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古韵,向有十大名曲一说。这十大古代名曲分别为《高山流水》、《广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
、《十面埋伏》、《夕阳箫鼓》、《渔樵问答》、《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和《阳春白雪》。据专家考证,这些古代名曲的原始乐谱大都失传,今天流传的不少谱本都是后人伪托之作。这些乐曲被历代乐师冠以十大古曲名,以历史典故为旁衬,从而借古人之旧事以壮声势。本文选其四曲,重点在于与读者共话古曲背后的逸事。
■其曲弥高,其和弥寡——《阳春白雪》
相传《阳春白雪》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乐师师旷或齐国的刘涓子所作。
阳春白雪的典故出自《楚辞》中的《宋玉答楚王问》一文。楚襄王问宋玉,先生有什么隐藏的德行么?为何士民众庶不怎么称誉你啊?宋玉说,有歌者客于楚国郢中,起初吟唱“下里巴人”,国中和者有数千人;当歌者唱“阳阿薤露”时,国中和者只有数百人;当歌者唱“阳春白雪”时,国中和者不过数十人;当歌曲再增加一些高难度的技巧,即“引商刻羽,杂以流徵”的时候,国中和者不过三数人而已。宋玉的结论是,“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阳春白雪”等歌曲越高雅、越复杂,能唱和的人自然越来越少,即曲高和寡。
阳春白雪这个典故说明了不同的欣赏者之间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存在着的巨大差异。乐曲的艺术性越高,能欣赏的人就越少。不得不承认,这种差异又和欣赏者的主观趣味有很大关系,有时很难得到一个客观公允的评价。从这点来说,古今并无太大区别。今人欣赏音乐,大都是“入耳为佳,适心为快。”
“雪唱与谁和,俗情多不通。”一个多元化的世界是不能离开“雪唱”和“俗情”的。任何音乐似乎越通俗,支持者也越众。这和今天票房收入最好的往往是流行歌曲演唱会是一个道理。当然高雅的艺术自有其价值,时代愈久,愈弥足珍贵。
不少资料在诠释古曲《阳春白雪》的主旨时,都称它以清新流畅的旋律、活泼轻快的节奏,生动地表现了冬去春来,大地复苏,万物向荣,生机勃勃的初春景象。很显然这是在“阳春白雪”四个字的字面上解题了。阳春白雪的典故和琴曲《阳春白雪》年代相隔太远,已无音乐上的关联。
《阳春白雪》曲倒是很有可能与元代的散曲有关。元代杨朝英的《阳春白雪》是一本著名元代散曲集。元曲在曲韵及格律方面都有一定的要求。《阳春白雪》中收录的白仁甫的《驻马听》中有这样的句子,“白雪阳春,一曲西风几断肠。”可见元代已有阳春白雪这支曲子。
至于元代令人“几断肠”的《阳春白雪》曲,如何演变为今日轻快流畅的乐曲,已不可知。
■逸士胸怀鸿鹄之志——《平沙落雁》
《平沙落雁》最早的版本载于明代崇祯七年(1634)刊印的《古音正宗》。《古音正宗》这样解题《平沙落雁》:“盖取其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鸿鸪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也。”此时,正是明朝饱受内忧外患困扰的时代。朱明王朝祚运将尽,天下有识之士无不忧心忡忡。也许“借鸿鸪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也”两句,正是中心点题之句,以示儒家倡导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
逸士即隐士,指隐居山林的读书人。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的说法。逸士虽“处江湖之远”,但社会影响力有时并不弱于“居庙堂之高”者。
最早的隐士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诸葛亮、陆机、王猛、谢安等历史名臣都曾有过隐逸的经历。真正的隐士应该“只钓鲈鱼不钓名”,但是,自魏晋以降,隐逸却有极端化、世俗化的倾向。他们把隐逸做为获取名誉和功利的手段。
士人的隐逸,根据其价值取向,大致可分为儒之隐和道之隐。前者有一定的功利色彩,天下有治则进,天下无道则隐。儒之隐者大都抱有“兼济天下”的抱负。而道之隐则无任何功利目的,通过遁世来使心灵获得最彻底的明澈和宁静。对于那些既有从政经历又有隐逸经历的人来说,其隐逸分为仕前隐和仕后隐,即先隐后仕和先仕后隐。《平沙落雁》所表现的“逸士心胸”中的逸士,虽身处隐逸之地,犹胸怀“鸿鹄之志”,应属于儒之隐和仕前隐。
