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说这话的人是在欣赏这美丽的景色时发出的由衷的赞叹。正是这一声赞叹,引起了作者对往事的回忆。
第二次说这话的是郝副营长,战争时期,条件极其艰苦,很多人从没有见过电灯,郝副营长也没有见到过,他对图上的孩子能在灯光下看书深感羡慕。
第三次说这话的仍然是郝副营长,他相信战争胜利以后,孩子们能在灯光底下学习,他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
郝副营长是一位(年轻的战斗)英雄,有着(崇高)的思想境界
第一个在天安门广场在幸福的生活与灯光照耀下游客发出的由衷赞叹。第二个解放战争时期在战斗打响前郝副营长看书发出的赞叹。第三个郝副营长陷入对未来的憧憬中发出的希望。
课文主要写解放战争时期一次围歼战就要打响的时候,郝副营长的憧憬陷入在一本书里的一个在电灯下读书的孩子,并希望能用上电灯造福孩子;战斗打响后,后续部队遭到敌人炮火的袭击,为后续部队照亮前进的路郝副营长用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但火光却暴露了自己,最后英勇牺牲了。
本文已被选入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0课、语文部编版(2019)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八课、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课、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八单元第三课。
扩展资料
课文的主体部分是对往事的回忆。先写在解放战争时期一次围歼战就要打响的时候,郝副营长借着火柴微弱的亮光在看一本书的插图,图上画着一个孩子在电灯下读书。这幅插图使郝副营长陷入对未来的憧憬之中;战斗打响后,后续部队遭到敌人炮火的袭击,和突击队失去了联系。郝副营长点燃了那本书,用火光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结果暴露了自己。战斗胜利了,郝副营长却牺牲了。
灯光
朱自清
那泱泱的黑暗中熠耀着的
一颗黄黄的灯光呵,
我将由你的熠耀里,
凝她明媚的双眼。
(选自《踪迹》亚东图书馆1924年12月版)
赏析
郑振铎曾说朱自清的《踪迹》“功力的深厚,已经不是尝试之作,而是用了全力来写的”,其中的《灯光》一诗便是佳作之一。全诗以“灯光”为意象,通过象征的手法来歌颂美好的爱情,抒发了诗人内心真挚的情感,显得新颖而含蓄。
诗人常喜以叠词入诗,“泱泱”本是形容水深且广而貌,诗人却移用来形容夜色,细致入微地状写出夜色的浓重、冰凉、无边,给人一种凄冷的氛围。然而就在这冰冷、浓重、无边的夜色中却闪耀着一颗黄黄的灯光,这给在黑暗中踽踽独行的人以多么大的希望与安慰啊!诗人以叠词“黄黄”来与上一句的“泱泱”对照,一个写“暖”,一个状“冷”,通过冷暖的对比,来突出“灯光”这一意象。“我将由你的熠耀里,/凝她明媚的双眼。”读到诗的最后两句,你才会突然醒悟,这首名为《灯光》的诗,写的不是灯光而是爱情。在黑暗中,情人的双眼就如同熠耀的灯光,给“我”以温暖,照着“我”面前的路。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是爱情交流的窗口,诗人紧紧抓住“灯光-双眼”这一内核,抒写了自己凝视情人双眼时的心理感受,写来含蓄而真挚。法国诗人玛拉美有一句名言“说出是破坏,暗示才是创造”。诗人以灯光来寓情人的眼睛,寄予了自己满腔的深情,虽然全篇并无一个“爱”字,但我们分明感到诗人那跳动的爱情脉搏。
(伍慷)
“爱尔克的灯光”是一个欧洲古老传说,是巴金在法国留学时从一本教科书上读到的。在哈立希岛上,姐姐爱尔克每晚在窗前点一盏灯,等候出海的弟弟归来,最后带着失望进入了坟墓。爱尔克虽然没有等到弟弟,但那盏灯却帮助了许多航海的人。这个传说讴歌了姐弟深情、表现游子归乡情思,恰好与作者返乡之情契合。更重要的是,巴金曾经也有一个在黑暗中殷殷期待着他的姐姐,他姐姐也是没有等到与弟弟相见的那一天就死去。这种姐弟之情与那个欧洲传说相似。他在这篇散文中就引用了这个传说,并以此作标题,以寄托对姐姐、对亲人、对故乡的怀念。
1)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对天安门广场“灯光”的赞叹,引起“我”的回忆)
(2)“多好啊!”他在自言自语(郝副营长看了书中插图后,对图上的孩子能在灯光下看书深感羡慕)
(3)课文第七自然段(说这话的依然是郝副营长,他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