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娘第三句写了哪些意象

迷娘第三句写了哪些意象,第1张

意大利式回廊,点缀着许多雕像。

在竖琴序奏后幕启,传来合唱声“风使帆鼓满,众星在闪烁”,由水手们酝酿出南国的气氛(有时被删掉)。接着洛塔里奥登场,他为梦中的迷娘唱一首摇篮曲:《我让那孩子受创的心平抚了》。

这时侍从安东尼奥举着烛光和威廉一起出现。安东尼奥说明:“明天虽然是热闹的湖祭,但这个家却沉默了15年。主人的小女儿在玩水时,只留一顶红帽就不见了踪影。母亲因忧伤过度而去世,父亲也发疯离家,到各国去寻找女儿,这个家即将被拍卖”。

  弗朗茨·泽拉菲库斯·彼得·舒伯特(Franz Seraphicus Peter Schubert),1791年1月31日-1 弗朗茨·舒伯特画像

  828年11月19日,是奥地利作曲家,出生于维也纳郊外的教师家庭。自幼随父兄学习小提琴和钢琴,少年时既显示出他在音乐创作上的特殊才能。舒伯特的一生是在贫困中度过的,艰难的生活使他过早地离开人世。然而,舒伯特却为人类留下了大量的不朽名作,被称为“歌曲之王”。他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也被认为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位巨匠。舒伯特在短短31年的生命中,创作了600多首歌曲 ,18部歌剧、歌唱剧和配剧音乐,10部交响曲,19首弦乐四重奏,22首钢琴奏鸣曲 ,4首小提琴奏鸣曲以及许多其他作品,被称为“歌曲之王”。 舒伯特在短短31年的生命中,创作了1000多件作品,其中有600多首歌曲 ,18部歌剧、歌唱剧和配剧音乐,10部交响曲,19首弦乐四重奏,22首钢琴奏鸣曲 ,4首小提琴奏鸣曲以及许多其它作品 。他为不少诗人如约翰·沃尔夫冈·歌德、弗里德里希·席勒、海因里希·海涅、威尔赫姆·穆勒等的作品写了大量歌曲,把音乐与诗歌紧密结合在一起。他的歌曲中既有抒情曲、叙事曲、充满战斗性的爱国歌曲,也有源于民间音乐的歌曲,其中重要的有《魔 王》、《鳟鱼 》、《菩提树》、《美丽的磨坊少女》、《野玫瑰》、《流浪狗》(2首)、《普罗米修斯》、《致音乐》、《迷娘之歌》、《纺车旁的格雷欣》、《牧童的哀歌》、《战斗中的祈祷》、《剑之歌》、《战士之歌》等,主要歌曲汇有3部歌曲集 :《美丽的磨坊少女》、《冬之旅》和《天鹅之歌》。被后人称为“歌曲之王”。 舒伯特的交响曲中较重要有第四、第五、第八、第九交响曲,其中第八交响曲是一部浪漫主义抒情交响曲,因只写 了两个乐章而被称为《未完成交响曲》

  舒伯特(10张),第九交响曲气势磅礴,充满英勇豪迈的气概,被称为《伟大交响曲》。他的作品还有d小调弦乐四重奏《死与少女》、钢琴五重奏《鳟鱼》、C大调弦乐五重奏、钢琴曲《流浪者幻想曲》、《音乐的瞬间》 、降E大调即兴曲、A大调奏鸣曲和配剧音乐《罗莎蒙德》等。舒伯特以抒情的旋律闻名,而且总是能够自然流露、浑然天成。 舒伯特在生的时候,大众对他的认识和欣赏只是一般,但在逝世前已经有一百首著作被出版。他早年担任父亲学校里的教师,辞去职位后一直没有固定的工作,经常靠朋友接济。 舒伯特死后被安葬在他生前一直相当崇拜却只见过几次面的贝多芬墓旁。 在音乐上有着执着的追求,流传下来的作品无不让人沉醉其中,舒伯特的音乐才华是受举世瞩目的,许多作品也备受争议。

  编辑本段生平简介

  在十九世纪初的音乐名城维也纳,继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伟大音乐家之后,又出现了一颗灿烂的音乐新星作曲家弗朗茨·舒伯特。 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于1797年1月31日出生在维也纳贫困的小学校长家庭。他从小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十一岁被帝国小教堂唱诗班录取,并住进神学院,成为该校乐队小提琴手,同时还担任指挥,这使他有机会接触维也纳古典乐派一些著名作曲家的名作,他1813年为该乐队创作了《第一交响曲》。1813年因变声离开神学院,舒伯特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到父亲所在的学校里担任助理教师,同时继续创作。 1814年10月19日为歌德的诗《纺车旁的格丽卿》谱曲,舒伯特的这第一部歌曲杰作,打开了他创作灵感的闸门。仅1815年一年,舒伯特就写了144首歌曲,其中10月的一天就写了8首歌曲。除歌曲外,他还创作了1部交响曲,2部弥撒曲和其它作品。1816年,他辞去教师的职务,专心从事作曲。由于没有固定收入,生活比较贫困,在他的一些作品里也常常反映出苦闷和压抑的情绪,尽管这样,他还是满怀热情地创作了大量的歌颂民族解放斗争的优秀作品。长期的困苦生活,使舒伯特身心受到极大的摧残,1828年11月19日,年仅三十一岁的舒伯特在维也纳溘然长逝,他被安葬在他生前一直相当崇拜却只见过几次面的贝多芬墓旁。

  编辑本段纪念

  为作曲而生的人 世人最喜爱的音乐,正是我以最大痛苦写成的。——舒伯特

  弗朗茨·舒伯特(1张)  当我写下“舒伯特”这个名字的时候,一切都很安静,就像他的一生。然而作曲家的心却永远不曾停下过,他用31个年头,留给世人1000多个作品。 很小,舒伯特就开始与音乐接触了。在与父兄演习四重奏时,父亲时有误奏,每每被其发现,他常对父亲说:“您奏错了呢!” 十二岁,他入住天主教会的宏威克特(Konvict)学校。在校五年,他开始了广范的音乐学习。在对音乐有了一定了解之后,他开始了作曲。然而,同学们常可听到他的无奈:“如果我有钱买五线谱,就可以天天作曲了。”16岁时,他创作了《第一交响曲》。 离开音乐学校后,他就在父亲任校长的学校,当上了一名普通的教师,同时进行创作。他经常抱着诗人的集子,沉静其中。有时正上着课,忽然有了灵感,就转身对台下的学生说:“我们现在改上音乐课吧!”说完,他就对着黑板,开始作曲,完成后就教大家演唱。 18岁时,他陆续写成了第二、第三交响曲,还有144首艺术歌曲。现在我们常听到的《魔王》,《野玫瑰》,《永恒的爱》,皆是当时的作品。 三年后,在父亲的极力反对下,他离校做起了自由音乐家。其间,他和朋友索贝尔住在一个狭小的屋子里,继续创作。在冬天,没有足够的衣服够他俩用,当索贝尔外出时,他就躲在屋子里作曲。 晚上,他常常是戴着眼镜入梦。早上醒来,就趴在五线谱上,连穿衣洗脸都顾不上。他自己没有钢琴,有时须要借助朋友的来创作。一次,当他乐思骤起,兴奋地跑到朋友家,可发现钢琴前已有人在弹奏,就只好默默地离开了。回到家,就像索贝尔所说的,他躲在被子里,发出婴儿般的抽泣。 他的生活状况一直很糟,本可 通过教授音乐课,获得不错的收益。可他只对作曲感兴趣,其他的所谓“工作”对他而言毫无意义。这样他便只能靠微薄的版税生活。他又厌恶创作中的商业因素,长久以来坚持自己的创作理念,出版商往往以不畅销为由,只出版他的一些仅供娱乐的轻音乐。 他有很多志趣相投的朋友,舒伯特常常拿出自己的作品和大家一起欣赏。感于他的创作速度,一位朋友问他,你是如何作曲的。他回答道:“我是每天作曲的。一曲完成,下一曲开始。” 舒伯特很小就崇拜贝多芬,可在同一个城市,贝多芬直到临死前才看到他的曲谱,猛然惊叹:“这里面有神圣的闪光!”并立即托人找来舒伯特,当时贝多芬已病入膏肓,他振作着握起舒伯特的手说:“我的灵魂属于你!” 不久,贝多芬就于世长辞了。舒伯特拿了火炬为贝多芬送殡。失去了知音,让他陷入长久的悲痛之中。一年零八个月后,他也溘然离世。弥留之际,他嘱咐亲友:“请将我葬在贝多芬的身旁。”遵照他的遗愿,他的哥哥特地买了块墓地,把他安葬在贝多芬墓旁。 墓碑上刻着他的朋友格里尔帕策为他题写的墓志铭:“这里埋葬着音乐的瑰宝,也埋葬着更多美好的希望。” (作者:万宽)

