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教案

诫子书教案,第1张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诫子书教案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诫子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 知 识 和 能 力:积累文言实词,熟读成诵,培养文言语感。

 2 过 程 和 方 法: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学习诸葛亮严密的论证。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品读课文,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教育学生读书修身,静心养德。做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积累警句; 理解主旨: 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提问法 讨论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三国时期,群雄并起,问鼎逐鹿。请问,你最喜欢哪位英雄?为什么?(通过提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迅速活跃起来。)

 然后出示课件:杜甫《蜀相》中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提问,诗中写的人是谁?――诸葛亮。我们学过他的哪些文章?――《出师表》、《隆中对》。这两篇文章中的诸葛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你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概括一下。(找生谈。明确:赏罚分明、知人善任、忠心耿耿、深谋远虑、足智多谋等)。教师总结:千古良相诸葛亮,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的谆谆教诲。

 (我认为,导语不仅仅是只起导入作用,它起温故而知新的复习作用;起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起知识的横向拓展和纵向延深的作用。基于此,我设计了如上导语。)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 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一共有七步:

 1、解题:《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2、学生听录音,完成下列任务:(1)标记生字注音,扫除文字障碍。(2)注意词句停顿。3、学生自由朗读。有自己解决不了的要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有在自己读的过程中觉得需要大家特别注意的也要提出来,引起大家的关注。

 4、找学生个别朗读,要求读准音,把握好朗读节奏。其余学生认真听,作出点评。屏幕出示一些需要学生特别注意的`字的读音和节奏

 5、学生齐读全文。

 (说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是文言文学习的最好的方法之一。通过范读、自由阅读、速读、指读等多种阅读方式,来指导熟读,理解文章内容,理清结构。根据学生初步阅读形成的印象,自主提出疑惑,有效地利用,可以形成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

 6、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语言串释课文,不必逐字逐句的翻译,能译出大意即可。遇到困难可与同学们交流探讨,然后找同学来说,教师注意指正错误或强调重点难点句的翻译。教师要提醒学生翻译课文时不能直译的便意译,无论哪种译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征(如BCD的双重否定)和原文的风格特点(如A的简洁精警),如:

 A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让学生再快速默读一遍课文,出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本文作者阐述的观点是什么?作者从那两方面进行论述的?同学四人为一小组,讨论这个问题,要从原文中找依据。

 提示板书:提出论点--{治学正(静)---修身反(躁)}两方面论证。

 (说明:弄清楚了中心论点和论证内容也就基本疏通了课文,而这一切都是学生依据课文讨论、探究的结果。设计这样的问题,其实是教师已经列出了本课的主要内容和脉络。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一定要紧贴文本,思考并组织运用语言来回答的过程,就是锻炼自己的分析概括能力的过程。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求他们独立思考和讨论探究相结合。)

 (四)精读品味

 1、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找出这几个句子,再次加以品读,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联系自身实际,谈谈感受体会。

 (说明:这一问题是全文的重点和难点,掌握好这个问题,才能充分了解诸葛亮在修身、立志、为人处世方面对后辈的劝勉之意。通过疑难共解、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合作精神,锻炼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学生从文中找出典型句子,分组讨论交流,指定代表回答;齐读原句,体会作者情感,力求熟读至诵。

 明确;A、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B、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C、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关系: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的,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品德。

 2、“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是否关系?

 明确:看似无关,实则关系密切。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

 (说明:这一问题由学生自由发言。这一问题的设计在于指导学生在分析问题中有所感悟,加深学生对感悟对象的深刻认识。也从诸葛亮的教诲中汲取力量,砥砺意志。这不仅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更是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与内化。学生应该反复在品读这四句名言中去感悟、去发现。)

 3、朗读,积累词句:你最喜欢文章哪个警句?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

 (说明:这是一道开放性题,是要求学生在上一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从课文中有所领悟,有所借鉴,在品德培养、学业立志方面对自己严格要求,要启发学生谈论的角度不要拘泥,最好结合自身的特点,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说出深度。要让学生充分发言,谈收获,谈心得,谈所悟,谈感慨,谈反思,要学会思考,学会自省。)

 (五)内容回顾,课堂小结。这个环节我采取让学生谈收获的形式来进行。学生可以从写作特点上也可以从思想内容上来谈。

 (1)学习精辟严密的论证。

 (2)从总结作者写这封家书的用意中感受诸葛亮的高洁的人格魅力。

 (六)拓展延伸

 提供给学生关于修身、惜时、立志等古今名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知识。学生熟读。

 警句推荐:A、淡泊: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陶渊明);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白居易);心闲天地本来宽。(陆游)B、立志: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寄沧海(李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志当存高远(诸葛亮)C、惜时: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时间有三种步伐,未来的时间踟蹰接近,现在的时间似矢飞去,过去的时间永远静止。(席勒)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积累警句。

