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乐队成员现状还剩俩人。
至今为止的皇后乐队还有两个人,分别是吉他手布赖恩·梅和鼓手罗杰·泰勒。早在上世纪末,皇后乐队的主唱佛莱迪摩克瑞于1991年11月24日时去世,而贝斯手约翰迪肯则在1997年的时候宣布了退休,在那之后皇后乐队没有宣布解散,而是改变了表演形式为“Queen”。
皇后乐队
皇后乐队(Queen),是1971年成立于英国伦敦的摇滚乐队,由主唱佛莱迪·摩克瑞(1946年9月5日-1991年11月24日)、吉他手布赖恩·梅、鼓手罗杰⋅泰勒和贝斯手约翰·迪肯(1997年退休)组成。
1973年,推出首张录音室专辑《Queen》。1975年,专辑《A Night at the Opera》[1]让乐队取得了商业突破。1977年,单曲《Bohemian Rhapsody》获得第1届全英音乐奖最佳英国单曲。1980年,单曲《Crazy Little Thing Called Love》和《Another One Bites the Dust》先后取得了美国公告牌百强单曲榜冠军。
1981年,发行精选集《Greatest Hits》,该专辑成为英国销量最高的专辑(超过600万张)。1985年,在“Live Aid”的演出让乐队再次引起人们关注。1990年,获得全英音乐奖杰出音乐贡献奖。1995年,最后一张录音室专辑《Made in Heaven》发行。
2001年,入驻第16届美国摇滚名人堂。2002年,在好莱坞星光大道留名。2004年,保罗·罗杰斯开始担任乐队巡演主唱。2009年,单曲《We Will Rock You》和《We Are The Champions》被格莱美名人堂收录,同年保罗·罗杰斯离开皇后乐队。
2011年,亚当·兰伯特成为乐队巡演主唱。2012年,参加伦敦奥运会闭幕式演出。2018年,获得第60届格莱美终身成就奖,同年乐队的传记**《波西米亚狂想曲》打破音乐传记类**票房纪录。
皇后乐队天才主唱牙叔的一生
《波西米亚狂想曲》(2018)
豆瓣评分:90
片长:135分钟
1977年,we‘ll rock you这首歌风靡全球。而伟大的音乐背后有一群徘徊于天才和疯子的艺术家们在燃烧自己的灵魂。直到生命的尽头,牙叔(弗雷迪·莫库里)都将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自己的音乐。听着一声声充满情感的“mama”,这部波西米亚狂想曲,怎不让人动容?
从不名一文,到享誉全球,Queen的经历堪称传奇。他们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乐队之一。而他们的经典之作波西米亚狂想曲,因刚发布时将近七分钟的时长,以及教堂唱诗班的奇妙风格和意义不明的歌词,饱受批判。但漫长的岁月证明了这个伟大的作品,开创了摇滚新的先河。
牙叔,标志性的小胡子和纯白背心,豪放的唱法以及覆盖极广音域的声线。但由于艾滋病他的时间定格在了45岁。**中,最初牙叔和自己的父亲关系极差,父亲认为弗雷迪不懂得做一个好人。但在牙叔离开家的这些年里,父亲一直关注着他,当牙叔在温布尔登球场进行慈善演出时,全家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此刻他的父亲真正的为他感到骄傲。
《波西米亚狂想曲》以人物传记的形式,串联起了《we will rock you》,《Bohemian Rhapsody》,《Killer queen》等传奇作品的制作过程。将艺术制作的热情,人与家人和爱人的关系,非常精细的传递给了观众。是一部揭示“what is life”主题的**。
