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漫笔》中西洋人在中国,过去和现在的待遇有何不同?

《灯下漫笔》中西洋人在中国,过去和现在的待遇有何不同?,第1张

身份处境不同。《灯下漫笔》,沉痛地描绘出中国封建社会暗无天日的情景,作者鲁迅。西洋人初入中国时,被称为蛮夷,自不免个个蹙额,但是,现在则时机已至,到了我们将曾经献于北魏,献于金,献于元,献于清的盛宴,来献给他们。鲁迅(1881—1936年),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

  一直以来,我都喜欢灯下漫笔的这种感觉。

 很久以前,家里没有电脑,白天要上班工作,晚上就喜欢拿出日记本,一只笔,一本日记本,我就把自己的心里感受记录下来,久而久之,写作成了自己离不开的一种习惯,我感觉灯下漫笔是我情感的宣泄,我的快乐和痛苦也随之在奔放着……这种习惯一直延续到现在,09年家里有电脑了,我就开始学习电脑的打字和各种写作的电脑模式,首先最早是在QQ空间写自己的文章,文字常常是诞生于这样一个平静的夜里,也许是有某种寂寞的情绪泛起,也许是有某种感动的心思涌动,又或者是一种淡淡的愁情在飘忽,于是我想到的是用文字,用文字来诉说。

 一张桌子,一盏台灯,一台电脑,习惯而自然的开始了我的灯下漫笔。

 柔和的灯光照耀我的房间,我还放着音乐,随着音乐节奏的跳动,并不影响我的写作情绪,我静静的坐着,我敲打着电脑键盘,现在它已经替代了我的笔。

 所以,我说灯下漫笔,其实也许是一种想象一种怀念。以前用过的笔当然已经不在了,在过去的光阴里,曾经有过很多笔,它们陪我走过了很多人生的风雨,但是,如今它们都已经不知所踪,甚至能存活于我记忆中的也为数不多,但我仍然固执地准备了一支笔,它现在正安静地躺在桌上,并不以为寂寞,因为每天我依然可以看看它,看到它便会想到一些关于它模糊而清晰的往事。

 是的,我已经很少用笔了,但庆幸的是我从未没有抛弃过文字,在流动的日子里笔是我用来表达感情最亲密的朋友,当我握着的'时候,我感到充实,在某种意义上,它比我的嘴还流利和勇敢,它让我更真实更勇敢的注视自己,如今代替笔的是键盘,虽然曾一度对笔也有些难以割舍的情绪,但它并不使我原有的感情流失,也并不使我原有的文字被埋藏掉,相反,它使我的十个指头充分发挥了想象,就象在弹奏一首钢琴曲一样。有时候我甚至会这样想象,现在我一篇文字的诞生,其实就是一部音乐作品的完成。

 每天要面对很多的事,也许纷杂难懂,也许平淡如水,也许情怀激烈,也许只留下一片空白。可是一到夜里,当万物都有些沉寂的时候,灯下,我仿佛便可以找到一种别样的人生,生活的味道,生活的从容,在这样的夜里,在这样的灯下才可以得到某种体味。

 于是,我会拿起笔,也许更确切讲是打开电脑,开始书写人生的苦乐。

 灯下我是专注且真诚的,我热爱文字,无论网络还是书本上,无论有名还是无名的,我可以熟读后,了解他们的情感和思想,我觉得这是种收获和认识,所以,因为我热爱生活,我热爱自己,因为灯下,因为笔,因为文字,它们让我找到自己的存在真实,找到我独特的思维方式。

 是的,在灯下我喜欢用文字牵出自己的丝丝的情感,对社会的认识,对生活的感慨,对自己的提高。

 灯下漫笔,这样想想,也是一种幸福。

  一、文本在教材中的地位及其教学价值

 《灯下漫笔》选自鲁迅先生早期杂文集《坟》,原文分“谈古”和“论今”两部分,选文是“谈古”部分。尽管选文与鲁迅的其它杂文相比,没有复杂的背景,语言朴实、叙事简洁、文脉清晰,但由于鲁迅先生的叙述方式比较独特、所传递的思想比较深沉,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相当的距离。在教学过程中对这种独特的叙述方式的解剖和对深沉思想的领悟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语言敏锐的感受能力,养成深入观察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进而发展的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二、学生的知情结构及与文本的契合点

