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容易情绪化,大家有什么好的建议么?

小孩容易情绪化,大家有什么好的建议么?,第1张

找到与孩子最合适的相处方式

一位两三岁的小孩,发脾气打人、咬人,让大人吃不消,更别提9岁的孩子发起脾气来,也是如此。医学博士施琪嘉,就曾治疗过这样的案例。9岁的孩子,很是闹腾,施琪嘉见到他,当抓住他的时候,孩子对施琪嘉又是咬,又是吐口水,施琪嘉除了温柔地抱着他,其他什么都没做。孩子发现大人除了抱着他,其他没什么对抗性的感受,并且听到大人在谈论自己,就渐渐安静下来,半小时后开始和施琪嘉正常的语言交流。

对这位9岁孩子,父母平时很是烦恼,孩子太容易情绪化。在沈祖云的全球教育报告中,分享未来会有很多的职业消失,也会有更多的新兴职业出现。新职业需要的人,更多的是具备掌控情绪的人。情绪稳定,是未来必备的一项技能。

有人天生就可以和自己的情绪相处得很好,而有人需要后天修炼,大人尚且如此,更别提小孩。当孩子情绪化的时候,父母的角色,更像是工地上的脚手架,帮助孩子理解情绪,与情绪和解。

丹尼尔·西格尔与蒂娜·佩恩·布赖森合著的《如何让孩子自觉又主动》中,提到培养孩子的开放式大脑,关键的一点,是让孩子学会接纳自己的情绪。而情绪有三色区,大人尽量让孩子回到平和的绿色区。就像上面提到的9岁男孩,施琪嘉拥抱的做法,就是让孩子回到绿色区。

9岁男孩的案例,是施琪嘉在《疗愈你的内在小孩》中分享的经历,在《疗愈你的内在小孩》中,有如何和情绪化孩子相处的技巧。施琪嘉是医学博士,也是注册心理督导师,《疗愈你的内在小孩》从内在小孩讲起,疗愈自己,这是看见自己、看见孩子、看见爱的过程。

为什么会情绪化?

一个情绪化的孩子,是因为情感上更多的是简单情感。什么是简单情绪?

简单情感就是喜、怒和恐惧,这些动物性的原始情感。

只有简单情感的孩子,不太能理解人际关系中的变化,长大后,并不太懂对方口中的幽默感。也许别人只是开玩笑,他却当了真,这会影响到一个人的人际关系。

日本心理学家河合隼雄分享过这样一个例子,一个重点大学毕业的高材生,进入公司后,却不能胜任职位。河合隼雄了解之后,发现那位高材生,虽然具备足够的经济学知识,但是对于公司中的人际关系,却完全不知道如何处理,甚至连怎么和别人打招呼都不清楚。这种学业之外的能力,河合隼雄指出,应该通过家庭教育或孩子们的人际关系而习得。

那么,在家庭中能做什么,让孩子不仅仅获得简单情感?用《如何让孩子自觉又主动》中的说法,就是让孩子感受到4S。什么是4S?就是让孩子感到安全、被关注、被安慰和可靠。这个本质是,真正“看见”孩子的过程,也是让孩子变得不那么情绪化的过程。

施琪嘉在《疗愈你的内在小孩》中,分享可以从两方面入手,让情绪化的孩子有所改变。一是将简单情感,转变成复杂情感;二是改变依恋模式。这两种方法,需要在关系中实践,重建失衡的亲子关系。

如何与孩子重建一段关系?离不开老生常谈的陪伴。陪伴,是情感联结的一个过程。

镜映过程的陪伴

没有什么比你和孩子的关系更重要。

孩子在跟母亲互动的过程中会逐渐将母亲作为一面镜子,从中看见自己。这就是某些心理学家提到的镜映过程。——施琪嘉

孩子是在镜映过程的互动中,感知自己是否被爱着,而这种与母亲所有的互动,构成了一种“母亲环境”,比如声音、游戏、拥抱等等。既然提到“陪伴”,又回到如何“陪伴”的话题。和孩子一起玩耍,玩耍的过程,是增加复杂情感体验的过程。

美国心理学家辛格,曾说那些不喜欢参加角色扮演游戏的儿童,会失去一个重要阶段,而这个阶段,是学习如何表达情绪的过程。

美国精神病医生布朗,在1966年负责研究,一起枪击事件中凶手的行为原因,结果发现那名25岁学生,童年时期缺乏游戏。布朗后来还对几十名杀人行为进行研究调查,发现其中有90%的人,童年时代缺乏游戏。而这些相似性,让布朗认识到:游戏是健康幸福的儿童时代的一个重要部分。

孩子小的时候,都喜欢玩的一种游戏,假装游戏。这种游戏模式,是“伪装模式”。比如孩子手里拿着玩具枪,大人假装中枪倒地,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就感受到了比喜、怒、恐惧更多的感受。这也是河合隼雄提到,在游戏中的融合体验。这些体验、感受越多,孩子的复杂情感就更多,而这些是可以在游戏的互动中获得。

