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从军征 和梁浦行的两个师有什么共同主题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十五从军征 和梁浦行的两个师有什么共同主题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第1张

《十五从军征》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曹植《梁浦行》此诗描述了边海百姓的艰难生活,反映了边海农村的残破荒凉景象,表现了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诗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的手法,使边海贫民悲惨的生活图景跃然纸上,言简意赅,寓意深刻。

梁甫行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的手法。表现了长期遭受水涝灾害的兖、豫地区人民的生存状况,比较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百姓生活困苦不堪的惨痛景象,也表现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生活的同情。

《十五从军征》描绘了一位在外征战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种种场景,暴露了古代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对于劳动人民的残酷奴役和对于人性的损害,具有一定的史诗意义。

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曹植 (192-232) ,字子建,沛国谯 (今安徽亳县) 人,曹操第三子,封陈王,死后谥“思”,故世称“陈思王”。植才思敏捷,工诗善文,很受曹操宠爱,几立为太子。然任性放诞,后渐失宠。曹丕称帝后,他备受猜忌迫害。多次上书乞用,皆未如愿,终于忧愤而死。其诗内容广泛,形式优美,思想深刻,钟嵘称为“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诗品》) ,有很高的艺术成就。特别是他的五言诗,代表了当时诗歌最高成就,对后世五言诗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原有集三十卷,已佚。宋人辑有《曹子建集》,近人黄节的《曹子建诗注》是较好的笺注本。《三国志·魏书 》卷19有传。

二、创作背景

《梁甫行》借乐府旧题描写了边海逃民的困苦生活。在曹叡的时代徭役繁兴,赋敛苛细,百姓为了逃避征调,常常不敢呆在家里而窜入山林;诗中写的正是这种悲惨情景。边海的人民生活艰辛,平时就生活在草棚里,可以说“象禽兽”。平时他们不敢出来,怕被人发现,每天就钻在山林里边,生活在恐惧中。靠在林中采集食物而存活,靠险阻的坳壑以藏躲,白天不出林莽,黑夜也不敢明火高声。逃民们出没在山林之中与狐兔争食争住,而自己原来的家园却成为了狐兔们纵情嬉戏的乐园,真是可悲。

三、理解词义

注释

梁甫行:乐府《相和歌·楚调曲》名,古曲《泰山梁甫吟》分为《泰山吟》和《梁甫吟》二曲,皆为挽歌。古辞已佚。诗内容与古辞无关。

八方:东、南、西、北四方和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隅,合称八方,这里泛指各地。

气:气候。

千里:喻各地相距遥远。殊风雨:风雨甚不相同。

剧哉:艰难啊。

寄身:居住,生活。

草野:野外、原野。

妻子:妻子和儿女。

象禽兽:形容极其贫困落后的非人生活。

行止:行动和休息,泛指生活。

林阻,山林险阻的地方。

柴门:以柴木为门,喻居处穷困。这句感叹边海民居处荒凉,很少有人来往。

翔:这里是形容孤兔之类在边海民住处窜来窜去,极其自在,竟像鸟儿在空中任意飞翔一样。

译文:八方的气候各不相同,千里之内的风雨形态不一。海边的贫民多么艰苦啊,破旧的草屋是他们的栖身之地。妻子和儿子像禽兽 一样生活,盘桓在险阻的山林里。简陋的柴门如此冷清,狐兔在周围自由 穿梭毫无顾忌。

四、问题归纳

1“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这两句是什么意思?在诗歌中有什么作用?

柴门简陋凄清,在海风中摇荡,狐狸、兔子在屋檐下飞来窜去。这些环境描写衬托出边海人们生活环境的荒蛮以及边海人们的恐惧与凄楚。

2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本诗主要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全方位描写了边海人们的贫困生活,反映了边海农村的残破荒凉景象,表达了作者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3用自己的话说说海边人民的生存环境?

气候潮湿,风雨狂暴,海啸龙卷风也时有发生;住在破旧的茅草屋;依靠自然险阻和野兽争生存空间;狐狸、兔子在屋檐下飞来窜去。环境描写衬托出海边人们生活环境的荒蛮。

4赏析“妻子象禽兽 ,行止依林阻。”

这是对妻子以及孩子的整体形象描写,从中我们不但看到海民衣不蔽体蓬头垢面的野人一样的粗俗艰苦的生活方式,也可以想见他们与世隔绝的愚钝颓废形象。们依靠自然环境的险阻,和野兽争夺相间生存,他们不但经受生活的艰难困苦,而且还有随时被野兽吃掉的生存忧惧。

5“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是什么意思?言外之意是什么?

