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小时才找到三篇 :
我有一束温暖的光!——与林非、肖凤三十年风雨师生情
也许是我将到“天命”之年,忽然发现,自己一生要走的路,要遇的人,好像都是命运中早早地排定。很多年过去,我蓦然回头,岁月斑驳的脚印上,正有一束温暖的光,无论黑夜还是白昼,无论就近还是走远,一直在我的前方导航照耀着。
人生如歌,但世上有一种歌是埋在心里的,每天都想唱,却不敢开口,就怕唱错了那神圣而温暖的调子。世上也有一种雨,只要下过,那贫瘠的土地就会发亮,就会发芽开花结果。
夏日北京的一个傍晚,我站在长安街边,等一个人。浪迹天涯十多年,北京,感觉就是一个藏梦的地方,风里有歌,云中有雨。我爱的北京,不是繁华与喧嚣,而是隐居在这座城市里的人。
就是喜欢长安街上那种潮热的熟悉味道,还有被自行车包围的铃声。台基厂大街的入口上,脚下的砖瓦地似乎埋藏着我与生俱来的前世记忆,我痴痴地站着,张望着,盼着那熟悉的身影。这座梦里千回的京城,因为有我想见的人,从而血脉相依。
一辆出租车果断地停在我面前,下来一位短发的女人。“肖凤师母!”我奔上前去,与她拥抱。二十多年,我就是喜欢看见她那短得出奇的头发,还有她浓郁的北京口音,朗朗得如同金属。她的脸是圆圆的那种,笑溢着母亲般的慈爱。她应该不年轻了,但动作总是精干麻利。这次是她怕我找不到那家聚会的餐馆,大老远地亲自搭了车来接我。
“辛苦你了!”上了车,我把手放在她软软厚厚的手掌心里,温热的感觉使我想起了母亲。说来这世间有一种特殊的缘,不是血缘,却胜似血缘;世间也有一种师生的恩情,未曾入门,却总是心依魂牵。想到此,心里一沸,往事历历重现。
这位笔名叫作“肖凤”的人,冥冥之中曾经是我少年读书时最重要的启蒙老师。而我知道肖风老师的时候,还不认识林非先生,更不知道他们竟是一家人。
回到1978年,早春的二月,母亲提着她早年上学的棕榈箱,送我到古长安城墙下西北大学的门口。那天很冷,但我穿着母亲刚刚织好的毛线裤,外面还罩着灯芯绒的长裤,上身是母亲新缝的法兰绒格子外套。我暖暖地站着,母亲胖胖的手就放在我的肩头上:“好了,妈的任务完成了,以后的路就自己走吧!”冬日的阳光下,我看着母亲挤进公共汽车的窄门里,在窗里向我挥手。还要再过几个月,我才16岁,但我已早就不是少年,命运似乎注定了我必须早早地独自前行。
一直都觉得惭愧,我竟然混在了中文系七七级的老大哥老大姐中念书。也是因为年龄小,古典文学就总不能吸引我。记得那位讲《诗经》的老师叫大家分析《氓》,看看我直发愁,最后说:“你怎么能理解弃妇的哀怨呢?你就分析《硕鼠》吧!”到了外国文学课,我怎么也想不通“安娜卡列琳娜”为什么要卧轨,还有,那个鲁庄的“包法利夫人”干嘛要痛不欲生。
就在大学的最后一年,要写毕业论文。我忽然在书店里发现了两本小书,一本是《萧红传》,一本是《庐隐传》,作者竟是同一个人:“肖凤”。我与“肖凤”一见钟情,从她的书里,明白了文学原本是与人生的痛苦和不幸相连!萧红,一个不幸的弱女子,却用笔写出了自己的新生命。庐隐,命运虽然摧残了她的爱情,但是她的文字却将爱情变为了永恒。因为爱“肖凤”,继而又爱上了现代文学。“五四”,是中国的启蒙,也是我的启蒙。
1982年春,我的大学毕业论文《论庐隐》获得了文科优秀奖,随后的一篇《论萧红小说的语言艺术风格》刊登在1983年东北辽宁的《社会科学辑刊》上。《辑刊》的主编来信夸我小小年纪竟有如此见解,我告诉他:“是因为有肖凤老师的指引!”
渴望见到肖凤老师是我大学时代最重要的心愿,但那只是一个心愿而已。我怎么也想不到,就在数年后,我不仅见到她,而且成为她家的常客。更想不到,后来的她竟成为这世上最惦记我的师母。这样的奇缘却是因为林非先生,而归根到底,还是因为了现代文学。
1982年的春天,刚刚毕业的我要求分在一所新建的大学里教授中国现代文学,校长看我不满二十岁,先就警告我:“你的学生有的年龄比你大,你要好好教!”到了夏天,脸色渐渐柔和的校长告诉我一个好消息:“校里要送你去大连参加一个全国现代文学的暑期讲习班!”
