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民国人喜欢看电影?那时候的追星族是啥样的?

为何民国人喜欢看电影?那时候的追星族是啥样的?,第1张

**作为一门集视觉与听觉于一体的艺术形式,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与完善,早已经融入了现代人的业余生活。

事实上早在十九世纪末的英法美等国家,随着生活水平不断上升人们的娱乐需求也不断提高,“**”这种新兴产物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

在绝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清朝一直都是,腐朽、落后、陈旧的代名词。但是在其王朝统治末期由于“洋务运动”,以及来自西方列强瓜分的影响,为行将就木的晚清注入了一股,错综复杂的新鲜思想与意识形态,如果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其实就是西方文明。

“**”作为西方社会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衍生物,不仅再一次证明了工业革命的成功性,同时也向全世界展现了“电气时代”的优越性。当中国社会尚处于工业启蒙之时,西方国家早已经向更加高端化的娱乐产业发展。

笔者认为“**”其实就是西方社会,对外输出文化亦或是文明的一种重要途径。当中国人还在津津有味地观看“皮影戏”,以及来自天南地北五花八门的戏曲时。西方人早已跨入了更为现代化的影院时代。

据史料记载公元1896年上海徐园“又一村”内,当放映机内的活动画面投射到幕布上时,现场所有人无不为眼前的景象而欢呼雀跃。

作为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次放映的“西洋影戏”,不仅拉开了中国**发展的序幕。同时,也为民国时期**事业奠定了重要基础。

民国时期的娱乐文化与**热潮

1中国**起源历史

1895年12月28日**诞生于法国,在时隔不到一年之后便漂洋过海来到中国。时人将这种有画面但没声音的**称为“西洋影戏”, 1896年8月11日可以说是**在中国放映的最早记录。这部由法国人带入中国的**,也同样被记录在中国**史中。

事实上**来到中国之后一直都处于“无声”状态,这种感觉有点类似于当时社会的“哑剧”。为了更好的诠释这种“洋玩意”,当时中国人还把它称为“电光影戏”或“影戏”,这其实就是现在社会中大家耳熟能详的**。

如果从中国**起源角度来讲,实际上在**问世之后的第十年,中国就诞生了第一部具有象征意义的**。

公元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庆泰,为当时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拍摄了其代表剧目《定军山》片段。

这部影片也标志着中国**正式诞生,任庆泰也因此被誉为“中国**之父”。虽然按照现代**艺术评定标准来看,这部《定军山》影片并未达到**标准。但是作为第一部由中国人摄制的**片段,也算开启了中国**之门。

但由于此时正处于清朝末年社会动荡时期,再加上社会各方面配套设施并不完善,所以“无声**”并未引起时人的关注。但当时的**人却依没有放弃,这种可以表达社会情感与娱乐精神的**载体。

直到民国建立社会处于相对稳定时期之后,人们才对“影戏”产生了极为浓厚的兴趣。再加上当时**技术逐步趋于完善,**才会在民国社会掀起一股娱乐热潮。

1926年12月虹口新中央大戏院试映美国有声短片,至此中国**从无声走向有声影片时代。

2民国时期的**文化

民国作为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特殊历史阶段,其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都极具特色。尤其是在文化发展方面表现的更为突出,当时社会由于受到中西结合思想的影响,戏曲、歌曲、**等娱乐文化形式,在民间呈现出了“三足鼎立”之势。

人们在茶余饭后不仅喜欢去茶馆听戏曲或相声表演,同时对于家庭比较富裕的人群来说,他们还特别愿意去歌舞厅观看舞蹈和听歌曲。《夜来香》、《玫瑰玫瑰我爱你》,以及《夜上海》、《天涯歌女》等在当时都曾风靡一时。

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开始**文化开始占据主导地位,人们在听歌唱曲之余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与恋人、情人或家人一起去戏院看**。

当时北平就有四座比较先进的**院,大华大戏院、世界大戏院、首都大戏院、新都大戏院。

生活在北平的老百姓虽然不能像现代人一样,想什么时候去看**都有影片放映,但是在每个月的固定时间却都可以,携家带口去大戏院观看自己喜爱的影片,这其实也是中国**文化最早期的雏形。

3民国时期的知名**与影星

民国时期看**绝对是一件非常时髦的事情,而且大多数情况下也都是绅士与名媛的最爱。《马路天使》、《小城之春》、《神女》、《渔光曲》等,由民国时期炙手可热的影星拍摄的影片,在当时社会中的影响力绝不亚于现在的商业大片。

由于当时人们接触社会的机会比较少,或者说能够与社会接触的面比较窄。所以当大家都聚集在大戏院中观看**的时候,很多即使是第1次参演**的演员,也会在**上映之后成为家喻户晓的大明星。

