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婴幼儿各阶段对外界声音反应及言语表现

正常婴幼儿各阶段对外界声音反应及言语表现,第1张

婴儿言语的发展过程大致经过三个阶段,即单词句,双词句和完整句

(一) 单词句(1~15岁)

一般说,婴儿在1岁左右说出第一批单个词,在10~15个月之间,婴儿每个月能掌握

1~3个新词,到15个月时,婴儿就能用这些已掌握的词说出一些“单词句”随后婴儿掌握新词的速度明显增加到19个月时婴儿已掌握50个词,此后掌握新词的速度再次加快,25个以上/月,进入词语激增时期词语的增长为婴儿语句发展提供了材料婴儿从20个月开始进入词的联系和语法生成时期,开始进入双词句阶段

单词阶段儿童言语的特点:

2 单个字或单音重复:此阶段儿童最易掌握的是他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只有一个字的词例鸡、猫、狗对那些包括两个不同发音的词,如汽车他们都自行进行简化,简化为“汽”或“车”对于单音重复的词也较易掌握例妈妈、爸爸、狗狗、宝宝

2 一词多义:由于这个年龄的孩子对词的理解不准确,说出的词往往代表多种意义,如儿童最先接触到球,而后对类似的东西,如苹果、土豆甚至扁圆形的铃都叫球ma ma 可能表示各种请求

2 以音代物:对于能发出声音的某些物体,孩子们往往用象声词代表该物体如把汽车叫“笛笛”、把小狗叫“汪汪”、把小猫叫“妙妙”

2 以词代句:这阶段的孩子不仅用一个词代表多种物体,而且用一个词代表一个句子,如妈妈一词,可以代表多种意思,包括妈妈抱、妈妈来、找妈妈等,听者需借助情境才能理解

到了15或16个月间,婴儿开始能用两个单词连续或间断的陈述事物的状态表,表达自己的愿望或看法例如“要 … 猫猫” “明明 … 饿” “飞… 鸟”,这个词的间断关系可能是“主--谓”“谓--主”“宾--谓”“谓--宾”但是这类语言的数量还不多接近15岁时,这类语言逐渐增多这表明婴儿正在向“双词句”过渡,并始初步获得了基本的句法结构在单词句后期,即17个月左右,儿童开始能与成人进行稍长时间的谈话交流如在孩子1岁后,家长给孩子买了一本故事书,孩子经常听以后,就可以和成人一起把故事更概讲出来讲的过程中,往往给成人补充关键动词,并用动作补充说明

注意:在单词句阶段及整个婴儿期,儿童对语言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常缠着成人给他讲故事,喜爱重复、百听不厌成人应注意满足孩子的这一强烈需要,选一本生动有趣,情节简单,画面清楚的画册,经常给孩子讲讲,这对儿童言语的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二) 双词句(15~2岁)

1 5岁以后,孩子说话的积极性提高,说出的词大量增加2岁时,可达270个词

婴儿大约在20个月左右说出第一批双词句:他们学会把两个词放在一起表达明确的思想例如:“明明奶”“娃娃掉”“踢球”双词组合能更完整更确切地陈述思想,而且使用了简单的语法由于婴儿词汇量在20个月以后增长很快,出现了又一个语言激增时期,例如一名男孩19个月时第一批双词句共14句;20个月增加到24句;随后三个月里分别增加到54、89和250句,到24个月猛增到1400句;25个月剧增到2500句

双词句阶段儿童言语的特点:

2 婴儿讲的双词句已具备了句法的基本成分例如,主、谓、宾俱全,但使用中常被省略,主、谓、宾三部分常被漏掉其中之一部分,因此成为双词句

2 婴儿讲的双词句有两种组成形式:

一种是“主词句”,即围绕主词展开的句子,在主词(如“更多”“没了”“嘿”等)前或后加上一个动作,一种属性或一种状态的词,“没了牛奶面包水”“更多衣服、鞋、帽、玩具”一种是“电报句”,这种主句子不存在主词,像电报语言“吃饭”“踢球”“上街了”

2 双词句的生成规则有两种:

中轴开放性规则,即中轴不变,根据需要在其前或其后连接一个关于事物、动作和属性的词这种规则常用来生成主词句范畴对应式规则,要求生成双词句的前后两个词来自不同的“范畴”,在种类和性质上完全不同,但是这两个词必须保持其内在的有实际意义的联系

(三) 简单句及语法掌握(2~3岁)