八十年代初的中国,每天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人也特别容易激动,所有的人都好像如梦初醒,突然间张大了眼睛,连路边的树木都努力伸展了叶子。我感觉自己年轻的心就如那厚软的海绵,随时渴望汲取着雨露阳光。东去大连的列车上,我把头伸出窗外,风景如梭,变幻得几乎来不及回眸。人生就是突然,就是惊喜,我有一种强烈的预感:大连,将带给我一个崭新的世界。
第一次看见大连,第一次看见大海,第一次看见那么多学界的师友!辽宁师范大学的阶梯教室,上百位来自中国各地的年轻教师人头攒动,兴奋的空气中似乎饱满到几要爆炸。短短的一个月里,我几乎见到了当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最顶级的专家学者的强大阵容,唐弢,王瑶,马良春,林非,钱谷融,陆耀东,樊骏,严家炎等等等等,那些宝贵的日子,成为我后来一生取之不尽的精神源泉。
时隔27年,我依然清晰地记得林非先生那天登台的情景。他比其他学者都高大,语音中有浓郁南方口音,却相当清澈洪亮。他讲的题目是中国现代散文史和他精心研究的现代散文大家。在他的探索下,散文,这一古老中国最正宗的文体,在“五四“之后所散发的绚烂光芒无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收获。那一刻,我才恍然,小小的散文,承载的却是一个时代最真实的激流,并推动着人类精神前进的航船。直到今天,我都坚信中国现代散文的成就远在现代小说之上,即便是在当代,散文的成就也还是无法与“五四”以来的作家比肩。
仲夏夜的大连,我第一次拜访了林非先生,羞怯的我由年长的同窗学超兄陪着,心里充满了喜悦和不安。温馨的夜色里,林非先生如数家珍地谈起现代的散文大家,从鲁迅到周作人,从胡适到林语堂,从梁实秋到徐志摩。我的警醒是他的论文总是与作家的身世人格相关。林先生告诉我:“小说可以虚构,但散文却是赤子,水管里流出来的是水,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记得当时在场的还有时任社科院文学所的副所长马良春先生,他笑眯眯地看着我一副激动的样子,鼓励我:“你以后的学术生命就献给散文学吧!”也正是从那时起,我真正进入了散文的世界,同时迷上了几乎所有的现代文学史上的散文作家。林先生的知人论文的学术思想,从此深深地嵌入了我的生命。
就在大连的那个夏天,迎着海风,我们到棒槌岛去看望了休养中的丁玲和陈明。走过了现代风雨沧桑的丁玲,坐过国民党和***的监狱,从“文**”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再到“武将军”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她豁然明白的是每个人其实都是一朵在时代激流中沉浮的小小浪花。她的脸上依然是布满了笑容,心里有的依旧是对爱的信任和执着。握着丁玲的手,感觉就是握着历史的手。
大连过后,我回到了西北大学读现代文学的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是鲁迅。导师张华先生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1957年分到西北大学任教,第一堂课后即被打成右派,之后度过整整二十多年的沉默岁月。我大学毕业前夕,他重返讲坛,给我们开“鲁迅思想研究”的选修课。张先生上课的第一句话是“这是我一生中所讲的第二堂课!”我们的眼泪立刻都在眼眶里打转。课间,张先生对我说:“你只要把鲁迅弄明白了,就能明白中国。明白了中国,才能研究中国的文学!”
研究生的日子,导师叫我们一边读书,一边带我们撰写《中国现代杂文》一书。那时,就常常得到林非先生的许多指导。有一天,我到北京拜师查资料,在建国门内的社科院大楼里,因为没见到林非老师,马良春副所长就引着我去见了刘再复先生。两位前辈一路关照,不时耳提面命,让我诚惶诚恐。《中国现代杂文》一书后来获了图书大奖,林非先生与我的导师也成了终生莫逆的好友。
硕士毕业,我要求去父亲的母校陕西师范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此间的欢喜是参与了两部书稿:《中国当代文学》和《神秘黑箱的窥视》。开心的事还有去西北五省挥鞭讲学。某日,与一同事讨论现代文学及当代文学的孰优孰劣,他忽然说出他在北京念书的导师就是肖凤,让我的眼睛突地瞪大。他再说:“肖凤老师的先生就是林非啊!”我完全呆了,他们两位正是我心仪多年的恩师!那一刻,我让自己有了一个奇妙的决定,就是要去北京报考林非先生的博士。
1991年,一个不寻常的年头。学校里派我赴京参加纪念鲁迅诞辰110周年的大会。那时候,“鲁学”是中国真正的“显学”,大有引导时代新思潮之势。早晨,我们在怀仁堂里谒见党和国家***。下午,在宾馆大厅里争论陈涌与王富仁理论的孰是孰非,即鲁迅的意义究竟在“政治革命”还是在“思想启蒙”。
京都的夜晚,一群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年轻学子,竟然横排走在宽阔的大街上,记得队伍中有南京大学的朱寿桐,浙江大学的黄健,吉林大学的靳丛林、张富贵,上海的杨剑龙,武汉大学的龙泉民,山东大学的高旭东等等。我们不是去散步,而是步行去探望被这次大会排斥在外的汪晖先生。那时候的汪晖,刚刚出版《反抗绝望》,俨然是学界青年领袖。他的住处非常狭小,我们好像是坐在床上,说了什么完全不记得,只记得那个夜晚群情激愤,汪晖就一直陪着我们温和地、温暖地笑着。
翌日,在京的好友特约王富仁先生喝酒,我是他西大学妹,得以坐在他手边。富仁先生当年在西北大学读硕士时我正在读本科,所以常能看见他拿着烟蒂苦苦思索的样子。他是山东人,满脸憨厚,但能精读俄文原版著作,只要开口讲话,立刻迷倒一片。可惜我水土不服,不胜酒力,恍恍之间,看见他穿着一件花衬衫,眼睛里闪烁着年轻人的光彩。喝到最后,富仁先生对我说:“小妹,你若要研究学问,应该到北京来!”
到了1992年的春天,成都召开鲁迅研究会的年会。站在都江堰的堤坝上,江山如画,满目苍翠。会长林非老师就站在身边,我终于鼓足了勇气,对他正式说:“我想考你的博士!”林非老师笑盈盈看着我,好像他早已知道了我的心思:“好啊,欢迎你来北京!最重要是必须把成绩考好!”我真想告诉他:这一天我已等了很久很久。西望长安,我的家园,你的历史背负太重,你的爬行太慢,我真的想要走了,我也必须走了。
就在这一年的夏天,东去北京的列车上,我的行囊里装满了赴京赶考的书本,但是却再无心打开。坐在我身旁的丈夫,一面研究着美国大学刚刚寄来的录取通知书,一面对我说:“你想改变生活,我也想改变生活。可我的目标不是北京,却是美国。如果我签证成功,希望你跟着我走!”列车徐徐向前,我的心忽然迷茫起来,前方的命运究竟掌握在谁的手中?
