氓中如何在诗歌当中感受女主人公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抒情特征?

氓中如何在诗歌当中感受女主人公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抒情特征?,第1张

《氓》是《诗经·卫风》中的一篇,描写了一个女子对氓的背叛行为,并通过女子的叙述和感慨,展现了她的感情变化和心理状态。在诗歌中,女主人公的抒情特征可以归纳为“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以下是具体表现:

1 表达自我感受,表达爱情与背叛的痛苦:在诗歌中,女主人公叙述了自己的恋爱经历和被氓背叛的痛苦,她并没有直接对氓进行责备或谩骂,而是通过表达自己的感受来传达内心的怨恨和悲哀。

2 采用比喻和象征手法,表达内心痛苦:女主人公在诗歌中运用了比喻和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内心痛苦,如用桑树、斑鸠等形象来比喻自己的处境和感情,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等形象来比喻自己的苦闷和无法解脱。

3 表现出一定的理智和坚强:女主人公在叙述自己的遭遇时,虽然表达了怨恨和悲哀,但也表现出一定的理智和坚强。她没有沉溺于愤怒和悲伤之中,而是在反思自己的过去和未来,思考如何走出困境。

4 语言平实自然,情感真挚:女主人公在诗歌中的语言平实自然,没有华丽的辞藻和夸张的表达,情感真挚动人,让读者感受到她内心的真实感受和情感变化。

综上所述,《氓》中的女主人公通过表达自我感受、采用比喻和象征手法、表现出一定的理智和坚强、以及平实自然的情感表达等方式,展现出了“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抒情特征。这种抒情特征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女主人公内心的痛苦和煎熬,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更为客观、理性的视角去思考和探讨诗歌中所反映的婚姻爱情问题。

《氓》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巧妙的将事件的过程和弃妇的情感融为一体,在女主人公悔恨地叙述自己恋爱、结婚和婚后被虐、被弃的遭遇中,表现出刚强自爱、果断坚决的性格。

这是一首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诗歌。此诗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痛苦,表达了她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社会妇女在恋爱婚姻问题上倍受压迫和摧残的情况。

创作背景

《卫风·氓》是春秋时期的一首民歌。春秋时期生产力还相当落后,妇女在家庭中经济上不独立,人格上形成对男子的附属关系,男子一旦变心,就可以无所顾及的将她抛弃。

当时作为封建生产关系和等级制度的观念形态也逐步形成,妇女的恋爱和婚姻常常受到礼教的束缚、父母的干涉和习俗的责难,进一步形成了对妇女的精神桎梏。《卫风·氓》这首诗正是当时社会痴情女子负心汉的反映。

      按写这篇当时可是费了劲儿了。因为诗歌本身篇幅长,我是一般性的分析一下好呢,还是要结合字、词、句的训解更能坐实地进行分析好?最终还是选择了把二者结合起来写。有点儿长,也不一定好。只要诸位能够在本文的帮助之下读明白诗歌的内涵我就满足了。

        《诗经》是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册定。先秦叫“诗”或“诗三百”,战国时荀子始称为“经”,汉代奉为儒家经典。内容少分风、雅、颂,全面反映了周初至战国中叶五百多年的社会生活。手法和章法上采用赋、比、兴,以四言为主,重章叠句,反复咏唱,音韵优美。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就是以《诗经》为其滥觞的,《诗经》也正是以其现实主义手法和成就彪炳千秋光照万代的。

      《氓》是《诗经·卫风》中的一篇。《卫风》是“十五国风”中的风诗。所谓“国风”,朱熹《诗经集注》说:“国者诸侯所封之城,而风者民俗歌谣之词也。”可见《卫风》是卫国的风诗,属于地方民歌土乐。卫国,旧说在殷都朝歌(今河南省淇县)一带,相传为康叔所建。《氓》是《卫风》中较为著名的诗篇。它通篇是弃妇的独白。通过对恋爱、结婚、遭虐待、被遗弃过程的叙述表现出妇女在奴隶社会末期恋爱婚姻问题上的不幸遭遇,挞伐了男尊女卑的罪恶。它虽然和《邶风》中的《谷风》都是弃妇之诗,但它与《谷风》不同,《氓》更表现出妇女独立人格和反抗意识。

