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地域对传统文化的影响是从哪方面体现的?

分析地域对传统文化的影响是从哪方面体现的?,第1张

中国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面:

一 启发民族性的全社会的文化自觉

改革开放以来,全社会的价值观、人生观变得更加多样化,亟需在多元之中立主导,多样之中求统一。这就需要确立国家主导的核心价值体系。如果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然就会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 文化稳定性的力量无可比拟

深刻理解文化自信,有利于增强对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的认识。“四个自信”同向而行、相互影响、相互印证。深入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会对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理解得更为深刻。

三 对“非遗”要有效传承和发展

从社会层面来说,全社会对“非遗”的挖掘、保护、利用和创新,拥有前所未有的热情。这是“非遗”保护和发展的社会动力源。

四 进入品质消费和精神消费时代

如果每人都能消费有品质的生活,那就是过上了美好生活。精神消费,就是在解决“吃饭问题”之后,要解决“精神食粮”的问题。

五 对外交流要有强大自信的心理

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我们拥有极其丰厚的素材和内容。作为人类文明成果,我们的文化不只是中国人接受,许多理念在全世界也拥有共识。

企业文化是一种以人为本,以企业精神为核心,以群体行为为基础,以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它是企业发展不可缺少的内在动力,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促进企业兴旺发达,使企业保持长期稳定和持续发展。它反映的是企业的生存方式和价值观,既有历史的继承性,又必须与时俱进,体现鲜明的时代特点。那么,施工企业如何重新塑造市场形象、培育企业精神、创建符合自身特点的企业文化,从而提高软实力水平,在提倡和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大背景下已经成为我们施工企业必须研究和探讨的一个新课题。为此,哈大铁路项目特以本次公司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以“巩固、完善、深化、提高”为指针,就项目企业文化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就哈大铁路项目企业文化建设的做法和建议介绍如下:

  贾平凹地域文化散文的审美观照

  董小玉

  地域文化,也称区域文化。地域文化散文是指作者从地域文化的视角进行的散文创作一个散文作家生活在特定地域,必然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所受的特定地域文化的熏染、体验、感受和领悟潜存心中,当他创作散文时,他的主体意识就自然落脚于特定地域文化的根基上,把特定地域的文化结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信仰习惯、价值观念等贯注其中并恰切地展示出来。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指出:“精神文明的产物和动植物界的产物一样,只能用各自的环境来解释。”鲁迅先生说:“现在的文学也一样,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注意。”茅盾先生也曾说过:“如果一个作家把他的故事地点指定在自造的想象世界或乌托邦,那么,他只要对自己负责任;如果不然,他的地点是世界上实有的地方,则他该对于实在的地方负责任。他应该把他小说的某地写成正确的某地。人物有个性,地方也有个性。”并且着重强调:“一个作家先须用极大的努力去认明他所要写的地方色彩。”

  散文中的地域文化特色或地域文化风情,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描写对象;一是来自作家。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创造环境,同时环境也创造人。”从描写对象来说,包括特殊地域的环境、人物、风格、方言、行为、文化传统等。比如环境,在美学家丹纳看来它与种族、时代并列为文学三要素之一。他认为自然的地域环境是通过对人的影响而影响文学艺术的。他在《艺术哲学》中明确提出:“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而这正好直接关乎创作主体文化心理的形成。地域文化因素作为人物活动的外部环境进入散文作品,大体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部分。在散文中,它们主要展示为一种独特的、气韵生动的人物画面与场景画面,给人以直观之感,或勾画出一种情调,一种氛围,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以增强逼真的审美效应。

  当然,体现于散文作品中的地域文化特色,无论是环境,还是人物以及其他因素,都是经过作家体验、选择、加工、提炼的结果。地域风情永远与人的生命存在着交织现象。因此,作家本人的地域文化心理素质、地域文化知识积累,以及他对不同地域文化传统和特色的敏锐感受力、理解力等就成为最关键的了。