要真正做到彻底的隐逸,谈何容易。隐者表面上超脱,但内心里也许从未平静过。从这个角度来看,《平沙落雁》的曲中之音和曲外之意,包涵了对怀才不遇而欲取功名者的励志,和对因言获罪而退隐山林者的慰藉。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在先秦时代广为流传,是一首能引起人们对美好友谊无限向往的乐曲。传载了琴曲的是一个动人的故事。
公元前四世纪的春秋战国时代,郑国人列御寇在《列子·汤问》中记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无论是“志在高山”,还是“志在流水”,伯牙在曲中每表现某一主题或意象时,钟子期必能领会其意。每段曲弹奏完毕,钟子期“辄穷其趣”,把曲中意象解说得淋璃通透。伯牙于是离开琴而叹道:“善哉,善哉,阁下能听出曲中志趣,君所思即是我所思啊,我哪里能隐藏得了我的心声呢?”于是二人成为人生知己。
《高山流水》以及伯牙钟子期这一段千古佳话,之所以能在两千多年里广为流传,概因其包含了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文化精神在这段佳话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明代朱权成的《神奇秘谱》对此做了精当的诠释:“《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高山流水》蕴涵天地之浩远、山水之灵韵,诚可谓中国古乐主题表现的最高境界。
而这个佳话得以流传的最直接的原因是伯牙与钟子期之间那种相知相交的知音之情。当知音已杳,伯牙毅然断弦绝音。岳飞在《小重山》一词中“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正是伯牙当时心境的准确反映。想必伯牙的琴曲曲高和寡,凡夫俗子自然难以领会其乐曲的精妙。所以伯牙才会感到孤独,才会发出知音难觅的感慨。
■气盖世兮时不利——《十面埋伏》
如果要推选华夏战神,项羽无疑应属第一人选。他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
项羽具有不可一世的胆识和气势,古今少有。做为暴秦的终结者,项羽创造了很多奇迹。例如巨鹿之战,面对秦军,诸侯皆惧。惟项羽率领楚军死战强大的秦军。勇猛之余,项羽残暴的一面也相当惊人。早年攻襄城之战中,由于秦军誓死不降,襄城被攻破后项羽将守城将士“皆坑之”。巨鹿之战后,项羽下令将秦将章邯手下二十万秦军将士全部坑杀。然而,残暴并非项羽的致命伤。项羽最大的失误在于,没有建立起一个强有力的政治联盟。秦亡之后,天下纷争。项羽曾经自封西楚霸王,并以裂土分封、功臣为王的方式分封天下,但这次分封后,诸侯们并没有效忠于他。由于他的残暴和赏罚不明,使得他在诸侯间缺乏公信力。
刘邦与项羽两军对阵时,项羽曾对刘邦说:“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刘邦虽在气概上略输一筹,但他不以为意,大笑着说:“吾宁斗智,不能斗力。”最后的胜利总是属于那些更有政治智慧和权谋手段的人。
公元前202年,楚汉相争接近尾声,双方会战于垓下(今安徽灵壁南),三十万汉军围住了十万楚军。汉方为瓦解对方军心,就叫兵士们唱起了楚歌,楚兵大多离家已久,早已厌倦了连年征战。楚军中有人开始唱和,军心彻底动摇。一看大势已去,项羽已无计可施,对虞姬唱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则和道:“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君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唱完便拔剑自刎而死。项羽后来逃到乌江边,面对滔滔的江水,仰天长叹道:“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于是拔剑自杀。
后人根据这一段垓下之战创作了著名的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十面埋伏》的主角是刘邦和汉军,乐曲高昂激越、气势磅礴;而《霸王卸甲》的主角是项羽和楚军,乐曲沉雄悲壮,又凄楚宛转,重在描述项羽在四面楚歌声中与虞姬诀别的场面。前者是赞歌,后者则是挽歌。
《十面埋伏》激烈跌宕的旋律,表现的不仅仅是胜利者的欢欣鼓舞,还有失败者的慷慨悲壮。
《广陵散》全曲共有45个乐段,描写的是勇士聂政刺杀韩王的故事。
当年聂政的父亲给韩王铸剑,违了期限,为韩王所杀。聂政听说韩王喜欢听琴,就想扮作琴师接近韩王。
在山里,他请了位老师教他弹琴。为了通过关卡不让人认出,他用漆涂脸颊,用石头砸掉牙齿;为了改变声音,他吞火炭把嗓子弄哑,年深月久他终于弹得一手好琴。