比如,由袁牧之导演的《马路天使》,不仅捧红了周璇、赵丹、魏鹤龄等主演。就连周旋演唱的影片插曲《四季歌》、《天涯歌女》,也都随着**火爆全国之后而成为街头巷尾的流行歌曲。一时间人们谈论最多的就是,关于**内容以及与影星相关的事情。

如果从如火如荼的民国**业中,找出几个最能代表民国时期**风格的女星,笔者认为一定非这十大民国女星莫属。王丹凤、白光、李丽华、周璇、胡蝶、陈云裳、陈娟娟、孙景璐、罗兰、龚秋霞。

她们不仅是民国**发展的直接见证人,而且也是一个时代的**文化缩影。她们用自己的美丽外表与艺术情怀,为民国**乃至中国**发展都做出了巨大贡献。就算是曾经繁荣一时百花齐放的香港**,其实都与民国**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期许多上海**工作者,都在特殊历史背景影响下曾蜂拥南下香港。这些有创作经验以及人生经历的人,为香港国语片空前兴旺做出了重要贡献。

毫不夸张的说香港**的辉煌十年,其实都是因为这些**工作者打下的坚实基础。

4民国时期的“追星族

“追星族”并非是喜欢追逐星星的天文爱好者,而是一群以崇拜**明星或歌星为主的年轻人。民国时期由于**业态十分发达,在这种前提下不仅产生了大量**明星,而且还促成了一群以追星为目的的追星族。

相比较于现代社会的“追星族”来说,民国时期的追星族相对来说更加豪气。这一点其实从清朝时期就已经初露端倪,很多八旗子弟由于社会地位较高,再加上生活条件十分优渥。所以他们为了找乐曾不惜一掷千金,就是为了博得美人一笑或者捧自己喜欢的“角儿”。

(1)上流社会的追星族

由于清朝时期人们只能听戏所以戏子就是当时的明星。尤其是在清朝末年徽班进京之后,京剧曾一跃而成为自上而下都喜欢的国粹。

很多京剧名家在当时社会都十分受人青睐,而前来听戏的各路人等也都不惜金钱去追捧自己喜欢的名角。

这种风气其实在清朝末年就已经达到了一定高潮,民国时期的“追星族”其实,也只是延续了民国末年追捧名角的习气罢了。由于民国时的**明星多为美丽动,亦或是清纯可人、妩媚动人的女子,所以很多巨贾官商都会不惜金钱,只为了能博得美人一笑。

从这个角度来看民国时期的追星族构成其实比较复杂,既有政府中的军政要员也有大富之家的公子哥。尤其是在当时社会复杂多变的局势影响之下,很多军阀及其子女其实也都是比较狂热的追星族。

(2)民国时代年轻追星族

除了这些既多金又有脸面的上层追星族之外,生活在城市中的普通市民、学生等群体,其实也是民国时期追星族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当时追星只是上游社会的一种消遣游戏,但是在民间其实也有一大部分狂热的追星族。

很多民国时期的年轻人都对看**特别着迷,因为**在当时社会作为一种新奇事物,对正处于人生关键时期的年轻人非常有吸引力。大多数年轻追星族甚至还以能模仿,**中的各种桥段或者歌唱主题曲而受到欢迎。

虽然当时社会依然处于波谲云诡的态势之中,但是擅于接受新思想的年轻人,却依然成为了民国**最忠实的观众。

同时,他们也是**明星以及歌星的忠实粉丝,其中大多数人甚至还因为热爱**,在毕业之后从事了与**有关的工作。

笔者认为生活在民国时期的年轻人,之所以会对**这种新鲜事物特别钟爱。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强。因为中国在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从未出现过一种如此有吸引力的娱乐文化形式,所以当**出现之后才会让民国人,如此热衷。

结 语

如果说二十世纪初一直到四十年代末其,除了战争之外还曾留下过玫瑰。笔者猜想这些所谓的玫瑰就应该是民国女明星。因为玫瑰不仅有炽热鲜红的外在美,同时还拥有常人无法企及的尖刺。当民国女明星遇到多金多才帅气的绅士时,或许才会沦陷在爱情的泥淖中。

对于现代人来说**就是一种普通的娱乐文化,只要有时间随时随地都可以去看**。如果说民国时期的**是一种群体性文化活动,那么现代社会中的**就具有一种独享意味。

因为即使一个人去看**也不会觉得孤独,尤其是去看偶像拍的**时更有韵味。

民国**文化其实既是中国**文化的开端,同时也是后世**文化的重要积淀。以**为中心而形成的娱乐文化,虽然在民国时期的发展时间并不长,但是却为香港以及整个中国**行业,都做出了无法替代的重要标志性贡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91969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