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五经——儒家本有六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尔雅》,共十二经;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四书五经》中的《五经》是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
《四书五经》之《周易》:也称《易》、《易经》,列儒家经典之首。《周易》是占卜之书,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作者应是筮官,经多人完成。内容广泛记录了西周社会各方面,包含史料价值、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以前的人们对自然与人圣变幻规律的认识模式,从没有超越阴阳八卦的思维框架。相传龙马驮“河图”出现在黄河,上古圣人伏羲始作八卦;《史记》又称“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一说伏羲重卦,有说神农),并作爻辞(或谓周公);后至春秋,又有孔圣作“十翼”之说,世称“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汉书·艺文志》)。《周易》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文由六十四卦卦象及相应的卦名、卦辞、爻名、爻辞等组成。《传》一共七种十篇,有《彖》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系辞》上下篇,《说卦》,《杂卦》和《序卦》。古人把这十篇“传”合称“十翼”,意指“传”是附属于“经”的羽翼,即用来解说“经”的内容。
《四书五经》之《尚书》:古时称《书》、《书经》,至汉称《尚书》。“尚”便是指“上”,“上古”,该书是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记载上起传说中的尧舜时代,下至东周(春秋中期),约1500多年。基本内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内容的记录,这说明作者应是史官。《史记·孔子世家》称孔子“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 相传为孔子编定。《尚书》有两种传本,一种是《今文尚书》,一种是《古文尚书》,现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古时称赞人"饱读诗书","诗书"便是分别指《诗经》、《尚书》。
《四书五经》之《诗经》:先秦称《诗》,或《诗三百》,是中国第一本诗歌总集。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原三百十一篇),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总集。“古者《诗》三千余篇,及于孔子,去其重……”(《史记·孔子世家》),据传为孔子编定。《诗》分"风"、"雅"、"颂"三部分,"风"为土风歌谣,"雅"为西周王畿的正声雅乐,"颂"为上层社会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此书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各方面,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对后世影响深远。喜欢诗词的朋友,相信都有读过。
《四书五经》之《礼记》:战国到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礼记》只是解《仪礼》”(《朱子语类·卷八十七》),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虽只是解说《仪礼》之书,但由于涉及面广,其影响乃超出了《周礼》、《仪礼》。《礼记》有两种传本,一种是戴德所编,有85篇,今存40篇,称《大戴礼》;另一种,也便是我们现在所见的《礼记》,是戴德其侄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称《小戴礼记》。
《四书五经》之《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古文》、《春秋左氏传》,古代编年体历史著作。《史记》称作者为春秋时左丘明,清代今文经学家认为系刘歆改编,近人又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据各国史料编成(又有说是鲁国历代史管所写)。它的取材范围包括了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文学都有重要影响。《左传》本不是儒家经典,但自从它立于学官,后来又附在《春秋》之后,就逐渐被儒者当成经典。
概述
1“鸟人”:鸟-乌申斯基,人-人是教育的对象。
2“桑代克和3很有缘”:1903年,3条学习定律。
3“妻子很毒”:妻-70年代,毒-独立理论。20世纪60、70年代,教育心理学具有了独立理论体系。
4教育心理学三过程--“教学评”(教学过程、学习过程、评价和反思过程)。
5布鲁纳四方面研究--“主动反思,社会合作”或者叫“反思合作社”(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6心理学三次革命--“第一次滑行,第二次认赖皮,第三次罗马人”。
7心理学三大势力--“第一式滑行,第二式佛经,第三式人本”。
二、心理发展理论
8“果果-净化心理”:果-维果斯基,净-最近发展区,化-文化和内化,心理-心理发展观。
9埃里克森八阶段中常考的阶段--“信婴儿,早自主,前主动,零自卑,青年同”(婴儿期-信任感,儿童早期-自主感,学前期-主动感,学龄期-自卑感,青年期-自我同一性)。
三、学习理论
10学习理论人和理论记忆:
“桑试误,巴经典,斯操作,班社会,苛顿悟,托符号,奥接受”。
“贱皮维纳(斯)”:贱-建构主义,皮-皮亚杰,维-维果斯基,纳-布鲁纳。
11“冻结城墙”:布鲁纳的教学原则,冻-动机原则,结-结构原则,城-程序原则,墙-强化原则。
12“(旺旺)仙贝”:仙-先行组织者,贝-奥苏贝尔。
四、技能
