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景物的作用是真爱自然,真爱生命,共创和平家园。
通过对消逝的山村旺盛的生命和美好的景物的描写,抒写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屈精神。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是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中的第十一课,作者是现
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冯至,归属于“乡土田园”这一主题。文章一至三节,点出作者居住的山村隐藏着一段兴哀史,中间部分,作者由眼前景生发联想,抒发了独特的人生感悟,末节,总括自然风物给作者的启迪。
山村岁月散文欣赏
1986年秋天,我师范毕业,被分配到太行山一个叫“古台”的小山村当小学教师。那个村子百十来户人家,散落在一面山坡上,村里的小学校建在山脚下的马路边,说是马路,其实就是一条窄的只能走过一辆拖拉机的小路,村子对面也是一座山,这条小路就被夹在两山中间,弯弯曲曲一直通往山外。这是村里人外出的唯一的一条路,我就是从这条小路来到这个山村的。
村里大都是土坯房,学校有两排教室,当然也都是土坯房,就连大门、院墙也都是土坯垒的。学校的环境和张艺谋的**《一个都不能少》里边的那所学校差不多,就是教室多了几间,学生多了不少。我住的那间勉强可以叫做宿舍的土房间只有10平米,四面墙上新刷了白石灰,中间吊着一盏25瓦的灯泡,这是这间宿舍里的唯一的电器,从我“入住”这间宿舍起,这盏灯泡就没有亮过,因为这个小山村已经一年多不通电了,到了晚上,只有一盏用墨水瓶改成的简易的煤油灯陪伴着我。我宿舍的右边就是三年级教室,我的任务就是教三年级,语文、数学、政治,包括音乐、美术等三年级所有的课都是我教。
小学教师的清苦不是你所能想象到的。
当暮暮的夜色还未褪去,我就得站在学校的大门前,督促三年级全体学生(只有9名,5名男生,4名女生)在那条窄窄的马路上跑步,半个小时后,天开始有了亮色,我就会在点亮煤油灯的教室里辅导学生上自习,天大亮,学生们吹灭煤油灯回自己家吃早饭,我也到学校的小食堂吃早饭,早饭是万年不变的小米干饭,说是万年不变,是因为在这所学校已经18年的一位姓魏的老师经过努力回忆,然后非常肯定地告诉我他这18年的每一个早晨,吃的都是小米干饭。小米都是村里群众存放了多年,不能再存了,然后给了学校,所以小米干饭里除了有小米,还有数量不少的米虫,白色的,大的有三四厘米,小的看不清楚,有时侯,做饭的师傅心情好时,偶然也会炒个土豆丝。上午上四堂课,午饭好象有了点花样,有时侯是馒头,有时侯是高粱面面条,也有时侯吃葱花烙饼,一般没有炒菜。晚饭是万年不变的和子饭,这个万年不变也是魏老师回忆总结的,和子饭里有小米,当然也就少不了有不少被煮熟的米虫或飘在上面,或沉在下面,最后和米、和面一起被我们吞到胃里。
那年秋天,我发现自己皮肤白了许多,有一次在县城和一帮同学相聚,有位同学开玩笑问我怎么变成小白脸了,回到学校一照镜子,才看到自己真的成小白脸了,现在想起来,是不是自己吃那白色的米虫的原因?
