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怨》 1。又情结的串联文本 2.吟诵的对象 3.下阕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昭君怨》 1。又情结的串联文本 2.吟诵的对象 3.下阕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第1张

昭君怨.梅花

郑域

道是花来春末,

道是雪来香异。

竹外一枝横斜,

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

富贵玉堂琼榭。

两地不同载,

一般开。

赏析——

说它是花。春天却未到来。说它是雪,却幽香无比。冒着严寒,傍着竹林,在乡村的农舍绽放。无论是生长在荒野人家还是在亭台水榭的富贵之乡,都是一样的盛开。

具体吟诵是梅。两个“道是”句写花开的季节在冬春之际,花色如雪,香气高雅不同一般,花枝旁逸,花栽种在农家院内。

这首词下阕用对比的手法。明写梅花不择环境“一般开”,暗赞贫贱不移、富贵不*的高洁品格。

此词不仅描绘了梅花的外貌,而且揭示了梅花的品格,并以此暗示了作者本人虽怀才不遇却不肯放弃操守而随波逐流的情怀。在写法上,尽管通篇无一“梅”字,却使人感到笔笔都在写梅;尽管笔笔都在写梅,却又使人处处都联想到作者。构思巧妙,富于比兴,堪称咏梅佳作。

跳:动词,跳跃、跳动之意。跳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说明雨下得很急,与上片的”打“字相呼应。雨珠在荷叶上活蹦乱跳,形同一粒粒的珍珠。一跳字写出了词人梦中惊醒后的愉悦心情。“跳”字说明雨下得很急,与上片的“打”字相呼应。雨珠在荷叶上活蹦乱跳,形同一粒粒的珍珠,“珠珠”被雨点击散,又重新聚合,因此说“散了……还聚”。“跳”、“散”、“聚”、“泻”,四个动词连用,把雨打荷叶,荷叶面上水珠滚动,周而复始的情景写得活灵活现。用“跳”字把稍纵即逝的场景展现在读者面前,活泼而不受羁绊,体现了杨万里在抒情写景方面的特殊才华。

附词:昭君怨·咏荷上雨 宋代: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泻清波。

昭君怨, 词牌名。《乐府诗集》载王昭君出塞故事,说此调最早为昭君所创。调见苏轼的《东坡词》。又名《一痕沙》、《明妃怨》《道无情》。

又名《宴西园》、《一痕沙》。四十字,全阕四换韵,两仄两平递转,上下片同。 

﹝昭君怨﹞本琴曲名。琴曲谱录:“中古琴弄名有﹝昭君怨﹞,明妃制。”又琴操:“齐国王穰,以其女昭君,献之元帝,帝不之幸。后欲以一女赐单于,昭君请行。及至,单于大悦。昭君恨帝始不见遇,乃作怨思之歌。”故李商隐诗有“七弹﹝明君怨﹞,一去怨不回”之句。(晋人避司马昭之讳,昭君改称明君)。至隋唐由乐府而入长短句,浸成词曲名。清毛先舒词学全书云:“汉 王昭君作怨诗,入琴操,乐府吟叹曲,有﹝王明君﹞,盖石崇拟作,以教绿珠;隋唐相沿有此曲。”词调多取名于琴曲;观此,可知本调调名之由来已。又本调亦名﹝一痕沙﹞、﹝宴西园﹞。

词牌格律

⊙●⊙○⊙▲,⊙●⊙○⊙▲。⊙●●○△,(换平韵)⊙○△。 

⊙●⊙○⊙▲,(换仄韵)⊙●⊙○⊙▲。⊙●●○△,(换平韵)⊙○△。 

(注:○=平●=仄△=平韵=▲=仄韵◎=本为平声韵,亦可用仄声⊙=本为仄声,亦可为平声韵)

代表作品

昭君怨 ●咏荷上雨 

宋●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 

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 

聚作水银窝,泛青波。 

译文 

正午睡梦之中,驾着一只小船,随意游荡,划行在亭亭玉立的荷花之下,只觉烟锁雾笼迷迷朦朦的西湖处处幽香扑鼻。正在心神陶醉之际,猛然听到一阵急促雨点敲打船篷的声响,把睡得正浓的美梦惊醒了。睁眼一看,却见急雨正敲打着池塘中的荷叶,雨珠象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在叶面上活蹦乱跳了。这些雨珠聚而又散,散而又聚地在荷叶上滚滚流去,不断地向叶心的凹处汇集,成了一窝雪白纯净的水银,压得荷叶难以承受时就变成一道道清澈的水波倾泻下去,这“池荷跳雨”的奇特景观,真令人喜爱而为之着迷啊! 