大考之前,为了坚定信心,我特别跑去拜访汪晖。还是那间狭小的屋子,还是那样温和的笑容。九二年成都会之后,我们一群人曾同游九寨沟,黄龙顶上留下了灿烂的合影。看我心事重重,汪晖拉我去楼下的菜市场买菜,然后回来在更狭小的厨房里做饭。那日吃的什么也是完全不记得,却记得告别时他哼了一个曲子,一个远行的曲子。
暑热的北京,回到令人窒息的考场。我深知这也许是我一生中最后一次报考博士的机会,更让我焦虑的是这也许是林非先生最后一次招考他的关门弟子。多年的心愿在煎熬着我,但是,也只有我知道,就在同时同刻,我的先生正在美国领事馆的大门前申请签证,窗外乱云翻渡,是吉是凶,我心如麻。
那年的考试,专业课的分数还好。但最后复试的当天,先生告知我已拿到签证,我顿时完全乱了方寸。林非老师端坐在面前,和蔼可亲地问我:“你说说散文的创作最难在哪里?写好散文的关键又是什么?”我的状态几乎是神驰八荒,灵魂出窍,简直就是胡乱作答。直到走出大楼,自己才回过神来,刚才恩师问的题目其实就是想要我回答一个“情”字!羞愧之下,我知道自己的博士之路从此梦断。
许是天命,野性的我终于还是走上了远游的路。踏出国门前与林非老师告别,他殷殷相告:“你不要忘记写作,将来定在散文上有作为。”我心里发热,但我的心愿是研究散文,我从来没有想到过自己要去创作散文!林非老师一眼看透我直言:“散文,对你来说已经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如何实践的问题。”
初到美国的那些日子,心里很苦,身体又累。远离了学术,远离了文学,暗夜中我常常蹉叹:这样的生活难道就是我想要的吗?就在我痛苦徘徊之际,林非和肖风老师不断写信来关心我,信中最激励我的一句话是:“生活之树常青,只要你写下来就能成为作家!”是呀,痛苦也是生活,体验就是财富!我要写,写下异域的冲击,写出新一代移民的甘苦!
直到1998年,我在海外的第一部散文集《走天涯——我在美国的日子》出版了。这本蓝色封面的小书几乎是与我的孩子一起孕育而成,里面的很多篇章都是在夜里打工回来后完成的。欣慰的是那些初临新大陆睁眼看世界的故事,不仅发表在美国的华文报刊上,也同时发表在故乡的《西安晚报》上。感激我可爱的母亲,每每如获至宝地替我从报上剪贴下来再寄给我。这部简陋的小书是我海外散文创作的初试锋芒,也是我写给母亲的他乡报告。
显然,《走天涯》不是一部成熟的作品,但远在北京的林非老师毅然为此书执笔写序。他的呕心沥血的长序,不仅充分地肯定了我在天赋和气质上更善于在情感和形象的天空里飞翔,而且还仔细地分析其中的篇章,并殷殷地期盼:“随着瑞琳在美国的土地上继续深入地观察体验和感悟,相信她一定会告诉自己同胞更多充满人生况味的异国他乡的故事。” 这篇序言,每每捧读,心热眼热。我明白,他在期望我向着更高的目标和境界冲刺。
写作,更带给我人生的神奇。因为《走天涯》中所写的休斯敦华人故事,休斯敦市长特别颁发我“荣誉市民”和“文化亲善大使”证书。也是在1998年,中国作家协会外联部开始关注海外华文作家,领馆推荐我前往福建泉州参加首届海外作家笔会,可惜因为小儿不满两岁,未能成行。但他们后来出版的《美国华文作家作品百人集》一书,选入了我的《休斯敦的中国女人》。
2000年,我首次参加海外最大华文报纸《世界日报》暨洛杉矶作协联合举办的全球征文大赛,初赛决赛均一路领先,最后获得第二名。因为第一名从缺,所以各界的文友们都恭喜我夺得了头奖。我把这篇获奖作品《他乡望月》寄给了林非老师,他为我写了一句话:“这篇文字,是你八年海外生活的思考结晶。”
最难忘2003年,林非老师以恢弘之气主编《二十世纪名家经典海外游记》。书中首选的第一位是康有为,“五四”时期的作家还有梁启超,林语堂,郭沫若,茅盾,郁达夫,徐志摩,朱自清,冰心,梁实秋等,当代的作家有季羡林,陈荒煤,杨朔,秦牧,汪曾祺,宗璞,王蒙,邓友梅,余光中,董桥,另外还有冯骥才,陈忠实,余秋雨,张抗抗,赵丽宏,舒婷,铁凝,韩小惠等。我想他是为了鼓励我,在书的尾篇收入了我的《雪鸟飞翔的地方》。后来我们见面,他送给我样书,打趣说:“这本书可是从康有为到陈瑞琳啊!”
2003年,也是我散文创作的又一个丰收年。自《走天涯》出版后,我希望自己走出北美山川的近距离地描述,而能够在更广阔的地理背景下探索中西文化的深层感受。于是,我的足迹从加拿大到墨西哥,从西欧到北欧,精神的开阔带来了文字的改变。记得那篇《英伦秋行》还是手写的,首发在中国文联白舒荣老师当时主编的《世界华文文学》上,并由此正式进入了海外华文学的研究视野。
油墨纸香的《“蜜月”巴黎——走在地球经纬线上》刚刚在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我就急不可待地呈送给林非老师。每次回北京,第一件重要的事就是驱车到静淑苑,快速登上五楼敲门,然后是笑语声声。肖凤老师曾给我做她最拿手的红烧肉,满满的一盘,烧得油亮,真是好吃极了。他们说唯一的宝贝儿子之所以长得那么高,就是来自这两个法宝,一是红烧肉,二是睡足觉。饭桌上,林非老师还送给我他的新作,一部《读书心态录》理性深邃,一部《火似的激情》驰骋飞扬。看着他满头岁月的华发,研究和创作的热情依如年轻人的奔放,一束温暖的光照进我心里,感觉血液里融进了一股永不衰竭的力量。
回到美国,我收到了林非老师创作的一篇亲情美文《离别》,是送他们的儿子去美国读书。文章的最后一段写肖凤回家,摸着儿子睡过的空床,我的眼泪也哗哗地流下来。后来看到好多评论,比较《送别》与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两种背影,两个时代,却是有异曲同工之妙。不久,他们夫妇就携手来美国看儿子,顺途也来看我。我怎么也没想到,肖凤老师进门,立刻拿出一样东西,是她自带的围裙,说要给我烧饭,简直就像一个慈爱的母亲。她烹调的一道绝活是煮排骨汤,其奥妙是多放料酒,汤和肉都香极了。
就在那年春节,我给林非老师写信:“在海外,从事华文文学评论的人少而又少,我应该担当起这个使命。”林非老师回我:“天降大任,你的心其实从来就没有离开过学术,为自己的目标努力吧!”那些日子,我竟如孤雁,有些含辛茹苦,在北美,也很少有人像我这样,不为职称,毫无报酬,破天荒地发掘和评论着一个个默默写作的人,为我的同代作家写碑立传。
2005年的9月,由我和西雅图作家融融共同主编的《一代飞鸿——北美中国大陆新移民作家小说精选与点评》一书在美国轻舟出版社隆重出版。这一年的10月,纽约的天空到处飘洒着驾风而舞的缤纷彩叶,来自加拿大,美国及中国的各路作家和学者纷纷飞向纽约,共同庆祝第一本北美新移民作家的作品文集《一代飞鸿》的问世。让我尤其动容的是来自台湾的一代文学前辈如王鼎钧,董鼎山,郑愁予,赵淑侠,赵淑敏,张凤,丛苏等都慨然前来,与我们共襄盛举。北美华文作家协会会长马克任先生特别在发言中指出北美华文创作的五个重要年代,第五个重要的里程碑就是《一代飞鸿》为标志的大陆新移民作家的崛起和成熟。我的更深感动是老先生并指出:“在他们身上,寄托着北美华文学的希望和未来。”
就在同一年,我应邀去哈佛大学参加两岸作家的对谈。到了年底,国内的《文艺报》评选我“理论创新奖”,颁奖就在12月的人民大会堂。2006年,成都时代出版社隆重推出“北美经典五重奏”,我的《横看成岭侧成峰——北美新移民文学散论》列在其中。春种秋收,生命的耕耘有了金色的景象。我把这一切告诉林非先生,他是那样的喜悦和安慰!