 2、整理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成语、俗语、诗词。

诫子书教案 篇2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熟读并背诵课文。

 2、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3、概括主题,感受传统文化,提升自己的品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熟读并背诵课文。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由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导入。

 (二)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

 2、正音正字。

 fú yín zào

 夫君子之行 *慢 险躁

 3、全班齐读。

 (三)明确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熟读并背诵课文。

 2、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3、概括主题,感受传统文化,提升自己的品行。

 (四)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

 参见:教材P81注释① 《学法大视野》“作家名片”

 (五)熟读课文

 1、分组朗读。

 2、全班齐读。

 (六)翻译课文

 1、学生在书上作注解,自主翻译。

 补充注释:

 行:品行,行为操守。

 修身:涵养德行。

 宁静:静心专一。

 成学:使学业有成。

 遂成:最终,终于。

 (七)积累文言词汇

 1、师生一起概括重要文言词语:行、俭、淡泊、宁静、致、广、成、*慢、险躁、驰

 2、学生齐读。

 3、指名说出这些重要文言词语的意义,然后全班复述。

 (八)概括主题,感受传统文化,提升自己的品行。

 1、齐读课文。

 2、师生一起概括主题。

 本文作者通过恳切的言词,劝勉儿子勤学励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慢”、“险躁”。

 3、启发学生谈自己接受父母教育的经历和体会。

 4、概括课文和学生经历,指出“淡泊”和“修身”对人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品行。

 (九)总结本节课内容,强调文言词汇的积累和课文主题。

 (十)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做《学法大视野》。

诫子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的古典文学素养。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注意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学励志。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意义。

 教学方法:阅读法,学导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杜甫的《蜀相》中的诗句导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几句诗写的是哪一位历史人物(学生回答引出诸葛亮)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智慧的化身,其实他不但是一位智者,更是一位慈父,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诸葛亮写给他儿子的家信——《诫子书》,去体会慈父的殷殷情怀,智者的谆谆教诲。

  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顺。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2、找学生朗读课文,师点拨存在的问题。师生共同明确加点字的注音和课文朗读停顿。

 夫: 澹泊:: *慢: 险躁: 穷庐: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全班齐读课文。

  三、精读课文,准确翻译。

 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

 温馨提示:A、联系实虚词的日常积累(如“以”的常见用法),迁移联想,猜读翻译,合作交流,取长补短,后总结成型。

 B、翻译课文时不能直译的便意译,无论哪种译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征(如双重否定)和原文的风格特点(如本文的简洁精警)

 2、合作探究: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翻译过程遇到的难题。

 3、师生共同解疑。教师给予点拨,对学生进行古文学习方法的指导。

  四、品读课文,领会深意。

 本环节教师以一系列的问题带动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1、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告诫儿子立志学习、修身养性、淡泊名利、珍惜时间。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2、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从文中找出典型句子,分组讨论交流,指定代表回答;齐读原句,体会作者情感,力求熟读至诵)

 明确:A、淡泊: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B、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C、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4、从文中找出你喜欢的一个警句,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

 明确: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六、课堂小结:

 真正的智慧,可以超越时空,历久弥新,愿这些经典的语句伴随我们大家行走一生。让我们一起背诵全文。

  七、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搜集有关诸葛亮的诗句或成语或典故。

诸葛亮写《诫子书》的用意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慢和险躁,让他的儿子懂得恬淡寡欲,要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能平和安静就不能实现自己远大的目标。

从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扩展资料:

在《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澹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他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意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

诸葛亮教育儿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在书信的后半部分,他则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话看起来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但它是慈父教诲儿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话,是他人生的总结,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君子高尚的品德有修养身心,俭朴节约。这些通过宁静,淡泊的心境来培养。只有静才能实现远大理想,躁就会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

诫子书

诸葛亮 〔两汉〕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在《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澹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他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意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诸葛亮教育儿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在书信的后半部分,他则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话看起来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但它是慈父教诲儿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话,是他人生的总结,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这篇《诫子书》,还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则方面对其子严格要求,循循善诱,甚至在一些具体事情上也体现出对子女的细微关怀。在这篇《诫子书》中,有宁静的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有节俭的力量:“俭以养德”;有超脱的力量:“非澹泊无以明志”;有好学的力量:“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有励志的力量:“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有速度的力量:“*慢则不能励精”;有性格的力量:“险躁则不能治性”;有惜时的力量:“年与时驰,意与岁去”;有想象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有简约的力量。

  这篇文章短短几十字,传递出的讯息,比起长篇大论,诫子效果好得多。文章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文字清新雅致,不事雕琢,说理平易近人。

 诸葛亮在逝世前他曾经对他五岁的儿子说过一段话,这段话后来一直被诸葛家族奉为祖训,可见他对诸葛子孙有着多么深远的影响。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初中 七年级语文 《诫子书》精品备课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初中七年级语文《诫子书》精品备课教案一

