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通过景物来抒情,是一种写作手法。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运用与作用:
借景抒情法,是指在文学作品中,借助客观外界景物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的写作方法。采用这种方法,能使情和景互相感应,互相交融,互相依托,从而创造一种物我一体的艺术境界,完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极强的感染力,可以与读者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感受。
运用借景抒情法,首先,必须对所写的景物有细致的观察和感受,要把景物描写得逼真传神,为抒情打好基础,做好依托。其次,要把真切的感受融入所写的景物之中,使景物具有浓厚的思想和感情蕴涵,做到情景交融。再次,要把立足点放在抒情上,因为借景抒情,关键在“借”,即写景是次,抒情是主;写景是手段,抒情是目的。要为抒情而写景。
1、自身漂泊不定的悲凉
《登岳阳楼》写于杜甫晚年,此时的他居无定所,饱受流离之苦,在这首诗中,也通过景物“洞庭”到“岳阳楼”的变迁,表现出了作者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一生蹉跎的悲凉之感。
2、感怀时事的忧虑
《登岳阳楼》的尾联借对“戎马”的关注,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的关怀,对生民的忧虑与担忧,表现了诗人虽老病孤身,却心怀天下的情怀。
古人常以诗言志,借景抒情
如何凭借景物描写表达思想感情呢
一、在景物描写中渗透思想感情
《桂林山水》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景色描写:“……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这段描写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赏,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真挚感情。
二、在景色描写中穿插议论,在议论中进一步表达思想感情
《桂林山水》一文中,作者赞颂桂林山水,除了正面描写漓江水的静、清、绿;桂林山的奇、秀、险等特点外,还穿插着议论。在描写桂林的水时写道:“我看见过波涛汹涌的大海,欣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在描写桂林的山时写道:“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这些议论,以名水名山作比,高度地评价了桂林的山水,烘托了桂林山水的出奇秀丽。也进一步抒发了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思想感情。
三、在描写景物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在联想中进一步表达思想感情
《长城》在描写长城雄伟壮丽的基础上,作者写了一段联想: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一两千公斤重,那时侯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作者见到万里长城雄伟壮丽的景象,联想起古代劳动人民是怎样修建起这气势雄伟的工程,这样就从赞美长城的雄伟壮观,进而赞颂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扩大了文章容量,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四、在景物描写的基础上直接抒情
《一夜的工作》一文作者在记叙周总理一夜的工作的情景的基础上,心潮澎湃,激动万分,胸中有千言万语要向人倾诉,但在路上又不可能找到倾诉的对象,于是他情不自禁地发出:
“我想高声对全世界说,好象全世界都能听见我的声音:‘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
以上介绍是几种借镜抒情的方法,其中有的是间接抒情,有的是直接抒情。当然,抒情并不是一种纯的技法,必须有感而发,以自己纯真的情感去感染读者。其次,必须对描写的事物有深刻的认识和真实的感受,这样才会有感人的力量。
抒情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和怀古伤今。
区别并不在,但不是没区别。
借景抒情:侧重于借助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也就是在描写的景物中有明显的作者情感在流露。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情景交融:在写景的诗文中看不出作者的情感,但实际上有作者的情感。也就是情和景不分彼此,难以区分。景就情,情就景。包括三种形式,一是景中寓情,二是以景结情,三是缘情写景。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芭蕉残荷、梧桐细雨、飞蓬浮萍、鸿雁闲鹤、长亭短亭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载传递了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无限离愁别恨。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最典型的如《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依依杨柳,美好春色留人沉醉,却是黯然离别之际;霏霏雨雪,冰天坼地的寒冷,竟是征夫回乡之时!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一倍增其哀乐的效果。如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寓情于景:以景为主,情感是含蓄地“寓”在里面的。侧重于寓字上。没有刻意的“借”意,只是在描写景物中自然地渗透了作者的情感。
象征和借景抒发情感是本文的基本独特的地方。二者水乳融合不可以分。象征是总手法,它寓于借景抒发情感当中,而借景抒发情感又是完成象征意义的手眼。笔者的目标并不是向读者展出樱花的灿烂多姿,而是借樱花的形象一吐胸中烦闷之气,表达难于消除的寂寞、伶俜和怅惘。因为这个,笔者笔下的樱花就错过了它原有的芳馨和妖媚。笔者首先把樱花存身于一种孤独凄冷的背景里,他们兀立于“门前池畔”,一任“寒风冻雨”鞭打,“只剩着一身赤裸裸的枝子”。它暗中示意了笔者一类逃亡者坎坷的经历和当前的不顺利背景。这一段描画所导致的意象,使我们油然想起了陆放翁“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傍晚独自愁,更著风和雨”的著名的句子。继续,笔者又用“烟雾样的春雨里”,“一枝树开放着一点淡红的丛花”象征笔者伶俜的心绪。“突然”、“蓦然”解释明白这些个樱花树不为人关心注视,只是不注意的一瞥偶然性败露罢了,真有些“悠闲见南山”的韵致,所不一样的,前者孤寂,后者怡然,前者凄濛,后者光明开朗。就是岚山开得茂盛的樱花林也不是使人欣悦的景象,它被笔者置诸游客的喧嚣中,“窒息人的”黄尘里。这种杂乱黄蒙的景象既令笔者焦躁,又令笔者怅惘。当荡舟者“悠然地吹着口琴”的景色进入了笔者眼帘的时刻,他的心里头有一种“烦渴中喝了水那样子的快感”。这反映了笔者不满意目前的状况,憧憬新生存的心态。
语言平常板拙是本文的又一特点标志。该篇一反写景抒发情感散文天然流畅的向例,用尽心思发明一种日文意相合的语言风格。文章开头的“艳说”、“绎”、“败绩”一点仄声词导致低沉的调子。他们又有一点故意文绉绉其实雕版呆拙的意味。“门前池畔有一排树”平常到不可以再平常的境地。“想象它莫就是樱花树吧!”导致无可无不可以的思想格调。无须半片嫩叶,绿叶一类具备轻快优美的辞汇,而偏用“半张叶子”、“绿叶子”这等咯囊的辞藻。而“一堆堆”、“撞腿”虽开具人多但绝对饱含了烦意。“至此时我方才构成了我的樱花概念”,“山边有宽敞的湖泊同样的水”又是多么地不顺口。这个之外,文章字里行间透着一股冷嘲的话口儿,观花宣传,日人赏樱两节便是明显的证据,结末更是显而易见。上面所说的语言尽管读起来拗口,匮缺音响美,但它正是笔者寻求的艺术效果,显露了笔者各方面的语言有经验。这种能耐非打手笔不可以随心而为的。
虚实接合是它的又一独特的地方。笔者一反写景状物散文的老套子儿。把数量多笔墨放在虚写上。全文共十二个天然段,实写樱花的只是六、七两节。(第端午中秋年节写的是樱花树,并且是想象的)剩下的全是铺垫和衬托。但不管虚写仍然实写,始末都是以樱花为线索展开的,一点儿儿也没有跑辙。这种虚实交错,以虚为主的写法的益处,在于能更好地表现文章的正题,绝不是笔者的差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