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态意识对生态环境的客观现状和人类生存、发展有何现实指导意义?

现代生态意识对生态环境的客观现状和人类生存、发展有何现实指导意义?,第1张

(1)现代生态意识,将引导人们从生态哲学的高度,整体上、本质上重新审视“人—社会—自然”系统的复杂关系,树立生态哲学价值论,根本改变蔑视生态的认识与实践,以全新的生态哲学思维方式,重新调整人类的行为与实践,促进人类社会的行为准则服从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平衡的自然规律,实现人类角色的转换,产业结构的调整,生产模式的变革,运用先进科学技术促进绿化全球的进程,从而为真正在实践操作层面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打开绿色通道。

(2)现代生态意识,要求充分尊重包括生态环境在内的自然客观规律,但并不排斥更不否定人的主体能动性。恰恰相反,正是为了既克服过分强调对自然“胜利”的唯科学论,又克服过分沉溺于对人的本质的抽象议论的人本主义,防止把人与自然割裂开来的传统、陈旧、单向、片面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和行动框框,从全新的视角真正科学地注重人的主体性的发挥,着眼并服务于“人—社会—自然”系统的有机协调、内在结合、高度统一、良性循环。真正全方位实现人类特有的理性和应有的“主体性”的充分发挥。

(3)现代生态意识的崛起,对于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有序结合,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有机统一,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有效协调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因而它是全新质、高层次的现代社会意识。它一方面反映了人类对以往生态负效应的痛定思痛的严肃反思;另一方面反映了人类对当代价值取向误区的严格审查、严厉批判和对未来生态文明前景的深沉思考、执著追求。是人类走向生态文明的重要标志,亦是人类摆脱危机,走向生机的重大转机。

认知生态学囊括了生态心理学、进化心理学、应用认知心理学、神经生物学和行为生态学诸多学科,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学科。它使认知的研究更全面、更具体、更深刻。这些学科的产生和发展是认知生态学得以产生的前提条件。

  

  认知生态学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旨在将生物学领域中的生态学和进化论整合并纳入到认知的研究中,实现认知的生态学和进化论的整合研究,是认知科学领域中一门新兴的综合性、交叉性学科。

  

  将认知看成生物现象

  

  LA Real于1993年首次提出“认知生态学”概念,并将其界定为一门旨在整合认知科学和行为生态学的学科。Sue Healy 和 Victoria Braithwaite在《认知生态学:一个实质性领域》(2000)一文中将认知生态学界定为旨在整合行为的功能主义解释(如行为生态学)和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及神经机制解释的学科。著名生物学家R Dukas在其2009年编辑出版的《认知生态学II》中将认知生态学界定为一门研究信息的获娶保存和使用的神经元加工过程的学科,它关注认知的生态学和进化论——动物依赖于各种信息与其周遭环境中物理的和生物的因素发生相互作用。

  

  R Dukas将认知分为感知、学习、工作记忆、注意、长时记忆和决策六个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感知”是指将环境信息翻译为神经元表征;“学习” 是指获取和保存关于新信息的神经元表征;“工作记忆”包括一套短期活跃的神经元表征;“注意”是指随时被激活的神经元表征;“长时记忆”由先前获取信息的被动的、存储的表征构成;“决策”涉及在给定的相关环境特征和经历的可利用的信息情况下,行为主体所做出的一种决定行为。概言之,RDukas将认知过程看成一种神经元的加工和表征过程。从中可以看出,认知科学的研究从将认知看成一种逻辑处理过程转向将认知看成一种生物现象。

  

  认知生态学囊括了生态心理学、进化心理学、应用认知心理学、神经生物学和行为生态学诸多学科,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学科。它使认知的研究更全面、更具体、更深刻。这些学科的产生和发展是认知生态学得以产生的前提条件。

  

  认知生态学产生的背景

  

  关于认知生态学产生的背景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认知心理学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现代认知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旨在研究大脑的信息处理机制。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早期范式理论是符号加工理论(信息加工理论),后期是联结主义理论。前者以“计算机”为隐喻,主张认知过程是信息加工和符号操作过程,其方法论基础是比拟和推演;后者以“神经网络”为隐喻,主张认知是相互连接的神经元的相互作用。