13“夹心饼干”:对心智技能最早进行系统研究的是心理学家加里培林。
五、道德
14“自动”:皮亚杰道德阶段理论中,自律阶段-以主观动机为标准,他律阶段-以客观结果为标准。“前他自宫”:前男友自宫,对应皮亚杰道德发展四个阶段。
六、学习心理
15“围城”:围-韦纳,城-成败归因理论。
“杜拉拉笑了”: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
16“煮花生,特见效”: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主体性原则,内化性原则,特定性原则,生成性原则,有效监控原则,
17 成就动机理论:麦克里兰、阿特金森(“阿麦”)
七、问题解决
18瓦拉斯的创造性思维的四阶段--“准备酿,拉火(豁朗)焰(验证)”。
八、教师心理
19课堂纪律的类型--“任我焦(教师促成)急(集体促成)”。
九、人物总结
20桑代克尝试错误说,共同要素迁移论,痕迹衰退遗忘论,现代教心奠基人。
21实用主义属杜威,儿童中心主义论,教育无目的杜威,现代教育代言人。
22泛智教育源夸美,首用班级授课制,首先提普及教育,强调教育自然性。 大教学论夸美钮,标志教育学独立。
23赫尔普通教育学,传统教育学代表,教学具有教育性,教育学教授纲要。
24认知结构学习论,发现教学和学习,课程改革大运动,课程结构布鲁纳。
25身心发展内发论,孟子人性本善论,基因复制威尔逊,成熟机制格塞阿诺。
26个人本位教育目的,福禄卢梭泰洛奇。
27教学目标分类法,掌握学习布卢姆。 操作条件作用论,程序教学斯金纳
教育理论口诀:
一、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起源说:
“犀利哥是个生物”:犀-沛西能,利-利托尔诺,生物-生物起源说。
“模仿心里的女神玛丽莲梦露”: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心理起源说,梦露-孟禄。
“司机开车去劳动”:司机-米丁斯基,开-凯洛夫,劳动-劳动起源说。
2教育发展的2个“唯一”:
原始社会教育:唯一无阶级
古代社会教育:唯一教育与生存劳动相脱离
3古代教育内容“六四五七”:
相当于现代学科(分科)课程:六-奴隶社会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四五-封建社会的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七-封建社会教会学校的主要内容七艺。
4封建社会西方中世纪学校名称“教会你骑马”:教会-教会学校,骑马-骑士学校。
5义务教育最早起源于德国,可以记成那首歌名“我得意的笑”:得-德国,意-义务教育。
620世纪以后的教育特点“全民多现身”:全-全民化,民-民主化,多-多元化,现-现代化,身-终身化。
7教育学的概念“2对象,1任务,1动力”:2现象-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1任务-揭示教育规律,1动力-教育问题。
8“柏拉图在理想国玩游戏”:柏拉图的书是《理想国》,他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9“体罚雄性昆虫是第一个演说家”:雄-《雄辩术原理》,昆-昆体良,演说家-《论演说家的教育》,体罚-世界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罚是“法”的谐音)。
11教育学(创立阶段)人物改进
培根首提出,(创立阶段)
纽斯来实现,(创立阶段)
巴特来规范,(规范阶段)
杜威去使(实)用(多元化阶段)
12“卢的爱儿很自然”:卢-卢梭,爱儿-《爱弥儿》,自然-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绅士洛克在白板上画漫画:绅士-绅士教育,白板-白板说,漫画-《教育漫话》。
13“叫马夫”:叫-《教育学》,马-世界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夫-凯洛夫。
“古有司马光砸缸,今有杨贤江写《新教育大纲》”
14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木(布鲁姆)有掌握,哪(布鲁纳)来结构的发现?瓦根(舍因)找范例,高度赞(科夫)发展。真可谓全面和谐司机(苏霍姆林斯基)!
1 表示喜欢读书的四字词语
悬梁刺骨 凿壁偷光 囊萤映雪 闻鸡起舞 精益求精 字斟句酌 韦编三绝 孜孜不倦 刺股悬梁 映雪读书 手不释卷 学而不厌 一目十行 与书有关的成语(词语): 白面书生 闭户读书 秉笔直书 博览群书 刺股读书 大书特书 丹书铁契 丹书铁券 掉书袋 读书得间 读书三到 读书三余 读书种子 废书而叹 焚书坑儒 黄耳传书 家书抵万金 借书留真 据鞍读书 立地书橱 两脚书橱 临池学书 囊萤照书 牛角挂书 弃书捐剑 磬竹难书 然荻读书 三余读书 诗书发冢 史不绝书 书不尽言 书缺有间 书声琅琅 书香门第 四书五经 徒读父书 无巧不成书 悬石程书 仰屋著书 一介书生 郢书燕说 映雪读书 映月读书 知书达理 拥书百城 有脚书橱 折节读书 知书达礼 著书立说 形容读书多的成语: 学富五车 博古通今 才高八斗 博览群书 满腹经纶 博学多才 博学多闻 形容精读书的成语: 精益求精 字斟句酌 形容泛读书的成语: 一目十行 浅尝辄止 浮光掠影 形容广泛读书的成语: 博览群书 学富五车 形容读书刻苦勤奋的成语: 韦编三绝 孜孜不倦 悬梁刺股 刺股悬梁 映雪读书 囊萤映雪 凿壁偷光 形容爱读书的成语: 手不释卷 学而不厌 形容读书快: 一目十行 形容书籍多: 浩如烟海 汗牛充栋 形容读书有益: 开卷有益博览群书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罄竹难书 读书破万卷 奋笔疾书 尽信书不如无书 临池学书 琴棋书画 黄耳传书 书声朗朗 书香门第 映雪读书 焚书坑儒 知书明理 书声琅琅 磬竹难书 读书三到 无巧不成书 四书五经 书通二酉 书同文,车同轨 书读五车 书香世家 郢书燕说 知书达礼 殷浩书空 书不释手 白面书生 掉书袋 罄笔难书 然荻读书 世代书香 骑牛读汉书 书不尽意 书空咄咄 书香人家 一介书生 枕经籍书 知书知礼 书香门户 书囊无底 书画卯酉 弃书捐剑 飘零书剑 寄雁传书 寄雁传书 两脚书橱 书不尽言 胜读十年书 虫书鸟迹 虫书鸟篆 丹书白马 成语(详解) 解释 老虎借猪,相公借书 相公:旧指读书人比喻东西正合自己的心愿,到手后就据为己有也比喻各有各的爱好 书香铜臭 黄耳寄书 