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家对《枫桥夜泊》的争论核心是什么,你怎么看?

评论家对《枫桥夜泊》的争论核心是什么,你怎么看?,第1张

好像不是前几年,而是前一千多年。

出自欧阳修的《六一诗话》,原句是“诗人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亦语病也。”(大意就是诗人为了写出美好的诗句,便顾不上合不合逻辑和符不符常理了,这是缺点!),然后接着说“唐人有云:「姑苏台下寒山寺,半夜钟声到客船。」说者亦云,句则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钟时!”

欧阳修的观点总结为一句话,半夜三更,不是打钟时间。然后许多人就出来反驳了,说半夜有钟声。但他们举的例子都不是姑苏城。而都有可能存在“贪求好句”而乱写的可能。

最可信的还是陈岩肖在《庚溪诗话》中的记叙,原文如下

然余昔官姑苏,每三鼓尽四鼓初,即诸寺钟皆鸣,想自唐时已然也。

也就是说,他自己在姑苏的时候,半夜是听到钟声的,还不止一处,也不止一次。

那么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艺术创作时是应当如实描述,或者进行符合逻辑的假想,还是应当只是漂亮就可以了!

这个到现在也没有答案。

王维有一幅名作叫《雪中芭蕉》,就是在大学里画了一株芭蕉,世人对此也是争论不休。

陈寅恪先生曾经根据杜甫诗白居易诗回溯出唐朝的建筑布局,城门方向,甚至杨贵妃进宫时是否为处女,尤其是后一事,也曾引来了杨绛先生的质疑,而钱钟书先生也曾经撰文含蓄地站在妻子一边。

按钱先生的观点来说,文艺创作,文学创作允许进行艺术加工或渲染,但有些诗词的这种加工不能等同于历史资料。

艺术,就是艺术!

钱钟书先生有一首诗“卷袖围裙为口忙,朝朝洗手作羹汤,忧卿烟火熏颜色,欲觅仙人辟谷方。”诗很美,但据杨绛先生说,真实情况并不美,呛鼻子辣眼晴,而且做得也不是汤。

钱先生说,诗就是诗,诗只是诗!

张继那首诗是合逻辑的,所以争议不存在。但王维的《雪中芭蕉》也只有王维敢画!

至于诗?

诗,只是诗!

我个人倾向于这个结论,只要符合逻辑就好。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唐明皇从来没在七月份去过骊山宫,可白居易不也这样写么?

这文章不错!以后多贴几篇。

现在人的诗作字里行间,少了气。少了气势文脉,写作的人没了彩。有很多禁忌啊,比如富贵诗作表写贫贱的事,写少壮表说衰老,好好的表讲疾病死之类。凡此种种,人们都说这是“诗谶”(预示坏事发生)是败笔。这就是无气,断了意境,是大大滴跑题。诗作呢是一种人生的修养,从生活的历练中,通过直接观察事物,发现其中的诗韵,把自的超忽寻常的想像,通过借物喻人的方法,把自己的情志借诗作表达出来。

怎么能随意限制她呢? 比如王维的《画雪中芭蕉》,大家说他吃错药了,冬夏都分不清楚,其实是情志寓于物的作品。又比如,王安石拜相,大家来祝贺时。有客人点评(指点)“霜筠雪竹钟山寺,投老归欤寄此生。”

其实,大江东去的作者也有“平生万事足,所欠惟一死。”这样的豪迈之人的诗作,他的喻意和情怀,怎么能和世俗的偏见相提并论呢? 和客人争辨不休,而客人并不赞他的观点。当时很郁闷后来就作诗自勉,大意是:“东坡醉墨浩琳琅,千首空余万丈光。雪里芭蕉失寒暑,眼中骐骥略玄黄”之类。

略要:读惠洪大作,有个感觉雄才大略,有超人的鉴赏力,完全超越了他那个时代。

约略此篇,主题是讲诗作不要被世俗所见,羁绊了我们天马行空的情怀。诗作不要被禁忌所累。

 芭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很大,长椭圆型,花白色,果实跟香蕉很相似。阅读《芭蕉》这篇 文章 的时候,你会有新的收获。下面是我整理的小学语文课文《芭蕉》的 阅读答案 ,仅供大家参考!

