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一:情感的定义 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情感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爱情、幸福、仇恨、厌恶、美感等等。 《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同时一般的普通心理学课程中还认为:“情绪和情感都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只是情绪更倾向于个体基本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而情感则更倾向于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
心理学的定义
《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同时一般的普通心理学课程中还认为:“情绪和情感都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只是情绪更倾向于个体基本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而情感则更倾向于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但实际上,这一结论一方面将大家公认的幸福、美感、喜爱等等,较具有个人化而缺少社会性的感受排斥在情感之外;而另一方面又显然忽视了情绪感受上的喜、怒、忧、思、悲、恐、惊,和社会性情感感受上的爱情、友谊、爱国主义情感在行为过程中具有的交叉现象,例如一个人在追求爱情这一社会性的情感过程中随着行为过程的变化同样也会有各种各样的情绪感受,而爱情感受的稳定性和情绪感受的不稳定性又显然表明了爱情和相关情绪是有区别的。基于这两点,将情感和情绪以基本需要、社会需求相区别,或者是将情感和情绪这两者混为一谈都显然不合适的。
情绪是身体对行为成功的可能性乃至必然性,在生理反应上的评价和体验,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行为在身体动作上表现的越强就说明其情绪越强,如喜会是手舞足蹈、怒会是咬牙切齿、忧会是茶饭不思、悲会是痛心疾首等等就是情绪在身体动作上的反应。生理反应是情绪存在的必要条件,为了证明这一点,心理学家给那些不会产生恐惧和回避行为的心理病态者注射了肾上腺素,结果这些心理病态者在注射了肾上腺素之后和正常人一样产生了恐惧,学会了回避任务。情感也是一样,比如没有 当然不会有爱情的,而当人吃了 以后,伴随着 的旺盛一见钟情的可能性也就会随之加大了。所以,由不同的药物 引发的行为过程也表明了,情绪和情感显然是有区别的两种不尽一致的心理生理过程。
实质上,在行为过程中态度中的情感和情绪的区别就在于:情感是指对行为目标目的的生理评价反应,而情绪是指对行为过程的生理评价反应。再以爱情举例来说,当我们产生爱情时是有目标的,我们的爱情是对相应目标的一种生理上的评价和体验,同时当我们随着爱情的追求这一行为过程的起伏波折我们又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
问题二:情感交流的定义是啥? 20分 现在多特指社会交际或工作中的一种人际交流,较为认可的概念:为了一个设定的目标,把信息、思想和情感在个人或群体间传递,并且达成共同协议的过程它有三大要素即:①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②达成共同的协议;③沟通信息、思想和情感
问题三:感情过程的定义 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时,不是冷漠无情、无动于衷,而总是带有某种倾向性,表现出鲜明的态度体验,充满着感情的色彩。因此,情感过程是心理过程的一个重要内容,也就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一个重要标志。根据情感色彩的程度可将情感过程分为情绪、情感和情操三个层次。
问题四:情感的逻辑.情感是什么?“情感”定义 情感是人们行为表现中最为复杂的精神现象,也是人类生活中基本的精神表达。在日常生活中,总是伴随着喜、怒、哀、惊、愁、悲、妒嫉等等情感产生。人在认识事物时,对现实中不同的客观的对象环境状态都会产生不同的精神情感现象;有些客观环境状态使人愉快;有些客观环境状态使人惊慌;有些客观环境状态使人愤怒;还有些客观环境状态使人悲哀;另还有许多如冷漠、疑惑等等。这些愉快、愤怒、悲哀、冷漠、疑惑等等都是人的精神的情感情绪的不同表现形式。作为人,情感还表现在语言文字、艺术创造和劳动行为之中,甚至漠然和呆滞也是情感的表现形式。因此,作为人的情感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作为动物的人;另一是作为精神社会的人,人区别于其他动物最根本的特征就是“语言文字性质的精神表达”。人以外其他动物的情感表达只有体征形式,例如:狗在高兴时的欢快行为就是摇头摆尾;在受到主人责骂后就夹着尾巴而低着头。人表达情感不仅仅只有体征表达,还可以用文字的书信以及现代的信息产品、艺术礼品等作为传递情感的表达形式。..……………………...情感是作为生命精神主体对客观环境条件,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感觉体验和“逻辑判断”反应;与人有相互作用关系的客观事物就是客观环境条件状态,包括外部客观事物和人主体内部客观事物;内部客观事物是独特的包括自我“主观”客观化的形式。这些客观实在的事物就是情感产生的基础。不同的客观事物以及其事物中的不同特性,对人实际需要之间的相互作用,就可产生出人的各种不同的精神反应状态,这些状态就是情感。因此,认识“情感”的性质特征,其要点就是人与其自然环境事物动态的相互作用关系。.....人对自身的需要而产生的逻辑判断反应就是情感,需要就是情感产生的动力,客观条件符合人的某种需要时,就可产生相应的正相关的情感反应,如满意、愉快、高兴、平静等等;否则就会可能产生负相关的情感反应,如忧郁、愁苦、恐惧、烦闷等等;当人面对的是陌生事物时,或客观事物条件突然变化过大时,人就会产生惊讶、或恐慌、或疑虑等等情感反应;人处于内省状态时,自相互作用就会产生呆滞、沉思、冷静等等情感反应。.....