,“任其浸润蔓延于身心全部”,“情以生文,文亦以生情……循环互发……庶渐渐可入佳境”。“佳境”即是读者与文本对话融合的状态。诵读,让学生在直接触摸语言中有所感悟,并在“悟”中自得;同时充分挖掘文本中的情感因素,反复品味,体会表达的精妙,并激发内心的感受,得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以自己的反复诵读走进文本,所实现的不仅是一般对话状态的新质滋生、精神提升,更是语文学习意义上的语感图式的丰富与深厚。诵读课文,感悟课文,想象场景,走进角色,体会情感。学生自然就走进文本。三、抓住核心问题,引领学生潜心会文,走进文本深处。组织语文课堂教学,总得有个“抓手”,抓住什么才能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抓住什么才能把学生的思维导向深入,抓住什么才能使语文课堂实现其效能?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必须牢固树立核心问题意识。师生围绕关键性、核心问题解读文本,与文本对话,层层深入。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解读文本的过程,也是反复研读文本,品味语言,感受情感的过程。这样的核心问题应该是既能够抓住文本的主要内涵,又能体现学生的认知规律,还能随机生成,具有一定的统领性、涵摄性、层次性----它能够驱动课堂。“对生命的感悟”是《我与地坛》的核心问题,也是一个学生较难把握的问题。为此,我们可以围绕这一中心梳理相关的线索:作者为什么要去古园?古园中的哪些景致给作者以强烈的感受?这些景致引发了作者怎样的思考?思考的结果怎样?他是什么时候体会到母亲的关爱的?母爱有哪些具体的体现?母爱给了他生活以怎样的启示……一系列的问题扣住文章的重点、核心内容,学生抓住这些问题,逐步推进,层层深入,走进文本的深处:二十岁的史铁生下肢的瘫痪后,精神几乎崩溃。正是不同寻常的心境促使史铁生来到地坛,地坛那看似沉寂、荒凉、萧瑟、幽深之中蕴藏着的醇厚沉重超然博大的历史沧桑感和喧嚣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让作家充分感受到时间永恒的伟力。作家从地坛的人、事、景、物及母亲身上获得了启示,获得了生存感悟----地坛成为作家栖居的精神家园,他在其中感悟到赖以支撑自己生命的人生哲理和情思……一系列问题解决了,对生命的感悟的中心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当然,课堂上教师要少一点知识的灌输,应该给足学生深入探究的时间,让学生和文本独立对话,让他们带着问题潜心会文,慢慢地、细细地体会蕴含在文本深处的情感,进而让学生得到语言文字的训练。接受美学认为,文本一旦和学生发生关系成为审美对象,它就不再是一种孤立的存在,而是成为学生在感悟、阐释后形成的情感与形象。这种情感与形象,很难判断哪是文本本身,哪是读者的再创造,这两者已经水乳交融了,难分彼此了。这时,我们的学生就已经走进文本深处了。四、依托文本,注重拓展,带领学生走出文本。语文教学的最高价值在认识文本,洞悉文本,穿透文本,走出文本。新课程观认为,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开发者,实践者,实施者。在新的课程观的指引下,教师与学生可以挑战文本,超越文本……南宋陈善在《扪虱新话》中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惟知入知出,则尽读书之法也。”这段话告诉我们,读书应该分两步走,先是要深入文本,然后又要走出文本。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拓展,带领学生走出文本。当然,文本是语文教学的首要凭借,我们要警惕忽视对文本的阅读理解而过多过早补充内容,或过多地进行非语文活动。有的教师没有挖掘教材所蕴含的价值取向,没有很好地理解与应用文本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却抛开文本任意拓展延伸;有的学生连课文中的句子还没有读熟,课文的内容还没有很好理解,教师又是补充课外读物,又是让学生搜集交流有关的课外知识;有的放着好好的课文不读,整天让学生看着多媒体资料讨论、交流……凡此种种,都是没有很好地发挥课文这个“例子”的作用,长此以往,语文教学的基础就会动摇。拓展,是在依托文本的基础上进行的。把握好教材,不断地教出恍然大悟;走进文本,不断地领悟到不一样的感觉。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引导,让学生走进文本,让文本进入学生心里,让学生与文本进行直接的语言交流、情感交流、思想交流。