秋天很快就过去了,那年冬天多雪,几乎隔几天就有一场雪,有时连续下好多天,大雪封山,村里人出不去,学校校长星期日回家看孙子,也被大雪挡在了山外。古台小学有六名老师,只有校长和我是正式教师,其他都是民办或代课教师,校长不在学校,我自然就成了学校的临时负责人。临时负责人也有责任和权利决定学校的一些事情,我决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学校存放了好久的几百斤玉米和两大袋黄豆卖给了村里的一个粮食贩子,用得到的钱买了一付羽毛球拍子和一台半导体收音机。第二件事就是动员全体师生动手,把校园里的雪清扫干净,在半导体收音机播放的歌声中和学生们打起了羽毛球。那年冬天雪多还很冷,但在古台这个被外面的世界遗忘的小山村里,因为有了一付羽毛球拍子和一台半导体收音机,突然有了热情和生机,不少村民都涌到学校来看我们打羽毛球,听那台半导体收音机唱歌。过了元旦,校长才回到学校,发现他自己辛辛苦苦积攒下的粮食被我卖了,满脸不高兴,我就让收音机给他播放了几次上党梆子,没想到他一听就变出一付笑脸来,从此以后,那台收音机的主要任务基本上就是在校长的宿舍里唱上党梆子。
因为下雪,我连续好几个星期日都没有回家。那些日子,我们依旧吃着小米加米虫,大概因为可以打羽毛球和听收音机的缘故,就觉得那小米和米虫也很香啊,说不定那米虫高蛋白,有营养,好多地方、好多人想吃都吃不到啊。有一次,有一男一女两位同学从县城坐着拖拉机来看我,我就用小米加米虫来招待他们,他们吃了几口就恶心得吐了,我就嘲笑他们没口福,还告诉他们,广州人都把猪肉弄的长出虫子来炒菜吃,特别有营养。两同学离开后,我发现被子下面塞了50元钱,有一张便条,上面这样写着:注意身体,买点营养品补补。落了那位女同学的名字。我手里拿着那50元,眼睛有点酸酸的。那50元钱我至今都保存着,这辈子我都舍不得花。
如今,离开太行山那个小山村二十多年了,想起那段岁月,突然就有了想回去看看的冲动,什么时侯,我要回去看看,看看那里的山,看看那条窄窄的马路,看看那所小学校······
我的一个网友叫腊梅,她是一个乡村女教师,人长得很漂亮,特别能干,教学搞得很好。最近听她很伤感的对我说,她工作了31年的学校就要搬迁了,她的学校就要消失了,心爱的学生就要和其它学校的学生合班了,一切都要从新开始了。对于她的学校,腊梅常在我们面前讲到,它是金堂县海拔最高的学校,到学校的一路四季风光最美。我怀着一片好奇和对老师的一片崇敬的心情,在圣诞节后我约了网友橘子、水城和腊梅一道追寻一下这个即将消失的山村学校。
从金堂县城出发,车过韩滩桥跨过北河二桥右转,驶入到三星松枝学校的道路。道路还可以,全是水泥路,驶出不远就开始爬山,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慢慢的向四方山前进。在路上腊梅兴奋的讲起一路的美丽风景,她说到学校的路上,春天可以看花,夏天可以赏果,秋有满上遍野的菊花开得一片金黄,冬天还可以观雪景。她经常都要随性赋诗,感叹大自然之美。腊梅是80年进入四方小学当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一呆就是三十一年了,三十一年来,她风里来雨里去,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而自己也稍有了倦容,头上也长出了几丝白发。腊梅看着窗外的美景,一幕幕往事浮现在脑海,一个个活泼可爱的面孔交织在眼前,百感交集,思绪万千。经历了半小时的时间,车到了海拔800米的高度,腊梅高兴地告诉我们学校到了。