  编辑本段音乐成就

  舒伯特的创作生涯虽然很短暂,却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音乐财富,600多首的艺术歌曲,为世界音乐宝库增添了耀眼的光辉,在音乐史上被誉为“歌曲之王”。他为不少诗人如约翰·沃尔夫冈·歌德、弗里德里希·席勒、海因里希·海涅、威尔赫姆·穆勒等的作品写了大量歌曲,把音乐与诗歌紧密结合在一起。他的歌曲中既有抒情曲、叙事曲、充满战斗性的爱国歌曲,也有源于民间音乐的歌曲,其中重要的有

  舒伯特的作品(12张)《鳟鱼五重奏》、《菩提树》、《美丽的磨坊少女》、《野玫瑰》、《流浪者》(2首)、《普罗米修斯》、《致音乐》、《迷娘之歌》、《纺车旁的格丽卿》、《牧童的哀歌》、《战斗中的祈祷》、《剑之歌》、《战士之歌》等 , 主要歌曲汇有3部歌曲集 :《美丽的磨坊少女》、《冬之旅》和《天鹅之歌》。他的交响曲中较重要有第四、第五、第八、第九交响曲,其中第八交响曲是一部浪漫主义抒情交响曲,因只写了两个乐章而被称为《未完成交响曲》,许多人试图续写,但都不尽如人意,不得不承认,它的“未完成”也许比完成更接近完美的形态。第九交响曲气势磅礴,充满英勇豪迈的气概,被称为《伟大交响曲》。他的作品还有d小调弦乐四重奏《死与少女》、钢琴五重奏《鳟鱼》、C大调弦乐五重奏、钢琴曲《流浪者幻想曲》、《音乐瞬间》、降E大调即兴曲、A大调奏鸣曲和配剧音乐《罗莎蒙德》等。舒伯特以抒情的旋律闻名,而且总是能够自然流露、浑然天成。另有18部歌剧、歌唱剧和配剧音乐,10部交响曲,19首弦乐四重奏,22首钢琴奏鸣曲,4首小提琴奏鸣曲以及许多其它作品。舒伯特在生的时候,大众对他的认识和欣赏只是一般,但在逝世前已经有一百首著作被出版。他早年担任父亲学校里的教师,辞去职位后一直没有固定的工作,经常靠朋友接济。在谱写《美丽的磨坊少女》时就被爱情和事业上的夹击,。就是来到维也纳森林看到磨坊姑娘露茜那优美的一招一式才唤发起强烈的创作意识。

  编辑本段创作灵感

  舒伯特思路敏捷,有人形容他的歌曲是“流出来”的。曾有这么一件事:一天,舒伯特与朋友到维也纳郊外散步,走进一家小酒馆,见到桌上有一本莎士比亚的诗集,便拿起来朗读。忽然他问道:“很好的旋律出来了,没有五线纸怎么办?”朋友们立即将桌上的菜单翻过来划了五条线递给他。这时舒伯特仿佛听不到周围的喧闹,一口气写成了一首歌曲,便是著名的《听!听!云雀》

  编辑本段创作风格

  舒伯特生活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交接时期。他的交响乐风格继承的是古典主义的传统,但他的艺术歌曲和钢琴作品却完全是浪漫主义的。他绝妙的抒情性使李斯特称他为“前所未有的最富诗意的音乐家”。 舒伯特在传统的室内乐中注入了自己的精神特性。他的室内乐作品都带有真正的舒柏特的印记,它们也是维也纳古典主义的最后一批作品。而在“即兴曲”和“音乐瞬间”中,舒柏特使钢琴唱出了新的抒情风格。它们的随想性、自发性和意料不到的魅力都成了浪漫主义的要素。 舒伯特最广为流传的是他的六百多首歌曲。这些歌曲都是从诗的内心情感中直接产生出来的,没有人能胜过他那洋溢的才华和清新的情感。钢琴伴奏也产生了特殊的效果:用一两个小节描绘出潺潺小溪,街头艺人破旧的手摇风琴,或是“天堂门前”的云雀。谈到舒柏特的歌曲,可以引用舒曼对《C大调交响曲》的评论:“这种音乐把我们引入一种境地,使我们忘却了以前曾有过的东西。”

  编辑本段个人作品

  作品类型 - - 作品名 - - 原名 - - 作品编号 - - 创作时间 - - 调式 交响曲 - - 交响曲片段 - - Symphonic Fragment - - D2B - - D大调 交响曲 - - 第一交响曲 - - Symphonie No1 - - D82 - - 1813 - - D大调 交响曲 - - 第二交响曲 - - Symphonie No2 - - D125 - - 1814 - - 降B大调 交响曲 - - 第三交响曲 - - Symphonie No3 - - D200 - - 1815 - - D大调 交响曲 - - 第四交响曲(悲剧) - - Symphonie No4 - - D417 - - 1816 - - C小调 交响曲 - - 第五交响曲 - - Symphonie No5 - - D485 - - 1816 - - 降B大调 交响曲 - - 第六交响曲 - - Symphonie No6 - - D589 - - 1818 - - C大调