从“情感”语义上,“情”字的字义是:一是精神对自然事物的信息结构的指称;另一是被指称对象的结构中存在着特定的结构性倾向。而“感”是指人受到自然结构性信息作用力传递后的确认和反应;对于自然事物,“感”是指某种事物的结构性相互作用对另一事物的结构性传递,例如:电磁感应、动量碰撞等等。因此,情感的基本定义就是:自然结构性信息作用于生物后所产生的自然的生物目的性的自然逻辑形式反应;作用于人就是人的情感形态的逻辑反应。其中,即时的逻辑判断反应,且有很强的针对对象倾向的情感反应,就是指情绪。情感的情绪与人的最基本的生物性需要和即时需要目的密切相连,而作为整体结构性的逻辑判断反应的情感,可包含一系列的情绪反应组合过程。在这里,对情感的定义中,使用了“情感判断”的概念,涉及将生理生物性的条件反应过程作为“逻辑判断”。因此,生物生化过程的“逻辑判断”秩序选择,与人意识思维逻辑判断,二者之间所具有的同质问题和意义差别,就是情感问题的重要基础理论问题。事实上,人和其他生命物的精神反应也就是有序化的生理生物的条件反应过程,也就是“元逻辑”系统。于是,情感就从现象语言描述转化为逻辑语言描述了,感觉顺序描述也就转化为结构分层描述了。[]……[]由于需要的元逻辑意义是自然物理的选择目的性质,使情感也具有倾向选择性。这种“选择性”因为是自然“逻辑”判断的结果,必然的就存在着基本的逻辑尺度和标准。正是这些尺度和标准的结构,决定了最原始的元逻辑的生物活性的本>>
问题五:感情的意义 人的生存与发展要核心内容上就是对于价值的生产与消费,那么,情感对于人类的意义就是:人类依靠情感来识别价值、表达价值、区分价值、计算价值、选择价值和创造价值。 人通过价值观来识别事物的价值率,通过情感来识别事物的价值率高差,再通过情感的相应运算方式来计算各种客观事物之间的价值联系,然后,通过意志的相应运算方式来计算自己的相应行为所产生的价值,并选择出最佳的行为方案。如何计算价值1、通过价值观来识别事物的价值率。一个人所拥有的价值资源是有限的,为了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本质力量,任何人都必须对所拥有的价值资源进行合理配置,这就需要以“价值观”的形式来对各种事物的价值特性进行认识和分析,从而引导和控制人把有限的价值资源投入到合理的领域,最大限度地减少价值资源的浪费,提高价值资源的利用率,使价值资源实现最大的增长率。事物的价值特性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主要有使用价值、劳动价值、价值层次性、价值多样性、价值稳定性、价值率等,对于人类主体来说,“价值率”是所有事物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价值特性。价值率:是指人与事物发生价值作用时在单位时间内该事物价值增量(即投入的价值量与产出的价值量之差)与投入的价值量之比。如何创造1、认知、情感与意志的本质认知的本质:人脑对于事实关系的主观反映就是认知,它构成人的主观意识的最基本形式。认知包括感性认知与理性认知,其中:感性认知是指人对事物所发出的 信号进行的感觉、知觉和表象,如对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声音、冷热等方面的感知;理性认知是指人对概念或概念系统(即事物的第二信号系统)所进行的认知、理解、判断、推理、分析、归纳等。情感的本质:人脑对于价值关系的主观反映就是情感,它构成人的主观意识的另一种基本形式。情感包括感性情感与理性情感。感性情感是指人对事物发出的感性 (如物理或化学 )信号所产生的感觉取向、知觉取向和表象取向。由于价值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事实关系,因此情感是一种特殊认知。意志的本质:人脑对于行为关系的主观反映就是意志,它构成人的主观意识的第三种基本形式。意志包括感性意志与理性意志。感性意志是指人用以承受感性 的意志,它反映了人在实践活动中对于感性 的克制能力和兴奋能力,如体力劳动需要克服机体在肌肉疼痛、呼吸困难、血管扩张、神经紧张等感性方面的困难与障碍。理性意志是指人用以承受理性 的意志,它反映了人在实践活动中对于第二信号系统 的克制能力和兴奋能力,如脑力劳动需要克服大脑皮层在接受第二信号系统的 时所产生的思维迷惑、精神压力、情绪波动、信仰失落等理性方面的困难与障碍。由于行为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价值关系,因此意志是一种特殊情感。2、认知情感与意志(即知、情、意)的关系人的三种基本的主观心理活动(认知、情感与意志)分别反映了三种基本的客观事物(事实关系、价值关系和行为关系)。人为了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首先感知和了解各种事物的事实关系,其次要掌握这些事物对于人的价值关系,再其次要掌握每个行为的价值关系并且判断、选择、组织和实施一个最佳的行动方案。第一步由认知活动来完成,第二步由情感活动来完成,第三步由意志活动来完成,因此从认知到情感,再从情感到意志,是一条基本的、不可分割的人类自控行为的流水线。知、情、意的辩证关系在根本上取决于事实关系、价值关系与行为关系的辩证关系。情感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意志又是一种特殊的情感。客体对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意义也是客体的一种关系属性,只因为它有着特殊的意义,才与其它关系属性区别开来,因此价值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事实关系,情感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本质力量是人的一种最重要的价值属性,只因为它有着特殊>>
问题六:什么是情感呢 情感是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高级社会性情感,常用来描述那些具有稳定的、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感情。人类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道德风尚的完善、完美的艺术享受都给人以诸如愉 、满足感、幸福感等肯定的情感,而凶暴行为、侵略战争等则使人产生恐怖、不快的否定情感。
一个男人与一个女人的情,叫爱情!