婴儿到两岁左右终于把那些句法上不完整,不连贯的句子扩展成包括主语、谓语和宾语的完整句子而且学会使用一些介词、冠词、助动词、感叹词,他们会说“这是明明的”“猫猫爬在床上睡觉”“咳,小汽车坏了”

句子特点:

2 句子从混沌一体的逐渐分化儿童早期的言语功能有表达情感的、意动的和指物的三个方面,最初三者紧密结合,而后逐渐分化幼儿早期的语词是不分词性的,而后逐渐分化

2 句子结构从松散到逐步严谨例如“你吃筷子”→“小免子把萝卜放在筐子里”

2 句子结构由压缩、呆板到扩展灵活 “呜呜呜”→“爸爸坐火车去北京”

研究指出,20~30个月是婴儿掌握语言特别是基本语法和句法的关键期,到36个月即

3岁时,婴儿已基本掌握了母语的语法规则系统

无戒学堂IP营打卡第12天,2497字,累计19500字

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婴儿是否同母亲形成依恋及依恋性质如何,直接影响着婴儿情绪情感,社会性行为,性格特征和对人交往的基本态度的形成。

第一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从出生到3个月)

这个时期婴儿对人反应最大的特点是不加区分,无差别的反应。这个时候婴儿还未对任何人(包括母亲)有偏爱。

第二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

这时婴儿对人的反应有了区别,对人的反应有所选择,对母亲更为偏爱。对母亲和他所熟悉的人及陌生人的反应是不同的。此时婴儿还不怯生。

第三阶段: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到2岁)

从6个月起,婴儿对母亲的存在更加关切,特别愿意与母亲一起,与她在一起时特别高兴,而当她离开时则哭喊,不让离开,别人还不能替代母亲使婴儿快活。

婴儿对陌生人的态度变化很大,见到陌生人,大多不再微笑,而是紧张、恐惧,甚至哭泣、大喊大叫。

第四阶段: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以后)

2岁后,婴儿能认识并理解母亲的情感、需要、愿望,知道她爱自己,不会抛弃自己,并知道交往时应该考虑她的需要和兴趣,据此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安全型依恋:

这类婴儿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安逸地操作玩具,并不总是依偎在母亲身旁,只是偶尔需要靠近或接触母亲,更多的是用眼睛看母亲、对母亲微笑或与母亲有距离地交谈。

这类婴儿占65%~70%。

回避型依恋:

这类婴儿对母亲在不在场都无所谓。当母亲离开时,他们并不表示反抗,很少有紧张、不安的表现;当母亲回来时,他们也往往不予理会,自己玩自己的。

这类婴儿对母亲并未形成特别密切的情感联结。这类婴儿占20%。

反抗型依恋:

这类婴儿在母亲要离开前就显得很警惕,对于母亲的离开表现出非常苦恼、极度反抗。任何一次短暂的分离都会引起他们的大喊大叫。

当母亲回来时,他们对母亲的态度是矛盾的,既寻求与母亲的接触,又反抗与母亲的接触,比如对于母亲的拥抱,会生气地拒绝、推开。

这种依恋又常被称为“矛盾型依恋”、“焦虑型依恋”。这类婴儿占10%~15%。

婴儿对母亲的依恋类型既具有明显的稳定性,但在家庭环境经历较大变化、母亲与婴儿的交往发生较大转折时,也可能发生变化。

不少婴儿在12~19个月改变了依恋的类型,有些在7个月前属于不安全型依恋的婴儿,19个月时转变未安全型依恋,也有约三分之一的婴儿在1岁时属于安全型依恋,7个月后转变未不安全型依恋。

婴儿依恋的性质取决于与婴儿有关的母亲的行为。如果母亲能非常关心婴儿所处的状态,注意听取婴儿的信号,并能正确地理解,做出及时、恰当的反应,婴儿就能发展对母亲的信任和亲近,形成安全型依恋。

因而在头3年里,虽然主要与其父母交往,但事实上也已开始了同伴间的交往,并在与同伴的交往中表现出自己与同伴在社交方式和社会接受性方面的差异。

研究表明,婴儿从出生后的后半年起即开始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同伴社交行为。

婴儿早期同伴交往包括以下三个发展阶段:一是以客体为中心的阶段,婴儿的交往更多集中在玩具或物品上,而不是对方;二是简单交往阶段,婴儿已能同对同伴的行为作出反应,经常企图去控制另一个婴儿的行为;三是互补性交往阶段,婴儿同伴间的行为区域互补,出现了更多、更复杂的社交行为,相互间模仿已较普遍,婴儿不仅能较好的控制自己的行动,而且还可以与同伴开展需要合作的游戏。