 从知识结构的角度看,高二学生已经接触较多复杂散文,有一定的鉴赏意识,但这种意识只是概念化的模糊的影子,还不具备有意识的解读、鉴赏的能力,特别是面对难度较大的文章,这种能力往往显得很苍白软弱。当然,这种模糊的影子已经可以使学生敢于面对这类文章,至少在这类文章面前不会有畏惧感。

 从情感结构的角度看,高二年学生已经基本摆脱初中生的稚气,其认知能力与情感能力都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基本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情感和认知倾向,可以并且愿意把目光更多地转向社会、历史、文化,关注人生和人性,关注人类整体的生存价值和意义。这种知情结构和认知意愿为本文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也是文本和学生心理结构的一个最佳契合点。

 结合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1)抓住关键词句多角度研读品味,把握结构、理清行文思路,概括文章主旨。

 (2)学习由小及大、由事入理、情理交融的特点,进一步培养散文鉴赏的能力。

 2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文中由小及大的构思特点,了解鲁迅杂文语言的特点和规律。

 (2)教学难点:学习文章事情理融为一体的风格,体会作者深刻的思想及其实现意义。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

 1串讲法。对于鲁迅的文章,串讲法是更合适的选择。一方面,鲁迅的文章从语言到思想都有很强的时代性和独创性,学生难以把握要领,读懂其内在的深沉含义;同时,鲁迅作为文学大师,文章字字千钧,在看似平淡的语言表达过程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技巧,如果浮光掠影式的阅读往往会遗漏掉很多我们不愿被遗漏的有价值的东西;另外,对于散文佳作,如果将阅读教学还原到阅读的本原状态精读细品,更能品出味道,获取滋养。

 当然,这种串讲并非老师唱独角戏,而要求教师要以一个阅读者的身份平等参与在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进入作者的思想,在文本情境和理趣的帮助下,领悟作者深沉的思想,获得能力的提升。

 2讨论法。讨论、研究是在对文本熟知的前提下的一种理性的提升,对于精品散文来说,研究与讨论必不可少。它可以促使学生在研究讨论的过程中养成分析问题的意识,将模糊的阅读鉴赏意识转化为一种能力,并迅速地巩固下来。

 根据文本的特点,除了继续强化“圈点批注”等语文常规学习方法外,还应该引导学生掌握揣摩、品味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过程的安排及其认知意义阐释

 阅读,特别是精读,一般都可以按“感知、理解、鉴赏、评价、吸收、运用”的过程来进行。基于这种认识,本课准备分三步走,前两步在课内完成,第三步引导学生的课外自主完成。第一步是“品味语言、把握结构、理清思路”,第二步是“领悟感情、概括主旨、评价特色”,第三步是“拓展阅读、交流讨论、迁移提升”。

 第一步:品味语言、把握结构、理清思路。在以串讲的过程中,应从语言入手,通过对语言的解读逐步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以下以第一部分为例说明串讲的过程及要点。

 1串讲、研读第一部分(1-5段)。

 标题。从语法结构入手把握标题的特征:①偏正式结构,核心是动语素“笔”,意为“写作”,②修饰语“漫”,体现了文章内容和作者思绪,③修饰语“灯下”,渲染写作氛围,也可以透露出作者写作时的心境。[说明:标题一般都短小精悍,有助于对文章的把握,应培养学生养成分析标题的习惯]

 第一段:①明确的叙述对象是“钞票”和“银元”;②关联词在结构文章中的重要作用,“连……也……”、“至于……,则不必……,也……”、“除了……之外,都是……,而且”、“但……”;③体会鲁迅先生叙述的层次性。[说明:展示文章内在的逻辑结构美和情感美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这种展示应该结合不同的文本特点随机选择。汉语虚词在结构文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应该让学生明确。如有可能,可以再举《祝福》中的关联词的使用以加深印象。]

 第二段:①上一段结尾写“受到打击”,下段以“就是……”承接,段与段之间的过渡自然;②对民众心理的精准描摹,本段的写作意图是“停止兑现”后民众的普遍心态是“降格以求”,但作者没有直接写,而是经过了几个层次的铺叙,体会这种写法的妙处及对作文的启发意义,这种叙述节奏的控制其实是一种情趣。③品味“溜”和“不讲爱国了”,体会鲁迅语言的风格:经常在叙述的过程中顺手一击加以讽刺。[说明:阅读是一个综合的心智活动过程,文章阅读过程中意义的建构必须借助一定的情境,而这种情境只能在对语言文字的解读中生成。]