归去来兮,每年的回国成了我生命的一种必须的方式。而每次回到北京,叩见林非老师,也成为我归途的一个重要典礼。虽然我最终未能成为他的入室弟子,但在他心里,我好像早就是他的学生,他为我付出的心血和期望甚至比别人更多。最难忘的一天,是林非先生在京的弟子为他庆生,大家邀我同乐,看大家捧上一大盆美得让人心颤的兰花献给林非老师,我亦温暖到幸福。
2009年,新书《家住墨西哥湾》刚刚出版,就荣获了全球“中山杯”华侨文学奖的散文类优秀奖。走下颁奖台,我就一路飞奔到邮局,将新书寄往北京。因为我可以想象,林非先生肯定会把这部《家住墨西哥湾》摆放在他的案头,然后微笑着说:“瑞琳的散文真是越写越好了!”
近三十年过去,我没有为林非老师写过一篇文章。身为晚辈,评论恩师的作品,我一直没有这个勇气。我只是把深深的感激埋在心里,化作动力,一路奋力前行。我期望着将来有一天,真的无愧恩师,然后对自己说:“我努力过了!”
生命如画,但需要一束光照耀。那光是明亮的,也是温暖的,不仅穿透了一幅
油彩的风景,而且穿透了历史的天空。
很多人认为,现代诗少格律的束缚
往往更容易编写
事实上,他要求更高
有真实的东西
更多
多游历,提高自己的思想和经验是唯一的真正
否则再漂亮的文字,只是无病呻吟
让人看了反感
所以你可以从自己的身边。启动
的点点滴滴,记录自己的心情
去丰富自己的生活
正确地读一些文学作品
学习如何写现代诗 />
古体诗与现代诗的互联网最近的网络写手认为有几点:
1。虽然鲁迅,唐,宋无诗,但不可否认的是现代的许多优秀的民间诗人,了解到他们的前辈的精华,并写了许多精品。但是,只限于诗歌。现代诗的诗歌的质量一样好。
为什么?这和独特的诗歌。的中国文字字的音,有形的声音,了解结构,这个词的模糊性是非常强的,非常合适的诗歌创作需要感。后味没有很多的诗歌翻译成现代诗,诗歌创作主要是对情绪,和心情创造主要取决于单个单词歧义,如“千山鸟飞绝,万跟踪偏离轨道”,“推动窗口千年雪” ;等,读者可以想到的无休止的内涵;现代诗,因为相对明确的语篇结构和词的语义,因此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描绘的意境是不太明显的先天性缺陷,所以要求更高的写作技巧来弥补,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写很好的现代诗,相对于需要更大的文学成就。 “春绿江南岸,故意使用”绿色“,这是诗的优势,如全国翻译成现代诗,将被翻译成”吹绿“人不能有想象力动词,心情是大大消失了。
当然,诗歌写作中写的,需要的,只是作为他的入口,在掌握的古典基础是相对容易的。因此,古诗词在现代网络的繁荣,这并不出乎意料,但是,这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继承的同时,如何蓬勃发展,和现代语言更好的重复,我们绝不能满足我们的祖先说的东西,交易已经永远存在,中国诗歌就没有未来损失的创新。外国人,尤其是美国人英镑,早在上个世纪中,它是创造性的,吸收王伟诗人,创作意图诗歌的优势。我们自己的,但有没有继承与创新,或写什么迷雾象征总是外国人交谈后面被后面的古人写的一些老说玩过的东西,写孩子,但不是一件好事。这一点上,日本人做的比我们好,他们学习唐代的,但创造俳句;他们吸收法国象征主义诗韵的风格依然存在。
曾有人说,中国的诗人,网络诗人一声,“我!”好了,中国需要一个诗人,但他只是一个现代作家写作诗歌。缺乏创新,他的诗歌是注定要被遗忘,如果是建立一个现代化的诗歌能勇敢地站起来,说:“我是一个真正的诗人!”中国诗歌是有希望的。
意义的诗,诗的真理是一个非常大的话题,我这一代的业余作者在一定程度上使这个话题一小方家。需要认真地谈论这个主题的深刻思想和诗歌的历史,但也有诗人深刻的诗歌理论培训。
有人说,诗歌是写自己,我不同意,但不完全反对 - 人是社会的人,社会,诗人,诗人的一部分社会,有没有诗人不食人间烟火能逃脱写无与伦比的华章。水,沙,云,只是一粒沙中一滴水在大海或小溪,沙漠,天空中的云。诗人是社会的,但他自己的,个人的,个人的生活经验,与这个社会共同的东西也有其自身的特点,一粒沙的粒径大小,质地,这些都可以体现在一个诗人的诗歌 - “危险建筑物百英尺,可以选择明星敢大声的语言恐惧颤抖上人手中。“我理解这首诗,纯粹是个人的灵魂,在现实生活中的经验,它的社会价值是不积极,这里没有客观的体现,但是这丝毫不影响它优秀的诗留传后代。“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用它来寻找光明。”纯净简约的现代诗,诗一样的道理,但在这首诗社会的价值并没有完全显示倒是不被忽视的灵魂的启示作用。对比两者之间,到底是优秀诗歌或杰出的现代诗,谁可以给一个明确的答案是否的诗人是孤独的超越非凡的气氛或视觉展望未来铁肩担道义,在本质上仍然属于这个社会,同时是个人。
古体诗与现代诗的,形式上的差别是最明显和最根本的区别,特别是对平仄的压力。护理的形式,那就是固执地认为写诗的格律和完成按照格式规定的数量的话,它是有害的,必须精通做弊大于利。为什么呈上升趋势,是值得我们思考现代诗歌的主题。现代诗歌是这个时代和未来的诗歌超越主流,这可以看出,我们的网络和传统刊物上发表诗歌的比例。另一方面,如果有不古代体育的诗句的约束的主流,恐怕水平的现代诗一直以来多古体诗。精心制作的,那么,我想诗与现代诗的内容的时代意义和历史意义的点,像古身体的诗歌或精通在现代诗歌中,与个人的兴趣爱好和创造性的方式有关系的,无关的诗意质量本身,或在小的关系,有是没有冲突的诗歌要求(格律诗现代诗需要有美国的音乐,跳,辩证法,可以触摸的生活经验)。
