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昭王求贤的典故讲了什么

燕昭王求贤的典故讲了什么,第1张

 燕昭王(前335年-前279年),本名姬职,战国时燕国第三十九任君主。燕王哙之子,曾经在韩国做人质,子之之乱平定后,由于原先的太子平被杀,遂由赵武灵王派送重兵回国即位,史称燕昭王。那么这样的人依然是求贤若渴,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燕昭王求贤的典故讲了什么

 打从孟尝君被撤了相位以后,齐湣王又和楚、魏两国灭了宋国,更加骄横起来。他一心想兼并列国,自己来当天子。这一来,列国诸侯对他都不满意;特别是齐国北面的燕国,受到齐国的欺负,更想找机会报仇。

 燕国本来也是个大国。后来传到燕王哙(音kuài)手里,听信了坏人的主意,竟学起传说中尧舜让位的办法来,把王位让给了相国子之。燕国将军和太子平进攻子之,燕国发生大乱。齐国借平定燕国内乱的名义,打进燕国,燕国差点被灭掉。后来燕国军民把太子平立为国君,奋起反抗,把齐国军队赶了出去。

 太子平即位,就是燕昭王。他立志使燕国强大起来,下决心物色治国的人才,可是没找到合适的人。有人提醒他,老臣郭隗(音wěi)挺有见识,不如去找他商量一下。

 燕昭王亲自登门拜访郭隗,对郭隗说:“齐国趁我们国家内乱侵略我们,这个耻辱我是忘不了的。但是现在燕国国力弱小,还不能报这个仇。要是有个贤人来帮助我报仇雪耻,我宁愿伺候他。您能不能推荐这样的人才呢”

 郭隗摸了摸自己的胡子,沉思了一下说:“要推荐现成的人才,我也说不上,请允许我先说个故事吧。”接着,他就说了个故事:

 古时候,有个国君,最爱千里马。他派人到处寻找,找了三年都没找到。有个侍臣打听到远处某个地方有一匹名贵的千里马,就跟国君说,只要给他一千两金子,准能把千里马买回来。那个国君挺高兴,就派侍臣带了一千两金子去买。没料到侍臣到了那里,千里马已经害病死了。侍臣想,空着双手回去不好交代,就把带去的金子拿出一半,把马骨买了回来。

 侍臣把马骨献给国君,国君大发雷霆,说:“我要你买的是活马,谁叫你花了钱把没用的马骨买回来”侍臣不慌不忙地说:“人家听说你肯花钱买死马,还怕没有人把活马送上来”

 国君将信将疑,也不再责备侍臣。这个消息一传开,大家都认为那位国君真爱惜千里马。不出一年,果然从四面八方送来了好几匹千里马。

 郭隗说完这个故事,说:“大王一定要征求贤才,就不妨把我当马骨来试一试吧。”

 燕昭王听了大受启发,回去以后,马上派人造了一座很精致的房子给郭隗住,还拜郭隗做老师。各国有才干的人听到燕昭王这样真心实意招请人才,纷纷赶到燕国来求见。其中最出名的是赵国人乐毅。燕昭王拜乐毅为亚卿,请他整顿国政,训练兵马,燕国果然一天天强大起来。

 这时候,燕昭王看到齐湣王骄横自大,不得人心,就对乐毅说:“现在齐王无道,正是我们雪耻的时候,我打算发动全国人马去打齐国,你看怎么样”

 乐毅说:“齐国地广人多,靠我们一个国家去打,恐怕不行。大王要攻打齐国,一定要跟别的国家联合起来。”

 燕昭王就派乐毅到赵国跟赵惠文王接上了头,另派人跟韩、魏两国取得联络,还叫赵国去联络秦国。这些国家看不惯齐国的霸道,都愿意跟燕国一起发兵。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统率五国兵马,浩浩荡荡杀奔齐国。

 齐湣王听说五国联军打过来,也着了慌,把全国兵马集中起来抵抗联军,在济水的西面打了一仗。由于乐毅善于指挥,五国人马士气旺盛,把齐国军队打得一败涂地,齐湣王逃回临淄去了。

 赵、韩、秦、魏的将士打了胜仗,各自占领了齐国的几座城,不想再打下去了。只有乐毅不肯罢休,他亲自率领燕国军队,长驱直入,一直打下了齐国都城临淄。齐湣王不得不出走,最后在莒城被人杀死。

 燕昭王认为乐毅立了大功,亲自到济水边劳军,论功行赏,封乐毅为昌国君。

 燕昭王的其他轶事典故

 鞭打太子

 一天,燕国王宫里的内侍和卫兵都在交头接耳的议论,燕昭王为何一反常态,竟怒气汹汹地把太子打了二十大板。原来太子受了大夫骑劫的挑唆,向昭王进谗言,说大将乐毅费了三年工夫还打不下齐国的莒城和即墨两个地方,是乐毅阴谋以恩德感化两地的齐国百姓,等齐民真归顺了,乐毅便可当上齐王。昭王始终认为乐毅是知己,一听此话便蹦了起来,给太子一顿好揍,指着太子的鼻子骂他是个忘恩负义的畜牲,说:“先王的仇是谁给咱们报的乐毅的功劳简直没法说,咱们把它当作恩人还不够尊敬,你们还要说他的坏话!就是他真做了齐王,也是应该的。”

 昭王责打了太子后,立即派使者拿节杖去见乐毅,立乐毅为齐王。乐毅十分感动,对天起誓,情愿死也不接受封王的命令。此后,乐毅更加尽心尽力地为燕国效劳。

 在中国历史上,大张旗鼓的招贤纳士之举,莫过于燕昭王高筑黄金台。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写过一首五言诗颂扬这千古佳话:“燕昭延郭隗,遂筑黄金台。据辛方赵至,邹衍复齐来……”