  

  现代认知心理学背后的世界观是机械论,其核心指导思想是科学主义,在方法论上采取一种严格的可控制的实验室研究方法,将一切外界的环境因素看成是无关的干扰因素而加以排拒和摒弃,以期获得对人类认知内部表征机制的一般规律性的理解。以这种方法论为指导,虽然认知心理学在一段时间内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随着认知科学相关领域的迅猛发展,现代认知心理学于20世纪80年代陷入了危机。其内在根本原因是实验室研究方法自身不可克服的缺陷所致。具体表现在心理学的实验室研究因其严格的可控制操作要求,导致完全忽略甚至拒斥主体认知所处的外界环境因素和表现在主体自身之上的情绪、愿望、需要、兴趣等主观因素,使得其研究成果的现实推广受到了严重的制约和限制。当时的批评者就指出“认知心理学发展的贫乏,使它与日常生活(包括文化)隔绝,与认知发展、进化理论、生物学理论隔离。对于人性的许多方面,基于计算机分析的计算机隐喻并不恰当,并且心智的计算理解对人的情感性和非理性方面并没有任何启发性”。

  

  二是生态学的飞速发展。20世纪七八十年代,生态学作为一门生物科学领域中的子科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渐趋成熟。生态学原理和生态学的分析和研究方法迅速被各门科学所采纳和推广,成为科学研究新的有效工具。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生物个体、生态系统、种群,主要研究有机体与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以描述性分析为方法,将生态学的研究路径和分析方法纳入认知心理学领域成为大势所趋。美国当代著名认知心理学家UNeisser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倡导者和推动者。他以生态学为研究方法,展开了对认知领域中知觉、记忆和人工智能等方面的生态学研究,提出了用于解释心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的图式表征模型和知觉循环理论模型以及作为自传体记忆心理表征模型的网状层级结构,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与此同时,在生态学方法的普遍推广之下,心理学领域中出现了许多新学科,如生态心理学、进化心理学、应用认知心理学和行为生态学等。Gibson和RGBarker创立了生态心理学。他们都强调行为研究的“真实生活” (real world),反对实验室人为制造的环境,主张走出实验室,强调行为主体所处的现实环境、社会语境、情境、背景等的影响作用。Gibson认为动物和人类都处于与环境相互关联的一个系统当中,因此为了充分说明行为,必须研究行为发生的环境。他有句格言:“重要的不是脑袋中有什么东西,而是脑袋在什么东西之中。”Barker在其《生态心理学》(1986)中指出:人类行为从根本上讲都是境遇性的,换言之,你不可能对人类行为做出预测,除非你知道他所处的环境、情境等。显然,心理学研究的生态学路径与传统的实验室路径的不同之处,关键在于对人的行为和经历与其所处的环境之间的关系的看法。传统观点认为人与环境之间是彼此独立、分离的关系,而生态学路径则认为人的行为与其所处的环境之间是相互依赖而非孤立的关系。应用认知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与理论认知心理学相对,应用认知心理学强调将认知心理学应用于现实环境中,研究认知加工机制在现实环境下是如何影响人的行为和表现的,它旨在为我们提供能在现实环境中实际应用的知识和洞见。进化心理学是运用进化理论来研究人的心理及其工作机制的心理学科,是进化论生物学和认知心理学的整合,它主张将人类的心理属性看做长期进化的结果。

  

  根隐喻为认知生态系统

  

  认知生态学的根隐喻是认知生态系统。它将认知与其所处环境中的各个要素看成一张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关系网。Bateson(1972)的心智生态学主张对生物有机体的全面理解必须包含他们与其所处环境中的其他有机体的关系。因此,认知现象的研究必须充分考虑到其所处的各种环境因素,因为它们是认知过程得以展开和运行的平台。

  