以客体为中心的阶段:

研究发现,婴儿大部分社交行为是单方面发起的,一个婴儿的社交行为往往不能引发另一个婴儿的反应。

简单交往阶段:

婴儿的行为有了应答的性质。婴儿在这个阶段,就是通过这种社交指向行为而积极的寻找自己的同伴的同时,也对同伴的行为作出反应。

(“社交指向行为”指婴儿意在指向同伴的各种具体行为,婴儿在发出这些行为时,总是伴随着对同伴的注意,也总能得到同伴的反应。)

互补性交往阶段:

婴儿之间相互影响的持续时间更长,其内容和形式也更为复杂,出现了婴儿之间合作的游戏、互补或互惠的行为。比如你需要有伴时,我和你一起玩;你跑我追;你躲我找;两个人在一起搭一个东西。这个阶段婴儿交往最主要的特征是同伴之间社会性游戏的数量有了明显的增长。16~18个月是婴儿交往能力发展的转折点,之后,婴儿的社交性游戏迅速增长。2岁左右时,婴儿的社会性游戏在数量上绝对超过单独游戏,而其社会伙伴则更经常是同伴,与母亲的交往表现出明显下降的趋势。

研究也发现,从社会技能发展的角度,把婴儿早期同伴交往划分为简单社交行为、社会性相互影响、同伴游戏和早期友谊四个阶段。

在婴儿时期,自我的发展主要涉及自我知觉、自我认知方面的发展。

哈特提出了一个婴儿主体我和客体我的发展模式,将婴儿自我认知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前三个阶段为主体我的发展,后两个阶段为客体我的发展。

(1)5~8个月。 婴儿显示对镜像的兴趣,他们注视它,接近它,抚摸它,对它微笑。但他们对自己的镜像与对其他婴儿形象的反应没有区别,说明他们并未认识到镜像是自己的像,自己与他人有差别,以及自己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因而,婴儿还没有萌生自我认知。

(2)9~12个月。 婴儿表现出了对自己作为活动主体的认识,表现为他们以自己的动作引起镜像中的动作。他们主动地引起自身动作与镜像动作相匹配,表明婴儿认识到自己是活动的主体。这个阶段婴儿产生了初步的主体我。

(3)12~15个月。 婴儿已能区分自己做的动作和他人做的动作,对自己的镜像与自己的动作之间的联系和关系有了清楚的觉知,说明婴儿能够把自己与他人分开。主体我有了明确的发展。

(4)15~18个月。 婴儿干始把自己作为客体来认识,认识到客体特征来自主体特征,对主体某些特征有了稳定的认识。这反映了客体我的发展。

(5)18~24个月。 婴儿已具有了用语言标示自我的能力,如使用代词(“我”“你”)标示自我与他人。婴儿在此年龄阶段已经能意识到自己的独特特征,能从客体中认识自己,用语言标示自己,表明婴儿已具有明确的客体我。

刘凌对婴儿自我认知的发生发展做了深入的实验研究。结果发现:

自我认知能力在婴儿15~24个月时发生发展,视觉自我认知一般在婴儿17个月时发生;言语自我认知一般在婴儿21个月时发生,经历了从用名字表述自己到使用第一人称表述自己的发展。

关于婴儿的情绪

关于婴儿的情绪,情绪和情感是每个人都会有,也会表达出来的一种心理活动。情绪对婴儿适应生存有着特别的意义。婴儿虽小照样会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情感。下面来看看关于婴儿的情绪。

婴儿的情绪1

婴儿的情绪情感表现有哪些

1、2到3个月的时候,吃饱或者睡好之后都会笑;有人逗她的时候,她会全身都感觉很活跃;5到6个月的时候对新鲜玩具都会有欣快或者跃跃欲试的感觉;6到7个月的时候,就会开始对父母产生依赖感,并且对陌生人开始有怯生情绪。

2、8到10个月的时候,对于分离就会有焦虑的情绪,而且会越来越的强;12到16个月的时候,分离的情绪就可以达到高峰;18个月之后,这种情绪才会逐渐的开始减弱。

情绪情感对婴儿有什么意义

1、0到3岁的孩子会对照顾人很依赖,周围环境会对孩子情绪情感的一生产生很大的影响。譬如孩子在一个天天麻将声中长大,房间里天天烟雾妖娆,那么他长大后抽烟喝酒打牌会在他人生中首选,和爱因斯坦、牛顿一点关系都没有。