金堂三星松枝学校位于金堂县三星镇四方村,以前是四方乡的中心小学,撤乡并镇后四方乡变成了四方村,而四方中心学校服务四方乡的全体居民。后来一位日本友人捐建了现在的这个学校,改名为三星松枝学校。门口还挂了一个维奥车棚学校的牌子,也是由于捐献方的要求而挂的。远看学校教学楼上的四个大字“发愤图强”的愤字是个别字,显得格外别扭。教学楼是三层楼房,教师工作室,音乐教室和教职工休息室是砖瓦结构的平房,操场有两个篮板,和一个乒乓台,设施比较简陋。学校学生和教师的生活用水全由一口上了锁的水井提供。井的旁边有个牌子上写道:“水是生命之源,请节约用水。”的确这里水源非常紧张,每一滴水都很宝贵。教师办公室更是简陋,连窗户的玻璃都没有安装。进入二年级的教室,里面的课桌还整齐的摆放在那里。正面的黑板已经擦干净了,而后面的黑板还有彩色的黑板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几个大字分外耀眼,激励着孩子们奋发向上。旁边的奖状有两张都已掉角了。回望这间教室,朗朗的读书声还在耳边回响。走廊里庆祝“六一”主题黑板报还是那么清晰。教学楼外的一组标语让我久久驻足,“山里娃,我能行,我最棒”九个大字,方显山里孩子为了改变贫困面貌而彰显出来的不屈的奋斗精神,体现了山里娃充分的自信,我相信他们是最棒的。学校的教育功能还比较全面,还开办有幼儿教育,还有音乐、体育课。安装了一部电话,还上了网,把这个山村学校外面的精彩世界联系在一起。每个教室里都挂着,爱因斯坦等科学家的巨幅画像,激励着这些山里娃,努力奋斗去实现梦想。一排挺拔的柏树长的那样清秀,就像这里的孩子们一样,老师们浇灌了多少辛勤的汗水啊。走着走着,看着来了客人,留守这里的李玉祥老师,热情的接待了我,兴奋地给我们解说。
据说这个学校开办于解放后不久,历经五、六十年的沧桑,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学生,送出去的很多优秀山里娃都成了国家的栋梁,县上的民政局局长晏万长和劳动局局长李玉明都是这里走出去的。他们成才以后,为家乡做了不少的贡献,这条水泥路,就是他们捐款捐物修建而成的,解决了山里的出行问题。但是由于这里条件的确太差,留不住老师,城里的老师受不了这里的苦,干不了多久就走了,留下的都是像李玉祥老师和腊梅老师这样能吃苦耐劳的,为了山里娃的读书学习,不顾个人得失,能克服重重困难的老师。一干就是30年,看到李老师头上的白发,我情不自禁的向腊梅和李玉祥老师敬了一个礼,没有他们的默默奉献,哪里有山里娃的灿烂明天啊。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现在的这个学校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的需要了,金堂县委政府决定搬迁这所学校,香港基督教和成都青年联合会为了支持西部的发展决定在金堂县城郊的三星镇出资3000多万修建一所全能的学校。取名金堂港青学校。山上的孩子都可以在学校住宿,免掉了孩子们以前每天回家要走十几里山里之苦。新学校的设施设备都是一流的。大大改善了办学条件。
站在这个腊梅和李老师战斗了30年的地方我们和他们一一合影留念,这所学校即将消失了,合完影,看到腊梅老师还恋恋不舍地回望学校,李老师也有些语塞了。问起腊梅的感受,她说真有点舍不得啊,我的青春年华就奉献在了这个大山里,说着一个骑摩托车的人停下车来打招呼,邹老师好,李老师好。他们脸上又露出了笑容,我问他是哪个?她说是我的学生,我都认不到了。看到腊梅老师有那么多学生,有那么多的满天下的桃李,我们为之高兴啊。腊梅说;我虽然奉献了,但我有收获,我很快乐!
站在山顶腊梅照了一张相,只有默默奉献的人,才能站在这大山之颠,才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才是真正值得敬佩的人。
我向你们致敬!