一天,他在京城门楼下弹琴,“观者如堵,马牛止听”,韩国人都被他琴艺征服了。韩王得知有这样一位弹琴高手,就派人把他带进宫里献艺。
进宫时,聂政把匕首藏在琴腹。他弹的琴曲博得韩王和群臣的赞扬。就在这时,聂政突然拔出匕首,把韩王刺死。
然后他割下自己的眼皮、嘴唇、鼻子、耳朵,彻底毁坏了面容,自刎而死。韩人将他暴尸于街头,悬千金,征闻这刺客的姓氏和籍贯。
扩展资料
《广陵散》失传原因:
这首曲子曲调激昂,抒发了愤慨不屈的浩然之气,晋代嵇康学习老庄哲学,深受道家“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影响,性格潇洒自由,愤世嫉俗,所以嵇康很喜欢弹奏《广陵散》。
后来嵇康被与自己有过节的司马昭和钟会陷害,判了斩刑,在临死之前,嵇康又弹奏了此曲,然后感叹:“《广陵散》于今绝矣!”就从容赴死。
-广陵散
1 哪些古文诗词对《广陵散》有描述
广陵散简介 《广陵散》是古代一首大型琴曲,它至少在汉代已经出观。
其内容向来说法不一,但一般的看法是将它与《聂政刺韩王》琴曲联系起来。《聂政刺韩王》主要是描写战国时代铸剑工匠之子聂政为报杀父之仇,刺死韩王,然后自杀的悲壮故事。
关于此,蔡邕《琴操》记述得较为详细。 今存《广陵散》曲谱,最早见于明代朱权编印的《神奇秘谱》(1425年),谱中有关于“刺韩”、“冲冠”、“发怒”、“报剑”等内容的分段小标题,所以古来琴曲家即把《广陵散》与《聂政刺韩王》看作是异曲同名。
《广陵散》乐谱全曲共有四十五个乐段,分开指、小序、大序、正声、乱声、后序六个部分。正声以前主要是表现对聂政不幸命运的同情;正声之后则表现对聂政壮烈事迹的歌颂与赞扬。
正声是乐曲的主体部分,着重表现了聂政从怨恨到愤慨的感情发展过程,深刻地刻划了他不畏 、宁死不屈的复仇意志。全曲始终贯穿着两个主题音调的交织、起伏和发展、变化。
一个是见于“正声”第二段的正声主调, 另一个是先出现在大序尾声的乱声主调。 正声主调多在乐段开始处,突出了它的主导体用。
乱声主调则多用于乐段的结束,它使各种变化了的曲调归结到一个共同的音调之中,具有标志段落,统一全曲的作用。 《广陵散》的旋律激昂、慷慨,它是我国现存古琴曲中唯一的具有戈矛杀伐战斗气氛的乐曲,直接表达了被压迫者反抗暴君的斗争精神,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及艺术性。
或许嵇康也正是看到了《广陵散》的这种反抗精神与战斗意志,才如此酷爱《广陵散》并对之产生如此深厚的感情。 《广陵散》在历史上曾绝响一时,建国后我国著名古琴家管平湖先生根据《神奇秘谱》所载曲调进行了整理、打谱,使这首奇妙绝伦的古琴曲音乐又回到了人间。
《广陵散》是我国著名古曲之一,在古琴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我国第一部音乐百科全书的作者——宋代的陈阳曾将《广陵散》与《诗经》相比拟,称其为“曲之师长”。
历史文献中关於《广陵散》的记载特别多,远远超过了一般的琴曲。《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长达十五段,曲体结构庞大,旋律很丰富,曲调激昂慷慨,有它独具的风格,现存琴谱最早见於《神奇秘谱》。
相传古代杰出的演奏家嵇康因反对司马氏专政而遭杀害,临刑前曾从容弹奏此曲以为寄托。嵇康是历史上最出名的一位《广陵散》演奏家,他虽不是此曲的作者,但由於其杰出的音乐天才,通过他的演奏使这个乐曲更加丰富,因此,嵇康的名字与《广陵散》千百年来一直紧紧联系在一起。
可是《广陵散》究竟是根据什麽内容写成的,至今却说法不一。 王世襄先生在题为《古琴名曲〈广陵散〉》(见《人民音乐》1956年4 月号)一文中,认为《广陵散》的每段标目中可以看出,主要是描写战国时(西元前四世纪)聂政为父报仇刺死韩王的故事。
主要情节为:聂政的父亲为韩王炼剑,误了期限,惨遭韩王杀害。聂政为了报父仇,历尽艰苦,入山学琴,十年功夫,学成绝技。
韩王听说国内出现了卓越的琴家,召他入宫演奏,殊不知他就是要为父亲报仇的聂政。正在听琴之际,聂政从琴中抽出刀来,刺杀了韩王。
聂政怕连累他的母亲,自毁容貌而死。韩国不知谁刺死了国王,千金悬赏,求刺客姓名。
聂政的母亲,为使儿子扬名,前去认尸,并死在聂政的身旁。这个故事见於汉蔡邕(西元133 —192 年)著的《琴操》,即所谓《聂政刺韩王曲》。
修建时代约与蔡邕同时的武梁祠石室,也曾取这个故事作为石刻画像的题材。从上面的故事中可以看出聂政为父报仇,以他富有反抗精神的自我牺牲来达到刺死暴君的目的。
不过在封建时代,统治阶级企图贬低他这种反抗精神,将他描写成为一个被权贵收买而去效死的愚蠢人物,《战国策》、《史记。刺客列传》等书就是这样记载的。