文弱书生 〖解释〗文弱:文雅而体弱举目文雅,身体柔弱的读书人 摊书拥百城 〖解释〗比喻藏书之富或嗜书之深同“摊书傲百城” 摊书傲百城 〖解释〗比喻藏书之富或嗜书之深 书声朗朗 〖解释〗形容读书声音清朗而响亮 胜读十年书 〖解释〗胜:超过超过苦读十年书的收获形容思想上收益极大 骑牛读汉书 〖解释〗形容刻苦攻读 尽信书不如无书 〖解释〗泛指读书不要拘泥于书上或迷信书本 奋笔直书 〖解释〗奋笔:提起笔来指精神昂扬地挥笔快速书写同“奋笔疾书” 奋笔疾书 〖解释〗奋笔:提起笔来指精神昂扬地挥笔快速书写 燔书阬儒 〖解释〗焚毁典籍,坑杀书生同“焚书坑儒” 著书立说 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35回:“将南京元(玄)武湖赐与庄尚志著书立说,鼓吹休明” 解释著:写作;立:成就;说:学说写书或文章,创立自己的学说示例冯友兰《自序》:“乃吾一切先哲~之宗旨” 故事 白面书郎 〖解释〗犹白面书生指只知读书,阅历少,见识浅的读书人有时含贬义亦泛指读书人 坐拥书城 见“坐拥百城” 左图右书 见“左图右史” 左书右息 喻倒行逆施 着书立说 着:写作;立:成就;说:学说写书或文章,创立自己的学说 咫尺之书 书信古代书写用木简,信札之简长盈尺,故称 枕经籍书 枕着经,垫着书形容酷嗜读书,以书为伴 凿柱取书 谓秉承先人的遗训 凿楹纳书 谓藏守书籍以传久远 鱼书雁信 见“鱼书雁帖” 鱼书雁帖 泛指书信 鱼书雁帛 见“鱼书雁帖” 鱼笺雁书 泛指书信 有脚书厨 戏称记闻精确、知识渊博的人 拥书南面 见“拥书百城” 映月读书 利用月光来照明读书形容家境清贫,勤学苦读 郢书燕说 比喻牵强附会,曲解原意,以讹传讹 殷浩书空 晋中军将军殷浩被废,除名为民,在信安,常终日书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后以“殷浩书空”借指事情令人惊奇诧异 以书为御 按照书本上学来的知识去驾驭马匹比喻死守教条,难以成事 仰屋着书 仰:脸向上;着:写形容一心放在著作上 燕颔书生 见“燕颔儒生” 学书学剑 学文练武语出《史记·项羽本纪》:“学书不成,去,学剑” 乡书难寄 乡书:家书家书很难寄回家中比喻与家乡消息隔绝 通书达礼 谓通诗书,懂礼仪 四书五经 四书:亦称四子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指儒家经典 书香世家 同“书香门第” 书香人家 同“书香门第” 书香门户 见“书香门第” 书通二酉 比喻读书甚多,学识丰富精湛二酉,指大酉山、小酉山据说小酉山上石穴中有书千卷,相传秦人于此而学,因留之见《太平御览》卷四九引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后因以此为喻 书生之见 指书呆子的见解 书声琅琅 形容读书声音响亮 书囊无底 谓古今书籍不可胜数 书空咄咄 语本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殷中军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后因以“书空咄咄”为叹息、愤慨、惊诧的的典实 书画卯酉 犹言上下班卯时签到,酉时签退 书读五车 形容读书多、知识丰富 书不。
2 关于热爱读书的四字词语闭门读书 不知老之将至 不知寝食 不知肉味 澹泊明志,宁静致远
得其三昧 笃学不倦 笃学好古 笃志好学 砥志研思
废寝忘餐 废寝忘食 鸿鹄将至 花花太岁 皓首穷经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敬业乐群 目不别视 目不窥园 埋头苦干
潜精积思 潜精研思 潜神嘿规 潜心涤虑 潜心笃志
日旰不食 日旰忘食 日昃不食 日昃忘食 抟心壹志
抟心揖志 忘餐废寝 忘寝废食 洗耳恭听 洗耳拱听
心无二用 心无旁骛 研精毕智 研精殚力 研精殚思
研精竭虑 研精致思 用心用意 坐不窥堂 枕籍经史
专心致志,一心一意,
聚精会神 专心致志 心无旁骛 一丝不苟 全神贯注 废寝忘食 一心一意
不敢旁鹜 不知肉味 目不窥园 倾耳而听 倾耳注目 一心一意 屏气凝神 全神贯注 专心致志
不敢旁鹜 不知肉味 目不窥园 倾耳而听 倾耳注目 一心一意 屏气凝神 全神贯注 专心致志 聚精会神
闭门读书 不知老之将至 不知寝食 不知肉味 澹泊明志,宁静致远
得其三昧 笃学不倦 笃学好古 笃志好学 砥志研思
废寝忘餐 废寝忘食 鸿鹄将至 花花太岁 皓首穷经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敬业乐群 目不别视 目不窥园 埋头苦干
潜精积思 潜精研思 潜神嘿规 潜心涤虑 潜心笃志
日旰不食 日旰忘食 日昃不食 日昃忘食 抟心壹志
抟心揖志 忘餐废寝 忘寝废食 洗耳恭听 洗耳拱听
心无二用 心无旁骛 研精毕智 研精殚力 研精殚思
研精竭虑 研精致思 用心用意 坐不窥堂
3 形容喜欢读书的成语原发布者:乐图数据
形容爱读书的词语
篇一:描写读书的四字词
描写读书的四字词
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废寝忘食孜孜不倦
博览群书学而不厌博学强记手不释卷
书声琅琅开卷有益好学不倦举一反三
囫囵吞枣聚精会神津津有味百读不厌
书香四溢凿壁偷光悬梁刺骨程门立雪
讲述你和书的故事……
在你的读书经历中,有什么样的故事和大家一起分享呢?先说一说,再写下来。精彩开头:
(1)书,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在茫茫书海中,要挑出一本最好、最喜欢的,实在不容易,因为我喜欢的书太多了,如果硬要我说出一本中意的书,那就非《西游记》莫属了。
(2)“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高尔基眼中的书;“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这是刘向眼中的书“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是韩愈眼中的书而在我的眼中,书就是一把钥匙,让我打开文学之门;书就是一叶小舟,载着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书就是一位慈祥的老人,告诉我一个个人生道理。
精彩结尾:
(1)我爱书,我爱它的美丽、爱她的博大……爱它的一切,和他们在一起是最快乐的。我要继续和他们快乐生活,无忧无虑。
(2)我和书的故事永远不会画上休止符,只会随着我的成长而变得越来越丰富……
篇二:形容读书的成语
