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生,在本质上是孤独的,无奈的。所以需要与人交往,以求相互理解。然而相互理解果真是可能的吗?不,不可能,宿命式的不可能,寻求理解的努力是徒劳的。那么,何苦非努力不可呢?为什么就不能转变一下态度呢——既然怎么努力争取理解都枉费心机,那么不再努力就是,这样也可以活得蛮好嘛!换言之,与其勉强通过与人交往来消灭孤独,化解无奈,莫如退回来把玩孤独,把玩无奈。 于是,孤独和无奈在村上这里获得了安置。就是说,这种在一般世人眼里无价值的、负面的、因而需要摈除的东西,在村上笔下成了有价值的、正面的、因而不妨赏玩的对象。实质上这也是一种自我认同或日对同一性(identity)的确认,一种自我保全、自我经营、自我完善,一种孤独自守、自娱、自得、自乐的情怀。作者藉此在熙来攘往灯红酒绿瞬息万变的世界上建造了一座独门独院的“小木屋”,一个人躲在里面一边听着爵士乐,啜着易拉罐啤酒,一边慢慢地细细地品味孤独与无奈。电视则绝对不买,报纸绝对不订,电话也只是在响了六七遍之后才老大不情愿地拿起听筒。
“小木屋”的主人自然是“我”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小人物,年龄大多在二十九至三十四岁之间,基本是刚刚离婚或老婆跟人跑了。这里,主人公本身就是孤独的象征。他已被彻底“简化”,无妻(有也必定离异)、无子、无父母(有也不出场)、无兄弟(绝对独生子女)、无亲戚(只在《奇鸟行状录》中有过一个舅舅),甚至无工作(好端端的工作一辞了之),远远不止是我国城镇里的“三无人员”。也正由于“我”敢于简化,敢于放弃,“我”也才潇洒得起来。
然而并不能因此断定“我”得了自我封闭症。“我”有时也从“小木屋”中探出头来,而这时他的目光却是健康的、充满温情的,如对《挪威的森林》(以下简称《挪》)中的直子,对《舞!舞!舞!》(以下简称《舞》)中的雪。当然,如果有人扰乱他自得其乐的“小木屋,,生活,死活把他从中拖出,他也绝不临阵退缩(小说情节大多由此展开),如对《寻羊冒险记》(以下简称《羊》)中的黑西服秘书和“先生”,对《奇鸟行状录》中的绵谷升。这种时候的“我”绝对不是好忍的,一定老练地、机智地、执拗地奉陪到底。
主人公身上,恐怕有这样几点需加以注意:对冠冕堂皇的所谓有值存在的否定和戏弄,有一种风雨飘摇中御舟独行的自尊与傲骨;对伪善、狡诈行径的揭露和憎恶,有一种英雄末路的不屈与悲凉;对“高度资本主义化”的现代都市、对重大事件的无视和揶揄,有一种应付纷繁世界的淡定与从容;对大约来自宇宙的神秘信息、默契(寓言色彩、潜意识)的希冀和信赖,有一种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梦想;对某种稍纵即逝的心理机微(偶然因素)的关注和引申,有一种流转不居的豁达与洒脱;以及对物质利益的淡漠,对世俗、庸众的拒斥,对往日故乡的张望等等。可以说,这同主人公把玩孤独把玩无奈是相辅相成的,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惟其如此,也才不至于沦为一般所说的“拿无聊当有趣”。
总之,村上的小说为我们在繁杂多变的世界上提供了一种富有智性和诗意的活法,为小人物的灵魂提供了一方安然憩息的草坪。读之,我们心中最原始的部分得到疏导和释放,最软弱的部分得到鼓励和抚慰,最孤寂的部分得到舒缓和安顿,最隐秘的部分得到确认和支持。那是茫茫荒原上迎着夕晖升起一股袅袅炊烟的小木屋,是冷雨飘零的午夜街头永远温馨的小酒吧。
我甚至突发奇想地觉得,村上春树的作品尽管形式上明显受到美国当代文学的影响,但骨子里却透出东方古老的禅意。在某种意义上,乃是禅的现代诠释。读过村上一篇名叫《电车和电车票》的短文吗?“我”最后采取的态度是以“无心无我”的境界乘车:既然怎么努力车票都要丢,那么,不再努力就是,让它丢好了。引申言之,既然孤独和无奈怎么都排遣不掉,那么不再排遣就是,把玩之可也!