 教学目的

 1背诵课文,积累诫、夫、修身、澹泊、励、遂等词语。

 2理解 文章 大意,并进行现代审视。

 3了解阅读文言的基本 方法 。

 教学重难点

 1背诵课文,积累诫、夫、修身、澹泊、励、遂等词语。

 2理解文章大意,并进行现代审视。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情景激趣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受到历代的赞扬。其在《三国演义》中被塑造成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宝鸡、汉中、南阳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赞诸葛亮。

 诸葛亮在民间与官方的影响都甚大,后世流传着大量与他相关的 歇后语 、俗语、 成语 等,如诸葛亮草船借箭--有借无还,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七擒孟获、既生瑜,何生亮等。

 本文写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当年诸葛亮出兵武功,其间写信给诸葛谨,称“诸葛瞻如今已经八岁,十分聪明可爱,只是怕他过早成熟,将来成不了大器”。又在临终前作《诫子书》与诸葛瞻。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不仅让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后来诸葛瞻战死绵竹,为国尽忠,就是明证,也给其他人提供了修身立志的借鉴,其中的名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本文,看看我们能够从中受到怎样的启示

 二、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理解文意。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用序号标出情节结构。在阅读过程中积累下列词语:

 诫:警告,劝人警惕。

 夫(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指操守、品德、品行。

 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养德:培养品德。

 澹(dàn)泊:也写做“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清心寡欲。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成:达成,成就。

 慢:懈怠,懒惰。

 励:振奋。

 治性:“治”通“冶”,陶冶性情。

 与:跟随。

 驰:疾行,这里是增长的意思。

 去:消逝,逝去。

 遂:于是,就。

 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务,对社会有益。有“用世”的意思。

 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慢:过度的享乐,懈怠。*:过度。

 一、探究结构

 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 句子 加以理解。课文的一般结构方式为提出对象,对对象进行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点明意义。

 理解结构要从抓线索或文眼入手。

 1总的要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修身方法:澹泊明志,宁静致远。

 3求学方法:宁静求学,立志成学。

 4行为要求:切忌*慢,防止险躁。

 二、探究中心

 学法指导:理解中心,要找出文章的写作重点和文章中对整体内容进行抒情或议论的部分;指导学生结合上述内容,根据作者的写作背景、意图等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并理解含义;理解这个中心的深刻或新颖之处,并理解这个中心在原文中是如何表达出来的;指导学生理解这个中心对自己的启示。

 1本文的中心是什么

 明确: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2本文的中心对你有何启示

 第二步,精读课文。

 一、翻译课文。

 抽同学翻译,教师点评梳理:

 德才兼备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追求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的人,(到那时,)守在自家的狭小天地里,悲伤叹息,还有什么用呢

 二、理解课文,并加以背诵:

 1诸葛亮要求儿子应如何修身

 明确:要从澹泊和宁静狠下功夫。

 2诸葛亮认为澹泊和宁静有怎样的作用

 明确:澹泊可以明志,宁静可以致远。

 3诸葛亮认为应该怎样求学

 明确:要宁静,要有志向。

 4诸葛亮认为“*慢”“险躁”将导致怎样的后果

 明确:*慢不能振奋精神,险躁不能陶冶性情,将随年岁的流逝,造成精神日益萎靡,从而无用于世,悲守穷庐。

 第三步,熟读课文,现代审视。

 一、个性解读。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等对作品作个性解读。

 课堂探究:

 1 你赞成课文中的观点吗为什么

 2学了本文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拓展阅读

 诫外甥书 诸葛亮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shù)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xián)吝(lìn),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总结 固趣

 从这篇《诫子书》中,我们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也可以看出他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

 我们要从中体会作者所阐述的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了解立志与学习的关系,理解宁静淡泊的重要,体会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并使之指导我们的立身行事。

 学习这篇章课文,我们也应了解学习文言的基本方法,并积累相应的文言知识。

  初中七年级语文《诫子书》精品备课教案二

 知识目标 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翻译全文。 能力目标 领会文章的思想意义,弄清文章的层次关系。 情感目标 1诵读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学励志。

 2引导学生理解成才的三个条件:志、学、才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在54岁的时候逝世的,在逝世前他曾经对他五岁的儿子说过一段话,这段话后来一直被诸葛家族奉为祖训,可见他对诸葛子孙有着多么深远的影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段话(板书:诫子书),相信大家也一定受益匪浅。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准确朗读,疏通大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2师生共同明确课文朗读停顿。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全班齐读课文。

 教学备注

 ‖教学提示‖

 欣赏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

 ☞目标导学二:精读课文,准确翻译。

 1合作探究: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翻译过程遇到的难题。

 教师强调中点词句。

 (1)重点词语解释

 静以修身(修养身心) 非宁静无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无以广才(扩展); *慢则不能励精(过度怠慢)