臧谷亡羊:〖解释〗《庄子·骈拇》载,臧、谷二人牧羊,臧挟策读书,谷博塞以游,皆亡其羊。后因以为典,喻事不同而实则一。知识,加以变通。囊萤照读:用口袋装萤火虫,照着读书。形容家
4 描写热爱读书的四字成语洗耳拱听 日旰不食 废寝忘餐 目不窥园 目不窥园日旰不食 忘寝废食 全神贯注 笃志好学 聚精会神抟心揖志 研精毕智 笃学不倦 花花太岁 废寝忘食日昃不食 洗耳拱听 聚精会神 废寝忘餐 心无旁骛研精殚力 专心致志 皓首穷经 潜神嘿规 屏气凝神潜心笃志 忘餐废寝 屏气凝神 笃学好古 枕籍经史潜心涤虑 抟心揖志 一心一意 笃学不倦 坐不窥堂研精毕智 不敢旁鹜 花花太岁 潜精研思 一心一意潜精积思 日昃不食 目不窥园 不知寝食 研精竭虑日昃忘食 心无二用 闭门读书 废寝忘食 一丝不苟忘餐废寝 研精殚力 笃学好古 皓首穷经 一心一意抟心壹志 心无旁骛 得其三昧 鸿鹄将至 全神贯注洗耳恭听 坐不窥堂 砥志研思 目不别视 不知肉味心无二用 研精致思 废寝忘食 埋头苦干 倾耳而听忘寝废食 用心用意 笃志好学 敬业乐群 不敢旁鹜日旰忘食 洗耳恭听 专心致志 砥志研思 专心致志潜神嘿规 抟心壹志 倾耳注目 得其三昧 用心用意潜精研思 日昃忘食 倾耳而听 不知肉味 研精致思研精殚思 研精竭虑 敬业乐群 潜心涤虑 全神贯注心无旁骛 目不窥园 鸿鹄将至 潜精积思 倾耳注目埋头苦干 日旰忘食 不知肉味 闭门读书 研精殚思。
5 读书的四字成语大全暗室求物 在没有光亮的房间寻找东西。
比喻读书不得要领,难见成效。 傲贤慢士 贤:有才德的人。
士:读书人和有才干的人。用傲慢的态度对待有德有才的人。
八百孤寒 八百:形容很多;孤寒:指贫寒的读书人。许许多多贫寒的读书人。
白面书生 指缺乏阅历经验的读书人。也指面孔白净的读书人。
闭户读书 关着门在家里埋头读书。 博览群书 博:广泛。
广泛地阅读各种书。形容读书很多。
布衣韦带 原是古代贫民的服装,后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穿壁引光 穿:凿通;引:引进。
凿通墙壁,引进烛光。形容家贫读书刻苦。
春诵夏弦 诵、弦:古代学校里读诗,只口诵的叫“诵”,用乐器配合的叫“弦”。原指应根据季节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
后泛指读书、学习。 箪食瓢饮 一箪食物,一瓢饮料。
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读书得间 间:间隙。
比喻窍门。读书得了窍门。
形容读书能寻究窍门,心领神会。 读书三到 形容读书十分认真。
读书种子 指在文化上能承先启后的读书人。 废书而叹 因有所感而停止读书。
焚膏继晷 膏:油脂,指灯烛;继:继续,接替;晷:日光。点上油灯,接续日光。
形容勤奋地工作或读书。 腹载五车 比喻读书甚多,知识渊博。
滚瓜烂熟 形容读书或背书流利纯熟。 含英咀华 咀:细嚼,引伸为体味;英、华:这里指精华。
比喻读书吸取其精华。 画荻教子 荻:芦苇。
用芦苇在地上书画教育儿子读书。用以称赞母亲教子有方。
据鞍读书 在马背或驴背上读书。后多形容学习勤奋。
开卷有益 开卷:打开书本,指读书;部分国:好处。读书总有好处。
琅琅上口 琅琅:玉石相击声,比喻响亮的读书声。指诵读熟练、顺口。
也指文辞通俗,便于口诵。 立地书橱 比喻人读书多,学识文博。
两脚书橱 指读书很多但不善于应用的人。 磨穿铁砚 把铁铸的砚台都磨穿了。
比喻读书用功,有恒心。 囊萤照读 用口袋装萤火虫,照着读书。
形容家境贫寒,勤苦读书。 囊萤照书 囊萤:把萤火虫放在袋子中。
形容家境贫寒,勤苦读书。 牛角挂书 比喻读书勤奋。
七行俱下 读书,同时读七行。比喻非常聪明。
然荻读书 然:“燃”的本字,燃烧;荻:芦苇一类的植物。燃荻为灯,发奋读书。
形容勤学苦读。 三余读书 充分利用一切空余时间读书。
诗礼之家 诗:指《诗经》;礼:指《周祀》、《仪礼》、《礼记》。旧指世代读书讲究礼教的人家。
十行俱下 眼睛一瞥就能看下十行文字。形容读书极快。
十年窗下 科举时代,读书人要取得功名,终年埋头在书本里。形容十年时间闭门苦读。
十年寒窗 形容长年刻苦读书。 书声琅琅 形容读书声音响亮。
书香门第 旧时指上辈有读书人的家庭。 硕学通儒 儒:指读书人。
学问渊博,通达事理的学者。 孙康映雪 比喻读书非常刻苦。
大璞不完 指玉既经雕琢,就失去了天然的形态。旧时比喻读书人做了官,丧失了原来的志向。
徒读父书 徒:只。父书:父亲之言论。
白读父亲的兵书。比喻人只知死读书,不懂得运用知识,加以变通。
韦编三绝 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
比喻读书勤奋。 五行并下 五行文字一并看。
形容读书速度快。 学富五车 五车:指五车书。
形容读书多,学识丰富。 一箪一瓢 一箪食物,一瓢饮料。
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一介书生 一介:一个。
旧时读书人的自称或对普通读书人的雅称。 引锥刺股 锥:锥子;股:大腿。
晚间读书时想睡觉,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以保持清醒。形容学习勤奋刻苦。
映雪读书 利用雪的反光读书。形容读书刻苦。
映月读书 利用月光来照明读书。形容家境清贫,勤学苦读。
源头活水 原比喻读书越多,道理越明。现也指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凿壁偷光 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朝经暮史 经:指旧时奉为经典的书籍;史:指历史书籍。一天到晚诵读经史。
形容勤奋读书。 招贤纳士 招:招收;贤:有德有才的人;纳:接受;士:指读书人。
招收贤士,接纳书生。指网罗人才。
折节读书 折节:改变过去的志趣和行为。改变旧习,发愤读书。
昼耕夜诵 白天耕种,夜晚读书。比喻读书勤奋。
白面儒冠 犹白面书生。指只知读书,阅历少,见识浅的读书人。
有时含贬义。亦泛指读书人。
白面儒生 犹白面书生。指只知读书,阅历少,见识浅的读书人。
有时含贬义。亦泛指读书人。
白面书郎 犹白面书生。指只知读书,阅历少,见识浅的读书人。
有时含贬义。亦泛指读书人。
诗礼人家 世代读书以传统封建礼教为行为准则的人家。 士农工商 古代所谓四民,指读书的、种田的、做工的、经商的。
世代书香 世世代代都是读书人家。 书读五车 形容读书多、知识丰富。
书生之见 指读书人不切实际或不合时宜的见解。 书声朗朗 形容读书声音清朗而响亮。
书通二酉 比喻读书甚多,学识丰富精湛。二酉:指大酉山、小酉山。
