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感情是如何产生的?你怎么理解?

人的感情是如何产生的?你怎么理解?,第1张

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其实是非常奇怪的,那么如果我们想要在自己的生活中去探讨人的感情究竟是怎样产生的,那么则需要从很多方面来看。因为我们在跟别人谈感情的时候,我们跟朋友之间的感情是友谊,那我们跟爱人之间的感情都是爱情。那么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人的感情究竟是如何产生的?

日久生情

因为有的人他会出现日久生情,比如说你跟自己的家人之间就是这种亲情。以及你与自己的朋友和自己的同学之间也有这样的日久生情,因为刚开始的时候两个人或者一群人并不了解,那么相处一段时间以后我们就会知道他们的一些习惯。或者是他们一些处事方式就能够加强,我们对他的理解以及他们身上有很多能够吸引到我们的点。就会让我们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好,那么像这种情况就是日久生情。

一见钟情

那么一见钟情指的就是爱人之间,他们经常会出现一见钟情,比如说在一个人非常多的地方,就是因为两个人有一个对视就会觉得自己要找的人就是他。然后经过层层的努力之后,两个人最终在了一起。那么像这样的情况,就是一见钟情,那么像这样的情况,一般都是比较少数的,因为很少有人能够一见钟情。

继续去探索

所以人的感情其实是非常奇怪的,并且我们感受感情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有的人非常喜欢日久生情,但是有的人喜欢一见钟情。但是我认为只要这两者到了最后都有一个比较好的结果的话,那么任何一种对于我们来说都是比较好的。那么我希望大家能够在生活中继续去探索,去寻找到志同道合的人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有趣。

当我们谈到“情绪”的时候,我们会习惯性地将它和“本能”联系在一起。因为我们一般会认为,情绪感知能力,往往是一种本能的反应,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我们开心会笑、伤心会哭、遇到困难会皱眉头等等,这些情绪似乎并不需要后天学习。婴儿一生下来,饿了就知道哭,用哭来表达他们情绪;当我们遇到恐怖的事情,我们会心跳加速,血压上升,手心出汗,并且表现出“惊恐”的表情等等,这是我们一直以来的传统认知,作者称之为“传统情绪观”。传统的情绪观有几个特点:

第一:一个人的情绪会以某些固定的形式表现在外,作者称之为“情绪指纹”,也就是说表现和情绪是一一对应的。我们常说“你的情绪都写在脸上了”,比如你开心时会微笑、放松时身体更舒展、愤怒是拳头会握紧等等。

第二:一个人的情绪在大脑中存在某些固定的“神经回路”。也就是说,传统神经学家认为,大脑的某个部分控制着我们的情绪,比如通常认为大脑杏仁核控制恐惧的情绪,如果杏仁核受损,则没有恐惧的情绪,**《头脑特工队》情节是以此为基础来设计的。

第三:每种情绪有独特的心理特征,也就是说,情绪表现和心理特征是一一对应的。有一部美剧《别对我说谎》就是通过情绪变化来识别犯罪分子的心理特征的,前几年,也有很多类似的电视节目,心理学家通过阅读嘉宾的表情来识别他们的心理状态等等。

你可能问会,这还有什么错吗?但这本书的作者告诉我们,我们的确错了。为什么呢?

情绪构建理论

让我们再简单梳理一下传统情绪观的过程,情绪的产生我们通常认为是这样的:我们的感官接受到外在的感知信息 –> 触发某个神经回路 –> 表现出某种内在心理状态 –> 表现出某种外在情绪特征。比如看到一条蛇,会激活大脑的杏仁体,然后心跳加速、手心出汗,然后我们心理会特别紧张,同时我们也会表现出恐惧和害怕的表情。

这个过程看起来是顺理成章,但真的是这样吗?但实际并不完全是这样。

首先,同一种表情,很可能代表不同的情绪。一个人笑可能是极度悲伤,一个人哭也有可能是喜极而泣,所以,情绪和表情并没有一一对应。比如下面这张照片,这个人处于什么情绪中?

绝大部分都认为这个表情是一种惊恐,但其实这是2008年美国网球公开赛决赛中,小威廉姆斯击败了她的姐姐大威廉姆斯后,所表现出的欣喜若狂。

其次,情绪和心理特征也并不是一一对应的。比如心跳加快并不代表一定是恐惧、激动的情绪,是大脑将身体变化解读为某种情绪。

最后,情绪反应也没有固定的神经回路,通常认为杏仁核控制恐惧的情绪,如果杏仁核受损,则没有恐惧的情绪,但实验证明并非如此。

那情绪是如何产生的呢?作者提出了“情绪构建理论”。我们情绪产生的过程大概是这样的。

首先,我们感官系统接收到来自外界的各种感官信息,但是这些信息对于大脑来说,都是噪音,并不能直接让我们产生情绪反应。你的大脑会结合你过去的经验来构建一个假设,然后你的大脑根据你的假设,对当前的输入信息进行过滤,然后将过滤后的信息,赋予某种概念和意义,最后产生出某种情绪。

总结起来,作者认为“情绪构建理论”和“传统的情绪观”有几点关键的差异。

第一:我们的情绪并不是一种本能的反应,而是结合了输入的感官信息+过去的体验+你的认知(尤其是概念)的一种综合反应。换句话说,情绪和你当前所在的场景,你过去的体验,你的概念认知都是相关的。