赏析 

在词中作者咏荷花运用了衬托、比喻、正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上片的一、二句写西湖烟水是为了衬托庭院荷池;下片中正面写荷花中又运用了恰当的比喻,所写景物很富动感。 

读析 

梦泛西湖幻似真,横生意趣语全新。 

置身仙境形如画,跳雨荷池状若珍。 

清澈透明波漾水,晶莹闪亮浪飞银。 

词人敏锐神毫力,描绘景图尽入神。

经典欣赏

昭君怨 

(宋· 苏轼) 

谁作桓伊三弄。 

惊破绿窗幽梦。 

新月与愁烟。 

满江天。 

欲去又还不去。 

明日落花飞絮。 

飞絮送行舟。 

水东流。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注释 

⑴ 一本题《金山送柳子玉(瑾)》。 

⑵ 桓伊三弄:桓伊,字叔夏,小字子野。东晋时音乐家,善筝笛。《世说新语·任诞》载:“王子猷(徽之)出都,尚在渚下。旧闻桓子野善吹笛,而不相识。遇桓于岸上过,王在船中,客有识之者云:“是桓子野。”王便令人与相闻云:“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时已贵显,素闻王名,即便回,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客主不交一言。” 

⑶ “绿窗”,碧纱窗。 

⑷ 客将远行,故如此说。张继《枫桥夜泊》:“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⑸ 欲去还留恋,终于不得不去。 

⑹ 上片平稳。下片首句一顿,以下便顺流而下。叠用“飞絮”接上“落花飞絮”句,顶针接麻格,更显得生动。“落花飞絮送行舟”,以为调所限,只用了“飞絮”二字。 

赏析 

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在杭州任通判的苏轼往常州、润州一带赈饥,恰好柳子玉要到舒州(今安徽安庆)灵仙观,二人便结伴而行。第二年二月,苏轼在金山送别柳子玉,遂作此词以赠。子玉名瑾,润州丹徒(今江苏镇江)人,其子仲远为苏轼亲堂妹婿,两人是谊兼戚友的。 

词的上片写离别前的晚上,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不知是谁吹起了优美的笛曲,将人从梦中惊醒。是什么样的梦呢?从“惊破”一词来看,似有怨恨之意。夜听名曲,本是赏心乐事,却引起了怨恨;而一旦梦醒,离愁就随之袭来,可见是个好梦。大概是梦见和朋友一起饮酒赋诗吧!欢聚的日子马上就要结束,怎不使人懊恼、愁闷?推开窗户,不知是要追寻那悠扬的笛声,还是要寻回梦中的欢愉,只见江天茫茫,空荡荡的天上,挂著一弯孤单的新月,凄冷地望著人间。江天之际,迷迷蒙蒙、混混沌沌,那是被愁闷化作的烟雾塞满了。 

上片写夜愁。融情入景,笛声,绿窗,新月,烟云,天空,江面,织成了一幅有声有色、浩淼幽清的图画。 

下片遥想“明日”分别的情景。“欲去又还不去”,道了千万声珍重,但迟迟没有成行。二月春深,将是“落花飞絮”的时节,景象凄迷,那时别情更使人黯然。“飞絮送行舟,水东流。”设想离别的人终于走了,船儿离开江岸渐渐西去。送别的人站立江边,引颈远望,不愿离开,只有那多情的柳絮,像是名白人的心愿,追逐著行舟,代替人送行。而滔滔江水,全不理解人的心情,依旧东流入海。以“流水无情”反衬人之有情,又借“飞絮送行舟”表达人的深厚情意,结束全词,分外含蓄隽永。词所谓明日送行舟,未必即谓作此词的第二日开船,须作稍微宽泛的理解。诗集送柳子玉诗称“先生官罢乘风去”之后,复数有游宴之事,子玉始成行,可参。 

