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这部电影塑造怎样的人物形象 浅析《雷雨》人物形象的塑造

雷雨这部电影塑造怎样的人物形象 浅析《雷雨》人物形象的塑造,第1张

1、周萍——自我

在《雷雨》中,周萍是个母亲不在身边长大的孩子,缺乏母爱,而从小长大的周公馆被封建专制的氛围所笼罩,导致周萍渴望母爱,多愁善感,性格也非常柔弱。周萍是一个自我的人,他所有的行为都是以自我为基础。由于缺乏母爱,也没有得到足够的父爱,在周萍的性格中,存在严重的情感失落,而导致心理缺陷,性格怪僻。父亲总是向他诉说他的生母是多么贤惠、多么魅力,所以周萍对生母有一种眷恋,非常渴望母亲的爱抚。

当年轻貌美的蘩漪作为周萍的后母出现在周公馆时,周萍开始将对母亲的眷恋和渴望转移到蘩漪身上。周萍具有强烈的恋母情结,而蘩漪就是对象,所以周萍不愿意承认或者面对和蘩漪之间不正常的关系,将对蘩漪的感情称为“糊涂”。事实上,周萍对蘩漪的感情就是在潜移默化中发展的,是为了满足心理需要,而不自觉的开展一段不负责任、冲动的感情。后来,周萍爱上了四凤,也是因为四凤和周萍印象中生母的气质、品性非常的相像。此外,周萍还存在“杀父意识”,他跟蘩漪明确表示过:“恨他”、“愿他死,就是犯了灭伦的罪也干”。曹禺先生塑造周萍这个人物形象,用于揭示人物灵魂的隐秘、心灵的冲突甚至更深层次的因素。

2、蘩漪——病态

蘩漪是曹禺先生在《雷雨》中塑造的最为成功的悲剧形象,无论是从文艺社会学角度,还是戏剧美学角度都可以发掘出这个形象蕴含的丰富内涵。蘩漪为何会爱上周萍呢?弗洛伊德提出爱的力量非常强大,并且和性欲有密切的联系。如果一个人的性生活不正常,则会导致性欲错乱,只能在不是性对象的人中寻求性欲的满足。一旦受到性压抑,还会有一定程度的破坏欲和病态心理。蘩漪和周朴园在年龄上相差将近二十岁,所以在性爱上不可能十分和谐,所以蘩漪对周朴园会故意的疏远,而向“不是性对象”的人寻求性欲的释放和满足。也就是周萍。在周公馆中,蘩漪可以接触到的男性少之又少,而周萍又和蘩漪年龄相仿,所以周萍是蘩漪释放性欲最合适的对象。

当蘩漪意识到她和周萍畸形的关系即将被破坏时,表现出一种疯狂的破坏欲和病态心理,她开始妒忌四凤,想要将四凤赶出周公馆。在周萍和四凤偷偷约会时将窗子锁死。她披头散发,像个幽灵一样在风雨里奔走,在众人面前揭露自己和别人的秘密,毫不顾忌爱子周冲的痛苦,在周萍和周冲之间制造敌意。不知是性欲还是爱的失落,让蘩漪疯狂,无视家庭伦理和封建秩序,最终发疯了。蘩漪性格如此复杂不仅是因为她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生长的产物,也是生物自身条件和社会历史环境发展的必然。

3、周朴园——伪善

周朴园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产物,是带有封建性质的买办资产阶级的典型。一般情况下,周朴园作为资产阶级绅士,到西方留过学,接受过开放的西方思想和高等教育,年轻时也有风流成性的品行。为何在婚后会对蘩漪这样年轻貌美的女人如此冷漠呢?

