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是中国人最隆重的传统节日。相传它由虞舜兴起,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2007年,是春节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的第一个春节。于是,今年的春节有了与以往单纯的传统节日不同的意义。春节之所以重要,不仅仅在于它是现代中国人深层的心理需要、精神需要,还关涉着文化传统以及文化创新问题。传统春节是中华民族一项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有必要将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并在文化的传承、创新中使之得到发扬光大。
春节积淀、凝聚着中华民族千百年的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节日往往沉淀、凝聚着千百年的传统文化。而春节更是经过几千年的积淀,集中地体现了农耕社会生活中人们所需求的基本祈盼,如丰收、团聚、平安、兴旺、亲情与和谐等。显然,这也是现代人的共同祈盼。由于春节特殊的时间意义,它天生就带有除旧布新的含义。从春节的众多习俗来看,其核心意义有两条:一是祈求吉祥、辟除灾祸,这其实是中国传统节日共生的意义,只是在春节时分显得尤其突出;二是增进人际感情,对于家人亲族而言,是团圆、和睦,重温血缘之间的伦理关系,对于邻里同事而言,是通过互相拜贺,消除隔阂,增进感情。由此可见,春节在传承民族文化中起到了一种文化认同的重要作用。中国文化以伦理为基本核心,需要在各种文化事项上有所表达,不断确认。春节正是其中一个典型的场景,在此,许多伦理关系得到了重新确认,也增加了血缘、邻里、同事乃至家国、民族的凝聚力。
社会转型催生节日情结异化因素
今天,人们对春节的传承,不仅是中国过年情结的传承,更是中国文化价值观、生活方式的传递。随着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商业文化的冲击,以及中国社会快速转型,中国已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社会结构的变迁,也给社会的价值体系造成了多方冲击。从传统农业社会多子多孙几世同堂的大家庭“孝顺”文化,到当今城市社会独生子女为核心家庭的“自我”文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家庭结构、消费能力和消费行为出现了巨变,不同时代人群的社会境遇、价值观念和文化偏好,也随着社会的转型,正在家庭、社会、文化各领域呈现出差异与多元化趋势,特别是代际之间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冲突更是催生了节日情结异化因素。
现代化的条件扩展了春节文化的传播平台,成为推动传统文化进步和创新的无形之手
生活方式的变化使得人们会对生活意义进行重新审视和确认。古代的春节最初被人们广泛认同的功能,主要是驱鬼、祭祖、庆丰收,那是春天的主调。而在今天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休闲型、娱乐性消费成为人们的内在需求,这种需求必然会转化为社会生活的时尚。传统春节的意义虽然在目前来说还占主要地位,但并不等于说传统春节的习俗我们都要原封不动地继承下来。有些已经失去群众基础的喜好(比如厕神的习俗)就会逐渐被淘汰;有些形式新颖符合春节意义的过节方式,就有可能被民众接受并推广。现代人过年,在履行团圆、拜年、走亲访友等传统风俗之外,还出现了种种新潮的形式,使得过年有了新的创意、新的情趣。比如收看春节联欢晚会、电话贺年、手机短讯贺年等。网络的普及,也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流行网上过年,只要登录互联网,大红灯笼、鞭炮、鲜花、新春套餐、网上贺卡等等,一幕幕喜庆的场景映入人们的眼帘;还有网友将自己过年的情景拍成视频传给外地的亲朋,利用现代科技的发达来演绎新的拜年方式。可以说,现代化的条件扩展了春节文化的传播平台,产生了春节文化新的表现形式。民众对春节习俗的重视、选择和改进,成为推动传统文化进步和创新的无形之手。
努力打造春节文化品牌
春节习俗的变迁,体现了文化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使中华民族的春节传统文化继续绵延不断地传承下去,需要对春节文化的内涵和形式在一定意义和程度上进行创新,这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与时俱进地丰富传统春节的文化内涵。中华民族的血脉之所以绵延至今从未间断,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承续传载功不可没。