通观全词,没有写一句惜别的话,没有强烈激切的抒情。将情感融入景物,通过景物描写渲染出一种情感氛围,使读者身不由已地被引进其所创造的意境之中,受到强烈的感染,这是本词的艺术魅力所在。在众多的景物之中,又挑出一二件,直接赋予它们生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所有的自然物都生气勃勃,整个艺术画面都活跃起来,这是本词的艺术特色。上片用“愁”写烟,使新月也带上了强烈的感情色彩;下片用“送”状柳絮,使之与东去的流水对比而生情。而“愁烟”和“飞絮”在形态上又有共同之处,它们都是飘忽不定、迷迷蒙蒙的自然物;它们轻虚空灵,似乎毫无重量,不可捕捉,但又能无限扩散,弥漫整个宇宙,用它们象征人世的漂泊不定,传达出迷蒙怅惘、拂之不去的眷恋之情,那是再妙不过的了。但作者似乎是随手拈来,毫不费力,只道眼前所见,显得极其自然。这正是词人的高超之处。(陈华昌) 

昭君怨 

(万俟咏) 

春到南楼雪尽,惊动灯期花信。 

小雨一番寒,倚栏干。 

莫把栏干倚,一望几重烟水。 

何处是京华,暮云遮。 

赏析 

此为作者的代表作之一。全词语淡情深,清新索雅,一波三折,将客中思归的情怀抒写得娓婉动人。 

上片首两句先写客中值上元灯节。“雪尽”则见日暖风和,大地回春。《吕氏春秋·贵信》云:“春之德风,风不信(不如期而至),则其花不盛。”故谓花开时风名花信风。而农历正月十五日上元节又称灯节,为赏灯之期。此“灯期”之花信为“小桃”,上元前后即著花,状如垂丝海棠。欧阳修咏小桃诗所云“初见今年第一枝”者是。所谓“惊动”,即言春到南楼,时值元宵,小桃开放,如从睡梦中惊醒。 

三、四两句,写倚“南楼”之栏干,承上“灯期花信”而来,词意有所转折。独倚栏干之人,必不游众之中,而这一番寒意,是因为刚下过的一场小雨,还是因为客心悲凉的缘故,亦是断难分辨。 

过片“莫把栏干频倚”,翻进一层写归思之切。 

所以强言莫倚,是因为倚栏干也只能“—望几重烟水”,重重叠叠的烟水云山遮断了故国的望眼。接下来“何处是京华”,全是望寻之神,说明他欲罢不能。“京华”指京都,即汴京。最后再作否决:“暮云遮”,即还是望而不见。此句似暗用李太白“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诗意,既写景兼以寄慨,实有比义。 

这首词清雅情深,当为词人的代表作。 

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在杭州任通判的苏轼往常州、润州一带赈饥,恰好柳子玉要到舒州(今安徽安庆)灵仙观,二人便结伴而行。第二年二月,苏轼在金山送别柳子玉,遂作此词以赠。子玉名瑾,润州丹徒(今江苏镇江)人,其子仲远为苏轼亲堂妹婿,两人是谊兼戚友的。 

昭君怨●梅花 

(郑域) 

道是花来春未, 道是雪来香异。 

竹外一枝斜, 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 富贵玉堂琼榭。 

两地不同栽, 一般开。 

赏析 

这是一篇不同凡响的咏梅佳作。 

上片咏梅、惜梅。前两句咏叹梅花的出类拔俗。它不同凡花,虽春未到却独自冲寒而开;它洁白似雪,但冰雪却不具备它那醉人的幽香。后两句惋惜梅花的孤独寂寞。它虽傲姿凌霜,暗香袭人,却独处僻乡,无人欣赏。 