……
一般说来,相似的东西才能用于类比,也就是说相似性是可比性的前提。而村上的比喻则一反常规,完全不循规出牌。如盘子和行星、衣服和彗星、宾馆和狗、鸵鸟蛋和电话机、耳轮和钞票,这一对对之间几乎找不出任何相似性,莫如说其差异性、异质性倒是巨大的。而村上妙就妙在利用差异性和异质性做文章,经过他一番巧妙的整合和点化,我们非但感觉不到牵强附会,甚至会漾出一丝会意的微笑。一般比喻是“似是而非”,而村上的比喻则“似非而是”。其实这类比喻也是一种夸张,一种大跨度想象力的演示。而这又是文学创作中较难把握的一种修辞,它既要在常理之外,又须在常理之中。
大致说来,日本搞文学的人算是比较老实的,不那么想入非非,自古以来就不甚中意李太白的“燕山雪花大如席”。如今这位村上春树却是远远走在了他的祖辈的前面。你能找出第二个手法相仿的日本作家吗?当然,西方作家中是找得出的。如昆德拉就说某人眼睛的忽闪像车窗外一上一下的雨刷——村上受的不是他的母国日本而是西方同行的启示。 不管怎样,村上弄出了一种一看就知是村上春树的“村上文体”。港台地区甚至由此产生一个词叫“很村上喔”,用来形容如此风格的文章、如此风格的言谈、如此风格的人。创作搞到这般水准,成了“这一个”而不是“那一个”,应该算成功的了。这绝非易事。
顺便说几句题外话。其实不光是文章风格,村上本人也颇为“别具一格”。他虽是作家,却很少与文坛打交道,不属于任何作协组织,不喜欢出头露面~不上电视,不大让人拍照,不出席报告会,接受采访也极有限。个人生活方面也大不同于他笔下的主人公,极为中规中矩,有板有眼。早上六点起床,晚间十点就寝,和夫人两人平静地生活,对夫人特别关爱(这点也是他深受女性读者欢迎的一个原因)。作为作家,村上交稿特别守时,绝无迟交记录。记得几年前交涉版权谈到版税的时候,我曾透露过出版社想代之以招待旅游的意思。他让秘书转告说钱多少都可以,但不喜欢什么招待旅游。他就是这么一个人,可以说是另一侧面的村上春树何以为村上春树吧。
村上的书我只看过三本,但感想很多,现只能谈一下迄今为止对村上的理解和体悟。我一讲村上,有人就要鄙夷,认为村上的书黄,我承认村上的书黄段子比较多,但高中生乃至大学生这个年龄段看的正经书有几个没黄段子的,非正经书我就不讲了。这种无聊的事不管它不就成了,像《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种拿无聊当有趣,更有甚者和读者玩深刻的作者真是让人受不了!看一个作品应该把握其韵味和内涵,至于其它的无足轻重。
村上的书读起来是相当惬意的,但前提是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如果没有耐心、一目十行就品味不出那份韵味和内涵。
第一是要注意领悟主人公刻意与社会与他人保持的距离,不远不近,出于关心和尊重,但绝不是想探听隐私,更重要的是主人公根本对那些事就不关心。比如《且听风吟》里:“真的想听?”她问。“去年啊,解剖了一头牛。”“是么?”“划开肚子一看,胃里边只有一把草。我把草装进塑料袋,拿回家放在桌面。这么着,每当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我就对着那草块想:牛何苦好多遍好多遍地反复咀嚼这么难吃又难看的东西呢?”她淡淡一笑,撅起嘴唇,许久盯着我的脸。“明白了,什么也不说就是。”还有《挪威的森林》里:“我和渡边相似之处,在于我们未曾想过希望别人了解自己。”永泽说。这是我们和别人不同的地方。别人都忙着让周围的人知道自己,但我不是这样的人,渡边也不是。因我认为别人不了解我也无所谓。我是我,别人是别人。”
