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第1张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老师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对老师的深深敬爱之情

(2)诗歌中三次写到“默默的不说话”从修辞角度上来讲。运用了反复修辞手法。从内容山推敲,深层含义是:赞美老师默默奉献无怨无悔的工作精神

(3)满树的桃李指老师培养的学生。

(5)为什么“满树的桃李都挂满了晶莹的泪花?

学生们为老师的精神所感动,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敬意与感激

表达情感

诗歌通过两种人的鲜明对比,热情地歌颂了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精神,无情地鞭挞了骑在人民头上的反动统治者,启示我们要树立革命的人生观。

写法特点

采用对比和排比 手法,突出有的人的价值的高低。

对比手法,使每一节一反一正对比,使正反面人物对立得更为鲜明,从而达到突出主题的作用。

诗人陈子昂在这首诗中抒发了寂寞悲愤、怀才不遇的内心情感。这首诗情感浓郁,是唐诗中的名篇,被历代人们所传诵。诗人因远大抱负无法实现,因而在诗中表达了孤独压抑的心情。诗作反映了古代有识之士无法施展才华的真实境遇,在众多知识分子中引起了广泛共鸣。《登幽州台歌》意境壮阔,诗人在时间和空间上均描绘出宏大的背景画面,将诗人的情感和形象充分突显。

一、诗人因生不逢时而内心苦闷

诗人得不到赏识,无法实现报国理想是这首诗的创作缘由,其心中积压的苦闷心情无处排解,因而独自一人登上幽州台极目远眺,却不能见到以前和未来的贤明君主。诗人因自己当时的际遇而羡慕能够遇到贤明君主的古时人士,进而将这种心情呈现在诗作中。

二、开阔的背景画面使诗人形神俱备

诗作前二句描绘出诗人远眺时所见到的广阔场景,加之诗人联想古今的思绪,使第四句中诗人的自我形象愈加明显。诗人虽然能够看到无际的天地,畅想古代与未来,却无法找到志同道合的英杰,于是内心凄楚而悲凉。因诗作是诗人在登上幽州台时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所以诗作不必对幽州台作具体描写,便能够展现诗人的万千感慨。

这首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在长久不得志的境遇下产生的悲愤心情,诗人的写作技巧使诗作呈现出极强的感染力,读者可领略宏大的历史空间,从而对诗作主题拥有真切体会。虽然诗人怀才不遇,但依然呈现出古代知识分子积极入世的志向与热情,所以使诗作具有深刻的精神激励作用。在诗作前三句的衬托下,第四句尤其悲壮感人,诗人的孤寂形象即刻跃然纸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193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