 第三段:①作者为什么要写到自己②文学化的语言,对恐慌的类比联想,使语言更具形象性。③由第一段的“沉重累坠”到本段的“沉垫垫地,性命的斤两”反映了民众怎样的一种心理变化[说明:对文章整体意义的把握是阅读的最终目的,但是这种整体把握必须建立在对所有局部语言准确理解的基础上。]

 第四段:作者为什么可以从“降格兑钞而非常高兴”联想到“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它们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心理变化类似)

 第五段:这一段与第四段之间是什么关系(本段以“假如……”开头对第四段的判断进行假设性的心理分析与论证)[说明:借助文章强有力的逻辑结构可以摆脱割裂文本阅读的缺陷,提高学生的对文章整体把握的能力。]

 2串讲、研读第二部分(6-11段)(略)

 3串讲、研读第三部分(12-14段)(略)

 4在串讲的过程中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并引导学生学习“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结构特点。

 第一部分(1—5):由兑钞小事引出“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这一深刻思想。

 第二部分(6—11):回溯历史,紧扣史实,将中国历史总结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第三部分(12—14):讽刺现实,展望未来,发出对第三时代的召唤。

 第二步:概括主旨、领悟感情、评价特色。在师生一起对文章的深入研读后,学生对文章已经没有阅读的障碍,对文章的内容与思想也有基本的了解,但这仍然是一种局部的、感性的认识,必须通过研究和讨论形成对文章整体而理性的认识,而研究和讨论是以问题的驱动的,所以必须精心设计问题,诱发学生研究讨论的兴趣。

 1针对课文的定向讨论:文章的谈论对象有哪些有什么观点态度,下了什么结论在下结论的同时又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启发引导过程:这个问题涉及文章的主旨,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和对作者观点态度和情感的把握能力。

 [①对象:中国人(百姓),统治者(一种暴力),中国社会(时代)。

 ②结论:对于中国人,作者认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和“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欢喜”。对于统治者,作者没有明确地说出,但我们根据文章可推断出:统治者对百姓只是进行期瞒、压迫、剥削、杀戮,从来没给过他们做人的资格。对于中国社会,作者认为,中国社会可以直截了当地概括为两个时代,即“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③情感:作者对百姓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对统治者饱含憎恨,无情地鞭挞、揭露和嘲讽;对中国社会的未来充满热切的期待。]

 2开放式的课堂讨论:作者把中国历史概括为两个时代,联系课文及自己的知识储备谈谈你是否同意这种概括你觉得作者所号召的第三时代是什么时代

 (三)板书设计 板书一: 板书二: 中国百姓——极易变为奴隶,变了之后还万分欢喜——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统 治 者——对百姓期瞒、压迫、剥削和杀戮——憎恨、鞭挞、揭露、嘲讽 中国社会——想做奴隶而不得、暂时做稳了奴隶——对第三样时代热切期盼

 (四)作业设计

 1 有评论家认为,鲁迅杂文集《热风》中的杂文更接近“感”,而《坟》中的杂文更接近“论”,往往“以细密的逻辑层层推进,说理充分”,请结合原文进行具体的阐释。

 2主题阅读:在互联网上查找并阅读有关“国民性”的文章,写一篇《灯下漫笔》的读后感。

作者钞票贬值之后,先是惶恐,而后忽然有了机会挽回部分损失就非常高兴。

具体如下:

作者怀中还有三四十元的中交票,可是忽而变了一个穷人,几乎要绝食,很有些恐慌。作者只得探听,钞票可能折价换到现银呢?说是没有行市。幸而终于,暗暗地有了行市了:六折几。作者就非常高兴,赶紧去卖了一半。后来又涨到七折了,作者更非常高兴,全去换了现银,沉垫垫地坠在怀中,似乎这就是作者的性命的斤两。作者就对比联想:倘在平时,钱铺子如果少给他一个铜元,他也是决不答应的。

引发的思考是: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具体句子如下:

但我当一包现银塞在怀中,沉垫垫地觉得安心,喜欢的时候,却突然起了另一思想,就是: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随后作者把中国历史分为两个时代:

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85138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