2、所以你假如要生孩子,健康的环境良好的修养,对孩子一生的成长时很有意义的。有些家里装潢的富丽堂皇,但是家里没有一个书柜,环境是给人一个好的生活,但是没有赋予文化的含义,哪些装潢显得苍白无力。

婴幼儿情绪的处理

1、留意自己对孩子成功或失败时的反应

简单说,孩子感到骄傲或自卑的程度,依父母对其成败反应而定。

如果父母在孩子成功时,予以有效的赞美,他会肯定自己的努力与收获,并再接再厉!如果孩子成功时,父母不理不睬,或只是空泛的应付“你很棒”、“好厉害”,孩子会找不到自己的定位,也不知未来方向为何。有时候还会因为父母空泛的赞美,害怕自己下次就“不棒”“不厉害”,而变得不想再尝试。

如果父母在孩子成功之际做出有效的赞美,具体描述孩子做到的事实,再加以归纳方向,孩子就会愿意朝目标前进。举例来说,孩子考了一百分,如果你说“你很聪明”,孩子固然高兴,但也许会害怕下一次考不到一百分就不聪明而患得患失。如果你说,“这次的考试你很努力复习,也都理解了,真的很棒!”对孩子而言,你赞美的是他的努力,一百分的意思也只是“全都努力理解了”,与他聪明与否无关,如此一来,他就会更愿意努力学习。

相反地,如果父母在孩子失败时予以支持鼓励,让孩子知道失败不是件不可逆的事情,只要继续下去或改正方向,父母都会支持;如果一遇失败就被责骂、讽刺、讥笑,那么孩子的反应从愤怒、羞耻到放弃都有可能。

2、留意自己对孩子犯错时的反应

孩子愧疚或羞耻的程度也依父母对违规犯错的反应而定,如果孩子弄坏玩具时,父母习惯性责骂孩子,也就是“对人不对事”,例如说“你这么坏,这么不听话!”时间一久,他就会相信这个“坏孩子”就是我!

如果父母换个方式“对事不对人”,说:“玩具坏了呀!那宝宝你接下来怎么做呢?”这样孩子产生的是一种“愧疚感”,知道自己做了一件不好的事,但却可以去弥补,而不是“我是一个坏孩子”。又例如当父母在孩子成功堆叠积木时不予理睬,却在失败弄出声响时予以喝斥,那么孩子对自己的存在价值当然没有信心,也因此容易感到自卑。

3、了解情绪发展里程碑

复杂情绪对孩子未来怎么看待是很重要的。因此家长一定要花些心思来了解孩子的情绪发展,而不光是聚焦在动作发展或认知发展上,更何况复杂情绪与周围环境极其相关。

情绪发展里程碑:

0-2个月:挫折、满足、渐渐有笑意、好奇,开始会自我安抚,比如吸吮奶嘴。

3-4个月:主动笑,渐渐因不如意而生气,好奇心增强而互动增多。

5-7个月:快乐、悲伤、生气、好奇、厌恶、害怕越来越明显,开始对陌生人焦虑。

8-9个月:以上情绪加大,焦虑感也加大,开始有分离焦虑,好恶感变得明显。

10-12个月:害怕的事物增多,开始会拒绝,自我意识开始萌芽,挫折加重,开始主动寻求快乐。

12-18个月:分离焦虑明显,但更好奇探索、暴怒、快乐兴奋,主动寻求快乐。

18-24个月:上述情绪明显加剧,自我意识明显,成功时感到骄傲、失败时感动羞愧、羞耻、羡慕等。

24-36个月:基本情绪与复杂情绪都越发明显、好恶分明、可以同理安慰他人的情绪。

婴儿的情绪2

这些常见的婴幼儿情绪,该如何应对

常见情绪1:焦虑

在在幼儿5个月至1岁期间,就开始出现“陌生人焦虑”现象,到了1~2岁则出现与主要照顾者的“分离焦虑”现象,只要一眼看不见父母,就会开始哭闹,并且感到不安,这都是正常的情绪发展现象。一般而言,在进入幼儿园1个月后,分离焦虑就会逐渐缓解,如果持 续太久还未见改善,父母就需带孩子就医评估。

专家建议:

造成幼儿分离焦虑的原因,多半与幼儿生活环境以及亲子互动有关。一般来说,如果家长平日保护过度,凡事都帮孩子处理好,很少给他自己做的机会,就很容易造成幼儿的依赖心理过重,自然很难与父母分开。另外,亲子互动过于缺乏也是分离焦虑的原因之一。

根据临床观察发现,幼儿正是因为过度渴望父母的关爱与呵护,才出现比其他同龄孩子更为严重的分离焦虑。所以,父母应特别注意幼儿的情感需求,以免加重幼儿的分离焦虑。

如果幼儿的先天气质比较细腻、敏感,那么焦虑情况也可能比较严重,建议父母不要用过于严厉的方式教导幼儿,以免加剧焦虑现象。焦虑通常有许多表现形式,例如分离焦虑、抗拒上学、特定畏惧症、社交恐惧症等,如果幼儿的焦虑情况已严重到影响与人正常互动,则建议尽快采取治疗措施。

从医学角度来看,并不建议对6岁以下的幼儿实施药物治疗,心理疗法的成效反倒更为理想。具体方式可分2种,即“洪水法”和“逐步减敏法”。就“洪水法”来说,假如幼儿怕蛇,那么就让孩子一次性看见很多蛇,那么今后再看见一两只蛇的时候,他的恐惧感就会下降。

常见情绪2:耍赖

毕竟人是社会性的动物,都愿意得到他人的关心和注意。不过,如果幼儿长期持续以这种行为来索取他希望获得的人、事、物,那就有可能是完全不懂如何利用正面方式去达到目的。

专家建议:

如果孩子一直持续利用“耍赖”这种负面方式寻求关注,那么父母首先应该自我检查一下,平时多留心亲子互动的过程,注意孩子是否出现了太多负面情绪, 以至于他根本不懂得如何寻求正面渠道来表达自身需求。

如果情况果真如此,家长就要及时改变对孩子行为的回馈方式,避免只对孩子的负面行为表示关注。一旦孩子出现值得鼓励的行为,要马上给予足够的正面回馈。不论是纠正还是肯定,都要尽量以简单直接的方式告知孩子,渐渐帮助孩子学到如何以正面方式获得别人关心。

当孩子出现耍赖情绪时,父母或老师不能坚持一贯的原则,反而与孩子妥协而满足他的无理要求,这更是造成幼儿长期耍赖的一大原因。父母一直没有对幼儿的耍赖行为采取有效措施,正好导致他持续使用这种方式来满足自身需要。

虽说幼儿的逻辑观念尚未完全成熟,但是他既然能够长时间地不停耍赖,那就说明他已经从单纯的回馈反应发展到自主行为阶段,也就是说他的耍赖是来自内心的自发行为,并不是主要由外因所触发。

要克服幼儿长期耍赖的弊病,家长可尝试用“忽略”的方式来处理,同时避免给予任何负面关注,直到幼儿停止无理取闹行为后,才给予正面关注并继续与之沟通,这就能让幼儿逐渐明白,用耍赖的方式并不能从父母身上得到任何关注,于是耍赖情形便能慢慢改善。

常见情绪3:人来疯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从众行为,也就是孩子看到别人“疯”起来之后,自己很快就跟着“疯”起来。查究“人来疯”的具体原因,主要是幼儿有过在众人面前勇于表现自己的经历,而且因此获得不少正面关注,比如他人的'注意和称赞,久而久之,他就学会继续用这样的方式获得情感满足。

专家建议:

就幼儿的正常心理发展来看,到了2~3岁之后,基本都有表现自我的念头,以获取他人更多的认同。除非是特别严重的自我表现行为,一般都可看作是特殊心理发展阶段的正常行为,没必要太过担心。

不过,一旦发现幼儿的人来疯情绪特别严重或者“疯”的方式很不恰当时,建议立刻向幼儿说明,以引导幼儿建立正确认知观念。例如说话声音太大很容易影响到别人,所以最好控制一下。

请父母时刻牢记一点,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本来就不成熟,所以不要对单纯说教的效果抱以太高的期待,不要认为“这次已经教育过了,孩子自然就会记住,下次就能改正”,而必须辅以实际的行为来处理。比如和幼儿事先约定好,下次再有客人来家里时,记得说话不要太大声,如果确实有明显改善,就给予一定的奖励。

对于大多数幼儿而言,情绪表现是传达自我想法的一种方式。当语言能力越来越进步、情绪控制也没有太大问题时,他们会渐渐懂得运用语言进行更有效的表达,情绪激动的情形也就随之减少。