      《氓》是一首优美的叙事诗。它以弃妇“我”的口吻展开叙述。第一章,求恋,定情。“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弃妇本市一位遭欺骗、被损害、身心受到严重创伤的妇女,按说叙述应当是饱含痛恨之情的,但诗篇却以回忆往昔的方式,从当初“氓”来求婚的“蚩蚩”之态和殷殷之情着笔,这样看似顺序写来,平淡自然,实则颇具匠心,饱含深意。“氓”当初笑嘻嘻地借购买蚕丝来求婚,说明他对女子早就打上了主意,因而态度殷勤主动。这就为后文写“氓”的负心提供了对比,不言痛恨,却能够让读者产生厌恶之情,用意颇妙。这是订婚前的情形,故称男子为“氓”。订婚之后男女间的称呼也变了。“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可见“氓”以他的甜言蜜语和献殷勤取得了女子的同意,双方结识定情了。“子”是对约为婚姻的男子的称呼。女子真是天真善良单纯热情,被“氓”的假意热情欺骗了,她接待了“氓”不说,还要送过淇水,到达顿丘。她希望对方请个好媒人,并约定秋天作为婚期。然而,从春天收获蚕丝到秋天要经过漫长酷热的夏天,这对热情善良情感单纯的女子来说是一个考验。第二章便极写女子的相思之情及其结婚。如果说第一章是开端,那么这一章则是感情的发展。单纯热情的女子轻信别人的言行,容易上当受骗,人家在骗他,他却对人家笃情厚意。送“氓”走后,她便陷入了情网:“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殊不知,女子此时殷切的盼望和真挚的相思,正为后文的遭遇巧设了铺垫和衬托,也许此时的热望与思念正预示着他的悲剧。女子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以我贿迁”的。

        第三章写女子的痛苦悔恨。果然男子是个“负心郎”,结婚之后他不再像初恋时那样殷勤,而是三心二意,粗暴无礼,致使女子心里非常痛苦。诗中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作比,象征男女新婚后的浓情蜜意说明刚刚结婚之后由于年轻女子的体态与美貌,使得他们曾一起度过了一段“沃若”甜蜜的日子。然而几年之后,女子所得到的是什么呢?“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传说斑鸠鸟贪吃桑葚而导致昏醉。诗篇以此作比由物及人带出了女子痛苦的直白:“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是女子出嫁后对男子的称呼。哎呀,女子呀,你千万不要沉迷在爱情里面,因为“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岂止是痛苦的悔恨,简直就是血泪的呐喊。情节上又紧扣第2章,有切盼的喜悦而痛苦悔恨,感情大起大落,跌宕奔突给人以巨大的震撼。当然女子的痛苦悔恨正是忙始恋终弃,虚伪无情面目的折射。由此以下诗篇转入悲愤的控诉。“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再次用商业做比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女子变得衰老,男子也情意衰竭,尤其愤恨的是,这位当年笑嘻嘻的男子,现在却一反当初的虔诚之态,“自我徂尔,三岁食贫”。这与当年“淇水汤汤,渐车帷裳”的迎亲场面形成了多么鲜明的对照。然而女子并没有什么过错,“女也不爽,士二其行”。丈夫在婚后,尤其在女子色衰之后,三心二意,喜新厌旧,行为前后矛盾,反复无常,这才是根源所在。言语之中既包含愤恨之情,又说透了是非,指斥了丈夫的罪责。而他一个痴情的女子,结婚之后却一心不二,忠于爱情,勤于家务,但这最终却使他无法逃脱被人遗弃,遭受嘲笑的厄运。这是多么不公平的现实啊!第五章,弃妇历述自己操持家务的事实和悲惨的遭遇。“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短短几句,从时空两个方面表现了弃妇的任劳任怨和勤劳不怠:一方面是结婚以后没有一天不起早贪黑,一方面是室家之事无所不为,并不以为苦。这又是我们看到了弃妇的勤劳和刚强。即便如此,也难逃无端的暴虐:“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以至于被休回娘家。在夫家遭受暴虐,回到娘家该得到同情了吧?“兄弟不知,咥其笑矣。”连自己的亲兄弟也不但不理解她,同情他,反而取笑他,戏弄他,这不能不使他感到孤独与悲伤。

        第六章是指斥与决裂。这一章是全诗情节的高潮,弃妇心理活动最为激烈。先是当初“及尔偕老”的誓愿与如今“老使我愿”的事实的对比,指斥丈夫的背信弃义,口是心非。再说“淇则有岸,隰则有泮”的比喻,控诉丈夫行为放荡,没有规矩。然后回忆“总角之宴,言笑晏晏”的欢乐情景,谴责丈夫的忘恩负义,翻脸无情。最后抓住丈夫口是心非的本质,说道:既然你连当初诚恳发誓的言辞都不顾念,我还跟你有什么爱情?怨愤之中不无反抗意识。