  舒伯特钢琴曲全集(20张)  交响曲 - - 交响曲片段 - - Symphonic Fragment - - D615 - - D大调 交响曲 - - 交响曲片段 - - Symphonic Fragment - - D708A - - 1820 - - D大调 交响曲 - - 第七交响曲 - - Symphonie No7 - - D729 - - 1821 - - E大调 交响曲 - - 第八交响曲(未完成) - - Symphonie No8 “Unvollendete” - - D759 - - 1822 - - B小调 交响曲 - - 第九交响曲(伟大) - - Symphonie No9 “The Great” - - D944 - - 1825 - - C大调 交响曲 - - 第十交响曲 - - Symphonie No10 - - D936A - - 1828 - - D大调 重奏 - - 八重奏 - - Octet - - D803 - - 1824 - - F大调 重奏 - - 钢琴五重奏(鳟鱼) - - Piano Quintet “Trout” - - D667 - - 1819 - - A大调 重奏 - - 弦乐五重奏 - - String Quartet - - D956 - - 1828 - - C大调 重奏 - - 第一弦乐四重奏 - - String Quartet No1 - - D18 - - 1812 - - 降B大调 重奏 - - 第二弦乐四重奏 - - String Quartet No2 - - D32 - - 1812 - - C大调 重奏 - - 第三弦乐四重奏 - - String Quartet No3 - - D36 - - 1813 - - 降B大调 重奏 - - 第四弦乐四重奏 - - String Quartet No4 - - D46 - - 1813 - - C大调 重奏 - - 第五弦乐四重奏 - - String Quartet No5 - - D68 - - 1813 - - 降B大调 重奏 - - 第六弦乐四重奏 - - String Quartet No6 - - D74 - - 1814 - - D大调 重奏 - - 第七弦乐四重奏 - - String Quartet No7 - - D94 - - 1814 - - D大调 重奏 - - 第八弦乐四重奏 - - String Quartet No8 - - D112 - - 1814 - - 降B大调 重奏 - - 第九弦乐四重奏 - - String Quartet No9 - - D173 - - 1815 - - G小调 重奏 - - 第十弦乐四重奏 - - String Quartet No10 - - D87 - - 1813 - - 降E大调 重奏 - - 第11弦乐四重奏 - - String Quartet No11 - - D353 - - 1816 - - E大调 重奏 - - 第12弦乐四重奏 - - String Quartet No12 - - D703 - - 1820 - - C小调 重奏 - - 第13弦乐四重奏 - - String Quartet No13 - - D804 - - 1824 - - A大调 重奏 - - 第14弦乐四重奏(死神与少女) - - String Quartet No14 “Der Tod und das Modchen” - - D810 - - 1824 - - D小调 重奏 - - 第15弦乐四重奏 - - String Quartet No15 - - D887 - - 1826 - - G大调 重奏 - - 第一钢琴三重奏 - - Piano Trio No1 - - D898 - - 1827 - - 降B大调 重奏 - - 第二钢琴三重奏 - - Piano Trio No2 - - D929 - - 1827 - - 降E大调 重奏 - - 弦乐三重奏一 - - String Trio No1 - - D581 - - 1817 - - 降B大调 重奏 - - 弦乐三重奏二 - - String Trio No2 - - D471 - - 1817 - - 降B大调 奏鸣曲 - - 小提琴奏鸣曲一 - - Violin Sonatas No1 - - D384 - - 1816 - - D大调 奏鸣曲 - - 小提琴奏鸣曲二 - - Violin Sonatas No2 - - D385 - - 1816 - - A小调 奏鸣曲 - - 小提琴奏鸣曲三 - - Violin Sonatas No3 - - D408 - - 1816 - - G小调 奏鸣曲 - - 小提琴奏鸣曲四 - - Violin Sonatas No4 - - D574 - - 1817 - - A大调 奏鸣曲 - - 吉他型大提琴奏鸣曲 - - Arpeggione Sonata - - D821 - - 1824 - - 奏鸣曲 - - 第一钢琴奏鸣曲 - - Piano Sonatas No1 - - D157 - - 1815 - - E大调 奏鸣曲 - - 第二钢琴奏鸣曲 - - Piano Sonatas No2 - - D279 - - 1815 - - C大调 奏鸣曲 - - 第三钢琴奏鸣曲 - - Piano Sonatas No3 - - D459 - - 1816 - - E大调 奏鸣曲 - - 第四钢琴奏鸣曲 - - Piano Sonatas No4 - - D537 - - 1817 - - A小调 奏鸣曲 - - 第五钢琴奏鸣曲 - - Piano Sonatas No5 - - D557 - - 1817 - - 降A大调 奏鸣曲 - - 第六钢琴奏鸣曲 - - Piano Sonatas No6 - - D566 - - 1817 - - E小调 奏鸣曲 - - 第七钢琴奏鸣曲 - - Piano Sonatas No7 - - D568 - - 1817 - - 降E大调 奏鸣曲 - - 第八钢琴奏鸣曲 - - Piano Sonatas No8 - - D571 - - 1817 - - 升F小调 奏鸣曲 - - 第九钢琴奏鸣曲 - - Piano Sonatas No9 - - D575 - - 1817 - - B大调 奏鸣曲 - - 第十钢琴奏鸣曲 - - Piano Sonatas No10 - - D613 - - 1818 - - C大调 奏鸣曲 - - 第11钢琴奏鸣曲 - - Piano Sonatas No11 - - D625 - - 1818 - - F小调 奏鸣曲 - - 第12钢琴奏鸣曲 - - Piano Sonatas No12 - - D - - 1819 - - 升C小调 奏鸣曲 - - 第13钢琴奏鸣曲 - - Piano Sonatas No13 - - D664 - - 1819 - - A大调 奏鸣曲 - - 第14钢琴奏鸣曲 - - Piano Sonatas No14 - - D784 - - 1823 - - A小调 奏鸣曲 - - 第15钢琴奏鸣曲 - - Piano Sonatas No15 - - D840 - - 1825 - - C大调 奏鸣曲 - - 第16钢琴奏鸣曲 - - Piano Sonatas No16 - - D845 - - 1825 - - A小调 奏鸣曲 - - 第17钢琴奏鸣曲 - - Piano Sonatas No17 - - D850 - - 1825 - - D大调 奏鸣曲 - - 第18钢琴奏鸣曲 - - Piano Sonatas No18 - - D894 - - 1826 - - G大调 奏鸣曲 - - 第19钢琴奏鸣曲 - - Piano Sonatas No19 - - D958 - - 1828 - - C小调 奏鸣曲 - - 第20钢琴奏鸣曲 - - Piano Sonatas No20 - - D959 - - 1828 - - A小调 奏鸣曲 - - 第21钢琴奏鸣曲 - - Piano Sonatas No21 - - D960 - - 1828 - - 降B大调 弥撒 - - 德意志弥撒 - - Deutche Messe - - D872 - - 1826-1827 - - 弥撒 - - 第一号弥撒 - - Mass No1 - - D105 - - 1814 - - F大调 弥撒 - - 第二号弥撒 - - Mass No2 - - D167 - - 1815 - - G大调 弥撒 - - 第三号弥撒 - - Mass No3 - - D324 - - 1815 - - 降B大调 弥撒 - - 第四号弥撒 - - Mass No4 - - D452 - - 1816 - - C大调 弥撒 - - 第五号弥撒 - - Mass No5 - - D578 - - 1819-1822 - - 降A大调 弥撒 - - 第六号弥撒 - - Mass No6 - - D950 - - 1828 - - 降E大调 舞曲 - - 为钢琴而作的圆舞曲12首 - - Samtliche Walzer for Piano - - D145 - - 1814 - - 舞曲 - - 为钢琴而作的圆舞曲20首 - - - - D146 - - 1815 - - 舞曲 - - 舞曲原型36首 - - - - D365 - - 1816-1821 - - 舞曲 - - 伤感的圆舞曲34首 - - - - D779 - - 1823 - - 舞曲 - - 圆舞曲12首 - - - - D924 - - 1826 - - 舞曲 - - 圆舞曲12首 - - - - D969 - - 1826 - - 舞曲 - - 为钢琴而作的兰德勒舞曲 - - Landler for Piano - - D790 - - 1823 - - 舞曲 - - 为钢琴而作的德国舞曲 - - German Dances for Piano - - D783 - - 1823-1824 - - 舞曲 - - 为钢琴而作的埃科赛斯舞曲 - - Ecossaises for Piano - - D781 - - 1823 - - 进行曲 - - 为双钢琴而作的进行曲3首 - - Marches for Piano Duet - - D602 - - - - 进行曲 - - 为双钢琴而作的进行曲3首(军队) - - - - D733 - - - - 进行曲 - - 为双钢琴而作的进行曲6首 - - - - D819 - - - - 进行曲 - - 为双钢琴而作的进行曲 - - - - D859 - - - - 进行曲 - - 为双钢琴而作的进行曲2首 - - - - D886 - - - - 进行曲 - - 为双钢琴而作的进行曲 - - - - D928 - - - - 为四手连弹而作的钢琴作品 - - Piano - - Music for four Hands - - D - - - - 音乐的瞬间 - - - - Moments Musicaux - - D780 - - 1827 - - 即兴曲 - - 即兴曲11首 - - Impromptus - - D899935946 - - 1827-1828 - - 合唱 - - 圣母颂 - - Magnificat - - D486 - - 1815 - - C大调 合唱 - - 圣母悼歌 - - Stabat Matet - - D175383 - - - - 幻想曲 - - 为小提琴和钢琴而作的幻想曲 - - Fantasie For Violin and Piano - - D934 - - 1827 - - C大调 幻想曲 - - 流浪者幻想曲 - - Fantasy in C “Wanderefantasie” - - D760 - - 1822 - - C大调 回旋曲 - - 为小提琴与弦乐而作的回旋曲 - - Rondo in A for Violin and Strings - - D438 - - 1816 - - 回旋曲 - - 为小提琴和钢琴而作的回旋曲 - - Rondo for Violin and Piano - - D895 - - 1826 - - B小调 声乐套曲 - - 美丽的磨房女 - - Die Schone Mullerin - - D795 - - 1823 - - 声乐套曲 - - 冬之旅 - - Winterreise - - D911 - - 1827 - - 声乐套曲 - - 天鹅之歌 - - Schwanengesang - - D957 - - 1828 - - 歌曲 - - 歌曲 - - Lieder - - - - - - 歌剧 - - 费拉布拉丝 - - Fierrabras - - D796 - - 1823 - - 戏剧配乐 - - 罗莎蒙德 - - Rosamunde - - D797 - - 1823 - -

倾诉的人是迷娘而被称呼的对象分别是爱人恩人和父亲这三者是同一人。

这个倾诉者就是迷娘,三个被倾诉的对象是同一个人,就是麦斯特。迷娘自从遇到麦斯特,便过上了最美好最幸福的日子。并且强烈地爱上了麦斯特。

表达了迷娘对迈斯特怀有的那种复杂真挚而又深沉的情感,既哀怨又美好。两种感情都得到了升华和强化,但又互相掩映,具有哀婉含蓄而又深沉的美。

德国酒店的后院

人们围在桌边愉快地痛饮着啤酒,喧闹、谈笑。这时因女儿幼年时被拐后,游历各国,到处寻找的洛塔里奥带着竖琴上场,唱出流泪之歌:《不眠不休地从这家门口到另一家门口》。

他说:“走过一村又一村,飘零流浪,何处是我家……拖着疲乏的脚步,走遍天涯海角,我亲爱的女儿,你在何方”村民们请他坐在一起,喝了一杯酒又快活地合唱。这时,有一群吉普赛人也路过歇息。他们经过长途旅行,非常疲倦,大多数人累得连脚都提不起来。

