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上这首诗是一个整体,没有哪些是特定表示情感的。如果说有,那通篇都是。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起始语“轻轻的”词语轻缓、平和又抚人心弦,足见作者同“对象”的熟悉和亲近。简单的“走”却能使读者即刻触动,一下子便联想起人生的际遇— “分别”的场景。“正如”一词回转话意到“来”,通过对比,更反衬出 “走”的百感交集。“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轻轻的招手”饱含“归来后”又将久别地内心表白,进一步铺陈出难以言表的眷恋。硕士论文,人生意蕴。“作别”勾起人生离别时无限的情愁,“西天的云彩”定然是作者在离别处看到的自然景象,太阳正慢慢的落去,留下那即将被黑暗湮没的余晖中飘散的多彩云朵;读者便会下意识的联想到在怅然若失中对美好事物无奈中地难以挽留的依恋,也能读出作者对作别对象的倾慕和挚爱。作为全诗的首节,“轻轻的”采用复沓,清淡无奇却如蜻蜓点水,点拨得读者的思绪延绵,油然地顺着一字一字产生了与作者在情感融通中的“共鸣”。 作者开语就势点题,读者在轻松和愉悦的心境中能体味到离别者的丝丝愁绪,隐隐哀伤,牵绊得离别者(作者)是那道不明“来”后要“走”《再别康桥》的复杂情感。“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那河畔的”把景物一下由首节的“西边的云彩”远景拉到了近前,让开放的思绪聚焦在了“作别对象”上来。“金柳”表明在斜阳中的柳枝都光彩四溢。 “夕阳”陪衬出了“新娘”的曼妙多姿、纯贞无暇、富有生机的气质。“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硕士论文,人生意蕴。”“波光里”由实景转入虚像,闪烁华丽,“艳影”用夸张之词描摹出“影”的飘逸潇洒、流光溢彩,紧着着借助通感把视觉中“波光里”客观的“影”映像到主观感知中“我的心头”,给读者留下无比开阔的想象感受空间,凸显出作者对“对象”美的无比赞誉和喜爱。第二节作者进入主题通过象征、比喻表现出了“作别对象”的青春活力;通过夸张、通感又写出“对象”的光艳超凡,作者那愉悦无邪、高尚真切的情感表露的多么坦然,使读者如幻觉般地沉浸“荡漾” 在“光”与“影”的美感中。“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由前节的浮“光”掠“影”深入触及到眼前的“水底”里。“软泥”给人一种细腻、润滑、亲和的感觉,“靑荇”即压了韵脚也刻画了嫩绿清新的寻常生命。“油油的” 描写出水草的繁盛、葱郁,“在水底招摇”用拟人化的表现出“对象”的简单清纯、悠闲自得。“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这一句作者言由心生热切地道出“康河”。一条河,其实就是孕育生命的地方,褪去光彩后那就是柔顺、祥和, 作者似乎感受到抚育生命的襁褓,用拟物的手法“甘心”自己“做一条小草”投入到“康河”的怀里,把自己的生命也植入其中,期冀能够受吸吮她的营养。此节深入主题,由前一节的华彩光艳转入平淡朴实、自然纯贞。通过清淡地描写,讲述了“康河”的清纯、柔和、包容、自由和对生命的抚育;另外一面则是抒发了作者对“康河”的挚爱之情;当然在触景生情中作者也流露出在这种“爱”中自己的“平凡” “渺小”为下文的“沉默”和“不带走”设了伏笔。胡适曾这样评价徐志摩“他深信理想的人生必须有爱,必须有自由,必须有美;他深信这种三位一体的人生是可以追求的,至少是可以用纯洁的心血培养出来的。……我还可以说,只有从这个观点上才可以了解志摩的行为……”②笔者认为此节写出了全首诗的“文心”—康河的灵性③,是全诗最高情感意境的率性道白,是全诗所传达的作者在康桥的自然景象中体验到的生命灵性所蕴含的“爱、自由、美”。“那树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开始句承接上节做进一步的展开,景象由身前至近处, “树荫”是旺盛生命的宣示,“一潭”是水的聚集,“清泉”是活的水的源泉,作者却把它升华为恢弘绚烂的“天上虹”,是为“对象”多么的充满激情而无声地颂扬。“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此句递进式地细化“揉碎”,更进一层的入微到“浮藻”。