        诗中塑造了一个鲜明生动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自始至终表达了一个热情善良、纯真幼稚、勤劳刚强的女子在遭受厄运,被无端遗弃之后的内心独白,性格突出,感情真挚。然而,弃妇不是一个孤零零的人物一方面从他身上可以折射出礼教社会的不平等现实——女人处于被动地位,任人宰割,如诗中恋爱时,他是被动的,结婚后他只有被驱使的权力,也是被压迫的,以至于被休出夫家,那更是他悲惨的命运。另一方面可以折射出当时冷酷的社会现实——弃妇遭遇悲惨,连亲兄弟也不同情。这多么令人寒心。当然与此相反的人物“氓”,则是一个应该鞭笞的形象。然而,几千年封建社会却颠倒是非,美化“氓”而责备弃妇,这正说明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是一部“吃人”的历史,而被吞噬最多的当是妇女。

        除了在性格刻画和心理描写方面特点突出外,在结构上通篇是弃妇的回忆,回忆之末又间以插叙,同时在感情线索上,随着事情的发展而从恋爱的喜悦、思念的热望到遭受遗弃后的爆发控诉,以至于最后的果断决绝,波澜起伏,变化多姿。加以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优美形象的语言,更增强了表达效果,从而表现出我国幼年诗歌成熟的艺术特征。

全文:

《国风·卫风·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创作背景:

    《卫风·氓》是春秋时期的一首民歌。春秋时期生产力落后,妇女在家庭中经济上不独立,人格上形成对男子的附属关系,男子一旦变心,便可无所顾及地将她抛弃,妇女的恋爱和婚姻常常受到礼教的束缚、父母的干涉和习俗的责难,进一步形成了对妇女的精神桎梏。《卫风·氓》这首诗以一个女子之口率真地述说了其情变经历和深切体验,反映了一个痴情女子负心汉的故事。

思想变化:

    女子先言“子无良媒”,是出于对“礼”的一种遵从,古礼认为女子嫁人,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后又言“秋以为期”,说明女子冲破了“礼”的束缚,勇敢地与“氓”私订终身。进而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姑娘“不见复关”时“泣涕涟涟”,“既见复关”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

    故事继续发展,从桑叶青青到桑叶黄落,显示了女子年龄的由盛到衰,也暗示了时光的推移。“自我徂尔,三岁食贫”,补叙多年为妇的苦楚,她起早睡晚,辛勤劳作,一旦日子好过一些,丈夫便变得暴戾残酷夫妻关系渐渐不和,终至破裂。女子不得已又坐着车子,渡过淇水,回到娘家。她反覆考虑,自己并无一点差错,而是那个男子“二三其德”。在这里女子以反省的口气回顾了婚后的生活,找寻被遗弃的原因,结果得到了一条教训:在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里,只有痴心女子负心汉。

    继而写她回到娘家以后受到兄弟们的冷笑。女子内心深受精神压力同时又十分矛盾。为了摆脱这些痛苦,她下决心与那男子割断感情上的联系:“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从此后不再希望他回心转意,算了,算了。这女子一贯钟情的性格与她对男子不可能在感情上一刀两断,最终导致了她的悲剧。

一刚开始,先说男主MS忠良,但从他抱布,假装谈生意,实际来娶,可见其心不良。

但纯洁的女主不知,将保存多年的心交给这个以为是良人的男子,并深情款款的送他至涉祺,还一个劲担心他会怪自己延婚期,由此可见完全倾入爱河,不可自拔。

二在娘家等待,如同望夫石一般,心焦神伤,甚至“泣涕涟涟”,时时刻刻盼望来早日接自己。当见到后,喜笑颜开,连忙告诉他两人生辰八字合得来,更想带着家里的很多东东去夫家,真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

三桑叶还绿,但男人的心已离自己很远,女主不由发出“女人不要对男人太痴心的感慨”,自己郁郁寡欢。

四桑叶枯黄,男人完全变得三心二意,整日不归。女主哀痛,伤心欲绝,几欲寸断。想起自己嫁过来这么多年,劳心劳力,男人如此待她,不禁心生怨恨,正所谓“爱的越深心就越痛”,对负心汉的很愈加沉重

五女主孤苦伶仃,回想起往日,忆起如今任劳任怨,不禁悔恨万分,满腹哀怨,只得连连感叹自己有眼无珠,嫁与这种良心狗肺之人,恨之深已是满腔怒怨。

六女主此时已经心灰意冷,所谓的“信誓旦旦”不过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男人根本是“不思其反”,既然如此,不如一刀两断,从此一了百了虽是奴隶社会,但情殇过深的女子毅然与负心之人划清界限,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