他确实是gay,正是因为他是gay,乐队的名字才会叫Queen的,因为Queen也有男子同性恋的意思。不过,无论Freddie是不是gay,作为皇后乐队的歌迷都应该支持他们的音乐和风格。
Quenn的介绍
乐队名称:queen (皇后)
组建时间: 1971
国 籍: 英国
风格类型:Album Rock(专辑摇滚)、Arena Rock(舞台摇滚)、British Metal(英国金属)、Glam Rock(迷惑摇滚)、Hard Rock(硬摇滚)、Pop/Rock(流行/摇滚)、Prog-Rock/Art Rock(前卫/艺术摇滚)
乐队介绍:皇后乐队是20世纪70年代风靡流行乐坛的著名乐队。乐队的主要成员有主唱键盘手佛莱迪·摩克瑞(freddie mercury),吉它手布兰恩·梅(brain may),鼓手罗杰·泰勒(roger taylor)和贝斯手约翰· 迪肯(john deacon)。皇后乐队是流行歌坛中少有的学识涵养较高的团体,因为除了主唱佛莱迪外,其他3个成员都拥有学士学位。上世纪70年代,英国的重金属乐队往往给人不修边幅的落魄印象,但同样打着重金属旗号的“皇后”乐队,则在其着装和举止等方面显示出一派贵族气质。他们打扮雍容华贵,艳丽夺目,大有皇家艺术气质。
很少有乐队能象 Queen 那样彻底地体现 70 年代世界摇滚舞台的丰富多彩。Queen 就象一个综艺大厅一样,完美将华丽摇滚,前卫摇滚,古典音乐及重金属熔为一炉。这个来自英国的四人乐队致力于发掘华丽和夸张(并带有同性恋倾向)的艺术风格,创造出一种带有浓厚歌剧色彩的摇滚乐形式,主唱性感而如同唱诗班的嗓音,层层铺垫的键盘和绚烂花哨的吉他 solo 是他们的标志。Queen 的音乐具有非凡的想象力,雄壮而带有一丝诡异,而且风格变化多端,你可以从他们的音乐中听到几乎所有欧洲音乐形式(传统和现代)的影子。不过,Queen 如此博大的音乐居然全部是用传统的摇滚方式表达出来的,多年来,他们的专辑一直宣称“从未使用过合成器”,这忠诚地保留着 Led Zeppelin 时期硬摇滚乐队的特点,尽管到 80 年代,乐队也开始尝试了更多的键盘,但始终没有碰过电子乐,因为电子乐正是那些“真正的摇滚”乐队所不屑的。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主唱 Freddie Mercury 是一个彻底的同性恋者,致使乐队的整体风格偏于奢华,编曲经常仿造古典音乐的那种华丽氛围,这集中体现于他们的名曲《 Bohemian Rhapsody 》。Mercury 是一个花哨的同性恋者,他总是在洗手间里从事不雅之举,直到他 1992 年因艾滋病去世。他的性态度充分体现在 Queen 的音乐中,这点可以从他们那朦胧的歌词中看出来。具有讽刺意味的是,Queen 那首关于同性恋的赞歌《 We Are The Champions 》却成了弘扬体育精神和奥运冠军的经典庆贺曲目,直到现在在各种体育盛会上我们还能时常听到这首歌——不过这也得归功于 Mercury 那富有传奇色彩的生平和歌剧色彩浓厚的舞台表演方式,他使得 Queen 在 70 年代中期成为最广为人知的乐队之一。在英国,直到 90 年代中期,Queen 仍是知名度和受欢迎程度仅次于 The Beatles 的摇滚乐队。
尽管 Queen 的名声很响亮,但他们似乎很少得到乐评和媒体的好评。不断的批评并没有削减 Queen 的知名度,甚至一直到 80 年代末,Queen 仍然拥有除了美国之外的大量歌迷。在美国,乐队的颠峰时期是在 80 年代初期,也就是在他们在上一个十年里发行了一系列相当成功的专辑之后的一段时间里,虽然这些唱片在当时无一受到好评,但它们的销量却大的惊人。Queen 的音乐影响深远,在 20 年来的几代硬摇滚/重金属乐队身上都能找到影子,从 Metallica 到 The Smashing Pumpkins。