  认知生态学为我们理解和研究认知提供了洞见,不仅为我们揭示了过去所不知道的东西,而且还进一步详细阐释了我们所知道的东西,同时它还为我们指出了一些未来需要解决的有趣问题。认知生态学将实验室心理学家、神经科学家和行为生态学家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为认知科学的研究提供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从语境论观点看,认知生态学就是在生态系统语境中对认知现象进行研究。在这种意义上,认知生态学也就是认知语境论。认知语境论强调语境是事件或行动得以展开的前提和基础,理解事件或行动的意义必须研究其所处的语境。认知是依赖于语境并受语境制约和规定的,人的认知研究必须充分考察其所处的语境。语境论作为一种新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具有实验室研究和生态学研究所没有的优势特征。语境作为一种活生生的现实环境,在实验室中是无法复制和还原的,因此它比传统的实验室可控操作性研究更具有前景性;语境化研究在广度、深度上比生态学研究路径更具有优势,更具有解释力和推广性,它是生态学研究路径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语境论在方法论上具有强大的整合性和综合性,能够实现多元理论和多元方法的多元性整合,因而具有较强科学性和启示性,能不断推进人的认识向前发展和完善。因此,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应该超越生态学方法,走向语境化的研究道路。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武建峰 魏屹东 单位: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

  

  链接

  

  认知生态学研究动态

  

  第一本以认知生态学冠名的专著是由著名生物学家杜卡斯(Reuven Dukas)于1998年编辑出版的《认知生态学:信息加工和决策的进化生态学》。这本著作的正式出版被看成认知生态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杜卡斯将认知刻画为一种关于信息的获取和操纵的神经元加工过程。人脑不是一台由工程师根据特定的、预先确定的目的而设计出来的设备。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人脑是从处理信息的更为简单的结构中逐步进化而来的。因此,通过探讨潜藏于变化过程背后的生态规律和进化规律,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研究人类的认知。杜卡斯于 2009年再度编辑出版了《认知生态学II》,搜集和整合了当前认知生态学领域中的最新研究成果,为我们进一步展现了认知生态学研究的最新进展。

  

  认知生态学强调在语境中对认知现象进行研究。它将认知研究指向认知生态系统中各种生态要素间的相互依存之网。认知科学家赫钦斯(Edwin Hutchins)(2010)认为,在过去认知科学研究的三十年里,至少有三个有影响力的领域采取了生态学的研究路径。它们分别是吉布森(Gibson)的生态心理学、贝特森(Bateson)的心灵生态学和苏维埃的文化历史活动理论(Soviet cultural-historical activity theory)。这些思想在现代关于具身性认知(embodied cognition)、境遇性认知(situated cognition)和分布式认知(distributed cognition)的观点中都占有一席之位。例如,生态心理学家吉布森和巴克(Roger GBarker)都主张并强调行为研究的“真实环境”(real world),反对实验室中人为制造的环境,主张走出实验室,强调行为主体所处的现实环境、社会语境、情境、背景等因素的影响作用。吉布森认为动物和人类都处于与环境相互关联的一个系统当中,因此为了充分说明行为,必须研究行为发生的环境。他有句著名的格言:“重要的不是脑袋中有什么东西,而是脑袋在什么东西之中。”巴克也在他1986年出版的《生态心理学》一书中指出:人类行为从根本上讲都是境遇性的。换言之,你不可能对人类行为做出预测,除非你知道他所处的环境、情境等。

  

  总之,认知生态学的出现和发展,使得认知科学的研究从把认知看做一种逻辑处理,转向了把认知看做一种生物现象、一种生态现象,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充实了认知科学的研究内容。因此,我们可以断言:认知生态学的研究势必将成为认知科学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里也许有你需要的摘录下来吧

在生态环境之中,我们常常认为只要是强大的物种就必然会占据优势,就像以为豺狼虎豹相比于鱼虫蜂蚁就是一定有压倒性的主导地位。

而之所以这会给大多数人带来这种印象,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我们是根据“吃”与“被吃”的简单表面的划分。从而,在我们的意识中就会本能地认为,位于食物链上端的生物就一定比他低级的物种强大。