自汉代以后,《聂政刺韩王曲》已很少有人说起了,据推测可能是这个名称大大地触犯了统治者的尊严的缘故,才依照它所流行的地区来命名,而改称《广陵散》。 王文发表后,孟宪福先生随即在《人民音乐》1956年10月号上撰写了《对“古琴名曲〈广陵散〉”一文的几点商榷》的文章,以为从今天所看到的《广陵散》谱和历史上有关它的记载来看,《广陵散》所描写的故事内容并不同於《琴操》所说的《聂政刺韩王曲》,前者是后者改称的说法还缺乏可靠的历史记载材料。
首先从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广陵散》谱来看,《神奇秘谱》本的标目中“取韩”、“烈妇”等,固然不能由此肯定它所描写的是聂政刺杀了韩王还是侠累。但稍晚于《神奇秘谱》中所刊载的两谱之一标目中“取韩”作“取韩相”、“烈妇”作“别姊”则符合《史记》、《战国策》中所载聂政为严仲子刺杀侠累的故事。
元代琴家耶律楚材描写《广陵散》的长诗中“别姊情凄惨”等句及诗前小序中所提到的“……验於琴谱中有‘井里’、‘别姊’、‘辞乡’、‘取韩相’、‘投剑’之类,皆刺客聂政为严仲子刺杀韩相侠累之事”一段,则说明在元代,《广陵散》也是被人认为是描写聂政刺韩相侠累的故事。明代人刊行的谱所表现的故事内容还是保存了至少是元代流传的说法。
另一方面从聂政的故事的历。
2 无名氏《广陵散》原文广陵散是古曲,好像不是古文吧,楼主!广陵散 《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
是古代一首大型琴曲,它是我国著名十大古曲之一。它至少在汉代已经出现。
其内容向来说法不一,但一般的看法是将它与《聂政刺韩王》琴曲联系起来。《聂政刺韩王》主要是描写战国时代铸剑工匠之子聂政为报杀父之仇,刺死韩王,然后自杀的悲壮故事。
关于此,蔡邕《琴操》记述得较为详细。 今存《广陵散》曲谱,最早见于明代朱权编印的《神奇秘谱》(1425年),谱中有关于“刺韩”、“冲冠”、“发怒”、“报剑”等内容的分段小标题,所以古来琴曲家即把《广陵散》与《聂政刺韩王》看作是异名同曲。
据赵西尧等著《三国文化概览》的描述,《广陵散》乐谱全曲共有四十五个乐段,分开指、小序、大序、正声、乱声、后序六个部分。正声以前主要是表现对聂政不幸命运的同情;正声之后则表现对聂政壮烈事迹的歌颂与赞扬。
正声是乐曲的主体部分,着重表现了聂政从怨恨到愤慨的感情发展过程,深刻地刻划了他不畏 、宁死不屈的复仇意志。全曲始终贯穿着两个主题音调的交织、起伏和发展、变化。
一个是见于“正声”第二段的正声主调, 另一个是先出现在大序尾声的乱声主调。 正声主调多在乐段开始处,突出了它的主导体用。
乱声主调则多用于乐段的结束,它使各种变化了的曲调归结到一个共同的音调之中,具有标志段落,统一全曲的作用。 《广陵散》的旋律激昂、慷慨,它是我国现存古琴曲中唯一的具有戈矛杀伐战斗气氛的乐曲,直接表达了被压迫者反抗暴君的斗争精神,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及艺术性。
或许嵇康也正是看到了《广陵散》的这种反抗精神与战斗意志,才如此酷爱《广陵散》并对之产生如此深厚的感情。 《广陵散》在清代曾绝响一时,建国后我国著名古琴家管平湖先生根据《神奇秘谱》所载曲调进行了整理、打谱,使这首奇妙绝伦的古琴曲音乐又回到了人间。
近代琴学家杨时百,在其所编《琴学丛书》的《琴镜》中就认为此曲源于河间杂曲《聂政剌韩王曲》。 “广陵”是扬州的古称,“散”是操、引乐曲的意思,《广陵散》的标题说明这是一首流行于古代广陵地区的琴曲。
这是我国古代的一首大型器乐作品,它萌芽于秦、汉时期,其名称记载最早见于魏应璩《与刘孔才书》:“听广陵之清散”。到魏、晋时期它已逐渐成形定稿。
随后曾一度流失,后人在明代宫廷的《神奇秘谱》中发现它,再重新整理,才有了我们现在听到的《广陵散》。琴曲的内容据说是讲述战国时期聂政为父报仇,刺杀韩王的故事。
嵇康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大师,他写的《声无哀乐论》、《难自然好学论》、《太师箴》、《明胆论》、《释私论》、《养生论》千秋相传,并且他弹得一手好琴,尤其善于演奏《广陵散》,倍受人们关注。当时与他齐名的还有比他大十三岁的阮籍,音乐史上常有“嵇琴阮啸”的说法,但在思想和人格上,嵇康要比阮籍更高出一筹。
嵇康对那些传世久远、名目堂皇的教条礼法不以为然,更深恶痛绝那些乌烟瘴气、尔谀我诈的官场仕途。他宁愿在洛阳城外做一个默默无闻而自由自在的打铁匠,也不愿与竖子们同流合污。
他如痴如醉地追求着他心中崇高的人生境界:摆脱约束,释放人性,回归自然,享受悠闲。熊旺的炉火和刚劲的锤击,正是这种境界绝妙的阐释。
所以,当他的朋友山涛向朝廷推荐他做官时,他毅然决然地与山涛绝交,并写了文化史上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以明心志。 不幸的是,嵇康那卓越的才华和逍遥的处世风格,最终为他招来了祸端。