人海茫茫能相遇的,那叫缘两个人能相守到老,那叫分
原来缘分说起来简单,实现它却要看上帝的安排现在我知道为什么人们绝望的时候,总会想起上帝因为他们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就交给了神!
完美主义者爱情一开始,就是一生一世,除非梦醒了,不然梦一生一世围绕着他(她)
悲观主义者爱情一开始,就是顺其自然,除非有了梦,不然情感信心永不眷念他(她)
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之间有了微妙感觉的情感就叫爱情!
不同的人对爱情有着不同的定义,赋予了不同的色彩。
简单说,有些人失恋了,他(她)会说:没事,新恋情会更好!
有些人失恋了,他(她)会说:我错过了我的真爱,我还会有真爱吗?
其实,说穿了只是每个人对自己爱情定义,赋予乐观,悲观,感性,理性的色彩!
你若是问我,我的定义是什么
会用我招牌的微笑,傻傻地说:我还在探索中!
情感的作用
概括而言,情感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情感是人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
-能激发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机,
-是心理活动的组织者,
-也是人际通信交流的重要手段。
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我们可以把人的情绪分为基本情绪 和复杂情绪。
人非草本,孰能无情?每个人在交往中都会产生情感,不同的情感会对交往产生不同的影响。了解情感在交往中的作用,有利于交往互动中获取他人的情感信息并把握自己的情感,运用自己的感情,分析他人的感情。
当自己的行为引起对方情绪激动时,总是怀疑是不是自己做得太过分了。此时应注意分辨是自己确实太过分了,还是对方情绪过敏了,或是对方故作激动等,然后调整自己的行为。
愤怒往往能使对方丧胆而让步。在社会交往中,要敢于见义勇为,敢于同恶人做斗争,如小偷在公共汽车上行窃,人们见义勇为,小偷往往被群众震慑而图谋难逞;有人软弱退让,小偷得寸进尺,抢了钱还要金首饰。大到政治交往也是如此,如近几年日本舆论界要求敢于对美国说“不”字,日本也做了一些尝试,证明邪不压正,对不讲理的人,态度强硬一些,对方往往会退让。
流泪能够换得对方的同情。《水浒》中有一则故事,李鬼冒充李逵打家劫舍,遇到真李逵,李鬼垂泪谎称家有老母需供养而换得宽恕。交往中,流泪加忏悔之辞,往往使听者心软,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应注意分辨是真诚的眼泪还是鳄鱼的眼泪。
恐惧能将人们的心拴在一起。应激环境中尤其如此,如唐山林西商店火灾证实,遇难者是在恐惧中挤成一堆因一氧化碳中毒而窒息身亡。当恐惧事件将人们联系在一起时,需临阵不慌,急中生智,果断地寻找应变措施。
对他人爆发的激烈的情感,能够处变不惊,心平气和,往往令人尊敬。如作为领导和管理者,当下级因故发泄脾气或个别人胡搅蛮缠时,处变不惊,心平气和可防止问题激化,留下回旋余地。
情感冷漠常使交往者打退堂鼓。一般说来,“来而不往非礼也”,但是有些情况下,当不需要这样的交往时,态度冷淡是中止交往的最好办法。
感情相同时往往会得到双方的共鸣。俗话说“同病相怜”便是如此,就狭义讲,患同样疾病的人,在一起时很容易谈病史及用什么药较好等;就广义讲,当人感情相同时,很快便能寻找共同语言,一见倾心。
坦诚和坦白可以获得人的同情。社会交往中,诚实地承认错误,胜于强>>
社群主义伦理观的代表人物是麦金太尔。
麦金太尔是当代西方最重要的伦理学家之一,伦理学与政治哲学中社群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他早年就读于曼彻斯特大学,先后执教于曼彻斯特大学、利兹大学、波士顿大学与维特比德大学,现任美国鹿特丹大学哲学系麦克马洪与哈克荣誉教授。
麦金太尔对于情感主义的批判
在麦金太尔看来,情感主义至少因为以下三个极为不同的原因而明显地失败了。
首先,倘若这个理论是要通过参照某类句子被言说时表达各种情感和态度的功能来阐明这类句子的意义,那么,这个理论的一个实质部分就必然在于识别和描述这些情感或态度。但是,迄今为止,一切企图辨别相应类型的情感或态度的尝试都不可避免地陷入空洞的循环。
其次,作为关于某类句型之意义的理论,情感主义一开始就从事了一项不可能完成的工作,因为它致力于将两种表达个人偏好的表达与评价性(包括道德的)表达描述为在意义上是等同的;但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这两种表达在我们语言中的特定功能主要原因彼此之间的对比和区别。而且,我们有很好的理由在所谓个人偏好的表达与评价性的(包括道德的)标准之间做出区分。