冯至散文《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是一篇意境含蓄、韵味隽永的美文精品,编排在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第三册《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精选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案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能识记文中出现的常见常用的重要生字词。(课前预习)
2品读文章,涵咏主旨,理解冯至先生在文中体现的富有现代意味、带有生命色彩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联系语境对文句的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课堂体悟)
3 让学生阅读鉴赏中陶冶性情,培养学生珍爱自然,珍爱生命,共创美好家园的思想感情。(课外延伸)
教学重难点:
1 领悟文中描写意象的丰富内涵。学习捕捉对自然万物独特的审美感悟,提升审美品位,并用美的形式把它们表达出来。
2学习散文的结构特征,体会优美散文的语言特色,琢磨它们的修辞技巧,体会文章浑然天成的意蕴。
教法学法:
作为一篇散文,反复诵读是增加积累、加深体悟、进入作者感情世界的一条捷径。为此,本文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粗读—精读—研读”的品读鉴赏法,以读代讲,以读促思。
学法:
采取“总——分——总”交替推进的教学步骤实施教学,采用自主设疑、合作研讨、共同探究方式进行。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现代散文家余秋雨先生曾在他的散文集《千年一叹》中说过这样的一句话:
大自然的景物有百分之一能写进历史,千分之一能成为景观,万分之一能激发诗情。这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的神奇瑰丽之处。她繁富缤纷,延往续来,既孕育了万物生灵,又滋润了人类灵魂。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面对那即使是只有万分之一才能激发诗情的景物,寄怀感慨,与自然同悲喜、共哀乐。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作家冯至,聆听他与自然的心灵碰撞。
二、了解作者,积累文学知识。
1让学生自由发言,谈一谈他们对作者的了解。
2老师以资料投影展示方式再作整合补充,以便学生对作者有一个相对完整清晰的认识。
冯至(1905-1993),现代著名诗人。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县人。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1923年后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开始发表新诗。1927年4月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1929年8月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记录自己大学毕业后的哈尔滨教书生活。1930年赴德国留学,其间受到德语诗人里尔克的影响。五年后获得哲学博士学位,返回战时偏安的昆明任教于西南联大任外语系教授。1941年他创作了一组后来结集为《十四行集》的诗作,影响甚大。冯至的小说与散文也均十分出色,小说的代表作有二十年代的《蝉与晚秋》、《仲尼之将丧》,四十年代的《伍子胥》等;散文则有1943年编的《山水》集。鲁迅称他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他的散文也写得清新明澈,别具一格。汉园诗人李广田也曾说:冯至先生的散文,那么明净,那么含蓄,在平凡事物中见出崇高,在朴素文字中见出华美,实在是散文中的精品。