现代诗歌在中国古代,有萌芽,屈原的“九歌”智慧之歌“,”昂滕优状态设置怀沙“离骚”,“颂桔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蜀道难“杜甫”茅屋秋风所破歌,这首“歌曲和注意的韵律它是什么?内容或音乐节奏也很不错。格律肆无忌惮影响他们的地位作为永恒的著名?原因是什么不到的巨大成就这些诗歌传达的精神内涵。为什么我们这已经视而不见,还自以为是,沾沾自喜于中国古代诗词是深刻的吗?不幸的是,中国有限的形式在一浪高过一唐代古体诗的直接下坡不得到深化和发展,而且的政治文人认为禁铟以及他们的教育是分不开的。阿房宫长期的,极其残忍限制发展现代诗歌的主导地位,这样的自由诗的创作,最终形成气候,濒临灭绝的,古老的中国医疗诗句公约的限制和扼杀,到了清代,几乎完全向下降,夏雨也没有看到日落。现代,不幸的文明古国,现代诗需要从国外进口,这表明深的危害,但是,这一点,上个世纪的34人看过?中国当代诗歌诗歌创作者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不能否认,中国古代诗歌,有利于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严谨的作风的确是难以望其项背世界各地的其他国家,使其成为一个无法撼动和去超越仅仅可以查找到峰值,不能否认它的历史价值和地位,而不是主观给予否认它的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但我们不禁说,这是中国艺术的诗伤心,中国现代诗歌滞后至少有一千多年的发展,至少有一千多年的沉默。古代诗歌的当代诗人几乎无人问津,不是因为质量问题,这不是因为缺乏优秀的诗歌的诗歌未来的发展方向和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这是一个深刻的反思,毕竟诗歌需要发展。
什么是一个很好的诗吗?当我提出这个问题,思考和思考,我认为它掌握更合适的:只有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真正体现生命的灵魂,生活的,现实的经验和能力打动人心,引起的思考和共鸣的诗歌,它可以成为优秀的诗歌。
我们可以有一个特殊的爱好,但我们不能因为他们不喜欢某种类型的诗歌,或认为它是不起眼的个人单方面认为不负责任的无理指责,有时只是个人的事情,直接点不到重要的,或诗歌写作纯粹的人吃不饱饭,没有做无病呻吟,这是不能容忍的,至少,它不是一个创作的艰苦尊重。场,处理严谨的创作态度诗歌,我们可以忽略,或者指出,他的诗歌固有的不足之处,毕竟,这是有利于交流,提高。
对于不同的读者,我想这是不同意见的读者水平的态度和解释诗歌,或个人的生活经验之间的差异造成相同的作品之一,我记得在不同的时间读的诗歌主同一首诗,告诉我们说,他完全理解的不一样的东西,这样的诗歌,更何况别人。前一段时间,一个朋友告诉我,有人是第一个奖的作品不敢恭维,天真地说,我认为它不是一个彻底的了解,他的获奖作品,谈其他。
同样的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有很大的不同,甚至是本质上的不同。简单地说,表达的感受,想法,和外界的意见,散文,小说是角色的经验,这些东西都表示,通过文字,一个文本字符串本身不具有任何意义,当他们结合和整体的读者感知获得的值时,文本的作者已经成为一种工具,成为了载体承载的意义,所以法官的散文和小说,我们首先要考虑的作者写的,表达的价值是什么,是个什么概念,然后才通过什么话都表达出来。好主意是好的作品,加上准确,优美的文字,意识是工程的根本目的。
现代主义诗歌是什么?其拉出一个世界的意义构成的文本,并期待和欣赏的文字。当我们来到一个大花园,仔细盯着每一个盛开的鲜花。在这一点上,笔者成为园艺师,收集自己喜欢的颜色的花,编织着美丽的图案。这种模式的代表是什么,他并不关心。
现代诗的手感相当不错的文本,每一个字给人一种美妙的感觉。可能在他们身后,被赋予的价值和意义,但这种巧妙的结合,不依赖于支持相同时间的意义,他们组成一个整体,并不代表的意义和价值。另一个例子是,同一首歌,票据优美的旋律,但它并不指向特定的意义在于很好。这也难怪组成一个字:诗歌的诗和歌曲。显然,文字本身成为现代诗的目的。
因此,现代诗歌的评价,我们需要看的是,它是否能够给我们的自然之美,那么它的意义和价值,读者可以自由地。
散文,在文学中的一朵奇葩。非常早期的中国文学散文的痕迹,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范仲淹“岳阳楼记”等。然而,最成功的是那部徐游记“。这虽然属于相同的游记类的文字,但在内容和周到的服务条款,已经脱离了那种纯粹的抒情诗,王文章,创建一个新的流派散文。
到近代,中国也涌现出了一大批散文家。清,杨烁,艾青,他们的作品,有的清新优雅,一些深层次的气势。在记录相同,盛赞新中国成立这以后,成长和发展。散文风格的影响很深。
总之,值得注意的有两个方面的流派和风格的散文。说,第一个流派。散文流派分为几个有随笔小札心情文字,他们的旅行,叙事抒情,等等。每个散文的定义有区别的。语言
几行与作者的感情,试图描述的感情,散文是瘦与现代诗歌相得益彰;雄辩和精细的情绪,这散文是凝固的某些必须有更深入的,结合的主题,了解,理解。
说的风格。清新,庄重,喜悦,悲伤,积极的,孤独的,多不胜数。但有一个目的,无论是写作必须是美丽的,必须是光滑的。“形散神不散”。最后结束时,一定要有点睛之笔,突出主题,反映了思维的这篇文章。
其实,生活就像是酒,因为自由裁量权,并像茶与调和的文章。成功的一个很好的散文,只要它们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好文章。散文,尽管其自己独特的要求和范围,但只要它是从心的文字,谁不为之感动怎么办?弯曲,以及诗歌中的句子。
什么是散文散文的横截面露纸跳跃的文字在脑海中!