书香门户 指世代都是读书人的家庭。 书香人家 指世代都是读书人的家庭。
书香世家 指世代都是读书人的家庭。 宿学旧儒 指老成博学的读书人。
文弱书生 文弱:文雅而体弱。举目文雅,身体柔弱的读书人。
五车腹笥 比喻读书多,学识渊博。 五行俱下 指。
6 写出四个和读书有关的四字成语博览群书博:广泛。广泛地阅读各种书。形容读书很多。
刺股读书比喻刻苦攻读。
读书三到形容读书十分认真。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如同行万里路一样。形容多读书,则见多识广。
满腹诗书比喻博学多才,知识丰富。
牛角挂书比喻读书勤奋。
手不释书犹手不释卷。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书不释手手里的书舍不得放下。形容勤学或看书入迷。
学富五车五车:指五车书。形容读书多,学识丰富。
论语:http://www77phonecom/txt_188344/
孟子:http://bookhttpcncom/Html/128/3342088332shtml
中庸: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君于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
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滋味。”
孔子说:“舜可真是具有大智慧的人啊!他喜欢向人问问题,又善于分析别人浅近话语里的含义。隐藏人家的坏处,宣扬人家的好处。过与不及两端的意见他都掌握,采纳适中的用于老百姓。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
孔子说:“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被驱赶到罗网陷阶中去却不知躲避。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选择了中庸之道却连一个月时间也不能坚持。”
孔子说:“颜回就是这样一个人,他选择了中庸之道,得到了它的好处,就牢牢地把它放在心上,再也不让它失去。”
孔子说:“天下国家可以治理,官爵傣禄可以放弃,雪白的刀 刃可以践踏而过,中庸却不容易做到。”
路问什么是强。孔子说:“南方的强呢?北方的强呢?还是你认为的强呢?用宽容柔和的精神去教育人,人家对我蛮横无礼也不报复,这是南方的强,品德高尚的人具有这种强。用兵器甲盾当枕席,死而后已,这是北方的强,勇武好斗的人就具有这种强。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和顺而不随波逐流,这才是真强啊!
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政治清平时不改变志向,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政治黑暗时坚持操守,宁死不变,这才是真强啊!”
孔子说:“寻找隐僻的歪歪道理,做些怪诞的事情来欺世盗名,后世也许会有人来记述他,为他立传,但我是绝不会这样做的。有些品德不错的人按照中庸之道去做,但是半途而废,不能坚持下去,而我是绝不会停止的。真正的君子遵循中庸之道,即使一生默默无闻不被人知道也不后悔,这只有圣人才能做得到。”
君子的道广大而又精微。普通男女虽然愚昧,也可以知道君子的道;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即便是圣人也有弄不清楚的地方,普通男女虽然不贤明,也可以实行君子的道,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即便是圣人也有做不到的地方。大地如此之大,但人们仍有不满足的地方。所以,君子说到“大”,就大得连整个天下都载不下;君子说到“小”,就小得连一点儿也分不开。《诗经》说:“鸢鸟飞向天空,鱼儿跳跃深水。”这是说上下分明。君子的道,开始于普通男女,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却昭著于整个天地。
孔子说:“道并不排斥人。如果有人实行道却排斥他人,那就不可以实行道了。”“《诗经》说:‘砍削斧柄,砍削斧柄,斧柄的式样就在眼前。’握着斧柄砍削斧柄,应该说不会有什么差异,但如果你斜眼一看,还是会发现差异很大。所以,君子总是根据不同人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办法治理,只要他能改正错误实行道就行。”“一个人做到忠恕,离道也就差不远了。什么叫忠恕呢?自己不愿意的事,也不要施加给别人。”“君子的道有四项,我孔丘连其中的一项也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儿子应该对父亲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臣民应该对君王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弟弟应该对哥哥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朋友应该先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平常的德行努力实践,平常的言谈尽量谨慎。德行的实践有不足的地方,不敢不勉励自己努力;言谈却不敢放肆而无所顾忌。说话符合自己的行为,行为符合自己说过的话,这样的君子怎么会不忠厚诚实呢?…”
君子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去做应做的事,不生非分之想。处于富贵的地位,就做富贵人应做的事;处于贫贱的状况,就做贫贱人应做的事;处于边远地区,就做在边远地区应做的事;处于患难之中,就做在患难之中应做的事。君子
无论处于什么情况下都是安然自得的。
处于上位,不欺侮在下位的人;处于下位,不攀援在上位的人。端正自己而不苛求别人,这样就不会有什么抱怨了。上不抱怨天,下不抱怨人。所以,君子安居现状来等待天命,小人却铤而走险妄图获得非分的东西。孔子说:“君子立身处世就像射箭一样,射不中,不怪靶子不正,只怪自己箭术不行。”
君子实行中庸之道,就像走远路一样,必定要从近处开始;就像登高山一样,必定要从低处起步。《诗经》说:“妻子儿女感情和睦,就像弹琴鼓瑟一样。兄弟关系融洽,和顺又快乐。使你的家庭美满,使你的妻儿幸福。”孔子赞叹说:“这样,父母也就称心如意了啊!”