最后,情感主义理论旨在成为一种有关句子意义的理论,但是,从特征上讲,情感或态度的表达是一种无关乎句子意义而只关乎其在具体情景中的使用的功能。
由于以上三个原因,麦金太尔觉得我们并不能把情感主义当作普遍的真理来接受,而只能将情感主义作为一种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理论进行考察。虽然情感主义已经具体体现在我们的文化中了,并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社会内容与社会语境的一部分。
在麦金太尔看来,具有特殊关系形式和话语模式的情感主义的产生与社会中某些关键性事件改造、分裂并广泛地置换了道德有关。这些事件其实是哲学史中的事件,因此只有通过对那一部历史的考察和分析,我们才能够理解当代日常道德话语的特殊性是如何形成的,从而,才能够理解情感主义自我又是如何找到一种表达手段的。
哲学>正文
回眸20世纪的分析哲学与相关的科学哲学
2015年04月01日 11:03 原载《国外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分析哲学是在西方特别是英美贯穿20世纪近百年的一大主流思潮。为什么它能持久存在、迭经演变、形成多种学说而盛行不衰呢?分析哲学突出逻辑分析与语言分析的新哲学方法,促进现代逻辑重大发展与实现现代哲学中的“语言转向”,为科学哲学、社会伦理学与政治哲学、道德哲学乃至美学等提供了新思想工具,促成了它们的多种样式的演进,这些无疑可见其广泛、深入的影响,可说明其生命力不竭的原由。然而,科学技术是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的重要动因,西方国家特别是英美重视对它的哲学研究。分析哲学产生时就自称为科学的哲学,它因应本世纪科学变革而产生、发展,首要地致力于对自然科学作哲学分析,在推进科学哲学方面取得较大成就。在20世纪,分析哲学的演变与相关的科学哲学的演变是紧密联系、互动互变的,分析哲学演变促成科学哲学重大发展最为显著。将两者连在一起考察,也许能从一个重要角度说明分析哲学的顽强生命力,并可从中获得有益的借鉴。
(一) 分析哲学的兴起与逻辑经验主义的科学哲学
分析哲学以反叛传统姿态问世于20世纪初叶。上个世纪70年代后,以格林、布拉德雷为代表的新黑格尔主义(绝对唯心主义)笼罩英国哲学界。它根据绝对观念虚构自然的“内在联系”,宣扬理性服从信仰、科学服从宗教,障碍自然科学发展。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创立,标志20世纪初自然科学的重大变革。当时马赫主义提出的“感觉要素复合论”与“中立一元论”不能解决科学革命的理论危机。数理逻辑正有重大发展,表征科学的理性思维形式趋于严密精致。德国的弗莱格(GFrege)是分析哲学的先驱,他建立以思维形式精致量化为特征的命题演算系统和谓词演算系统,主张逻辑是哲学研究的起点和首要工具,探讨了指称、意义等语言哲学的基本范畴,用来批判当时流行的心理主义,研究“客观知识”的逻辑结构,这开启了分析哲学的“语言转向”。英国数理逻辑大师罗素(BRussel)和摩尔(GEMoore)站在实在论立场,联袂讨伐绝对唯心主义和主张“存在即被感知”的主观唯心主义,分别主张用现代逻辑分析和日常语言分析整理感觉资料,探究实在事物,以求精确的科学知识。这是分析哲学的雏形,其基本特征就是结合实证经验论和现代逻辑分析、语言分析,来研究科学的认识与构造。
1913年至1921年间,罗素和维特根斯坦(IWittgenstein)各自建立逻辑原子主义,标志分析哲学形成。两人的学说虽有不同,但都主张逻辑是哲学的本质,哲学的任务是用现代逻辑的人工(理想)语言分析感觉资料的“原子事实”,命题是事实的图式,语言和外部现象世界有同型逻辑结构,分析原子命题与复合命题的逻辑关系,就能精确演算知识的真值。维特根斯坦明确提出取消形而上学(关于世界本性的传统哲学命题),认为世界和逻辑形式的本性不能描述与言说,“我”的语言界限就是“我”的世界的界限;事实世界没有价值,涉及善恶与美丑的价值只存在于人的意志和情感体验中。这已表现出当时分析哲学的两个根本缺陷:回避哲学本体论问题,将全部科学知识局限于经验事实的逻辑构造;割裂事实与价值、自然科学与社会人文科学,后来分析学派的伦理学就流于一种情感主义、道德相对主义。
