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夏沔尊曾说过:“教育不能没有情感”,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足以看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而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语文教学与情感教育浅谈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语文教学与情感教育浅谈论文篇一《语文教学呼唤情感教育》
摘 要:素质教育的发展需要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不仅仅注重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更要注意情感目标的渗透。语文学科的特点告诉我们应运用情感教育的方法,把传授知识和学生接受知识这种相互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活动融为一体。为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可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形成新的师生角色定位,同时开发最优化的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方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教育;师生关系;教学模式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目标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多注重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而忽视情感目标的渗透。这样的教学,既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又不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得、情感的丰富、能力的发展等等。正如著名教育家夏沔尊所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足以看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而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教材中,文质兼备的文学作品占据相当的篇幅。这里有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忠、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执著;这里有感人至深的父母之情,朋友之谊,也有天人合一的自然和谐……
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发掘出作品的这些内蕴,让真、善、美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呢我认为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应是情感教育的设计师、迁移者,在实际教学中,应运用情感教育的方法,把传授知识和学生接受知识这种相互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活动融为一体,使教师、学生、作品三者情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力,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要做到这一点,我认为我们应该做到:
1 形成全新的语文教学模式,养成大语文教学意识,寻找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契合点,主动营造一种学习氛围,陶冶学生情操
进入中学阶段,语文学习的目标不能简单定位在识字、阅读与分析课文的基础上,而应将其逐步拓展到文学这个艺术领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大多娴雅精致、脍炙人口,从方方面面反映不同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往往集风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体。阅读和学习这些文章,要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寻找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对于中学生来说,在这一阅读过程中,往往最能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真挚的情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
语文课教学之初,教师可用模型、标本、、幻灯、录音、录像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父爱的录像带。或放一曲《父亲》歌曲的录音,创造意境,使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自然进入对课文的学习。从课文的写作背景及对“父亲”的几次背影描写中不难营造一种“凄楚感伤”的气氛,并使这种气氛弥漫到整个课堂之中,深入到心灵之中,让教师与学生、作者与“父亲”的情感“熔”于一体,产生共鸣,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以背影开篇,一下子就点明全文的感情基调。车站相别的场景2次写到背影,淋漓尽致地抒写了父子间的深情、催人泪下的离愁别绪。文章结尾处,作者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思念之情洋溢其间,并与开头相呼应,真正做到以情开篇,以情收束。学生的情感也自然而然进入课文情境之中,心灵受到震动,理解了“天下父母心”的深刻含义。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能做的就是积极创设情境,做一个忠实的引路人和点拨者,让学生打开心扉,尽情感悟,去做主动的探究者而最终得到愉悦的心理体验。这样才能陶冶其情操,培养其审美能力。
2 结合课文内容,加强课外比较阅读,寻找感动,拓展视野,丰富知识积累