孔子说:“鬼神的德行可真是大得很啊!看它也看不见,听它也听不到,但它却体现在万物之中使人无法离开它。天下的人都斋戒净心,穿着庄重整齐的服装去祭祀它,无所不在啊!好像就在你的头上,好像就在你左右。《诗经》说:‘神的降临,不可揣测,怎么能够怠慢不敬呢?’从隐微到显著,真实的东西就是这样不可掩盖!”
孔子说:“舜该是个最孝顺的人了吧?德行方面是圣人,地位上是尊贵的天子,财富拥有整个天下,宗庙里祭祀他,子子孙孙都保持他的功业。所以,有大德的人必定得到他应得的地位,必定得到他应得的财富,必定得到他应得的名声,必定得到他应得的长寿。所以,上天生养万物,必定根据它们的资质而厚待它
们。能成材的得到培育,不能成材的就遭到淘汰。《诗经》说:‘高尚优雅的君子,有光明美好的德行,让人民安居乐业,享受上天赐予的福禄。上天保佑他,任用他,给他以重大的使命。’所以,有大德的人必定会承受天命。”
鲁哀公询问政事。孔子说:“周文王、周武王的政事都记载在典籍上。他们在世,这些政事就实施;他们去世,这些政事也就废弛了。治理人的途径是勤于政事;治理地的途径是多种树木。说起来,政事就像芦苇一样,完全取决于用什么人。要得到适用的人在于修养自己,修养自己在于遵循大道,遵循大道要从仁
义做起。仁就是爱人,亲爱亲族是最大的仁。义就是事事做得适宜,尊重贤人是最大的义。至于说亲爱亲族要分亲疏,尊重贤人要有等级,这都是礼的要求。所以,君子不能不修养自己。要修养自己,不能不侍奉亲族;要侍奉亲族,不能不了解他人;要了解他人,不能不知道天理。”
天下人共有的伦常关系有五项,用来处理这五项伦常关系的德行有三种。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间的交往,这五项是天下人共有的伦常关系;智、仁、勇,这三种是用来处理这五项伦常关系的德行。至于这三种德行的实施,道理都是一样的。比如说,有的人生来就知道它们,有的人通过学习才知道它们
,有的人要遇到困难后才知道它们,但只要他们最终都知道了,也就是一样的了。又比如说,有的人自觉自愿地去实行它们,有的人为了某种好处才去实行它们,有的人勉勉强强地去实行,但只要他们最终都实行起来了,也就是一样的了。孔子说:“喜欢学习就 接近了智,努力实行就接近了仁,知道羞耻就接近了勇。知道这三点,就知道怎样修养自己,知道怎样修养自己,就知道怎样管理他人,知道怎样管理他人,就知道怎样治理天下和国家了。”
治理天下和国家有九条原则。那就是:修养自身,尊崇贤人,亲爱亲族,敬重大臣,体恤群臣,爱民如子,招纳工匠,优待远客,安抚诸侯。修养自身就能确立正道;尊崇贤人就不会思想困惑;亲爱亲族就不会惹得叔伯兄弟怨恨;敬重大臣就不会遇事无措;体恤群臣,士人们就会竭力报效;爱民如子,老百姓就会忠心耿耿;招纳工匠,财物就会充足;优待远客,四方百姓就会归顺;安抚诸侯,天下的人都会敬畏了。像斋戒那样净心虔诚,穿着庄重整齐的服装,不符合礼仪的事坚决不做,这是为了修养自身;驱除小人,疏远女色,看轻财物而重视德行,这是为了尊崇贤人;提高亲族的地位,给他们以丰厚的俸禄,与他们爱憎相一致,这是为了亲爱亲族;让众多的官员供他们使用,这是为了敬重大臣;真心诚意地任用他们,并给他们以较多的俸禄,这是为了体恤群臣;使用民役不误时,少收赋税,这是为了爱民如子;经常视察考核,按劳付酬,这是为了招纳工匠;来时欢迎,去时欢送,嘉奖有才能的人,救济有困难的人,这是为了优待远客;延续绝后的家族,复兴灭亡的国家,治理祸乱,扶持危难,按时接受朝见,赠送丰厚,纳贡菲薄,这是为了安抚诸侯。总而言之,治理天下和国家有九条原则,但实行这些原则的道理都是一样的。
任何事情,事先有预备就会成功,没有预备就会失败。说话先有预备,就不会中断;做事先有预备,就不会受挫;行为先有预备,就不会后悔;道路预先选定,就不会走投无路。在下位的人,如果得不到在上位的人信任,就不可能治理好平民百姓。得到在上位的人信任有办法: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得不到在上位的
人信任;得到朋友的信任有办法:不孝顺父母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孝顺父母有办法:自己不真诚就不能孝顺父母;使自己真诚有办法:不明白什么是善就不能够使自己真诚。
真诚是上天的原则,追求真诚是做人的原则。天生真诚的人,不用勉强就能做到,不用思考就能拥有,自然而然地符合上天的原则,这样的人是圣人。努力做到真诚,就要选择美好的目标执著追求:广泛学习,详细询问,周密思考,明确辨别,切实实行。要么不学,学了没有学会绝不罢休;要么不问,问了没有懂
得绝不罢休;要么不想,想了没有想通绝不罢休;要么不分辨,分辨了没有明确绝不罢休;要么不实行,实行了没有成效绝不罢休。别人用一分努力就能做到的,我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别人用十分的努力做到的,我用一千分的努力去做。如果真能够做到这样,虽然愚笨也一定可以聪明起来,虽然柔弱也一定可以刚强起来。
大学:大学的根本宗旨,在于阐明完美、光明的德性;在于使人民受到感化,成为新人;在于达到道德上完美无缺的理想境界。
知道自己追求的目标,就能确定志向;志向确定后,内心就会宁静;内心宁静,遇事即可坦然自安;遇事安和,就能够思虑详审;思虑精详,就可得到道德的升华。天下万物都有本有末,世间万事皆有始有终。知道什么该先做,什么该后做,那么,就接近于理想的道德境界了。