婴儿的情绪3

婴儿的4种情绪

依恋

从7个月开始,宝宝开始出现了依恋亲近的人的依恋情绪。宝宝最喜欢和亲近的人接近,这样的接近会给宝宝带来舒服、愉快和安全的情绪。当亲人一旦要离开,就会产生不愉快的情绪。1岁之前的宝宝处于前依恋期(出生~2个月)和依恋建立期(2个月~1 2个月)。处于前依恋期的宝宝会用微笑、注视和咿呀言语同成人进行交流,依恋建立期的宝宝开始对熟悉的人有特殊的友好关系,能从周围的人中区分出最亲近的人,并特别愿意和他接近。如妈妈用身体同宝宝进行接触,如抚摸、搂抱、摇晃等,宝宝感受到这些触觉和运动觉的刺激,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如果亲近的照看者需要暂时离开,那宝宝也能忍受,但是会带有一点伤感的情绪。

喜悦

刚出生几天的宝宝就会笑了,爸爸妈妈好开心呀!但其实,新生儿的笑容是生理性的反应,这种微笑是脑干部位的脑电波活动的信号,而并不是爸爸妈妈们所认为的那样是孩子高兴的反应。从4~6周开始,宝宝的笑开始与他们的感受联系在一起了。这时候的笑是生理情绪的体验,宝宝感到身体内部舒服了,他就会用笑来表达。奶奶碰碰宝宝的脸,爸爸轻轻地触摸宝宝的皮肤,或者是他听到了妈妈熟悉的声音等,都会引起宝宝愉快情绪的反应。

从2~7个月开始,宝宝的喜悦情绪出现了分化,开始对不同的人有了不同的反应。4个月时,宝宝对熟悉的人脸比不熟悉的人脸笑得更多,甚至只对亲近的人微笑。这时妈妈会发现,妈妈笑,宝宝也会有意识地笑,这是宝宝应答,性的微笑。慢慢地,生活环境中的事件开始能引起宝宝的微笑和大笑,妈妈用玩具来逗弄宝宝,或是爸爸轻轻地给宝宝呵痒,他会因为觉得好玩又有人陪伴而高兴地咯咯笑起来。

愤怒

愤怒,也是宝宝常见的情绪。宝宝愤怒的反应,往往是由剧烈到缓和,由直接到间接,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化。婴儿时期的愤怒不发则已,一发总是来势汹汹,不能抑制:两手摇动,两脚乱踢,满面涨红,大声哭叫。尤其是一些“聪明”的宝宝们,他们会因需要(饥饿、口渴、倦等)没有得到满足而将愤怒情绪转变为哭声,在他们不会说话的这段时间内,宝宝基本上就是靠哭声来向爸爸妈妈倾诉自己的烦恼和不满。

恐惧

惧怕大约在出生后的第6个月发生。这是由于突然遇到强的刺激,心理失去平衡所发生的情绪反应。父母要注意,孩子有的惧怕是习得的,如听到了放鞭炮的声音,孩子会有似乎是惊怕的反应,父母无需紧张地用夸张的言语和动作去保护孩子,只需要轻轻地抱住孩子,用言语给他解释那是什么声音,就可以了。另外,害怕陌生人正是这时期惧怕情绪的突出表现,随着成长,慢慢会有所改变。

简述婴儿期心理发展的特点

简述婴儿期心理发展的特点,从孩子出生后到成长,每个时刻都牵动着父母的心,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也越来越顺应孩子成长的规律。下面来看看简述婴儿期心理发展的特点。

简述婴儿期心理发展的特点1

1、发展的连续性和年龄的阶段性:婴儿心理发展过程按照一定的逻辑进行,不可中断,且该心理过程会呈现出不同年龄阶段的典型特点,这些特点和其他阶段不同,具有代表性。

2、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稳定性和可塑性:婴儿心理发展的每一个年龄阶段按照顺序发展,无法跳跃,每一阶段都有代表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不会轻易变化,相对稳定。

3、婴儿心理发展的基础性:婴儿心理发展时期是儿童成熟心理时期的基础阶段,发展速度快。

婴儿心理要注意什么问题

1、断奶的心理问题:断奶是每个婴儿成长过程中都要面对的大事,采取合适的办法是很重要的。母亲可以在断奶前几个月慢慢带着粥、饭等食物,给宝宝一个适应过程,切忌突然断奶。