      《芭蕉》阅读原文:

 春天,两鬓斑白的女教师,带着一群活泼可爱的小学生在校园的一角栽下了一株芭蕉苗。

 当秋风送爽的时候,芭蕉成熟了。老师领着学生采下了丰硕的果实,留下了已经憔悴的芭蕉。

 不久,从芭蕉根部生出了几个浅红的嫩芽,嫩芽又渐渐长成了小芭蕉。小芭蕉越长越茂盛,而老芭蕉却越来越憔悴,渐渐枯萎了。学生跑进了老师的办公室,伤心地说:“老师,老芭蕉快要枯死了。”正在备课的老师摘下眼镜,和蔼地说:“那是因为它身上的养分都输送给了小芭蕉。”那老芭蕉心里一定很难过。”学生难过地低下了头。老师深情地望着学生,肯定地说:“ _________________。”

 一个静静的夜晚,老教师坐在桌前批改 作文 ,她翻开一个本子,只见上面写道:“我们的老师就像老芭蕉,我呢,是一个嫩嫩的小芭蕉,……”

 老师读着读着,不觉眼眶湿润了。

  《芭蕉》 阅读题目:

 1文中画线处,老师说的话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

 A芭蕉不是人,心里怎么会不好受呢

 B是的,老芭蕉多么可怜呀!

 C不会,她心里一定很快乐。

 D为了下一代的成长,她又有什么办法呢

 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 反义词 。

 呆板(  )  稀疏(  )

 3“老师就像老芭蕉,我呢,是一个嫩嫩的小芭蕉”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老师读着读着,不觉眼眶湿润了。”想想文中省略号的地方学生会写什么呢请你补上不超出35个字的两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芭蕉》 阅读答案:

 1C

 2 活泼 茂盛

 3老师把毕生的精力和心血献给了 教育 事业,我们从老师那儿吸取知识的养分,老师看到我们一天天成长十分欣慰

 4老师把知识的养分输给了我们。茁壮成长的小芭蕉永远也忘不了可敬的老芭蕉啊!

《雪中芭蕉》阅读原文:

 林清玄

 王维有一幅画《雪中芭蕉》,是中国绘画史里争论极多的一幅画,他在 大雪 里画了一株翠绿芭蕉。大雪是北方寒地才有的,芭蕉则又是南方热带的植物,“一棵芭蕉如何能在大雪里不死呢”这就是历来画论所争执的重心,像《渔洋诗话》说他“只取远神,不拘细节”。沈括的《梦溪笔谈》引用张彦远的话说他“王维画物,不问四时,桃杏蓉莲,同画一景”。

 但是后代喜欢王维的人替他辩护的更多,宋朝朱翌的《猗觉寮杂记》说,“右丞不误,岭外如曲江,冬大雪,芭蕉自若,红蕉方开花,知前辈不苟。”明朝俞弁的《山樵暇语》谈到这件事,也说都督郭鋐在广西“亲见雪中芭蕉,雪后亦不坏也”。明朝的王肯堂《郁冈斋笔麝》为了替王维辩护,举了两个例子:一是梁朝诗人徐好的一首诗,“拔残心于孤翠,植晚玩于冬余。枝横风而色碎,叶渍雪而傍孤”,来证明雪中有芭蕉是可信的;一是松江陆文裕宿建阳公馆时“闽中大雪,四山皓白,而芭蕉一株,横映粉墙,盛开红花,名美人蕉,乃知冒着雪花,盖实境也”。

 这原来是很有力的证据,说明闽中有雪中的芭蕉,但是清朝俞正燮的《癸已存稿》又翻案,意见与明朝谢肇的《文海披沙》一样,认为“如右丞雪中芭蕉,虽闽广有之,然右丞关中极雪之地,岂容有此耶”。

 我整理了这些对王维一幅画的诸多讨论,每个人讲得都很有道理,可惜王维早就逝去了,否则可以起之于地下,问他为什么在雪中画了一株芭蕉,引起这么多人的争辩和烦恼。我推想王维在作这幅画时,可能并没有那么严肃的想法,他只是作画罢了,在现实世界里,也许“雪”和“芭蕉”真是不能并存的,但是画里为什么不可以呢

 记得《传灯录》记载过一则禅话:

 六源律师问慧海禅师:“和尚修道,还用功否”

 师曰:“饥来吃饭,困来即眠。”

 六源又问:“一切人总如师用功否”