古代想要把完美的德性昭示,阐明于天下的人,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国家,就先要整齐、整顿好自己的家族,想要整齐家族,就先要修养自己本身。想要进行自身修养,就先要端正自己的内心。想要端正自己内心,就先要使自己的意志诚实。想要意志老实真诚,就先要丰富和充实知识。而要丰富充实知识,关键在于接触事物,从而领悟无所不在的万物本源。
接触事物,领悟万物本源,然后就会拥有知识。拥有了知识,意志就会诚实。意志诚实,内心自然就会端正。内心端正了,自身的修养就能进行。自身修养搞好了,家族就会得到整齐。家族整齐了,国家也就能获得治理。国家治理好了,推广开去,就能使天下进入太平。从天子开始,一直到普通百姓,一律都要把搞好自身的修养作为根本。
根本问题未解决而枝节问题处理好的情况并不存在。具体地说,如果对第一位的事情(修身)予以轻视,而能使第二位的事情(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圆满成功,这样的事情从来没有过。
《康诰》说:"能阐明发扬德性。"《大甲》上讲:"时常注意这个上天赋予的阐明德性的使命。"《帝典》也说:"能显明崇高伟大的德性。"所有这一切,讲的都是自己弄明白和弘扬德性的意思。
商汤时的铜器"盘"上铭文说:"假如能一日自新,就要始终如一,永远保持,做到每天新,天天新。"《康诰》讲:"造就一代新人。"《诗经》上说:"周虽然是一个古老的邦国,但终能自我更新秉承天命。"所以君子总是时时处处为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而不懈努力。
《诗经》上讲:"国土幅员广阔千里,人民居住在这上面。"《诗经》又说:"叽叽喳喳啼叫的黄鸟,栖息在平静的山隅。"孔子解释说:"重要的是进退居处,(黄鸟)都知道它该栖息何处,难道人在这方面反而不如黄鸟吗?"《诗经》中还说:"端庄恭敬的周文王,他正大光明举措谨慎。"作为君主,他的言行要归于仁义;作为臣子,他的言行要归于恭敬;作为儿子,他的言行要符合孝道;做父亲的,他的言行要体现慈爱,与人们交往,就要做到坚守信义。
《诗经》说:"眺望那淇水的崖岸弯曲之处,绿竹郁郁葱葱婀娜多姿。这个文采风流的君子,就像那经过切磋的象牙,就像那经过琢磨的美玉。他态度庄重模样威武,他光明磊落襟怀坦荡。这个文采风流的君子,教人始终难以忘怀。"所谓的"如切如磋",讲的是如何学习求知。所谓"如琢如磨",是指怎样自我修养。所谓"瑟兮 兮",就是要做到心存惧怯,不敢有丝毫懈怠。所谓"赫兮喧兮",就是要树立威仪,为民作则。所谓"有斐君子,终不 可 兮",说的是弘扬至善至美的懿德嘉行,使得普通民众有所敬慕,无从忘怀。
《诗经》上讲:"呵,文、武的功德永志不忘。"后世的君子,敬重仰慕文、武等先王的贤德,同时热爱亲近先王的好恶准则。后世的民众,则从文、武等先王的功业中,享受到快乐,获得实际的利益。这就是先王之所以去世日久而不被遗忘的原因。
孔子说:"审理诉讼,我同别人并无差异。但一定要使诉讼这类事件绝迹才好。"要使那些矫饰无实之人不敢随随便便大放厥词。要搞好自身修养,从而使民众内心畏服。这才算是懂得处事的本末轻重。
这就叫做知道本末、先后。这就是进入"知"的最高境界。
所谓使自己的意念诚实,指的是要做到不自欺欺人,有如厌恶难闻的气味,有如喜爱美丽的容貌。这个就称作为自我满足,毫不亏心。所以君子必须谨慎地对待独处的时候。
品质低下的人,在独居时做起不善之事情来,真是无所顾忌,什么都做得出来。但是在有道德的君子跟前,他们却乔妆打扮,掩饰自己的恶行而设法显示自己的美德。其实,人家看我们,就像是洞察我们的五脏六腑一样,那么隐恶扬善的做法又有什么用处呢。这就叫做内心深处藏着恶念,总是会在外表上暴露痕迹。所以君子必定要谨慎对待独居这桩事情。
曾子说过:"有许多双眼睛盯着你,有许多只手指着你,这难道不严肃可畏吗!"富足能使屋子焕发光彩,美德则能使人格高尚。心中毫不惭愧,那么,内心就会宽广自若,外貌也必定是舒泰坦然。所以君子必定要使自己的意念诚实。
之所以说修身的关键在于端正自己的内心,这是因为,身有所愤懑,乃由于内心不端正;有所恐惧,乃由于内心不曾端正;沉溺于感官的享受,乃是内心不曾端正的缘故;为忧患所困扰,也是由于内心不曾端正的缘故。内心如果未能端正,那么必定是眼睛看不见东西,耳朵听不到声音,吃东西辨不出滋味。这就是说修身的关键在于端正自己的内心。
所谓整齐家族的关键在于修养自身的缘由是:人们对于他们亲近相爱的人多有偏爱;对于他们鄙视厌恶的人多存偏见;对于他们畏怯敬重的人多有偏颇;对于他们哀矜怜悯的人多所偏私;对于他们所认为的骄傲懒惰之人多持偏见。所以,在喜爱某个人的同时,能知道他的不足;在厌恶某个人的同时,能够了解他的长处,这种情况普天之下实在少见!所以有句谚语这么说:"人们都不知道自己子女的欠缺,也不会满足于自己庄稼的丰收。"这叫做自身的修养不搞好,就无从整齐约束自己的家族。
至于治理国家,定得先整齐好自己家族的原因,在于未能教育好自己家人,而能教化他人的事情不曾有过。所以,君子不必越出自己的家族,就可以推广教化于全国。孝,用来奉事君主;悌,用来服侍尊长;慈,用来安排使用普通民众。《康诰》说:"应当像保护小孩一样。"内心真诚地向这方面努力,虽然不能完全符合标准,然而差距也就不会太远了。生活中没有那种先学习抚养孩子,然后再出嫁的事情。