教材中所选文章,诚然是古今中外的经典之作,对训练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思想素养,不无裨益。但教材中的阅读量对中学生来说还远远不够,教师还应结合教材与学生实际,推荐相应的课外阅读书目,指导学生进行课外比较阅读。如读了《背影》,可推荐散文《父亲的信》、《父亲》;读了《芦花荡》,可推荐《荷花淀》;读了《月球上的足迹》,可推荐凡尔纳的《从地球到月球》……这样,学生在与课文相关的比较阅读中,更容易找到情感的触动点,再次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时,还可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积淀。
3 诠释不一样师生角色,寻找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契合点,优化教学效果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具有极大的感染性,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而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这种健康的学习情感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如果我们教师能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会使学生受益匪浅。语文教师尤其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内容更多地秉承着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华夏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结晶。这一文化体系本身就对知识分子的人格提出了较高的规范和要求。语文教师作为这种文化的直接传播者,更应该向这种规范和要求看齐,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满腔热情,势必使学生产生共鸣,直接对其产生深远的教育意义。亲其师方能信其道,从事教学工作这么多年,我有这样的深刻体验:学生会因喜欢、崇拜某一教师而对其所任课程产生浓厚兴趣,并会努力将它学好。对此,在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利用情感的这一特点,为教学开辟一条“以情育情”的通道,用教师的自身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我们相信,教师的满腔热情,势必使学生产生共鸣。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诫我们:“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但情感的布施从来就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更为注重的是方法和分寸”。由此可见,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全身心的培养自己对学生的情感基础,使情感成为教和学的联系纽带,在生活和学习中入手,培养情感。
4 探索最适合的学习方法,寻找学习者之间的心灵契合点,优化学习效果
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不外乎听、说、读、写,而新课程更高的学习要求却使我们不得不去寻求更为优化的学习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这样一点――语文学习活动更多的是一种开放的群体活动,因而多个参与学习的个体之间的交流、沟通在学习中的作用至为关键。个体之间寻求心灵的契合点,从而形成一种以自主为前提,相互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深入人心并广为实施。
教师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相信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新课标强调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在组织学习八年级上册的《老王》时,分小组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第一步,走进课文。首先,引导学生圈点生字,在小组内分工查阅工具书,互相学习。其次,认真读书,读准字音,互相纠正字音,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再次,理清文章思路,把握课文大意。第二步,探究小说中的人物。仍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回答:①小说中的“老王”是怎样一个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老王对别人的“善”②我们对老王的“善”又表现在哪些地方 第三步,探究作者写作意图。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然后推荐代表就在全班发言。最后质疑问难;在有感情的朗读中结束教学。
总之,情感教育是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社会各界呼唤创新人才的今天,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有必要强调“情感”因素。只有充分重视培养健康完善的情感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切实地把它落实于教学工作之中,让学生在学习中陶冶情操,愉悦性情,滋润心灵,健全人格。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培养出真正具有高素质的一代人才,社会才能不断走向进步。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语文教学与情感教育浅谈论文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 情感以及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 展,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是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选 择,它要求教育活动既要重视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又要关注 学生情意能力的质量。