下片赞梅。把梅栽在“竹篱茅舍”也罢,把梅栽在“玉堂琼榭”也罢,它都不改初衷:“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此词不仅描绘了梅花的外貌,而且揭示了梅花的品格,并以此暗示了作者本人虽怀才不遇却不肯放弃操守而随波逐流的情怀。在写法上,尽管通篇无一“梅”字,却使人感到笔笔都在写梅;尽管笔笔都在写梅,却又使人处处都联想到作者。构思巧妙,富于比兴,堪称咏梅佳作。

昭君怨 - 唐诗名作

李白作品

昭君怨 

(李白) 

汉家秦地月,流影送明妃。 

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汉月还从东方出,明妃西嫁无来自。 

胭脂长寒雪作花,媚眉憔悴没胡沙。 

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壕使人。

卢照邻作品

昭君怨 

(卢照邻) 

合殿恩中绝,交河使渐稀。 

肝肠辞玉辇,形影向金微。 

汉地草应绿,胡庭沙正飞。 

愿逐三秋雁,年年一度归。 

赏析 

卢照邻(唐)的《昭君怨》选自全唐诗:卷19_41全唐诗:卷42_7。 

诗歌以嗟叹起句,“合殿恩中绝”,指皇上的恩德被阻绝不能下达。古诗《怨歌行》:“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诗人在此熔炼这首古诗,既交代了昭君的身世,又蕴藉着弃捐之意、艾怨之心 。“交河使渐稀 ”,是进一步阐明“ 恩中绝”的。昭君初嫁时,朝廷还时常派使臣去探望,到后来连使节也逐渐稀少了。足见皇帝已经将忠义之人忘却了,恩义断绝。 

因为“ 交河使渐稀 ”,引起昭君对往事的回忆:“肝肠辞玉辇,形影向金微 。”当年自己肝肠寸断地辞别了汉宫,形单影只走向遥远而陌生的胡庭。她顾影自怜,一步一回首,恋恋不舍。背井离乡何其悲凉!因为永世不能回去,所以就更加思念故乡,由眼前匈奴景色想到故国景色 :“汉地草应绿,胡庭沙正飞 ”,一边是尘土飞扬,风沙肆虐,一边是草色葱绿春意盎然。两相对照,衬托出人物的内心忧伤。这里诗人寓情于学,以有声有色的对比诗句,将人物的哀怨忧思抒发得淋漓尽致。 

“愿逐三秋雁,年年一度归 ”,这两句诗直抒胸臆 ,诗中主人公的感情闸门似乎终于打开,千般怨,万般恨,喷发而出,化作一个愿望:象雁儿一样一年回来一次。此处意由象外点:象鸿雁那样自由是不可能的,她的愿望只能空留遗恨。 

这首五言律诗以琴曲旧题写,属对工整,音韵和谐 。“汉地草应绿,胡庭沙正飞。愿逐三秋雁,年年一度飞。”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诗人构思精巧,用词准确而贴切。卢照邻一生怀才不遇,屡屡遭受谗言和诽谤甚多。此诗明里哀叹昭君之不幸,实则是对自己郁郁不得志的一生发感慨。

昭君怨

代表作·宋·苏轼

谁作桓伊三弄。

惊破绿窗幽梦。

新月与愁烟。

满江天。

欲去又还不去。

明日落花飞絮。

飞絮送行舟。

水东流。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词牌名: 昭君怨

题考

﹝昭君怨﹞本琴曲名。琴曲谱录:“中古琴弄名有﹝昭君怨﹞,明妃制。”又琴操:“齐国王穰,以其女昭君,献之元帝,帝不之幸。后欲以一女赐单于,昭君请行。及至,单于大悦。昭君恨帝始不见遇,乃作怨思之歌。”故李商隐诗有“七弹﹝明君怨﹞,一去怨不回”之句。(晋人避司马昭之讳,昭君改称明君)。至隋唐由乐府而入长短句,浸成词曲名。清毛先舒词学全书云:“汉 王昭君作怨诗,入琴操,乐府吟叹曲,有﹝王明君﹞,盖石崇拟作,以教绿珠;隋唐相沿有此曲。”词调多取名于琴曲;观此,可知本调调名之由来已。又本调亦名﹝一痕沙﹞、﹝宴西园﹞。