Queen 最初是由迷幻硬摇滚乐队 Smile 演变而来。1967 年,吉他手 Brian May 和鼓手 Roger Taylor 加入了 Smile 乐队,当乐队的主唱 Tim Staffell 于 1971 年离队后,May 和 Taylor 与来自前 Wreckage 乐队的主唱 Freddie Mercury 成立了这支叫做 Queen 的乐队。过了几个月后,贝司手 John Deacon 加入了近来,于是乐队开始进行一些排练。大约两年过后,当乐队的四个人都从大学毕业后,他们就抓紧时间进行创作、排练和演出。1973 年,他们发行了由 Roy Thomas Baker 担纲制作的第一张专辑《 Queen 》,并开始了他们的第一次巡演。《 Queen 》中的音乐都是一些很直接的硬摇滚/重金属,在当时并没有引起过多的注意。
1974 年发行的专辑《 Queen II 》却在英国取得了意料不到的成功。专辑发行前,乐队在英国电视台著名的音乐节目 Top Of The Pops 中表演了歌曲《 Seven Seas Of Rhye 》,歌曲本身和表演都非常出色,不久后这支曲子就冲到了排行榜的前 10 名,并使《 Queen II 》专辑上升到了排行榜的第五名。为了配合专辑的发行,Queen 开始着手在美国进行巡演,主要是为 Mott The Hoople 作暖场。Queen 那种花哨而带有迷幻气息的舞台表演无疑也赢得了美国观众的认可,专辑在美国排行榜上也达到了 43 位的好成绩。
接着乐队发表了专辑《 Sheer Heart Attack 》, 其中的单曲《 Killer Queen 》很快成为英国排行榜的亚军,而专辑本身也在排行榜上达到了同样的位置。这张专辑在美国的成绩也颇为不俗,为 1975 年的专辑《 A Night At The Opera 》的巨大成功奠定了基础。
《 A Night At The Opera 》是 Queen 乐队最为经典的专辑,乐队为这张专辑的制作耗费了巨大的精力,有报道称这是摇滚乐史上制作费最高的一张专辑。其中著名的单曲《Bohemian Rhapsody》成了Queen的招牌曲目,在酷似歌剧唱诗般的华丽配乐中不断加入大段的重金属吉他 riff 和 solo,这正是 Queen 的典型风格。歌曲的制作过程也体现了 Queen 那种典型的精益求精的态度,他们用了 3 个星期的时间来进行录制工作,而且在歌曲的音轨上加入了大量的背景配音,以至于在录制完成后,母带的有些地方磁粉已经薄到可以看穿的地步。Queen 在《 Bohemian Rhapsody 》的录影带中首次尝试了概念化的方法,并孤注一掷地在其中投入了巨额资金,不过 Queen 得到的回报也是相当可观的:这首单曲在英国排行榜上迅速升到冠军的位置,并且在这个位置上停留了足有 9 个星期,并最终打破了英国单曲排行榜上冠军停留时间最长的记录。在美国,这首歌和整张专辑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进入了排行榜前 10 位并同时成为白金单曲和白金专辑。甚至在十多年后的 1992 年,这首《 Bohemian Rhapsody 》还在美国单曲排行榜上获得过数周的亚军成绩。
在《 A Night At The Opera 》之后,Queen 尝到了什么是超级巨星的滋味,他们也得到了这种地位所能带来的一切好处,他们无休无止的舞会和穷奢极侈的生活方式成为摇滚乐坛永远的传奇。然而这一切并丝毫没有影响到他们前进的步伐和高效率的工作。在 1976 年夏天,Queen 在伦敦的海德公园举行了一场免费音乐会,观众的到场人数创造了新的记录。几个月后他们发行了热门单曲《 Somebody To Love 》,收录在专辑《 A Day At The Races 》中。这张专辑可以说是《 A Night At The Opera 》的一个克隆产品,不过仍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英国排行榜上成为冠军,并在美国升到了第五名的位置。