当他们再高举酒杯时,有一群吉卜赛姑娘走进来献舞。贾尔诺站在篷车中,迷娘则在他身后睡觉。乐师们用小提琴伴奏,加入铃鼓和双簧管后,在这音乐的诱惑下费琳娜和拉埃特出现在阳台上观舞。拉埃特被吉卜赛女郎的舞蹈深深吸引,费琳娜则因她们自由的热血而心动。

舞蹈过后,贾尔诺宣布说“下面是小姑娘迷娘的蛋舞”。迷娘以疲惫的理由拒绝跳舞,团长贾尔诺一气就准备挥杖打她,洛塔里奥看了马上过去保护她。年轻学生威廉·麦斯特尔也拔出手枪,吓唬团长说:“如果你再敢虐待她我就开枪。”

贾尔诺随即要求给予损失费,费琳娜马上丢给他一包钱。为了答谢救助之恩,迷娘把一束鲜花献给威廉,而费琳娜则对有侠义心肠的年轻人感兴趣。这就是欣赏威廉的费琳娜和洛塔里奥、快乐的迷娘、谦逊的威廉,在怀疑他们是谁的贾尔诺和拉埃特的六重唱。

当大家走后,只有威廉在吃早餐时,拉埃特就前来对他说:“我和费琳娜都是演员。”然后探问他的名字和职业。威廉就唱出充满朝气的咏叹调:《精神饱满又自由地迈向美好人生》

他说:“我本来是维也纳大学的学生,名叫威廉·麦斯特尔,但现在离开学校,靠着父亲的遗产,到各国游历和学习。”

当拉埃特谈自己和费琳娜的身世时,费琳娜也走过来打招呼。她从威廉的眼神中,很快就发觉他对自己也有强烈兴趣,威廉称赞她的秀丽,两人约好再次见面后就分手了。

这时迷娘出现在威廉面前,两人在交谈之中谈到童年的往事时,迷娘说:“她不知道出生于何地,也不知道父母是谁,更不知道自己的真实名字,只记得小时候,在一个夏天的傍晚,当她坐在湖畔游玩,被—个粗暴的男人拐走,之后即漂流四方。”不过,迷娘又说:“我记得一首歌曲”,于是唱出著名的咏叹调《君知否南国》她说:“君知否南国,那儿鸟语花香,黄金果之国,蔷薇花之邦,风儿特别柔,小鸟格外轻扬;在蓝蓝的天空下,微笑而辉光呀!张望我故乡,独自神伤,宿命委流浪,我怀念的故乡,永远不能忘,我憧憬的故乡,故乡,我的故乡”。在此曲中描绘出留存迷娘脑海中故乡蔷薇花开的景色,以及那用大理石点缀的建筑物。

这时贾尔诺出现,他对威廉说:“如果您喜欢这女孩,只要付出代价,就让她自由”,于是威廉与贾尔诺谈好价钱,赎回了迷娘的自由。当迷娘为此高兴时,洛塔里奥前来宣布即将出发,他知道迷娘获得了自由,就抱着竖琴和迷娘一起唱出《如果能和燕子同行》,这是充满憧憬之情的歌曲。

这时费琳娜来了,迷娘因不喜欢这轻浮的女人就先离开,接着爱着费琳娜的弗雷德里克前来找她。突然拉埃特拿着一封信开心地登场,原来这是罗森堡男爵的邀请信,上面写着“在狄夫巴哈侯爵停留期间,请前来表演……。”这位男爵就是弗雷德里克的叔叔。这一伙人准备乘坐男爵派来的马车前往时,威廉也决定离开此地。

当威廉向迷娘告别时,她却不想和威廉分手,威廉也不肯带她一起走。等她忍痛要和洛塔里奥一起出发时,这次是威廉不忍心和他们告别,最后决定三个人一起行动。

演员们愉快地唱出《旅行之歌》时,吉卜赛人也跟着唱和。接着,费琳娜就唱出轻巧、娇媚的爱之歌《爱我的人请和我同行》信

威廉走到因即将出发的费琳娜身边,表示希望能再见面。当迷娘发现费琳娜献给威廉的花束时,悲从中来。不久迷娘便和吉卜赛伙伴们告别,所有的人都精神抖擞地踏上自己的旅程。 第一场 罗森堡男爵府邸的优雅休息室

右边一窗,左边有火炉与橱柜,房中装饰得很华丽,房内放置妆台、沙发、衣架等家俱。揭幕之前,由管弦乐队奏出嘉禾舞曲,精巧又轻快华丽的间奏曲,为法国贵族所喜爱的舞曲。幕起,费琳娜安详地坐在闺房中,她把自己打扮得非常漂亮,因为她要征服更多爱情的俘虏。男演员拉埃特进来提醒说,男爵手中有这个房间的钥匙。然后唱了一首牧歌给她听:《美人啊!请给我怜悯》,而且惋惜地表示威廉大概不会来了,但费琳娜却有自信他会赶到。就在这时候威廉和果然出现了,拉埃特说今晚要演出的是节目《仲夏夜之梦》,然后先离开了,当他但发现仆人模样的迷娘时,也把她邀请到屋里。这时威廉热切地向费琳娜倾诉爱意,而费琳娜则开心大笑,暗恋主人的迷娘却非常尴尬,她只好假装打瞌睡,这就是三重唱。

等这对情侣走后,迷娘竟忽发奇想,想试试自己是否可比情敌更娇媚于是试穿费琳娜的衣服,又模仿费琳娜化妆的样子,在镜前自怜地唱出:《我知道我是一可怜人儿》!这首轻巧的歌曲,也和费琳娜之歌相似。因突然被某种想法所驱使,她就走入休息室。

像接替般,弗雷德里克飞也似地跑进这房间,结果和回来找迷娘的威廉碰个正着。两人立刻弄明白对方就是情敌,一言不合就拔剑相向,变成决斗的紧张场面。这时穿着费琳娜衣裳的迷娘走出来劝架,弗雷德里克看到她的模样就笑出来,说决斗暂停,并转身离去。

威廉感觉到让迷娘当仆人是个错误,懊悔地唱出《再见,迷娘》,表示自己无法老是带着她到处跑,想送给她一笔钱,让她离开。但迷娘说不要他的钱,吻过他的手以后表示,自己可以在以街头跳舞谋生,说着说着,泪珠就滚落下来。最后,威廉还是不忍心甩掉迷娘。

这时费琳娜娜和弗雷德里克一块儿回来。威廉说迷娘偷穿费琳娜的衣服,只是小孩的恶作剧,请她原谅。但费琳娜却表示,如果她喜欢就送她穿吧!不料迷娘却生气地拉开链子,跑进更衣室。费琳娜说“那孩子在嫉妒我”,一直不曾察觉迷娘心思的威廉听了顿时愕然无语。

穿上戏服的拉埃特和别的演员们进来说“蒂妲妮亚在哪儿”他们在着急地寻找着费琳娜,这时传来第二幕序奏的音乐。费琳娜和威廉一起退场。迷娘穿上原来的服装走出来,说“我很讨厌费琳娜”后就逃走了。

第二场 男爵府邸的庭院

因恋爱而烦恼,受苦的迷娘走到庭院后,自言自语说“威廉在爱着她”,然后伫立在池塘边。当她唱“流浪的姑娘们在呼唤……”后想投水自尽时,竖琴的声音使她突然清醒。洛塔里奥及时出现,问她:“你是史佩拉达吗可是当他知道这少女是迷娘后,立刻抱住她、安慰她。这就是一首充满悲切情思的二重唱。

不久,城堡里传来喝彩声。迷娘说在那是大家在为费琳娜的歌声喝彩,然后她像诅咒般地唱出:“但愿借着神的手,使这剧院化成一片火焰……。”说完就离开了。洛塔里奥听后也嘀咕着“火焰、火焰”,跟着她离去了。 ”

戏演完后,大家都来到了庭院,他们围住费琳娜称赞不已,于是还打扮成仙后蒂妲妮亚模样的费琳娜就开心地唱出了著名的花腔女高音的咏叹调:《我是金发的蒂妲妮亚》。她说:“我是漂亮的蒂妲妮亚,空中之花,风中之灵,月夜里我用幻想的翅膀奔驰浮云间……”!当露天戏正演得精彩,费琳娜忘了带麦斯特尔送给她的花束,又为了要刺激迷娘,故意派她回古堡去寻找。原来老琴师洛塔里奥已照迷娘的诅咒,放火烧古堡,在熊熊大火中,麦斯特尔急忙奔人堡内,在万分危急中救出了迷娘,可是躺在他怀里的爱人,已陷于昏迷状态中。