硕士论文,人生意蕴。 把用于提纯的“沉淀”用来描写“彩虹似的”炫丽飘逸的“梦”境。该节是加强性的写景抒情,是对前面几节的照应和深化。借“浮藻”“天上虹”和“梦”来展现从“对象”中领略到的朴实平淡,多彩和缥缈;作者引领着读者把情感融入了景中,又如书法行笔中的过度,几乎神来之笔到了离奇的“梦”境,加重了情感的感染,又为下文的做了铺垫。“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寻梦”一词用“?”设问,对前节的呼应衔接,又是启程下文的开语。“撑一支长篙”读者脑海浮现出驾舟 “康河”中。“向” 指示追寻的去处,“青草更青处”可见河水的清澈、顺和;植物生息的旺盛、闲适,“漫溯”寻梦者舒缓的痴情徜徉。“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满载一船”其实象征满心的充盈,“星辉”是浩瀚宇宙间变换迷离的微光,是无处不在而有时不易觉察。硕士论文,人生意蕴。作者给人的就是“寻梦”到了难以叙说,溢满身心的喜悦。硕士论文,人生意蕴。“斑斓里”更加渲染了喜悦的丰富多彩境界,“放歌” 心志所发,是高亢喜悦、闲适自由情感的彰显。此节是作者对 “康桥”又深一层的感受,前句由“梦”到实景撑篙,情感加以聚敛,后句张扬奔放出喜悦。尤其是两句中的对仗语,在清澈中看到了多彩,清淡中抒发了浪漫,在漫游中畅想自由。此节展现出作者对宽松、浪漫、自由境界的领悟、讴歌和神往。“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但” 就在情感高潮即将涌起迸发时一语转折,意念缩归到“我” 在幡然回味“不能放歌”中嘎然而至。“悄悄是”呼应首句“轻轻的”尽显心境的静寂凄然,“别离的笙箫”情绪陡然低沉跌落,顿生百感交集的离愁。“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夏虫”本应是悦耳的鸣叫,如聆听到了“我”的心声而变得“沉默”。用顶针的手法传递了“沉默”中的哀愁,以致“沉默”这种内心的忧郁居然 “是今晚的康桥”的一“!”。此节是激扬情绪的低转,“笙箫”的哀婉凄凉声传到了读者内心,“沉默”中的哀怨。硕士论文,人生意蕴。先前“康桥”的光艳、清纯、浪漫、自由之“美” 对比反衬黯淡、静谧的心境,借助拟人化的“沉默”将一股沉郁之气贯透了读者身心,把无言的“别离”情怀推向谷底。“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临结束“悄悄的” “正如”回环往复首节,加之重复用法恰似无声太息,情感节奏在压抑的“沉默”中得以舒缓,表现出“再别”时的痴情和感伤,揭示对“离别对象”难舍而无法忘却的情愫。“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我”情思凝结地沉重时,心扉洞然打开;把不能带走的“对象”和产生的忧怨“挥一挥”从“衣袖”中拂落,把哀怨剔除得干净。“不带走”犹如在表明连“对象”在记忆中“一片云彩”都要消除,把离别时无以言状的痴情回归到了平和。结尾一节,于壮怀悲切,愁肠百结中尽情回味康桥的“云彩”,正是在这种美的昭示下,作者摒弃沉沦失落,在领略了康桥的宽松、浪漫、自由,在别离的情感煎熬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第八》)迈向洒脱自如,豁达释然的精神解脱。 “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白居易)作者最后实现了自我情感的超越,得到精神上的涅槃复归。我们阅读《再别康桥》体味全诗情感意境的变化,能看到“洒脱中寓婉约,依恋而不低徊” ④的情感特色;掩卷领略这首诗给人的艺术感染力,我们品悟到其中推及平凡生命的博爱,尊重独特命运的自由,颂扬自然造化的纯美,而最让人触动的是对“爱、自由、美”感悟后奋争缺憾现实的勇毅等人生丰富意蕴。
抓住瞬间的永恒——《再别康桥》文本分析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