第二是要分析人物的心理,主要是在自白和对白中体悟人物的心理,村上最精彩的地方就是对白和自白,其简练和深刻程度只有芥川龙之介的《侏儒警语》可以与之相提并论,村上为了达到简洁,甚至采用先用英文写,在翻译成日文的方式。川端康成固然是好,可有时候真是慢的叫人受不了。村上不会傻到把所有的情感都直白的表达出来,需要读者自己去领悟,如果从一开始就采取不懂的就放在那不管的态度,就会发现不懂之处越来越多,读村上的趣味也就逐渐没有了。举一个例子,《挪威的森林》开篇就讲了她非得一再叮咛不可:“我希望你永远记得我,永远记得我这个人。”想到这儿,我就觉得非常难过。因为直子从来不曾爱过我。为什么就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呢?我当时看也逐渐把这一句话忘了,全篇讲直子的部分比讲绿子得多得多,我也认为两人终将结为伴侣,这么着,当直子去世,渡边和绿子最终在一起时,我很为之惊诧。我对这一结论的理解为直子若是真心喜欢渡边,就应该希望渡边会忘了她,重新开始新的生活。可是这么理解是不是太肤浅了?这不是和网络言情小说一个观点了?为什么直子不爱他呢直子为什么会死呢?因为直子是为木月而活的,从木月死的那天起,直子得死就是早晚的事了,我也是反复推敲才的出这么个结论,渡边不再爱她只是一个催化剂而已。还有绿子,我也是读第二遍的时候才明白渡边对绿子的关怀无微不至,第一遍没看出来还是因为没有仔细品味,比如绿子他爹死的时候,绿子的悲痛是不言而喻的,但两个人去看A片,渡边和绿子都对这事只字未提,我当时只当绿子从这件事中走出来了,后来发现不是,因为绿子在厕所里呆了很久,原文是这样的我把绿子带到新宿车站的收费厕所去,付了钱叫她进去,然后到小卖店买了一份晚报,一边看一边等她。可是绿子一直不出来。过了十五分钟,我担心她有事。正想进去看看时,她终于出来了。脸色苍白了许多。“对不起。我坐着坐着,不知不觉睡着了。”绿子说。“感觉怎样”我替她穿上大衣问。“不太舒服。”“我送你回家。”我说。“回家洗个澡睡个觉就好了。你太累啦。”“我不回家。现在回去一个人也没有,我也不想在那个地方一个人睡觉。”多读几遍就会发现绿子心里是痛苦的,渡边也是心知肚明,一直担心她什么时候发作出来,但渡边没有讲,也没有问。这就是渡边的好处。我当时读怎么就没明白呢?因为我对人情世故了解的不够清,就是这么回事。
村上春树经典作品简介
《神的孩子全跳舞 》 译者:林少华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定价:¥13。5元
《神的孩子全跳舞》是二OOO年二月出版的系列性小说集、共收六个短篇。六个短篇写的都是日本一九九五年二月发生神户大地震一个月后的事,但事件、场所、人物相互间毫无关系,各自独立成篇,同地震本身的关联也不密切。不过通读之下,不难看出其中一以贯之的主题,那就是:一度深受伤害的心怎样才能重获生机?答案也只有一个:温情与爱心,无可替代的温情与爱心可以使遭受重创的、滴血的心获得再生。
《泰国之旅》中,持续恨一个男人恨了二十年之久的早月,因导游兼出租车司机的好心关照而想向他吐露不曾向任何人公开的秘密;《蜂蜜饼》中,主人公为保护因看到电视上的地震场面吓得发抖的小女孩,决心同一个离婚的女性结婚;《青蛙君救东京》中,一个从不为人看重的银行职员为拯救众人而不惜拼死一搏。每一篇都透示出作者一贯怀有的悲天悯人的温情与爱心,不同的是作者在这里将其升华为心灵再生的惟一途径。其创作手法也保持了以往的特点,唐突、离奇的情节仍给村上编排得进退自如、潇洒有致。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译者: 林少华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时间: 2002——12——1 ;定价:¥23元
本书是村上春树最重要的小说之一,与《挪威的森林》、《舞舞舞》合称为村上春树三大杰作。1996年曾由漓江出版社出版,共印42000册,在读者中已有较大影响。小说共40章,单数20章“冷酷仙境”,双数20章为“世界尽头”,这种交叉平行地展开故事情节的手法是村上春树小说的特征,而本书是这种特征最典型的体现。“冷酷仙境”写两大黑社会组织在争夺一个老科学家发明的控制人脑的装置,老人躲到了地底。主人公“我”是老人的实验对象,他受到黑社会的恐吓,在老人的孙女帮助下,经过了惊心动魄的地底之旅,好容易找到老人,却被告知由于老人的计算错误,他24小时后离开人世,转往另一世界即“世界尽头”。“我”回到地面上, 与女友过了最后一夜告别,然后驱车到海边静候死的到来。“世界尽头”是另一番景象,这里与世隔绝,居民相安无事,但人们没有心,没有感情,没有目标。