大家为费琳娜她欢呼时,威廉回来了,费琳娜便埋怨说:你没有看我在舞台上的表演!威廉解释说迷娘不见了。就在这时候迷娘和洛塔里奥出现,洛塔里奥悄悄对迷娘说“我已经照你的意思做了”。费琳娜为了要刺激迷娘,故意派她回古堡去把威廉送她的花束取来,当迷娘逗留在古堡未回时,古堡的窗口都已冒出浓烟,并发现有火焰升起。为了救迷娘,威廉赶紧追过去,不久就把紧握着烧掉一半的花束的迷娘抱了回来。 意大利式回廊,点缀着许多雕像

在竖琴序奏后幕启,传来合唱声“风使帆鼓满,众星在闪烁……”,由水手们酝酿出南国的气氛(有时被删掉)。接着洛塔里奥登场,他为梦中的迷娘唱一首摇篮曲:《我让那孩子受创的心平抚了》。

这时侍从安东尼奥举着烛光和威廉一起出现。安东尼奥说明:“明天虽然是热闹的湖祭,但这个家却沉默了15年。主人的小女儿在玩水时,只留一顶红帽就不见了踪影。母亲因忧伤过度而去世,父亲也发疯离家,到各国去寻找女儿,这个家即将被拍卖。”

安东尼奥奇怪地端详过洛塔里奥的脸后就离去,威廉自言自语道:“如果迷娘喜欢,我准备买下这个吉普利亚尼的家。”这时老人听了就颤抖着跳起来喊着:“是吉普利亚尼”然后跑到已经关闭15年的后面房门前。

威廉很怜惜睡梦中的迷娘,回想起长久以来隐藏她心底的心思,唱出一首浪漫曲:《再度绽放花朵吧,可怜的迷娘》。

这时安东尼欧拿着一封信前来,这是拉埃特寄给威廉的。信中说:“费琳娜为了找你,已经来到加尔达湖对岸,快逃吧。”这时披散着头发、穿着白色长衫的迷娘起来了。打从剧院起火后经常发烧、生病的她,一到这里就奇迹般的康复了。迷娘说:“这个屋子好熟悉!”然后举目四处察看。接着威廉和迷娘就唱出二重唱《悲伤已远离,幸福已来访》。

一看到含苞待放的迷娘,威廉情不自禁地向她吐露爱意,但迷娘疑惑地问:“你不是在爱费琳娜吗”当威廉说着:“绝非如此,我爱的是你”时,远方传来费琳娜的歌声:《我是蒂坦妮亚》。迷娘激动地说“那歌声在呼唤你”,说罢就昏了过去。威廉把她抱在怀里温柔地说:“你不用害怕,我爱的是你!”。

这时洛塔里奥穿着高贵衣服出现,他说:“我曾经丧失记忆,其实我是这个府邸的主人,是吉普利亚尼侯爵。”然后他拿着一个小盒子送给迷娘。并告诉她说“这是找女儿史佩拉达的东西”,迷娘听了睁大眼睛说:“这名字好熟啊”,接着就拿出小盒中的祈祷书念了起来。这时迷娘感觉有许多奇特的记忆浮现脑海里,她问这是哪儿威廉答说是意大利时,她立刻脱口而出,说那边挂着母亲的肖像,洛塔里奥兴奋地大叫:“你就是我的女儿!”于是父女俩激动地抱在了一起。 此剧的结尾,各版略有不同,分述如下。

法语版:自从他的女儿被吉卜赛人拐走之后,侯爵走遍天涯寻找爱女,皇天不负苦心人,侯爵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女儿。于是他将迷娘许配给威廉,并为这对青年情侣祝福,跟他们一起住在此城。最后他们俩人高高兴兴地唱出:《君知否南国》,在全体欢唱《哦,欢乐的日子啊》中幕落。

下面这段法语版结尾是首演版的情节,但后来又被作曲家删除了,只演到父女团圆,威廉和迷娘结婚,三人一起称赞神的地方。

场面是加尔达湖的岸边

加尔达湖的岸边旭日东升,这一天是加尔达湖的节日。右边是酒店,稍远处有意大利式住宅,后方有帆船。穿着节日衣裳的年轻男女在欢舞。费琳娜从酒店走出来,唱出了愉快的佛拉纳舞曲:“如果把标致的妇女当恋人,太阳就永远高照。排成圆圈一起跳舞吧!”这时拉埃特走过来诱惑她“我们逃离此地结婚吧”,但费琳娜却告诉他:“请你别再演戏了。我是来这儿是向迷娘复仇的。就在这时迷娘出现了。”

迷娘实在无法忍受费琳娜嘲笑般的眼神,昏倒在洛塔里奥的怀里。费琳娜用讽刺口吻说“我不明白殿下的尊意”,然后伸出手来为迷娘祝福。地方上的群众歌颂安然回来、依旧健在的吉普利亚尼侯爵,而威廉和迷娘、费琳娜和弗雷德里克等两对情侣终于结成连理,在全体欢唱《哦,欢乐的日子啊》中幕落。

德语版又传来费琳娜的歌声。迷娘气得好像要发疯,一打开门,费琳娜、拉埃特和弗雷德里克进来了。目不转睛地注视费琳娜的迷娘,突然倒在威廉怀里断气了。

19世纪下半叶的歌剧——法国喜歌剧

在梅耶贝尔以后的一个时期里,在意、德歌剧的冲击下,法国大歌剧出现颓势。可幸的是一直受法国人喜爱的喜歌剧仍保持着发展的势头,并从19世纪中叶开始,逐渐出现两个分支,即以流行曲调为主的讽刺性轻歌剧和以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为题材的抒情歌剧。喜歌剧成为19世纪下半叶法国歌剧的主流,这一时期的法国歌剧作曲家,大多是喜歌剧的作曲家。奥芬巴赫和托玛便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

奥芬巴赫

雅克·奥芬巴赫(1819-1880年),德裔法国作曲家。奥芬巴赫出生在德国,原姓埃伯斯特,后以原居住地奥芬巴赫为姓。他父亲是科隆大教堂的合唱指挥,并成为奥芬巴赫的音乐启蒙老师。1833年,父亲送24岁的奥芬巴赫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此后他便定居于此。奥芬巴赫曾从阿莱维学习过作曲。他担任过巴黎喜歌剧院的演奏员、法兰西歌剧院指挥,创办了巴黎人的轻歌剧院。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他移居到意大利和西班牙。1876年到美国参加世界博览会,并作访问演出。 1880年,奥芬巴赫在《霍夫曼的故事》排练期间去世。

奥芬巴赫最主要的成就是轻歌剧,直19世纪中叶,他在20多年里创作了近100部轻歌剧,这些作品在巴黎盛极一时。奥芬巴赫于1853年写成了第一部喜歌剧《佩皮托》。1858年10月21日,他创作的《奥菲欧在地狱》在巴黎喜歌剧院动上演,该剧取材于古希腊神话,奥芬巴赫将其改编得面目全非,当局指责这部作品亵渎了古代文学,影射政府。但观众却很买帐,票房直线上升,这使作为剧院经理的奥芬巴赫喜大于忧。

奥芬巴赫最著名的喜歌剧是《霍夫曼的故事》,1881年2月10日在巴黎喜歌剧院动上演后很受观众欢迎。这部喜歌剧有三个独立的故事组合而成,讲述了霍夫曼与三位女子的爱情遭遇,情节滑稽、怪诞。剧中的《木偶之歌》、船歌《美丽的夜》《啊,上帝,多幺迷人》等,都很优美动听。

奥芬巴赫其它的喜歌剧还有《美丽的海伦》(1864年)、《巴黎人的生活》(1866年)、《盖罗尔施泰因公爵夫人》(1867年)、《拉·佩丽肖尔》(1868年)等。

奥芬巴赫是法国轻歌剧的奠基人和杰出的代表。他面向大众,把舞台剧的传统,喜歌剧的形式,巴黎林荫略的活报演出与城市民谣相结合。他的曲调贯穿着大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情调,广泛采用生活舞蹈,如华尔兹,加洛普舞 、康康舞的节奏。他的轻歌剧充满嘲笑与讽刺的内容:帝国的当权者在政治和道德上的腐败。但也有迎合权贵口味的一面,娱乐性强,甚至有色情性的表现二重性也正是他的艺术所以能在第二帝国存在的原因。奥芬巴赫的音乐对奥地利的苏佩、施特劳斯、沙利文匈牙利的、莱哈尔以及现代的美国音乐剧都有影响。