在接下来的五年中,不知疲倦的 Queen 打造了成打的热门单曲和数张白金唱片。由于在全世界赢得了如此多歌迷的喜欢和崇拜,他们遭到了某些评论家的抵触,尤其是当他们表示出对待朋克运动的那种极端恶劣的保守态度之时。不过歌迷对 Queen 的专辑还是照买不误,囊括了两首 Top 5 单曲《 We Are The Champions 》 和《 We Will Rock You 》的专辑《 News Of The World 》在 1977 年成为排行榜前 10 位的专辑。1978 年的专辑 Jazz 几乎重复了同样的成功,其中的单曲 《 Fat Bottomed Girls 》和《 Bicycle Race 》成了国际热门单曲,尽管公众对乐队举办的一个女性裸体自行车赛的花招表示了极大的不满。
在 80 年代初,Queen 仍然保持着相当受欢迎的地位,1980 年他们发表了专辑《 The Game 》,音乐风格发生了一些变化,他们加入了更多柔性慢歌和轻快讨巧的歌曲,已经离开重金属颇有一段距离了。单曲《 Crazy Little Thing Called Love 》和《 Another One Bites The Dust 》的再次成功使《 The Game 》专辑登上了美国排行榜的冠军宝座,这对于 Queen 来说是一次突破性的成功。不过,当人们发现这不过是一张乖巧讨好的专辑时,他们开始失去了对 Queen 的兴趣,乐队原本忠实的拥护者不少都改弦易帜,尤其是在美国,其直接后果就是他们在同年晚些时候为**《 Flash Gordan 》录制的纯器乐配乐专辑得到的反应异常的冷淡。1981 年,在 David Bowie 的帮助下,Queen 成功在新浪潮音乐的汹涌波涛中站稳了脚跟,单曲《 Under Pressure 》登上了英国排行榜的冠军位置,这也是他们继《 Bohemian Rhapsody 》以来的另一首冠军单曲,收录在 1981 年出版的精选专辑《 Greatest Hits 》以及 1982 年的专辑《 Hot Space 》中。不过《 Hot Space 》专辑并没有引起人们多大的热情,因为这仍是一张轻松取巧的专辑,既不那么流行又不那么高雅。1984 年的专辑《 The Works 》中表现出更多的摇滚成分,不过人们对它的反映仍旧不温不火,专辑中只有单曲《 Radio Ga Ga 》获得了一定的成功。这些不成功的经历使他们决定离开 Elektra 公司而转签 Capitol 公司。
眼见自己在美国的市场日渐萎缩,在英国也是独木难支,Queen 决定打开另外的市场,他们把目标放在了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而这些地方潜在的巨大市场往往是摇滚乐队所忽视的。1985年,由于在援救非洲难民的 Live Aid 巡演中表现出众,Queen 再次走进了英国观众的视线。次年,Queen 发行了新专辑《 Kind Of Magic 》,但是专辑对美国市场的冲击以失败而告终。 1989 年的专辑《 The Miracle 》在美国也遭到了同样的打击,虽然这张专辑中的摇滚成分已经有所增加,但仍然缺乏真正的力量。不过 1991 年的《 Innuendo 》终于一炮打响,为乐队在美国赢得了名誉,在达到金唱片的同时进入了排行榜的前 30 名,当然,这比之他们在欧洲的成功还是小的多,在英国,他们轻而易举地取得了排行榜冠军的宝座。这张丰富多彩的专辑重新拾回了 Queen 当年的风采,既有力道十足的重金属之作,又有典型 Queen 风格的歌剧式摇滚。不过这张出色的专辑现在被认为是乐队回光返照的作品,因为巨大的阴影正在逐渐笼罩着这支不凡的乐队。