“我”一直想逃离这里,但…… (展开全部)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是村上春树最重要的小说之一,与《挪威的森林》、《舞舞舞》合称为村上春树三大杰作。1996年曾由漓江出版社出版,共印42000册,在读者中已有较大影响。小说共40章,单数20章“冷酷仙境”,双数20章为“世界尽头”,这种交叉平行地展开故事情节的手法是村上春树小说的特征,而本书是这种特征最典型的体现。“冷酷仙境”写两大黑社会组织在争夺一个老科学家发明的控制人脑的装置,老人躲到了地底。主人公“我”是老人的实验对象,他受到黑社会的恐吓,在老人的孙女帮助下,经过了惊心动魄的地底之旅,好容易找到老人,却被告知由于老人的计算错误,他24小时后离开人世,转往另一世界即“世界尽头”。“我”回到地面上, 与女友过了最后一夜告别,然后驱车到海边静候死的到来。“世界尽头”是另一番景象,这里与世隔绝,居民相安无事,但人们没有心,没有感情,没有目标。“我”一直想逃离这里,但在即将成功时选择了留下,因为“我”发现“世界尽头”其实是“我”自己造出的。本书想象力奇特,艺术水平高超,情节极其荒诞而主题极其严肃,用变形的手法写出人们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混乱现状逃避无门的真实心态。
《奇鸟行状录》又名: 发条鸟年代记 / 发条鸟年代记,译者: 林少华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时间: 2002——11;定价:¥ 30。00元
《奇鸟行状录》是作者篇幅最大的小说三部曲。失业者冈田亨的妻子久美子在其兄长、众议员,黑暗势力代表人物绵谷升的胁迫下失踪了。冈田身边来了许多怪人:女巫师、“意识娼妇”、失手使男友车祸死亡的少女、旧军人等。同时也发生了许多怪事。冈田到一口深井里冥思苦想后,出来在奇怪的母子“肉豆蔻”、“肉桂”的帮助下向绵谷升挑战,在虚幻中将其击伤,久美子又在现实中将其杀死。本书色彩诡异,规模宏大,虚实交叉,被称为当代的“一千零一夜”。 本书在1997年曾由译林出版,在读者中已具有一定影响。
《海边的卡夫卡》;译者: 林少华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时间: 2003——4——1;定价:¥ 25。00元
《海边的卡夫卡》这部长篇小说的基本构思浮现出来的时候,我脑袋里的念头最先是写个以十五岁少年主人公的故事。至于故事如何发展则完全心中无数(我总是在不预想故事发展的情况下动笔写小说),总之就是要把一个少年设定为主人公。这是之于我这部小说的最根本性的主题……
主人公田村卡夫卡君不是随处可见的普通的十五岁少年。他幼年时被母亲抛弃,又被父亲诅咒,他决心“成为世界上最顽强的十五岁少年”。他沉浸在深深的孤独中,默默锻炼身体,辍学离家,一个人奔赴陌生的远方。无论怎么看——在日本也好,或许在中国也好——都很难说是平均线上的十五岁少年形象。
村上春树最新长篇小说半年热销东瀛80万册。村上春树首次为中国读者作序。 背负命运诅咒的少年远走异乡,心在希望与绝望之间碰撞,世界在现实性与虚拟性之间游移。
备受瞩目的村上春树新作《海边的卡夫卡》,今年一月由日本达……《海边的卡夫卡》这部长篇小说的基本构思浮现出来的时候,我脑袋里的念头最先是写个以十五岁少年主人公的故事。至于故事如何发展则完全心中无数(我总是在不预想故事发展的情况下动笔写小说),总之就是要把一个少年设定为主人公。这是之于我这部小说的最根本性的主题……
主人公田村卡夫卡君不是随处可见的普通的十五岁少年。他幼年时被母亲抛弃,又被父亲诅咒,他决心“成为世界上最顽强的十五岁少年”。他沉浸在深深的孤独中,默默锻炼身体,辍学离家,一个人奔赴陌生的远方。无论怎么看——在日本也好,或许在中国也好——都很难说是平均线上的十五岁少年形象。背负命运诅咒的少年远走异乡,心在希望与绝望之间碰撞,世界在现实性与虚拟性之间游移。
《海边的卡夫卡》,由日本达芬奇杂志读者票选为2002年度书榜第一名,让读者爆发出“饥渴阅读”的热烈回响,魅力惊人。村上自从踏入文坛就受到读者的拥戴,历20多年来声势不坠,近几年迈向世界化“村上现象”正逐步加温,这本长篇的推出,让许多评论者不禁赞叹“村上离诺贝尔奖越来越近了”。