托玛和他的喜歌剧

夏尔·路易·昂布鲁瓦茨·托玛(l811-1896年),托玛出生于音乐家庭,托马幼年随其父学习小提琴和钢琴,17岁进巴黎音乐学院,1832年21岁的托玛获罗马大奖。从1837年开始创作了歌剧第一部喜歌剧《双层梯》,曾获柏辽兹的赞赏,很快获得成功。1849年即以《总督》占上当时喜歌剧作曲家的榜首。但是此后连续出现一些败笔之作,最后新创作的时期才来到。毫无疑问地,那是受古诺《浮土德》的刺激。从这样的体验而于1866年孕育出的,就是使托玛之名留传青史的《迷娘》,《迷娘》1866年11月17日在巴黎喜歌剧院首演,此剧则获得空前的成功。随后的半年间居然上演一百次之多。此剧的法语剧本,是由巴毕耶和卡雷共同执笔。这两位当时颇负盛名的作家,《迷娘》一剧中最著名的《君知否南国》是直接从原作的诗翻译的。它是根据歌德的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年代)改编,剧情梗概是:到处卖艺的吉普赛女艺人迷娘,与富有的大学生威廉相爱。而剧团的老演员洛塔里奥对迷娘也怀有好感,他为了阻挠这对年轻人的爱情,竟企图烧死迷娘。威廉计划把迷娘带回自己的故乡意大利,并为她卖一座豪华城堡。而这座城堡唤醒了洛塔里奥的回忆,他便是城堡原来的主人,而迷娘则是他的女儿。最后,父女相认,迷娘和威廉终成眷属。它的音乐体现了托玛旋律优美动听,感情缠绵的风格。这部喜歌剧中有不少精彩的唱段,如迷娘的《你可知道那个地方》、菲利雅的《我是蒂塔妮娅》、迷娘和洛塔里奥的二重唱《轻盈的燕子》等。《迷娘》是一部深受观众欢迎的喜歌剧,在19世纪的后30年里,它上演了1000多场,并始终保持了很好的上座率。

过了一年多后,也就是1868年3月9日首演于巴黎喜歌剧院的五幕歌剧《哈姆雷特》再获佳评。这部作品除了音乐创作相当成功外,还是第一部把萨克斯管引进乐队的歌剧。《迷娘》和《哈姆雷特》这两部作品显然都和古诺有关。也由于这两剧的成功,他才得以替代古诺担任巴黎音乐院长。托马一生作有20部歌剧,他的作品旋律优美,抒情性与戏剧性有机结合,富有传奇色彩,但在表现上缺乏应有的深度。

杰出抒情作曲家古诺

进入19世纪的后半期,法国歌剧的抒情性加强,大歌剧逐渐衰弱,而适合现实生活的喜歌剧形式--可以夹带对白的、主要人物不多的简洁的歌剧形式--与意大利风格结合,得到发展,它不仅用以表现喜剧性的内容,甚至可以表现悲剧性的内容。一批创作个性和美学观念并不相同的作曲家们以自己的作品形成了法国的抒情歌剧流派。古诺即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夏尔·弗朗索瓦·古诺(1818-1893年),法国杰出的歌剧作曲家。古诺出生于巴黎,自幼随母亲学习音乐,向雷哈学习作曲。1836年进入巴黎音乐学院,他的老师有阿莱维、勒絮尔、齐默尔等当时最著名的作曲家。入学第二年,即获得该院的音乐大奖--罗马大奖的第二名,又过两年,他以压倒多数的选票荣膺罗马大奖的第一名。1839年,获奖后的古诺赴罗马学习进修,并访问了维也纳、柏林、莱比锡等地,接触到各国著名的音乐作品和音乐家。古诺于1852年出任巴黎最大的奥菲翁合唱协会的指挥。1858年任职于巴黎抒情剧院,在那里创作出了第一批歌剧。古诺最著名的歌剧是《浮士德》。这部典型的抒情歌剧作于 1859年,在巴黎抒情剧院上演,但演出效果并不理想。于是,古诺用10年时间对其做了修改。1869年3月,《浮士德》在巴黎歌剧院再度公演,从此成为最受人们欢迎的歌剧之一。成为抒情歌剧的第一部典范。在以后的8年里,仅巴黎歌剧院就上演了1000场,而在20世纪头10年中,它在德国共演出了3000多场。《浮士德》取材于歌德的同名戏剧,但故事情节与原作相去甚远,只是采用了其中浮士德和玛格丽特爱情故事的框架。《浮士德》的音乐较多地吸取了城市通俗歌曲的曲调,对玛格丽特内心情感的描绘十分成功。她的咏叹调《珠宝之歌》是一首旋律优美华丽,能够充分表现花腔女高音才华的优秀歌曲。在重演时,古诺将原来的对白改为宣叙调,增加了法国人最爱看的芭蕾舞场面,更使这部作品熠熠生辉。

古诺其它主要的歌剧作品还有《萨福》(1851年)、《萨巴女王》(1862年)、《米雷叶》 (1864年)、《鸽子》(1866年)、《罗密欧与朱丽叶》(1867年)等。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后,举家迁往伦敦避难,由于他成功地创作了歌剧《浮士德》而成为英国王室的贵宾。1874年,古诺回到法国,创作了一批优秀作品。例如《波里厄特》(1878年)、《萨莫拉的贡品》(1881年)等。

古诺是杰出抒情作曲家,他共写过12部歌剧,除《浮士德》获得过辉煌成功之外,《罗密欧与朱丽叶》(1867)也十分出色。古诺缺乏剧场感觉和经验,尽管旋律优美,由于缺乏发展的动力和新鲜感,因而影响了歌剧应有的魅力。

19世纪下半叶的歌剧

浪漫主义歌剧在19世纪下半叶发展到了顶峰,在欧洲三个音乐大国中,都出现了世界级的杰出作曲家。

在意大利,威尔第使歌剧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并因此成为最伟大的歌剧作曲家。最重要和最伟大的作曲家是德国的瓦格纳。如果说他以前的浪漫主义作曲家只是在某一方面或某些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的话,那么瓦格纳是他们的集大成者。他对19世纪歌剧事业做出的贡献,无论怎样评价也不会过分。法国的古诺和比才虽然与瓦格纳、威尔第不能相提并论,但他们的作品对世界产生的影响绝不能低估。特别是比才,由于在创作中表现出了自然主义的倾向,实际上成为浪漫主义终结和真实主义兴起的接力者。

威尔第的浪漫主义歌剧

罗西尼跨越两个时代,即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时代。威尔第则是完全属于19世纪的艺术家。他出生于1813年,卒于1901年。19世纪是一个在人类文明和文化方面都充满决定性的世纪。威尔第从1839年至1893年为舞台而创作,在这期间,他走过了19世纪浪漫主义的全部领域。

威尔第的歌剧作品洋溢着炽热的情感旋律,其成就代表了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的高峰。他的歌剧中的合唱被改编成爱国歌曲,在意大利国家统一运动中表达着自由与独立精神。威尔第非常注重题材的选择和舞台效果的处理,但有时也因其太过标新立异,导致不能通过当时的检查。

朱塞佩·威尔第(1813-1901年),1813年10月10日出生于意大利北部帕尔玛公国布塞托市的小镇隆科莱。父母经营着一家兼做杂货铺的小饭馆。他们沉默寡言、忧郁孤僻的性格,遗传给了威尔第,并成为他一生中的“种子”性格。威尔第出生时,帕尔马正遭到奥地利人的大肆侵犯,他们想赶走拿破仑的军队(19世纪早期欧洲大陆的大部分时间不是遭受拿破仑的侵略,就是遭受那些想赶走拿破仑的人的侵略,总归是脱不了拿破仑的干系)。由于当地条件和家庭经济状况所限,威尔第没有学习音乐的良好环境。但这并没有妨碍他对音乐的爱好。 1925年, 12岁的威尔第开始做管风琴师。威尔第的父母希望扩大孩子的音乐视野,于是把他送到附近的布塞托城,他在那里住在另一个名叫安东尼奥·巴雷奇的食品杂货商家中,安东尼奥·巴雷奇掌管着当地的音乐会社。年轻的威尔第很快就为该城的乐队写起进行曲和其它音乐,不过更多是写为他自己和巴雷奇招人喜欢的女儿玛格丽塔弹奏用的钢琴二重奏。

1828年的威尔第从布塞托音乐学校毕业。他选择音乐作为其终身职业,并尝试创作了几部协奏曲,他为在布塞托剧院上演的《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写了一首序曲,引起了小城的轰动。此间,巴雷奇为威尔第的成名立业,甚至生活起居,都提供了难能可贵的支持和资助。这种支持和父爱般的关怀,一直持续到他逝世。