第二:我们是情绪的主动构建者,我们的情绪不是外在信息输入后的一种被动反应。是我们主动在大脑中根据当前的情况和过去的经验模拟了一种情绪,然后指导我们行动。换句话说,情绪反应是大脑的一种模拟和假设。

这样说可能有点抽象,让我们来举个例子。想象一下,一只蜜蜂正在一朵芬芳的白色花朵的花瓣上轻舞,一边授粉,一边嗡嗡叫。如果你喜欢蜜蜂,那么你会张开想象的翅膀,其他神经元也会立刻调整好你的身体准备走近观察,你的心跳加速,汗腺准备分泌汗液,血压开始下降。

但如果你过去曾被蜜蜂蜇过,有过痛苦的经历,那么你的大脑会让你的身体做好逃跑的准备,或者做出一个准备搏斗的动作,你的身体会出现一些与先前不同的变化。每次你的大脑模拟感官输入时,你的身体就会自动出现一些变化,这些变化可能会改变你的情绪。

你的蜜蜂模拟想象源于你的心理概念中对蜜蜂的印象,这个概念不仅包括对蜜蜂的认知,比如它的样子、声音,你对它的反应,你的自主神经系统发生了哪些变化导致了你的行动等等。同时也包括其他与蜜蜂相关的概念信息,比如“草坪”“花朵”“蜂蜜”“蜇人”“疼痛”等等。

所有这些信息和你所拥有的“蜜蜂”概念融合到一起,指导着你在特定环境中模拟“蜜蜂”。因此,像“蜜蜂”这样的概念实际上就是你大脑中神经模式的集合,它代表了你过去的经历体验。你的大脑以不同的方法把这些模式结合在一起,感知并灵活指导你在新情境中的行为活动。

根据你的概念,你的大脑会把一些事情集合在一起,而把另一些事情分开。你的概念是大脑的一个主要工具,用来猜测即将到来的感觉输入的意义。比如,概念可以赋予变化的声音以意义,这样,你在听到声音的时候,就不会把它视作嘈杂的噪音,而是将之认定为话语或者音乐。

所以,情绪一种综合的反应,而这种反应是跟场景、过去的体验、你的概念认知密不可分的。情绪并不是一种纯粹的本能,也不存在某种固定的神经回路,当然情绪和表情,或者身体反应也并不存在某种对应的关系。

所以,情绪是我们大脑对外界环境的一种假设或者说预测

当我看到这一个观点的时候,也被震惊到了。一直以来,我都认为情绪很难控制,是一种本能反应,但是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另外一种可能。

其实不仅仅是情绪是一种假设,我们过去很多固有的认知都仅仅是一种假设。在《你为什么而工作》这本书中,作者告诉我们,其实我们生活在一个“被假设”的世界里。比如通常我们认为,工作都是辛苦的,我们为了钱而工作。其实这是一种假设,在“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就提出了很多假设:比如“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每个人都是自私自利的假设;比如人性懒惰,人都为钱而工作的假设等等。

亚当·斯密说:“想过尽可能舒适的生活是每个人的天性,如果一个人从事某项繁重工作和他不做所获得的报酬没有任何差别的话,那么他就会粗心马虎地应付差事,而政府也默认这种行事原则。”

但是,因为这种思维根深蒂固了,所以一般情况下,我们很少去质疑它们,而且我们还会不断强化这种假设,比如在工作中遇到不开心或者困难时,我们常常在心理告诉自己,我们是为了钱而工作的,所以不开心是正常的。我们把获得回报和忍受痛苦作为了一种交换,但其实这正是基于,我们对工作的一种假设。但其实,我们有其他的假设,比如那些公益组织的志愿者,他们并没有被假设为钱而工作,但是也可以从中获得满足感和快乐。

其实我们生活中,我们绝大部分认知都只是一种假设,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就像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对于经济体系的假设一样,道德其实也是人类社会共同的一种假设,人类社会就是基于一套套这样的假设而建立起来的。就像著名的历史学家和畅销书作家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说:公司是什么?国家是什么?民族是什么?尤瓦尔·赫拉利给出的答案是:想象共同体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它更倾向于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总的来说,主要是由后天形成的,在一个人生命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接触外界的事物和人,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这时也伴随着情感的形成,对各种事物的各种判断也是情感的一部分。它成熟的标志能够:保持健康。自己可以管理好自身的健康,长期不懈地坚持锻炼身体,有效防止因身体疲劳、睡眠不足、头痛、消化不良等疾病引起的情绪不稳。当有疾病时,具有战胜疾病的乐观心理。

  能够控制环境。个人行为要受社会环境约束,克服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我行我素的思维方式;个人利益不违背集体利益,个人行为要符合行为规范,不能出口伤人、脏话连篇、一触即跳、打架斗殴、小偷小摸等。

  能够使紧张的情绪化解到无害的方面。人的情感是有两极性的,两极性情感不仅损害自身健康,而消极性强的情感如愤怒、暴躁等可能伤害他人。要增强情操的调控作用,化解和防止产生过度的情绪,转化被压抑的情绪,使情绪具有社会感、责任感。

  能够洞察理解社会。洞察和理解社会,可使人的智力不断增长,社会经验不断积累。社会不是以自我为中心,而是以大家为中心、以集体利益为中心。洞察和理解社会,会使自我更加自律、更加宽容、更加融合,情感更加成熟,与集体同呼吸共命运。

  概言之,情感成熟就是要求心理成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84586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