《氓》是一首夹杂抒情的叙事诗。它通过一位弃妇的自述,激昂、生动地叙述她和氓恋爱、结婚、受虐、被弃的过程,表达了她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社会妇女在恋爱婚姻问题上受压迫和损害的现象。在婚前,她怀着对氓炽热的深情,勇敢地冲破了礼法的束缚,毅然和氓同居,这在当时来说,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按理说,婚后的生活应该是和睦美好的。但事与愿违,她却被氓当牛马般使用,甚至被打被弃。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当时妇女在社会上和家庭中都没有地位,而只是的丈夫的附庸。这种政治、经济的不平等决定了男女在婚姻关系上的不平等,使氓得以随心所欲地玩弄、虐待妇女而不受制裁,有抛弃妻子解除婚约的权利。"始乱终弃"四字,正可概括氓对女子的罪恶行为。因此她虽曾勇敢地冲破过封建的桎梏,但她的命运,终于同那些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压束下逆来顺受的妇女命运,很不幸地异途同归了。"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也,不可说也!"诗人满腔愤懑地控诉了这社会的不平,使这诗的思想意义更加深化。诗中女主人公的惨痛经历,可说是阶级社会中千千万万受压迫受损害的妇女命运的缩影,故能博得后世读者的共鸣。

《氓》诗的结构,是和它的故事情节与作者叙述时激昂波动的情绪相适应的。全诗共六章,每章十句。一、二两章是追叙,第一章,叙述自己由初恋而定的。第二章,叙述自己陷入情网,冲破了媒妁之言的桎梏而与氓结婚。诗人叙述到这里,情绪极度激昂,悲愤与悔恨交并,使叙述中断。第三章,她对一群年青貌美的天真少女,现身说法地规劝她们不要沉醉于爱情,并指出男女不平等的现象。第四章,对氓的负心表示怨恨,她指出,这不是女人的差错,而是氓的反复无常。第五章,接着追叙,叙述她婚后的操劳、被虐和兄弟的讥笑而自伤不幸。第六章,叙述幼年彼此的友爱和今日的乖离,斥责氓的虚伪和欺骗,坚决表示和氓在感情上一刀两断。这些,都是作者的经历、内心活动、感情变化的再现,结构严整,形成一首千古动人的诗篇。

《氓》是一首弃妇自诉悲剧婚姻的叙事诗。诗中女子未及成年即与“氓”结为夫妇,历尽数年困顿生活又被“氓”休弃,回首往事,不胜唏嘘。

诗篇从最初“氓”向女子求婚开始叙述。“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寥寥数言,将“氓”之外貌特征以及婚嫁开端交代清楚,也由言行举止传达出女子与“氓”之间相处模式以及“氓”的性格特征。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待议定婚期,女子望眼欲穿,以致泪流满面,见到“氓”即欢欣异常,见卜筮结果毫无不妥,连忙携嫁妆与“氓”迁居新宅。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婚后女子倍觉甜蜜,若斑鸠贪食桑葚,兀自陶然沉醉其间,不知危机已无声降临。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流年似水,当女子年纪渐长容色衰败,渐渐遭“氓”厌弃,纵然女子无畏生活艰辛、行无差迟,“氓”仍然毫无底线屡生事端。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面对凄怆结局,女子回忆数年婚姻生活。昼夜勤恳操劳从无懈怠,“氓”顺心遂意却日渐暴戾无常。女子由于被休弃无奈返回母家,眼见“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徒增孤独凄凉,黯然神伤“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往事如烟,女子每每回忆当初渴盼“及尔偕老”总难免悲伤“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女子烦恼悔恨却仿佛无穷无尽。脑际常常浮现昔日“总角之宴,言笑晏晏”,融洽情景恍如昨日,彼年“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如今却已落成“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沦为笑柄又无可奈何,思量无益,徒余悲恨。

《氓》通篇语言简洁,叙事清晰,情感真挚,极具表现力与感染力。

诗中女子悲剧从最初已见端倪——“氓”表面憨直忠厚,只想与女子结姻,然而婚前情绪急躁、备办潦草、礼节敷衍已显露本性,女子却被表象蒙蔽,不肯深思熟虑,匆忙缔结婚约,始乱终弃诚属必然。

古代女子地位远低于男子,礼法不仅具备规范作用,更为弱势者提供权益屏障。礼法形成规范与约束,规范与约束又引申出责任,唯独婚姻双方担当责任婚姻方能长久。

纵观《氓》中婚姻悲剧,大半是由不遵礼法以及鲁莽行事导致,作为始乱终弃警醒范本流传千古。太过执拗往往容易被表象蒙蔽,思虑不周莽撞行事常常导致凄凉结局。从古及今,“氓”式悲剧不断重演,哀若不鉴,亦将复哀。光阴流转,沧海桑田,诗文中前车之鉴仍作为教训提醒读者谨慎明断、勿复重蹈覆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90972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