是说天下的自然环境不一样,所遭受的风雨灾害也不一样。言外之意是说,海边气候潮湿,风雨狂暴,海啸龙卷风也时有发生,是不适合人生存的地方。

五、作品赏析

《泰山梁甫行》亦作《梁甫行》,乐府曲调名,属《相和歌辞》。宋·郭茂倩《乐府诗集》说:“梁甫,山名,在泰山下。《梁甫吟》,盖言人死葬此山,亦葬歌也。”余冠英《三曹诗选》说:“古曲《泰山梁甫吟》,又分《泰山吟》和《梁甫吟》二曲,都是挽歌。”曹植这首诗是拟《泰山梁甫吟》而作。诗中描绘了“边海”农村的贫困景象,表现了他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关怀。

全诗共八句,开首两句以高度概括的笔力描绘出一幅气候各异,风雨迥殊的广阔无垠的宇宙图象。

这里有诗人青少年时代“南极赤岸,东临沧海,西望玉门,北出玄塞” (《求自试表》) 的戎马生涯的体验,但是,更多渗透着诗人后期倍受曹丕父子压抑,“十一年中而三徙都,常汲汲无欢”(《三国志·曹植传》) 的沉痛经历。正是如此,才使诗人出笔不凡,挥写出苍凉浑茫的诗句。下边四句,诗歌的图象又急剧缩小,与开首两句的大笔勾勒,形成鲜明的二极性。其中“剧哉边海民”之“边海”,丁晏《曹集诠评》注为“海岛”;“寄身于草墅”之“墅”,宋刊本《曹子建文集》作“野”,今人多以作“野”更符合全诗的意境。这样以来,诗歌的画面由无限大的空间,就具体到海岛民居住的荒野中,他们的妻子儿女就像禽兽一样,衣食住行,时时刻刻与海岛上的岩石和森林相伴为伍,此情此景已经和人间地狱合二而一了。但是,诗人并没就此止笔,而是在诗的结尾处,借海岛民的自泣自诉,进一步描绘其“家”中情景:那里柴门萧条,成了狐兔出没奔跑的乐园。据赵幼文《曹植集校注》说,这首诗反映了“曹睿时代徭役繁兴,赋敛苛细,百姓为了逃避征调,不敢家居的惨酷情景。”

这样,最后两句是描写流亡“海岛”人民的原来的“家”,与前面四句联系起来,自然地构成了当时人民为“逃避征调”的惨不忍睹的连环画卷。

六、课文主题

首诗通过对海边人民形貌及居住环境的描写,反衬出海边人民生活环境的荒凉以及内心耳钉恐惧与凄楚。

文/书山花开

( 说明 :本文有一个小小的意图,就是通过资料间的比较,提出对部编教材八上曹植《梁甫行》诗“导读” 的质疑。假如通读了本篇的所有文字,相信应该会同意我的观点,即曹植《梁甫行》诗“导读” 写得非常随意,留下许多值得商榷之处。具体而言,就是:①写作背景的交代如“被贬到贫困的海边”,是因为诗句“剧哉边海民”而作的没有依据的猜想;②“三国乱世”云云,也与张可礼宿美丽《曹操曹丕曹植集》所说的“作于建安十二年(207)曹植随营操北征三郡乌桓途中”,有明显的出入——还在东汉末年呢;③整体的结构理解不到位,细读就会发现,全诗的结构是第一二句引出,第三句总领,以下五句从三个方面分写,而并非是一二句揭示写作目的,中四句记叙所见所闻,末二句深化点题;④用“慷慨激愤”标示本诗的风格,也不见得贴切,“慷慨激愤”固然是建安诗人尤其是曹操等人的整体风格,但就本诗而言,多是直白描写,用语质朴,除了“剧哉边海民”直接表达心声外,含而不露,情感真诚而深沉,表达内心趋向于“抑”而不扬,更非“慷慨激愤”;⑤而对于诗中像“妻子象禽兽”等最能体现生活困苦且因语言悬隔而尤其需要解释的句子,导读者略而不言,同时写了“与野兽为伍”这个含糊的句子,误导读者,以为“象禽兽”就真的与禽兽一起生活。)

❂原诗

曹植 《梁甫行》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注释

❂翻译

❂解释

诗人以 白描的手法 ,反映了边海农村的残破荒凉景象,表现了诗人主观上的深切同情。 “妻子象禽兽”句,以整体形象的描写,反映出其生活之困苦 , “狐兔翔我字”以侧面描写,反衬出其生活环境之凄凉 ,言简意深,形象性极强,可谓诗中有画。 傅亚庶《三曹诗文全集译注》p670

