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第3段于用了什么修饰手法?写出了什么类容?表现了木兰怎样的特点?

木兰诗第3段于用了什么修饰手法?写出了什么类容?表现了木兰怎样的特点?,第1张

A手法和内容:1互文,排比: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写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表示对此事的极度重视,愿为父亲分担压力

2复沓: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写木兰踏上征途,马不停蹄,日行夜宿,离家越远思亲越切

B木兰特点:1对从军之事的极度重视,愿为父亲分担压力

2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

3木兰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它成功地塑造了木兰的巾帼英雄的形象。全诗淳朴雄浑、简劲粗犷,而且易记易诵。《木兰诗》巧妙的语言与它成功地运用多种修辞是分不开的。

  一、句式整齐的对偶

  《木兰诗》这首民歌多处运用对偶句,不但使句式整齐,读起来铿锵悦耳,朗朗上口,而且又便于记忆,便于传诵。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民歌一开始就以这一组结构整齐的对偶句塑造了停机叹息,忧思重重的米兰形象,形成悬念,引起下文。

  “阿爷无大儿,米兰无长兄”。一组对偶句点出木兰停机叹息的原因:原来是天子大规模的征兵,父亲年老体弱无力从军。在这种情况下,米兰怎能不思绪万千呢?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在这里诗歌运用了对偶中含对偶的修辞手法,反复咏叹:一方面写出了征途的遥远、行军的神速和军情的紧急;另一方面描写了宿营地空寂荒凉的夜景,以此烘托木兰离家越远、思家越切的心情。

  对偶手法的运用在《木兰诗》中随处可见。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等都对塑造米兰这一栩栩如生的形象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井然有序的排比

  排比:利用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它可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此文多处运用了井然有序的排比句,不但使句子结构匀称,节奏感强,而且加强了语言的气势,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展示了木兰为出征而操办的忙碌场景。这句也是排比和互文的套用。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这里两组排比句,第一组先绘声绘色地描绘出举家欢庆木兰归来的热闹场面;后一组连用四个动词形象地表现了木兰归家后的激动心情。

  三、极有分寸的夸张

  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为表现木兰的英雄形象及显赫的战功,文章极有分寸地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以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强烈共鸣。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这一夸张,生动地描写了木兰奔赴边关的征途之遥,生活之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文章以“十二转”、“百千强”的夸张语言突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但木兰辞官不就,这就更突出了她不图功名、不慕荣华富贵的高尚品质。也为下文木兰不图功名利禄辞官还乡作了铺垫。

  四、兼顾合指的互文

  互文: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反映了战争的旷日持久,战斗的激烈悲壮,同时反衬木兰的英勇和智慧。在这里,“将军”和“壮士”,“百战死”和“十年归”互相渗透,互相说明,意义上合指兼顾。语言上分开来写是为了求得诗句的统一、音调的和谐。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对着窗户,已包含对着镜子,“理”和“贴”两个动作是在同一情境中进行的,译时应将它们拼合起来。另外,“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也采用了互文的修辞。这样上下句的意义互相渗透说明兼顾合指,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使文章表达的思想更加深刻。

  五、生动形象的比喻

  比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用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象,即用某一个事物或情境来比另一个事物或情境),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可以使事物更生动、形象和具体。为表现木兰的聪明智慧,文章还运用了妙趣横生的比喻。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其中前两句更具有民族特色,突出了木兰具有男子一般的英勇和无畏。“雄兔”、“雌兔”的比喻新颖,形象地写出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二年,却始终未被同伴发现,可见她是何等地谨慎,何等地机敏,这很好地体现了中国古代妇女的聪颖机智的优秀品质。

  六、自然妥贴的设问

  设问:为了引起别人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自问自答。为了引出下文,文章运用了极其自然的设问方法。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诗歌在上文木兰停机叹息的情况下发出疑问,随后又通过设问自然引出木兰停机叹息的缘由,因此这一设问在文中显得非常自然,毫无牵强之感。

  七、环环紧扣的顶真

  句结尾的词语作下句的开头,或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开头,首尾相连两次以上,使邻近的语句、片断、章节首尾顶接,蝉联而下,这种修辞手法,叫做顶真。为了段落间的结构严密,文章采用了顶真的修辞方法。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写出了战争情况之紧迫。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木兰胜利归来,结果如何呢?文章用顶真的方法,使上下段的语言表达显得自然、严密,同时也说明了木兰战功显赫。

  这首民歌正是巧妙、恰当地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从而使文章人物形象突出、语言生动活泼。应该说简劲与细腻在《木兰诗》中得到了和谐和完美的结合,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深沉的思考。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这两句是详写,详细描写了声音人物动作表情及心理, 表现了木兰对父亲被征兵,身体羸弱、又无长兄的担忧与思索。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这两句也是详写,描写了木兰每一个动作,表现了对家的思念与回家后的欣喜

《木兰诗》的写作特点:

  首先叙述情节详略得当,如写军中的征战生活就很简括,而写出征前及立功归来则很繁复。这是由作者写这首诗的用意所决定的。作者感兴趣的只是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一罕见的事情本身。第一部分写她的焦灼不安与思虑无非是为了说明她是个女子,因为男子出征理所当然,不足为怪,女子出征则不同寻常了。第二部分提到“不闻爷娘唤女声”也同样是为了突出她的女子身份。第三部分写她不想做官、急于回家和回家以后的种种举动,更是强调了她是个女子。整首诗的详略安排都是围绕这一用意的。

  其次是作者重视人物性格的刻画,并善于在矛盾的产生与解决过程中表现人物,因而使人物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

  第三是全诗用了不少重复排比的句式,既渲染了气氛,强调了所叙述的情节,又使语言流畅富有韵味,体现了民歌中常用的手法,最后是全诗的风格明朗刚健,质朴生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87632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