蘩漪受到五四文化的影响,追求幸福和个性解放。但是她和周朴园年龄上相差将近二十岁,所以周朴园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很难满足蘩漪,最终蘩漪和周萍发生**。从这个角度来看,周朴园是一个处于精神失恋状态的人,是爱情中的失落者。周朴园逼迫蘩漪喝药,要求蘩漪顺从自己,也是潜意识的希望弥补心理上的失落。蘩漪的冷漠和抗拒促使了周朴园心理上的变态,而周朴园的专制和冷漠又促使了蘩漪的病态。周朴园对蘩漪的不满和爱情的失落让他开始回忆和侍萍当年的情爱,周朴园保留了家中的旧式家具和侍萍的相片,向儿子周萍说侍萍是如何贤惠、善良。而在侍萍出现在周公馆时,周朴园又表现出一副冷酷无情的样子。这是因为周朴园有恋旧情节,将对过去和侍萍美好生活的回忆转移到家具和相片上,但是仅此而已,对侍萍本人并无怀念之意。从本我上看,周朴园是一个变态、扭曲的人,而从超我上看,周朴园在努力扮演一个封建家庭最具威严的家长,为了体面,不能和蘩漪离婚,也不能对蘩漪打骂以泄不满,只能以“合情合理”的方式——逼迫蘩漪喝药,来让蘩漪顺从自己。曹禺先生笔下的周朴园就是这样一个矛盾、伪善的存在,这也是本我和超我之间矛盾冲突使然。

(1)在这一片中,通过对营营苟苟世俗观念的奚落,对政治派系内部倾轧的厌倦和批判,大有洞悉人生之慨。东坡感到人世间名利场的角逐如同梦幻,所以他“百年里,浑教是醉”,试图在醉中不问世事,以全身远祸。在<满庭芳蜗角虚名>中一个愤世嫉俗而又渴求摆脱尘世羁绊的文人形象呼之欲出。

(2)这首<满庭芳蜗角虚名>通过对世事和自我经历的婉曲述说,集中抒发了词人因政治失意而产生的强烈的愤世嫉俗之感和

努力自我超越的旷达豪迈的情怀。

《一片爱国心》还成功地展示了唐亚男、唐华亭等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真实地再现了促成人物爱国行为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社会背景。虽然全剧三幕的舞台环境均在唐华亭家中,然而通过这个舞台窗口,观众却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上世纪二十年代整个中国社会沸腾的时代脉搏,感受到当时席卷整个社会的抗议帝国主义侵略、抵制日货的狂风。在学校里,同学们痛斥唐亚男是”卖国奴”,甚至要召开辩论会,故意让她做执行主席,以便当众羞辱她。虽然这种做法未免简单化,但是它却真实地反映了当时青年学生表达爱国情感的行为特点。另外,唐夫人挂太阳旗也遭到仆人们的抵制,一向恭顺的男仆方顺现在居然胆敢大骂说:”你是什么臭东西!这年头还挂日本旗?你甘心做卖国奴吗?”连过路的行人看到唐家大门口的日本旗也不禁怒火中烧,在他家门口涂写”卖国贼、亡国奴、亲日走狗”加以痛斥。正是这些席卷全国的高涨的爱国主义感情影响了唐亚男、唐华亭,促成他们做出誓死要同卖国贼斗争到底的一系列爱国行为,从而揭示了主人公的爱国行为的社会根源。

人物心理:“万里匹马”、“关河梦断”、“身老沧州”,人物神态:“泪空流”等词句。这首词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斗生活,匹马征万里,其飒爽英姿、卓荦不凡之气可见;“关河梦断何处”是说一觉醒来,关河要塞不知在何处,意谓脱离了前线;“尘暗旧貂裘”是说尘土积满从军时穿的貂皮大衣。下片表达敌人尚未消灭,自己衰鬓先斑的慨叹,“天山”代指抗金前线。“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幽愤。

陆游抓住了神态和心理,从中把握到诗的情感。

陆游《诉衷情》当中诗人将自己的形象直接的在诗歌中表现出来,人物形象就是诗人本身,这样的人物形象称为抒情主人公。

通过刚才的分析鉴赏,可以将诗歌的抒情形象分为两类:

一是能够表达诗人情感的自然物;二是人物形象,而人物形象又可以分为诗人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抒情主人公