音乐学习的根本机制是让学习者融入音 乐、感悟音乐,只有让学生对音乐有了自己的情感体验,才能 达到音乐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理想境界。 音乐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且还原于生活,也就是对现 实生活的反映。在音乐课中,对学生进行贴近生活的情感教育 是激发学生学习音乐兴趣的前提。在学习中感受生活,体验多 彩的音乐生活,激发出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情感调 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感受音乐的强弱过程中,让学生在自 己的身边寻找音的强弱,用自己的肢体、声音、生活中的物品 打击等来感受、体会声音的强弱,感受音的强弱,并进行打鼓 游戏,让学生随着鼓声的强弱跳动,更深刻地感受不同强弱的 声音的效果。 声音和情感必须是一个完美的整体,在歌唱艺术中,歌唱 情感和声乐技巧是艺术和技术的结合,情感的表达是歌唱的目 的;而歌唱的技巧是情感表达的手段,两者完美结合,才会达 到艺术的最高境界,才能够生动感人。只有“情真意切”的歌 唱,才能使听众受到感染,产生共鸣。再好的声音,缺少了真 实的情感,也会显得苍白无力。情促声,声传情。表达感情是 人的能动反映,情感为歌的生命之魂。动了情,有了情,才会 唱得投入,才能带给听众美的享受,才能让音乐成为滋润人们 心田的甘露。 声乐艺术是一门知识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掌握了知 识本领还需要通过音乐实践来验证和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平。情 感的表达是通过许多具体的手段来表现的。演唱时,外部形态 的表演是重要的一方面,但更为重要的是内心思想感情的理解 和把握。因此,不论是演唱歌剧中的一个角色或是一首咏叹 调,还是演唱艺术歌曲或是民歌,都需要进行角色的设计。一 般来说,一个人对与自己生活关系密切的但自己又不知道、不 理解的东西会比较感兴趣。分析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特点, 把握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经历,并及时准确地调动学生的这 些经验和经历,是提高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关键。调动学生的 学习兴趣需要合适的教学内容,同时也需要合适的呈现方式。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多地创设情境,为学生的情 感表现提供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导入新课,设置驱动情 境,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讲解新知,设置悬念情境,调动 学生移情其中,激发积极思维。音乐是一种具有极强抒情功能 的艺术形式。它有自己丰富的语言,鲜明的形象,广远的意 境,能使学生获得比其他艺术形式更为丰富、更为主动的感 受,从而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师生的良好互动为歌曲的学 习做了很好的铺垫。另外,声乐演唱中的激情也很重要,它是 推动音乐想象力的动力。处于激情状态下的歌者往往能展开想 象的翅膀,将歌曲所塑造的音乐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听者脑 海中,从而使演唱者的情感有所依附,歌声也就更具感染力。 运用音响、音像资料,让学生眼观耳闻,产生联想、扩展 思维,通过学生的听觉和视觉感知来进行音乐情感的体验,对 音乐教育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培养学生对速度、力度听觉感 知可有效地让学生在动静之间、张弛之间领会音乐情感,正确 地领略音乐的节律和气韵,并感受隐藏于声音之中的思想和情 感。学生具有了音乐的耳朵,就能领悟到音乐语言诸要素所表 达的情感。 利用音乐的节奏和歌曲旋律,激发学生的情感。我们在掌 握歌曲的节奏时,既要做到准确稳定,更需要富有动感,充满 活力。那些看似简单的节拍特点,在歌曲演唱的实践中却未必 容易做到。甚至常常被演唱者所忽视,致使歌曲的演唱缺少基 本的律动感。而曲作者对调式,调性的运用直接影响歌曲的基 本情绪。歌曲具有各种不同的曲式,我们要对不同的段落做不 同的处理。歌曲之所以美妙动人,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它时而 高亢,时而低沉,时而委婉,时而激越的旋律线。 调动联想,加强情感升华。要做到形象思维与情感体验相 结合。学生可以以文学语言为依托,以文学形象的指向来引发 简单的联想与形象,以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同时,更要通过 各种教学形式和方法,启发学生的抽象思维,鼓励思维的创造 性、发散性与个性化,通过乐曲和歌词,调动学生潜在的意 识,让学生进行联想,让想象插上音乐的翅膀飞翔,飞向学生 心底神往的境界。同时,要充分发挥音乐想象力。音乐情感教 学自然离不开想象力,离不开创设情境。想象力是声乐演唱中 表现情感最重要的心理因素,也是一个歌唱者才华的体现。有 的歌者在演唱时始终“面无表情”,最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发挥 音乐想象力,这样是不能确切表现歌曲情感的。 融入个性的情感教学是情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个性是 属于个人的,没有个性完全相同的人。包括人的智慧、观点和 表现。所以,老师在教学中形成自己的情感教学个性,用这些 个性浇灌着一颗颗幼小的心灵,这才是老师们引以为荣的事情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情感教育,让每位学生自始至终都保持良好的心境,养成高尚的情 操。让学生们快乐地学习音乐,自由地体验音乐。愿更多多彩 的音符进入到每个学生的心灵,在学生的心间欢快地流淌。
一、新课改时期高中语文情感教育的现状