以简洁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写所见到的边海之民生活的现状,栖身草野之中,妻儿如野人一般,柴门内则狐窜兔跳,生活之“剧哉”,如镜头般得以全面展示,借以表达诗人的同情之心。

《泰山梁甫行》又作《梁甫行》,属乐府《相和歌·楚调曲》。梁甫是泰山旁的一个小山,古人迷信,传说人死后魂魄归聚泰山、梁甫。《泰山梁甫行》原是挽歌, 此篇是曹植借用旧题写荒远地区贫民的困苦生活。全诗八句,是一首叙事短歌。诗中具体形象地描写了海边贫民的艰苦穷困生活 。他们寄身于草野,过着如同禽兽一般的野人生活。这是曹植唯一的直接描写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值得重视。 殷义祥《三曹诗文选译》p224

以旧题写新内容,直接描写民间疾苦,展现边海人民生活,字里行间寄寓同情,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泰山梁甫行,一作《梁甫行》。梁甫是泰山下的一座小山。相传泰山和梁甫都是人死后魂魄所聚之处。属乐府相和歌楚调曲。在庸俗社会学盛行的日子里,由于此诗最能够表现曹植诗歌中的人民性,因而倍受关注。在今天这样一个商品经济为中心的年代里,已经没有多少人关注这类诗篇了。《泰山梁甫行》不是子建的代表作,也不是其诗篇中的主流,我们没有必要去夸大它在子建诗歌的位置,但也没有理由去漠视它。一个出身于王侯之家的公子,能够用他的笔去描摹海边贫民的生活,纵然只有一首,也是难能可贵的。 全诗用白描手法,未加任何雕琢。越是这样保持生活的原生态,越能感染读者 。殷义祥《三曹诗选》p167

在曹植反映人民生活的作品中,《梁甫行》是其中比较优秀的一篇。诗题又作《泰山梁甫行》,属《相和歌·楚调曲》。梁甫,泰山旁的一座小山名,泰山、梁甫皆为传说中人死后鬼魂归往之地。《梁甫行》原为挽歌。此诗作于何时,不可确考。近人黄节先生、赵幼文先生都认为作于太和年间,但无确证。全诗只有八句、四十个字,却为我们 描绘了一幅边海贫民困苦生活的画面:边海的贫民,栖身于草野之中,妻子、儿女像禽兽一样,生活在山林险阻的地方,简陋的房屋冷落荒凉,狐狸、野兔在房屋内外窜来窜去 。比较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贫民的生活,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困苦生活的同情。它虽然写的是边海贫民,但却有那个时代最底层社会的典型意义。“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两句,以对偶的句式,从自然现象写起,仿佛以兴开篇,却又暗含比喻。 诗人以“八方”、“千里”比喻远近不同的地区;以“异气”、“殊风雨”比喻各处的气候大不一样。 在诗人看来,远近各方的气候尽管千差万别,但边海贫民的生活却都是一样艰难的。诗人先从自然现象写起,既渲染了气氛,又为正面描写边海贫民的生活作了必要的铺垫,起到了烘托作用。接着,诗人用“剧哉边海民”一感叹句,总括边海贫民的艰苦生活,点出了全诗的中心。 “剧哉”是一篇关目所在,下面的具体艰苦的生活由此而展开,起到了提望全诗的作用 。《梁甫行》属曹植后期的作品。这个时期,他在曹丕父子的猜忌和迫害下,“抑郁不得志”,其作品的思想内容较前期充实、深刻。《梁甫行》在反映人民生活的程度上要比其他作品深刻得多。诗人面对边海贫民的痛苦生活,感慨万端,用“剧哉”二字,便把深沉的同情之感,宣泄无遗地表达了出来。边海贫民的生活到底怎样?感慨之余,诗人继续为我们描绘其贫困、艰苦的生活情景。这里, 共选取了三件典型事例 。 一是写其生活环境之苦:“寄身于草墅。”草墅一作草野。二是写其生活之苦:“妻子像禽兽,行止依林阻。”三是写其居住环境之简陋:“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这三件事例极有说服力。人民的生活,离不开衣食住等,诗人紧紧围绕边海贫民的居住条件,生活条件及其生活环境,刻意描写,表现其艰难困苦的程度。这些具体的描写,具体、真实,边海贫民悲惨的生活图景跃然纸上,给读者以亲临其境之感。 作品正是通过边海贫民困苦生活的描写,反映了劳动人民猪狗不如的生活,比较真实地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特征,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的倾向 。面对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诗人表示深切的同情,发出了深沉的感叹。读来悲凉凄切,感人至深。《梁甫行》的写实在艺术上无疑是成功的。 作品中所描写的“草墅”、“禽兽”、“柴门”、“狐兔”等事物,都是来自现实生活,写得鲜明、生动,诗人欲言贫民生活之苦,而不言其怎样艰苦,而是写其妻子、儿女像禽兽一般,初看似觉夸张失真,细想又感真实可信 。那些因生活所迫、衣不遮体、蓬头垢面的百姓,用“禽兽”来比喻,是再贴切、再深刻不过了。此外,诗歌的语言也很朴实、自然,毫无雕琢造作之感,足见诗人运笔之妙。王巍 , 《三曹诗文鉴赏辞典》,p120-121