听过关于生物界的几个物种的例子,看完下面的解释我们可能会有对于生态,以及生态中的个体会有全新的认识。

首先我们来说说熊猫,大家所熟知的熊猫被作为“国宝级”保护生物。之所以被重视,除了因为其憨态可掬的样子,更大意义上是因为其物种已经接近濒临灭绝的程度。而造成其进化迅速衰竭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对于环境的不适用性。

由于过度地依赖湿润温和的舒适环境,并且长时间以竹子这种单一的食物生存,长此以往其个体变得越来越笨重,更夸张的是由于肥胖及食物的单一性,从而直接让其丧失了性欲。

因此综上的原因可以看出,可以说在个体的能力方面可谓是一无是处,更谈不上对于外界环境的感知,以及能够通过合作关系适用整个生态系统了。

其次,我们说说百兽之王老虎,其因为自身超强的个人捕杀能力,被锁定的目标通常情况下无法逃脱,仅仅因为这点就奠定了他的食物链顶端地位。但其也有致命的弱点,就是我们大家都知道老虎的猎杀活动通常都是个体出动,而不太喜欢合作模式。

还有,说到生物界的蚂蚁,我们就会想起来“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由此我们常常感叹于小小的生命中蕴含的大大的能量,以至于可以以摧枯拉朽之势摧毁整个牢固的堤防。

而这好像和我们的认知不同,作为可以说微不足道的个人能力,就像我们常常比喻“捏死你就像捏死一只蚂蚁”一样,为何其可以长久地生存于生态系统之中,按理说应该无法逃脱“被吃”的命运,并因此被进化淘汰才对。

再者,聊聊“狼”的故事,记得“狼图腾”是个人读的第一本虚构类的作品,而在最近因为“狼图腾”的**,也让我们重新认识了狼这个物种,而且包括华为在内的很多大企业也大谈特谈“狼性文化”。

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很多人看到了狼的生存智慧。毋庸置疑,狼也是拥有相对强的个人能力的,但是我们更多谈起的是狼的合作优势,常常说“群狼”,也就是在我们的意识之中狼基本上从来都是结群行动的。而在狼群之中,又有紧密的等级制度,从而保证可以建立有效的“社会分工”,实现捕杀猎物的效率和成功率。

通过以上的几种生物,我们可以看出,老虎作为个人能力突出而合作意识差的代表,熊猫作为个人能力和合作意识都不及格的物种,因此再今天他们变得越来越稀缺。

而相对后者,蚂蚁虽然没有什么个人能力,但是其合作意识超强,从而建立了自己的生态优势,并且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再者就是狼,作为个人能力和合作意识都很强的代表,从而给我们今天的企业和个人发展都带来了启发。

有的人可能会问,为何作为个人和合作能力都很强的狼,最终也是逐渐地衰亡。

我想,毫无疑问是因为生态系统中人这个变量的出现。由于其他物种更大程度上基本上基于单方面的基因进化。

正是由于这样一种突变的存在,从而让人类可以迅速地建立语言系统,构建自己的攻防体系,以及这些改变在认知这个基础上,全部呈现指数级地快速迭代和进化,并且从此将所有依赖于基因进化的物种远远地甩在身后。

我想在自然生态之中整体上是趋于平衡的,而在这样一种平衡态下又分了好多的上下不一的生态位,从而就有“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现象。

而在这样的不同生态位中,又会分出同一生态位中不同物种的情况,因此也自然而然地会引发生态位重叠的竞争。

就像狼和人的竞争关系,虽然狼的个体能力和合作能力都很强,但是遇到了能力更强并且演化出认知的人类来说,也无法逃脱衰败的命运。

同时,也让我想到了,运用在市场经济之中,这就相当于我们要对于市场的整个产业链进行了解,然后在产业链中再对自身领域的价值链分析,从而做好差异化和迭代,以此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链。

还有就是,对于同等生态位的关系,我们不仅要看到即使自身的系统开放,而且个人和合作的能力都很强,更要意识到“狭路相逢勇者胜”。

而相比较狼和人,显然人的认知进化使得在更大程度上远远超出了狼,因此赢得了这场长跑的胜利。

我们要用总体的平衡的动态眼光来看待企业和个人的发展,在过程中我们要时刻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与他人的生态位关系,是竞争还是合作协同。