这是一首抒写自然之美与作者心情的短诗,诗人是崇高、赞美自然的。诗中景物的描写真实细腻,可见康桥在诗人心中打下了极深的烙印。不仅如此,而且康桥是诗人的理想。他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然而,满目疮痍的中国,是非颠倒的年代,艰难的民生,使诗人的 康桥理想逐渐破灭。这首诗写于一九二八年诗人重返英伦归国途中。故地重游,昔日之景勾起作者昔日之忆,而离别在即,诗人敏感的心底怎能不荡起阵阵伤感的涟漪!描写康桥的自然美,表现作者对康桥的不舍眷恋及心底的惆怅,是这首诗的主题。
徐志摩以其独抒性灵的诗风靡一时。他的诗,轻灵飘逸,幽婉洒脱,集意境美、建筑美、音节美和绘画美于一身,同时对中外诗艺进行融合,追求一种“纯真的诗感”。这些在《再别康桥》可见一斑。
这首诗意境优美,情感深挚含蓄,诗思精巧别致。诗人以康桥的自然风光为直接抒情对象,采取间接抒情的方式,寓情于景,人景互化。通读整首诗,无一处不是在写景、又无一处不是包含着诗人那淡淡的离别愁绪。诗的第一节:“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行文看似洒脱,实则是无奈与惆怅:诗人知道,康桥的美景是永存的无法带走的,改变的是人的心境,失落的是曾经的梦想,而带走的只是那份似淡实浊的眷恋与忧愁。往下,诗人运用比喻,将金柳看成是荡漾自己心头的新娘,甚至他甘心做康河里的一条水草,“油油的在水底招摇”。第四节中,是清泉倒映了天上的彩虹,还是天上的彩虹融入了清泉?那种“月光如水水如天”的意境开阔而悠远,正如诗人那淡淡的却又无处不在的愁情。那绚烂如虹的梦早已揉碎、沉淀在其间诗人轻轻地吟哦也许正是对往日康桥理想的一种悼念?情感在每一个意境中不断升华至高潮。如果说诗的前四节描写的是自然之景,而到了第五节则回忆人的活动。诗人仿佛看到往日的自己长蒿漫溯,在康桥寻梦的情景,那时的自己是怎样的意气风发啊,现实中的诗人禁不住也要放歌了——但他不能放歌,因为要离别,因为离别时是满心的不舍与惆怅。唯有沉默才是今晚的康桥,诗人的心境,如一张拉满弦的弓,箭未离弦,便被人活生生的抢了去,那淡淡的思绪曾有瞬间的高涨,但这高涨又在瞬间消失了,正如他悄悄地来,呼应了开头。诗作的情绪线索是:淡淡的哀伤——逐渐升华——高涨瞬间——回复淡淡的哀伤,在这样的线索中,整首诗情与景浑然一体。而诗人构思之精妙体现于取裁的巧妙。诗的开头:“轻轻地,我走了”诗的结尾:“悄悄地,我走了”两个一前一后的“我走了”,说明诗人截取的是“走”这一瞬间,而并非从来到走这一个较长的过程。这一瞬间已在诗人心中永远定格,诗人的一系列情感与他所描绘的康桥的一切意境都在瞬间中完成。瞬间便是永恒。也许,这也正是《再别康桥》这首诗在众多的离别抒情诗中脱颍而出,为世人所喜爱,经久不衰的原因。
从结构上来看这首诗。全诗共七节,每节四句。每节各描写一个景物一个意境,而节与节之间是相互联系,上承下启的。以第二、第三节为例。第二节中,前两句诗人描绘了河畔的金柳,后两句采用层进深化情感。第三节则承第二节所写的“波光”来写“水底的清荇”。可见句子之间、诗节之间的环环相扣。诗人非常重视诗行本身的美感作用。他的诗作很考究诗歌的外形整齐。这样的整齐偏重于诗的整体排列顺序的整齐规划,至于诗行长短并不做呆板限制。这首诗使用 式的诗形,而诗句有长有短,诗的整体错落有致而并不单调死板,使人在视觉上产生一种诗的参差错落的图案美及严谨稳定中内含变化的和谐感。
诗人说:“诗歌的美妙不在于它的文字意义,而在于它的不可捉摸的音节里。”可见,诗人追求的是音节的音律和节奏。在其诗歌里,音节与内容达到了自然完美的统一。“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两个“轻轻地”叠用,与其说是意境的渲染,不如说是诗人在有意增强节奏的轻盈。诗人将节奏视为诗内在的生命,他所谓的“内含的音节的均整”,更多的是追求诗行间“顿”的数目大致相等,而非字数的相等。顿,即按句中不同成分来区分音节。如诗的最后一节按意群可作这样的划分:“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诗的每一句之间的顿数是大致相等的,使得整首诗富有整体一致的节奏感。在音韵方面,这首诗偶句押韵,同一节二、四句押相同的韵,造成了一种叠荡起伏的音韵美。在诗人有节奏有韵律的吟唱中,诗中的意境、诗人的愁绪也在变化、扩散开来。
这首诗采用现代白话形式,继承了中国古典传统诗歌的含虚、典雅,又采用了音语中的语法调式,可谓中西合壁。而绘画的色彩美在诗中也用明显体现,诗中的云彩、金柳、青荇、清泉,天上虹,一组组物象的颜色鲜明,写出了康桥之美 。这样一幅色彩明艳的画卷,与诗人的心情并不矛盾,正是因为它的美,才令诗人如此难以割舍!
