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自己的歌名是什么啊?

改变自己的歌名是什么啊?,第1张

王力宏的 <改变自己>

《改变自己》那张专辑

今早起床了

看镜子里的我

忽然发现我发型

睡的有点KUSO

一点点改变

有很大的差别

你我的力量

也能改变世界

最近比较烦

最近情绪很Down

每天看新闻

都会很想大声尖叫

但脏话没有

大家只会轻松

我改变自己

发现大有不同

新一代的朋友

我们好好的加油

大家一起大声的说

NA NA NA NA

我可以改变世界

改变自己

改变隔膜

改变小气

要一直 努力 努力

永不放弃

才可以改变世界

COME ON 改变自己

今早起床了

觉得头有点痛

可能是二氧化碳太多

氧气不足

一点点改变

有很大的差别

你我的热情

也能改变世界

只能代表自己

没有政治立场

其实这世界

让我看的十分紧张

要调整自己

没想到一点

就能画龙点睛

新一代的朋友

我们好好的加油

大家一起大声的说

NO NO NO NO NO

我可以改变世界

改变自己

改变隔膜

改变小气

要一直 努力 努力

永不放弃

才可以改变世界

COME ON 改变自己

  中华古韵,向有十大名曲一说。这十大古代名曲分别为《高山流水》、《广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

、《十面埋伏》、《夕阳箫鼓》、《渔樵问答》、《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和《阳春白雪》。据专家考证,这些古代名曲的原始乐谱大都失传,今天流传的不少谱本都是后人伪托之作。这些乐曲被历代乐师冠以十大古曲名,以历史典故为旁衬,从而借古人之旧事以壮声势。本文选其四曲,重点在于与读者共话古曲背后的逸事。

■其曲弥高,其和弥寡——《阳春白雪》

相传《阳春白雪》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乐师师旷或齐国的刘涓子所作。

阳春白雪的典故出自《楚辞》中的《宋玉答楚王问》一文。楚襄王问宋玉,先生有什么隐藏的德行么?为何士民众庶不怎么称誉你啊?宋玉说,有歌者客于楚国郢中,起初吟唱“下里巴人”,国中和者有数千人;当歌者唱“阳阿薤露”时,国中和者只有数百人;当歌者唱“阳春白雪”时,国中和者不过数十人;当歌曲再增加一些高难度的技巧,即“引商刻羽,杂以流徵”的时候,国中和者不过三数人而已。宋玉的结论是,“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阳春白雪”等歌曲越高雅、越复杂,能唱和的人自然越来越少,即曲高和寡。

阳春白雪这个典故说明了不同的欣赏者之间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存在着的巨大差异。乐曲的艺术性越高,能欣赏的人就越少。不得不承认,这种差异又和欣赏者的主观趣味有很大关系,有时很难得到一个客观公允的评价。从这点来说,古今并无太大区别。今人欣赏音乐,大都是“入耳为佳,适心为快。”

“雪唱与谁和,俗情多不通。”一个多元化的世界是不能离开“雪唱”和“俗情”的。任何音乐似乎越通俗,支持者也越众。这和今天票房收入最好的往往是流行歌曲演唱会是一个道理。当然高雅的艺术自有其价值,时代愈久,愈弥足珍贵。

不少资料在诠释古曲《阳春白雪》的主旨时,都称它以清新流畅的旋律、活泼轻快的节奏,生动地表现了冬去春来,大地复苏,万物向荣,生机勃勃的初春景象。很显然这是在“阳春白雪”四个字的字面上解题了。阳春白雪的典故和琴曲《阳春白雪》年代相隔太远,已无音乐上的关联。

《阳春白雪》曲倒是很有可能与元代的散曲有关。元代杨朝英的《阳春白雪》是一本著名元代散曲集。元曲在曲韵及格律方面都有一定的要求。《阳春白雪》中收录的白仁甫的《驻马听》中有这样的句子,“白雪阳春,一曲西风几断肠。”可见元代已有阳春白雪这支曲子。

至于元代令人“几断肠”的《阳春白雪》曲,如何演变为今日轻快流畅的乐曲,已不可知。

■逸士胸怀鸿鹄之志——《平沙落雁》

《平沙落雁》最早的版本载于明代崇祯七年(1634)刊印的《古音正宗》。《古音正宗》这样解题《平沙落雁》:“盖取其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鸿鸪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也。”此时,正是明朝饱受内忧外患困扰的时代。朱明王朝祚运将尽,天下有识之士无不忧心忡忡。也许“借鸿鸪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也”两句,正是中心点题之句,以示儒家倡导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

逸士即隐士,指隐居山林的读书人。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的说法。逸士虽“处江湖之远”,但社会影响力有时并不弱于“居庙堂之高”者。

最早的隐士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诸葛亮、陆机、王猛、谢安等历史名臣都曾有过隐逸的经历。真正的隐士应该“只钓鲈鱼不钓名”,但是,自魏晋以降,隐逸却有极端化、世俗化的倾向。他们把隐逸做为获取名誉和功利的手段。