2、控制训练要循序渐进:婴儿逐渐长大,大小便需要自我控制,这个过程需要慢慢训练,不能对孩子过分训斥和埋怨,更不要打骂孩子。

3、不要吓唬孩子:孩子的心理很脆弱,家长不能吓唬孩子,不管是出于何种目的。孩子在经过吓唬之后心理会留下阴影。

虽然任何孩子的发展都是有一定的规律的,但是我认为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家长在育儿过程中并不可以一味的照搬书中的方法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在该学习的方面要吸取经验,但是该灵活变通的时候也一定要学会变通,这样才可以让孩子成长过程中有更多的可能性。

简述婴儿期心理发展的特点2

婴儿期的心理发展有哪些特征

感知觉发展;婴儿出生后2913周内常可看到双眼不协调地运动,约在出 生一个月前后,双眼不协调活动消失,视觉集中现象出现。据调查,有75%。

1、动作发展;婴儿期是动作发展最迅速时期,动作的发展常遵循一定顺序 和规律:一般先从整体不分化动作向分化动作发展;从头部的抬仰动作向躯体下 面各部分直至脚的直立和行走动作的发展;从腿、臂等大肌肉向手及手指小肌肉 的发展。

2、言语发展;婴儿出生第一年是言语发展的准备阶段。从初生到3个月是 简单的发音阶段;4918个月为连续音节发音阶段;99112个月是学话的萌芽阶 段,能听懂简单的句子;能叫爸爸、妈妈等名词。

婴儿期需要注意什么

1、断奶的心理卫生问题。断奶对孩子来说是件大家,弄不好会对他幼小的心灵造成重大的精神刺激。

2、耐心细致地对孩子进行大小便的控制训练。对孩子大小便自我控制训练不宜过早,一般认为从孩子两岁半开始训练为宜。

3、在训练的过程中,要耐心,要和蔼,不要埋怨,不要斥责。有人研究,通过严厉斥责,甚至打骂来训练孩子大小便自我控制,不但训练过程长,学会控制慢,而且容易造成心理创伤。

婴儿的发展历程看似简单,其实也很复杂,因为婴儿不会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只能通过面部表情了表达自己的情绪,所以建议各位家长要多观观察。

简述婴儿期心理发展的特点3

婴儿心理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个体心理的发生。

婴儿期是人生的最早阶段,人类各种心理活动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学习、想象、思维、言语、情感、意志行动、自我意识以及个性心理特征等,都是在出生后这个早期阶段发生的。o一3岁婴儿期是人类个体心理发生的'重要时期。因此,对婴儿心理发生的研究,是婴儿心理研究的首要内容。当然纸尿裤什么牌子好是首先需要确定的问题。

有个值得注意的趋势是,80年代中期以来,欧美各国心理学家普遍开始重视对胎儿的研究,以期为那些婴儿一生下来就已有的心理能力寻找最初的起源和令人信服的解释。不同研究已经表明,作为心理发生的最初标志的条件反射,最早在胎儿期就已有可能以某种形式建立。因此,随着这一研究新进展,当前个体心理发生研究已经向前延伸到胎儿期,胎儿心理发生已开始成为穿尿不湿的婴儿心理研究的重要对象。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人认为婴儿心理研究应包括从妊娠到出生后第三年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研究。