 年与时驰(消失、逝去) 遂成枯落(形容人韶华逝去)

 (2)重点句子翻译

 ①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翻译: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②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翻译:年华随时光消失,意志随岁月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生译全文。

 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应该)用静来修善自身,用俭朴来淳养品德。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表明自己的志向,不静心思考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学习必须静心,才识需要学习,不学习无从拓广才识,不立志不能学习成功。沉迷懈怠就不能励精求进,偏狭暴躁激进就不能冶炼性情。年龄随着光阴飞逝,志向随着年龄消退,最后精力衰竭学识无成,大多以不能承接先世的志向不为社会所用,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候再学习哪来得及! ‖教学提示‖

 学生能自己解决的,放手给他们。解决不了的,教师给予点拨。注意结合具体问题,对学生进行学习古文方法的指导。

 ‖教学提示‖

 翻译课文时不能直译的便意译,无论哪种译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征(如双重否定)和原文的风格特点。

 ☞目标导学三:品读课文,领会深意。

 本文作者阐述的观点是什么作者从那两方面进行论述的

 明确: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分别从治学和修身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正一反,说服力强。

 2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明确:(1)淡泊: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3)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诸葛亮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明确:诸葛亮认为,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要想成才,就必须努力学习,要想学有所得,就必须确立大志(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所以,三者中,志是成才的前提的基础,而“修身、养德”是成才的关键。

 4“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看似无关,实则关系密切。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

 ☞目标导学四:谈感受,说启发

 学生从文中找出自己所喜欢的一个警句,谈自己的理解和所受到的启发。

 示例一:时光飞逝,我们要珍惜时光,不能等到自己变老,和世界脱节,才悲叹蹉跎的岁月,那将于事无补。

 示例二: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小确立大志,否则人生就没有了方向。周总理在12岁的时候就发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这一崇高的志向激励着他一生都在为中华之崛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教学提示‖

 这一问题在于引导学生理清本文的层次关系,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点拨,帮助学生弄清本文的逻辑层次。

 三、板书设计

 提出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正面论证: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分析论点

 反面论证:*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总结论点:劝诫惜时,有所作为

  初中七年级语文《诫子书》精品备课教案三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熟读成诵。

 2、注意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

 3、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 对子 的殷殷期望。

 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

 2、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翻译全文。

 3、引导学生理解成才的三个条件:志、学、才三者之间的关系。

 4、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思想意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俭以养德”与“静”的关系。

 教法、学法设想:

 1、探究式 学习方法 。设计问题,分组讨论。

 2、置换法。针对文章的精彩之处,用换句的方法品味咀嚼。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 八年级 曾经学过两篇文章,一篇是诸葛亮写的《出师表》,一篇是陈寿写的《三国志》节选《隆中对》。这两篇文章中的诸葛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你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概括一下。(找生谈。明确:赏罚分明、知人善任、忠心耿耿、深谋远虑、足智多谋等)诸葛亮是在54岁的时候逝世的,在逝世前他曾经对他五岁的儿子说过一段话,这段话后来一直被诸葛家族奉为祖训,可见他对诸葛子孙有着多么深远的影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段话(板书:诫子书),相信大家也一定受益匪浅。

 二、初读课文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障碍,注意停顿。

 2、找生朗读课文,师点拨存在的问题。

 注意(1)生字夫(fú)

 澹泊(dàn)(bó)

 *(yín)慢

 遂(suì)

 庐(lú)

 (2)停顿

 3、集体朗读课文。

 三、疏通文意

 1、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运用硬读法、猜读法、联想法(联系

 现代汉语)迁移运用法(联系已学过的古文知识),学生自主译读课文,找出疑难问题,并力求在小范围内合作解决。学生学习时,教师巡回,及时给予指导。

 2、质疑问难。这一环节,由学生自由提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学生能自己解决的,放手给他们。解决不了的,教师给予点拨。注意结合具体问题,对学生进行学习古文方法的指导。

 3、师强调重点词

 4、生译全文。先找生通译全文,再同桌间口译。在本环节中,要求学生译文的语言,除了达到文通字顺外,也要力求文字优美。(如: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为:年华随时光消失,意志随岁月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守着穷房子,那时后悔又怎么来得及呢!)