到1832年威尔第19岁了,巴雷奇认定在音乐上他已经没什幺可以教威尔第的了,因此鼓励他申请人米兰音乐学院。

1832年6月,威尔第来到米兰。他以极大地热忱报考米兰皇家音乐学院,米兰音乐学院的教师们对威尔第的天赋印象颇深,但规矩就是规矩:他们说他超龄四岁,太大了不能接收。从此,威尔第就再没有接受过正规音乐教育。除了师从著名的歌剧作曲家拉维尼亚进行私人学习外,还大量抄写了巴赫、亨德尔、莫扎特、贝多芬等音乐大师的作品,并观摩了唐尼采蒂、贝利尼歌剧的演出。

对米兰音乐学院的决定,威尔第深感羞辱,以至于一生中对此都不能原谅。当威尔第许多年后成了世界闻名的作曲家时便对米兰音乐学院还以颜色,断然拒绝了他们以威尔第的名字命名这家音乐学院的请求。他说:“他们没有接受年轻的我,那么也不能要老年的我。”事情就是这样。

威尔第的初创期

1836年4月,威尔第和相爱已久的巴雷奇的女儿玛格丽塔结婚之后,便开始了艰难的创作生涯。1839年初,威尔第夫妇移居米兰。同年11月,他的第一部歌剧《博尼法乔的奥贝尔托伯爵》在斯卡拉歌剧院上演,这部作品非常成功观众和舆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称威尔第是一位了不起的年轻的歌剧作曲家。《奥贝托》虽然算不上是一部杰作,但在威尔第的创作生涯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后来剧院经理巴尔托诺米欧·梅雷里结账后请他再写一部歌剧,这次是要一部喜剧。

但不幸的是,1840年夏,威尔第的小儿子和与威尔第患难与共的爱妻玛格丽塔,在三个月内先后被病魔夺去生命。威尔第在巨大的打击面前,坚持创作完二幕喜歌剧《假斯坦尼斯拉奥》,后更名为《一日之王》。遗憾的是,这部喜歌剧遭到了观众的冷遇,舆论对此也进行了抨击。由于《一日为王》的失败,威尔第在以后的50年里,再也没有写过喜歌剧。

妻儿的亡故加上《一日之王》的失败使威尔第有点打不起精神来。他离家出走,闷闷不乐约有三年光景。梅雷里最终设法让他又开始了工作,他用一个有发展前途的意大利诗人塞米斯托克利斯·索莱拉的一个新颖的歌剧脚本来吸引威尔第。 这部新的歌剧脚本是《纳布科》,讲的是一个巴比伦的疯国王皈依犹太教的故事。是一部以反映意大利民族主义情绪为主题的歌剧。威尔第为这部歌剧的第二幕作了一首激动人心的合唱,还为第三幕作了另一首令观众喜欢的唱段--“飞吧!思想插上金色的翅膀”。

1842年3月9日,《纳布科》,在首演后大获成功。它在客观上煽起了意大利人的爱国热情,主人公在异族统治下的反抗,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共鸣。罗西尼称威尔第是“我们当中惟一能写大型歌剧的人”;《米兰日报》《费加罗报》纷纷给予高度评论,说威尔第“具有极大的可以说是宏伟的创造力”,“歌剧震撼了观众,他们疯狂鼓掌,不断喝彩”。《纳布科》在几个月里连续上演,其中的合唱《飞翔吧思想,展开金色的翅膀》,是欧洲歌剧艺术中最伟大的合唱曲之一,并在威尔第逝世后的葬礼上被成千上万的人们吟唱。《纳布科》的成功,使威尔第登上了意大利歌剧之王的宝座。

威尔第的探索精神

就在1842年排练《纳布科》的时候,威尔第开始对朱塞平纳·斯特雷波尼产生好感,这位女高音塑造了疯国王狡诈的女儿阿比加耶这一角色。不过一直到几年后斯特雷波尼告别舞台在巴黎教学时,他们才开始同居。最后他们还结了婚。威尔第叫她佩皮纳。

后来,威尔第以惊人的速度写出一部又一部歌剧。写完《纳布科》的歌剧脚本后,索莱拉又与威尔第合作了《伦巴第人》、《阿蒂拉》和《焦万娜·达尔科》。其中一些作品不是太好,这他也知道。但这些作品对于增加他的知名度是很有益的,并为他挣得了足够的钱,使他在过去踏足的土地--布塞托的乡间买一个农场。每当威尔第又完成一部歌剧,他就种上一棵树庆祝一下。

1844年3月,威尔第具有强烈震撼力的歌剧《厄尔南尼》,再次赢得声誉。这部洋溢着青春气息的歌剧,被青年人竞相传唱。此后,威尔第在荣誉和观众的呼声中,无法停下创作活动。他几乎成为一个“音乐苦役犯”,连续创作了《福斯卡里父子》(1844年)、《奥里昂姑娘》(1845年)、《阿尔吉拉》(1845年)、《阿蒂娜》(1846年)、《麦克白》(1847年)、《强盗》(1847年)等水平不一的歌剧。

1848年初,在巴黎革命的影响下,意大利各地也相继爆发了革命。威尔第认为,现在意大利最需要的是“大炮的音乐”,他应该用歌剧的方式“发出爱国的炮弹”。于是,威尔第创作了《莱尼亚诺之战》,剧中的主人公费鲁乔被威尔第称之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形象,为意大利的自由而斗争的最伟大的受难者”。1849年的狂欢节期间,《莱尼亚诺之战》在罗马上演,“人们像旋风一样冲人大厅,剧院挤得水泄不通。威尔第在舞台上谢幕20次。第二天,无论是一张票,还是一份载有歌剧内容的节目单,都无法弄到--全部卖光了。当第一幕的合唱《意大利万岁》响起时,全场的观众挥舞着旗帜,起立高唱,而扮演占领者的演员差点儿遭到观众的毒打。

1849年12月,威尔第创作完成了歌剧《露易莎·米勒》。这部歌剧中的几首歌曲,如男高音咏叹调《当晚上一片寂静的时候》,是音乐会保留曲目。

威尔第震惊世界的歌剧作品

1849年底,威尔第回到故乡布塞托。以后,他接连写出了3部震惊世界的歌剧作品。威尔第在回故乡前,被雨果的剧本《国王寻乐》深深吸引,并兴奋不已。1851年初,威尔第用了40天创造完成了《利哥莱托》(又译《弄臣》)的全部音乐。其中最著名的唱段之一“女人善变”就在该剧第四幕里。这是一部关于驼背弄臣、好色公爵和一个叫斯帕拉弗奇莱的职业刺客的歌剧。《利哥莱托》的歌剧脚本取材于维克多·雨果的话剧剧本,该剧几年前冒犯了巴黎观众的道德观念。起初,官方审查员不允许威尔第写这部作品,但他改了改人物的名字就蒙混过关。1852年3月31日,《弄臣》在威尼斯首演。为了在首演中给观众一个惊喜,威尔第直到演出的前一天,才把那首著名的歌曲《女人善变》的乐谱交给演员。果然,首演一再被观众的欢呼声和掌声打断。《弄臣》和《女人善变》不胫而走,传遍了意大利各地。罗西尼在观看了演出后感慨地说:“在这部作品中,我终于看出了威尔第的天才。”而在此前,这两位歌剧大师多少有些貌合神离。

1853年,威尔第度过了他最好的一年。这年,他创作了两部最成功的歌剧《游吟诗人》和《茶花女》。 他写《游吟诗人》仅用了28天。就是在这部歌剧中,第二幕有一段“打铁”合唱,还有乱成一团的吉卜赛的咒骂声。 1853年2月19日,威尔第的浪漫主义杰作《游吟诗人》在罗马首演。它所取得的成果和《弄臣》相似。

在结束了《游吟武土》的创作后,威尔第立即着手《茶花女》的创作。这部作品仅花费了威尔第一个月的时间。1853年3月6日,《茶花女》在威尼斯首演。《茶花女》1853年3月在威尼斯的首演彻底砸了锅。男高音患了重感冒,一直沙哑着声音。最主要的是,观众认为威尔第的悲剧是他们多少年来听过的最滑稽可笑的东西。扮演患有肺痨的维奥莱塔的女高音萨尔维尼·多纳泰利十分粗壮健康,因此她一开口,观众就爆发出一阵阵笑声。这可不是好兆头。由于演员选择不当,观众并未认可。但威尔第是笑到最后的人,《茶花女》在一年以后重新演出时,获得巨大成功,并很快风靡全欧。在全世界(包括威尔第在一封信中写到的在美国纽约的一次演出)的演出都赢得了巨大的掌声。

