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赏析

《渡荆门送别》赏析,第1张

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要想了解一篇文章的主题,首先要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诗歌也是。

李白,公元701年出生于西域的碎叶城(在今中亚细亚),5岁时全家迁回蜀中,在蜀中度过了青少年时期。此后,蜀中也成为他诗歌中思念的故乡,我们学过的的《静夜思》、《春夜洛城闻笛》、《峨眉山月歌》都是思乡的佳作。

公元726年,李白25岁时,外出游历。在唐朝,游历是读书人普遍的行为。一方面是为了增加阅历,所谓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即是;另一方面是为了广泛结交,邀取名誉,以达到仕进的目的。

李白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对这一段游历生活有这样描述,“以为士生则桑弧蓬矢,射乎四方,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仗剑去国”让我们想到了李白壮游时期的任侠意气、指点江山的豪迈。“辞亲远游”则又使游历多了一份对家乡的牵挂思念。所以抒发积极豪迈的情怀和对家乡的思念,也就成了这类诗歌普遍的主题。

《渡荆门送别》创作于公元726年,记述了诗人初次离开蜀中到楚国旧地游历。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诗文开头采用记叙的方式,点明出发地点、目的地、事件,照应题目。

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在这一联,短短十个字,作者描绘了四种景象:起伏的山岭,平坦的原野,奔流的长江,辽远的荒原。每一种景象都是那样的阔大,让人穷尽目光,思接千里。

如何把四种景象融合在同一个画面中呢?作者用一个“随”字把“山”与“野”联结在一起,用“入”字把“江”与“荒”联结在一起。“随”字描绘出山脉的走向与趋势,富有流动感和空间感,仿佛一幅图画在你面前徐徐展开。随着山脉的走向越来越低,最终没入大地,平原也愈加广阔,诗人的视野也更加开阔,而“尽”字则道出了山脉消失,平原呈现时,诗人眼前豁然开朗的喜悦感觉。

  “入”字则带着强烈的楔入感,描绘出了长江冲击荒原的力量,也激发着作者的豪情。作者内心的激昂奋进,也随着水流奔向遥远的天际。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的“入”字有同样的意蕴。

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继续写景。如果说颔联观察的角度是远视,由近到远,那么颈联的观察角度就是俯视、仰视,由低到高: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

设想一下,如果李白此时是在七百里三峡中,是“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的时节,他能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景象吗?

如果,李白此时正处于“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的地段,他能看到“云生结海楼”吗?

所以,颈联除了描绘诗人在夜晚及白天看到的景象外,也从侧面衬托了江水的平静,江岸的辽阔,描绘出诗人渡江途中看到的不同风光和不同感受。

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行文至此,如果仅有这些景物的描写,我们感受到的无非是作者对祖国山河的喜爱及由此引发的激情。文章也只是一篇山水文。但作者在此时笔锋一转,情感由激昂转向低沉,由景物描写转到对家乡的思念。这种情感的转换不是突兀的,引起作者情感转换的还是江水。这江水流经楚地,流经蜀中,也流经我的家乡。这里,作者不写自己思念家乡,而写家乡水不忍与我离别,不远万里来相送,作者的情感也因此变得更加丰富,情感表达也更含蓄深沉。

至此,作者的情绪也有观景时的激情开放,转向思乡时的内敛低沉,言志与思乡的主题在一收一放中达到统一。

  人人都热爱自己的故乡。初次离开故乡,固然会产生依依不舍之情,而长久旅居他乡的人,更会有浓浓的乡思。李白《渡荆门送别》,表达了这种人类普遍的美好情感。

 《渡荆门送别》是李白出蜀时所作,记下了他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首联直扣诗题,交代了此行的目的。颔联紧承起句,写出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坐船刚刚还在三峡里穿行,两岸所能见到的处处是崇山峻岭,待到渡过荆门山,长江江面突然开阔,浩瀚渺茫,两岸都是平旷的原野。这使长期生活在蜀地的诗人欣喜万分,并迅即将这种感受写入诗中。两句中的第二字炼得好,群山渐渐远去,消失,眼前是一望无际的平野,着一随字,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写得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这种观感,是由抒情主人公的视点(李白坐的`船在前进)不断移动形成的。长江滚滚远去着一入字,仿佛江水流入碧空,流入荒漠辽阔的原野,流入大海之外。(《文选·吴都赋》刘渊林注:大荒,谓海外也。)颔联写的是远景,短短十个字,画出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确有咫尺应须论万里之妙,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月下飞天镜句,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入流速缓慢(因江面开阔)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李白在《古朗月行》里曾说: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本诗的意象恰恰与此相反,是说天上的月亮飞到水中。云生结海楼句,是白昼眺望所见。天上的云彩,层层叠叠,构成海市蜃楼;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颔、颈二联,一远景,一近景,细致入微地刻画了长江江面开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中融进了诗人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尾联二句,拍合到题面上来。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长江水自蜀东流而下,所以诗人称它为故乡水。诗人初次离开故乡,确实有些依恋不舍,但不说破,掉笔从对方写来,说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依不舍送我这个远别故乡的人到楚地,愈觉情味无穷。诗题云送别,就是尾联长江水送我离别之意。沈德潜评此诗说: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不免过于拘泥。还是王夫之《姜斋诗话》说得好:结二句得象外于环中,飘然思不穷,唯此当之。意得象外,余音袅袅,富有情趣。

《渡荆门送别》与《旅夜书怀》的相同点:主要是体裁相同,基本内容相同;两者的不同点:主要是作品风格不同、表达的情感不同。

1、在体裁上,两者都是五言律诗。每首诗八句四联,每句诗五字,全诗四十字,偶句押韵而奇句不押韵,中间两联对仗工整。

2、在内容上,两者都是离蜀东下之作。前者写诗人李白首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一带的楚国故地游览。后者写迟暮之年的杜甫,在心境孤寂的情况下乘舟出了三峡,来到湖北荆门。

3、在作品风格上,前者的作者是唐代浪漫主义代表诗人李白,他的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想象丰富,豪情满怀。“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后者的作者是唐代现实主义代表诗人杜甫,他的诗以沉郁顿挫、意境雄浑见长。“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写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雄浑阔大,历来为人所称道。

4、在表达情感上,《渡荆门送别》主要写喜悦的心情。作者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带有喜悦之感。《旅夜书怀》主要写悲苦的心情。用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

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说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仍依依不舍送我的行舟。用的是拟人手法。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83589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