 师曰:“不同,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

 这一则禅话很可以拿来为雪中芭蕉作注,在大诗人、大画家,大音乐家王维的眼中,艺术创作就和“饥来吃饭,困来即眠”一样自然。我并不想为“雪中确实有芭蕉”翻案,可是我觉得这个公案,历代人物争论的只是地理问题,而不能真正触及王维作画的内心世界,也就是有两种可能:一种是雪中真有芭蕉为王维所眼见,是写景之作;另一种是雪中果然没有芭蕉,王维凭借着超人的想像力将之结合,做为寓意之作。也就是“精于绘事者,不以手画,而以心画”的意思。他的绘画不能光以写实写景观之,里面不可免的有抒情和寄意。

 他自己说过:“凡画山水,意在笔先。”《新唐书》的王维本 传说 他:“画思入神,至山水平远,云势石色,绘工以为天机独到,学者所不及也。”我认为,一位“意在笔先”“天机独到”的画家,在画里将芭蕉种在大雪之中,并不是现实的问题,而是天才的纤运。

 王维的诗作我们读了很多,可惜的是,他的绘画在时空中失散了。故宫博物院有一幅他的作品《山阴图》,花木扶疏,流水清远,左角有一人泛舟湖上,右侧有两人谈天,一人独坐看着流郛,确能让人兴起田园之思。据说他有两幅画《江山雪雾图》《伏生授经图》流落日本,可惜无缘得见,益发使我们对这位伟大画家留下一种神秘的怀念。

 我一直觉得,历来伟大的艺术家,他们本身就是艺术。以《雪中芭蕉》来说,那棵芭蕉使我们想起王维,他纵是在无边的大雪里,也有动人的翠绿之姿,能经霜雪而不萎谢。这种超拔于时空的创作,绝不是地理的求证所能索解的。

 在造化的循环中,也许自然是一个不可破的樊笼,我们不能在关外苦寒之地,真见到芭蕉开花;但是伟大的心灵往往能突破樊笼,把大雪消融,芭蕉破地而出,使得造化的循环也能有所改变,这正是抒情,正是寄意,正是艺术创作最可贵的地方。寒冰有什么可畏呢王维的《雪中芭蕉图》应该从这个角度来看。

 (略有改动)

《雪中芭蕉》阅读题目:

 19下列对原文理解准确的两项是(4分)「 」「 」

 A历来画论对《雪中芭蕉》争论的焦点是一株翠绿芭蕉究竟能不能生长在寒冬大雪之中。

 B文章第二自然段作者旁征博引,采用正反对比的写法,证明雪中有芭蕉是可信的。

 C作者认为,在现实世界里,雪和芭蕉也许真的不能并存,但是在绘画中是完全可以的。

 D本文结构清晰,主旨突出,但美中不足的是对雪中芭蕉的引证不够丰富,缺少说服力。

 E作者以王维的《山阴图》为例,意在说明山水创作有一种神秘感,它最大忌讳是写实。

 20作者写《传灯录》记载的一则禅话的目的是什么(4分)

 21文中有两个画横线的 句子 ,请解释它们在文中的含义。(6分)

 ①只取远神,不拘细节(3分)

 ②凡画山水,意在笔先(3分)

 22文章最后说,“寒冰有什么可畏呢王维的《雪中芭蕉图》应该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个角度”指的是什么(不超过36字)你认同这种观点吗 说说 你的理解。(4分)

《雪中芭蕉》阅读答案:

 19(4分)A、C

 20(4分)①目的在于指出王维的艺术创作“精于绘事者,不以手画,而以心画”,一切出于自然;②批评后代的人看到王维的创作,却没有那样自然,一定要在雪里有没有芭蕉这个问题上争论不休的作法。(意思对即可)

 21(6分)①表现画家的创作追求的是一种精神风貌,并不拘泥于现实世界。(3分)②画家的山水之画,重要的是“寄意”,运笔之前,“意境”已在心中。(3分)(意思对即可)

 22(4分)第1问:(2分)(这个角度)指伟大的心灵能够突破自然樊笼,改变造化循环,这是艺术创作最可贵之处。(意思对即可)第2问:(2分)言之成理即可。

世人多知王维善画山水,且尊为水墨山水的创始者。他自己也自负地说:“当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但据文献记载,王维还善于画壁画,亦能画罗汉,而且表现形式颇不一般。据宋刘克庄记载,一般画家画十六罗汉渡水,或乘龙,或骑龟鼋,形象诡怪恍惚,不近人情。王维所画渡水罗汉(可惜仅剩三个形象)却表现为一僧先登于岸,虽目视云际孤鹤,然脱衣磐石上,欠身垂足,安闲地歇息。前一僧未渡,作等待状。水面深才数寸,水中一僧把锡杖尾伸向未渡者,以引其下水共渡。三僧都表现出谨慎小心的神态,与常人渡水心态相近。表现出王维对艺术创作的独特感受。