1991 年,Queen 不再象以往那样活跃,而这时关于主唱 Freddie 身体状况的谣言也是漫天乱飞,在 11 月 22 日,他终于向外界证实,他染上了艾滋病。两天后,Freddie 去世了。
1992 年春天,乐队余下的成员在温布利体育场举办了一场纪念音乐会。这场向全世界直播的现场音乐会的观众数目达到了一亿以上,演出的阵容除了 Queen 的三个成员外,还包括了 David Bowie,Elton John,Annie Lennox,Def Leppard 和 Guns n Roses,这场演出为 Freddie 生前设立的基金会募到了数百万美圆,这些钱都将用于艾滋病的研究。这场演出也使 1975 年的单曲《 Bohemian Rhapsody 》再次风光,升到了美国排行榜亚军的位置。
Freddie 死后,乐队成员保持了一段时间的沉寂,1993 年,Brian May 发行了他的第二张个人专辑《 Back To The Light 》,距离他的第一张个人专辑已经有十年了。Roger Taylor 在 The Cross 乐队发表了一些作品,而 John Deacon 则决定洗手不干了。但三名成员在 1994 年还是重新聚到一起共同录制合成Freddie的遗作,这些歌的主唱部分都是 Freddie 在病床上录制完成的。1995 年,这张名为《 Made In Heaven 》的专辑得以发行,由于它特殊的纪念意义,这张专辑在全球范围尤其是欧洲引起了抢购狂潮,毋庸置疑,这已经是 Queen 的最后一张录音室作品了。
Queen 对于八、九十年代的重金属乐队有着一定的影响,它独特的歌剧式摇滚为后来的前卫金属指引了方向。他们华丽的舞台表演和奢侈的生活方式也常为后人所效仿。不过乐队最后的悲剧也是一道令人震撼的警钟。
我得承认,是在看过**《波西米亚狂想曲》后,才一遍一遍地去听皇后乐队那张名叫《歌剧之夜》的唱片的。一首一首地听唱片里的歌,数遍以后,渐渐明白,一部替皇后乐队的主唱弗雷迪·莫库里立传的**,为什么不用传唱度更高的《我们是冠军》,或者节奏强悍的《我们要震撼你》做片名?
因为,从歌词到曲调,《波西米亚狂想曲》莫衷一是的表达,像是传主在未卜先知自己的生命旅程。
1991年9月27日,弗雷迪·莫库里死于艾滋病并发的肺炎。27年后,2018年呈现皇后乐队主唱弗雷迪·莫库里音乐人生的**,才拍摄完成。27年,风云变幻、风云激荡、风云际会,有太多风云人物充填进了今天依然健在的皇后乐队其他成员的记忆里,他们怎么就能确定莫库里说过那句话?“我喜欢歌剧”,弗雷迪·莫库里的伙伴说,此话是他加盟皇后乐队不久说过的。我想,**敢于让弗雷迪·莫库里说自己喜欢歌剧,是因为,让其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的歌曲《波西米亚狂想曲》,有着强烈的歌剧趣味。
显性的歌剧趣味,是在歌曲短暂的引子和第一部分民谣以后一分钟的讴歌。这一分钟,弗雷迪·莫库里演唱的主歌,听上去非常简单,简单到除了几个意大利语的单词外,都是似是而非的哼唧。而曲调呢,像是从经典歌剧里找来了几句唱腔后由曲作者无缝拼接起来的。我们撇开那些语焉不详的唱词去听乐队4个人的奋力高歌,那真是非常高级的和声啊!1600年10月,随着意大利人佩里·卡契尼的《尤里迪西》被搬上舞台舞台,西方音乐艺术品种里就又多了一种,歌剧。虽然,卡契尼之后意大利又出现了一位歌剧作曲家,祁马罗萨的《秘婚记》风头一度还健过了同时期的莫扎特,但彼时独占鳌头的歌剧作曲家,还是奥地利伟大的作曲家莫扎特。而意大利歌剧再度成为世界歌剧艺术的高峰,要等到莫扎特辞世的第二年,那一年,意大利伟大的歌剧作曲家罗西尼出生。