士人的隐逸,根据其价值取向,大致可分为儒之隐和道之隐。前者有一定的功利色彩,天下有治则进,天下无道则隐。儒之隐者大都抱有“兼济天下”的抱负。而道之隐则无任何功利目的,通过遁世来使心灵获得最彻底的明澈和宁静。对于那些既有从政经历又有隐逸经历的人来说,其隐逸分为仕前隐和仕后隐,即先隐后仕和先仕后隐。《平沙落雁》所表现的“逸士心胸”中的逸士,虽身处隐逸之地,犹胸怀“鸿鹄之志”,应属于儒之隐和仕前隐。

要真正做到彻底的隐逸,谈何容易。隐者表面上超脱,但内心里也许从未平静过。从这个角度来看,《平沙落雁》的曲中之音和曲外之意,包涵了对怀才不遇而欲取功名者的励志,和对因言获罪而退隐山林者的慰藉。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在先秦时代广为流传,是一首能引起人们对美好友谊无限向往的乐曲。传载了琴曲的是一个动人的故事。

公元前四世纪的春秋战国时代,郑国人列御寇在《列子·汤问》中记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无论是“志在高山”,还是“志在流水”,伯牙在曲中每表现某一主题或意象时,钟子期必能领会其意。每段曲弹奏完毕,钟子期“辄穷其趣”,把曲中意象解说得淋璃通透。伯牙于是离开琴而叹道:“善哉,善哉,阁下能听出曲中志趣,君所思即是我所思啊,我哪里能隐藏得了我的心声呢?”于是二人成为人生知己。

《高山流水》以及伯牙钟子期这一段千古佳话,之所以能在两千多年里广为流传,概因其包含了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文化精神在这段佳话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明代朱权成的《神奇秘谱》对此做了精当的诠释:“《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高山流水》蕴涵天地之浩远、山水之灵韵,诚可谓中国古乐主题表现的最高境界。

而这个佳话得以流传的最直接的原因是伯牙与钟子期之间那种相知相交的知音之情。当知音已杳,伯牙毅然断弦绝音。岳飞在《小重山》一词中“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正是伯牙当时心境的准确反映。想必伯牙的琴曲曲高和寡,凡夫俗子自然难以领会其乐曲的精妙。所以伯牙才会感到孤独,才会发出知音难觅的感慨。

■气盖世兮时不利——《十面埋伏》

如果要推选华夏战神,项羽无疑应属第一人选。他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

项羽具有不可一世的胆识和气势,古今少有。做为暴秦的终结者,项羽创造了很多奇迹。例如巨鹿之战,面对秦军,诸侯皆惧。惟项羽率领楚军死战强大的秦军。勇猛之余,项羽残暴的一面也相当惊人。早年攻襄城之战中,由于秦军誓死不降,襄城被攻破后项羽将守城将士“皆坑之”。巨鹿之战后,项羽下令将秦将章邯手下二十万秦军将士全部坑杀。然而,残暴并非项羽的致命伤。项羽最大的失误在于,没有建立起一个强有力的政治联盟。秦亡之后,天下纷争。项羽曾经自封西楚霸王,并以裂土分封、功臣为王的方式分封天下,但这次分封后,诸侯们并没有效忠于他。由于他的残暴和赏罚不明,使得他在诸侯间缺乏公信力。

刘邦与项羽两军对阵时,项羽曾对刘邦说:“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刘邦虽在气概上略输一筹,但他不以为意,大笑着说:“吾宁斗智,不能斗力。”最后的胜利总是属于那些更有政治智慧和权谋手段的人。

公元前202年,楚汉相争接近尾声,双方会战于垓下(今安徽灵壁南),三十万汉军围住了十万楚军。汉方为瓦解对方军心,就叫兵士们唱起了楚歌,楚兵大多离家已久,早已厌倦了连年征战。楚军中有人开始唱和,军心彻底动摇。一看大势已去,项羽已无计可施,对虞姬唱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则和道:“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君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唱完便拔剑自刎而死。项羽后来逃到乌江边,面对滔滔的江水,仰天长叹道:“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于是拔剑自杀。

后人根据这一段垓下之战创作了著名的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十面埋伏》的主角是刘邦和汉军,乐曲高昂激越、气势磅礴;而《霸王卸甲》的主角是项羽和楚军,乐曲沉雄悲壮,又凄楚宛转,重在描述项羽在四面楚歌声中与虞姬诀别的场面。前者是赞歌,后者则是挽歌。

《十面埋伏》激烈跌宕的旋律,表现的不仅仅是胜利者的欢欣鼓舞,还有失败者的慷慨悲壮。

《断桥残雪》 这首歌用柔和极具古典风格的曲调,谱写了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相似的梅开时节,一个默默的在断桥上苦苦等待的痴情男子,一场宿命与灰暗的情感基调。

他的无奈与景物中的岁月沧桑相嵌合,宛若缕缕春风,吹皱那一池的春水,却仅是一刹那的凝结罢了,很无力、很无奈的情感。

梅花破风而绽放的时候,寂寞久久缠绕在心头,春归后依旧选择被湮灭,断桥是否下过雪?断桥是否下过雪?自问自嘲,依旧不能挽回那逝去的爱与在我记忆里你对我的温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87872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