此诗作于建安十二年(207)曹植随营操北征三郡乌桓途中。开始两句,从大处着笔, 概写各地风气习俗和地理气候有很大的不同 。但诗人的视野和感受并没有停留在广阔之处,而是由广阔转向了局部,特别注意了海边的人民。于是, “剧哉边海民“ 以下六句转入了对海边人民生活的叙写。“剧哉边海民”一句,用慨叹的语气,概括了全诗主旨,在结构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下面五句,紧承“剧哉边海民”一句,具体写海边人民艰难的生活境况。“寄身于草墅”,从大的方面,写海边人民生活在人烟稀少的草野之中。 “妻子象禽兽”两句,写由于贫穷,妻子没有衣服,或者衣不裹体,行止如同禽兽,只能在树林中,依靠树林来遮蔽 。“柴门何萧条”两句,写住处的荒凉破败,以至成为野兽的行游之地。最后四句,诗人选取了妻子没有蔽身之衣、野兽在住处行游两个典型,笔墨不多,但写出了海边人民生活的艰难和困苦。这首诗在表达上,受民歌的影响,运用白描、直叙的写法,不作雕饰,语言自然质朴。借用乐府旧题予以表现人民艰难困苦的生活遭遇,并且表现得如此真切感人,实属难得。在建安诗坛上,写中原一带人民悲惨生活的诗歌较多,而集中写边远之地人民艰难困苦生活的,却只有曹植此篇。 张可礼/宿美丽《曹操曹丕曹植集》p145

此篇解读,最令人信服。具体表现在:(1)第一二两句,“概写各地风气习俗和地理气候有很大的不同”,自然引出后文对边海民生活状况的叙写;(2)第三句“剧哉边海民“,在全诗结构上的作用分析,最为到位:“剧哉”是后面的概括,为以下从三方面描写作总的交代;(3)“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中对妻儿生活的说明最为精准(“妻子没有衣服,或者衣不裹体,行止如同禽兽,只能在树林中,依靠树林来遮蔽”),杜甫《石壕吏》“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写儿媳因为没有完好的衣服(也就是接近于“衣不蔽体”)不便“出入”见人,情形类似。网文《 布衣将军皮定均 》也写类似的内容,写将军皮定均五十年代访问山区所见的情形(某日,时任兰州军区司令员的皮定均将军至甘肃张掖视察地形,见途中山穷水恶、颓垣破屋,心中不悦。吉普车进山,山民聚而围观,皆破衣烂衫。一10余岁女孩衣不蔽体。将军亦不悦,问地委书记:“何不着衣?”曰:“此乃傻女。”将军下车进山民家。 屋里数妇人盘腿坐炕上,无一起迎者,见将军到,遂用双手将衣襟拼命往下拉。炕上人均未穿裤子也 。将军更不悦,怒问地委书记:“看到了没有?你们这里的女人没有裤子穿。”地委书记答曰:“这里的老百姓就是这个习惯。”将军大怒:“你家的女人有没有这个习惯?”书记讷讷无言以答);(4)最后两句“写住处的荒凉破败,以至成为野兽的行游之地”,通过“狐兔”活动,侧面描写,写出“萧条”之况。

部编教材对此诗的解读,和前面几家的赏析有出入的地方是:(1)对作者的创作背景的交代(“被贬海边”);(2)人民困苦原因是“三国乱世”,人民无家可归;(3)“与野兽为伍”,对“野兽”的理解过度;(4)最后两句的理解,一般认为“狐兔出没”,和“寄身草野”、衣不蔽体而如“野兽”等是描写的三个方面,是侧面描写,并不是“进一步感慨”。如果没有相应的材料佐证,那么,所谓的“贬谪”,是“想当然耳”,如果不曾考证出此诗的写作年代,那么所谓的“三国乱世”,更是主观臆想(开头两句,其实就交代了那些居民本就不同于一般的百姓,因为“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至于所谓的“普降恩泽,施惠于民”,似乎把这首诗看作是一封奏章,立志要向最高统治者“谏言”一般,似乎属于“过度阅读”。假如前面几篇的解读基本正确,那么,这则向初中生所作的本诗“导读”,更像是可笑的呓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90513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