但莫扎特在歌剧创作上的成就,从来不曾逊色过,《魔笛》、《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后宫诱逃》等,是喜欢歌剧的爱乐者绕不过去也丝毫不想绕过去的,喜欢歌剧的弗雷迪·莫库里,一定反复听过莫扎特的歌剧作品,所以,我们听这一分钟用美声吟咏,分明有莫扎特歌剧的余韵,再密实的内心世界也能表达得异常通透。
5分58秒的《波西米亚狂想曲》,仅用1分钟致敬歌剧,深爱歌剧的弗雷迪·莫库里觉得根本不够?他索性用隐性的歌剧趣味来包装整首歌曲。
5分58秒的《波西米亚狂想曲》,被弗雷迪·莫库里用迥异的曲风“分割”成5个部分:49秒钟的引子部分,是无伴奏四声部合唱,听来犹如歌者在云中漫步;第二部分则马上面对着现实,歌曲作者用民谣曲风,缓缓道出了心中的苦闷和惶惑:妈妈我刚刚杀了人/用枪抵着他的头……用民谣找不到解药,弗雷迪·莫库里尝试去求助深爱的歌剧,于是第三部分,1分钟听似混乱实质自有理路的歌剧宣叙调般的吟唱,是有罪少年最后的挣扎。过渡到第四部分,少年的不甘被弗雷迪·莫库里处理成硬摇滚——还有什么曲风比硬摇滚烈度更大?暴怒的硬摇滚后,全曲只剩下了最后的10秒钟,弗雷迪·莫库里笔锋一转,从愤怒的顶峰一下子进入到和缓的结尾段落:对我已经无关紧要了,无论风往哪里吹。头破血流以后,用《波西米亚狂想曲》讲述心声的弗雷迪·莫库里说,就这样吧。
曲终人不散,议论不间断,是《波西米亚狂想曲》的魅力。人们评价《波西米亚狂想曲》,喜欢用“诡异”一词,觉得歌曲又是民谣,又是歌剧,又是摇滚的,弗雷迪·莫库里是怎么将几种风马牛不相及的曲风融合到一首歌里?我以为,他是将6分钟的歌曲当做歌剧来写了。
这样一首语义复杂的摇滚经典,**或者唱片都不能让我们完全懂得弗雷迪·莫库里的神来之笔到底拜哪一片云彩所赐。那么,雅众文化推出的《狂想人生:皇后乐队传》,就来得正是时候了。
《狂想人生:皇后乐队传》的作者、英国人马克·布莱克在遍访了与皇后乐队关系密切的一干人等以及弗雷迪·莫库里的亲密朋友后,如此还原《波西米亚狂想曲》“成长足迹”:此歌的雏形还在弗雷迪·莫库里的脑子里若隐若现时,它的名字叫《牛仔之歌》。现在,我们认定只有“波西米亚狂想曲”这一歌名才配得上这首风格一言难尽的歌曲,可当年为了保住《波西米亚狂想曲》这个歌名,皇后乐队不惜跟唱片公司的老板分道扬镳。布莱恩·梅、罗杰·泰勒和约翰·迪肯等皇后乐队的成员,是觉得就是要硬挺乐队主唱呢?还是懂得了创作者的心路历程?马克·布莱克的描述很犹豫,让我觉得乐队成员彼时只是为了支持自己的主唱。土生土长的英国人大概很难理解来自非洲坦桑尼亚的弗雷迪·莫库里,所以“妈妈我刚刚杀了人/用枪抵着他的头……”这句歌词带给皇后乐队的歌迷很大疑惑:真是一首为杀人少年寻求救赎的歌吗?《狂想人生:皇后乐队传》说,真是那样的话,乐队就没有必要改《牛仔之歌》为《波西米亚狂想曲》,更不必为了坚持歌名而付出有可能自毁歌唱前程的代价。那么,曲风漂移的音乐再叠加上语意含混的歌词,弗雷迪·莫库里以及皇后乐队想要通过《波西米亚狂想曲》吐露什么样的心声?他们,特别是弗雷迪·莫库里关心的,不是一个人的悲哀,而是一代人的不知所措。弗雷迪·莫库里用少年杀人这一极端事例指代的,其实是生于二战以后、成长在世界风云变幻得异常诡谲年代里的年轻人的迷惘。
假如这一解读在理,那我觉得,就表现1970年代年轻人的迷惘这一点上,《狂想人生:皇后乐队传》做得要比**《波西米亚狂想曲》更为透彻,原因简单:**是一个人的传奇,书是4个人甚至被乐队裹挟进他们演艺生涯的人们的生平。特别是,我们对弗雷迪·莫库里是个天才这一结论没有疑义的话,那么,通过书籍了解乐队其他成员以及乐队周边人员彼时的表现,则更接近那个年代的真实。 尤其是乐队的吉他手布莱恩·梅,他是我在阅读《狂想人生:皇后乐队传》时最让我怦然心动的人物。喜欢天文学的学霸、与爸爸一起制作后来用了多年的吉他、与弗雷迪·莫库里相知又相左、总是陷于对婚姻的迷茫中……布莱恩·梅才是那个时代的大多数。从事实到**,损失的就是对更能代表时代特征的大多数的描述。