 四、研读赏析课文

 本环节,教师以一系列问题带动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励志,需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 经验 ,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2、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你能再补充一个论据(道理或事实均可)吗

 在修身、立志、为人处世方面分析了学与静、才与学、学与志等方面的关系。

 3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

 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道德,造就人才必须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始。

 4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

 五、背诵积累。

 学生背诵课文。提醒学生:注意一句话一句话地背,要注意句间停顿,开始时,要

 慢背,心里装着现代文,嘴里说着古文。

 六、谈感受,说启发。

 学生从文中找出自己所喜欢的一个警句,谈自己的理解和所受到的启发。

 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如,(1)时光飞逝,我们要珍惜时光,不能等到自己变老,和世界脱节,才悲叹蹉跎的岁月,那将于事无补。(或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小确立大志,否则人生就没有了方向。周总理在12岁的时候就发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这一崇高的志向激励着他一生都在为中华之崛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六、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诸葛亮的诗句或成语或 典故 。

 2、背默课文。

诫子书白话译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应该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实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词句注释

⑴诫:告诫,劝勉,劝人警惕。

⑵夫: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君子:品德高尚的人。行:指操守、品德、品行。

⑶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⑷养德:培养品德。

⑸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内心恬淡,不慕名利。《艺文类聚》《太平御览》作“澹泊”。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

⑹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实现远大目标。致,达到。

⑺广才:增长才干。

⑻成:达成,成就。

⑼*慢:放纵懈怠,过度享乐。《艺文类聚》作“慆慢”,漫不经心之意。*,放纵。慢,懈怠,懒惰。励精:振奋精神,尽心,专心。励,振奋。

⑽险躁: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一说通“冶”。

⑾与:跟随。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⑿日:时间。去:消逝,逝去。

⒀遂:最终。枯落:枯枝和落叶。此指像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

⒁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务,对社会有益。有“用世”的意思。

⒂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⒃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出处三国时期 《诸葛亮集》

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作于蜀汉后主建兴十二年(234),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作品赏析

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后来更成为修身立志的名篇。

《诫子书》,不但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则方面对其子严格要求,循循善诱,甚至在一些具体事情上也体现出对子女的细微关怀。

这篇《诫子书》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文字清新雅致,不事雕琢,说理平易近人,这些都是这篇文章的特出之处。

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234),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早年避乱于荆州,隐居陇亩,时称“卧龙”。

刘备三顾茅庐,他提出联合孙权抗击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此后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刘备称帝后,任为丞相。刘禅继位,被封为武乡候,领益州牧,主持朝政。后期志在北伐,频年出征,与曹魏交战,最后因病卒于五丈原,留有《诸葛亮集》。

《诫子书》全文不足百字,言近旨远,含意隽永,是诸葛亮处世立身的智慧结晶。对我们而言,今天仍大有裨益,富有启迪。

一、勤于开卷,敏于探索。

《诫子书》中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在今天学习不仅意味着多读书、读好书,同时也是一种责任,一种必备的素养。一般而言,一个肯读书、肯学习的人,总会给人以彬彬有礼、豁达雅量、涵养深厚的印象。

一个不学习的人,决不可能做到理论上和行动上的清醒与坚定,决不可能在复杂多变的形势面前明辨是非、把握自己,决不可能在不断涌现出来的新情况、新问题面前思深虑远、处变不惊。有些人之所以不注重学习,导致信念上的动摇、意志上的衰退以及人生道路上的迷航是重要原因。

二、立于清廉,致于高远。

清廉是人的立身之本,高远是人的境界所在。《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内心宁静才能戒骄戒躁,内心淡泊才能含英咀华,内心开阔才能登高望远。

人如果没有一种清明清廉、自律自控的大修养,没有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大襟怀,那么,他就不可能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清代学者胡达源说:“简默沉静者,大用有余;轻薄浮躁者,小用不足。”

人要用一种超然的心态对待眼前的一切,少一点计较、多一点大度,少一点浮躁、多一点务实,少一点杂念、多一点公心,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羁,用超越功利的境界,踏踏实实地干一番事业。俗话说:“高飞之鸟,死于美食;深水之鱼,亡于诱饵。”

面对灯红酒绿的诱惑,面对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人不能心态失衡,以身试法。要时刻坚守道德防线。

三、勇于开拓,敢于作为。

《诫子书》中说得好:“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人不管处身于何种工作环境、何种工作岗位、何种工作条件,不管自己的年龄、资历、经验、水平如何,都不能放松对自己能力方面的严格要求。

既要立足当前求发展,努力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要着眼长远谋发展,为子孙后代留下足够的生活和发展空间。

我们只有将“淡泊”、“宁静”作为座右铭,来安放自己的灵魂,静下心来,不受干扰,沉下心去,抓紧时间学习,提高学习效果,提升自身修养。使自己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处于最佳状态,做一个精神上的自养自足者,才是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之所在。

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整体赏析

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

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后来更成为修身立志的名篇。

《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在文章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澹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他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意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诸葛亮教育儿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

在书信的后半部分,他则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话看起来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但它是慈父教诲儿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话,是他人生的总结,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这篇《诫子书》,不但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则方面对其子严格要求,循循善诱,甚至在一些具体事情上也体现出对子女的细微关怀。