1929年以石里克(MSchlick)、卡尔纳普(RCarnap)为代表的一批哲学家、科学家,发表纲领性宣言《科学的世界观:维也纳小组》,维也纳学派会同观点相似的柏林学派、华沙学派,在罗素、维特根斯坦哲学影响下建立逻辑实证主义(后称逻辑经验主义),将分析哲学推向高潮。这种以逻辑精确性和彻底经验论著称的时新哲学盛行英国、北欧,30年代由于纳粹的政治迫害,这一流派的在欧陆的主要人员和研究重心又转移美国,喧宾夺主,取代实用主义在美国的主角地位。这种哲学的要义有两点:第一,严格区分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拒斥任何形而上学。对分析命题,通过分析主词与谓词的逻辑关系就可判断其真值,如逻辑与数学命题;综合命题则陈述事实,靠经验证实其真假。只有这两类命题才有意义,构成科学知识。在他们看来,康德所说的作为科学知识基础的先天综合判断并不存在,如数学公理系统只是分析命题系列,相对论涉及的非欧几何空间学说则是经验选择的综合判断系列。传统哲学中关于“存在”、“物自体”、“意志自由”、“上帝”等等一切形而上学命题,都是类似“恺撒是一个素数”那样的伪命题。“通过语言的逻辑分析清除形而上学” [1], 这是逻辑经验主义的一个基本纲领。第二,命题意义的可证实性原则。命题的意义在于其证实方法,用逻辑分析方法证实其逻辑意义,经验科学的大量综合命题应还原为经验观察,靠归纳检验其意义。哲学是对语言作逻辑分析以澄清命题意义的活动,它不再为知识提供终极原则或先验公式,而是运用现代逻辑与人工语言的分析,澄清科学的基本概念。哲学虽不是科学和知识体系,,但它仍是“科学的皇后”,能提供“科学的整个基础与整个组织的概念”。 [2]
逻辑经验主义也是20世纪上半叶具有严整形态的科学哲学。科学哲学研究科学的划界、基础、方法、结构、评价、科学发展的合理性与价值等。19世纪中叶它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休厄尔(WWhewell)的《归纳科学的哲学》(1847年)和密尔(JSMill)的《逻辑体系》被视为最早的科学哲学著作,但它们还是相当粗略的。逻辑经验主义主要致力于精致研究自然科学理论的逻辑构造和科学语言的分析,这和发展现代精确科学的要求是相应的。它所发展的现代逻辑诸分支和语言哲学(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对现代科技的发展有积极作用。物理主义与统一科学则是它探求科学基础的目标。从罗素到前期逻辑实证主义者如石里克,都主张感觉资料(sense data)是个人直接经验到的现象,能提供并证实知识,是科学语言系统的基础。后来,卡尔纳普等人发现这种现象主义语言不能指称无法直接经验或观察的东西,如电子、引力场等;而且它诉诸私人经验,缺乏公共性、可交流性,难以用来说明科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与客观结构,还会导致方法论的唯我主义。于是他们制定以指称物理量值的词汇作为基本词汇、以描述公共观察经验的记录语句作为基本形式的物理语言,认为它是大家可理解、可交流的普遍语言,是一切科学的基础,其它科学的概念皆可翻译、还原为物理语言。他们认为,对这种静态的物理语言作逻辑分析,就可使全部科学沟通成为一个统一的体系。逻辑经验主义者谋求建立统一的科学体系,出版《统一科学丛书》,先后召开五次国际科学统一大会。然而,各门动态的科学自有不同、可变的内容与语言意义,要将它们静态地都还原为物理语言来构造统一的体系,难免牵强附会,必然告吹而终。
逻辑经验主义的重心转移到美国,卡尔纳普赴美后振奋地说“在这个国家中找到一种非常适合我的哲学气氛” [3],它的代表人物在这块合宜的大地舒手播撒他们的哲学种子,美国成为分析哲学的一个大本营。逻辑经验主义入主美国哲坛,同美国本土的实用主义处于既互相排斥、又相互渗透的微妙关系。实用主义同逻辑经验主义有相近的经验论取向。它的创始人皮尔士原本也是数学家、逻辑学家,注重研究自然科学的哲学,他改进布尔代数,提出可演算的关系逻辑,建立自己的命题逻辑公理系统和真值表方法,实用主义中的这种逻辑与科学哲学取向,同逻辑经验主义可以一拍即合。但两者也有重大理论分歧。实用主义虽然也反对传统的形而上学,但它主张经验的连续性、整体性(主体与客体、心与物不可分割地处于经验整体中),仍然有本体论意义;它的经验不只是感知与观察,也包括了理性、情感、意志等一切心理意识,是追求实现目的意义的、有能动性的统一体;它主张真理是多元、相对的,是事实与价值的统一;它的理论不限于精确的自然科学,也可推广、运用于社会历史与文化的各领域。因此,实用主义对“反客为主”的逻辑经验主义,既有认同、吸收,也大力抵制、抨击,后来又渗透进分析哲学,成为一种很重要的改造分析哲学的思想力量。
逻辑经验主义在美国的广阔疆域播扬,自身不断得到充实与发展,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发展现代逻辑各分支,不断丰富逻辑分析内容。如卡尔纳普提出归纳理论,着手构建模态逻辑,赖兴巴赫建立概率逻辑。第二,同实用主义哲学相互渗透,各有相得益彰的成果。在因袭皮尔士传统的实用主义者中,刘易斯(CILewis)形成概念的实用主义,莫里斯(CWMorris)提出指号学(Semiotics),都吸纳了逻辑分析内容;卡尔纳普则接受莫里斯将指号学区分为语形学、语义学、语用学三分支的见解,建立自己的语义学理论。第三,卡尔纳普、赖兴巴赫、亨普尔等人细致研究科学知识的逻辑构造与科学的合理性等问题,促使美国的科学哲学蓬勃发展。