《弄臣》《游吟武士》和《茶花女》的问世,使威尔第在歌剧界的成就和声望,迅速超过唐尼采蒂和贝利尼,甚至连罗西尼都屈居其后。威尔第从此成为意大利最伟大的歌剧作曲家。

《阿依达》、《奥赛罗》、《福斯塔夫》更上一层楼

1868年6月,威尔第拜访了他心仪已久的83岁的老作家曼佐尼。1870年,声望卓著的威尔第当选为意大利众议院议员,但他宁愿呆在自己的庄园里享清福,很少去罗马参加他不感兴趣的政治活动。在这前后的一段时间里,他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此间,威尔第还创作了《梅菲斯特费勒斯》,修改了他以前创作的《命运之力》。

1869年此时的威尔第出现在世人面前,他关注歌剧的脚本,使剧情更富于创造力,完全改变了以往歌剧家的形象。他接受了埃及的赫迪夫(1867-1914年间土耳其苏丹授予埃及执政者的称号--译注)的邀请,为庆祝苏伊士运河开通写了一部歌剧《阿依达》。苏伊士运河如期开通了,但这部歌剧却没有如期上演:由于普法战争,所有的布景和服装都压在了巴黎。这部歌剧于1871年12月24日。威尔第创作的以古埃及传说为背景的歌剧《阿依达》在开罗首演。健壮的女主角儿们大显身手。赫迪夫对这部歌剧倍加喜爱。威尔第因为晕船没有参加首演式。

两个月后,《阿依达》又在意大利的米兰举行了首演,著名女高音泰雷萨·斯托尔兹饰演阿依达。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阿依达》是一部精彩的歌剧。再一次掀起了对威尔第的狂热。观众的情绪极其亢奋,60岁的威尔第出台谢幕竟达40次。

1873年5月,曼佐尼病逝。悲痛万分的威尔第没有勇气出席他的葬礼。他怀着无限的崇敬之情,在家中专心致志地为死者创作了一部《安魂曲》。在曼佐尼逝世一周年之际,《安魂曲》在圣马尔科大教堂演奏,威尔第亲自指挥。这部杰作是威尔第除歌剧之外惟一享有盛誉的作品。

在此后大约13年的时间中,威尔第几乎没写过任何东西。他轻松度日,各处走走,看看这部歌剧或那部歌剧的演出,在首演夜总要把胡子梳理得整整齐齐。农场的事物总是让他忙活。

1887年为了证明威尔第的音乐生命并没有就此结束。古稀之年的威尔第再次拿起笔,用了几年时间,构思创作了《奥赛罗》,为此他倾注了全部的精力,并亲自挑选演员、排戏、指挥合唱、审查服装、道具,检验每一个细微的环节。1887年2月5日,《奥赛罗》在斯卡拉歌剧院首演。首演的场面激动人心,一些国家的政要、文化名流和观众一起,如痴如醉地沉浸在剧情中,欢呼声、掌声震耳欲聋。74岁的威尔第和主要演员的谢幕花费了15分钟。散场后,欢腾的人群抬着大师回到住所。威尔第几次到阳台上与人们挥手告别,直到扮演奥赛罗的演员塔马尼奥高声清唱了一曲《欢腾吧》之后,热情的观众才陆续散去。

1893年,眼见着亲朋故交相继离开人世,威尔第自感来日不多。这位高龄的老人以每天工作7、8个小时的超常效率,又完成了一部杰作--《福斯塔夫》。这既是威尔第最后一部喜歌剧,也是他漫长而辉煌的创作生涯中的最后一部作品。在完成厚厚三大本总谱后,威尔第在最后一页写下了一个“完”字,并意味深长地写到:“去吧,去吧,往前走--往前走!别了!!!”1893年2月9日,《福斯塔夫》的首演获得了与《奥赛罗》相同的成功。

威尔第的一生,写过的成功的歌剧比我们有些人一生看过的还要多。他始终是最著名的和最受爱戴的歌剧作曲家。1901年1月27日,威尔第在米兰逝世。意大利举国哀痛,人们倾城出动,情不自禁地涌上街头,送别这位最伟大的歌剧艺术大师。

瓦格纳

浪漫歌剧对于瓦格纳来说绝不是简单歌剧和音乐剧,而是从名称上就能看出来的“大歌剧”风格,“它是一种行为表现、是神圣的戏剧,或者也可以什幺都不是,”瓦格纳就这样描述自己的歌剧作品,因此也就有了背叛的理由,还没有人能够为音乐史带来如此彻底的革命,瓦格纳不仅仅是音乐作曲家,而且还是一个知识分子和诗人,剧作家和思想家,是合唱、歌唱家和乐队的指导和指挥,是艺术、习俗和人生的导师。他的歌剧作品应该是德意志民族、西方音乐,甚至整个人类文明期盼已久的成熟的硕果。他成功地指挥演奏了贝多芬的第九交响乐曲,那是典型希腊式的悲剧。他对韦伯略感兴趣,在审视着贝里尼同的时又欣赏着格鲁克的作品。他认为传统歌剧的最佳作品,也只是美妙的音乐。然而,新的歌剧音乐绝不仅仅是通常所说的美丽动听的音乐,它应该摆脱自我孤立的音乐。

过去的歌剧音乐总是考虑多样化的形式和剧本的要求,而现在,瓦格纳则把哲学、宗教和道德编织在戏剧和音乐之中。瓦格纳的新歌剧,就是神话和宗教。因为他所表现的是古代典型的事件和人物,上帝和神灵,恶毒凶残的男人们和背信弃义的女人们,伟大感人的英雄豪杰和救世主般的伟大女性。在他的作品中给观众眼前展现了生与死、好与坏、拯救与摧毁这一系列人世间最高精神境界。它是超凡人生的真正检验,具有重要的道德意义。

他在歌剧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早期创作的歌剧属浪漫派大歌剧样式,后来他渐渐对这种样式的歌剧感到不满,认为歌剧这一形式,应该是各种艺术的结合,并按自己的美学理想和理论,创立了“乐剧”的形式。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音乐家和歌剧改革家,而且是积极的社会活动家和著名的思想家。他在政治思想、音乐戏剧美学上的著述,对当时的社会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起过重要的影响。在这方面,他是空前绝后的,是任何一位杰出的音乐家无法比拟的。

威廉·理查德·瓦格纳(后来他省去了“威廉”)1813年5月22日出生于莱比锡的一个警官家庭。出生于莱比锡。他的母亲原来叫约翰娜·帕茨,是面包师的女儿,她当时的丈夫是一个警官,名叫弗里德里希·瓦格纳,他在瓦格纳出生后不久就去世了。不久后,母亲再嫁给剧作家、演员盖伊,举家迁往德累斯顿。 童年的查德以盖伊为姓,直到十来岁时才又改回到瓦格纳这个姓氏。继父对幼年瓦格纳的艺术启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他的影响下,瓦格纳从小就对古希腊神话、莎土比亚戏剧和德国民间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于继父的关系,瓦格纳在很小的时候就经常出入剧院,这对他未来的乐剧创作大有裨益。瓦格纳和继父的感情甚笃,当他得知继父在临终时希望他成为音乐人才后,便发誓从此要怀有在世界上获得成就的抱负。1827年14岁的瓦格纳他把大部分时间用于写一部长长的、错综复杂的歌剧剧本,他把这部叫做《洛巴尔德》的剧本看成是莎士比亚式的悲剧作品。从而显示了这位少年的戏剧创作才华。在这部歌剧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一样,剧中的主人翁也见到了被暗杀的父亲的鬼魂。与哈姆雷特不同的是,洛巴尔德采取了更直接的复仇行动:他几乎杀死了所有有的人,最终成了疯子。在第四幕结尾时,死去的人太多,瓦格纳不得不在第五幕中让一些人作为鬼魂回来,以使剧情发展下去。

瓦格纳断断续续地听过一个叫米勒的人的音乐课,但瓦格纳主要是自学的。瓦格纳极其推崇贝多芬的音乐,他对少年瓦格纳产生决定性影响。瓦格纳曾抄录了这位大师的几乎所有的作品。特别是他在1829年观看了《菲德里奥》的演出后,对音乐和歌唱家的演唱感触极深,并称是这次演出决定了他作为职业作曲家的命运。即使在睡梦中,瓦格纳也曾为贝多芬和莎士比亚激动地泪流满面。正是这两位伟大人物,奠定了瓦格纳以后从事乐剧创作的坚实基础。

1931年,瓦格纳进入莱比锡大学读书。此间,他用短短6个月的时间,向作曲家魏利格学习作曲理论和技法。

瓦格纳早期的歌剧作品

1833年,瓦格纳在马格德堡找到了一份工作:在一个小歌剧团做合唱指挥。尽管他担当此职的资格差一些,但他们还是雇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83127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