这是一个自开始阅读的瞬间,就能让人忘却现实时间、不忍释手的故事。许多读者都提到“《海边的卡夫卡》让人重拾阅读小说的 ,想尽快得知结局,读完后却又有种可惜已将故事看完的复杂心情。”评论者及读者们都推崇这部作品堪称村上春树数一数二的代表作,这点也是获得10岁到40岁年龄层读者广大支持的理由。
小说善于设置悬念,情节的展开每每出人意料,凝缩紧凑,漫溢着诱使读者手不释卷地一气读完全篇的牵引力。梦在这部小说中似乎具有隐喻的意义。作者摧毁了梦与真实、现实与超现实、此世与彼世之间难以攀越的高墙,填平了横亘于人世与异界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创立了一整套独自的逻辑话语。人物塑造也特点鲜明,不无神秘并充满现代性与象征性。“这部作品似乎可以视为揭露人类自身固有邪恶的小说,也可以说是探索摆脱自我孤独的僵壳的小说”。
《挪威的森林》林少华 译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定价:¥ 14。10 元
《挪威的森林》是一部动人心弦的、平缓舒雅的、略带感伤的、百分之百的恋爱小说。小说主人公渡边以第一人称展开他同两个女孩间的爱情纠葛。渡边的第一个恋人直子原是他高中要好同学木月的女友,后来木月自杀了。一年后渡边同直子不期而遇并开始交往。此时的直子已变得娴静腼腆,美丽晶莹的眸子里不时掠过一丝难以捕捉的阴翳。两人只是日复一日地在落叶飘零的东京街头漫无目标地或前或后或并肩行走不止。直子20岁生日的晚上两人发生了性关系,不料第二天直子便不知去向。几个月后直子来信说她住进一家远在深山里的精神疗养院。渡边前去探望时发现直子开始带有成 性的丰腴与娇美。晚间两人虽同处一室,但渡边约束了自己,分手前表示永远等待直子。返校不久,由于一次偶然相遇,渡边开始与低年级的绿子交往。绿子同内向的直子截然相反,“简直就像迎着春天的晨光蹦跳到世界上来的一头小鹿”。这期间,渡边内心十分苦闷彷徨。一方面念念不忘直子缠绵的病情与柔情,一方面又难以抗拒绿子大胆的表白和迷人的活力。不久传来直子自杀的噩耗,渡边失魂魄地四处徒步旅行。最后,在直子同房病友玲子的鼓励下,开始摸索此后的人生。
故事是从主人公渡边的回忆展开的,一首60年代甲壳虫的“挪威的森林”让“我”的思绪又回到了18年前患有精神病的直子和活泼坚强的绿子之间的感情纠葛。渡边一直都徘徊在她们两个人之间,一方面念念不忘之子缠绵的病情与柔情,一方面又难以抗拒绿子大胆的表白和迷人的活力。最后直子自杀身亡,渡边开始独自摸索此后的人生。
汉堡机场一曲忧郁的《挪威的森林》,复苏了主人公渡边感伤的二十岁记忆:娴静腼腆、多悉善感的直子,是他动情倾心的女孩,那缠绵的病况、如水的柔情,甚至在她花烛香销之后,仍令他无时或忘;神采飞扬、野性未脱的绿子,是他邂逅相遇的情人,那迷人的活力、大胆的表白,即使是他山盟已订之时,也觉她难以抗拒。悲欢恋情,如激弦,如幽曲,掩卷犹余音颤袅;奇句妙语,如泉涌,如露凝,读来真口角噙香。纯而又纯的青春情感,百分之百的恋爱小说,村上春树的毕生杰作。
《舞!舞!舞!》 出 版 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定价:¥18。75 元
《舞!舞!舞!》是村上春树紧接于《挪威的森林》之后发表的又一部重要长篇小说。其内容与《寻羊冒险记》相衔接,主人公“我”与《寻羊冒险记》中的主人公是同一个人。小说分两条线索,一条是“我”与老同学、**明星五反田结识了两名 女郎,五反田出于心理扭曲杀死了她们,自己也投海自杀。另一条是“我”结识了孤单的女孩“雪”、她的摄影家母亲“ 雨”与“雨”的男友笛克,但善良的笛克却死于车祸。“我”在死亡阴影下过了一段惊魂的日子,最后与一个宾馆女服务员相恋并获得了安全感。
小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合理性对人的心灵的扭曲以及这种社会下人的精神孤独和生命的脆弱,在手法上现实与虚幻交织,艺术水平高超。
《挪威的森林》|青春时期的性与爱
“但我现在明白了——我想——文章这种不完整的容器所能容纳的,只能是不完整的记忆和不完整的意念。并且发觉,关于直子的记忆越是模糊,我才越能更深入的理解她” (P13)