从50年代起,逻辑经验主义走向衰落。究其原因,既来自外部的哲学批判,也由于它自身的内在理论困境。外部的挑战主要有三方面:第一,美国传统的实用主义者尖锐抨击逻辑经验主义将多元、连续、整体的经验肢解得支离破碎,使哲学沦为纯符号演算的技术手段,使哲学分析蜕变为学院式的语义论辩,完全脱离人与社会经验的实际。其实,维也纳学派中的纽拉特(ONeurath)早曾察觉、批评过本学派的这种弊端,他说:脱离社会实际的哲学家“高高地坐在冰峰顶上,不敢下来处理世界中的实际问题,因为怕弄脏了自己的双手”。 [4]第二,欧洲大陆的现象学、存在哲学等人文哲学,批判这种科学主义摈弃人的目的,使人沦为技术手段。第三,分析哲学运动中崛起日常语言哲学。维特根斯坦后期撰写了《哲学研究》一书,自我否定了他前期的逻辑构造的图式论,提出著名的语言游戏论,认为语言是一种生活经验形式,语词的意义就是它的用法,哲学的任务是描述日常语言的用法和只有“家族相似性”的语言规则。这实质上是对逻辑经验主义的方向性否定。逻辑经验主义及其科学哲学自身则陷入严重的理论困境:第一,狭隘经验证实与还原论的困难。只靠归纳知觉经验的还原证实原则,所构建的科学知识只有或然性,没有必然性、确实性,“证实原则”后来步步后退,被修正为一种真理约定论,如纽拉特所说,它“象一只找不到港口的船,只得漂浮在大海上进行修理与重建”。 [5]第二,科学哲学中总是无法避开心与物、身与心、经验与理性、观察与理论等本体论、认识论问题,拒斥一切形而上学愈益显得没有道理。第三,脱离社会、文化背景,只是孤立、静态地研究科学知识的逻辑构造,不能解释现代各门科学相互内在联系、整体动态发展的现实。50年代后,面对科技迅猛发展的冲击,遭到来自内外部的各种理论批判,逻辑经验主义的衰落是必然的。
<上一页
1/2
下一页>
上一篇:
亥姆霍兹与维也纳学派
下一篇:
德国启蒙运动和启蒙哲学的再审视
关键字
搜索
WAP广告位-欢迎订阅-2jpg
延伸阅读
热点推荐
“TRUTH”史料还原九一八事变真相
浙江省社科院《智库报告》编辑部开展党风廉
4集历史纪录片《凉州会谈》日前在京开机
美国中国问题专家怎么看中美关系?
高清:佟大为杂志封面曝光调皮演绎不羁绅士
东亚汉文“写本”的文化密码
热门图集更多图集>
漳州百名书画名家作品晋京展举行
导航|社区|广告|友链
触屏版PC版客户端社科院EnglishFrançais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mcssncn
[摘 要] 本文主要描述了钢琴音乐在**《一曲难忘》中的情感体验,从主人公肖邦悲情的一生中,描绘出这位波兰伟大的钢琴音乐家的情感人生,把他对祖国的爱和对国家命运的悲痛全部倾注于其钢琴音乐作品之中,用浪漫主义音乐语言喊出了深受压迫奴役的波兰民族的愤懑的声音。肖邦在音乐中所表现的“个人主观情感”,以爱国主义思想为核心,密切地与波兰民族解放运动的严峻现实联系在一起。肖邦富于诗意的情绪精华构成其钢琴音乐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肖邦;钢琴音乐;情感体验
音乐是一门古老的艺术,是用有组织的乐音创造艺术形象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听觉艺术。它不仅能表现作者的审美体验,同时,欣赏者通过聆听乐曲,对音乐作品产生再体验,从而激起美感,也能获得审美感受。
一部优秀的**作品,其中的音乐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它可以鼓舞斗志,振奋精神,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培养人们的高尚情操,同时还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正如古人所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音乐以它特殊的功能成为**、电视艺术中的一种必不可少的表现手段。
影片《一曲难忘》描写了波兰钢琴家肖邦的一生,肖邦是极度爱国的作曲家、钢琴家。他的音乐如歌,旋律接近说话的表情。他喊出了深受压迫奴役的波兰民族的愤懑的声音。因为音乐是通过听觉而直接作用于心灵的语言,那么,再配以视觉感观,所以使得影片更加感人至深,震撼心灵。
在肖邦短暂的一生中,分两个时期。
华沙时期