让语文课堂情趣飞扬,我有下面的一些做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情感态度是学生语文学习的要素,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要“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实践也证明,情趣横生的语文课,学生如坐春风。那么,怎么才能激发学生的语文情趣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践。 

一,情绪感染法。我们知道,教师应该是语文教学的头,教师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上学生情绪的好坏。因此,教师要设法激发学生的语文情绪。怎么激发呢?首先,教师应以最好的精神状态进入语文课堂。以最快的状态进入语文角色。比如,教学《茶馆》的时候,教师就应该带领学生学习悠悠的北京腔调,让学生尽快进入到“茶馆”中去。教学《美腿与丑腿》的时候,教师就要尽量地去模仿福兰克林的形象,用智者的风范去诵读课文,去诱发学生进入语文情境。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要给学生以亲和感,给学生以信赖感,给学生以平等感,给学生以帮扶感:时而一个点头,时而一个微笑,时而一份鼓励,时而一片掌声。让课堂自始至终洋溢着一种和谐而民主的情趣,让学生乐意充当语文中的各种角色,乐意进入到语文课堂的情趣中去,与教师对话,与同学对话,与文本对话,与编者对话,其乐融融,其乐无穷。再次,教师也要合理地调控课堂情绪节奏,或指点,或帮扶,或纠偏,或放手------收控自如,恰到好处。  

二,语言感染法。语文教学工作者都知道,语文课堂应该语言艺术的课堂。“语不惊人死不惊。”语文课上,教师应该用生动形象地语言去感化学生。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要不断训练我们的有声语言,我们要多读书,多写作,多说话。我们先从形象生动和风趣幽默的语言入手,逐渐做到旁征博引,挥洒自如,让有声语言在课堂上像磁铁一样,牢牢地吸引学生。第二,我们还要反复训练我们的无声语言,也即肢体语言。让我们的一颦一笑,一板一眼在课堂上皆生风情。总之,我们要用我们的语言特长去传授知识和技能,去感化学生,去温暖学生,去深化学生。  

三,文本感染法。我们知道,现行文本之中蕴含了许多妙趣横生的人文素材。如,诗歌中的情景交融,散文中的理趣横生,小说中的跌宕起伏,戏剧中尖锐矛盾等。于是,语文教师要尽量挖掘文本中的情感因素,并充分利用这些情趣因素去感染学生。当然,我们还应该从课外去选出一些文情并茂的时文,来扩展学生的课外阅读情趣。由此看来,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首先要有广泛阅读,深入研究,不断串缀课内外文本中的情趣因素的能力,然后我们才能让课堂文本的情趣厚积起来,并做到厚积薄发,多积精发,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生动活泼,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礼花绽放。  

四,问题感染法。有经验的教师知道,有价值的问题一旦提出,平静的教室,瞬间就会激起千重情浪。那末,什么问题才算是有价值的问题呢?一般来说,有价值的问题要有一根主线,有价值的问题应该能一发而牵动全文,有价值的问题应该能环环相扣而又步步推进。如《药》等学生熟悉小说情节后,,我们就可以提出:“华家为什么会人财两空?革命者的血为什么反被华家吃?这一切都说明了什么?之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诸如此类的问题,它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而且能帮助学生反省现实人生。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五,教具感染法。我们还知道,恰当地运用教学辅助手段,尤其是多媒体的艺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语文情趣。比如,在课堂上恰当引用地音乐,在课堂上恰当地引用图画,在课堂上恰当地引用戏剧和**,在课堂上恰当地引用游戏,等等。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一位教师在教学《虞美人》的时候,他利用多媒体,教学生唱,教学生解,并插入作者身世。大家学着,唱着,理解着,欣赏着,品评着------不知不觉,语文味就浓了起来,语文的境界也就深透起来。这样,语文的效益自然也就高起来了。

由此看来,只要我们语文教师愿善于开动脑筋,能善于从多角度去挖掘语文情趣的因素,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一定能情趣飞扬。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82813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