渡边:主人公并没有太鲜明的性格特征,但是通过他的眼睛,看到小说中的人物却是异常的性格鲜明,娴静的直子、调皮的绿子、滥情的永泽,还有善解人意的玲子。主人公爱看书,爱音乐倒是完全符合村上春树的特征,所以难怪读者怀疑渡边的原型就是村上自己。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P34)
小说阐述了关于死,关于性,关于爱。故事里有很多人相继死去,都是那些被描述的几乎完美的人。木月的死,永远的留存在直子的心里;直子的死,永远的留存在渡边的心里;初美的死,我想也会留在永泽的心里。所以即便肉身已不存在,但是精神却一直萦绕在活着的人身边,也许这就是永存。
直子:温柔、娴静、内敛,在渡边的心目中近乎女神般的存在。可是完美的直子却有着精神的疾病,在目睹亲姐姐自杀吊死,在得知青梅竹马的男友木月之死以后,渐渐开始无法自控。她深爱着木月,却无法和木月做爱;但在20岁生日之时,却把第一次给了渡边,在描述与渡边的性事时,如同情色**里一般美好,令人向往,直子柔美的胴体甚至令渡边不敢触碰。
“哪里会有人喜欢孤独,不过是不喜欢失望”(P71)
绿子:一个活生生的女孩子,爱幻想、率真、坦白。在与渡边的交往中,渐渐爱上了渡边。即使心里知道渡边还爱着别人,也愿意去等待。非常喜欢绿子与渡边的对话,他们在一起时大部分都是绿子在说话。她的话十分有趣,特别是关于性的对白,直接大胆,随口而出。可以要求渡边对她进行性幻想,拉着渡边去看****,甚至要求渡边和自己发生性关系。但是渡边最终都没有和绿子发生关系。渡边可以和很多女人发生一夜情,因为那个年纪的男孩身体渴求女人的身体。然而性和爱是可以分离的,渡边最后也许是真爱绿子,但因心中无法放下直子,所以最终未和绿子做爱,但这可能是由于真心的爱绿子。
玲子:拥有音乐天赋的她本来可以成为一名著名的钢琴演奏家,没想到在人生的一个节点上意外出现了小指无法动弹的情况,最后被确诊患有神经的疾病,以至于无法继续高强度的音乐演奏。一度精神奔溃的玲子却遇到了拯救她的丈夫,生下了女儿,美满的婚姻生活使得玲子逐渐像正常人一样生活,然而命运却安排了一个同性恋的13岁女孩,玲子在这个女孩编造的谣言下,再一次的精神奔溃。最终她来到一个疗养院,后来遇到了直子,并与直子同屋,继而遇到了渡边。在向渡边讲述她的故事时候,描述到同性恋女孩撩拨她,并试图与她发生性关系的那段,描绘的惟妙惟肖。
“绅士就是:所做的,不是自己想做之事,而是自己应做之事” (P76)
永泽:渡边在大学里唯一聊得起来的同学,是一个极其自我,目标明确的人,他和渡边有着共同的爱好,喜欢读书,并且都爱看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永泽一直拉着渡边到校外找一夜情,并且永泽沉溺于这种性事,虽然他有着完美的女朋友初美,却可以妥妥的将性与爱分离。最后永泽选择要到德国去,离开了初美。深爱着永泽的初美,可以包容永泽的各种一夜情,却无法忍受他的离开。最终初美也选择了死亡。
读《挪威的森林》,仿佛回到大学时代,人生必经的青春时代。那个时期青春懵懂的男孩子,对于爱情的迷茫,对于性的渴望,对于人生的追求,都刻画的淋漓精致。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里有大段的描绘性爱的场面,被一度认为是情色小说,但是这些刻画的性爱却完全将那种青春时代羞涩的情感,释放的性冲动,纠结的内心表达出来。
下面我来讲讲最近听到的一个小故事:
我朋友的小侄女在一个深夜打了电话给她,哭诉的内容就是女生学生时代经常能看见的一些场景:下课之后女孩子会约定一起去小卖部买小零食,或者一起手拉手去上厕所之类的。而我朋友的小侄女是转校生,一开始是因为不熟悉所以拒绝了同学们的邀请,后来发现自己也的确不太喜欢这样做,慢慢的,她在这个班级的女生团体中被排挤、冷落了。她百思不得其解,着实委屈。
我听完后马上想起了村上春树的《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中的片段:
村上真是出手不凡,被排挤后孤立无援的心态描写得淋漓尽致。