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许多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却日益萎缩——端午节、中秋节、春节“三大节”已被舆论批评简单化为“粽子节”、“月饼节”、“饺子节”,其他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更是踪迹杳然。端午、清明、中秋、重阳、除夕……我国的传统节日五彩缤纷,其中存留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内涵博大精深。如果忽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就会导致部分民族文化的枯萎失传。民族民间文化是承载民族精神与情感的重要载体,也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保持自身独特魅力以及竞争力的根基。传统文化生态不仅要保护,更要与时俱进地丰富其文化内涵。对于春节,要有弘扬知识、艺术的广泛载体和尽情娱乐的健康载体,为春节注入新的活力元素。应突破近年来落套的“电视春节”形式,回归原生态春节精神——倡导充满欢愉情怀活力的快乐节目。
——注重文化的代际传递。使儿童、青少年在早期社会化过程中,就能接受到社会提供的对春节文化内涵的传递信息,形成对春节节日情结的社会价值认同。
——将传统和时尚结合起来。文化发展需要自醒,要挖掘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和精华,尽可能将传统和时尚结合起来、民族化和国际化结合起来,争取把春节等传统节日变成多国时尚,而不是坐在传统的板凳上,享受“古老”、“优良”的优越感。事实上,近年来中国的春节正越来越受到外国人士的关注,从中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也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带来良机。
——推进春节文化应具有现代市场意识。文化繁衍可能不需要市场,可文化推进却不能缺乏市场意识。比如,时下各种商业产品凭借代言人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创造商业奇迹,节日文化也同样可以借鉴这种方式。西方圣诞文化中的圣诞老人形象,就颇能唤起人们的文化认同和符号认同。我们的春节,也需要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
作者系中共广州市委党校、广州行政学院博士、副教授
情况一:市外无疫情地区来连人员
不需要隔离。具体要求:
持有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在抵达我市后落地即检,进行3天健康监测,3天3检,倡导7天自我健康监测。
情况二:来自有确诊病例但非中高风险地区人员
需要做好核酸检测及健康检测工作。具体如下:
对7日内有低风险区或报告本土确诊病例的地区旅居史的来连人员,需持48小时内2次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在抵达我市后落地即检,进行7天跟踪健康监测,健康监测期间第1、2、3、5、7天各开展一次核酸检测,做到“四个不得”。
情况三:来自有病例且中高风险地区人员
需要隔离,具体如下:
7天内有高风险区旅居史的人员,采取7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在集中隔离第1、2、3、5、7天各开展一次核酸检测。
7天内有中风险区旅居史的人员,采取7天居家隔离医学观察,在居家隔离第1、2、3、5、7天各开展一次核酸检测。如不具备居家隔离医学观察条件,采取集中隔离医学观察。
》》》
连云港市疫情防控通告
为满足重点人群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就医需求,现将启用“黄码医院”有关事项通告如下:
1“黄码医院”是指在疫情期间,为重点人群提供诊疗服务而设置的定点医院。高风险地区人员,无论健康码是“绿码”还是“黄码”,均需至“黄码医院”就诊。
2市区设立3家“黄码医院”,分别为市第一人民医院通灌院区发热门诊、市第一人民医院高新院区发热门诊、市第二人民医院西院区发热门诊。其中,市第一人民医院通灌院区发热门诊承担“黄码”孕产妇、儿童诊疗任务,市第一人民医院高新院区发热门诊承担“黄码”成人诊疗任务,市第二人民医院西院区发热门诊承担“黄码”血透、肿瘤患者诊疗任务。
3除高风险地区人员、集中隔离人员、居家隔离观察期未满人员外,其他健康码为“黄码”的人员需就医的,请自行前往“黄码医院”就诊。就医时,需全程严格做好个人防护,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与他人保持1米安全距离。
市区“黄码医院”名单
东海县、灌云县、灌南县、赣榆区根据疫情防控需要,适时启用“黄码医院”,请辖区居民及时关注当地官方发布。
连云港市新冠肺炎疫情
联防联控指挥部
2022年11月13日