如果是竞争关系的话,我们自身又有哪些优势是对方不具备的,而可能仅仅这点的差异和优点就能够给最终的结果带来逆转和胜出。

当然,最关键的是,我们除了意识到这样的生态系统,并且也了解了如何获取竞争优势和调整生态位的方法,但是时刻不要忘记“敬天爱人”,不然我们的强大和无所不能,总有一天也会把我们带入死循环。

是竞争还是合作协同。如果是竞争关系的话,我们自身又有哪些优势是对方不具备的,而可能仅仅这点的差异和优点就能够给最终的结果带来逆转和胜出。

认知性想象和情感性想象的区别如下:

1、认知性想象是指人们通过自己的感知、经验等方式,对某些事物进行理性、分析性的思考和推测,具有较强的客观性。这种想象方式是基于科学或逻辑推理,对于所想象的事物进行客观的判断和分析,以达到认知甚至为实现某种目标服务的目的。

2、情感性想象则侧重于个人的主观情感和体验。这种想象方式是从个人的情感和体验出发,进行主观性、审美性的想象体验,以实现心灵的满足和愉悦为主要目标。

认知性想象和情感性想象的主要区别在于认知性想象更为理性,注重事实和分析;情感性想象则更为主观,注重个人感受和体验。

首先情感认知是人特有的,是一个人心理的基本过程。那么我们首先来解剖一下这个名词,情感顾名思义就是人类固有的心理活动。对世间万物的一个对待方式,表达方式。而认知是人们对某个物体,对某件事情所理解的程度。那就不难理解,情感认知就是我们对待世界,对待自己的时候所表现,表达方式的认识,理解程度。就像你对自亲人的情感认知就是除了血缘关系还有抚养这些直接的联系,但是还有一层感情就是你对亲人的爱,但是每个人对这个爱的理解是不一样的。这就是每个人的情感认知也是独有的。

在心理过程中,认知和情感是基础,意志是将认知和情感转化为行为的动力。

认知和情感其实已经是高级的心理活动了。

心理过程的基础是感觉和知觉,在知觉基础上对你获得的外界知识或刺激进行组织、编码和转化,叫做认知,如果继续进行储存,叫做记忆。而情感是对事物的评价。如果真的要转化为行动还需要很多的心理过程参与,单纯说意志是不正确的。

扩展资料意志的两个方面

意志包括感性意志与理性意志两个方面。感性意志是指人用以承受感性刺激的意志,它反映了人在实践活动中对于感性刺激的克制能力和兴奋能力,如体力劳动需要克服机体在肌肉疼痛、呼吸困难、血管扩张、神经紧张等感性方面的困难与障碍。理性意志是指人用以承受理性刺激的意志,它反映了人在实践活动中对于第二信号系统刺激的克制能力和兴奋能力,如脑力劳动需要克服大脑皮层在接受第二信号系统的刺激时所产生的思维迷惑、精神压力、情绪波动、信仰失落等理性方面的困难与障碍。 意志既要考虑客观事物本身的运动状态与变化规律,还要考虑主体的利益需要,尤其要考虑人对于客观事物的反作用能力,它是一种非中性的而且是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活动。

生态一词,现在通常指生物的生活状态。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2] 生态(Eco-)一词源于古希腊字,意思是指家(house)或者我们的环境。简单的说,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生态学(Ecology)的产生最早也是从研究生物个体而开始的。1869年,德国生物学家E海克尔(Ernst Haeckel)最早提出生态学的概念,它是研究动植物及其环境间、动物与植物之间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的一门学科。如今,生态学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生态”一词涉及的范畴也越来越广,人们常常用“生态”来定义许多美好的事物,如健康的、美的、和谐的等事物均可冠以“生态”修饰。当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生态”的定义会有所不同,多元的世界需要多元的文化,正如自然界的“生态”所追求的物种多样性一样,以此来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84052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