村上曾经说他极端讨厌写男女的爱情纠葛,觉得这种说来黏乎乎让人不好受,所以在《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中,我们是读不到其中人与人之间黏乎乎湿漉漉的情感冲突的,他们大都尽可能地与对方保持着距离,例如书中写到多崎作被小团体驱逐时:
十六年多过去了,多崎作经历了:大二暑假被小团体排斥、被自杀的念头强烈吸引、想通是因为妒忌心理暂时走出黑暗、在游泳馆结识灵魂伙伴灰田,一见如故,后来发现喜欢在图书馆“查点东西”的灰田也会离开自己并坦然接受的成长。在这期间,多崎作没有动过战胜它的念头,他以为在那时候受的伤已经一点点的愈合,不想把伤口再次撕开,然后木元沙罗却一针见血地指出: 说不定只是表面上看似愈合了,也许里面还在静静地流血。
因为尽管多崎作解释在与沙罗拥抱时他的心里始终只想着她一个人,但沙罗却有一种类似隔阂的感觉:当你抱着我的时候,我觉得你似乎人在别处,离我们相拥之处有一段距离。
为此,沙罗提出要想长期维持喜欢的这种关系,就要解决多崎作”心里的问题“,并帮他联系到了四位伙伴。
接着多崎作就去拜访了小团体的四位好友中的三位(“青”、“赤”、“黑”)探寻十六年前被小团体排挤抛弃的原因,从中也得到“白”的死因和秘密。
读到最后,我们会发现,多崎作之所以痛苦,是因为他自身矛盾的自我认识,而随着他主动地探访曾经好友挖掘真相,他发现这一切不过是自己不敢诚实地面对自己,对自己的生活没有选择权,就如“赤”一直把作送到电梯口说的: 我们大家手中都握有自由。
这一切不过是多崎作对自己的误解。
以上,送给那些有同样困扰的你们。
熟悉村上春树以及他的作品的读者都会有一种想法,就是想亲身经历一下村上笔下的美妙情景。不论是闲暇的午后,还是拥挤的地铁中,手中捧着村上春树的著作绝对会让人从喧嚣的世界中安静下来投入到作品中。
村上的写作手法细腻温和,语言冷峻但不生硬枯燥。不论对主人公的心理刻画还是对环境的描写,乃至旁白都不温不火。像是凝望平静的湖面,每一丝游痕和涟漪都使安分的心再次澎湃不已。
而读了《挪威的森林》之后,除了让人感慨之外,更多的是带给青年男女的反省。即对于爱情的深思以及人生十字路口的抉择。对于现代都市爱情都很有启示意义。
村上春树。60年代至80年代之间,日本经济飞速发展。高速发展的背后,是日益空洞的民族精神,此时的日本公民浮躁空虚已初见端倪。在对待爱情方面,整个社会也都处于“快餐”模式中。
因为如此,所以村上春树笔下的“渡边彻”是一位专一深情的的男生。即便女朋友患上“精神病”也始终如一地守护,一直到女友“直子”自杀。自杀的原因也很明显,前男友木月的自杀对于她打击巨大。在这里村上春树通过“极端化”描写(即直子与木月极度情深)想借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情观,来间接讽刺对于爱情的不忠诚的行为。
此时的中国亦如当时的日本,而过快的生活对于青年男女的影响无疑是严重的。而不同的是,中国的人口众多,面临的困境也越大。许多情侣迫于生活而分手以及富人保养“小三”都是新时代下的爱情悲剧。而面对中国现代社会的困境,青年男女应仔细衡量情感与价值的关系。
村上春树十分享受孤独,这与当时的社会风潮有关。日本的建筑风格向“小且密集”风格发展。独居成为主流,这也给了人们更多自我认知的空间,也导致了多数人民抑郁成疾。直子的前男友木月即患上抑郁症自杀。而渡边也无法治愈直子的心理疾病。村上春树的此番设定不仅在于营造悲痛情节,更在于告诫人们要走出内心的孤独,即使疏导心结是非常重要的。
渡边在等待直子养病期间遇到了热情似火的小林绿子。他对于小林绿子的产生了朦胧的暧昧关系。因此他处于直子与绿子中无法抉择。这种桥段现实中也会有,而直子则明白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多次暗示渡边开启新的恋情。直子在悲情中甘于牺牲以及渡边苦苦等待都是令读者动容的情节。
村上春树并非在弘扬越悲情的恋爱越伟大,而是希望读者注意只有甘于奉献的爱情才更弥足珍贵。
《挪威的森林》这部作品描写的是理想化的男女交往,添加了悲情的基调,即在时间与死亡的考验中人对于爱情的立场如何。能够引起众多读者的共鸣则恰恰反映了当代青年男女对于真挚爱情的向往。
1、你真的爱你的家人们吗?