这个时期的肖邦充满青春活力,表现出一代青年无所忧虑的欢乐情绪,并富于浪漫主义幻想。在他的创作中,采用最富于民族性格的波兰乡民喜爱的舞曲,如创作了玛祖卡舞曲音乐,旋律优美,吸收民间舞曲精髓,创造性地运用它的特性节奏,仿佛我们马上要跟着节奏翩翩起舞,伴随民间调式和声,能感受到具有鲜明的民调色彩和波兰民族气质。
但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的波兰,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但也是可歌可泣的民族,面对俄国、普鲁士、奥地利三个强国对弱小的波兰的摧残,波兰人民始终坚持着不屈不挠的爱国斗争。这一切,给肖邦的思想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肖邦有着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感,鲜明的民族风格,在他的作品中,普遍强调主观的个人感情,密切地与波兰民族解放运动的严峻现实联系在一起,他常把抑郁的情绪和反抗的情绪交织在一起,展现在他各种作品中。起义失败,民族悲剧,使肖邦感到极大的悲痛,从此他的创作意识产生根本性变化,充满悲愤和对破碎山河寄予希望的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构成他创作的主题。如C小调《革命练习曲》OP10NO12乐曲采用复三部曲式。引子从右手弹奏的不和谐的九和弦强奏开始,左手引出一连串的上下翻滚流动的十六分音符,左手奏出失望与愤怒的上下行音阶的狂浪波涛上,犹如热血在沸腾,来表现作者悲愤的情绪。右手奏出由果断有力的和弦构成的号角性音调,坚强刚毅,使乐曲由悲愤转为激昂,表现了波兰人民的反抗精神和英雄气概。然后左右手同时并进,两道音流奔腾不羁,犹如千军万马、浩浩荡荡。紧接着在上下起伏的琶音式的伴奏音型衬托上,呈现了情绪悲壮的主题。强弱交替的乐句,仿佛激奋的呐喊和动荡的回声。主题后半部分具有较明显的喧叙调特点,犹如倾诉着内心的痛苦。中间部分,附点节奏级进上行的呐喊式的音调,在急骤起伏的伴奏声中一再重现,使乐曲情绪越来越激昂。接着,以开头的引子作为过渡,使主题在原来的主旋律上加装饰音变化后再现。尾声中出现了蕴含着悲愁哀痛的曲调,寄托了深沉的忧虑和哀思。但乐曲的结尾又回复到自豪、刚毅的形象,充满英雄气概的激情,使乐曲情绪再一次兴奋起来。音乐在很强的力度下,从高音向低音冲击,并且左、右手八度同奏,气势逼人。最后,又用引子开始下行的旋律线坚强有力地奏出了大调的4个和弦结束,象征了肖邦对胜利的坚定信念。
这是一个漂流他乡的游子为家乡革命胜利而呼喊的心声,让我们通过音乐来认识肖邦,也通过他本人来理解他的音乐。
影片中的一段情节让人很难忘。在一次演奏时。由于肖邦拒绝为“俄国的走狗”演奏,在众人面前愤然离席而去,激怒了俄国人。之后,他不得不背井离乡,踏上了法国的土地。临行时,家乡好友赠他一杯家乡的泥土,希望他无论身处何地,都不要忘了祖国。看到此处,笔者第一次感受了波兰人民对家乡的挚爱。
巴黎时期
肖邦在巴黎结识了李斯特、乔治•桑等有才之士,渐渐他的才华也充分地展露出来。他做出一首首惊世名作,成为当时文艺界一颗璀璨的明星。
肖邦有着浓厚的抒情气质,为了感谢乔治•桑的帮助,肖邦给她弹奏了E大调练习曲OP10NO3,是一首以歌唱性旋律为核心的、既忧伤、又温存、深沉的哀歌,在柔和、温存的旋律里,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内涵,它蒙上了一层浓厚的忧伤、悲哀的情调,又似乎沉浸在对祖国、故乡往昔生活的亲切美好的回忆之中。这部乐曲的整体结构,显然是同作曲家思绪情感发展的脉络和过程息息相关的。一种既忧伤又温存的情感,逐渐难以控制终于发展成似乎是暴发性的情感宣泄,之后逐渐平静下来,回到原来的情感状态。这个情感的发展过程被对应地转化为一个动态性的、充满矛盾和内在张力的声音过程。这个看似带有一定即兴性的作品,其结构却极其精致,它既具有在富于对比性中展开,波澜起伏却又一气呵成,因而又具有扩展的二部性结构的性质。
人的情感体验是复杂的,转化为音乐之后同样是复杂的。这首练习曲的音乐主题既忧郁、感伤,但又似乎蕴含着某种对往昔幸福的模糊回忆,二者混合在一起,形成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体验。在与女文学家乔治•桑的爱情生活期间,曾一度为他带来人生的幸福,他创作了大量的作品,肖邦有着诗人的气质,他的钢琴音乐艺术本身充满着诗意,其音乐底蕴有着发自心灵深处的自我血肉的部分,成为激动人心的力量源泉。
由于工作劳累过度和环境不适,肖邦身患重病,更为不幸的是,波兰人民也正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的老师埃尔斯纳找到他,希望他能以开演奏会的方式筹款,拯救家乡的人民。老师留下一袋东西后离去。