在这篇《诫子书》中,有宁静的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有节俭的力量:“俭以养德”;有超脱的力量:“非澹泊无以明志”;有好学的力量:“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有励志的力量:“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有速度的力量:“*慢则不能励精”。

有性格的力量:“险躁则不能治性”;有惜时的力量:“年与时驰,意与岁去”;有想象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有简约的力量。这篇文章短短几十字,传递出的讯息,比起长篇大论,诫子效果好得多。

这篇《诫子书》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文字清新雅致,不事雕琢,说理平易近人,这些都是这篇文章的特出之处。

  公开课《诫子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研读课文,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4、熟读文章成诵,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积累警句; 理解主旨: 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步入初中已经近一个月了,我想,对大部分同学来说,最为关注的莫过于学习进步、成才成学了。那么,怎样才能成功成才呢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高人他就是蜀汉名相,智慧化身诸葛亮相信通过和他的饿对话,你一定在学习和修身养性方面有很多收获!

 (二)初读,读熟课文:

 1、解题:

 《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完成下列任务:

 (1)标记生字注音。

 (2)注意词句停顿。

 3、提示长句停顿。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指定学生诵读,余生纠正,后齐读)

 4、学生自由朗读,同桌互读。

 5、指定优、中、困学生各一名朗读,听者点评(从字音、停顿两方面)。

 6、教师领读,学生轻声跟读,注意体味语调、语速的变化,揣摩作者情感。

 (三)精读,疏通文意:

 1、自主学习:

 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小组合作,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圈画疑难问题。探究不成的,小组长整理准备发布师巡回指导,参与讨论。

 (1)巩固强化:

 A、词语: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以明志…以致远…;广才;励精;治性;驰;去;非志无以成学…遂成枯落(提醒学生注意加横线的词类活用及一词多义字)

 B、句子:

 a、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2)处理措施:

 A、让学生联系实虚词的日常积累(如“以”的常见用法),迁移联想,猜读翻译,合作交流,取长补短,后总结成型。

 B、师提醒学生翻译课文时不能直译的便意译,无论哪种译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征(如a的双重否定)和原文的风格特点(如本文的简洁精警)

 以b句的翻译为例:年华随着时光飞驰,意志随着岁月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对社会无益……

 (四)研读,赏析文章:

 故事引子:诸葛亮为相数十年, 效忠先主,辅佐后主,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自己的子孙,其子诸葛瞻、诸葛尚均义无返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

 由此引申:

 1、集体探究:

 (1)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学生举手发言)

 (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2)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淡泊、立志、惜时)分别找出原句再次加以品读,联系自身实际,谈谈感受体会。

 (学生从文中找出典型句子,分组讨论交流,指定代表回答;齐读原句,体会作者情感,力求熟读至诵)

 A、淡泊: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双重否定句式)来强调其重要性

 B、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双重否定句式)来强调其重要性

 C、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问题引申:联系现实人世,充满诱惑的滚滚红尘,品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重要意义。

 (五)朗读,积累词句:

 学生再次放声朗读课文,圈画自己喜欢的句子,思考完成下列任务:

 (1)你最喜欢文章哪个警句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由此你联想到了那些名人名言推荐给大家,并结合自己的体验送给大家一句你最喜欢的话。

 (自己思考,小组交流,个人回答)

 警句推荐:

 A、淡泊: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陶渊明);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白居易);心闲天地本来宽。(陆游)

 B、立志: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寄沧海(李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C、惜时: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时间有三种步伐,未来的时间踟蹰接近,现在的时间似矢飞去,过去的时间永远静止。(席勒)

 (2)积累文章或与之相关的名言警句于读书笔记上。

 (六)师生总结:这节课的收获和疑问。

 三句话和同学们共勉:大志成大学成大才,小志成小学成小才,无志不成学不成才。大志就是与历史潮流一致的志向。祝愿同学们早立大志,静心读书,成为顺应历史潮流的大才!

 (七)作业设置:背诵全文,积累警句。

公开课《诫子书》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反复吟诵,熟读成诵。

 2、重点句子的理解。

 3、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学习过程:

 一、导入

 看几个典故、故事:空城记神机妙算、草船借箭、舌战群儒,这些典故故事都与谁有关?(诸葛亮)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中折射出诸葛亮智慧的光芒,后人称颂他的诗句更可以看出他的忠君爱国。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八阵图》,他的《诫子书》高度概括了作者一生做人的准则,堪称教子的千古范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诸葛亮的《诫子书》。

 二、出示学习目标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熟读成诵。

 2、理解文中诸葛亮对儿子的谆(zhūn)谆(zhūn)告诫,殷殷教诲。

 三、生读:诸葛亮,名亮,字孔明,号卧龙先生;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被称为“古今第一贤相”。

 四、初读课文,师指名读,正音。

 师出示带拼音的PPT,个别读,齐读。

 师出示带节奏划分的PPT,生齐读。

 五、结合课下注释,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君子的操守、品德,是用宁静来修身养性,用节俭来培养德行。

 不内心恬淡就没办法明确志向,不安静就没办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才干来自学习,不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悲哀地守着那穷困的陋室,又怎么来得及?