如何写散文?
A,体验生活,感知幸福
- 论文写作应是丰富的感觉
>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10岁小胖墩了满满一桌子的美味佳肴面前,突然叫了起来:“我想死,所有的菜都吃掉活着是什么意思?”母亲听了感到震惊,对下落的心理咨询医生,医生开了药“面包和水”,并说:“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心理障碍 - 幸福。现在有这种疾病仍然是许多“。只读的故事,我们可以感觉的心的母亲是伟大的,但她的大歼灭战已经被过度的关心和爱。人,儿子和女儿都已经习惯了这种担忧和爱,这是什么一个可怕的麻木。小胖墩是出生在幸福,什么是幸福真的没有不知道母亲的爱,更多的快乐。同学门小胖墩是它如此吗?为了写散文,我们必须首先有一个敏感的心脏。今天的高学校学生的生活似乎相对枯燥的三分线,家庭(宿舍) - 教师 - 食堂加了重量的应试教育,很容易陷入的机械,麻木状态。学生可能会说,是没什么感觉,但如果你能仔细观察仔细情绪,在广袤的学习一些美丽的感觉,海洋生物喷雾,重要的是,如何敏感地捕捉到它。教师和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永恒的话题。有很多东西课内外学生和教师之间是如此之大,时间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的深厚友谊重演,但为什么不能“移动合作,形成的话,”它已成为习惯,视而不见,从来没有品尝过。学生必须记得魏炜写道:“我的老师一些细节如此微妙的感情。他真的写了孩子们的心理,觉得蔡爱他们,所以鞭仔高举的最后轻轻地落在石板上的。其实,老师的一举手,一投足,在一个特定的场景,将学生的个人感情,但你平时不注意没有。
如何写一篇文章?作为一个作家,你有一些必要的条件。第一个条件是有兴趣的,和第二个条件是兴趣,第三个条件,或利益。
首先,你要阅读大量的著名的著名散文值得被称为“美国”直接渗透的乐趣,灵魂。 “
其次,要有丰富的感情和生活经验。写散文是为了表明笔者已经看到,听到,并认为,只有一个持久的印象,在现实生活的认识和评价以及生活,引起了强烈的感情,才能产生写作的欲望,疾病和死亡,情绪,情感,人,人与自然会产生一个子移情潮汐上升和下降,阴晴圆缺已经成为快递的回忆主题的“事实洞明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护理将观察到在每一个可能的方式,和明察秋毫。一个敏锐的头脑,能够听到别人最深切的声音,感受到社会的脉搏,然后仔细看它的根原因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
三,写一个自我风格的散文成就,我的心写我的嘴,而且必须不随波逐流。特别是,需要诚实注意五点:( 1)写出真实的故事,真实的故事的基础上有一定的艺术创作过程。②性能的身世,一般不坚持完整的情节。③品种,形散神不散。④深刻的含义简洁,短小精悍。 ⑤淘美丽,简单而自然的语言。
《文心》,由叶圣陶、夏丏尊(第二个字读miǎn)二位先生合作撰写,1934年首次出版,等我拿到手,已经是再版的第九次印刷了。
对于再版的书籍,我总是习惯于先看后记,别问我为什么。同时,我理出了两个问题:
1 你是否认为阅读的目的就只为练习写作?因而专注于模仿技巧和积蓄词汇?
2 你是否认为练习写作的目的是搞文学创作?只要学会技巧、积累词汇就可以当作家?
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恭喜你,这篇文章对你会大有裨益。
如果你的答案是否定的,那么也要恭喜你,对写作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认知。
这本书的目标读者应该是中学生,说来惭愧,我都已经是大学毕业的人了,才接触到这本书,着实可惜,不过既然能读到,终归不算晚。
《 文心 》共有 三十二 节,换个书名就是《三十二堂国学课》,采用故事的体裁写出了关于国文的全部知识,同时也融入了社会和时代背景。
虽是几十年前的书,读后却也受益匪浅。
一篇文章通常有两个点,一个点是 外在的景物 ,一个点是 内在的情感 。
外在的景物只要生活中多用点心就能留意到。
内在的情感却是因人而异的,小孩子所感不如大人复杂,同是大人,普通人所感也不如诗人、文人深刻。所谓书中的“看不懂”,就是经验未及作者程度的缘故。
若是纯粹写内心情感的文章,则全然来自作者心境,这样的文章读出的感悟当真各有各的不同了。
读书,能懂多少,就懂多少,吸收经验、方法,把思考力、想象力提升到水平线的程度,也就可以了。
汉语文字没有语尾的变化,什么字什么性质,没有一定,全因所处的地位而不同。
举个栗子:梦。
做梦,为名词;梦见,为动词;说梦话,为形容词。
读文字时,要随时留意,一个字弄不明白,理解上便会产生偏差。
提笔写作同吃饭、说话一样,是生活中诸多项目的一部分。
与友通信是写作,说明意见是写作,记录经历也是写作,表达情感还是写作。
写作本就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点缀。
我们 写的东西是内容 , 提领全篇的东西是题目 ,自然顺序来说,应是 先有内容,再有题目 的。
但先有了题目,再去拼凑内容,是否本末倒置了呢?也不尽然。
题目有两种:
一说不管是谁,给一个题目规定写什么就写什么。
一说揣摩写作之人的水平、阅历,让写作者有话说之后才命题。
正确的练习也便是该依着后一种,有话说的定义也是十分宽广,任何一个角度都可以说,有的说也就写得出来了。
若是各自的文字原本就存在于内心之中,所要做的,只是把它们取出来而已。