又据记载,王维画物,多不问四时。如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等同画一景。沈括说他家藏有一幅《袁安卧雪图》,图中有雪中芭蕉。这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大可能出现的,芭蕉属于热带植物,怎么能与雪在一起呢。沈括说:“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世之观画者多能指摘其间形象位置、色彩瑕疵而已,至于奥理冥造者,罕见其人。”沈括是从绘画内容需要角度来评论“雪中笆蕉”的,他没有到过岭南,不知道那里的真实情景。宋释惠洪,也因没有去过岭南,不理解雪中芭蕉,写诗云:“雪里芭蕉失寒暑。”其实去过岭南的人都知道,冬天大雪,芭蕉照样生长,红蕉冬天方开花。所以王维画雪中芭蕉并不违背自然规律。

分类: 文化/艺术 >> 文学 >> 小说

解析:

苏轼对王维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评价

对王维的诸多评价略分有三:一是对王维佛禅思想的评价;二是对王维禅诗的品赏论衡,即以禅喻诗;三是对“雪中芭蕉”图的争论。分述如下:

一、王维的佛禅思想研究

关于王维佛禅思想的评价,最早的当属其诗友苑咸的“当代诗匠,又精禅理”(《酬王维序》)[1]之推崇。其弟亦曰:“至于晚年,弥加进道,端坐虚室,念兹无生。”[2](P494) “无生”又作无起。谓诸法之实相无生灭,与“无生灭”或“无生无灭”同义。佛教认为所有存在之诸法无实体,故无生灭变化可言。然而凡夫迷此无生之理,起生灭之烦恼,故流转生死;若依诸经论观无生之理,可破除生灭之烦恼。由王维“端坐虚室,念兹无生”的实践可知其晚年深受佛禅影响。中唐诗人杨巨源《赠从弟茂卿》中对王维与佛禅亦有关涉:“扣寂由来在渊思,搜奇本自通禅智。王维证时符水月,杜甫狂处遗天地。” [2](P)讲到禅对王维、杜甫的巨大影响。

两唐书在王维传中对王维的奉佛有明确提及,尤其是《旧唐书》本传的评价,屡为后人征引,本传曰:“维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得宋之问蓝田别墅,在辋口,辋水周于舍下,别涨竹洲花坞,与道友裴廸,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尝聚其田园。所为诗号《辋川集》。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妻亡,不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绝尘累。”[3]《新唐书》卷二百二曰:“兄弟皆笃志奉佛,食不荤,衣不文彩。别墅在辋川,地奇胜,有华子冈、欹湖、竹里馆、柳浪、茱萸沜、辛夷坞,与裴廸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丧妻不娶,孤居三十年。”两唐书中均提到王维长斋奉佛,不衣文彩,认为王维笃信佛禅,并在实际行动中得以体现。此后对王维与佛禅的密切关系几成定论。

《杜诗详注提要》云:“至吟杜巻中,载徐增一诗,本出于《说唐诗》中。所谓“佛让王维作,才怜李白狂”者。盖以维诗杂佛趣,白诗多逸气。”虽未径直以“诗佛”称王维,但此意已十分明显。王渔洋《香祖笔记》卷二评谢肇淛《小草斋诗话》“殊多愦愦,惟所云王右丞律选、歌行、绝句种种臻妙,图绘音律独歩一时,尤精禅理,晚居辋川,穷极山水园林之乐,唐三百年诗人仅见此耳。”当代诗匠,兼精禅理,诚如渔洋所评:“唐三百年诗人仅见此耳。” [4](P30)清人牟原相说“王摩诘诗如初祖达摩 过江说法,又如翠竹得风,天然而笑。”[5]( 913)王右丞一些上乘禅诗确实达到了自然而工,如翠竹随风而动,芙蕖倚风自笑的天然境界。

二、以禅喻诗

“以禅喻诗”虽不自严羽始,然而自沧浪以来大为流行。在对王维禅诗的评价上,自宋以后呈现渐多趋势,尤其以明清为最,而且主要集中在以禅喻诗上。以禅喻诗细分起来,又有以禅参诗、以禅衡诗、以禅论诗。 关于对王维禅诗的评价主要是以禅参诗、以禅衡诗。分别论述如下:

明胡应麟《诗薮》:“右丞辋川诸作,却是自出机轴,名言两忘,色相俱泯。黄叔灿《唐诗笺注》:“辋川诸诗,皆妙绝天成,不涉色相。” 以般若空观、色空相寂的佛家观来评王维辋川诗作。同书评《鹿柴》诗:“返景照入,空山阒寂,真糜鹿场也。” 糜鹿在佛家是“真性”的象征。“鹿苑”为佛始说法度五比丘之处,或做仙人住处。 以佛家之鹿场来比喻回光返照下的空山鹿柴。谓《鹿柴》诗深得般若三昧,当体即空。徐增《而庵说唐诗》:“摩诘精大雄氏之学,句句皆合圣教。”[2](P511)指出王维精通佛学,其诗多合禅意,句句皆合圣教或是夸张之说,整体而论可谓评价不虚。

《香祖笔记》引方回《瀛奎律髓》:“右丞终南别业有一唱三叹,不可穷之妙。如辋川孟城坳、华子冈、茱萸沜、辛夷坞等诗,右丞唱,裴迪和,虽各不过五言四句,穷幽入元,学者当仔细参则得之。” 王渔洋《蚕尾续文》曾说:“王裴辋川绝句,字字入禅。”[6](P83)王摩诘五言绝句,尤其辋川诗作,深得禅家“不二法门”、“色空相即”三昧,故须仔细品赏,方得其妙。

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序例》曰:

以禅喻诗,昔人所诋。然诗境究贵在悟,五言尤然。王维、孟浩然逸才妙语,笙磬同音。并时刘慎虚、常建、李颀、王昌龄、丘为、綦毋潜、储光羲之徒,遥相应和,共一宗风,正始之音,于兹为盛。[5](P1545)

管世铭对以禅喻诗持赞赏态度,并对王维诗中的禅意予以高度评价。

《说诗晬语》卷下七十一曰:

王右丞诗不用禅语,时得禅理;东坡则云:“两手欲遮瓶里雀,四条深怕井中蛇。”言外有馀味耶?

不用禅语而造禅理,正是对右丞禅趣诗的高度评价。

所谓以“以禅衡诗”,是用禅家所谓大小乘、南北宗等说法来品评诗歌的高低。如王琦《李太白集注》卷三十四引《居易录》:“尝戏论唐人诗,王维佛语、孟浩然菩萨语、李白飞仙语、杜甫圣语、李贺才语。” 作者在这里以佛语等四语来衡量四位诗人,实则并无轩轾。

王渔洋曰:“严沧浪以禅喻诗,余深契其说,而五言尤为近之。如王、裴《辋川绝句》,字字入禅,他如“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以及李白“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常建“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浩然“樵子暗相失,草虫寒不闻”,刘眘虚“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妙谛微言,与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等无差别。通其解者,可语上乘。”[7]认为王维一些绝句与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等无差别,是上乘之作。

与此相反,一些评论则认为王维的诗作多以禅语入诗,缺乏禅趣。《空同子》云:“王维诗高者似禅,卑者似僧,奉佛之应哉。”[2](P511)正是指出了王维诸作中枯燥的禅理诗与活泼的禅趣诗并存的现象。明代憨山老人也认为王维诗中多以禅语入诗,实是浪得虚名,并非善禅:

昔人论诗,皆以禅比之,殊不知,诗乃真禅也。陶靖节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末云“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此等语句,把作诗看,犹乎蒙童读“上大人孔乙已”也。唐人独李太白语自造玄妙,在不知禅而能道耳。若维多佛语,后人争夸善禅,要之非禅耶。特文字禅耳。若非陶李造乎文字之外。

《金刚经》称“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发心而无心可发,得悟而无悟可得,此乃是禅者境界。无心而道禅此乃是禅诗境界。以佛语入诗者,心存佛言名理,处于我法二执,自不能入灵妙境地。无怪乎身为明代四大高僧的憨山有“非禅”之讥。

3.雪中芭蕉辩

王维不仅擅长诗歌,亦是南宗画的开创者,对与其画与禅的关系,历来多有评说,尤其是对《袁安卧雪图》中之“雪中芭蕉”的评论。概括起来,大约有二:一是争论“雪蕉”之有无;一是争论“雪蕉”之寓意。略举数端如下:

宋释惠洪《题王维雪中芭蕉图》,有“雪里芭蕉失寒暑”之句,以芭蕉非雪中物。宋朱新仲《猗觉寮杂记》云:“岭外如曲江,冬大雪中,芭蕉自若,红蕉始开花。知前辈虽画史亦不苟。洪作诗时未到岭外。”[2](P539)《香祖笔记》卷十:“比过岭,则芭蕉隆冬亦不凋,始知摩诘雪中芭蕉未可轻议,特粤中雪不易得耳。”俞正燮《癸巳存稿》云:“南方雪中,实有芭蕉。”以上诸论均认为王维雪中之景属实,岭外即有此景象,不过不易见罢了。

与之相反的观点则认为雪中芭蕉纯属谬误。明谢肇淛《文海披沙》卷三则认为“雪蕉”属纰缪:“作画如作文,少不检点,便有纰缪。如王右丞雪中芭蕉,虽闽广有之,然右丞关中极寒之地,岂容有此耶!

二是辩寓意的。唐张彦远《画评》:“王维画,得兴处不问四时。如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作一景;画《袁安卧雪图》有雪里芭蕉。此乃得心应手,意到便成,故造理入神,迥得天真。(《宣和画谱书史会要》,《清河画舫录》明张丑)《梦溪笔谈》云:“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求也。世观画者,多能指摘其间形象、位置、色彩瑕疵而已,至于奥理冥造者,罕见其人。”[2](P539)下引《画评》。《山水家法真迹》云“如雪中芭蕉,脱去凡近,非具眼不能识也。” [2](P526)慧洪评:“诗者妙观逸想之所寓也,岂可限心绳墨哉!王维作画雪中芭蕉,诗眼见之,知其神情寄寓于物;俗论则讥其不知寒暑。” (《冷斋夜话》卷四)[8](P42)此类评论多认为王维作画是兴到神会,不能坐实论之。慧洪则把其中的寓意与佛家联系起来,但具体体现了什么寓意,并未言明,仅是以“妙观逸想”评之。

至王士祯把诗和画结合,“世谓王右丞画雪中芭蕉,其诗亦然。如九江枫树几回青,一片扬州五湖白,下连用兰陵镇,富春,郭石头城诸地名,皆寥远不相属。大抵古人诗画只取兴会神到,若刻舟缘木求之失其指矣。(《池北偶谈》卷 十八)其观点仍不出“兴到神会”四字。

4.古代关于王维与佛禅研究的影响

上述对王维与佛禅的研究虽然有些地方较为简略,但就整体来看,奠定了20世纪王维佛禅研究的大体格局。20世纪对于王维与佛禅的研究基本上集中在上述三方面。一是佛禅思想研究,讨论了王维思想信仰中的佛禅因素,尤其是王维与禅宗的密切关系,并指出王维思想中还有净士等信仰,研究逐渐深化。二是对王维禅诗的研究。此部分是王维研究的重点,论文最多,多数论述王维诗中的禅意。还有相当数量的文章讨论了佛禅对王维诗歌的影响。

三是王维绘画与禅宗的研究,仍是主要集中在《袁安卧雪图》中“雪中芭蕉”上,除对古人“兴到禅会”的认同外,主要是对背后寓意的揭示,如陈允吉等先生认为是宣佛教教义的。

你可以查阅下面这些书,我记得这些书上好像有对王维的具体评价

[1] 全唐诗 [Z] 北京:中华书局

[2] 清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M]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

[3] 旧唐书,卷一百九[Z]

[4] 王渔洋香祖笔记,卷二[M]

[5] 清牟原相小澥草堂杂论诗[A]郭绍虞清诗话续编[M]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

[6] 王士祯带经堂诗话,卷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7] 王士祯蚕尾续文,卷二[M]

[8] 慧洪冷斋夜话[M]张伯伟编稀见本宋人讲话四种[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袁安,东汉人,《后汉书》有传,生平许多事迹均为后人所称道。唐章怀太子注《后汉书·袁安传》时援引汉魏周裴《汝南先贤传》载:时大雪积地丈余,洛阳令自出按行,见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至袁安门无行路,谓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户,见安僵卧,问:“何以不出?”安曰:“大雪人皆饿,不宜干人。”令以为贤,举为孝廉也。

此即袁安最为后人推崇备至的卧雪故事,王维《袁安卧雪图》即以此题材所作。 袁安卧雪的故事,在古代极有影响,成为传统文学和绘画广为引用的典故和题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88653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