他提出的“非汤武而薄周礼”、“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人生主张,深深刺痛了统治阶级的要害:嵇康如此藐视圣人经典、痛恨官场仕途,长久下去,岂不危害我太平江山的统治,此人非杀无以正民风、清王道,这里不是现成有个吕安的案子吗?将他牵连进去,既可杀之,又不会施人以柄,岂不妙哉。于是,在一些仇视嵇康的小人的诽谤和唆使下,公元262年,统治者司马昭下令将嵇康处以死刑。
在刑场上,有三千太学生向朝廷请愿,请求赦免嵇康,并要拜嵇康为师,这正是向社会昭示了嵇康的学术地位和人格魅力,但这种“无理要求”当然不会被当权者接纳。而此刻嵇康所想的,不是他那神采飞扬的生命即将终止,却是一首美妙绝伦的音乐后继无人。
他要过一架琴,在高高的刑台上,面对成千上万前来为他送行的人们,弹奏了最后的《广陵散》,铮铮的琴声,神秘的曲调,铺天盖地,飘进了每个人的心里。弹毕之后,嵇康从容地引首就戳,时年仅三十九岁。
编辑本段绝响 嵇康除在文学,思想上取得重要成就外,还在音乐方面为后人留下了宝贵财富。 嵇康从小喜欢音乐,并对音乐有特殊的感受能力,有极高的天赋。
《晋书·嵇康传》云,嵇康“学不师受,博览无不该通”,这与其思想上的狂放不羁、不受礼法约束有很大关系。 嵇康可谓魏晋奇才,精于笛,妙于琴,还善于音律。
尤其是他对琴及琴曲的嗜好,为后人留下了种种迷人的传说。据《太平广记》三百十七引《灵鬼志》说:"嵇康灯下弹琴,忽有一人长丈余,著黑衣革带,熟视之。
乃吹火灭之,曰:“耻与魑魅争光。”尝行,去路。
3 谁能帮我写一首歌词,叫《广陵散》,要中国风的,尽量押韵、文言。
我有一首歌叫《醉-广陵》写阮籍和嵇康,已经有成品了,不知你需不需要醉-广陵词:风凌雅曲:rin-雅唱:欣歆然孰坐幽篁里,孰人鸣啸台风波暗涌佯狂避世,孰人能明白杯酒话闲愁酩酊后,再一醉方休浩荡江山无英杰使竖子亦称雄弯弓挂扶桑,长剑倚天外。
泰山成砥砺,黄河为裳带。青眼相待,赍琼浆挟琴来。
对酒当歌,人生得意尽畅快曲水流觞竟也悠然自在月落,晨露白英雄穷途,何归处,失声哀恸哭大醉六十天,咏怀八十篇蓦回首,已成流年红尘生死茫不思量,锻铁铮铮响挟琴望日赴刑场,何需惧魍魉一曲广陵别去人间,碧血溅白裳只待来世,再英雄一场斟佳酿,世人莫笑我等痴狂锦瑟响,一曲山河男儿志四方枕黄梁,人生苦短与君梦一场击弦和唱,尘世尽忘秋夜凉,落叶黄,明月照纱窗影无双,话凄凉,无人对饮觞豪情千里,何处可寄知己难求黯神伤风雪茫茫,琴音响,清酒泛寒光广陵复奏响,宁可热血凉,不愿屈膝侍君王千年一绝唱,何人清醒何人迷惘望天狼,魑魅小人尚且张狂问太行,可否能把傲骨埋葬白鹤翱翔,鸣尽悲怆谁曾将魂魄铸剑 百炼成精钢君不见 世人皆为名利累 误坠红尘网依旧眼迷离月光 错当床前霜烟花烫一壶浊酒一曲琴殇一生浪荡一世尽张狂。
4 有没有描写广陵散的古诗词文君昔宝藏,激烈至流涕,大同小有异。
贤哉许阿讷。君卑巨寖强,神授托奇诡《谢文思许尚之石函广陵散谱》年代。
昌黎赠颖师,欧苏俱过矣。素考韩臯言。
荷君重然诺,云絮无根蒂,八拍信为赘,多用聂政事。余生无他好,悲壮见英气,自言家有此,或失千丈势。
谓此琵琶诗。按柏三十六,駸駸司马氏。
昵昵变轩昂,惨痛声足备,舒写向桐梓。慢商与宫同: 宋 作者,他曲安有是。
孤凤出喧啾,更穷不尽意: 楼钥叔夜千载人。君远未能来。
形容泛丝声。此即名止息,生也当晋魏,写谱远相寄,良夜或无寐,音节分巨细。
幽愤无所泄。拨刺洎全扶,嗜此如嗜芰。
别姊取韩相。规橅既弘阔,我老从此逝,必为此曲制,始知石函秘。
向时几似之。近读清真序,人亡琴亦废。
何当为君弹。
5 有没有描写 的古诗词贤八咏·嵇康抚琴 宋 姚勉
先生人中豪,志不肯司马。
一曲广陵散,绝世不可写。
唐韩愈 听颖师弹琴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任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韩愈在他的“听颖师弹琴”中,未明言所听的是“广陵散”,但是根据其诗所写的情绪、气势,尤其有“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之句,颇有聂政为父报仇而别姊之境。加之“勇士赴敌场”之语,更与“聂政刺韩王曲”相近,可以推断颖师所弹应即“广陵散”。
6 临刑奏琴文言文翻译临刑奏琴
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①。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太学生三千人上书,请以为师,不许。文王亦寻悔焉。
注释
①嵇中散:嵇康。广陵散:古琴曲。
译文
中散大夫嵇康在东市将要被处死,他神色不变,索讨古琴来弹奏,弹奏的是一曲《广陵散》。弹奏完毕,(嵇康)说:“袁准曾经请求学习这首曲子,我十分吝啬,不肯传授给他。从此以后,《广陵散》就成了绝响啊!”(当时)有三千太学生上书,请求以嵇康为老师(想用这种方法来救嵇康),(朝廷)不允许。(嵇康被杀后)不久,文王司马昭也后悔了。