一家讲究仁义,整个国家都会崇尚仁义。一家提倡谦让,整个国家都会推崇谦让。(统治者)一人贪婪暴戾,全国都会群起作乱。两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就是这样。这就叫做一句话毁坏整个事情,一个人安定整个国家。尧、舜用仁义来引导天下,民众就跟从他们追求仁义。桀、纣用暴虐来号令天下,民众依从他们。如果他们形式上的命令与他们实际的嗜好相反,那么民众是不会听从这种命令的。因此,君子首先要使自己身上具备了美德,然后再向他人提同样的要求;首先要去掉自己身上的不足,然后再去批评责备他人。假如自己不能做到有善无恶推己及人,而想使其他人明白善恶的道理,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讲,治国的前提在于整齐好自己的家族。
《诗经》讲:"茂盛桃树嫩枝摇曳,叶儿浓密富有光华,这位姑娘要出嫁,她会使夫家和顺吉祥。"举家上下和顺吉祥,然后才能够教化国内民众。《诗经》说:"兄弟之间情意融洽。"兄弟间情意融洽,然后方可以教化国内民众。《诗经》说:"言行一致不变模样,四方各国引以为榜样。"自己能够成为做父做子做兄做弟方面的道德楷模,普通民众就会效法自己。
所说的使天下归于太平的根本在于治理好自己国家,缘由是:上面君臣官吏尊奉老人,下面民众就重视孝道。上面君臣官吏敬重长辈,下面的民众就注重尊敬兄弟。上面统治者关怀体恤失怙的孤儿,下面的民众就不会背理作恶。所以君子拥有测量方正的法则。
厌恶上面某种东西,就不要照样去对待下面;厌恶下面某种东西,就不要照样去对待上面;厌恶前面的某种东西,就不要照样去对待后面;厌恶后面的某种东西,就不要照样去对待前面;厌恶右边的某种东西,不要照样去对待左边;厌恶左边的某种东西,不要照样去对待右边。这就是所谓计度测量方式的原则和方法。
《诗经》上说: "欣悦欢乐的君子,是天下民众的父母。"民众所喜爱的东西你也喜爱,民众所厌恶的东西你也厌恶。这就叫做是天下民众的父母。《诗经》上说:"那高峻巍峨的终南山,崖石层层高高耸立。名气赫赫的太师尹氏,人们都在注视着你。"作为国家的统治者不可以不谨慎,倘若肆意妄为,就会身弑国灭,为天下之大戮。《诗经》上还说:"殷商尚未丧失政权之时,能够顺应天命享有统治。应当以殷商兴亡为鉴戒,认识到国家存亡大命永保之不易。"这些说的是,统治者获得民众拥护就能取得政权,失掉民心就会丧失政权
因此君子首先要慎修德性,有了美德这就拥有了民众;拥有民众这就拥有了土地;有了土地这就有了财富;有了财富这就可以支付各种用途。美德是本,财富是末。如果表面讲德而实际重财,那么民众就会争利,劫夺便会发生。因此,财富屯聚于上民众就会离散,财富散布于下,民众就会聚合。因此,言语不合道德规矩说出来,必将遭到下面民众的同样回报。财货不依据道德而悍然搜刮进来,最终也将为他人强横地劫夺出去。
《康诰》说:"上天赋予的大命不是一成不变的。"这是说行善积德就得天命,不行善不积德就失天命。《楚书》上说:"楚国没有什么可作为宝物的,只把善作为宝物。"晋文公的舅父子犯说:"流亡者没有什么可作为宝物的,只把仁慈亲爱当作宝物。"
秦誓说:"如果有这样一位臣子,忠实诚恳而无别的本领。他品德高尚,心地宽厚,能够容纳他人。人家有本事,就好像他自己的本事一样,别人品德高尚,本领高强,不但口中经常称道,而且内心确实也很喜欢。这种宽洪大量的人,是可以保全我的子孙和臣民的幸福的。是实在有利于国家的。反之,人家有了本领,便嫉妒厌恶他;人家有了好的品德,便故意压制他,使得他的美德不能为君主所了解。这种人心胸狭窄,是不能够保全我子孙臣民的幸福的。这样的人,实在太危险了。"
对于这种危险人物,只有仁德的国君能够流放他们,把他们驱逐到四夷蛮荒之地,不同他们共处于中原地区。这就是说,只有仁人能够做到爱护好人,厌恶坏人,见到贤人不能举用,即便举用而未能加以重视,这是怠慢松懈。见到坏人不能够屏退,虽然屏退而未能远离他们,这是过失错误。爱好人家所憎恶的东西,憎恶人家所爱好的事情,这就叫做是违反人的本性,灾祸一定会落到自己的身上。所以,仁人君子有着为政的基本原则可遵循,这就是:必定要依靠忠、信获得天下,必定是由于骄横、高傲失掉天下。
生产财富有基本途径,这就是:生产财富的人众多,享受财富的人寡少,创造财富的人积极努力,动用财富的人舒缓有节。那么,财富就能够时常充足了。仁义之人通过财富来争取民众,不仁不义之辈则依靠丧失民心的做法来增殖财富。没有上面统治者乐仁好义而下边民众不喜欢道义的事情,没有爱好道义而事业不获成功的事情,这样就不会有自己府库中的财产为他人所劫夺的忧患了。
孟献子说:"拥有马乘的士大夫,不应当再料理关心鸡猪之类的琐事。拥有丧祭用冰特权的卿大夫,不应该再畜养牛羊。采邑实力达到置备百乘兵车标准的卿大夫,则不应当保留那些热衷于聚敛搜刮钱财的家臣。与其有聚敛搜刮的家臣,宁可有盗窃府库之财的家臣。"这是说治理国家不能以捞取私利为追求,而应当以仁义为宗旨。治理国家时汲汲于搜刮聚敛财富,这必定是重用奸佞小人的缘故。统治者个人即使心存善良,但如果任用奸佞小人处理国家事务,那么灾难祸患就一定会接踵而来。那时候虽然有善良贤能的人出来收拾残局,也必定是力不从心,无可奈何了。由此可见,治理国家不应以追逐私利为目标,而应该以崇尚仁义为理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