演员印小天在一次采访中,分享自己小时候不怎么玩,和同龄人的玩耍时间太少,他不太能理解人际关系中的技巧。以前他拍完戏,不会主动和人联系,而现在就有所改变。

很多事,是需要自己经历过才懂,但是从简单情感变成复杂情感这件事,是大人们能做的。从小让孩子有更多的情感体验,从简单情感到复杂情感,是为孩子掌控情绪做的努力,这样的陪伴,或许是不可缺少的。

没有憋屈感的共情

陪伴中,除了玩耍,另一个是很多人提过的共情。然而看过那么多的说法,

一个人获取共情能力的两个时间点,一是当还是婴儿的时候,父母的共情,能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如何共情。二是有了孩子后,在亲子相处的过程中,能提高一个人的共情能力。

我们无法选择父母,那么能把握的就是有了孩子后,去提高我们的共情能力。

为什么对孩子共情那么重要?因为当孩子没有被理解的时候,或者说被错误理解的时候,会产生一种憋屈感。

看到“憋屈感”这三个字,脑中浮现了我家弟弟的一次吃饭场景。每次吃饭,我都是坐在离他近的地方,有一次换了位置,坐在离他远一些,弟弟就变了脸。问他原因,都不对,随着每一次的错误答案,他从一开始的不高兴,变得非常地愤怒,直到我明白是位置的原因,重新坐回,他才变得平静。弟弟的愤怒,一开始是因为打乱的秩序,后来就变成不被理解的“憋屈感”,“憋屈感”带着愤怒,再理解错误,就要嚎啕大哭了。

错的共情,会带来憋屈感,长期积压下来,就会出现新的问题。共情是一种联结,也是真正的看见。和孩子相处的时刻,施琪嘉提到是共情不断“纠偏”的过程。

什么是“纠偏”?就像上面提到的,位置不对,原因孩子没说,只能大人问一个个的原因,直到符合孩子心中的答案,这是“纠偏”。共情对了,孩子的那一个情感点,也就满足了。就像赵梅如的《打开爱的生命盒子》中提到的,讨爱凝滞点得到满足。

有时候,并不一定能得到正确的共情,比如孩子太小,还没学会去表达。又比如高敏感的孩子,拒绝表达,直到大人猜对,然而大人不可能每一次都能正确共情。那么,还有一种方式去化解——拥抱。施琪嘉与9岁孩子最开始的相处,也是用“拥抱”去化解。拥抱的力量,谁用谁知道。

我家弟弟,每次生完气,都会过来要求抱抱,抱着的时候,他不再愤怒。很多次,当他变得愤怒,我也不知道原因,用拥抱,总能让他安静下来。让孩子回到情绪平和,拥抱也是其中的一种方法。

当做不到正确共情的时候,试试“拥抱”吧。

育儿的过程,也是一场育己的修行。让孩子不那么情绪化,是希望他们能与这个世界、与自己平和地相处。孩子还小的时候,家长能做的,就是真正的看见孩子。

想让孩子不那么情绪化,那么从陪伴中,重建亲子关系。重视陪伴中的镜映过程,和孩子一起玩耍,增加复杂情感的体验。在陪伴中正确共情,从小感知如何共情,理解情绪,与情绪和解。育己育儿,同时进行。

青春期孩子情绪发展的三个特征

青春期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但当时的社会发展情况和可获取的信息是有限的,和当代的孩子相比可以说是天差地别,所以造成孩子情绪波动的原因也更加复杂。青春期孩子的情绪情感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特征:

一、青春期孩子情绪情感日益的增多,而且消极情绪体验也会增多。小学的时候孩子说啥听啥听话,特别可听话。到初二或者初一的时候就变了,孩子总有自己的主意,这正是个转折点!孩子从童年无忧无虑的状态,变成了一种内心体验非常丰富的情况,内心的体验会越来越多,而且日益复杂,并且还有一些深沉的味道。有一句话说“少年不识愁滋味”,而在这个年龄阶段,我们的孩子体验到的情绪情感会比较多,有以前的喜怒哀乐,会衍生出很多种情绪,并且他们对于这些情绪都有一些自己的认识和触摸,所以说当这个时候我们察觉到孩子的负面情绪比较多的时候,也是极为正常的。

二、青少年情绪发展的特点,情绪表达由外在的冲动性到内在具有演示性的这样一个转变,那么我们用大白话说就是之前喜怒形于色,而之后孩子更倾向于会掩饰了,会掩饰自己的情绪情感了。

我们知道在这个阶段,孩子除了他在小学阶段更倾向于想要去满足的,比如说生理,还有安全的一些需求,那么他在这个年龄阶段更明显的一些需求就出来了,比如说他渴望得到父母以及老师的肯定,那么他渴望同伴的接纳,他更需要别人的尊重,这个时候的他想要去追求个人目标的实现,慢慢的我们会发现孩子有越来越多想要的,而他的自我意识又在不断地增强,而且青少年最强大的一个人格特征就是自尊心变得特别的强。所以说在此刻他更多的会把自己的情绪隐藏起来,会表现出来一种深沉、不愿轻易表露的这样一个姿态,把更多的渴望止于唇齿,而掩于内心。