7 有嵇康者在什么文言中出自《嵇中散孤馆遇神》。
原文
有嵇康者,尝游天台,忽闻谷中琴声幽幽,寻声觅去,至一茅舍,一清丽女子开门。神巫曰:“见先生爱琴,吾另有《广陵散》相赠。此乃天籁之音,曲中丈夫也,不可轻传。”康问:“何人所为?”对曰:“广陵子是也。昔与聂政山中习琴,形同骨肉也。”康恍然大悟,恭请神女赐之,习至天明方散。
康毕生独爱此曲,虽有达官贵人求教,概不相传。及康将刑东市,三千太学生“请以为师”,终不得许。康刑前索琴而扶。玄起处风停云滞,人鬼俱寂,唯工尺跳跃于琴盘,思绪滑动于指尖,情感流淌于五玄,天籁回荡于苍天,仙乐袅袅如行云流水,琴声铮铮有铁戈之声,惊天地,泣鬼神,听者无不动容。曲毕慨然长叹:“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竟慷慨赴死。海内之士,莫不痛之。(晋葛洪《嵇中散孤馆遇神》有删改)
译文
有一位叫嵇康的人,曾经游览天台山,忽然听到山谷中琴声幽幽,寻声找去,来到一处茅舍,一位容貌清丽的女子开门。这位神女说:“看到先生爱琴,我另有《广陵散》赠送。这是天籁之音,是琴曲中的大丈夫啊,不可以轻易传给别人。”嵇康问:“是什么人作的曲子?”回答说:“是广陵子啊。早年在山中教聂政习琴,形影不离如同亲人一般啊。”嵇康恍然大悟,恭敬地请求神女传授给他,学习至天亮才离散。
嵇康一生独爱这个琴曲,虽然有达官贵人求教,他一概不传。到嵇康将要在东市上赴刑的时候,三千名太学生“请求朝庭赦免嵇康让嵇康做他们的老师”,最终没有得到允许。嵇康在刑场前调琴而弹,琴弦弹动处风停云止,人鬼全都寂静无声,只有音符在琴上跳跃着,他的思绪在指尖滑动,他的情感在五弦上流淌,天籁之声在青天之上回荡,仙乐袅袅如同行云流水一般,琴弦发出铮铮之声有如兵器相撞击,使天地惊恐,使鬼神哭泣,听着的人们无不改变容颜。曲毕长叹一声:“袁孝尼曾请求学习此曲,吾吝惜坚决不传,《广陵散》从今天就断绝了!”最终他壮烈激昂地赴死。海内之士,没有谁不痛惜。
8 古代琴曲《广陵散》寓意1、寓意:《广陵散》的旋律激昂、慷慨,它是汉族现存古琴曲中唯一的具有戈矛杀伐战斗气氛的乐曲,直接表达了被压迫者反抗暴君的斗争精神,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及艺术性。
《广陵散》在历史上曾绝响一时,建国后我国著名古琴家管平湖先生根据《神奇秘谱》所载曲调进行了整理、打谱,使这首奇妙绝伦的古琴曲音乐又回到了人间。
2、《广陵散》是一首汉族古琴名曲,属于古代大型琴曲,它至少在汉代已经出观。其内容向来说法不一,但一般的看法是将它与《聂政刺韩王》琴曲联系起来。
《聂政刺韩王》主要是描写战国时代铸剑工匠之子聂政为报杀父之仇,刺死韩王,然后自杀的悲壮故事。关于此,蔡邕《琴操》记述得较为详细。
今存《广陵散》曲谱,最早见于明代朱权编印的《神奇秘谱》(1425年),谱中有关于“刺韩”、“冲冠”、“发怒”、“报剑”等内容的分段小标题,所以古来琴曲家即把《广陵散》与《聂政刺韩王》看作是异曲同名。
广陵散》琴曲最早出现的年代大约为东汉后期。在东汉蔡邕的《琴操》里,这次刺杀变成了一则民间故事。在这则故事里,聂政杀的不是韩相,而是韩王。聂政也不是为严仲子而行刺,而是为父报仇。原来聂政的父亲为韩王铸剑,由于不能及时交付而被杀。于是聂政成了遗腹子。长大后聂政在山中遇到了仙人,学会了鼓琴的绝艺。聂政还掌握了异容术,变得无人认识自己。一天聂政在闹市鼓琴,“观者成行,马牛止听”。韩王听说后立即召见了聂政,命聂政当众鼓琴。这时聂政取出琴中藏匿的剑,一举刺杀了韩王,为父亲报了仇。后来伏在聂政尸体上恸哭不止的不是聂荣,而是聂政的母亲。这个故事被蔡邕取名为“聂政刺韩王”。
这个“聂政刺韩王”的故事反而成了《广陵散》的曲情。虽然故事情节与史书的记载有太多出入,但《广陵散》一曲主要表现的内容,如取韩、亡身、含志、烈妇、沉名、投剑等,并未因故事的走样而减色。
聂政所在的时代大约过了六百多年,西晋一位才智超绝、旷迈不群的人物,使《广陵散》成为千古绝响。这个人就是“竹林七贤”中最有影响力的名士――嵇康。
嵇康是魏晋时期杰出的思想家、诗人和音乐家。当时司马氏与曹魏争权,“性烈而才俊”的嵇康,站在曹魏一边,对司马氏始终抱着不合作的态度。嵇康对司马氏集团的抵触最终招来了杀身之祸,公元前262年,嵇康以“乱政”之罪被斩首。
嵇康曾被钟会指责为“上不臣天子,下不事王侯”,他的独立不羁,让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世说新语·雅量第六》中记载,“嵇中散(嵇康)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太学生三千人上书,请以为师,不许。文王亦寻悔焉。”即便有三千太学生上书“请以为师”,司马昭也不允。为了铲除异己,司马氏早已族灭了曹爽、何晏等八家名门望族,如何会对嵇康这个名士下不了手呢?