三、文本研习:
1粗读全文,整体感知
(1)“读”(目的是培养语感,让学生熟悉内容,为后面的质疑探究打基础)
老师引导:好散文归结为三个因素:情、知、文。情即感情、真情,知即知识、学养,文就是独特的个性文字和与别人不一样的表达方式。冯至的散文就体现了这一美学特点。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诚挚坦白,抒情性强。请同学们打开书,放声朗读这篇文章。
(2)“疑”(提出问题,展示在投影幕上,让学生带着问题熟悉课文)
老师引导:本文侧重于对自然和人生的双重感悟。解读的着眼点应放在结合以下几个问题思考,进而理清文章思路,为探究文本的精髓作铺垫。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阅读课文、寻找答案的同时,就能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A作者猜想山村隐藏兴哀史的依据是什么
B作者描绘了哪些风物作为感怀的载体
C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人生感怀
(3)“谈”(学生就读后所感交流、质疑)
分两步:A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B由学生自行提出问题,再由老师根据文本的写作旨趣选择有代表性的问题板书备用。
2、精读局部,鉴赏品味 (该课教学重心,采用教师示范鉴赏与个性鉴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1)让学生反复诵读他们认为需要探究的文章内容。
(2)教师示范鉴赏第5节
关键点:描绘眼前小溪——想像曾养育昔日的人们——感悟人类声息相通。
(3)启发思考:文章以下各节由眼前景生发了怎样的联想感悟是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随机点拨评价,达到师生互动目的。 )
明确:第6节由小草感悟到生命的宁静之美;
第7节由彩菌感悟到生命的美好;
第8节由有加利树感悟到生命的渺小;
第9节由野狗的嗥叫感悟到生命对于疾苦的恐惧;
第10节由鹿子的嘶声感悟到死亡的可怕。
(4)进一步探究:作者的描述或抒怀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这一问题的设计目的是在让学生深入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体会大自然在丰富人的生命体验时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起珍爱自然的情感,真正达到怡情悦性。)
(5)怎样理解文末一段
明确:是文章的点晴之笔,概括了对自然的总体感悟—①自然滋养人类,②生命跨越时空,声息相通。
3、研读文章,升华认识 (在精读的基础上探寻文题的深刻寓意。这是本文学习的难点。通过学生合作探究进行交流,教师注重相关内容的联系,巧妙点拨。引领时要注意问题的分解及问题设计的梯度。)
(1)怎么理解文末“风雨如晦的时刻”这一句话的内涵
明确: “风雨如晦的时刻”即作者写作的年代:1942年,也是一个浩劫的年代。作者的感悟带
有浓厚的时代色彩,寄予了珍爱自然,珍爱生命,珍爱和平,共创人类美好家园的愿望,这也是
作者写作本文的用意所在
(2)作者引用宋代诗人李之仪的《卜算子》中的诗句“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的有何巧妙之处一棵小小的鼠曲草、一些彩菌各承载了作者哪些丰富的联想能够跨越历史时空的,除了看得见的自然事物,还有哪些是看不见的 (目的是让学生充分体验作者在这个山林所体验到的,让他们思考作者所思考到的,比如关于生存的意义的话题:生死、病苦、兴亡,等等。)
4、仔细琢磨,领会冯至散文的特色
投影展示:
李广田曾对冯至的散文做出过很高的评价:“又如冯至先生,他近年来写了若干散文,实在都是诗的,那么明净,那么含蓄,在平凡事物中见出崇高,在朴素文字中见出华美,实在是散文中的精品。”司马长风在《中国新文学史》这样评价冯至:“无论文字的功力和火候,情趣的广度和深度,冯至都算得上是收获期最伟大的散文家。”