2.婴儿心理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

婴儿心理发展的具体过程。婴儿心理的发展具体表现为心理各方面的发展,包括婴儿感知觉、注意、记忆、学习、想象、思维、言语、情感、意志等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以及个性特点的初步形成过程。每一种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的发展,都有其各自独特的特点和具体的发展进程及其规律。分别研究这些具体过程的特点和规律,是婴儿心理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正确安抚程序:生理&心理兼顾 面对这些焦虑感比较重的孩子,哭泣的频率相对较高。不过黄医师说,安抚宝宝的情绪也有通则。 当然,首先无论年龄大小的宝宝,其生理的需求(如:饿了喝奶、脏了换尿布、冷热触觉等)必须先由父母给予基本的照护来安顿宝宝身心外,包括宝宝是否有常态性的腹胀、便秘等生理问题,也应先被妥善照料。 排除以上的生理需求后,若宝宝仍持续哭泣不断,那就需要进一步来关心宝宝心理方面的层次了。黄国洋医师建议,尽量不要在宝宝一哭的时候,就马上把奶嘴塞到宝宝嘴里,有些情形,也可能只是宝宝需要主要照顾者「抱抱」、「拍拍」、「秀秀」等安抚,就可马上满足宝宝心理需求的。 黄医师提醒,抱宝宝时,爸妈最好也能和宝宝面对面交流情感,用关心孩子的语气和眼神,陪孩子尽量说话最好。问题并不在于说话的内容,而是在于照顾者的关怀语调与声音情感,这样就能起到安抚宝宝的最佳作用。 有时只需要主要照顾者的即时出现,并给予孩子以轻轻摇晃、抱着走几圈等方法,也就能给予宝宝全世界最温暖的安慰罗! 常见错误的安抚方式 1 塞奶嘴,叫宝宝停止哭声 大部分母亲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慢慢就可以去分辨孩子哭泣,背后所代表的讯息含意。而面对容易哭泣的孩子,爸妈的心态也不应只是为了止住孩子的哭声,而搪塞孩子一个奶嘴或玩具就好。若将宝宝的哭泣反应,视为孩子在与你沟通的一种表达方式,那么平时也就会多加留心孩子的个别气质与需求。 不过,也有许多祖父母或爷爷奶奶,会较容易将孩子的哭泣,视为自责照顾不周或照顾失败的原因。黄医师则提醒,照顾者并不需要这样子想,用较正确的心态来想,哭泣就是代表孩子在向我表达,至于到底宝宝在表达什么?需要什么?我们则要尽量仔细观察并学习帮宝宝猜一猜。 而重点也不是猜得对不对,而是你有帮宝宝在猜,也有在安抚宝宝,这些才是宝宝最需要的回应。 2 塞甜食,叫宝宝停止哭泣 常见宝宝哭泣的时候,爸妈不管三七二十一,就立刻塞甜甜的东西(像甜甜的乳酸菌糖果等)马上喂宝宝吃,这样也并非理想的安抚方式。黄医师并且指出,生理上的原因都还没帮宝宝探查,就立刻给予制止宝宝哭泣的错误模式,即便给予各种安抚,也可能造成宝宝仍持续哭泣喔! 即使假哭,仍应给予适度关爱 黄国洋医师表示,当宝宝的语言能力渐渐发展稳定后,宝宝透过哭泣来表达需求的情况也会相对减弱。因此在宝宝还不会用言语表达前,爸妈绝对有必要用耐心和关心来陪伴孩子长大。 即使宝宝透过假哭,来表达需求,也是一种需求,家长有时候也可以配合宝宝演一段,并不是就一定要板起脸孔来戳破真相,有些人认为当孩子用哭闹来寻求慰藉,就不要抱他,让他继续哭到累了为止,黄医师则非常反对这样的处理方式。适度的安抚,了解孩子并回应孩子,才最理想。 在平时孩子不哭的时候,就应多花时间陪宝宝玩,那么宝宝也就没理由透过假哭来索取爸妈的关爱啦! 结语 当孩子持续哭闹或不安的时候,家长自己的情绪也要照顾好。千万不要因为孩子的哭声而烦躁或自责,或认为自己怎么好失败,其实宝宝的「哭泣」,就应看作孩子是在跟你「说话」,而平时跟孩子真实互动的经验累积最重要,即便看很多教养的书,但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礼物,所以别逃避和宝宝互动过程中,所能领悟的教养体验喔! 黄国洋 学历:高雄医学院医学系、国立台北大学犯罪学研究所 经历:马偕纪念医院精神科主治医师、松德精神科联合诊所主治医师 现任:台安医院小儿心智科主治医师 采访撰文╱郁筱惠 咨询╱台安医院小儿心智科主治医师 黄国洋 摄影/本刊资料照.潘朵拉专业儿童摄影 Model/可爱宝宝 邱艾瑄(人物与文章内容无关) *更多内容请参考:婴儿与母亲2014年7月号。mababy/ 订阅健康爱乐活影音频道,阅读健康知识更轻松 加入,天天关注您健康!LINE@ ID:@ : /supply/article/15977/家有宝贝爱哭哭 Baby的沟通语言(下) 关键字:婴儿与母亲, 爱哭, 黄国洋, 台安医院, 小儿心智科

指代性、目的性和约定性。

婴儿前言语交流的三大基本特性是指代性、目的性和约定性。指代性,是交流中的信息需要通过符号或行为来代表,或指代某一个物品或者事件;目的性是为了得到某种需要或者实现某种愿望,而不是为了简单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者意愿;约定性是婴儿和成年人之间需要建立一种共同的理解和沟通方式。

婴儿前言语交流的指代性、目的性和约定性为婴儿和成年人之间的交流奠定了基础,并在婴儿的语言和认知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90862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