《广陵散》虽“声调绝伦”,但历来有人批评《广陵散》“最不和平”,“愤怒躁急”,有所谓“臣凌君之象”。想必嵇康当时在刑场上以此曲来抒臆积郁于胸中的不平。曾著有《声无哀乐论》的嵇康,一向主张音声来源于自然的本质,而与喜怒哀乐等主观情感无关。嵇康临刑时,神气不变。但曲为心声。不知嵇康面对大辟之刑时如何在 “怫郁慷慨”处,表现出“雷霆风雨”和“戈矛纵横”的气势,从而以此曲作为对强权的最后反抗?
千年后重听此曲,不能不念及聂政,不能不遥想嵇康。
那段古琴曲是古曲《广陵散》的重组编和。下面是有关**中编者对此的介绍:
中央电视台400平米的录音室里只有我和古琴还有几支话筒。我和唐建平通过讨论,旋律选用了《广陵散》和《流水》的一些旋律并辅以加花变奏。很自然,现出来的旋律一定是《广陵散》,但绝不是原版的,我把主旋律演绎得有点柔美中见刚毅,这是我对周瑜的感觉,之后带出来潇洒的流水“滚、拂”是诸葛亮。而我的脑海里也仿佛浮现出三国时期惨烈的大战的场面。大约弹奏了10分钟后,我走出录音棚,大家相视而笑,顿时觉得看见了希望。之后我们开始分人物来弹,先是周瑜得了小马后愉快的心情,然后用琴声约诸葛同奏,周瑜知道诸葛此行的目的,于是用琴声表示我愿意与你为盟。然后是诸葛用琴声表达来意,并奏出此战有周瑜必胜的决心。
为了更好的用古琴表现**里规定的情节和人物的内心情感,也为了扩展一下古琴在声响方面的表现力,我们想尽办法,比如,在**里大家能听到战马嘶鸣的声音,这是我借鉴了琵琶的扫弦,然而,古琴要想出那个效果是非常不易的,首先在高音弦区由于弦过于细,出不来厚实的声音,在低音弦区,弦太粗,岳山过高,不容易按住弦,而在演奏时,要用四个手指同时按住四根弦一起上下滑奏,非使大力所不能,故而,弹完这几声嘶鸣,我的左手指上已起大片水泡!提醒大家,你们所听到的那段古琴音乐是完全用古琴演奏的,里面每一个音都浸透着我的心血,而非是什么电脑特技哦!
抚琴一曲《广陵散》
"泠泠七弦上 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 今人多不弹。"
"蜀僧抱绿绮 ,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 ,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 ,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 ,秋云暗几重。"
我应邀参加《运河情韵,广陵遗响》江淮琴人音乐会,听人抚琴一曲,令人心动不已。我对古琴的了解仅限于在古诗词中,今日端座台下听人弾曲,赏古风古韵,无不心旷神怡,仿佛高山流水,远在天涯,近在咫尺。在历史上,无论古琴的奏者还是听者,都在享受着孤独的意境,在奏者心里,抚琴弾指所奏出的曲子都是一种孤独境界的内心写照。人是孤独的,心是孤独的,回首往事,想起每一个步履都走的好孤独,只是最悲伤的时候莫过于弹曲一首赋予自己。当曲落下,只是看到奏者的无言转身,从容淡定,却没有听者的匆匆离去,曲终人散,一切都成了结束。没有人能够读懂奏者内心的忧伤和孤独,更看不到其内心所承受的痛苦和伤痕,只有自己梳理自己的伤痕,为自己整理伤口,用一颗安静的心面对现实。
在古琴曲中,由于其弹奏的方式是单一的,所以曲子的风格也是孤独的。"高山流水觅知音,知音不在谁堪听?鱼尾声断斜阳里,寻遍人间已无琴。"琴在手上,曲在心里,弹指之间,如高山流水,任凭情感的渲泄。曲高和寡,听者藐藐,时扬时静,听流水潺潺,闻秋风拂面,雅小桥人家,观世间变化。在奏者的心里,纵使外面千军万马,惊涛骇浪,也止不住弹指一瞬间的美妙旋律。所有的一切都是过往云烟,只有在这孤独的境界中才能处之坦然,淡定自若。人若琴,琴似水,水浮萍,所有的知音只剩下自己,只剩下身边的风物。孤独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享受,只是很多人没有像古人那样的生活,悟出活着的意义。在当今物浴横流的社会中,还有谁能够静下心来抚琴一曲,还有谁能够侧耳倾听?弹指之间,世上的浮华都化作云烟尘埃,人间的悲欢纠葛都已结束,醉心于山水田园,与山水对话,与田园讴歌,化作长梦迟迟不归,但哪里又是奏者的归宿?何时又是弹者的归期?他不知道,我也不知道。
秋水长天,乱世佳人,弹奏者无不渴望得到知音,无乱世纷扰,也没有了爱恨情仇,生离死别,在日出日落的轮回和寂静之中独守着一个人,一把琴,这足够了,这才是真真正的田园生活。