老师陈述: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你认为精彩的语言,然后组织研讨交流。
(引领学生研讨时,主要突出“明净、含蓄,在平凡事物中见出崇高,在朴素文字中见出华美”这一特点)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小结
(老师引导)作者曾说过:“人不能为了无谓的喧嚣,而忘却生命的根蒂,要在寂寞中,在对草木鸟兽的观察中体验人生的意义。” 我们学习完本文,要理解文章寄予的作者珍爱自然、珍爱生命、共创和平家园的美好愿望。
2、作业
山村的沉静,总是被早起山鸟的嘈杂歌唱渐渐打破。
东山昨夜沉睡中遮掩的面纱,被升起的橘红色的太阳慢慢揭开了。
走在绵延的山路,繁花早已于几日前褪尽,层层的梯田没有了桃树那一抹的粉红,梨树那一抹的洁白,只有各色的绿尽收眼底,或嫩绿,或草绿,或墨绿……可我依稀看见昨日的梨花,宛若纯情的少女,娇白的上衣,嫩绿的罗裙,在风中摇曳俊美的身躯,期待一只辛勤的蜜蜂拨开待放的花瓣,去纵情地亲吻那美丽的花蕊。仿佛又见昨日的'桃花跃上了枝头,犹如娇羞的**,被人窥探的目光涨红了脸,低垂眼睑,却又时不时扬起面庞,炫耀经历的幸福与温存。
稍稍有些凉意的山风,吹得已经伸展长大的树叶“哗哗”做响,把我从幻想唤醒,心头不禁涌出淡淡的清愁,为逝去的繁华岁月,一去不复返,像吹落的花骨,终究要融入泥土之中。唯心头可以安慰的是,虽褪去了美丽的衣裙,却从花蒂挣扎出生命的果实,顽强分裂成长。
时间给太阳撑起了竹竿,万物沐浴在柔和的橘色中,袅袅的炊烟,让我想象灶前的妇人被火苗映照的面庞,从容淡定,眯起的眼睛看着灶膛里的火苗,倾听噼里啪啦柴草燃烧的声音,满足现在,憧憬未来,映红的脸庞浮着淡淡的微笑。
山中似乎从来就没安静过,所谓的安静是你从来没有把自己置身于其中。你听,阵阵流水的声响撞击着耳畔,你会看见远方顺势而下的水流或迂回,或平缓,或湍急,偶有枯萎的树叶在水中跌宕起伏,一并流向远方。
坐在突兀的山石上,静静看鸟儿盘旋周围,麻雀,山燕居多,哪是什么嘈杂,那分明是一声声的呼唤,一声声的回应,时而匍匐地面,时而展翅高飞,高亢着,低沉着,不时凑在一起耳摩私语,呢喃着我听不懂的情话。
春天就要淡出我们的视野,山上少有了姹紫嫣红,却依然有些蒲公英不温不燥地开着娇黄的小花,还有些许小蚂蚁在植株上奔走,或许它们也不舍春天最后一道风景。
远处的田地窜出一条家狗,两排低垂饱满的乳房随着它的奔走左右摇摆,大概是跟随早起下田的主人去山里呼吸一下春天早晨的空气,又惦记家里的娃娃,急匆匆往家里赶。
我想,我也应该回家了,日头照着后背暖哄哄的。
徐徐升起的太阳,让我们告别了山村的早晨,而那丝丝晨韵,如淡淡茉莉,沁人心脾……
你好,你是想问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中人对麂子施了什么诡计吗?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中人对麂子没有施诡计,文章提到麂子逃不开人类的诡计,并不是真的实施了什么诡计,而是暗指死亡的可怕,所以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中人对麂子没有施诡计。一个消逝了的山村选自冯至的散文集《山水》。
草木在冬天里积蓄着力量,暖阳在寒风里彰显着它独有的魅力,在不自觉中成为万物的专宠。若是遇上闲时光,刚好把大把的冬日暖阳洒满我的四周,刚好路过我的世界,我岂能错过这天赐良缘,辜负阳光对我的柔情。与其宅居于室内与光阴静坐,不如走进有阳光流淌的地方,因为我始终相信,与阳光同行,一路将会收获好风景,与温暖相伴,一生必将收获好心情。
周末偷来半日时光,约上朋友,去寻找隐居于大山深处的“软枣”。我们这里给它取名软枣,其实它与枣没有半点血缘关系,也不知怎么得了这个名字。它其实就是柿子的前身,山里野生的,没有人为的雕凿,当然吃起来有点涩涩的感觉。朋友说,因为小时候能吃的东西有限,而且它又天然环保,我对于自然界无意识的恩赐在心间早就种下了一份美好,在朋友绘声绘色的描绘中,不禁又多了一份向往与羡慕。软枣倒底味道怎么样,我是没有尝过的,但从朋友眼中读到了幸福,我想,它的味道一定是香甜的。
于是,约上朋友,去寻找他小时候的快乐。一方面,是寻找软枣,另一方面,是不想错过每一缕经过眼前的暖阳。天空熟知我的心思,蓝得没半点儿尘埃,风儿理解我的心情,所有的经过都在朝着我开心的方向吹,这样的日子怎能错过与自然的约定。有时候,我们总是抱怨身边的天气,其实,不是天气有问题,而是这样的天气恰巧碰上了坏心情,如果每天都开心,即使天气再糟糕,我们依然感觉不到天气对我们的薄凉。