至于题目,不过是引起作者意趣的点罢了 。
成文之后,必当仔细看过,一句话、一个字不妥也必须改到再无可改。
作文、说话是一样的,在 承接和转折 的地方最要留心。
几个词儿不当只不过是句子的毛病,若是转折承接用错了就会把整段的意思搅糊涂了。
写信,最重要的是 真情实感 。可情感这东西,却是神奇。
特意求深切,结果往往平平;有时无意的几句,却又是深切不过的了。
读书缘是好事,却不可乱读。
其中, 字典 是最要紧的,读书有疑难时可以随时查验,不过现在已经可以用 搜索 引擎代之。
初中年岁,小说故事很是相宜。国外的翻译小说故事也可选读。
诗词亦必不可少,《 唐诗三百首 》、《 白香词谱 》,初中毕业能读熟,便足够了。
(我到现在还没读熟)
经书类修身养性也可读,以《四书》为代表。
(四书指 《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
史书也可读,一般四史足够,《 史记 》、前后《 汉书 》、《 三国志 》。
写文之前,当 认清目标 ,也就是这篇文章预备给什么人看。
心有三用: 知、情、意 。
知为知识,说明一个事物是什么,与别的事物有什么关系。
情为感情,说明对一个事物的喜怒哀乐。
意为意欲,说明对一个事物要产生怎样的作用。
文同心,有三种表现: 知的文、情的文、意的文 。
知的文 指的是具体的方法论,切实可信的方案。
情的文 和 意的文 通常可以结合在一起抒发情感或达到一定的预期。
但是通过情、意说话必须以 知识为基础 ,否则就会变得盲目。
简单说就是先简述事情的经过,然后引出感言。
日记通常是叙事文的题材。本篇没有任何注解,只是举了3篇关于“日军侵犯上海”时的日记。
与其说是日记的写法,不如说是对社会背景和时代现象的刻画。
有兴趣的朋友不妨找来一读。
题为《 难中日记 》。
任何 时代 都有 特点 ,读古人的书要留心他的时代,古人说得话在那个年代或许没错,但若是一不小心成为了时代错误者,将会吃很大的亏。
时代如此,诗亦然。
诗有田园诗、也有工厂诗,古体诗和新体诗。
诗之所以是诗,全在 浑厚紧张的情感 ,次之是谐协的韵律,无所谓辞藻的修饰。
文章的毛病千千万,归纳起来无非是思想习惯和语言习惯的问题。
细说来,不过有三:
用词、用语不当
该用这个词,却用了那个;该这么说,却那么说了。
原因 在于对词意把握不确切或是不曾思考只顾胡乱下笔。
意义的缺略或累赘
一句话没说完,话不成句;说得太多,同样不成句。
原因 在于不曾把所要表达的意思完善就提笔来写,或是平时就习惯于说支离破碎的语言。
意义不连贯、不能上下照应
一句话中,前后不搭,一段话里,彼此不应。
原因 在于思维不精密,说了一大堆,写了一大堆,全是废话。
游记 有两种写法: 记叙和描写 。
记叙 犹如一张路线图,看见什么就写什么。
描写 犹如一张风景画,依照自己的感觉去写。
描写比记叙更能给人直观感受,更有感染力。
描写的 提高 ,要注重随时观察,收的真实的印象,文字就会变的比较可观。
柳宗元 的山水记本基本纯用印象描写。
描写也不仅仅限于游记,除开说明文和议论文,都可以采用通常的记叙或是印象的描写。
例如 朱自清—《背影》 中的人物描写。
类书 :我国古代一种大型的资料性书籍。辑录各种书中的材料,按门类、字韵等编排以备查检。
需要哪一类的材料就到那一类里去找。
遇到不明白或不理解的,类书就可以拿来当做辞典来用,,现在的话,也可以用搜索代替,但养成求真的习惯还是不那么容易的。
瑶池返驾 , 社会主义 ,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不知道还不快去查?
戏剧,古代的、现代的、外国的、约略都应该看一些,有个粗略的了解。
本节对不同的戏剧种类作了简单的区别,不多赘述。
偶然发现了一个 有意思 的东西:
“一个人想要去访问张三,可四下无人,他自言自语道:‘我要去访问张三,就此拔脚前往。’这不是 痴汉 嘛?可戏剧里不这么办,观众就不知道他在干什么。”
我不禁笑出了声,一边笑一边查证,发现古代的痴汉指的是—— 愚蠢之人 。
至于我所理解的痴汉,来自日本。
读书与作文 是两件事,应当分别看待。
勿只把文字当文字读,勿只从文字上去学文字。
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心新味。
所谓 触发, 就是由一件事 感悟 到其他的事。且要是自己的新鲜的才好。
一味说人家说过的话,自己就等于没说话了。
把书呆读没有意义,于有字的书意外,更留心去读没有字的书,在森罗万象的事物上获得新的触发。
一个人对文字的通与不通,不必去看他所作的文字,只需听他读文字的腔调,就可知道
重读体现句子的着眼点。
升调是疑问,降调是确定。
强弱多关于人的感情,用于议论文、诗歌、对话。
对待思想、学术不能凭主观爱憎,要用批判的方法,还原古书的本来面目。
考究思想、学术和时代、社会的关联,它何时发生,又因何衰落,这样得来的才是真实的知识。
如此看来,古文与现代论文、专著是有着同样作用的材料。
现在人写字的意义与从前不同了,古人写字是一种闲暇的消遣,现在却是实际生活的一部分。
写字的四项标准:
迅速、准确、匀整、合式。
简单说,就是既要快,还要好看,符合格式。
文章的好坏,可从三方面来说:
一是文法上有无毛病
二是用词适当与否
三是思想的新鲜、正确、丰富与否
思想纯靠多读书、多体验,一般人常犯的问题是文法不正和用词不当。
每遇一词,确认其意义之外,再从各方面去领略其情味,这是很要紧的功夫。
文字只是发表思想感情的工具, 思想感情需从各方面收得,只偏重了文字,结果文字也就空而无实。
数学上的文学: 枯燥无味,但正确细密。
绘画上的文字: 背景的作用,在乎借了周围的环境衬托事物。
英语上的文字: 一国语言自有其构造习惯,若能仔细比较,对本国语言的理解也能有所进步。
真正求学的人是不一定要进学校的!