肖邦打开了小包,倒出里面的东西――那是家乡的泥土。此时,掌中祖国的泥土,引起肖邦对往事的回忆,想到阔别已久的家乡,想到正受尽苦难的家乡人民,想到自己的老师、亲友……他无法抑制住感情,手不由自主地伸向了琴键……面对极力劝阻的乔治•桑,他没有开口,而是用自己昔日慷慨激昂的乐声,做了最有力、最坚定的回答。之后,在法国、德国、荷兰、瑞典……召开了一场场的演奏会。弹出了一系列著名的音乐。肖邦那花丛中的大炮,炸响了整个欧洲大陆。他弹奏的a小调练习曲作品25之11,是一首气氛阴沉、情感严峻,而又气势磅礴的音诗。作曲家愤懑的情感波澜犹如打开闸门的巨流,排山倒海般地倾泻而来,不可抑制。可以说它是作曲家内心中掀起的情感“风暴”。
乐曲是从一个悠远、宁静的单音形式的音乐动机开始的,它好似远方传来的号角声,当它以四声部织体的形式再一次出现时,它更加微弱了,似乎是山谷中隐约可闻的回声。然而,骤然间,狂暴的音流好似从天而降,猛烈地倾泻而来,造成了一种势不可挡的磅礴气势。营造了肖邦的钢琴音乐中所独有的那种强烈的悲剧―戏剧性品格。
然而,此时肖邦的身体状况,禁不起如此重负。在他灵动的十指弹奏的同时,汗珠,一颗颗从额上渗出,又一滴滴滚落下来。可他却只擦一擦,继续忘我地演奏。他的病情也日益沉重。可他却依然不知疲倦地奔波于一个又一个大城市。在一次演奏会上,拖着病体的他,手指按键也愈发吃力。凝视着键盘,眼前浮现的是亲友、老师那熟悉的身影与话语。泥土、家乡、天才、奋斗、战火、祖国……任凭热汗从额上滚落,不顾鲜血从口中咳出。场下的观众们,已是热泪盈眶,笔者被深深地震撼了,一瞬的精彩,胜于一生的平庸。
影片中始终贯穿着那优美而激昂的乐曲。影片中给人最深刻、最强烈震撼的钢琴音乐作品是降A大调波洛奈兹舞曲OP53,人们把它称为《英雄舞曲》,全曲充满战斗性和史诗性。在暴风骤雨式的引子以后出现的主题,它的旋律动机具有斩钉截铁般的节奏,体现了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作曲家以最通俗的方式满足了政治的要求,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思想内容,在艺术性上发挥了钢琴的乐队性、交响性和宏大气式。摆出一幅盛气凌人的炫耀姿态,而且在三重奏中它得到一个军乐主题的支持。他为他的同胞的荣耀、胜利和失败而歌,歌唱悲哀和幸福。盛气凌人的傲慢、战斗的气概、满怀感伤语调回忆的思考,生之欢乐的昂扬姿态,衰亡中淡然忍受的尊严――这些都表现在作品中,但是它们构成了一个空间,一个保存失去国家的人民的民族身份的空间。充满了强烈对比与反差,证实了舒曼的话:“在花丛中隐藏着大炮。”
波兰舞曲,仍回响在广阔的大厅里。在这英雄的舞曲、壮丽的乐章的衬托下,凸显出一位真正的英雄。世界的一颗巨星,此时正在乐坛之上,散发着格外耀眼的光芒。
掌声、喝彩声连续不绝。然而,肖邦却已筋疲力尽,面对走来的老师,他倒下了。
在病榻上,他合上了双眼。在悲怆的《圣母颂》中,这位天才,落幕了。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它给予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就能够说:“我已把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肖邦正是这样,为了自己伟大的祖国与深爱的人民,奉献出了自己最宝贵的生命。人已远去,然而这颗璀璨的明星,即使事隔百年,也是光芒依旧,闪耀在乐坛之上。伟大的人,必定会从世上消失,然而即使这样,也一定会有人传承他那高尚的品质。爱国、无私……肖邦身上那些闪光点,一直影响着后人。有多少文学家、艺术家,怀着爱国的热情,创作出了无数瑰宝;有多少战士,带着这种品质,为自己的祖国,为大地上的和平奉献着自己的一切;又有多少平凡的人,在向这位伟大的英雄学习,昨天如此,今天如此,未来,亦如此。
[参考文献]
[1] 于润洋悲情肖邦[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2] 万木外国音乐简史[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89
[3] 吴国翥,高晓光,吴琼钢琴艺术博览[M]北京:奥林匹克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 张宇(1971― ),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音乐教育;高昂(1982― ),男,黑龙江哈尔滨人,东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多媒体音乐教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