 六、这是一个父亲对孩子的谆谆告诫,那这个父亲又是怎样的呢?

 他品行高尚,高风亮节,为后世楷模。诸葛亮身为蜀相,统领一国军政,他兢兢业业,日理万机,以至于“汗流终日”,而且以身作则,严于律已。第一次北伐,马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遭致街亭惨败。诸葛亮为整肃军纪,挥泪斩马谡,但也“自贬三等,以督厥咎”,绝不文过饰非,推卸责任。诸葛亮为官廉正,两袖清风,世称“循吏”,他身前留下遗嘱:“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他于蜀国居功之伟,却无意身后功名,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需器物。”从此,青山幸埋忠骨,诸葛亮一身正气,淡泊之志,千古传颂。

 七、谆谆告诫,殷殷教诲;文短情长,蕴意深远,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师相机板书:修身、治学、惜时(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八、师试着提示背诵。

 九、背诵课文。

公开课《诫子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词句。

 2.把握文章主旨,积累名言警句。

 3.熟读成诵,聆听先哲教导,立志成才。

 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词句,理解主旨,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赏析名言警句,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二、整体感知

 (一)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解题:《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54岁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言中。通过这些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如此深切。

 2.播放影视课文:《诫子书》,完成下列任务:

 (1)标记生字注音,扫除文字障碍,检测课前预习完成情况。

 (2)注意词句停顿,教师展示课件,标划课文断句。

 3.学生自由朗读。有自己解决不了的要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有在自己读的过程中觉得需要大家特别注意的也要提出来,引起大家的关注。

 4.找学生个别朗读,要求读准音,把握好朗读节奏。其余学生认真听,作出点评。

 5.学生齐读全文。

 6.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语言串释课文,不必逐字逐句的翻译,能译出大意即可。遇到困难可与同学们交流探讨,然后找同学来说,教师注意指正错误或强调重点难点句的翻译。教师要提醒学生翻译课文时不能直译的便意译,无论哪种译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征(如BCD的双重否定)和原文的风格特点(如A的简洁精警),如:

 课件展示

 A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再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让学生再快速默读一遍课文,出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本文作者要阐述的观点是什么?全文围绕哪个字展开的?作者从那两方面对观点进行论述的?

 同学四人为一小组,讨论这个问题,要从原文中找依据。

 点拨:弄清楚了中心论点和论证内容也就基本疏通了课文,而这一切都是学生依据课文讨论、探究的'结果。设计这样的问题,其实是教师已经列出了本课的主要内容和脉络。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一定要紧贴文本,思考并组织运用语言来回答的过程,就是锻炼自己的分析概括能力的过程。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求他们独立思考和讨论探究相结合。

 明确:提出中心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全文围绕一个“静”字展开,接着从治学和修身两方面进行论述,最后提出要惜时,贡献社会。

 三、局部探究

 1.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找出这几个句子,再次加以品读,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联系自身实际,谈谈感受体会。

 点拨:这一问题是全文的重点和难点,掌握好这个问题,才能充分了解诸葛亮在修身、立志、为人处世方面对后辈的劝勉之意。通过疑难共解、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合作精神,锻炼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学生从文中找出典型句子,分组讨论交流,指定代表回答;齐读原句,体会作者情感,力求熟读至诵。

 明确:

 (1)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2)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3)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关系: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的,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品德。

 2.朗读,积累词句:你最喜欢文章哪个警句?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

 点拨:这是一道开放性题,是要求在上一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从课文中有所领悟,有所借鉴,在品德培养、学业立志方面对自己严格要求,要启发我们谈论的角度不要拘泥,最好结合自身的特点,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说出深度。要让充分发言,谈收获,谈心得,谈所悟,谈感慨,谈反思,要学会思考,学会自省。

 可参考微教案:《名句赏析》

 四、总结拓展

 课堂小结:

 《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学习这篇文章重在理解内容,把握主旨,体会情感,从中获得精神的力量: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并由此积累背诵相关名言警句以自励。

 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熟读关于修身、惜时、立志等古今名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知识。

 示例:

 (1)澹泊篇

 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白居易)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

 心闲天地本来宽。(陆游)

 (2)立志篇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3)惜时篇

 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五、作业设计

 1.背诵全文,积累警句。

 2.整理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成语、俗语、诗词。

 六、板书设计

 诫子书

 诸葛亮

 提出论点

 正反两方面论证:治学(静)、修身(躁)