语文作为和学生生活联系密切,极具生活气息的科目之一,深受学生和家长的重视。在我国的教育改革中,教育部门给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设置了内容不同的情感教育目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该关注学生心理和身体的协调发展,帮助学生疏导心理问题,发展综合情感。结合新课改时期我国高中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下面将一些不容忽视的现状和情感教育面临的问题做一总结:(1)许多高中教师还在强调学业成绩重于一切的观念,情感教学的开展受到严重阻碍。学生也极度讨厌背知识、默写等常规教学方法,在学生的眼中语文这门课程就是讨厌的,他们从内心深处拒绝学习语文,这时教师再开展情感教育也就很难取得相应的效果了。(2)过于关注书本知识教学,情感态度等信息的拓展衍生较少,学生没有在情感上得到发展。在一些高中还存在教师只是讲解书本上的知识点,不进行拓展性情感态度的现象,他们没有意识到扩展学生情感态度的重要性,这部分教师只是认为书本上的知识点给学生讲解后,他的教学任务就得到了完成,因此没有再拓展培养学生情感。(3)情感教育的教学方式是以说教为主的单一模式。学生在心理上排斥教师说教,教师在教学中只进行说教式的情感教育不能得到好的效果,再加上很少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情感教学就更加不能有针对性和实际作用。
二、加强情感教育,促进高中语文教学发展的措施
心理发展对于一个学生的人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当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心理时其学习兴趣、动力等都有很大提升。因而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加强对学生心理的把握程度,把游戏法、问答法等策略加以利用,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加强情感教育。
1利用新技术、新教学法等方式促进学生心理发展,从而进行情感教育。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科技、信息爆炸的时代,高中语文教学只有跟随时代的发展,才能把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信息、科技等融入高中语文教学课堂,我们的教学才不会落后,高中语文教学中才能借助信息技术、多媒体手段等将新的教学材料等展示出来,使得书本知识变得很有动态感、内容更加丰富,这样在教学中就能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心理,也能满足学生了解世界的心理,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生活的情感,使学生在课堂和生活见闻等方面拓展情感态度,再结合书本知识和教师的情感引导才能使学生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发展自己的情感态度。
2高中语文教学需要借助探究性活动,满足学生交际、探究等心理,在此过程中教师帮助其发展情感态度。探究性活动是高中语文课改实践经常进行的一种发展学生交流合作,促进学生学习课外知识的教学手段,它对增进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情感起很大的促进作用。高中语文教学可以把课外知识也作为探究性活动的一部分,给学生多一些学习的机会,让他们多渠道了解社会事项中的情感态度,帮助学生辨别真、善、美,保持良好的思想观念。
3高中语文教学可借助游戏、问答等方式进行师生互动,帮助学生发展心理,进行情感教育。玩游戏是学生普遍的心理特点,每个学生都爱玩游戏,在进行情感教育时教师用玩游戏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某些事象的认识,用问答法了解学生对事件的看法,以便掌握学生在思想观念方面的情况,这样在进行情感教育时才能有针对性地展开游戏活动,加深学生对情感教育的认识,也让学生学到发展情感态度的技巧。在探究活动建设中,教师和学生可以共同探讨书本内或者是书本外的相关内容,这样做会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也使得师生之间的关系变得融洽。比如,情感诉说游戏、你的心理我来启迪等。
4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的基础是沟通。情感教育是针对学生心理的一种教育,而学生的心理到底是如何的,需要哪些情感的教育,则需要教师和学生在沟通的基础上才能确定,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需要加强师生的沟通。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才能了解学生的需要,这样依据学生的心理进行情感教育的调整,加强心理辅导,就会使情感教育事半功倍。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是提升高中语文新课改成效的手段之一,其方法需要进一步改进,同时还要以沟通为重要基础,以心理辅导为必要措施,然后结合学生的心理需要,用信息化、游戏法等新教学方法加以实施,做好情感教育的跟踪调查,这样才能在教学中使情感教育的效果得到提高。
情感是语文教学具有鲜明特色的个性目标。培养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感情,让学生与作者同喜同悲,教会学生敢爱敢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没有情感的课,肯定是死气沉沉的。情感,让语文教学充满活力,它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某校曾组织观看一部讲述家庭亲情的影片,老师感动得泪流满面,学生则无动于衷,反以“一点都不刺激”为由大声抗议。老师们在震怒之后陷入沉思:“为什么现在的学生这么不容易被感动?为什么我们教育出来的学生如此缺乏发现生活美和自然美的能力?” 后来老师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从前,有一个年轻人爱上了一个姑娘,想娶她为妻。姑娘说:“如果你要娶我,就带着你母亲的心来见我。”年轻人听了,连忙去向他的母亲要那颗心。母亲二话没说就挖出自己的心交给儿子。年轻人高兴地捧着母亲的心去了。可是,路上不小心摔了一跤。这时,那颗还滴着鲜血的心连忙问:“孩子,摔疼了吗?”听到这里全班一片寂静。同学们在这一周的周记中都写出了自己对母爱的感悟,其文章无不都表现了对母爱的理解和感动。
听完此故事,我个人认为:情感教育的缺位,直接导致学生缺乏对感动的体悟,缺乏起码的情感。忽视情感教育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教学需要情感出,学生呼唤情感来。为适应面临的国际性竞争与挑战,我们的教育必须尽快走出历史局限的误区,确立情感培养目标,实施情感教育。