作法〕

本调四十字,前后阕相同。第一、二、三句,正与﹝如梦今﹞句法相同;惟﹝如梦今﹞第三句不用韵,此则换用平韵。第四句三字,即协平韵,句法为仄平平,不可移易。

格律:

⊙●⊙○⊙▲

⊙●⊙○⊙▲

⊙●●○△

(换平韵)

⊙○△

⊙●⊙○⊙▲

(换仄韵)

⊙●⊙○⊙▲

⊙●●○△

(换平韵)

⊙○△

(○平●仄△平韵▲仄韵)

昭君怨

  万俟咏

  春到南楼雪尽,惊动灯期花信。

  小雨一番寒,倚栏干。

  莫把栏干频倚,一望几重烟水。

  何处是京华,暮云遮。

鉴赏

  此为作者的代表作之一。全词语淡情深,清新索雅,一波三折,将客中思归的情怀抒写得娓婉动人。

  上片首两句先写客中值上元灯节。“雪尽”则见日暖风和,大地回春。《吕氏春秋。贵信》云:“春之德风,风不信(不如期而至),则其花不盛。”故谓花开时风名花信风。而农历正月十五日上元节又称灯节,为赏灯之期。此“灯期”之花信为“小桃”,上元前后即著花,状如垂丝海棠。欧阳修咏小桃诗所云“初见今年第一枝”者是。所谓“惊动”,即言春到南楼,时值元宵,小桃开放,如从睡梦中惊醒。

  三、四两句,写倚“南楼”之栏干,承上“灯期花信”而来,词意有所转折。独倚栏干之人,必不游众之中,而这一番寒意,是因为刚下过的一场小雨,还是因为客心悲凉的缘故,亦是断难分辨。

  过片“莫把栏干频倚”,翻进一层写归思之切。

  所以强言莫倚,是因为倚栏干也只能“—望几重烟水”,重重叠叠的烟水云山遮断了故国的望眼。接下来“何处是京华”,全是望寻之神,说明他欲罢不能。“京华”指京都,即汴京。最后再作否决:“暮云遮”,即还是望而不见。此句似暗用李太白“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诗意,既写景兼以寄慨,实有比义。

  这首词清雅情深,当为词人的代表作。

 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在杭州任通判的苏轼往常州、润州一带赈饥,恰好柳子玉要到舒州(今安徽安庆)灵仙观,二人便结伴而行。第二年二月,苏轼在金山送别柳子玉,遂作此词以赠。子玉名瑾,润州丹徒(今江苏镇江)人,其子仲远为苏轼亲堂妹婿,两人是谊兼戚友的。

昭君怨.梅花

郑域

道是花来春末,

道是雪来香异。

竹外一枝横斜,

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

富贵玉堂琼榭。

两地不同载,

一般开。

昭君怨

李白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一作送)明妃。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汉月还从东海(一作方)出,明妃西嫁无来日。燕支长寒雪作花,

蛾眉憔悴没胡沙。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

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颊。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

 首句: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一作送)明妃。

 名句: 汉月还从东海(一作方)出,明妃西嫁无来日

 体裁: 乐府二 歌诗四十首

 离别诗句表达离别情感与不舍的诗句是: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月有盈亏花有开谢,想人生最苦离别。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离别的诗句:

 1云山万里别,天地一身孤。——陆苍培《咏怀》

 2别伤离方寸乱。——李清照《蝶恋花》

 3此地伤心不能道,目下离离长春草。——李白《金陵歌·送别范宣》

 4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曹雪芹《红豆词》

 5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杜甫《赠卫八处士》

 6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

 7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

 8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晏殊《鹊踏枝》

 9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高适《送李侍御赴安西》

 10人生何如不相识,君老江南我燕北。——纳兰性德《送荪友》

 11锺情怕到相思路。盼长堤,草尽红心。动愁吟,碧落黄泉,两处难寻。——朱彝尊《高阳台》

 12垂柳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晏殊《踏莎行》

 13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飞絮送行舟。水东流。——苏轼《昭君怨·送别》

 14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88963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