初看书名,可能你会以为这是一个青春期的孩子与父母之间不断碰撞,最终彼此获得谅解的烂俗故事,就像好莱坞的爆米花亲子家庭**一样。但细细看完后,你会顿觉别有洞天。
小说围绕一对母女展开。凯特是一家高级律师事务所的诉讼律师,也是尽职尽责的单亲妈妈,她的独生女儿艾米莉亚就读于一所贵族私立学校。
高度紧张繁忙的工作,让凯特不得不在女儿与公司之间疲于奔命,但她依旧尽力把每件事情做到完美,甚至觉得这是种享受。
一天早上,凯特和女儿告别后匆忙出门赶去参加重要会议,中途接到校方电话:她15岁的优等生女儿因为作弊将被处分。凯特无法相信这是事实,因为女儿一向乖巧上进,聪慧出众又头脑冷静,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做出这种出格的事情的。她心急火燎赶到学校,却发现门口已被警方控制,这里刚刚发生命案,一名女生跳楼身亡,而这个人,正是早上刚刚和她告别的女儿。校方与警方共同认定,艾米莉亚是自杀,凯特沉溺于悲痛、歉疚与追悔中无法自拔。
但在几天之后,她突然接到一条匿名短信:艾米丽亚没有跳楼……有些读者把这本书当成了推理小说。的确,故事的情节处处扣人心弦,很多地方都能随时让你产生代入感,感同身受。
但要说这就是一部推理小说,却是过于低估了它所要带给我们的关于亲情的思考。这本书真正所要追查的并不是艾米莉亚是怎么死亡的,而是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悲剧。
读罢之后,你可能会和我一样陷入沉思:我们真的了解自己身边的亲人吗?我们真的像我们自己想的那样爱他们吗?艾米莉亚死了,身为母亲的凯特最终也明白了如何珍惜女儿。但就像小说里写的那样,她再也来不及做出任何改变,再也来不及更改曾经的选择,再也来不及当一个更加出色的妈妈了。好在,我们还有机会。
2、永远不要以爱的名义,伤害家人
普利策奖得主安·泰勒的代表作《思家小馆的晚餐》,被称为情感家庭类小说的典范,曾先后入围国家图书奖、福克纳文学奖。
在这本关于家庭生活的书,她用看似松散细碎的结构,讲述了20世纪一个普通美国家庭三代人几十年的生活历程。通过几个主要家庭角色视角的来回转换,细数了他们在家庭和婚姻生活里所经历的爱恨情仇、离别背叛、猜忌绝望。小说讲了一个简单又特别的故事。在一个普通的星期天,贝克·图尔离家出走了。伤心之余,图尔太太只得独立抚养三个孩子,她没有告诉孩子们父亲出走的消息,因为她希望有一天,自己的丈夫还能回来,继续原来的生活。“生活就是撑着,一件事接一件事。”三个孩子慢慢长大,却渐渐与她疏
“我们注定要失去我们所爱的人,要不然,我们怎么知道他们对我们有多么重要。”在一起的时候不珍惜,失去了又无时无刻的怀念追忆。我们中的大多数,不也是像书中的人物一样,这么对待着自己的家人吗?
3、改变的不是世道,真正改变的,是人自己
因为无力扶养,母亲将年仅八岁的昭广寄养到佐贺乡下的阿嬷(外婆)家,没想到迎接他的却是一间破烂茅屋。但在那段物质匮乏的日子里,乐观的阿嬷却总有神奇的办法让生活过下去,让家里始终洋溢着笑声
“改变的不是世道,真正改变的,是人自己。”
“穷有两种:穷得消沉和穷得开朗。”
“事情是好是坏,完全看人怎么去想。”
贫苦的阿嬷会善良的对待每一个人,她拥有着别人所没有的乐观精神,她不认为穷是可悲的,穷的开朗也能照样活得很好。
这是一本令人心底即使浮现淡淡的忧伤,也令人感到温暖的书。很多人在这本书里看到了自己的外婆或者奶奶,想起了小时候跟她们一起生活的点滴。豆瓣上有一个网友是这么说的:为了表示对那位已经逝去的日本老太太的尊敬,这本书,必须站着读。嗯,我也觉得站着读好,不然眼泪滴下来会把衣服弄湿。
4、当世界上所有人都背叛了,你还有妈妈永远站在你这边
这本书的全名有点长,叫《东京塔:老妈和我,有时还有老爸》,主要讲了一个很平凡的“老妈”的故事。书中的主人叫公雅也,他的童年尽管不太富裕,但在母亲的呵护下也从未感到生活的艰辛。雅也的母亲是一位非常善良的女性,作者用了这样一段话描述她:
“为了生计在小吃店工作,总是忙碌,脸上笑容却不曾失去的老妈;
买东西永远不会想到自己,只想到我的老妈;
只有我一个人吃饭,也会做好几道菜的老妈;
为了让我早上可以吃到好吃的腌酱菜,总是定好闹钟半夜起床搅拌米糠的老妈……”
即使饱受生活的摧残,雅也和母亲仍然坚定从容,用乐观面对磨难。在她去世后,很多人都追念着她,连精通佛法的大师也对她赞赏不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