语文教学过程,既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认知过程,又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走向正途”的情感过程。情感在从认识到形成能力、习惯的转化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中介作用。它既像催化剂,又像中药的“药引“。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别林斯基说:“思想消融在情感里,而情感也消融在思想里。”语文教学亦是如此。可见,在一个的成长过程中,情感对人们的行为的养成是起着巨大的作用的。一名学生如果自身修养差、不热爱祖国、不关心他人,即使他的学习成绩很好,当他步入社会之后,其发展也是非常令人担忧,甚至是可怕至极的。所以,语文教学要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就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一、认识情感与情感教育。 情感是人对于客观现实的态度的体验。情感是由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个体的需要而产生的,它反映了客观事物与个体需要之间的关系。它是人们学习和工作的动力。它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着调节支配作用。一个人对事业充满着热情、热爱自己的工作和学习,他就会发挥创造性,就能做出成绩来。所谓情感教育,是一个与认识教育相对应的概念,它是指把情感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对其施以教育的力量。现代教学论认为:“情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它更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翻开语文教材,我们就可以感受到,那些文质兼优的名家名篇中充溢着对祖国、对人民、对大自然、对同志亲友的深挚情意,字里行间洋溢着或优美典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可能仅仅传授语文知识,而必须同时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可以这样说,情感信息的传递,在语文教学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即使在让学生感知、理解、记忆和运用基础知识的过程中,也应伴随着种种情感活动,感之愈深,知之愈多。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家长教育学》),只有在肥田沃土上,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
二、语文教学与情感教育。 从语文科的性质来看,它具有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特点,“它反映着政治倾向与感情色彩,当学生接触课文时,接受的不仅仅是文章的形式,同时也接受它的内容--观点和情感”。可见课文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而选入语文课本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优的佳作,不仅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而且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可以说:语文教材提供的是丰富饱满,异彩纷呈的情感海洋,为语文教师实施情感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要努力运用语文佳作中所包含的真挚情感,扣击学生的心弦,激起他们感情的波澜,培养学生优良的性格。另外,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看,学生也有丰富的情感,复杂的内心,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理”而忽视“情”的作用,是达不到教学目的的,白居易曾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理”只有通过“情”的心灵内化,才能转化为符合规范的思想和行为,单纯的说教势必使学生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自身的情感因素,寻找学生情感的突破口,以情感去感化学生,使课文更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那么,什么是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呢?首先,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是语文情感教育的前提。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语文教师热情生动的讲解,使学生对语文教学内容本身产生浓烈的兴趣,进而迸发学习语文的热情。 其次,理智感、审美情感和道德情操是语文情感教育的三大支柱。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文质兼美”,形神俱佳,贮藏着大量的情感因素,这为语文教师进行情感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通过生动而形象的讲解,把文章中这些优美的感情移植到学生的心灵中去,使之产生共鸣,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从而使道德情操变得高尚,审美趣味得到提高。
三、如何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进行情感教育。