读《再别康桥》,如观楼如吟歌如赏画,而感受到的是诗人那淡淡的离别之恋之愁之哀。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
这是一首抒写自然之美与作者心情的短诗,诗人是崇高、赞美自然的诗中景物的描写真实细腻,可见康桥在诗人心中打下了极深的烙印不仅如此,而且康桥是诗人的理想他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然而,满目疮痍的中国,是非颠倒的年代,艰难的民生,使诗人的 康桥理想逐渐破灭这首诗写于一九二八年诗人重返英伦归国途中故地重游,昔日之景勾起作者昔日之忆,而离别在即,诗人敏感的心底怎能不荡起阵阵伤感的涟漪!描写康桥的自然美,表现作者对康桥的不舍眷恋及心底的惆怅,是这首诗的主题
《再别康桥》是诗人徐志摩于1928年重返英伦归国途中,旧地重游,康桥之景匀起作者再次回忆。但又离别在即,引起诗人错综复杂的思绪而写下的一篇美文。散文主要描写了康桥的自然美,表达出作者对康桥的依依不舍及内心的惆怅。是徐志摩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具体分析如下:康桥给徐志摩的记忆是最深刻的。于是想要告别,往事就会如陈酒香气回肠,激荡心扉。徐便是如此,往日康桥的一幕幕情景再现眼前:金柳,青荇,潭水,三个意象表现了作者对康桥的眷恋。对这份眷恋的加重升华,应该说是从第五节“寻梦──”开始,而正是那潭水中“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勾起了他对当年的旧梦,那些缠绵的“宿愿”和“理想”的记忆。景色依旧,人事全非,诗人想再寻旧欢,注定是不可能的事。于是“不能放歌”“只好沉默”。此时此刻“沉默”的不是“今晚的康桥”,是作者自己。诗人已完全陷入对往昔生活的甜蜜回忆之中。当作者醒来,再次明白他是在告别,使得诗的结尾便带上几分苦涩,怅惘和难言的情怀。于是,这最后的“挥袖”便带了几分无奈进去,诗人不愿带走一片云彩,那云彩想来便是那些梦,诗人可能只是想把它永远地珍藏在心中。
《再别康桥》是一首写景的抒情诗感情有六次变化,变化过程为:来时轻快—沉醉眷恋—淡淡的忧伤—激昂—悄悄的沉醉—去也潇洒。
诗歌首节体现的是作者来时轻快的心情,二、三节抒发了诗人对母校康桥浓浓的眷恋之情,第四节却转为淡淡的忧伤,第五节又达到情感的高潮,第六节再转为悄悄的激昂,回归沉醉,最后一节是离开时的潇洒。
诗歌的前两节的意象是云彩。意象是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的有机统一体。诗人将主观情意投射、寄托到客观物象中,轻轻的”和“悄悄的”多次重复出现,说明诗人极力强调自己来得轻快,去得潇洒,并不是带着沉重的心情回来的,也不是带着别离的愁苦离开的。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下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这节诗实写的是康河的美,同时,柳树在古诗里"柳"--"留",留别有惜别的含义,它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少的牵挂用"在我心头荡漾",把牵挂表现得非常形象。
转折点:"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躁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节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实"是景物的描写,"虚"是象征手法,写出了作者自己梦想的破灭,诗人想到又要和自己深深眷恋的康桥离别了,不禁感到离别的悲伤。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慢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节诗是徐志摩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留恋。诗人对康桥的情感是浓烈的、激昂的、深情的。诗人的情感在此达到一个高潮:“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内心的激昂使得他忍不住要引吭高歌。
"悄悄是离别的笙萧,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是诗人一个人偷偷地回忆,是诗人独享的回忆,所以说是悄悄。同时,想让自己沉醉于过去的回忆和美好的康桥之中,这种沉醉的状态是静悄悄的,所以就从内心的激昂回归到悄悄的沉醉状态。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云彩"有象征意味,代表彩虹似的梦,它倒映在水中,但并不带走,这种沉醉之情又转为洒脱之情。正如本文的第一部分所述,在诗歌的尾节,诗人走得潇洒,让这份沉醉留于此,自己则洒脱地离开。
扩展资料:
徐志摩的诗给人自然、空灵而随意的感觉;如阳春山泉般轻快明丽,如仲秋夜色般朦胧纯美;形式齐整,音律和谐;吸取古典文学的意蕴与西方浪漫主义风格来表现诗人的丰富情感和内心真切的驿动;来体验诗人对美,自由和爱情的执着追求。有着独特的艺术特色。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最著名的诗篇之一,抒写了诗人故地重游,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全诗以三个“轻轻的”起笔,将至深的情怀幻化为西天的云彩,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情感表现得真挚、隽永。这首诗艺术特色鲜明,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人善于从生活中捕捉鲜活、富有个性特征的景物形象,糅合诗人的情感与想象,构成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从而营造了优美、明丽的意境。那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河中的波光艳影,还有那软泥上的青荇……各种物象相映成趣,无不浸透着诗人对康桥的无限深情。
尤其诗人的比喻独特而又贴切,手法巧妙,使情与景水乳交融,丰富了诗歌内涵,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本诗结构形式严谨整齐,错落有致。诗歌语言清莹流丽,音节抑扬合度,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可以说是“三美”俱备,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堪称是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再别康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