与《《狂想人生:皇后乐队传》相比,在我看来,**还有一处疏漏就是没有让世界顶级女高音歌唱家卡巴耶出场。正是因酷爱歌剧,才帮助弗雷迪·莫库里创作出了《波西米亚狂想曲》,而马克·布莱克笔下皇后乐队的主唱对卡巴耶诚惶诚恐的态度,也是其很难盖棺论定的人生中的一点烛光。
皇后(Queen)是一个英国的摇滚乐乐队,成立于1970年,成员包括主唱Freddie Mercury 1975年,Queen凭借巅峰之作《A Night At The Opera》皇袍加身。这张专辑不但是所有Queen迷顶礼膜拜的传世经典,也是摇滚史上一座光彩夺目的里程碑(若是初次接触Queen的朋友,不妨从这张专辑听起,因为它从任何一个角度都代表Queen的最高水准 。) 在这张专辑中,抒情小曲、金属力作、歌剧断章在整体上错落有致,张弛有度,真正呈现了一个多彩的皇后。专辑以风格颇具讽刺与火药味的《Death On Two Legs》开始,几经情感起伏与动静转换,以一段英国国歌《God Save The Queen》的吉他华彩结束,歌曲间的契合可谓浑然天成。而单看每首歌曲,也都完美的无可挑剔。主场作品极少的鼓手Roger Taylor的《I’m Love With My Car》 气势十足,Roger沙哑而富于颗粒感的嗓音将歌曲打造的极具荷尔蒙气息,而后《 ’39》却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带着文艺气质的吉他手Brian May抱起木吉他,轻轻吟唱起一个哀而不伤的故事,纯木吉他的伴奏泛着乡村气息,这在Queen的作品中是非常少见的。 其中热门单曲《Bohemian Rhapsody》 《Queen II》诞生出了Queen的第一首热门单曲《Seven seas of rhye》,除此之外,有一首歌很值得一提,它并非热门歌曲,却为后来Queen的传世经典《Bohemian Rhapsody》奠定了基础,那便是《The march of the black queen》。用一个不恰当的比喻,《Bohemian Rhapsody》就像是《The march of the black queen的究级进化版。泛着超现实主义气息的歌词,集诡异、黑暗、精致为一体的曲风,还有华丽又略显俏皮的吉他solo与Bass line——或许最大区别的便是演绎了,《Bohemian Rhapsody》中间部分的歌剧色彩更浓,主唱Freddie的驾驭也更为精彩绝伦(甚至可以说,Freddie在《Bohemian Rhapsody》中的演唱盖住了其同样出色编曲的光芒。)。 紧接着,Queen推出了第三张专辑《Sheer Heart Attack》,这是Queen辉煌的真正开始。一个非常明显的标志便是Freddie声线上的破茧成蝶,无论是轻灵婉转的《Killer Queen》《Mis Fire》,还是金属风格强烈的《Stone cold crazzy》,他都驾驭的游刃有余。真正到达炉火纯青地步的,还有编曲制作。此时的Queen已经在磨练中懂得取舍,不在过于泛滥的叠加花哨的段子,而是明了在美轮美奂中寻求一种和谐与整体感。在热门单曲《Killer Queen》中,Freddie光洁顽皮的声音巧妙地穿梭于Brian May灵动轻快的吉他solo中,配以诙谐的和声,使得这首歌在悦耳的同时充满了黑色幽默。《Killer Queen》从一定程度上已经达到了Queen的巅峰水准,它的大热似乎也预示着一个华丽王朝的到来。
皇后乐队主唱佛莱迪·摩克瑞此前靠卖二手衣服维生,但他从来没有放弃对音乐的梦想,直到多年后,他终于成功了。
皇后乐队主唱叫做佛莱迪·摩克瑞,想必很多人都知道他,非常有实力的歌手,业内对佛莱迪·摩克瑞的评价很高,此前他被票选为史上最伟大的摇滚歌手,是前辈级别的人物。
佛莱迪·摩克瑞的摇滚风格也是影响了很多人,Allmusic称他为“摇滚史上最伟大的艺人之一”,拥有“所有音乐中最伟大的声音之一”,对佛莱迪·摩克瑞的评价也是相当高了。