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应重在引导——让学生从语文教材所负载的认知和形象中去完善自己的人格和陶冶高尚的情操。目前,阅读教学虽然一改以往“穿靴戴帽”说教式的思想教育,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许多教师对如何引导仍存有许多盲点,文本的情感被架空分析,或者强加给学生,用无效的引导掩盖了个性领悟,忽视了指导学生对思想情感教育内容的认识过程,使其阅读情感不能得以深入。引“深”阅读是指教师结合文本内容,有层次地设计,并巧妙引领,指导学生抓住文章的主线(即文本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关键句、关键段),一步步深入文本,领会内涵,使得文本与情感融通、共振,从而升华情感。
一、理清脉络,围绕文路和学路进行引“深”
文路,即课文的思路,是作者的写作线索;学路,实质上是学生通过阅读学习课文的思路,是通过主客体对话对课文的吸收与内化。当“学路”与“文路”相融合时,学生便能进入文本结构中所规定的“隐含的读者”这个角色,在文本阅读中内化出一种透视宏旨、感悟玄机的智能。例如,《青海高原一株柳》的文路是:柳树的样子→柳树的精神 →揭示的人生哲理。学生的学路对于本课来说就是充分感知这株柳树样子的“神奇”,再深入感悟它超乎想象的毅力以及生命力强、顽强不屈的精神,最后领悟文章所引发的人生哲理。根据文路和学路,可以抓住文章的主线“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学习课文:通过图文对照、反复诵读关键词句,让学生从柳树的形象层面上感受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再引导学生将这株柳树与家乡灞河柳树比较,发现各方面的不同,体会青海高原一株柳面对命运的顽强不屈,从而使情感走向深入,最后启发学生感悟,引发哲理。
二、化解矛盾,找准文本知识的思辨点进行引“深”
语文的文本知识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有的文章采用的是线形结构步步推进,有的文章却隐含了许多对立面或矛盾点,在曲折回旋中盘升。像后者这样的课文,通过知识的比较,突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运用引“深”阅读的方式,弄清不同知识的内在联系、思想脉络,在比较中鉴别,在鉴别中领悟,学生的思维就能从狭隘走向广阔,情感从肤浅走向深刻,学习过程更有活力。例如,《水》整篇课文字里行间弥漫着乡亲们的“缺水之苦”和“享水之乐”。这一“苦”一“乐”看似一个矛盾点,但其中的联系对挖掘文本最终的情感却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应该引导学生好好体味。一是通过文中的特殊物品及一串串数字体会“缺水之苦”。二是用心品读,读描写环境恶劣的句子以及具体描写人们快乐的句子,更好地理解“享水之乐”,学会在比较中辩证地看问题。三是通过苦、乐辨析,引导学生透过这个“缺水之苦”和“享水之乐”感悟作者的情感。这样,理清了脉络,分清了文本的层次,学生与文本如同共乘一舟,披文入情,探幽揽胜。
三、创设情境,抓住现实与文本的联系点进行引“深”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理解水平是由浅入深、逐层发展的。深层理解则要求学生利用作者所传递的信息,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一步理解或吸收与主题有联系的思想与信息。教师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熟悉的教学情境,适当利用语言、媒体、活动等一系列动态设计,不断渗透与点拨,使他们的情感一步步升华。例如,《2008,北京!》一文生动地记叙了2001年7月13日晚上,北京人民热烈欢庆申奥成功的沸腾场面。那一刻,北京沸腾了!全国人民热血沸腾了!如何让二年级的学生感受人们申奥成功的喜悦?如何让他们体验这种欣喜若狂的欢庆场面呢?教学时可以抓住“沸腾”一词来引导,从理解“水”的沸腾到“群情”的沸腾。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进入当时的情境之中,拉近学生与历史那一刻的距离,让他们对当时场面的紧张、我国申奥成功的快乐能有所体会,充分调动情感。在此基础上再从文字中品味“沸腾”,感受那份快乐与激动。如此设计,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一步步提升,真正实现与文本对话,达到文与意的融合。
总之,引“深”阅读是一种教学方法,是一种理念,是一种价值追求。在追求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充分运用教学智慧,切实而灵活地践行于教学之中。让引“深”阅读成为学生丰富精神世界的过程,让语文阅读教学有效地把情感从搁浅处引向升华!(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解放路小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