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鹅短文依次描写了写了天鹅完美的航海技术,具体描写了天鹅作为做好的航海家的表现,主要用了几个比喻,把它的脖子、胸脯比喻成船头,把腹部比喻成船底,尾巴是舵,脚是桨,翅膀是帆。
表现出了天鹅喜欢独立、不喜欢被奴役、被囚禁的感觉,享受自由;表现出了作者对天鹅精神的喜爱之情,作者所表达的天鹅具有寓言的含义,而其中的寓意又渗透了资产阶级的立场和观点。
扩展资料:
《天鹅》中作者布封不是用完全客观主义的态度去介绍这些动物,而是带着亲切的感情,用形象的语言替它们画像,因而描写生动具体、饶有兴味。
在他笔下,小松鼠善良可爱,大象温和憨厚,鸽子夫妇相亲相爱。布封还往往把动物拟人化,赋予它们以某种人格,马像英勇忠烈的战士,狗是忠心耿耿的义仆,都受到布封的赞扬。
-《天鹅》
晨光微曦,长调悠扬,薄雾氤氯中,额尔古纳河在天地间铺开一幅长轴画卷;雾散云敛,蜿蜒的河水、游弋的天鹅、辽阔的草原以及那跃动的人群隐隐浮现……这是蒙古族女子群舞《额尔古纳河》呈现的画面。作品以额尔古纳河为艺术原型,在虚实相生、气韵生动的意境营造中,将额尔古纳河从安假设明镜、水波荡漾的自然状态凝练成浪漫、唯美的舞蹈形象,彰显出刚柔相济的审美特征,表达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舞蹈《额尔古纳河》由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教授沙呷阿依等编导,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学生演出,在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评奖中获得第二名。作品在保持传统民族舞蹈精神风貌的同时,对蒙古族舞蹈语汇进行重构并赋予其独特的审美效果,表达出文化的丰富性与艺术的创造性。
发源于大兴安岭西麓的额尔古纳河,蜿蜒向东,最后在漠河汇入黑龙江。其干流全长900多公里,流域面积达15万平方公里。流淌千年的河水滋养了富饶的土地与沿岸人民,被蒙古族奉为母亲河。舞蹈《额尔古纳河》以蒙古族文化背景为依托,从开掘蒙古族舞蹈的美学价值出发,通过对蒙古族人民与额尔古纳河之间关系的探讨、蒙古族女性形象的塑造以及生态环境的审视,以别具匠心的舞蹈编排,对蒙古族舞蹈进行了一次特殊的审美解读。
作品将额尔古纳河与蒙古族女性形象相结合,以舞者手臂的曲、伸,手掌的弯曲、抖动,腰部的扭动等多种肢体语言,加之舞蹈卡农技法、高低比照、动静结合、舞台调度、节奏处理等编排设计,由形至神地表现出河流的形态特征。作品于舒缓、悠远的蒙古族长调民歌中展开,在保存蒙古族舞蹈基本风格特征的同时,按照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对其元素按需择取,将其动作进行重组、转化。演员出场后,群舞从散点向舞台中间聚拢,领舞置身中心,使舞台画面变得生动形象。同时,演员们充分运用蒙古族舞蹈的“硬腕”“柔臂”“软手”等典型素材,显现出额尔古纳河面宁静而又波光粼粼的画面。其次,演员反复运用单手柔臂这一简单的动态,加上回身凝望,表现出水面被微风吹起的层层涟漪。所有舞者摆出一个大横排时,就像河水涨潮时一排排浪涛迎面而来,在水面上划出一条条银边,在起伏舞动中,演员展现出如云似水的身体线条美,以舞蹈意境延伸表达无尽的女性美。
由于对传统舞蹈语汇进行了现代视角的审美解读,因而作品在舞台呈现上极具审美效果及观赏性。无论是众舞者起身后托裙旋转幻化而成的河畔天鹅,还是那咬含在口中的白色长裙;无论是裙摆甩动泛起的阵阵涟漪,还是众舞者一字排开端庄优雅地款款走来,都给人以纯洁、恬适、别致的视觉体验。
作品将蒙古族人民对额尔古纳河深厚的情感凝练为动人的舞蹈形象,以女子与河流双重意象的交织营造出了虚实相生的意境,自然的温情与女性的柔情交相辉映。这种意境的营造不仅是将额尔古纳河由实境转化为赋予情感的舞台形象,也是由河流、天鹅等实象的表现到抽象情感、内在意蕴的传达,更是象外之象的追求与留白下无限空间的想象。此外,作品以富有生气、婉转流畅的舞蹈语言,于连续流动中将柔臂的韵律从身体的小空间扩展到舞台的大空间,显现出具有开阔感与韵律感的舞蹈形态,使整支舞蹈显得气韵生动。
作品结尾局部,舞者在队形流动中形成横向s型,在看似静止的造型中,向两端无限蔓延,宛如蜿蜒而行的额尔古纳河,说明生命也如流动的河水般永不停息,给人以无尽的遐想与回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