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我觉得这首诗非常适合朗诵,很大气,如果喜欢不妨试试!
为你奉上,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我们知道,中国诗多为言“情”诗,这不同于国外的叙事诗。而人在什么状态下会去作诗呢?有人说,愤怒出诗人。这是对的。人处于顺境的时候,写就的美妙篇章是很少的。像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样的“快诗”,更是少见。诗歌,好的诗歌,都是诗人内心郁闷纠结的产物,抑或说,是悲伤痛苦造就了诗人,“文章憎命达”,这是文学的规律。
就学生现实学习诗歌而言,我们知道,学生阅读诗歌最大的障碍,不是对诗歌技巧不了解,而是不知道这首诗究竟写的什么,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通过对诗人情感的研究,我发现,读书人士大夫的情感有大中小之分。
诗人抒发的感情从大的方面看,主要是抒发抱负不得施展,理想不能实现,壮志难酬。如屈原的“美政理想”,杜甫的忧国忧民,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以及辛弃疾的了却君王天下事等等。
诗人抒发情感从小的方面看,主要是客居外地的思乡与孤寂以及和亲朋好友的离别之情。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思念家中亲人,王建《十五夜望月》中不知秋思落谁家,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抱膝灯前影伴身,诗人的孤寂,一览无余。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高适的《别董大》,柳永的《雨霖铃》等,就是写得离别之情、离别之意。
诗人抒发的情感从中的方面看,主要有对时光流逝的惋惜,如关于惜春的诗篇便如此;有对美好景致的热爱,例对各季节美好景色的描写,红杏枝头春意闹,乱花渐欲迷人眼,映日荷花别样红等;此外,还有面对古人古事所抒发出来的感慨,如杜牧的《赤壁》,李白的《苏台览古》《越中览古》等。
由此可知,对学生诗歌的学习,就当让学生明了诗人抒发的情感,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从主旨上把握好诗歌,否则,他们读任何的诗篇都将觉得是茫然。
一、抓题目中的关键字来体味诗歌情感
古诗的题目往往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题材等,是解读诗作的重要切入点。例如:河北省唐山市模拟题中有曾几《道中喜雨》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诗歌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审清了这个标题,就能够确定该诗情感之一表达了在夏秋季节久旱逢甘霖的喜悦之情。又如2012安徽卷中(宋)杨万里《最爱东山晴后雪》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本诗描写了东山雪后阳光朗照的美丽景象。诗题直接言明“最爱”,表达情感。
二、从注释中的信息来分析诗歌表达的情感
有些注释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诗歌的思想内容;有些解释相关词句,那是在暗示诗歌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诗歌的写作风格或时代背景。例如,2007年福建高考题谢枋(fāng)得《武夷山中》“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注释: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②十年:宋德张元年,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背景中的信息为我们把握诗歌中通过描写山雨过后,天地一片空旷寂寞中抒发诗人因国破家亡而产生痛苦之情有了很大的帮助。
三、从固定的'意象来把握诗歌的情感
在诗歌中,有些特定的意象包含的情感有一定的固定性。比如以“故乡明月”传达“乡思情”;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以“寒林残月”传达“诗人的忧愁”;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以“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重阁玉枕”传达“闺怨情”;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等等。如李清照的《声声慢》中出现了“黄花、秋风、落雁、梧桐”等一系列景与物,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氛,表达了词人哀愁、凄苦、悲愤的内心世界。通过在日常生活中的积累,学生便能在进行诗歌鉴赏时正确把握诗中意象,实现对诗歌内容及情感的解读,不断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落寞伤感、惆怅伤怀、怀古伤今、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愤世嫉俗、清高自傲、心忧天下,空怀大志而不得施展的痛苦郁闷等,有时同情、怜悯、叹息、痛恨当权者都有。诗歌一般借助人物的形象,诗句的意境来抒发情感。
这个的就是小升初的一种誓言吧 表达的是小学生对升级初中的一种渴望和对未来的一种憧憬 从诗词中看到了奋发向上的小学生们正在不断的努力 不断的准备着升入初中的学习和考试 加油吧 少年 采纳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