戏曲表演艺术的主要任务是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演员的创造过程与观众的欣赏过程是同步进行的,每一场戏总有不同的观众来欣赏,他们的审美观点可能不尽相同,但演员必须让观众获得美的艺术享受。 演员塑造人物形象,概括说来有两个方面:一是理解人物;二是体现人物。理解人物,借用英国十九世纪演员麦克雷蒂的说法就是“去测定性格的深度,去探寻他的潜在动机,去感受他的最细致的情绪变化,去了解隐藏在字面下的思想,从而把握住一个具有个性的人的内心的真髓”。理解人物是体现人物的前提,体现人物是理解人物的结果。演员塑造人物形象是把剧作者用文学手段刻画的人物形象进行再创作,变成直接的、具体的舞台形象,所以,理解最直接的依据是剧本,演员是在分析研究整个剧本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理解并塑造人物。理解人物首先要抓住人物的性格基调,性格基调是人物最本质的最核心的方面,也是人物思想、个性的主要特色。 人物性格是在构成情节的矛盾冲突中显示和发展的。多年的舞台实践,使我逐渐认识到,要想成功塑造一个艺术形象,首先要把握好剧中人物的性格。 从事戏曲艺术二十年来,我主攻闺门、青衣、花旦等。上演大小三十多个角色,既有古装戏人物,又有现代人物;既有娇柔婀娜的闺门旦,又有端庄稳重的青衣;既有天真活泼的小花旦,又有朴实善良的贫家女。人物多样,性格各异,每当接到一个角色,我就细心琢磨、认真分析剧中人物,以符合剧中剧情需要,做到不温不火、不露不白,既不能表演过分,又不能太懈怠。 演员要在舞台上把人物的情感表达得充分、真实、准确,还必须要有丰富的生活经验。通过对生活的深入观察和不断积累,为艺术创造提供源泉。只有深刻理解,人物感情的表达才能准确、细腻。一个演员的生活经验越丰富,越能够深入体验剧中人的情感世界,才能够真正做到“情动于衷而形之于外”。目前,我们有些演员只注重外部动作的强烈和形式美,忽视动作的性格依据和情感依据,过分繁琐复杂的动作妨碍观众的情感唤起,“行知止而神欲行”,就是只有外在形体的运动知道停止的时候,内在的精神、情感才能引动。 几乎任何一出戏的主要人物,内心都是复杂的,大都是多种感情交织在一起的。另外,人物所在的环境也是复杂的,有大环境、小环境。演员必须清楚地理解角色所处的复杂环境,以及在这样那样环境中应该触发的情感。艺无止境,一名演员要想在舞台上把角色演活,富有感染力,就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生活阅历,加深各个方面的知识修养,提高自己的艺术鉴赏水平,磨砺身体各个部分的表演能力。并要在长期的艺术实验中积累,总结正反两方面的创作经验,达到合乎常情、恰如其分、随心自若、炉火纯青的境界。只有这样才能把人物的性格生动地塑造出来,把人物的内心世界准确、细腻地表现出来。 (作者单位:周口市豫剧团)

《三国演义》在塑造历史人物方面所用到的艺术表现手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类型化:

类型化是指将人物形象塑造为具有明显共同特征的形象,以突出其特定方面的特征。在《三国演义》中,许多人物都被赋予了特定的特征,如刘备的仁慈、诸葛亮的智谋、张飞的勇猛、曹操的奸诈等。这些特征使得读者可以快速地了解人物的基本性格和行为习惯。

2 夸张和神化:

《三国演义》中运用了大量的夸张和神化手法,以增强人物形象的传奇性和吸引力。例如,关羽的威武、赵云的英勇、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等都被赋予了超自然的能力和特征,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3 变形和象征:

变形和象征手法也是《三国演义》中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变形是指将历史人物的形象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变,以符合作者的创作需求。例如,在小说中,刘备的形象被塑造成一个仁慈而软弱的人物,而实际上历史上的刘备并非如此。此外,小说中也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以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4 单一性和稳定性: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具有单一性和稳定性,即人物的主要特征和其他因素基本上稳定不变,处于古典的静穆状态。这种单一性和稳定性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同时也回避了性格复杂性,体现了中和之美。

综上所述,《三国演义》在塑造历史人物方面采用了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包括类型化、夸张和神化、变形和象征、单一性和稳定性等,这些手法共同作用,使得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鲜明,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83267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