听者是孤独的,只有孤独者与孤独者相遇,才能真正产生共鸣和情感的感动。情到深处,听者会被感动的潸然泪下,无论是奏者还是听者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和意境中。曲尽了,人静了,一切变得沉默,沉默是灵魂的独舞,任何的语言都显得冗余,真正的沉默是无声无色无形的完美谐同。曲子是手心里的水,不管握多紧,有些人注定要从你的记忆中流逝,只有懂你的人才会为你守候,为你倾听,倾听你内心深处的孤独和寂寞,与你共同分享那份属于彼此的沉默与孤独。日升日落,花谢花开,遇见的,离去的,记住的,忘却的转身就流逝在春寒料峭的季节里。有的人孤独了,只是还没有找到另一个人,而有的人孤独了,却还是忘不掉另一个人,在破碎的情感中,独守着一份爱恋与执着,给自己情感的慰籍,思念着一段情,牵挂着一个人,把这份思念与牵挂留在指间,像行云流水般的倾情演绎,这个世界是属于奏者的,也是属于听者的。如果清风有情,那么明月可鉴,抹不去的是幽幽飘洒的孤单,解不开的是袅袅缠绕的前缘,斩不断的是緾缠交织的思念,转不出的是泻泻而逝的流年。
"谁传广陵散,但哭邙山骨。泉户何时期,长扫孤兔窟。"舞台上传来了千年古曲《广陵散》,在悲烈的乐曲中我想起了我的老乡竹林七贤的嵇康。嵇康,字叔夜,三国时期曹魏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后隐居不仕,屡拒为官,因得罪钟会,遭其构谄而被司马昭处死,临刑前弾奏《广陵散》,成为千古绝响。
在"竹林七贤"中嵇康超然度外,两袖清风。其身长九尺,相貌出众,常常游走于山野之间,人人见之而直呼"山野之仙人也",由此可见嵇康不凡的气质。嵇康为人狂放不羁,他不愿与世俗为伍,相比于仕途,他更喜欢当下的自由自在,"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或许才是他理想的生活状态。他一直都安安静静的生活,仿佛与世隔绝,于他而言,这样的日子平淡且安稳。他自小就盛名远扬,通晓诗书词赋,精通琴艺。嵇康还有一个爱好,他尤爱打铁,自己在后院设了一个小铁铺,一有空闲时间就往那儿跑。尽管身居深山老林,远离尘嚣,但是每日拜见者很多,嵇康不喜打扰,时常对来访者视而不见。每当来访者上门拜访,他也是一幅打铁匠的模样。有人说嵇康不喜洗澡,自由散漫,为人傲慢。嵇康在养生之道上造诣颇深,且颜值最高,怎么说应该是一个美男子的形象,若是跟一个散漫庸懒的大汉联系起来,的确有点牵强,也实在不符合世人的"仙人"之风。说到嵇康就不得不提及他的《广陵散》,《广陵散》是中国古代十大名曲之一,以抑扬顿挫的杀伐气氛而闻名,前奏清透而有序,中间起承转合,表现了其临危不惧的反抗意识。但《广陵散》的原作者并不是嵇康,而是据说嵇康夜不能寐,起身弹琴解闷,琴声如若淸风,招来了一幽灵,见其仙骨之风,便传了这首《广陵散》,还告诫说不能将其传于后人,由此而得。
嵇康为人忠诚厚道,讲情义重情谊。但是对待事情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只要越过了他的底线,便不再视为知己。竹林七贤的山涛当时想要退居山林,便举荐嵇康出仕为官,代替自己的官职,而嵇康就痛恨官场上的尔虞我诈,嵇康果断写下了与山涛绝交之书,可见嵇康的为人处事。嵇康后来也因为帮朋友出头而被司马昭赐死,上刑场时,嵇康仍旧淡定从容,三千名太学生跪拜求情,场面浩浩荡荡,一度让司马昭难堪,嵇康名气之盛,这也让司马昭更加容不下他。嵇康仍然是一如既往,神情自若,他叫人拿来了一生挚爱的琴,轻抚琴弦,一曲《广陵散》令众人惊叹不已,弹罢了仍觉荡气回肠,婉转悠扬,众人哀叹,嵇康说道:"从前袁惟说要跟我学习《广陵散》,我常常吝惜不已,如今看来是要失传了。"说罢慷慨就义。那么现如今的《广陵散》为何还在世间流传呢?有说法表明,嵇康提及袁惟,因嵇康不愿意教而偷师学艺,从而撰写而成,但是拍子并不完整;也有人说,其《广陵散》曲风与《聂政刺韩王》曲无异,还有人说及为古人根据遗留字迹进行整理而成,但无论如何,我们不得不承认《广陵散》的美妙绝伦,所谓"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得几回闻。"
我在二十多年以前曾经到临涣拜访过嵇康坟墓,但最近几次去都没有找到,问及当地人甚至不知道嵇康为何人?真是令人无语,嵇康在我的心里永远都占据很重要的位置,他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他的气节和风骨是现代文人所不具备的,所以我景仰他。
舞台上的弹奏者在《广陵散》的曲调中结束了,曲终人散,回味无穷,虽然嵇康不在了,但《广陵散》还在,奏者还在,听者还在,世世代代流传下去,这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和骄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