那么他有时候也是想着不想那么轻易的被你们看穿,对吧?那情绪的表达和内心真实的体验相分离,这个时候的孩子我们可以想象他就像戴了一个假面具,明明心里乐开了花,却假装无所谓。这个时候我相信大家也都有过曾经的这样一个体验和经历。我记得那会儿上台去领奖的时候,明明可开心可开心了,但是还要装出来一副不在乎的样子。这可能情绪表达越来越倾向于内敛化的一个姿态。

而到后来,比如说我们具有情绪内敛性的孩子们,他们可能会明明很在乎一个人,却口是心非,不动声色。他会告诉你我没事,没有啊,当我们青春期的孩子,他的情绪情感更有掩饰性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我们了解他的直观性会弱一点,但是此刻如果我们去观察它的非语言行为,比如说他的表情,他行为前后的一致性,我们就更能够去了解他。

三、青少年情绪情感表达方式更加的多样化,更倾向于通过网络的方式来去传达。我们之前可能更加倾向于一种,比如说找三五个朋友一吐为快,对吧?但是现在的青少年他们除了这样的方式以外,他们会通过QQ、微博、微信等方式,我们就知道的,比如说他刷状态,那么发个表情或者发一个状态说我也是醉了,然后省略号,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然后后面有一堆追问的,回复怎么了?发生什么事情了?是不开心了吗?等等这个时候他会感觉到非常的舒适,因为有被人关注的感觉。发朋友圈,然后通过一个文字激起了一层一层的浪,让我想起来这和我们小时候玩的将一个石子抛向湖里,激起一层层的浪是一样的,其实只是两种玩耍的方式不一样而已。

四种青少年常见的情绪困扰,帮助家长了解孩子

第一个常见情绪困扰是烦躁。

内心烦乱,做事心不在焉,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感觉,就是莫名的心烦意乱。我们在这个时候容易生气,易激惹,心情也很难去平复,很多时候我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怎么了,但是很烦很乱,对吧?一种混沌的不清晰的情绪情感,这就是烦躁。

那为什么青少年特别容易烦躁呢?首先是跟他的生理非常息息相关的,青少年他的额叶还没有完全的发育齐全,所以说他很难控制和抑制某些行为。第二就是他的身体迅速的发育,性意识开始萌动,很多能量无法得到疏解或者是释放,那么它堆积在体内,就是一种烦躁的力量的来源。当然这是他的生理的机制,而很多时候它也涉及到一些心理的层面,这个心理层面主要是因为青春期的孩子,他们在这个阶段更加倾向于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的一个关键期。比如说他们在这个阶段开始试图掌控自己,试图证明自己的价值以及能力。比如说男生在这个时候可能会感觉我个子不高,青春痘,好多衣服好像也不是什么名牌的等等,你就会发觉男生他有他自己的苦恼,进而也会为一些莫名的东西而烦恼。

女生他更加倾向于我这个身材不是特别好,穿着妆容等等,她都会在这方面去想很多。很多时候我们也很难去理解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对于他的外表发型什么衣服那么在意,甚至有时候去学校学校让穿校服,他也不愿意去穿校服,觉得校服很丑等等。其实这些都是孩子试图去掌握他自己,试图去变得更美,这样一个情况,在成长过程中,很多东西也会成为他难以启齿的这样一个烦躁的点。当然比如说它的一个变声,他的一个生殖器官的发展等等,他都会觉得很莫名其妙,而这些东西可以能由于羞涩,也不敢去说,所以这个也是他莫名地烦躁的一个根源。

那么到与家长这块与我们父母有哪些相关,其实更重要的是在人际关系这块,青少年很容易去跟父母去发生冲突,而这种跟父母发生冲突之后的这种不顺心引起的烦躁是占到了一半以上,而在这一半以上处理,包括接收来自于父母过度的关心或者是唠叨絮叨,这样一个层面又占到了那50的50%。也就是说跟父母的相处之中,烦躁的根源大部分是来源于我们的过度的关心和唠叨等等。

第二个情绪困扰为孤独。首先带大家去看一个美国的一项研究,它是由美国信诺保险公司和市场测试机构,他叫一谱所用。他用了一个量表,就是UCLA孤独量表,那么他得出来这样一个结论,说美国有半数的孤独或是被遗忘的感觉,这是对于成年人的一个

。但是他通过这个测试非常惊人的发现,22岁以下的青少年的孤独感是最为严重的,孤独他并不是说他不入群,不合群不喜欢与人交往,恰恰是相反。很多时候这种孤独感是那种即使你在非常热闹的地方,也总是能够去察觉到的一种莫名的孤独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89258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