车子开到山边,想要到达朋友所说的地方,需一段山路,车子倒是可以开,只是怕路边伸过来的蒿草阻拦,对车身造成伤害。于是,我们决定步行下去,大冬天能有这么好的阳光,徒步在日光中行走的确是一种难得的享受。转到坡头,朋友用手指了指路右侧靠山边的一棵古柳,说是他小时候的坐椅,上下学的途中,他一逮着机会,爬上那棵树,就可以收尽自己村子里的所有风光。那棵古柳老得掉尽了牙,头上已经全部秃顶,树枝早已分成了几个家族,树身也是千疮百孔,足够几个小孩旁过树身。这棵古柳,已站成了村口一道独特的风景,虽然枝梢同床异梦,但它们的根早已深深地扎进了大地的心脏,每到春暖花开,叶子竟能奇迹般的长几片出来。与它相对的路左侧,有一窑洞口,不是朋友讲解,我真还没看出什么特别。朋友说,那是地道的入口,里面七拐八弯有更长的路程,他小时候从那里钻进去玩过的。据他的父辈们讲,这座山的对面,有过胡宗南部队的味道,那么,地道应该是那个年代躲避灾难的最安全的地方。这其貌不扬的地道,却装载着那么多的历史,虽然,它的里面写满了战火的浓烟味以及寻找过去的神秘感,但我始终走不出天生的懦弱,不敢靠近地道的内脏。
我们继续沿着山路下行,碰到了一个老式的'水池。朋友说,虽然这个水池距他们家较远,但它却是小时候最深刻的记忆。这座水池约为三米多高吧,在那个没有自来水的年代,它记载过多少繁华,它里面又装满了多少庄稼人的笑声,陪伴一代人走过几番春秋,每到它流水时,各村各社的人担着桶在它面前整齐的列成了队,桶在列队,人也在排队,水声怎么也盖不住乡下人的开心。后来,各家各户引进了自来水,它也淡出了历史舞台,落寞地站在那里,仅仅写成了一个存在。这样的水池曾经记录了父辈们生活的艰辛,也成了那代人心中抹不去的风景,若干年后,谁也想不起它为何来到过世间。
我们继续沿坡下行,冬日暖阳紧跟在我们的身后,道路两旁的芦苇像是知道我们要来,排成队开出了一路白色的花,想要把它放进我的手机内存,可它却跟着风儿调皮地与我做着迷藏。不大会儿,朋友带我到了小时候去过的软枣树林,树是找到了,而且长高长大了,就是没有见到软枣的容颜。我们有点不甘心,用手轻轻拨开地面上的落叶,还是发现了软枣的骨灰,形状保存完整,只是用手一碰,化成一堆灰。朋友说,是我们来得太晚,错过了季节,也错过了美丽的遇见。虽然无缘目睹软枣的芳容,也没能尝到软枣的滋味,但似乎看见了朋友小时候的欢乐,也似乎闻见了小山村曾经有过的香气。
朋友的家就在半山腰,小山村住得人家不是很多,不知什么原因,当年各家各户都在通电的时候,这电走到塬边就断了,连电也这么势力,楞是看不上蜗居在半山腰的小山村。于是,小山村的人有些迁了户,有些去外地工作连根也拔走了,随着老一辈逐渐的老去,这个小山村再也没有了人间烟火,有的只是满目的树林,偶尔被勾画出的几块麦田,还有曾经住在这里的乡邻的旧窑洞。隐居在大山深处的小山村,就这样在历史的长河中远去了,昔日的繁华已被写进了历史,朋友童年的点点滴滴也被写进了记忆。
记录父辈们酸甜苦辣的小山村几年后就会化成一片森林,那些曾经生活在那里的人们也会随着小山村老去。只有生长在那里的花草树木可以作证,也只有日月星辰记住有过它的存在。远去的小山村,带不走朋友对它深深的眷恋,那里的一草一木上有他留下过的汗水,那里的一山一水里有他走过的脚印。远去的小山村,带不走一家人温馨的画面,也带不去曾经种下的最甜蜜的回忆。
小山村的脚下,有一条小溪静静地流过,那是朋友小时候最多的陪伴。溪流是在,水已不是当年的水,山川都在,村庄已经改变了模样,住在山村里的人也在,只是岁月已经在额头上种下了皱纹。历史总是在向前发展,那些将要消失在尘烟里的,我们是无法挽留的,唯有种一分安暖,多一份回忆,不辜负光阴,那便是对过去最好的铭记。
远去的小山村,深藏在大山的深处,用它的沉默告诉世人:我曾经来过,我曾经繁华过,即使我已老去,我也要在优雅中从容地谢幕,因为这一生,我做了最大的努力,已经无憾于世。
软枣树是见到了,软枣没缘份。但是,明年适合的季节,我会陪朋友一起来。相信,缘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就像我无意中邂逅了这样一个美丽的小山村,已经在大山深处即将远行的小山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