皇后乐队主唱佛莱迪·摩克瑞的嗓音曾经震惊世界,只可惜他却在45岁的时候因为艾滋病去世了,佛莱迪·摩克瑞去世后很多年大家依然记得他的音乐,毕竟他代表了一个时代,而皇后乐队的音乐也成为永恒的经典,无人能够超越。
佛莱迪·摩克瑞小时候便受到音乐的熏陶,这也是为什么他能够走上这条道路的原因,相对于许多乐手,他可以说是不善于使用乐器,但他很会和观众互动,加上佛莱迪·摩克瑞非常有音乐才能,所以才会火起来。
皇后乐队的主唱是佛莱迪·摩克瑞(Freddie Mercury)。
佛莱迪·摩克瑞,英国男歌手、音乐家,皇后乐队主唱。佛莱迪·摩克瑞(Freddie Mercury,1946年9月5日-1991年11月24日),出生于坦桑尼亚桑给巴尔岛,帕西人,英国男歌手、音乐家,摇滚乐队皇后乐队(Queen)的主唱。
1991年11月24日,佛莱迪·摩克瑞因艾滋病所引发的肺炎去世,年仅45岁。摩克瑞被称为“英国的第一位亚裔摇滚巨星”。2002年,在BBC举办的英国人心中“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的票选活动中,摩克瑞排名第58位。2006年,《时代周刊》亚洲版提名他为过去60年间最有影响力的亚裔英雄之一。
皇后乐队的主要作品
《Killer Queen》:收录于1975年的录音室专辑《Queen》中,是皇后乐队最经典的阵容磨合了四年之后的成果。
《Bohemian Rhapsody》:是皇后乐队的代表作之一,于1976年发行。
《We Are the Champions》:是皇后乐队在美国告示牌排行榜上的第一首冠军单曲,于1977年发行。
《Paris,Burning》:收录于1987年的录音室专辑《Peace moves》中,是皇后乐队的第11张专辑。
《Shout!》:收录于1991年的录音室专辑《Innuendo》中,是皇后乐队的第6张专辑。
《Last Goodbye》:发行于2000年,是皇后乐队的第7张录音室专辑。
《Gold Experience》:是皇后乐队于2002年发行的录音室专辑,是乐队双张录音室专辑时期的收山之作。
皇后乐队主唱是因为艾滋病引起地肺炎去世的,1985年,皇后乐队主唱与一名男性发型设计师JimHutton开始一段长期的关系。摩克瑞后来在1987年被检测出艾滋病。Hutton在摩克瑞生命的最后六年一直陪着并照顾著患病的他,也是在他死前最后在他床边的几人之一。
1991年11月22日,摩克瑞打电话给皇后乐队的经纪人JimBeach,请他来自己在伦敦肯辛顿的家,准备发表一项公开声明。然而第二天,1991年11月24日,摩克瑞就过世了,享年45岁。官方死因是艾滋病引起的肺炎。
后世对皇后乐队主唱摩克瑞的评价。
摩克瑞被称为“英国的第一位亚裔摇滚巨星”。2002年,在BBC举办的英国人心中“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的票选活动中,摩克瑞排名第58位。2006年,《时代周刊》亚洲版提名他为过去60年间最有影响力的亚裔英雄之一。他持续不断地被票选为流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歌手之一。
2005年,在美国电视台MTV2和杂志《Blender》组织的票选中摩克瑞被选为史上最伟大的男性歌手。2008年,《滚石杂志》编辑把他列为“100名史上最伟大的歌手”第18位。2009年,在《ClassicRock》杂志的票选中他被选为史上最伟大的摇滚歌手。音乐指南网站Allmusic称他为“摇滚史上最伟大的艺人之一”,拥有“所有音乐中最伟大的声音之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