1、以文本导情 梁启超曾说:“用情感激发人,好像磁力吸铁一样,有多大份量的磁,便吸引多大份量的铁,丝毫不得躲闪。所以情感这东西,可以说是人类一切的原动力。” 情感总是由一定的客观事物引起的。语文课本中,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戏剧文学,占相当比例,都蕴含着浓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都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崇高的人格。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因此,在导入课文时,精心设计导语,把学生领入作品的情景中,有位老师在教学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一文时,曾用这样的导语: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曾写过赞美母亲的名诗佳篇,唐代诗人孟郊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颂扬母亲的诗篇,情挚意浓,脍炙人口,历经传诵。同样,人门也经常把祖国、黄河比作“母亲”。母爱历来被公认为是世上最无私,最神圣的爱。下面我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马上请几位同学分别用一分钟时间叙述一下自己感受最深的一次母爱。寥寥数语,启发学生对母爱的思考,无疑如投石击水,从感情上激发了学生感悟课文情感的兴趣和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应注重挖掘出课本中极富感情的内容,经探析、理解、品味、鉴赏的思维过程,感染学生心灵,陶冶学生的性情。教师的这种引导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深刻挖掘,不必面面俱到,但求深而有得。同时要让学生收集一些作家的个人经历,让学生了解他们的艰辛与勤奋,刻苦与睿智,从而激励自己前进,还应对作品的背景作适当的介绍,并结合现实进行点拨,尽量让文章中的人活起来,直接和学生对话,和学生的心灵对话。好的作品是作者用心血和人生经历浇灌出来的。有了这样的认识,学生对学习语文的信念就不仅仅是掌握了一门工具,而是已超过了语文本身学科而成为一门极富感染力的综合教育。
2、以诵读悟情 郭沫若在《文艺论集》中描述道:“立在海边,听着一种轰轰烈烈的怒涛卷起吼来的时候,我们不禁要血跳腕鸣,我们的精神便要生出一种勇于进取的气象。”听节奏有力的涛声,能引发人的情思,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自然能引起审美情感。诗歌、散文的精彩片断和神韵会通过朗读这个媒体,变成一种时空艺术,使学生忘却自我,融入作品的意境之中。当然,有表情地朗读,要求语文教师有较高的艺术功底,有真情的投入,只有如此,才能激起学生的感情涟满,形成"物我同一情融融"的意境,产生求知的渴望。 国学大师梁实秋先生在《散文的朗诵》一文中说:诗不仅供阅读,还要发出声音来吟,而且要拉长声音来吟,这样才能陶冶性情。吟也就是朗诵。吟咏背诵,不但能博闻强记,积累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能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受到文章情感的熏陶和感染。毛泽东喜爱韩愈诗文,一部《韩昌黎集》大部分能背诵,晚年坚持背诵李白、李贺、李商隐及辛弃疾的诗词,正是在这吟咏之间,才涵养了他“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浩然之气。现行语文课本中很多古今中外名篇,其深蕴的意味不借助于诵读则体会不出的,还有一些课文所渗透的谦和、友爱、爱自然、爱家乡、爱祖国、爱劳动等强烈而真挚的感情无一不是通过铿锵有力的语言、节奏和谐的韵律表达出来的。对此教师可通过范读或指导学生诵读,读出节奏,读出意境,读出感情,读出美感,读出“弦外之音”等,变无声的文字为有声有情的语言,这样更能使学生受到强烈的艺术熏陶,很快的进入审美的情感之中。
3、以艺术染情语言和艺术是同源的,将艺术中那些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拿过来,以用于教学,是大有裨益的。用图画再现课文内容;用音乐渲染与课文相似的氛围,帮助学生想像课文描写的画面;用戏剧的形式让学生担当角色、扮演角色,利用角色的新奇感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更深切地理解课文中角色的思想、情感、语言和行为。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课后,可让写小剧本:假如菲利普一家人旅游回来后,在家门口发现一个貌似于勒的人,此时,又会发生什么?通过这种让学生自写自导自演,能够让学生对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那种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样,该课的情感目标就在学生的表演过程中得以实现,内心的爱憎情感表达也就油然而生了。
4、以体语示情 语文教师的手势、表情及走动等能传递管理信息,是课堂上师生相互感知到的各种意识信号。语文教师的手势具有状物、言志、传情的特殊本领,当它被“引进”语文课堂领域后,就成为辅助课堂管理的非语言的外部表现形式,可以对学生作意识上的导向,可以把课文的表现意图和学生的接受意向牵引到一起,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空中按照自己所启示的思路去领悟,去融会贯通,并有所发现。脸面是心灵之镜。语文教师的面部表情也有一定的潜在调控作用,表现理解的微笑和思考式的点头,则流露出教师对学生的鼓励和期待;表示满意的微笑和赞许式的点头,则流露出教师对学生的热诚和喜爱,可以收到移情传神之功效。眼睛是心灵之窗,课堂上,教师要用期待的目光,尽可能地去平视和环顾大多数,不应老是两手着案,猫着腰,视线紧盯着课本或前几排学生,其余则视而不见;也不应站在讲台的一侧而使视野顾此失彼。教师不论实施哪一教学环节,都要不时地环视前后左右,特别是后排的左右两角,要给予满腔热忱的关注。教师的视野所及,以目传神,促进学生专心听讲,偶尔有个别学生面朝窗口,思想“开小差”,教师可运用目光注视的办法,通过目光把教师想要表达的愿望、态度、思想感情和言语迅速地传送给学生。淡漠、严厉、责备的目光使学生触目知错,立即醒悟;热情、慈祥、赞许的目光使学生触目会意,精神振奋。语文教师的站态,与学生的空间距离和行间巡视等体态活动,也具有吸引学生注意力,组织教学的作用
语文教学会给学生情感美的滋养,也会给学生艺术美的熏陶,它完全应该是开放的、互动的、诗意的。一朵具体的花,远比关于她的一千种描述包含着更多的真理,情融融,意切切,方能在语文世界里为学生撑起一片朗朗的天。当然,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方法、途径还很多, 正所谓“听唱新翻杨柳枝,更吟别韵桃李词。踏歌不尽心头语,前路再和千首诗”,热爱我们语文教学,在语文课程改革试验中,去关注语文教学中点点滴滴的思索与感动,才会让我们的语文真正成为广大学生的一种期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