 高筑黄金台

 燕昭王为了广招天下有才之士来帮助他兴国复仇。他就询问了大臣郭隗。

 郭隗说出了自己的打算:“大王您如果真想招贤纳才,不妨就从我身上做起,让天下人都看到,像我这样不才的人尚且收到您如此的尊重,何况那些德才大大超过我的人呢这样国内外的贤才就会不远千里向我国聚集了。”

 燕昭王按照郭隗的主意,盖了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选择了一个吉祥的日子,举行隆重的仪式,恭恭敬敬地把郭隗请到新宫殿里去住。燕王每天都要像学生请教老师那样前去探望。昭王还在沂水之滨,修筑了一座高台,用以招徕天下贤士。台上放置了几千两黄金,作为赠送给贤士的进见礼。这座高台便是著名的“黄金台”。

公元696年,契丹攻陷了营州,陈子昂奉命出征,带兵的将领是个草包,接连打了几次败仗,陈子昂提了很多建议,也未被采纳,眼看着报国的良策无法实现。有一天他登上了幽州台,想起了战国时广招天下的燕昭王,悲愤之极,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诗人俯仰古今,深感人生短暂,宇宙无限,不觉中流下热泪。这是诗人空怀抱国为民之心不得施展的呐喊。细细读来,悲壮苍凉之气油然而生,而长短不齐的句法,抑扬变化的音节,更增添了艺术感染力。

《登幽州台歌》寥寥22字,抒发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其中表露的悲哀也引起了历史上诸多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的广泛共鸣。如此拳拳之心,如此军棍之治,沉淀为《登幽州台歌》。陈子昂为我们留下的是历史截图,一幅捕获了绵绵历史,并留驻于悠悠天地,充满哲理的画图。诗人在这广袤悠长的时空聚象中,孤单寂寞、苍凉悲壮。如此孤单寂寞、如此苍凉悲壮,悠悠苍天啊,“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这同样是历代知识分子的心病。忧郁、愤懑,达到已极,想必后来者不再会如此遭际、如此心际。《登幽州台歌》就是历代知识分子如此遭际、如此心际的悲怆的泪洗之象。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逝者如斯,绵绵绝期,前浪逝去、后浪未起。历史上的伯乐,于今不再见踪迹,诗人钦慕燕昭王礼遇乐毅、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因为在当下的时空凝固中,英雄真乃无用武之地。如此遭际,恐怕在未来的历史长河中也不会再有,因报国无门,只有分忧天地。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诗人登台远眺,天地广大寥廓中浸透着绵绵的历史悠悠。景如此,情如何?情是苍凉悲壮、苦闷忧伤。诗人正是在这苍莽天地与悠悠历史中画龙点睛、点到为止,从此绝笔,给读者留下同样是苍莽与悠悠的想象时空。

这是一种空前绝后的哭泣,恸哭不似,粉泪不比,哭而无声,悲泪无泣。倘若知识分子怀才不遇,在于己的仕途上考量,倒也罢了。但是,此时此刻,修好了身,却报国无门,更不消说平天下了。感遇如此无用,诗人能无欲无求地静心么?

燕昭襄王(前335年-前279年),姬姓,名职,战国时燕国第39任君主。燕王哙之子,燕太子平之弟,史称燕昭王,简称昭王或襄王。燕王哙死后,燕人共立为燕昭王。公元前312年-公元前279年在位,在位期间燕将秦开大破东胡、上将军乐毅联合五国攻齐攻破齐国,占领齐国七十多城(齐国疆土只剰莒、即墨二城),造就了燕国盛世

他是个很谦虚的国君,注重人才,修建黄金台广纳天下贤士

这首诗描绘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也表达了诗人立志报国(尽忠报国)的决心

“黑云压城城欲摧”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雁门太守行》出自唐代诗人李贺

原文如下: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白话译文: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系年,有两种说法。一作说法是,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振武军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

另一种说法,据唐张固《幽闲鼓吹》载:李贺把诗卷送给韩愈看,此诗放在卷首,韩愈看后也很欣赏。时在元和二年(807年)。

中国古代散文学会常务理事朱世英则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认为此诗可能是写朝廷与藩镇之间的战争。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彼起,发生过重大的战争。如史载,元和四年(809年),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

元和九年(814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这首诗,用秾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算是奇诡的了;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却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又显得很妥帖。

惟其奇诡,愈觉新颖;惟其妥贴,则倍感真切;奇诡而又妥帖,从而构成浑融蕴藉富有情思的意境。这是李贺创作诗歌的绝招,他的可贵之处,也是他的难学之处。

-雁门太守行

雁门太守行的在最后一联他运用了典故“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而“黄金台”战国时燕昭王为延揽人才,在国都修建台,而上面放有黄金,后有郭隗、剧辛等人才至燕国。所以世称“黄金台”,今天在易水河东南。《雁门太守行》典故因此而来。用典赏析是:

雁门太守行中典故“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

典故“黄金台”是求贤若渴的象征,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诗歌。此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地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雁门太守行》运用了黄金台的典故。

黄金台亦称招贤台,战国时期燕昭王筑,为燕昭王尊师郭隗之所。其真正的故址位于河北省定兴县高里乡北章村台上。

据史料考证,燕昭王于公元前311年即位,至公元前279年共执政33年。他即位之初即着手招徕人才。有感于千金买骨的故事,高筑黄金台以招贤纳士,以致名将乐毅、剧辛先后投奔燕国。公元前284年,乐毅率军联合各国攻齐,占领70余城。推测筑台时间起于公元前310年。当时只言筑台而无黄金二字。南朝宋文学家鲍明远作品《放歌行》“岂伊白壁赐,将起黄金台”始见黄金台之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89292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