  作家本人的地域文化心理素质,首先来自童年和少年时代的生长地,来自他的故乡、故园。那里的自然风物、乡俗民情、历史遗迹、文化传统等,给他以熏陶、感染,遂形成他最基本的地域文化心理素质。这种心理素质表现为绵长悠远的乡情、乡思、乡恋,它甚至可以伴人终生。柳宗元的“海上尖峰若剑芒,秋来处处割入肠。若为化作身千亿,遍上峰头望故乡”,传达的就是这种意绪。这种故乡情绪,或日乡土情结,是构成作家地域文化心理素质的核心与基础。

  正因为如此,大凡地域特色写得深致感人的作家,很少不是写故乡或从写故乡起步的。如西北作家贾平凹,他自觉不自觉地以家乡商州的人文地理、自然风光、历史现实为创作的背景,并且越来越广阔、深入地表现着时代剧变中家乡的民情风俗、社会心理、个人命运的变迁,刻画着乡里人的性格与灵魂。他散文创作中的地域文化意识,主要是秦汉文化意识。他的《黄土高原》、《秦腔》、《专三边》、《商州初录》、《商州又录》等散文,从文化的深度揭示了人们的生存世相,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表现了商州人生命力的质朴、坚韧、绵长。《黄土高原》一文,全景式地写出了陕北高啄的风土人情、社会习俗、自然景貌。它从“绳一般地缠起来”的路,沙质的土,写到人们冬日吃饭的情景,婚丧红白喜事,乃至村头小店等,对它们都写得既概括、跳跃,又具体、内在。高原的粗犷、开阔,人民的勤劳、淳朴,种种特质皆如诗如画地展现了出来。

  从《秦腔》中我们得知,这八百里秦川,老孺皆能演唱的秦腔,有着与秦川广漠旷远的地理同构的旋律,内化着秦川公牛的力度,早已与秦川农民的生活融为一体。待黄昏降临,秦腔在这地平线上激扬起来,相撞开去时,我们会随着作者一道慨叹:“这秦腔原来是秦川的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啊!”通过写秦腔,自然写出了秦川人的懔悍粗犷、单纯而复杂的心境,它弥补了我们由于地域阻隔造成的人文地理和民俗学上的欠缺,拓宽了我们对本民族历史的感性认知视野。

  在《走三边》即走定边、靖边、安边,作者抓住沿途奇特的所见所闻,以行踪为线,用纪实性写法,抒发了对陕北“三边”辽阔、富饶、美丽、粗犷的礼赞之情、倾爱之情。一幅幅独特的动态西北风景画,不仅活画出了黄土高原独特的地域环境色调,而又着力渗透了作家自己的感情氛围,把景色、情感和人物都活灵活现地立在读者的脑际中。

  贾平凹在写山写水写人物的散文中,无不充满着黄土的气息、秦腔的旋律、汉唐的雄风,在参与秦川尤其是商州山地文化的艺术改造和重建中,贯注着他特有的文化意识和审美价值取向,这是因为贾平凹生于斯长于斯,充分了解这一方土地并得之于心、寓之于文的结果。如他的《老西安——历史的记忆》系列散文,从1999年《美文》第9期开始“闪亮登场”。在西安已经居住了27年的贾平凹,看来对西安的大街小巷、千门万户,甚至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所蕴涵和掩藏着的历史文化意蕴不仅了如指掌,而且成竹在胸。作者娓娓地述说了西安的人文历史及其变迁过程。他对西安周边环境的华山和太白山是这样描写的:

  华山是完整的一块巨石形成的,坚硬挺拔,险峭,我认作是阳山,是男人的山,它是纯粹的山……上华山就是体现着真正上山的意义。太白山峰峦浑然,终年积雪,神秘莫测,我认作是阴山,女人的山。

  这里几笔就写了两座大山的不同的个性特征,让人为之向往,为之动情。

  山水精灵给了万物生生不息的活力,那么由这灵山秀水滋养的人,也自有一种独特的风韵。看看贾平凹笔下那千种风情、万般姿色的乡村男人与女人形象吧:

  男人都长得白白净净,武而不粗,文而不酸。女人皆有水色,要么雍容丰满,要么素净苗条,绝无粗短黑红和枯瘦干瘪之相。

  ——《商州初录·棣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83230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