学习的主体在于自己,要学习,任何场所都行;不学习,即便是最适宜的场所,也只得七八成而已。
离开学校不是“失学”,只有自己不学习才是真正的“失学”。
小说的本质在与 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 。
简单来说就是,作者把意义寄托在叙述上,并不特别说明,让人家看了他的叙述从而领悟出他的意义。
叙事文的本质是事情 ,叙述就是它的目的。
小说的本质却是意义 ,叙事只是手段。
字数
中国文字有一特性,宜于 偶数 结合,若不成偶数,则读起来很别扭。
如:父母之命,就比父母命顺口。
句子
如果文章中许多句子构造差不多,读起来就会过于平板。
句式的 错综使用 ,是调和句调的方法之一。
音节
一句之中,勿用 同音或声音相近 的字,读起来很不顺口。
要作词,是不难的,普通的方法就是按谱填写,平仄字数一一遵守就是。
但 情与境关系密切 ,写词时即便只写境,也能引出情来;只抒情,也不能全然离开境。
抒情有两种,一种 细致 ,一种 豪迈 。
凡是含有 诗的意境 的都可以称为诗,诗是最纯粹的语言,最生动的形象。
新体诗不一定要押韵,但 自然音节 还是要讲究的,话语也必须 精炼纯粹 ,音节和谐。
诗的意境,得到不在于提笔就写,而在乎 多体验,多思考 。
推敲, 就是找一有实力的人帮忙,指出文章不合适之处。
既要知道哪里不该这样说,应该那样说;也要明白 为什么 不该这样说,应该那样说。
一般修改的点多为 文字、词汇、句子排列 。
读书只要不是浮光掠影,必有所得,把所得写出来,就是读书笔记了。
读书要 精细 ,才能写出笔记,反过来,写读书笔记也是使读书精细的方法。
笔记的 材料 , 可大可小 ,小到着眼一个字或词,大到引入史书进行论断。
找到所读文章关注的点,就是一篇好的读书笔记。
写笔记的 用意 ,原是为了记述自己的心得,以备将来的考察与运用,并非预备给别人看。
且读书笔记是一种读书时的 判断 ,应当用 议论文 的态度去写,必须有例证。
修 就是调整, 辞 就是语言,修辞就是调整语言,使它 传达出我们的意思 。
只求意义上没有毛病的修辞叫做消极修辞。
里用了感觉,增加感染力的,叫做积极修辞。
修辞种类繁多,不多赘述,但修辞所运用的方式与格都要以适合 情境 为条件。
个人作风不同,修辞运用也便不同。
没有深刻的生活,就没有深刻的作风。因而 生活才是作品的源头 , 修辞的源头。
从源头上着力,才不算是舍本逐末。
关于文章的组织,我国向来说法众多,还有西洋、佛教学者特殊的组织法。
但最有用也最实际的确实从生活经验来考究如何组织文章,这样总结出来的就不是公式,而是原则。
原则,是可以随时随地运用的。
组织文章只有三项:
秩序: 把所有材料按合适的顺序排列。
联络: 从头至尾顺当地连续下去。
统一: 通篇有同样的见解、情调。
至于具体写法,以如下方法较为妥当:
先把怎样开始,如何贯穿做个大体的规定,之后再一步一步写下去。
内容靠组织完成,组织也是内容的一部分。
若是要接触历代的代表作,与其去求教文学史,不如求教 较好的选本 。
读诗——《古诗源》-沈归愚
读词——《词选》-张惠言
读明清小品——《近代散文抄》-沈启无
文学的源流和演变,是不能离开作品空谈的。
依着文学史的线索去选择历代的名作,反而会颇有兴趣,理解上也会比较实际。
写作可以分为三类:
几分钟写好的便条—— 应用之作
一二小时写完的文章—— 习作
一年半载完成的小说等—— 创作
其中,以 习作 为根本,通过习作练习技巧和能力,方能运用在应用与创作之上。
创作就是忠于自己,贵精不贵多,时间和劳力是不能计较的。
创作分两边步:
第一步是 发现 ,也就是寻找新鲜有意味的题材。
第二步是 成熟 ,也就是到处留心寻找资料,充实内容。
但第二步的实现是建立在熟练的基础上,也就是 熟练的习作 。
鉴赏的意义: 看
看文章写的什么、结构如何、感情如何。
鉴赏的态度: 玩
抄写自己喜欢的,随时拿出来回顾,必有特殊的雅趣
鉴赏的本体: 我
鉴赏本就是主观意愿,唯有努力提高自己本身的修养,才能有更好的鉴赏能力
鉴赏的预备知识: 全
与作品相关的人、事、背景,虽不是鉴赏,却能在鉴赏方面极大地帮助我们。
鉴赏的关键: 想
想象力是鉴赏的重要条件,没有好的想象力,很难体会到作者要表达的准确情感。
鉴赏的反面: 找
若是能从坏的文章中找出毛病所在,也就是无形中提高了自己的鉴赏能力。
不同风格的来源大致如下:
取材的范围 ,很多作家往往不知不觉偏执于某一个范围,这是由于所生活的环境不同,所关注的点就不一样。
作者的品性, 人的品性千差万别,有人温和,有人急躁,有人宽大,有人狭隘。
作者的语言习惯 ,语调的差异和词汇的不同,使得同一个意思,教两个不同的人说出来感受也未必相同。
写作的习惯 ,有人信手拈来,意尽而止,不再修改;有人下笔很慢,字斟句酌,一改再改。
鉴赏一篇文章,依着 客观条件 去推,就会看到它真正的风格。若是凭着主观臆测,则会变得 迷离惝恍 。
看书的能力,有了;写作的能力,通顺了。
但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整个生活的改进。
为语文而学语文,为数学而学数学,未免偏颇。
把行动与看书打成一片,忠于自己,用创作的态度对待每一篇文字。
文学者固不必人人去做,但文学者创作的态度却人人可用。
唯有如此,当真受用无穷。
合上书的那一刻,我才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做前人的智慧,也明白了为什么这本书在当时会那么受欢迎。
且不管书中所提到的点在当时是否超前,书中关于读书、写作、教与学的观点竟然令现在的我颇受启发。我不得不感慨,若是在初中时,便读到这本书,对于文字的领悟和把控,应该不至于是现在的程度。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那么,就让我们现在开始种下这棵树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