 得出结论:劝诫惜时,有所作为。

公开课《诫子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熟读成诵。

 2、注意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

 3、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

 2、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翻译全文。

 3、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思想意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俭以养德”与“静”的关系。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八年级曾经学过两篇文章,一篇是诸葛亮写的《出师表》,一篇是陈寿写的《三国志》节选《隆中对》。这两篇文章中的诸葛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你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概括一下。(找生谈。明确:赏罚分明、知人善任、忠心耿耿、深谋远虑、足智多谋等)诸葛亮是在54岁的时候逝世的,在逝世前他曾经对他五岁的儿子说过一段话,这段话后来一直被诸葛家族奉为祖训,可见他对诸葛子孙有着多么深远的影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段话(板书:诫子书),相信大家也一定受益匪浅。

 二、初读课文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障碍,注意停顿。

 2、找生朗读课文,师点拨存在的问题。

 注意(1)生字夫(fú)

 澹泊(dàn)(bó)

 *(yín)慢

 遂(suì)

 庐(lú)

 (2)停顿

 3、集体朗读课文。

 三、疏通文意

 1、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运用硬读法、猜读法、联想法(联系现代汉语)迁移运用法(联系已学过的古文知识),学生自主译读课文,找出疑难问题,并力求在小范围内合作解决。学生学习时,教师巡回,及时给予指导。

 2、质疑问难。这一环节,由学生自由提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学生能自己解决的,放手给他们。解决不了的,教师给予点拨。注意结合具体问题,对学生进行学习古文方法的指导。

 3、师强调重点词

 4、生译全文。先找生通译全文,再同桌间口译。在本环节中,要求学生译文的语言,除了达到文通字顺外,也要力求文字优美。(如: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为:年华随时光消失,意志随岁月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守着穷房子,那时后悔又怎么来得及呢!)

 四、研读赏析课文

 本环节,教师以一系列问题带动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励志,需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2、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你能再补充一个论据(道理或事实均可)吗?

 在修身、立志、为人处世方面分析了学与静、才与学、学与志等方面的关系。

 3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

 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道德,造就人才必须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始。

 4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

 五、背诵积累。

 学生背诵课文。提醒学生:注意一句话一句话地背,要注意句间停顿,开始时,要慢背,心里装着现代文,嘴里说着古文。

 六、谈感受,说启发。

 学生从文中找出自己所喜欢的一个警句,谈自己的理解和所受到的启发。

 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如,

 (1)时光飞逝,我们要珍惜时光,不能等到自己变老,和世界脱节,才悲叹蹉跎的岁月,那将于事无补。(或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小确立大志,否则人生就没有了方向。周总理在12岁的时候就发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这一崇高的志向激励着他一生都在为中华之崛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七、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诸葛亮的诗句或成语或典故。

 2、背默课文。

公开课《诫子书》教案 篇5

 知识目标

 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熟读成诵,积累警句;理解课文内容。(重点)

 能力目标

 把握文章脉络,学习作者严密的论证方法。(重、难点)

 情感目标

 感受家书中蕴含的殷殷教诲和深切期望,引导学生理解成才的三个条件——志、学、才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导入新课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几句诗写的是哪一位历史人物?(学生回答引出诸葛亮)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智慧的化身,其实他不但是一位智者,更是一位慈父,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诸葛亮写给他儿子的家信——《诫子书》,去体会慈父的殷殷情怀,智者的谆谆教诲。

 二、教学新课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全班齐读课文。

 1、合作探究:小组合作,解决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1)重点词语解释

 静以修身(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非宁静无以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非学无以广才(增长才干) *慢则不能励精(放纵懈怠)

 年与时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遂成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2)重点句子翻译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②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翻译: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2、翻译全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1、本文作者阐述的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方面进行论述的?

 明确: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分别从治学和修身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正一反,说服力强。

 2、本文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明确:

 ①淡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②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③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诸葛亮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这几个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

 明确:诸葛亮认为成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要想成才,就必须努力学习,要想学有所得,就必须确立大志(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所以,三者中,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而“修身、养德”是成才的关键。

 4、“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明确:看似无关,实则关系密切。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因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

 请学生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一个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所受到的启发。

 示例一:“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时光飞逝,我们要珍惜时光,不能等到自己变老,和世界脱节,才悲叹岁月蹉跎,那将于事无补。

 示例二:“非志无以成学。”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小确立大志,否则人生就没有了方向。周总理在12岁的时候就发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这一崇高的志向激励着他为中华之崛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板书设计

 诫子书反面论证:*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可取之处

 七年级学生对文言文学习还缺乏自己的方法,所以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翻译、断句时深入浅出,掌握一字一词是教与学的核心任务,所以教学时以词汇为中心来组织文言文的教与学。词义讲析得好,断句、翻译等任务进行得较为顺利。

 不足之处

 对文章中富有哲理又有警醒作用的句子领悟不够。在这个环节,如能适当让学生自己“质疑”,然后解疑,相信学生对课堂的兴趣会大大增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87805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